湾区日报 2014 年 3 季度汇总

2014/08/06 第 1 期

StackOverflow: 25 台服务器,每月 560M pv (archive)

我很欣赏 StackOverflow 的实用主义。他们网站是 C# 写的,跑在 IIS 上。但他们也有用一些 Linux 的东西。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用户关心的不是你用什么技术,而是你能带来什么样的服务。

技术使用上实用至上。编程的目标不就是后端开发、运行效率尽量高,前端展现尽量漂亮吗?

python、c++、pybind11 是比较好的组合。

Justin TV 关站 (archive)

Justin TV 是一家 Y Combinator 孵化出来的公司。一开始的 idea 挺傻的,就是一个叫 Justin Kan 的人头上戴个摄像头全程录像自己的生活,然后放给别人看。当然,后来他们转型了,做竞技游戏直播(http://www.twitch.tv)-- 他们是全美国占用互联网带宽第四大的网站,仅次于 google, netflix, 和 apple。Justin TV 在《The Launch Pad: Inside Y Combinator》这本书里被大篇幅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

互联网公司转型很正常。还有人记得 Youtube 最开始是做婚恋网站的吗?还有人记得微软一开始是做很小众的 Basic 编译器的吗?

万事开头难。 开始了, 才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才可能找到对路的方向, 对吧?

Gmail 之父谈创业 (archive)

大部分人都听过 Gmail 吧?听说国内的朋友经常上不了,年轻的朋友可能都没过这东西吧?当年 Gmail 刚出来的时候,我们都要求爷爷告奶奶向别人索要邀请码才能注册的:)如果你现在在创业,如果你现在在低潮期,不被人看好,那你好好读读这篇满满正能量的文章把。

Uber 的投资人兼 Board member 的 Bill Gurley 为 Uber 的估值辩护 (archive)

Bill Gurley 是湾区风投圈里响当当的人物。身高 2.05 米,他博客取名为“骑在你们头上”(Above the Crowd) -- 我承认我翻译的不好。现在的风投不像以前那样写一张支票出去就等着发财了。现在的风投都要亲力亲为,四处当托,又当爹又当妈地捧红自己投资的公司。Uber 开拓了新的共享型经济的市场,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有次我在就旧金山搭 UberX,司机是个广东人。他说有了 UberX 以后,他就不用去中国城刷盘子了。

Uber 推出 UberPool 服务 (archive)

Uber 现在算是湾区最火的 startup 之一了,估值近 200 亿美金了。说白了,UberPool 就是跟陌生人拼车,然后共同承担费用。

2014/08/07 第 2 期

运维利器 rundeck (archive)

如果你已经知道或已经在用 rundeck,那可以跳过这段:)很多 startup 在运维中都用 Rundeck。

Java 写的,开源,免费。

说白了他就是用来存放运维的脚本,以及执行脚本的工具。

他有不错的 Web UI,有 REST API,跟其他系统集成得不错(比如 Jenkins)。

一些常用的 use case 有:

同时在一堆机器上执行一段脚本

跟 Jenkins 集成。在 Jenkins 编译打包好你得代码后,自动触发一个 rundeck 的 job(比如发布到你自己的 private repo)。

替代 cron。定时执行一段脚本。

快速 prototype 一个简易的 Web UI,方便输入脚本的参数。

其实上面这些功能每一个都有很好的替代品,但 rundeck 就有点像以前红白机(小霸王)那种 50 合一游戏卡:)推荐使用。

Lyft 紧随 Uber 之后,推出拼车服务 (archive)

湾区到处可见耀眼的粉红胡须!Inline image 1 Lyft 没想到昨天 Uber 也宣布了类似的服务。但两家公司的拼车服务都还没有正式上线,两家公司的开发人员这几天有得忙了,比看看谁先发布。现在都不是比谁的 idea 好,而是比谁做得快以及宣传得好。

送上一句《Hatching Twitter》书里的话:People don't invent things on the internet. They simply expand on an idea that already exists.

中国热钱涌入硅谷 (archive)

阿里巴巴最近投了 1.2 亿刀给 kabam,2.8 亿刀给 Tango,2.5 亿刀给 lyft,以及去年的 2.02 亿刀给 shoprunner。这样的投资多吗?对比一下,google 上市前接受风投 2 千多万刀,yelp 5 千多万刀,LinkedIn 2 亿刀,twitter 12 亿刀,facebook 24 亿刀。看出规律了吗?

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流入湾区了。对于有雄心想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科技公司,或许这是一张船票 -- 不能保证能上岸,但或许值得一试的船票(小弟愚见。)。

参观 Yelp 总部 (archive)

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在用 yelp 找好吃的好玩的地方。

湾区大部分讲得出名字的公司我都去过了,yelp 的 office 也不能说有多特别。

yelp 在旧金山城里,而且是在闹区,在金融区。

楼是很老的楼,近百年历史的楼。

地理位置不错,靠近地铁站出口。

视频中有几个亮点:

  • 挂国旗。每扩展一个新国家的市场,就挂一面该国国旗,然后奏国歌。
  • 敲锣。sales 谈得一笔生意,就敲锣通知大家。
  • 每个月换不同口味的咖啡豆。

全新的 Foursquare App (archive)

文章是 Foursquare 的风投写的。正如昨天的湾区日报所言,现在的风投是既当爹又当妈,为自己投资的公司带盐!

里面的观点很有趣。现在基本有两种 privacy model,一种 Twitter 这样的,default public,多看别人发的贴,自己不太发帖;一种类似 facebook 的,default private,自己多发帖。所以 Foursquare 就把他们的 app 也分成两个 app,一个是今天推出的新 Foursquare App (default public),一个是不久前推出的 Swarm (default private,给 checkin 狂热者用)。

注:Foursquare 是在纽约的公司,不在湾区。

2014/08/08 第 3 期

Airbnb 从一星期赚两百块到市值百亿 (archive)

Airbnb 就是一个一开始不是很 scalable 的公司,凭借设计师出身的三个创始人的各种亲力亲为以及出众的能力,一举把公司做成湾区炙手可热的明星公司。这篇文章要跟 Paul Graham 的这篇文章一起读: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有个小段子:当初没钱了,airbnb 创始人就抓住总统大选的时机,去卖包装印有总统候选人卡通的麦片。一盒卖 40 刀,总共卖了 3 万刀。

现在的世道,除了风投要亲力亲为当托以外,创始人也要离开电脑屏幕,深入民间,亲自考察用户体验了。

Product Hunt:产品界的 Hacker News (archive)

可能很多人已经知道这个了。Product Hunt 跟 Hacker News 的 Show HN 有点像。但 Product Hunt 里推荐出来的产品显然质量更高一点,这个 community 建设得不错。很多风投自己也会在上面发帖当托。再次强调,现在的风投都不容易,要亲力亲为不遗余力地当托。

尽管 Product Hunt 跟 Hacker News 的功能有点重叠,拥有 Hacker News 的 YC 竟然也投资了 Product Hunt。

值得一提的是,Product Hunt 一开始只是创世人分享给朋友的邮件列表,这个跟 craigslist 的起源相似。搞 startup 最好还是能最自己和朋友需要用的东西,即使一开始不是那么 scalable。

分析用户行为的利器 Mixpanel (archive)

Mixpanel 也是湾区进来比较火的 SaaS 公司。他提供很好的 API 方便记录用户使用你的产品的行为。比如你有个 iOS app,你想知道用户比较经常点哪个按钮,你可以在代码里用他的 API 在用户点按钮时发个消息到他们的 server,然后你就可以用他们的网站来分析这些数据。

免费用户可以每个月发 25,000 个数据点,对于大多数小型的网站或 app 应该是够用了。用 Mixpanel 的公司越来越多了,因为现在的公司都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做事情,每个产品都要有若干个重要的指标(key metric)来衡量产品是否成功,用户是否参与度高等。比如你可以看你每增长 10 万个用户要用几天时间(很多风投都看这个指标)。

Google 的搜索排名偏爱 https (archive)

为了鼓励站长们用 https,google 将 https 纳入他们的搜索排名算法里。目前只影响少于 1% 的搜索流量。只是不知道这 1% 是不是都在新西兰:)这里很多公司推出一个新东西,都会用新西兰的访问量来测试。为什么?因为新西兰很小,出了问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新西兰是英语国家,一般国际化(从美国的角度讲),也都是从英语国家开始的。扯远了。

Quora 的持续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 (deleted)

不知道 continuous deployment 翻译成持续部署对不对。大概意思你懂得:)

Quora 在湾区一直以良好的 engineering culture 闻名。去年参加 Edmond Lau 的一个经验分享的讲座,第一次知道 quora 可以每天部署 50 多次代码到 production,甚为钦佩。Quora 在产品还没推出时就把很多精力投入到 engineering productivity。毕竟现在人比机器贵得多,人的效率上去了,就能省很多钱。Quora 也是一家主要用 python 开发的公司。

我之前用昨天推荐的 rundeck,加上 jenkins 和 gerrit,搭了个简单的持续部署的环境,用于自己跟朋友的小 project。大概的 idea 是,一旦 gerrit 的 code review 通过了,就触发 jenkins 跑测试,一旦测试过了,也在 jenkins 上打包代码,然后触发一个 rundeck job 在多台 production 的机器上部署。gerrit 和 rundeck 都有 jenkins 上的插件。有空我再详细写写吧。

总而言之,要做得比别人快,就要舍得投资工具,要嘛花钱买,要嘛花时间自己做。长远来看,收益都是巨大的。

2014/08/09 第 4 期

某 YC startup 成长的一年 (archive)

lob.com 是做 printer-as-service 的,调用他们的 api,他们就打印你要打印的东西然后邮寄给你的用户。比如过年的时候你要给你用户寄明信片之类的:)

这又是另一个 startup 做事情一开始不用很 scalable 的案例:The API was running but the "automated printing process" was Leore and I runn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USPS, our own printers, and various local print shops.

更多这样的 YC startup 故事,可以阅读这本书:The Launch Pad: Inside Y Combinator

Gatling:轻轻松松负载测试 (archive)

如果你的网站哪天突然被某个大 V 发微博推荐了,可能网站立刻就被汹涌的流量弄崩溃掉。未雨绸缪,平时就要了解一下自己网站到底能承受多大的流量。Gatling 是我很喜欢的负载测试的工具。你用 Scala 写简单的脚本,模拟用户行为,然后告诉他你要在一段时间内模拟出一定数量的这样的“用户”。

其实还有很多负载测试的工具,我偏爱 Gatling 的主要原因是它性能很好。可以用最少的计算资源生成足够多的流量。(Gatling 是机关枪的意思……)

Leak 关站 (archive)

Leak 是可以发匿名邮件的服务。我印象还蛮深刻的,因为他前不久才上线的。但他们关站了,他们使用的第三方发邮件服务不让他们用了(Mandrill 以及 SendGrid)。发匿名信是不错的 idea,但很容易被滥用,显然违反了各个第三方发邮件服务的条款。

电子邮件是很古老的计算机通讯手段,但直到现在仍是各种服务必不可少的与用户沟通的方式:忘记密码、通知你有人转发了你微博、注册账号、每日动态摘要等。发邮件看上去很简单,你自己都能很快搭出一个。但从你自己的 server 发出的邮件很容易被归为垃圾邮件 -- 当然,还有各种传统的服务器 scalability, stability 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第三方的发邮件的服务,mailgun 挺好的(主要是用 go 写的),很多当红的公司都在用。但,qq 邮箱对 mailgun 不友好。Mandrill 和 SendGrid 用的人也不少。听说国内搜狐的 sendcloud 也做得不错。

争做各领域的 Uber (archive)

向风投解释你做的东西是什么,就要像给 4 年级小学生解释东西一样,简单粗暴,通俗易懂。现在市面上越来越多的某某领域的 Uber,比如洗衣界的 Uber,家政界的 Uber,订餐界的 Uber 等等。为什么现在各个领域的 Uber 争相出现,而且似乎都赚得不错?关键是手机。顾客有手机,提供服务的人也有手机,公司只要提供个 App,就能把双方搭上线。

错失 1.85 亿刀身家的 Facebook 早期员工 (archive)

(回忆 Facebook 往事:https://nfil.es/a/BNBF2s.docx/

这哥们挺悲催的。Google 上市前拿到口头 offer,然后又被 Google 的 recruiter 告知其实他没拿到 offer。成为 Facebook 第 30 号员工,然后工作不满一年被开除,股票一股都拿不走,错失 1.85 亿身家。后来加入 mint.com,然后还是工作不满一年就离开,错失 1.7 百万刀。

这哥们写了长文,回忆 Facebook 往事。周末到了,大家如果想了解一下早期 Facebook 的情况,可以花个 2 小时,静下心来好好读完。

一些亮点:Facebook 从一开始就比较顺利,05 年的时候就有 1 千万用户,每天有 5 万新用户注册。10 年来,Mark Zuckerberg 做了一个又一个对的决策,就像玩策略游戏比如英雄无敌,每回合都做了对的事情,最终胜利。早年面试 facebook 不难,更多的是考察你是否 culture fit。早期员工大多来自雅虎,stanford/harvard。即使客服,也是常青藤的。文章中的这哥们是伯克利毕业的,在公司里算是差学校出身的了。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凤凰男吧。一方面在公司里比较自卑,也急于表现;一方面又利用 Facebook 当年的光环,炒作自己,向媒体 (Techcrunch) 爆料,最后导致了自己被开除。

2014/08/10 第 5 期

开源的电子邮件模板 (archive)

上面有一些开源的电子邮件模板。做一个漂亮的、responsive 的电子邮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邮件里写 html 限制很多:你不能用 javascript,不能外链 css,主要的排版技术是用表格加 inline css。大家都用那么几个主要的浏览器,但对于邮件客户端,大家的选择就很多样化,而且很多邮件客户端是很低级的,都不能好好显示 html。

前面一期讲过了,电子邮件是很重要的跟用户沟通的手段。需要下一番功夫好好精雕细琢你的邮件模板。

Quora 不再支持私密博客 (archive)

这是我收到的 Quora 发来的邮件。他们不再支持私密的博客了,要把这个功能砍掉了。所有的 Quora 博客都会是完全公开的。这是产品设计迭代中经常要做的抉择:是否要砍掉某个功能?

Quora 给出的理由是,私密博客用的人少,而工程上的维护成本高,因为你每加一个新功能,都要动到这部分的代码,都要对用户权限的处理极其小心。作为工程师,我是很能理解的。往往加一个新功能很快,但很讨厌的是,你要花很多时间去考虑如何不破坏某个根本没什么人用的功能。

Facebook Messenger 得差评 (archive)

Facebook 开始强迫用户下载独立的 Facebook Messenger 来发私信。用户普遍很不爽。

如果你有看今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你就知道现在的趋势是由多功能的 app 转向单一功能的 app。用户一开始会很不爽,因为要多花时间去下载 app。但长久来看,用户会习惯的。单一功能的 app 对用户来讲,简单,不负责;对公司来讲,开发的复杂度会比较多功能的 app 要低得多(如果你写过代码,你就能体会到了)。所以,这个“一颗星”的评价只是暂时的。

OpenStreetMap 十周年了 (archive)

第一次知道 OpenStreetMap 是看到这个 Quora 的问题:为何 Craigslist 用 OpenStreetMap,而不用 Google Maps?。Google Maps 很贵的:前面 2 万五千次的 API 调用免费,超过的话,每一千次调用收费五毛美金。Craigslist 这样大流量的网站如果用 Google Maps 的话是要花大钱的。

顺便提一下,今年是很多公司的十周年:Facebook(2011 年上市),Yelp(2012 年上市),Joyent(做 nodejs 的公司),BitTorrent,Lab126(Amazon 子公司,做 Kindle 的)。

杀毒先驱 McAfee 创办为民请愿的 startup (archive)

McAfee 是个姓氏,也是曾个杀毒软件公司 -- 已经卖给了 Intel。McAfee 杀毒软件也曾是笔者在上个世纪电脑上必装的盗版软件之一。创始人 John McAfee 是个传奇人物。

最近 John McAfee 宣布了他的新公司。这是一个为民请愿的网站。如果你被政府或大公司压迫,就能在网站上提交影音证据进行投诉。然后他们公司会帮你向有关单位反映。网站的其他用户也能给予建议,希望能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结合 John McAfee 的生平,他能办出这样的公司也不足为奇。

2014/08/11 第 6 期

便利的 Python 命令行小工具 (archive)

紧随上面的链接,要善用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今天在 Hacker News 上看到这个 python 小工具,有点像以前的 perl 一行流。这个工具免去 import,并能自动补全。

$ py 'math.exp(1)'
2.71828182846

$ py 'random.random()'
0.103173957713

$ py 'datetime.datetime.now?'
Help on built-in function now:
now(……)
[tz] -> new datetime with tz's local day and time.

怎样才算创业公司的好码农 (archive)

这是 Edmond Lau 写的。创业公司好的码农具有以下特质:

Systematic debugging skills

Fearlessness to dive into what you don't know

A pragmatic attitude toward decision-making -- 很赞同这点。startup 要用实际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户不关心你用什么技术,只要把东西做好,让用户满意。最烦那种执着于非得用这种或那种语言做任何事情的人。

A tool-building mindset -- 很赞同这点。要在 productivity 上进行投资。优秀的工程师都会花时间(或者不知不觉花时间)去配置自己的 dot files,掌握很多快捷键等。

A strong generalist

A desire to be a player and not a victim

Grit, combined with a willingness to learn and retrospect

Apple 早期员工回首当年 (archive)

1984 年前后做 Mac 的那帮 apple 早期员工写了一些当年的小故事。其中,Andy Hertzfeld 贡献最多的故事。Andy Hertzfeld 也是 Google+ 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如果你想练英语听力,他们在 iTunes 上有 Podcast。我有一段时间写程序的时候,都在听这个。

宝贵经验:雅虎前主席回忆当年与阿里巴巴达成的协议 (archive)

这是雅虎的前 CFO Sue Decker 写的。后来她也当到了雅虎的 president。文章总结了当年雅虎如何与阿里达成合作协议,以及从中学到的经验。雅虎进军中国经历了三部曲:build,buy,以及 partnership。

Build:雅虎中国在 1999 年上线,提供邮件、网页目录等服务。但门户网站很重要的新闻,则只是简单地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可见当年的本土化策略是多么简单粗暴。(其实现在国内很多科技网站,也仅仅是简单地翻译 techcrunch, business insider 的文章。)几年过后,雅虎在中国依然不怎么赚钱,于是急了。

Buy:03、04 年那阵子,买了 3721,收编了周鸿祎的团队。那段时期过来的网民都应该有印象。周鸿祎太强势,而雅虎也想对中国公司有绝对控制权(包括产品设计、工程等各方面),于是周 05 年出走雅虎创办奇虎(身边的老美同事纷纷觉得这是一家无比神奇的公司)。现在 buy 的策略也走不通。

Partnership:跟阿里巴巴合作。2005 年,阿里有 2400 名员工,盈利 5 千万美刀(是当年雅虎中国的 2 倍)。雅虎用 40 亿美刀收购 40% 的阿里股份,支付了 10 亿现金(后来阿里买回了一半的股份)。

当年 eBay 走了 buy 的策略,收购了易趣,后来离开了中国;google 走了 build 的策略,后来也离开了中国。文章最后总结了雅虎学到的三点宝贵经验:

Failing fast:及早地意识到在中国市场走 build 和 buy 的策略错误,迅速改走 partnership 的路。这和电脑工程上的 fail-fast(像不朽的 Jim Gray 致敬)道理一样:Make each module fail-fast - either it does the right thing or stops.

Be willing to loosen the reins of control:控制“控制欲”。放权给本土的人去做,总部那边排的人也就干点 legal, finance & human resources 方面的“杂事”-- 也就是俗称的 G &A 部门(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跟马云有缘分:西方人讲邂逅,东方人讲缘分。缘分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当时阿里也正开始弄淘宝(免费的!),需要现金来补充淘宝运营上的资金空缺。马云也是不世出的牛人,善于用人(哈佛商学院案例分析)。

"金·卡戴珊:好莱坞"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这是今年夏天很火的 iPhone 游戏。打好莱坞名媛牌。这个 app 今年估计能赚 2 亿美刀。随着这个游戏的成功,制作方 Glu Mobile 看到了好莱坞这个金字招牌的好处,已经在筹划 007 和终结者的游戏了。联想到爸爸去哪儿也有游戏了。

2014/08/12 第 7 期

帮奥巴马筹款 2.5 亿的网站是如何搭建的 (archive)

文章介绍介绍奥巴马竞选总统时用的筹款网站怎么搭建的。那个筹款网站在六个月时间内,有 81,548,259 pageviews, 17,807,917 独立用户访问,也算是有一定规模的网站了。“快”是很重要的用户体验。每慢 100 毫秒,Amazon 的销售就少 1%;每慢 500 毫秒,Google 就少 25% 的搜索流量。如何保证网站足够快?这个筹款网站用 Jekyll 生成静态的页面,把页面放到 CDN 上,后台支付用的 REST API 是 PHP,架设在 Amazon EC2 上(我估计是 ELB 后面有一堆的 EC2 instances)。用户体验也极其重要。他们用 Optimizely 做 A /B testing,看哪种界面设计能让用户多捐钱。整体来看,还是蛮专业的。奥巴马的竞选也很依赖于大数据的分析,这个以后再找时间谈谈。

Geckoboard: 在大屏幕上方便地可视化数据 (archive)

创业公司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样:用户增长(growth)!创业公司所有员工无时无刻都应该关心用户增长问题,都应该知道有几个重要的指标,比如今天新增用户比上周的今天增长了多少,今天用户发了的私信比上周的今天增长了多少等。

所以,为了提高大家对用户增长的认知,很多创业公司都会在办公室架设大屏幕电视,实时跳动显示这些重要指标。Geckoboard 能很方便地可视化你的各种数据。你可以调用他们的 api,把数据传给他们,然后他们可视化出你的数据,很方便地弄出漂亮的 dashboard:

独角兽俱乐部 (archive)

这是一篇去年的文章了,但我看了好几遍,推荐给想创业的、有抱负的各位。独角兽是一种很稀罕的动物(恐怕都没见见过真的。),估值 10 亿美刀的公司也很稀罕,所以把这种估值 10 亿美刀以上的公司称作独角兽。文章研究了 2003 年以后美国 IT 界出现的 39 家独角兽公司:

过去 10 年里,每年出现大约 4 家独角兽公司,一共 39 家独角兽公司(包括超级独角兽 Facebook,大的独角兽 Linkedin,twitter 等),占所有拿到风投的公司数量的 0.07% -- 何等稀少!

面向用户的公司(如 facebook,twitter 等)比面向企业的(如 workday,splunk 等)赚钱。但面向企业的公司对风投来讲,投资少,回报高。

大部分公司的创始人都是 30 多岁以上,受良好高等教育,有多次创业经验的成熟人士。辍学的小年轻是极其少。

大部分公司建立后从一而终地做自己一开始做的东西,极少有大转型的。

硅谷中心逐渐北移,旧金山慢慢成为创业公司的首选地点,而不是南湾的那些小县城。

尽管屡屡有创始人被赶出公司的事情发生(比如 apple, Twitter 等),但 76% 的公司的创始人都能从一而终带领公司走向上市或被收购。

好文章,值得一读再读。

Square 推出预约服务 (archive)

移动支付公司 Square 最近动作不断,正在尝试移动支付以外的东西。在美国干啥都得预约:理发、牙医、咨询等。所以这个预约服务在美国是很需要的。而小商家们又不能每个都自己建网站让用户在上面预约时间,所以 Square 推出预约服务确实是小商家们的福音。

Square 的创始人是 Jack Dorsey。当年他边学 ruby 边写 Twitter 的原型,代码质量极其差,为以后 Twitter 的不稳定埋下祸根。但依然不妨碍 Twitter 日后的大红大紫。后来 Jack Dorsey 成为 Twitter ceo,再后来被赶出公司。再后来,就有了 Square。详见《Hatching Twitter》。

新融资 5 千万的 Buzzfeed 潜力巨大 (archive)

Buzzfeed 有 1.5 亿月访问量(估计是独立 session)。他们现在有 550 员工。75% 的流量来自社交网站。刚从 Andreessen Horowitz 那里融资 5000 万,估值 8.5 亿。

在 Facebook 上,每天都能看到朋友们分享来自 Buzzfeed 的新闻链接。事实上,Buzzfeed 就是 Facebook 上分享次数最多的新闻网站,遥遥领先第二名的 Huffington Post。Buzzfeed 的网站对移动端和社交网络进行了很大优化,鼓励分享,病毒式传播。而 Huffington Post 则是主要靠 Google 带来流量,在社交化的今天,显然有点吃力。

Buzzfeed 也有自己的制作视频的工作室 BuzzFeed Motion Pictures,有能力拍短片,甚至拍电影。依靠病毒式传播,巨大的流量源源不断地到网站上,广告收入也源源不断。很有潜力。

2014/08/13 第 8 期

Scaling Asana.com (archive)

(我不知道 Scale 或 scalability 用中文的哪个词比较好。可扩展性?但可扩展性我想到的是 extensibility,不同意思了。)还是 Asana。他们网站主要是用 nodejs 的。文章介绍的是他们的内容网站,而不是他们的 web app。所谓内容网站就是首页、用户注册页面、介绍公司的页面等。现在讲 Scalability,难的地方往往不是软件系统的 Scalability,而是在人、团队的 Scalability。你得有一套很好的规则,把不同背景、不同想法、不同习惯的人有机地组织起来共同向一个目标前进。他们的内容网站是用 Markdown 生成的,所以工程师、非工程师都用 Markdown 更新网站内容。他们有一个 private github repo,直接在上面编辑 Markdown 就行。这样非工程师们根本不用知道 git 怎么用,只要知道 "commit" 按钮的意思就是 "save"。

任务管理、团队协作利器:Asana (archive)

可能很多人已经开始用 asana 了。但还是要强烈推荐一下。

Asana 创始人 Dustin Moskovitz 也是 facebook 的联合创始人,手握 2.34% 的 facebook 股票。年龄比 Mark Zuckerberg 小 8 天。跟 Mark Zuckerberg 一样是犹太人。在哈佛是读经济的。得知 Mark Zuckerberg 在做 thefacebook,Dustin Moskovitz 也想加入。于是他周末就看书学 perl 编程。后来 Mark Zuckerberg 跟他说,我用的是 php……不过后来也让他入伙了。Dustin Moskovitz 是工作狂人,不用太长时间就能积累 1 万小时的编程经验了。为什么是 1 万小时?你应该读一下《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要想在一个领域成为职业选手,一般要积累 1 万小时的训练时间。书中提到了 Bill Joy(写了 vi,BSD Unix,创办了 Sun)在大学时候就积累了 1 万小时的编程经验。

业余项目一年赚 5 万刀 (archive)

一个业余时间做的项目,一年带来 5 万刀的收入,是很不错的事情。要知道,美国很多地方家庭收入平均也不过 4、5 万刀的水平。他在 freelancing 的时候看到商机 -- 很多商务网站都有“输入邮编找最近的商店”的功能,但五花八门的,不如做一个可重复使用的版本,省得大家再花时间精力去写代码。于是在一次旅途中,36 小时内快速写了一个原型,上线,一个月收费 5 美刀。还真有人用!后来他不断提价,提到 $9, 再提到每月 $20,也照样卖的出去。挺有意思的经验,可以读一下。

无线市场,热! (archive)

过去的 12 个月里,无线市场的收购金额达 470 亿刀,比去年增长 5 倍;投资金额达 140 亿刀,比去年增长 2.5 倍。

文章细分了无线领域的各个板块:旅游,教育,游戏等。

横轴是被收购的可能性,纵轴是被投资的可能性。既容易被收购又好拉到钱的板块有:mobile commerce, business apps, education, and wearables。如果你在考虑做自己的下一个 project,可以参考一下。

Yo 长大了 (archive)

以色列人 Or Arbel 在今年愚人节发布了 Yo。极其简单、极其无聊的“即时通信”app。功能只有一个,就是给别人发 "yo"。今年 6 月份那阵子,各大媒体报道了 Yo,致使 Yo 爆火。而当时,Or Arbel 只身来到旧金山,租在一个 airbnb 找到的小黑屋里。不久后,融资 1 百 20 万刀,估值一千万。今天,Yo 的 iPhone app 更新了,加入了不少新功能:

能编辑个人资料了。可以加入头像,加入真实姓名。

能给别人推送链接。

能方便地找到并订阅公共账号。

可以顶 hashtag。然后有 hashtag 的排行榜。

2014/08/14 第 9 期

quip:协同写作,分享文档 (archive)

Facebook 前 CTO 搞的公司。跨平台使用比较爽。

以前用的时候,他们还不支持 gif,没错,就是动态图那个 gif。跟他们的客服反映后,当天下午就加上了,动作还挺快。

Facebook 如何为数据中心节能 (archive)

Facebook 有自己的 datacenter,所以需要在 load balancer 上下功夫,进行 auto scaling:也就是把流量尽量引导到少数机器,其他机器就可能不用忙活,这样比较省电;而不是平均地把流量分到各个机器,每台机器都忙活 -- 费电。

如果是小公司,还没有自己的 datacenter,而是租 AWS、Rackspace 或 Google Compute 的机器,就可以用他们的 api,自己做(简单的)auto scaling。

码农帮奥巴马赢得选战 (archive)

上次推荐过一篇奥巴马筹款网站的文章。这次推荐的这篇文章类似,但比较宏观点,讲他们如何搭他们的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如何能 scalable。

这条 Tweet 解释了他们要处理的流量的规模:4Gb/s, 10k requests per second, 2,000 nodes, 3 datacenters, 180TB and 8.5 billion requests. Design, deploy, dismantle in 583 days to elect the President.

(10K QPS 需要 2000 台机器?“we were buying up most of the available smaller Elastic Compute Cloud instance types in the East data center”,原来他们用的都是烂机器。)

湾区码农多白男 (archive)

在中国只能感受到男女工程师比例失调。在美国,除了男女比例失调,种族比例也失调。白男最多。其次亚裔男。

现在各大公司都纷纷公布自己的 diversity report(人口普查报告?),结果大同小异。工程师里的人口组成的比例,跟美国计算机系学生的比例接近。现在有各种针对女性的编程学校、技术类的聚会、Hackerthon 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叫计程车的 API (archive)

传闻 Uber 要推出打的用的 API 了。为什么?因为 Uber 想成为一个动词。Google 是一个动词,它的同义词是“搜索”。Like 是属于 Facebook 的一个动词。Tweet 是属于 Twitter 的一个动词。以后,Uber 会是“打的”的同义词。

各种 App,会有一个 Uber 按钮。按一下 Uber 按钮,计程车就来了。点评类的 App,可以 Uber 你到一个餐厅;卖东西的网站,可以把你买的东西 Uber 给你;社交网站,可以 Uber 你到一个 party 去玩;旅游类的 app,可以 Uber 你去各个景点。

Uber API,是成为动词的关键一步。

2014/08/15 第 10 期

pingdom:你的网站挂了吗? (archive)

如果你经营一个网站,你当然想在网站挂了的第一时间知道它挂了。Pingdom 就是干这个的。这是一个瑞典的公司。它每隔一段时间 ping 一下你的网站,如果你网站挂了,它 ping 不到,就立刻给你发个警报(短信、邮件等方式)。免费用户可以监控一个网站。

他们的用户有各大当红公司,包括 Google(什么?这么简单的东西 Google 不自己做?-- 可能只是监控 Google 旗下的某个小网站?)、Twitter、spotify、square、github、instagram 等。

Greenhouse 帮你招聘 (archive)

很多公司都在用 Greenhouse 优化招聘的流程,包括当红的 Uber,airbnb,buzzfeed,pinterest 等。我们公司也是用这个。可以很方便地在上面过滤简历,面试后几个面试者给来面试的人打分、点评等。

1849 年,大量淘金者涌入旧金山。有一些人自己不淘金,而是专门做跟淘金相关的生意,反而比来淘金的人赚更好,比如 Levi's 牛仔裤 -- 耐穿,耐磨,淘金必备。现在,很多人也来湾区淘金,做面向普罗大众的东西,比如各种花俏的社交网站。然而,也有人做跟淘金相关的生意,比如给程序员用的工具,给公司管理用的工具,方便招聘的工具等。

如何反驳“这个东西已经有人做了”? (archive)

可能你做了一个东西后,别人都会泼冷水:这东西已经有人做了。怎么反驳?可以摆事实:

Facebook 不是第一个 social network。之前有 myspace,再之前有 Friendster,再再之前还有 SixDegrees.com(得追述到上个世纪了)。

Youtube 不是第一个视频分享的网站。文中说的“There were 17,000 YouTubes before YouTube”有点夸张,但意思你懂的。

Google 也不是第一个搜索引擎。“There were 18 Web search services before Google, and at least two of them were similar in the way they indexed pages online。“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好多好多。所以对于雅虎(又)推出在线店铺,现在评价也不能太苛刻、太负面。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推出相同的产品(idea),会有不同的效果的。现在雅虎的那帮人,跟上世纪的那帮人不一样了;现在的社交网络和移动设备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平台,而上世纪的主要平台是桌面。所以做看起来相同的在线店铺,效果(也许)会不一样 -- 没人能预测未来,只待市场来检验。

YC 简史 (archive)

Paul Graham 在湾区像神一样的存在,是 startup 教父。这篇文章简述了他跟小伙伴 Robert Morris 在 95 年一起创办了一个在线店铺的网站,把这个网站卖给雅虎,然后在 2005 年创办 YC 的故事。

亮点一:看到上面那条“雅虎推出在线商店”的链接,我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雅虎不早有在线店铺了吗?怎么又来了一个?

亮点二:小伙伴 Robert Morris 的生平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介绍,这是不科学的。如果你听过 "蠕虫病毒"(Worms),那你就应该知道 Robert Morris。1988 年,Robert Morris 在康奈尔读研的时候,弄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蠕虫病毒。这段历史可以好好 Google 一下。现在的 Morris 是 MIT 的名教授了。

更多 YC 的故事,可以读这本书:《The Launch Pad: Inside Y Combinator, Silicon Valley's Most Exclusive School for Startups》

雅虎推出在线店铺 (archive)

雅虎(又)推出了在线店铺。小商家们可以在上面开店(淘宝?)。

两个问题:

  1. 为什么是“又”?
  2. 为什么做这种已经烂大街了的功能?

要结合下面两条链接思考。

2014/08/16 第 11 期

dalekjs:网站功能测试 (archive)

最近在用 dalekjs,觉得很不错,推荐给大家。可能很多人早已经用上了:)

用 nodejs 写测试脚本,启动一个浏览器,模拟用户的行为,比如登陆你的网站、发帖、评论等。浏览器可以是各种主流浏览器(chrome, firefox, ie 等),也可以是 headless 的浏览器,如 PhantomJS。

Email 仍是互联网最好的东西 (archive)

我很赞同这篇文章的观点。尽管 email 很简单、很丑陋,尽管每天都要花近 1 / 5 到 1 / 3 的工作时间处理邮件,尽管市面上有这样那样的号称 "email killer" 的 app,email 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 几十年来,我们使用 email 的方式没什么太大的改变,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变化。

Startup 招人更看重 cultural fits (archive)

接着上面的 Growth hack 讲,公司文化很重要,尤其对于小公司来说。最开始招的那几十人,差不多就形成了公司的文化了。

网上有很多探讨公司文化的文章。我自己感觉最重要的文化是每个人都要有 ownership,有主人翁精神。面试工程师的时候,我最常问的问题是,上一份工作中,你做过的项目里,有哪些不是你的 manager 分配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主动做的?比较好的 startup 类型的工程师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他们做的一些小工具,公司里的人都在用,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等。但也很多人,没料到会有这么一个问题,支支吾吾半天后,说:no ……

典型的 Growth Hacker (archive)

(不知道 Growth hacker 中文怎么翻译。长久以来,对“鲁棒性”之类的翻译觉得很搞笑。其实没必要每个英文单词都有对应的中文翻译的。)

这是 Quora 的一个关于 Facebook growth team 的问题。但答案应该适用于所有当红的湾区的公司。

Growth hack 跟 marketing(营销)的功能有一些重叠的部分。但个人感觉,marketing 是外功(对外宣传),而 Growth hacker 是内功,更注重培养公司内的一种文化,让每个人都具有 growth hack 的思维,然后用这种思维去做产品、去招人等。

Bill Gates 等各位大佬浇冷水 (archive)

如果你常上 Facebook,你的好友肯定有人 like 或者 share 一些大佬自己浇冷水的视频,比如 Mark Zuckerberg、Bill Gates 等。这是一个呼吁大家关注 ALS 的公益活动。ALS 就是斯蒂芬霍金得的那种病。

游戏规则是:将一桶有冰水从头浇下(体验得 ALS 的感觉?),然后在社交网络上发视频并 @自己的朋友、呼吁他们参与。Bill Gates 就是 Mark Zuckerberg 自己浇完冷水后 @来的。如果 24 小时内没有应战,就要向 ALS Association 捐款。

注:这真是用互联网思维做慈善啊。是相当不错的 Growth hack,让捐款一下子增长了 1000%(现在应该不止了)。

2014/08/17 第 12 期

为何我喜欢投资 online-to-offline 的公司? (archive)

文章是一个天使投资人写的。每天新闻媒体都在讲要 "颠覆(disrupt)" 这个那个行业,比如 uber 颠覆了出租车行业,比如 airbnb 出租的房间已经比几家传统 hotel 巨头全球的房间数加起来还多,比如 Anglelist 颠覆风投行业,比如 Homejoy 颠覆家政行业等等等等。

Paul Graham 也说过,"there's lots of room is starting startups in industries that didn't previously have them"(他在 hacker news 上的 id 是 pg)。

线下有千千万万个等着我们去颠覆的行业呢!

雅虎女 CEO 的(非授权)传记 (archive)

周末到了,静下心来读篇长文吧。文章中还是有不少猛料的,好好读一下。这是去年的文章了,那时候雅虎女 CEO Marissa Mayer 接管雅虎刚满一年,股价在她上任后的一年内翻倍,风头正盛。

Digg 创始人再创业 (archive)

Digg 创始人 Kevin Rose 原来是在 Google Ventures。现在他再创业,开了个公司叫 "North"。具体做什么的,没说。Kevin Rose 也是一个大学退学然后成功了的案例。Digg 基本上算是现在各种分享链接的网站的鼻祖了。但后来由于网站不稳定性,失去了大量用户的信任。从此一蹶不振。另一个由于网站不稳定而失去用户最终挂掉了的例子是 Friendster -- 比 Facebook 和 MySpace 还早的社交网站。由此可见,公司早期好好投资一下 Infrastructure,把网站弄稳定点是很重要的。

Google Ventures 是 Google 搞风投的一个机构,简称 GV。实际上很多公司都有自己搞风投的部门,比如思科、因特尔这样的老牌大公司等。以前一个同事在 Google Ventures 做过,我问他 GV 投资跟 core business(gogole 本身的业务)冲突的 startup 吗?他说也投的,能赚钱的都投:)Google Ventures 也有投一些非科技领域的公司,比如 Blue Bottle 咖啡(旧金山城里到处可见)。

原文的标题取得好:"…… Find His True North Again"。这是双关语。一层意思是 Kevin Rose 的新公司叫 "North",另一层意思是,他要更上一层楼,让事业更辉煌。俗语中,有时会听到用 "north" 这个词来表示超过了某个指标、超过了某条线,相当于说 "more than X"。比如一个 8 -CPU 的机器的负载(load)超过了 20:north of 20。

Uber 和 Airbnb 即将接受比特币付款 (archive)

这个文章标题有点哗众取宠。确切地讲,是有传闻 Braintree 即将支持比特币支付。而 Airbnb 和 Uber 用 Braintree 进行支付。所以,推测 Airbnb 和 Uber 也即将接受比特币付款。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可能的。两家公司总部都在旧金山。这个城市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是很快的,比如比特币。平时走在街上,也已经看到不少商家可以接受比特币了。

2014/08/18 第 13 期

听着咖啡厅里的吵杂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archive)

大家编程的时候可能都喜欢带着耳机,放点音乐什么的。很多人如果不听点声音,反而容易分心。有个同事喜欢听下雨的声音编程。

最近发现了这个 coffitivity。他就干一件事情:放咖啡厅里的声音。他有 Web app, Android app, iOS app, Mac app。研究表明,适当的声响能让你工作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

旧金山城里有很多咖啡店里,每桌客人都在编程,似乎每桌客人都在创业似的,比如我常去的这家 workshop cafe。理论上来讲,有一台电脑,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编程、都可以创业。但在湾区真的氛围更浓厚点。

Rollbar:实时收集分析 Web App 抛出的错误 (archive)

经常你部署了一个网站到 production 后,发现问题了,比如点击某个按钮没响应。

有多少次你是要 login 到 production 的机器,然后 tail -f /var/log/mylog.log

Rollbar 是一个实时收集和分析 Web app 错误的云服务,支持 Python,Ruby,PHP 等语言。

你只要在 Exception Handling 里调用他们的 API,比如 Python:rollbar.report_exc_info(sys.exc_info(), request),然后他们会异步地把错误、stack trace 收集起来,一方面,你能得到警报(通过邮件、PagerDuty、自动生成 JIRA Ticket);

另一方面,你可以通过他们的网站查看、分析错误 -- 可以看到触发错误的用户是什么样的浏览器、请求哪个 URL、用户的 ID 等,非常方便 debug production issue!

你可以先建立一个免费的账号玩玩。或者用他们 demo 的页面看看:https://rollbar.com(点上面的 Demo)。

移动支付必火 (archive)

文章作者用三个趋势论证“移动支付必火”这个命题:

Servi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action:在移动设备上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强的互动,支付就顺理成章了。

Broad Usage of "Cards on File":很多应用都是赚回头客的钱,所以用户都把信用卡绑定在账号上,比如 Uber,我喜欢打的用 Uber 就是因为我不用掏钱包刷信用卡签名。

Increased Security:这个我不太同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安全问题只会越来越严峻。

大家应该已经都感受到移动支付的便利了吧。旧金山城里,很多人在用一个叫 fobo 的 app(同城二手货竞拍),这就是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的一个很好例子。

Evernote 创始人访谈 (archive)

Phil Libin 看上去很脚踏实地的一个人啊。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8 岁来美国(跟我一个同事一样,顺利逃离邪恶的苏联帝国)。原来在波士顿读书、创业,但后来要取得大成功,还是得到湾区来 -- 尽管世界各地纷纷出现“下一个硅谷”,但大量的资本往哪里流?还是湾区。他大学只差 4 个学分就能拿到本科学位了,但退学 -- 他也记不清了,好像经济方面跟学校办公室那些老师有冲突。讽刺的是,他们学校还把他列为校友名人堂。

他高中就开始创业,卖组装电脑的(有点 2000 年前后在中关村攒机器的那种)。后来把公司卖了。卖了 500 刀。大学毕业后,他计划骑摩托车环游全美国;走到一个城市,停下来干点咨询、编程的活,赚点小钱,然后继续前往下个城市。有点像《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哦。可惜他跟他现在的老婆交往上了,他老婆不许他这么干。

他第一家公司是 1997 年在波士顿弄的,电子商务网站。那时候他们也不知道什么风投之类的事情。但那个年代,你随便做点什么互联网相关的都能赚钱。他们公司最后在 2000 年 1 月份卖了 2600 万刀,由于没有拿过风投,所以他们 5 个创始人能把钱都分了!

在创办 EverNote 之前,他还搞过几家公司。2007 年,他觉得要做一个自己也能用的东西,于是就想到了要做跟 Productivity 有关的东西,于是有了 EverNote。他想把 EverNote 建成百年老店(100-year startup)。

Evernote 的成长历程 (archive)

这篇文章很详尽地讲了 Evernote 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们成立的时候正赶上 08 年金融危机,根本拉不到钱。都是创始人 Phil Libin 自己掏腰包的。后来要不是一个瑞典的忠实用户汇过来 50 万刀,Evernote 还差点关门了!尽管 08 年市场不景气,但有个机遇出现了 -- Apple 推出了 App Store。Evernote 总能在各种设备、各种平台的 App Store 推出的时候,第一天就把自己的 App 上架。紧紧抓住了移动市场。现在 App Store 很拥挤,竞争很激烈,但 6 年前基本上随便一个还算靠谱的 app 都能火 -- 我一同事 08 年写了个简单的游戏,在韩国 app store 蝉联了好几周第一。前面几期有提过,很多风投都喜欢看一个指标:每增长 X 数量的用户,需要花多长时间。下图是 Evernote 每增长 100 万个用户花的时间:

2014/08/19 第 14 期

创业公司 = 高速增长 (archive)

这是 Paul Graham 很经典的文章:Startup = Growth 里面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中心思想是,快速增长是 startup 的唯一定义。这个排比句写得铿锵有力,大家感受一下:"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startups, understand growth. Growth drives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Growth is why startups usually work on technology—because ideas for fast growing companies are so rare that the best way to find new ones is to discover those recently made viable by change, and technology is the best source of rapid change. Growth is why it's a rational choice economically for so many founders to try starting a startup: growth makes the successful companies so valuable that the expected value is high even though the risk is too. Growth is why VCs want to invest in startups: not just because the returns are high but also because generating returns from capital gains is easier to manage than generating returns from dividends. Growth explains why the most successful startups take VC money even if they don't need to: it lets them choose their growth rate. And growth explains why successful startups almost invariably get acquisition offers ……"

Facebook、Twitter、Youtube 简单粗暴的开始 (archive)

这个其实前年就看过了,但印象很深刻,所以分享出来。文章给出了 fb, twitter, youtube, stripe 四家公司早期网站的截图,相当简单朴素,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就那样简单的东西,也能做成现在几百上千亿的市值?

twitter 最早是一个群发短信的服务,短信字数限制是 160 字,他们的服务可以通过短信加好友、发 tweet、删 tweet 等,所以扣掉命令 + 空格 + 用户 id,用户只能输入 140 字的内容了,于是 140 字的限制就是这么来的。

Youtube 最早是一个相亲网站,碰巧可以上传视频。但慢慢地,用户上传些乱七八糟的视频,不相亲。所以他们就删掉相亲的部分,保留上传视频的功能。通过 archive.org(国内可能需要翻墙),你可以看到 2005 年那阵子,他们每隔几天网站就变个模样。

Stripe 也是现在三番城内当红的提供支付服务的 startup,也是 Y Combinator 的一家 startup。我觉得它以前的名字更好,叫 /dev/payments,一看就知道是给 developer 用。

facebook 最早只有一个个人页面,可以加好友,但用户之间没有互动。后来 fb 加入了许多增强用户互动的功能,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尽快增长用户。好多段子都会说,在 facebook 早期,有员工说要做这个或那个功能的时候,Mark Zuckerberg 就在白板上写上大大的 "Growth",以提醒各位,做任何的事情都是要为用户增长服务的。

雅虎 CEO 的 Offer Letter 长什么样? (archive)

计算有点复杂。简单说,她最多可以拿到七千多万刀,如果她在雅虎做满 5 年。

其实不是 app,而是其他人在帮我做事 (archive)

文章讲了一个叫 Jennifer Guidry 的姐姐,为了养家,同时用好几个 app 打工:开计程车(同时用 Uber,Lyft,和 Sidecar),用 TaskRabbit 接散活(帮人组装柜子、修东西、做饭之类的)。

一方面,sharing economy 下的 app,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一方面,用这些 app 赚钱的人相当没有安全感,app 的界面、搜索算法、定价、佣金等各方面的小小的变动,都可能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收入。

在旧金山城里坐 Uber,司机常常是外国来的移民。有碰过中东的大叔,说开 Uber 是他的第二份工,他要攒钱给女儿读书;有碰过广东来的小伙子,说开 Uber 后,他不用去中国城刷盘子了,而且时间灵活。

在旧金山,app 帮我做任何事情 (archive)

文章作者从纽约搬到旧金山后,发现任何事情都有一个 app 能帮你做:快递健康美食的 sprig(前 Google 的主厨为你做饭),帮你洗衣服的 Washio,帮你打扫房间的 handybook,帮你逛超市的 Instacart,叫计程车的 Uber 和 Lyft,帮你干其他各种杂事的 TaskRabbit ……

这些 app 怎么这么神奇?这是所谓的 sharing economy(或叫做 peer-to-peer economy),其实背后是一堆的散工。

2014/08/20 第 15 期

2012 年全球前 100 大未上市的公司 (archive)

挺有意思的排行。按当年的市值排的。

1) Alibaba # 下个月上市
3) Twitter # 去年上市了
4) 360Buy # 京东,今年上市了
5) Palantir
6) Dropbox # 估计快上市了
7) Square
12) Airbnb # 估计快上市了
13) Pinterest
15) Spotify
16) Craigslist # 不用上市,依然很赚钱

……

Mobile OS Paradigm (archive)

Steven Sinofsky 写的文章。这样的命题作文,恐怕 Steven Sinofsky 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资格写的人了吧,他以前在微软是掌管 Windows 部门的。整个 Windows 部门独立出来,也算是一个巨无霸公司了。

(2010)Reddit 如何可以承受每月 2.7 亿 PV (archive)

Reddit 在美国年轻人中很受欢迎,感觉黃易山做 CEO 后更蒸蒸日上了。这篇文章有点老,是 2010 年的。相信这 4 年间,他们面临的 scalability 的问题更严峻,一些架构可能都推倒重来了。但文中提到的 7 条经验,还是很实用的。

Crash Often:web server 的进程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挂掉(可能有哪个 exception 没被 catch 到,或者用太多内存被操作系统的 OOM killer 给干掉之类的)。Reddit 用 supervise 来启动并监控进程,如果进程挂了,自动重启。现在是 2014 年了,感觉 supervisord 用得比较多点。

Separation of Services:也就是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临时头脑风暴的,不全面):

  1. 同一个 service 访问数据库的 access pattern 比较 predictable,方便 cache;
  2. 哪个 service 比较吃力了,只给那个 service 加机器就行;
  3. fault isolation;
  4. 不同的 service 可以在不同时间部署新代码。
  5. Open Schema:他们用 postgres 做数据库服务器,但只有一个表,叫 Thing。什么东西都是一个 thing,包括 user, link, comment 等。靠 python 代码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这是很宝贵的经验。现在的趋势是,很多公司都用 mysql 或 postgres,但都把他们当做 key/value store 来用。
  6. Keep it Stateless:每台 app/web server 都不存状态,而是把状态保存到 memcache 中。这样的话,某台 app server 挂了就挂了,再起一台新的就是了。
  7. Memcached:他们把 memcached 用到了极致 - 缓存数据库中来的数据、session data、rendered page、还有一堆 precomputed data。
  8. Store Redundant Data:他们 precompute 了各种东西,空间换时间。各种排好序的 list 都缓存(按时间排序、按 upvote 的数量排序、按评论数排序等)。
  9. Work Offline:异步处理一些没必要在线处理的东西,比如生成缩略图、发邮件之类的。

Reddit 网站代码竟然是开源的,有兴趣可以读一下。

20 分钟实现一个 startup idea (archive)

这是去年的文章了,讲的是 Product Hunt 的创始人 Ryan Hoover 如何快速地实现产品的原型、快速地验证自己的 startup idea。相当有启发意义。

最近 Product Hunt 很火,俨然成为除了 Hacker News 外大家每天必看的网站了。去年年底,Ryan Hoover 用 linky dink 快速搭了一个分享有意思的产品链接的 group,然后邀请朋友们来使用。看到朋友们反馈都很正面,于是他觉得这个分享产品链接的 idea 靠谱,进而再正式地编程做出网站。

Google 上市 10 周年 (archive)

2004 年 8 月 19 日,Google 上市,筹集资金 19 亿刀。下面是 Google 在上市第二天,也就是 2004 年 8 月 20 日的首页截图,那时候是雅典奥运会,从当时的 Doodle 可以看出来吧:

那么,Google 当时筹集的 19 亿这个数目算大还是算小?下图是从这里找来的,对比一下近几年上市的公司凑集的资金:

2014/08/21 第 16 期

typeform:做漂亮的问卷调查 (archive)

这是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网站,可以很方便地做漂亮的问卷调查。

当然,别忘了做湾区日报的问卷调查,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读博回忆录 (archive)

2012 年的时候,Philip Guo 刚发表这个 PhD memoir 我就立刻拜读过了。他是同龄人里相当出类拔萃的。他记录了自己读博士那几年的经历、心路历程、各种(艰难)抉择。如果你也读过 PhD,你多少会有共鸣的。如果你时间有限,可以读这个缩略版的。

从 Airbnb 离职 (archive)

Juney Ham 原来是 Airbnb 的在线营销的主管。最近两年 Airbnb 如日中天,他却主动离职了。为什么?为了能有更灵活的时间陪刚出生的女儿,陪她一起成长。

这样的例子我现实生活就见过几个了,超有家庭责任感。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错过了就回不来了。

Github 如何招人的 (archive)

Github 跟 Stackoverflow 已经是码农界不可或缺的平台了。要是 Github 和 Stackoverflow 同时挂了,很多人恐怕都写不了代码了。

但,这篇文章可以当成是 Github 的公关软文来读。里面讲述的 Github 的招人、新人培训的流程,在各大 startup 其实都大同小异。

YC Demo Day! (archive)

这个夏天,YC 选中了 85 个创业团队,其中有 66 个昨天进行了 demo -- 各大科技媒体昨天恐怕都没少报道。

共分成 4 个 session 来 demo。我大概过了一遍,点名几个我能在最短时间明白它是做什么的并觉得有意思的产品:

  • Session 1: Backpack,代购(走私)界的 Uber。Unwind Me,按摩界的 Uber。
  • Session 2: Bayes Impact,数据分析师界的 Uber。Helion,造核反应堆 (!!!) 的。Sliced,对冲基金界的 Uber。Bannerman,保安界的 Uber。Lawn Love,除草界的 Uber。
  • Session 3: Vatler,趴车小弟界的 Uber。shipbob,邮政界的 Uber。
  • Session 4: Product Hunt,太有名了,无需介绍。

2014/08/22 第 17 期

孵化 Twitter (archive)

这本书我在前面的日报里有提过 2 次。这是中文版。我们公司里所有人都通读过这本书,有人把它当教材看,有人把它当小说看。书的全名像一本小说:孵化 Twitter,关于金钱、权利、友谊和背叛的真实故事(Hatching Twitter: A True Story of Money, Power, Friendship, and Betrayal)。最近流行泼冰水。公司的高管下楼泼冰水,我们围观。上楼的时候,在电梯里碰到了书中的主人公之一,ev -- 身家 10 位数美金的男人。他创业几次,都干一件事,做能让用户发布内容的平台。最早是发长博客的 Blogger,卖给了 google;然后是发微博的 Twitter,上市了;现在是发中博客的 Medium,办得也红红火火。Medium 上的文章质量很高,很多名人也开始在上面发文了。

Peter Thiel 管理哲学:极度专注 (archive)

文章很短,可以一口气读完的。

Peter Thiel 是 PayPal 的创始人,所谓的 PayPal 黑帮的帮主。当年他的手下创办了 Yammer(被微软收购了),YouTube(陈士骏开始写 YouTube 的时候还在 Facebook 上班,是 Facebook 前 15 号员工),Yelp,LinkedIn 等。

如何得到创业点子 (archive)

Paul Graham 的另一经典文章,相当有哲学意味。最理想的创业 idea 应该是自然地、有机地找到的,最好是你自己就想用的东西。他引用了著名的《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里的话:

You want to know how to paint a perfect painting? It's easy. Make yourself perfect and then just paint naturally.

Live in the future, then build what's missing.

怎么训练自己?怎么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动手做自己觉得有意思的 project。不要一开始就去很功利地想这东西有没有人买、如何发大财。如果你还在读大学,就不要去修什么双学位了,动手做各种 project。微软和 facebook 都是 1、2 月份成立的,因为那时候,哈佛放温书假,Bill Gates 和 Mark Zuckerberg 都能投入时间做东西(学霸啊,不用复习考试的!)。很多人看到的是某某 app 一夜之间卖了几个亿,而忽略了背后的无数尝试。比如 Draw Something 在以天价卖给 Zynga 前,发布了 34 个不起眼的游戏;Angry birds 在爆红以前,也出了 51 个不知名的游戏。在做 Facebook 以前,Mark Zuckerberg 也做了无数的小 app。成功,没有捷径。

Stripe 如何面试工程师 (archive)

Stripe 是 YC 近年来投资的相当成功的一家公司,Paul Graham 整天挂在嘴上。今年六月份的时候,Stripe 开始支持支付宝了。

Stripe 面试工程师的流程是我目前了解到的最靠谱的,考察的都是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设计、实现、pair programming、找 bug、代码重构等。

已经上市了的知名大公司,包括很多当红的 startup,面试过程其实也都蛮水的,很多 onsite 面试只要 3 轮,问的都是不实用的纯算法题;而且很多公司面试官面试完后都不用面对面交流,只要把对应聘者的评价网上提交,再由一个委员会决定是不是要录取。

Twitter 开始污染用户的 Timeline (archive)

网络媒体写文章越来越哗众取宠了,标题都充满噱头,内容情绪化,即使 Techcrunch 也不能免俗。Twitter 用户的 timeline 上开始出现他们没有关注的人的 tweets 了。用户会习惯的。就像 Facebook 刚推出 newsfeed 的时候,用户狂抱怨,后来不也习惯了。其实这个对中国用户来说没什么新奇的,微博早这么干了,常给你推荐“热门”微博。

下图是 Twitter 总部在三番的楼。他们占据了上面的几层。每次走过 Twitter 那块地方(尤其是傍晚以后),都像在玩真人版的生化危机一样,不少流浪汉游荡、乞讨、毒品交易……

2014/08/23 第 18 期

感谢小平 (archive)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是 Bill Gates 在他的网站上推荐的书。这是中文版。贡献一条链接的位置纪念他诞辰 110 周年。突然想起了孔子说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小平同志,什么 startup、互联网、科技,跟我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Wikiwand:美化 Wikipedia (archive)

如果你是 Wikipedia 的重度用户,你应该会喜欢这个浏览器插件的。

他们是很严肃在做这个东西的。他们已经拉到风投,并且计划如何盈利了。

startup 的 idea 真是多种多样!

Scaling Pinterest (archive)

这类的文章看多了后,你会发现其实都差不多: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keep it simple、horizontal scaling、database sharding 等。小公司常常要面临 "to buy or to build" 的问题:有没有现成的系统可以用?用开源还是花钱买?还是自己造轮子?经常一个互联网公司发展的轨迹是:

  1. 选一堆现成的现成的免费的部件,比如文中提到的 rabbit mq、celery 等。当网站还没那么多 traffic 的时候,这些免费的东西都能扛得住。
  2. 不断地加新功能。试验新功能。
  3. 用户多了,网站扛不住了。
  4. 停止加新功能。动员所有工程师,稳定整个系统。比如替换掉各种复杂的免费的部件,自己从头写极其简单实用的替代品,或者重新架构,尽可能地走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的路。如此折腾几个月。
  5. 整个稳定下来了,再开始加新功能。

文章中提到,pinterest 经历了长达 4、5 个月的 feature freeze,就只是用来把数据库数据迁移到新的 sharded architecture。

4、5 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个 startup 来说是相当宝贵的。

小公司要竞争过大公司,就要时刻比大公司的同类产品进度超前 2 个月以上。

今年年初面试一个微软 OneNote 的工程师,他很坦白地讲他们一直在追赶 EverNote,争取 EverNote 出什么新功能他们也能赶上。

你没听错,这是一个来自 12 万人的大公司的员工,说他们在追赶一个几百人的小公司。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

但,现实是,这个 12 万员工的大公司,他们的 OneNote 团队才 70 多人(今年年初的数据)。

而对于 EverNote 来说,他们为了避免让微软追上,动作就得快。

上线以前测试看看你的 app 会不会红 (archive)

一个 app 要红,主要还是靠口口相传(word-of-mouth)。77% 的用户说他们之所以下载某些 app,是因为他们的朋友都在用。这个文章介绍了个不错的技巧,来测试你的 app 是不是具有这种 word-of-mouth 的特质:

在 app 上线前,让陌生人把玩一下你的 app,但你不要告诉他们你的 app 叫什么名字。他们玩着玩着,如果问你,这是什么 app,或这个 app 叫什么名字,这就暗示着你的 app 上线后,当他们看到朋友们在用你的 app,他们也会向朋友们询问。

做开发工具的 startup 能拉到风投吗 (archive)

其实开发工具的市场还是不错的,做码农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这里开发工具不只是指 IDE 等写代码的工具,还包括各种开发人员会用到的云服务(如 Github,JIRA,Parse 等)。就像 19 世纪淘金热的时候,很多人自己不淘金,而是去赚来淘金的人的钱。那些淘金的人都被历史遗忘了,但那些赚淘金者的钱的,很多存活到现在,比如 Levi's,Wells Fargo 等。

2014/08/24 第 19 期

tmux (archive)

相信很多读者都在用 tmux,但也可能一些人不知道有 tmux 的存在。看下图你就知道 tmux 是干嘛的了:

人最宝贵的是时间。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熟练运用各种工具。tmux 是我们日常工作中都要用到的 -- 公司里的实习生 / 新人,凡是跟我 pair programming 过的,只要看到他们慢吞吞地用鼠标去切换 terminal 的 tab,我都会立刻喊停,让他们马上装上 tmux,教会他们。

好的工程师不在于年龄有多大,工作年限有多长,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很善于用工具,都肯花时间去学习去配置自己每天用的工具(vi、emacs、tmux、shell 等)。如果你跟好的工程师 pair programming,你会发现他们能熟练地用快捷键在代码中游走,用快捷键熟练地切换各种窗口(比如 tmux)。

硅谷已进化 (archive)

硅谷跟湾区有什么区别(关系)?

湾区的“湾”指的是旧金山湾,湾的周边地区,就是湾区。

整个湾区有一个大城市,就是旧金山。

旧金山东边是东湾,UC Berkeley 在东湾。

旧金山南部是中半岛,再往南就是南湾。

传统意义上的硅谷,就是指南湾。

早些年发家的大公司都在南湾,比如 Google, Facebook, Yahoo, Intel 等。

大家都在说,硅谷中心北移,因为最近几年比较红火的创业公司都在旧金山城里,比如 Twitter, Yelp, Dropbox, Uber, Airbnb 等。

这是比较全的一个列表:https://sanfrancisco.startups-list.com

现在越来越多国外的 Startup 搬到湾区了,这里有充沛的资金,有足够的码农,有无以伦比的创业氛围;

这里不会歧视创业失败人,这里是屌丝翻身的好地方。

但这篇文章不建议创业者一开始就到湾区来:

"Get some level of product-market fit first, get some early traction; then — if you need it — raise some money where your network is stronger (again, guess where that is) and only then think about getting to the next level and moving to Silicon Valley. At that point, you’ll need a story: In Silicon Valley, you’re interesting if you’re relevant, and you’re relevant if your story is backed by hard numbers of user adoption and market traction."

为何 Elon Musk 可以做那么多牛逼的事情 (archive)

没有人能“一夜”成功的。这个 Quora 的回答引用了梅西的一句话:It took me 17 years and 114 days to become an overnight success.

Larry Page 不为人知的故事 (archive)

周末到了,读一下长文吧。

少年 Larry Page 读了发明交流电的 Nikola Tesla 的传记后暗暗下决心:要搞科技创新,得先有钱。

火人节:每年存在一周的 7 万人城市 (archive)

昨天(美国时间周五),很多同事都开始请一周的假期了。很多人都去参加一个叫 "burning man" 的活动。

这是一个长达一周的活动,地点在内华达州的沙漠(Black Rock Desert),时间是从 8 月份最后一个周一到 9 月第一个周一(也就是美国的劳动节)-- 美国不过“国际”劳动节,也不过“国际”儿童节 / 妇女节……活动的内容就是,几万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沙漠,然后在这里扎营,形成一个存在一周的临时的“城市”,自带干粮。在这一周里,大家尽可能地搞怪、搞行为艺术(比如穿奇装异服、理奇怪的发型、创作奇怪的艺术作品)、表达自我……活动的高潮是燃烧一个 12 米高的木头人,所以叫 "burning man"。

这个活动慢慢地变成了一种社交活动了,很多生意可能在这里谈成。湾区的 IT 圈很多人去参加,各位大佬也出动了。这里有很多图片,大家感受一下:http://galleries.burningman.com

下图是航拍这座存在一周的临时“城市”:

(图片来源:http://galleries.burningman.com/pages/view.php?ref=59442

2014/08/24 第 20 期

PyCharm: Python IDE (archive)

我们公司主要的编程语言是 Python。

原来 50% 的工程师用 vi,50% 用 emacs。而且都乐于分享各种配置文件。

但,创业公司是讲究实用的。

我们都不是 vi 或 emacs 的脑残粉,如果有更好的替代品,当然也乐于尝试一下。

我前面几期都强调了很多次,好的工程师都善于用工具,毕竟现在人比机器贵,时间比钱贵。

好的工具能节省时间;

即使工具需要花钱买,但省下的时间换成钱,也还是很划算的。

PyCharm 就是一个很好的 Python IDE。

我们开发环境是用 vagrant 跑 virtualbox,而 PyCharm 跟 vagrant 集成得不错,让整个开发的流程更加流畅。

Scaling Instagram (archive)

(还是很不理解,为什么 slideshare 也被墙了。)这是 Instagram 创始人在 Airbnb 给的 talk。Airbnb 的工程文化不错,每周举办这种 tech talk,还都挺有料的。Instagram 也是用 Django + Postgres 的,跟我们用的是同一家 Postgres 的咨询公司 -- 术业有专攻,该让别人赚的钱还是得让人赚的,不必书生意气什么都要自己来专研。用户不关心你用什么 database,不关心你用多少时间分析解决数据库的死锁问题。这个 talk 里,我最赞同的一点是“optimize for minimal operational burden”。写代码很容易,难的是部署到 production 后的运维(operations)。有工作经验的跟没工作经验的(或者好的工程师跟不好的工程师)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是否有运维的思想。要知道,当年他们以 10 亿天价卖给 facebook 的时候,才 13 个员工。如果运维做得不好(比如没有足够好的 monitoring/alerting,没有自动化各种维护的脚本),13 个人(还不全是工程师)不休息 24 小时地工作,根本是忙不过来的。

两年内,年入 100 万 (archive)

文章讲述的是在线支付公司 Braintree 创世人 Bryan Johnson 的故事。文章发表日期是 2013 年 5 月 4 日;4 个月,Braintree 被 PayPal 收购,8 亿,现金。Braintree 的客户有大名鼎鼎的 Uber,AirBnb,Github 等。里面讲到的一点我很赞同:Pick a boring business …… Just do the old, old thing slightly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比较浮躁,都想一步到位去做大众的产品(什么火就做什么)。

快递 startup 又回来了,像 1999 年一样 (archive)

2000 年 3 月,互联网泡沫达到顶峰。那时候所有人都在买股票,都在买科技股。那时候上市不是为了筹钱,而是宣传需要。2000 年 3 月底,纳斯达克开始崩盘。大量的公司一夜破产,大量的码农开始失业,大量来湾区淘金的人又回到了自己在农村的老家。一个同事当年在的公司股价最高到 2000 刀一股,后来瞬间变成 1 刀。

文中提到的 Webvan 是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最反面的例子,呼声高,但死得惨。现在类似的服务有很多。我们家比较喜欢用的一个服务是 Good Eggs,在线订有机蔬菜、水果、鸡蛋,然后送货上门,还挺不错的。

昨晚湾区北部 6 级地震 (archive)

加州是地震多发地带,所以这点地震也算不得什么。尚无人员伤亡。如果你用 AWS,他们机器会分布在各个区域,比如 us-west- 1 是在北加州,us-west- 2 在 Oregon,us-east- 1 在弗吉尼亚等。亚马逊现在都不鼓励用户去用位于 us-west-1(北加州)的机器,一来因为 us-west- 1 的机器比较老旧(相比于 us-west-2),二来因为北加州常地震……

2014/08/26 第 21 期

Stripe 第一个版本长什么样

看完后,印证了 Reid Hoffman(linkedin co-founder)的一句话:

If you are not embarrassed by the first version of your product, you’ve launched too late.

推倒重来,赚几百万 (archive)

文章讲了一个故事:作者如何做艰难的决定,放弃做了两年的东西,重头来过。最后做出几百万价值的产品。他也总结了一开始自己的团队犯的错误,我觉得也是很多创业团队会常犯的错误:

No product mindset / No clear vision / No knowledge of our industry:一帮程序员,埋头 coding,瞎做。

Bad Software Architecture:一开始代码写 high 了,毫无章法,最后要再加新功能,就很困难了。往往每加个新功能都要动到代码的每一部分,然后回归测试变得越来越困难。

No Marketing:现在的世界不是写好代码就能立刻卖钱的世界了。现在是 2014 年,不是 1999 年。

Magical thinking that the next feature is the ONE:乱加功能。可能 Steve Jobs 传记之类的书看多了,相信自己不用做用户调查就能做出用户意想不到功能,然后瞬间走红。

Didn’t trust our own product: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自己做的东西,自己都不敢用。那其他人更不会用了。

Docker 和 Vmware 全面合作 (archive)

去年年初,去参加一个 golang 的聚会。Docker 的创始人 /CTO Solomon Hykes 现场 demo 了 docker。那时候,docker 还不是那么有名;那时候,他们公司还不叫 docker。当他 demo 完后,全场振奋。

今年去参加了 DockerCon,真是感到短短一年,docker 成长了许许多多。Google、facebook、ebay 等大公司也都纷纷把 docker 用在自己 production 的环境里了。

Whatsapp 月活跃用户突破 6 亿大关 (archive)

很多公司都把月活跃用户(MAU,monthly active users)当成一个重要指标 -- 尤其是 Facebook(有人不知道 Whatsapp 被 Facebook 收购了吗?)。每次面试 Facebook 出来的员工,开口闭口都是 MAU;每次问他们为啥要离开 Facebook,答案清一色都是希望能对组织有更大的贡献(题外话了)。

2014/08/27 第 22 期

Box 如何保持公司凝聚力 (archive)

这是公关软文,主要是要推销做问卷调查的产品:murmur。不只是 Box,比较热门的 startup(比如 airbnb,pinterest 等)也都用这款产品经常对内部员工问卷调查。10 人以下的团队很好有凝聚力,因为每个人都认识其他人,有什么事情都好商量。一旦团队扩张到几百人了,管理起来的复杂度就很大,跟写代码一样 -- 读研究生时候写 paper 造数据用写完就扔掉的代码很容易写,但放到 production 环境里让 100 万人同时用的代码却不好写,因为这种代码要维护 -- 公司里几百人维护起来不容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要保持凝聚力,就要时刻了解员工的意见。

Facebook 前 20 号员工今何在 (archive)

Mark Zuckerberg,还在 Facebook。

Dustin Moskovitz,创办了前面介绍过的 Asana。他是自学编程的,工作狂。

Eduardo Saverin,移民新加坡了。他就是“The Social Network”电影里那个拿鸡肉喂鸡的。

Steve Chen(陈士骏)。忘了在哪里看的了:他在 facebook 的时候休假了几周,回来上班后就提出要离职;交出公司的笔记本电脑后,发现他把硬盘给格式化了。不久后,Youtube 上线了。如果他坚持到 facebook 上市,他经济方面的收益可能也不比 Youtube 卖给 Google 后得到的少;但创办 youtube 那种经历和荣耀确是留在 facebook 所不可比拟的。

外国人如何在硅谷拉到风投 (archive)

这是一个印度人的自述 -- 但严格意义讲,他这种还不算开“最难”的游戏模式,因为他原来在 Zynga 工作,cofounder 里也有美国人。

现在创业公司越来越多。进入 YC 之类的 startup incubator 已经变成拉到风投的入学考试了。

从 John Doerr 身上学到的 12 件事 (archive)

John Doerr 是湾区最负盛名的风投人物,在很多传奇公司还很早期的时候就投资了他们,包括 Netscape,Symantec,Sun,Amazon 和 Google。

当然,这篇文章有点个人崇拜、捧臭脚的味道。但文章里最赞同的一点:We believe that ideas are easy, execution is everything. 吹牛的,或轻易鄙视这个鄙视那个的人太多了,能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还是太少。

Amazon 用 10 亿现金买了 Twitch (archive)

湾区日报第一期讲到了 Justin.tv 关站,因为他们要全力搞 Twitch。不到一个月,Twitch 就卖了。

《The Launch Pad: Inside Y Combinator》里对 justin.tv 以及其创始人 Justin Kan 有详细描述。当时 YC 选上 Justin Kan 他们团队,不是因为他们的 idea,而是因为他们的人 -- 人比 idea 重要。他们中间也换了好几个 idea。

2014/08/28 第 23 期

Linkedin 靠这套幻灯片拉到风投 (archive)

Reid Hoffman 自己贴出来并详尽解释的幻灯片。那个时候是 2004 年,facebook 还没进入人们的视野。社交网络里,Friendster 有 1 千万用户,MySpace 有 250 万用户,orkut 有 130 万用户,linkedin 有 90 万用户。这四家,Friendster 已经不在了(网站不稳定,公司高层自己都不用自己的产品),MySpace 还在(还有谁用?),orkut 在下个月 30 号要被 Google 关掉了,LinkedIn 成为了广大北美猥琐男口中的 FLAG 中的 L。

强弱对调,IBM 跟 Apple 差距有多大 (archive)

很多人提起 IBM 和 apple,都会想到 1984 年 apple 在超级碗上石破惊天的广告。广告里大屏幕上的给人洗脑的老大哥就是 IBM。以及,Steve Jobs 对 IBM 竖起中指的照片。

1984 年,apple 一年赚 18.9 亿,IBM 一年赚 459 亿;2013 年,apple 一年赚 1740 亿,IBM 一年赚 997 亿。而现在 IBM 的总员工数(40 多万人)是 apple(8 万多人)的 5 倍多。算 revenue per employee 的话,apple 是 ibm 的 10 倍之多。

冰桶挑战为何会那么火 (deleted)

这篇文章总结得不错。

Ensure it’s something everyone is capable of doing

Ensure it’s something everyone’s friends would want to see them doing

Ensure it’s something everyone is proud of doing

Ensure it propagates virally

Add a bit of guilt and stir

很多平民百姓也争相冰桶挑战了,尤其是 Facebook 上的印度同事们……

Uber 内部手册:如何干掉竞争者 Lyft (archive)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人看来可能不算新奇。想想 3Q 大战、3 百大战,以及各种水军诋毁对手的,Uber 的手段也太“礼貌”了。几年后,当 Uber 统治了市场,没人会记起当年的这些事情的。

成立 3 年,Snapchat 估值 100 亿 (archive)

尽管还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才成立 3 年的 Snapchat 已经估值 100 亿了。CEO/ 创始人 Evan Spiegel 是 1990 年出生的。Snapchat 是他在 Stanford 的一个 class project。跟(几乎)所有后来变成巨头的公司一样,这个 project 一开始就没得到老师同学们的祝福,一路有人唱衰,依然一路估值高涨。

年初的时候,在 UCLA 有个 hackathon。几个同事去那里设了个摊位宣传,吸引参加 hackathon 的孩子们。Snapchat 的 Evan Spiegel 上去给了个 talk,一会儿引用小布什说的话,一会儿引用林肯说的话,一会儿说要哲学地思考。几个同事一路开车回来,一路骂 -- 这 23 岁的小孩真把自己当总统了?

2014/08/29 第 24 期

git pre-commit 的插件管理 (archive)

来自 Yelp 的工具。其实重点不是要介绍这个 yelp 的工具,而是鼓励大家用好 git pre-commit。

git pre-commit 是提高团队代码质量的好东西。Code review 的时候常常有人会挑代码风格的毛病(代码缩进,trailing white space,变量名等)-- 代码风格的毛病应该是机器来挑的,而不是人。用 git pre-commit 的话,可以装一些 hook 来检查各种代码规范(比如 flake8 for python,gjslint for JavaScript 等)。在 commit 代码之前,git pre-commit 里装的各种 hook 能自动检查代码规范(也能自动在本地跑一下测试),确保 code review 的时候,都有一个统一的代码风格。

你不会面试码农 (archive)

最同意这点:Don't hire for what they can remember in an interview room 凡是可以突击准备的面试题(就像考托福、考 GRE 一样),都不能考察出来面试的人的真实水平的。

做 app,先做 iOS 最后再做 Android (archive)

这篇文章也算代表了一种观点。比如最近的 Instagram Hyperlapse 也是只有 iOS 版。等火到一定程度了,再推出 Android 版。的确,很多公司同一产品的 Android app 会比 iOS app 的功能差很多。

不过也有公司是 iOS 和 Android 的 app 同时开发,同步开发,更能一致。比如 Dropbox。上次在 Dropbox 听过一个 talk,是他们 mobile 的一个工程师讲的他们如何保持 iOS 和 Android app 开发同步的。其实有点像 pair programming,两个工程师做同一个功能,一个做在 iOS 上,一个做在 Android 上,开发的时候可以交流经验、心得;而且有时候还能从对方的平台得到灵感、启发。

微软在移动市场放下身段 (archive)

现在微软也开始在其他人的平台发布 app 了,比如 Chrome, Android, iOS。而且都还挺受欢迎的。微软新的 CEO 还是挺务实的,能赚钱就行,不用跑在 windows 上也行。

其实微软早年也是给 Apple 的电脑写程序的。有个 1983 年的视频为证:《Steve Jobs Hosts Macintosh Software Dating Game with Bill Gates》。

Instagram 挂了 2 小时 (archive)

Instagram 最近挺红火的,推出 Hyperlapse app,声势浩大。今天下午(美国太平洋时间),网站和 app 全面访问不了。网站很快就恢复正常,但 app 挂了将近 2 个小时。他们官方 Twitter 更新了消息,告诉用户他们出现技术问题(现在那条 tweet 已经删除了)。我的猜测:可能某个很关键的 infrastructure component(比如 memcached、postgres 或者 zookeeper 之类的)出了问题,由于人为的操作失误或今天 release 新代码引入了 bug 之类的,才会同时影响到网站和 app(api 的部分)。

挂了 2 个小时是挺严重的事故。一般情况下,服务的 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都要求 99.5% 的时间服务是可以访问的(有的更严格会要求 99.95%)。以 99.5% 算得话,这意味着一个月最多只能挂掉 3.6 个小时。今天挂了 2 个小时,那这个月其他时间就只有 1.6 个小时可以出问题了:)

碰巧的是,3 天前,StackOverflow 网站也挂了几分钟,我当时正好截图下来了(留做纪念?):https://nfil.es/a/tptynY.png/

2014/08/31 第 25 期

经常 prototype,改变你一生 (deleted)

这是 Pulse 的创始人写的。Pulse 后来被 LinkedIn 收购了。几个从 LinkedIn 过来的同事今天都在转载分享这篇文章。文章的观点很好:prototype 不只是指工程、设计上快速做出原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能够通过 prototype 来得到其他人的反馈,验证自己的想法。前面几期有分享过的,producthunt 的创始人就是通过 20 分钟的 prototype 快速验证了这个 idea 靠谱,才开始长达 2 星期的写代码实现。

Instagram 如何从 AWS 迁移到 FB 的数据中心 (archive)

最近好像提到几次的 instagram:昨天 instagram 挂了 2 小时,Scaling Instagram。

今天这个博客文章是讲他们怎么从 AWS 迁移到 Facebook 自己的数据中心的。挺曲折的一个过程:由于 fb 内部的 ip 跟 EC2 的 ip 冲突,他们得先从普通的 EC2 instaces 移到 VPC(这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中间还自己做了一个动态的 iptables。整个过程用了 1 年时间,但中间网站 /app 没怎么挂掉。要知道,Instagram 的运维做得是相当好的,投入很多精力去做工具;要是其他比较差的团队,恐怕得把网站关上一段时间才能迁移好。

Startup 要成功,得先有清晰的目标 (archive)

这是即将上市的 HubSpot 的 CTO 写的。

文中举了 DuckDuckGo 的例子:先是定了每月 1 亿搜索的目标;然后定了取得 1% 的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的目标(似乎他们还没达到这个目标),一旦达到这个目标,各种好事就会接踵而来(比如媒体报道)。顺便说一下,DuckDockGo 是用 perl 写的。你还知道现在还有什么网站是用 perl 写的吗(其实还有不少)?

采访 Quora 的 CEO (archive)

对下面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觉得他还是处理得蛮好的 --

Are you worried that (注:特指在网站放广告)might turn users away?

We’ve been very open with people from the beginning. This is a company. It needs to be sustainable. We want Quora to last forever and in order to last forever its going to need to have revenue. One of the best things about ads is that you don’t need to exclude anyone. So Netflix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off subscriptions, but in the process, most people in the world can’t use Netflix because they can’t afford to pay for it. So we think ads are pretty well aligned with our mission.

要让自己提供的服务对所有用户免费,那么在网站上放广告是很普遍的做法,比如 Facebook,Google,Twitter 这样的公司,本质都是广告公司。

让重视细节变成一种习惯 (archive)

如果你关注《湾区日报》几期了,你会发现第一条链接一般是最新的新闻。但今天第一条链接确实一篇奇怪的 "文章"。作者是 Erik Spiekermann,著名德国字体设计师。

简单讲,文章传达的中心思想:重视细节应该是一种习惯。

下面的话,应该很多人会有共鸣:

"Unless you are obsessed by what you’re doing, you will not be doing it well enough. Typog­ra­phy appears to require a lot of detail, but so does music, cook­ing, car­pen­try, not to men­tion brain surgery. Some­times only the experts know the dif­fer­ence, but if you want to be an expert at what you’re mak­ing, you will only be happy with the result when you’ve given it every­thing you have. I admit to being obses­sive about my work, but I refuse that to be clas­si­fied as weird and unusual and obses­sive­ness being lim­ited to cer­tain disciplines."

2014/09/01 第 26 期

4 个月弄一个 startup (archive)

这是 underdog.io 的故事 -- 一个类似 Hired 的招聘服务。他们有两种用户,一种是找工作的人,一种是要招人的 startup。这种服务需要网络效应,越多人用越好用。但问题是,网站刚上线的时候是没用户的。有点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怎么争取第一批用户?整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们在上线前提出了三个(简单的)猜想:

If we offer a frictionless job application process, people will sign up.

If we did a good job curating candidates, companies would pay us.

If we charged a monthly subscription fee instead of a traditional recruiting fee, companies would appreciate that.

然后他们(很幸运地)在 hacker news 和 product hunt 上小红了一把,有了第一批用户,然后可以验证他们一开始提出的三个猜想。

在湾区开公司的好处 (archive)

湾区钱多,好拉到投资。

触手可及的第一手干货。虽然有了互联网,大家可以自由地查阅学习许多知识。但面对面与活人交流的收获会更大。在这里有各种技术类、商业类的聚会,可以看到听到见到各种传奇公司、最新技术的掌门人;可以有各种机会去各种火爆公司串门,学到靠谱的经验。当这些东西出现在网上的时候,很多都已经变得陈旧过时,或者被写作的人曲解了。

有冒险的文化。除了在个别养老的大公司比如 Oracle、思科之类的,基本上你在一家公司呆 2 年都算比较长的时间了。跳槽、辞职是常事。

士气。做 startup 很重要的是士气。得有一种动力能让你每天工作 10 几个钟头。文中提到他在中西部的时候,给别人 demo 他做的东西,别人都不懂,径直走开;他到湾区第一天,给一个朋友 demo 他做的东西,他朋友很 high,还帮他推销给其他朋友。这种(相互的)鼓励是很重要的。

硅谷的牙刷测试 (archive)

大鱼吃小鱼,现在都流行看长远的利益:"When deciding whether Google should spend millions or even billions of dollars in acquiring a new company, its chief executive, Larry Page, asks whether the acquisition passes the toothbrush test: Is it something you will use once or twice a day, and does it make your life better?"

Lyft 的故事 (archive)

周末了,读一下长文吧。估计是最近 Uber 使了太多手段,把 Lyft 逼急了只好在媒体造势。很多人也是只看到了 Lyft 现在的风光,以为这又是另一个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故事。实际上,在做 Lyft 以前,两个创始人已经做了 6 年的 Zimride(类似的 rideshare 服务)。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是:Zimride’s Long Road To Overnight Success。

MSN Messenger 退出历史舞台 (archive)

中国人民对 MSN 的感情可能比美国人更深吧。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微软也是一盘好棋下坏了。05 年那阵子,感觉所有(自认为高大上的)人都在用 MSN Messenger,都在用 MSN space。那时候点开好友头像旁的小点看好友的 MSN space,就是现在说的“专治强迫症头像”。

过去几年,有很多不错的产品纷纷下线了:Google Reader,iGoogle,Google Wave,MSN Space, MSN Messenger,drop.io,del.icio.us(现在那个已经跟以前的不一样了)……现在大家用得很 high 的各种热门产品 / 线上服务,谁知道几年后还在不在?

2014/09/02 第 27 期

statsd:方便收集 / 监控服务器的各种指标 (archive)

当你的系统变得很复杂后,后端服务器就需要有很好的监控和报警机制。监控的东西无非就两种:counting and timing。

counting:比如 API 调用的次数,disk I/ O 的次数,异常的次数等。

timeing:比如 API 调用的平均时间等。

这里介绍的 statsd 是很好用的收集 / 监控服务器指标的工具。它是一个 daemon process,nodejs 写的。你可以用各种语言来写客户端,发送指标到这个 daemon process。它就是很好地支持了 counting 和 timing 的数据的搜集,然后可以用 Graphite 或 Librato 把数据可视化出来。

根据我的经验,所有的网络通信都要监控,尤其是到第三方服务的通信,比如 Google maps, twilio 等。第三方服务是会挂掉的,你不想在他们挂掉了的时候,花大量时间去排查(湾区工程师一小时薪水至少 $40),然后得出结论不是你自己的问题而是别人的问题。

比如我们用 python 自己写了一层 statsd 的封装,可以很方便地收集某段代码调用的次数、时间、异常的数量:

with count_time('google.maps', 0.01):
    lookup_address_from_google_maps(address)

这个例子中,我们监控了跟 Google maps 的所有通讯。它会发送三个指标到 Librato 可视化出来(如果异常,会发 alert 给 oncall 的人):google.maps.count(调用次数),google.maps.time(调用时长),google.maps.exception(如果有异常的话,统计异常的次数)。0.01 是 sample rate,也就是每 100 次调用,我们只记录一次的数据(性能上的考虑)。

硬件评测网站 32 岁的创始人退休 (archive)

自如 PK 老罗是这几天国内很火的话题。应个景,这条链接也是关于评测的。是美国著名的硬件评测网站 AnandTech 的创始人写的退休离职信。

这哥们上世纪末(14 岁)在 GeoCities(中文叫雅虎地球村)架了个网站,评测各种 CPU、主板等硬件(这个话题好像上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的几年很火,那时候大家都喜欢玩超频攒机器)。做了近 20 年的网站,现在有自己的团队,也有一定规模了。32 岁退休,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啊。当然,他不会真想开始养老了,应该只是想做点硬件评测之外其他的事情,但文中没说。[更新:他要去 Apple!]

不知道自如同学几年后,等 zealer 做大了,会不会也来这么一封信:)

提高产品 / 设计的品味 (archive)

在 data mining 里,一般有讲 garbage in, garbage out。或者粗俗地讲,吃什么拉什么。这篇文章就是阐述这个道理的。

Amazon 买 Twitch 的原因 (archive)

作为一个工程师,我更(希望)相信这个文章说的原因:Amazon 之所以买下 Twitch,是为了得到 Twitch 经济高效的直播平台(Video Streaming Infrastructure)。

Apple 在搞 iPhone 6 的移动支付 (archive)

很多人都很奇怪,Apple 拥有 8 亿的信用卡号,卖了数以亿计的 iPhone,怎么还没搞自己的移动支付?

这个报道说,Apple 在跟 American Express 合作,American Express 为小商家提供支持 NFC 的终端,然后 iPhone 6 上开始支持 NFC,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移动支付系统。American Express 一直很注重跟小商家的合作(我也有几张 American Express 的卡,各种优惠打折活动),有非常好的 Small business network。即使是大商家,American Express 也有很好的关系。比如美国的大连锁超市 Costco 就只接收 American Express 的信用卡,不支持 visa 和 master!所以 Apple 跟 American Express 合作的话,可以很好地利用 American Express 手头的资源。文章也提到,visa 其实也同意了跟 apple 的合作。所以应该不止 American Express 一家。

btw. 以前我很羡慕其他人用 Android,可以用 NFC 扫描旧金山的公交 / 地铁卡(Clipper Card)查看余额。

2014/09/03 第 28 期

第一年独立开发 iOS app,赚 $20 万 (archive)

听起来又好像是一个一夜成功的案例。但主人公当年 40 岁,15 岁开始编程,有一个计算机博士学位,同时又有设计师的背景。所以说,少年,积累很重要。不要老想着一般要好几年的积累,才能“一夜成功”的。

Gmail 的故事 (archive)

今年是 Gmail 十周岁。这应该是 Google 继搜索引擎之后,最重要的面向老板姓的产品了。跟其他所有伟大的产品一样,这也是一开始就得不到小伙伴们祝福的产品。但推出后,运用饥渴营销(小米卖手机运用得很不错),只允许有邀请的人注册,导致了 04、05 年那段时间,用 gmail 账号发邮件是相当高大上的行为。这个产品解决的问题是当时的平民百姓不会遇到的问题:邮件搜索。当时邮箱一般都只有几 MB,邮件不多,根本不需要搜索功能。但公司内部的邮箱会比较大,邮件会比较多,所以那帮工程师也只是想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Larry Page 说得好,“normal users would look more like us in 10 years’time”。后来 gmail 推出后,每人 1GB 的空间,一下子把平民百姓带入了未来世界 -- 一夜之间从微软 /Yahoo 的几 MB 邮箱进入 1GB 的时代。当时靠邀请注册账号,真不是饥渴营销,其实是服务器不够用,只能限制用户数量。毕竟 Google 是有自己的 data center,一个不被祝福的项目要申请那么多台物理机器,管机器的人也不会批的。

LinkedIn 的历史 (archive)

很多人是这几年才听过 LinkedIn 的,会以为 LinkedIn 是比 Facebook 还年轻的社交网络。

实际上,他们 02 年就开始做,做了半年后,03 年上线。2011 年上市。从上线到上市,用了 8 年时间。Facebook 从上线到上市也用了 8 年;Twitter 用了 7 年。

中国的移动市场大不同 (archive)

这是一篇 App Annie 的软文。大意是,中国移动市场(尤其是 Android)环境复杂,外国 app/ 公司如果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就要首选使用 App Annie。这种文章效果会比跳动地侧栏广告好一些。可以把这篇文章当成像托福 /GRE 作文模板一般,学习一下软文应该怎么写。

9 月 9 号,见证奇迹的日子 (archive)

很多果粉在 9 月 9 号都准备好了肾。

对于 Apple 的 CEO Tim Cook 来说,这一天也是很重要的。呼声很高的 iWatch 会是他在没有 Steve Jobs 的日子里推出的第一个全新类别的产品。如果成,那 apple 就真正进入了 Tim Cook 时代;如果不成,那董事会得开会讨论讨论人事问题了。

2014/09/04 第 29 期

生成 Favicon 的工具 (archive)

现在做一个网站一般要生成一堆不同大小的 favicon。iPhone 上的 apple-touch-icon 就有许多不同的大小。这是我找到的比较好用生成 favicon 的工具,推荐一下。

重新设计 Logo 要谨慎 (archive)

品牌的 logo 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与时俱进,越来越有现代感。最近有印象的换了 logo 的公司包括 Airbnb 和 Foursquare。但也有公司换了 logo 后元气大伤,用户的认同感下降了,比如 Gap。

Apple 回应明星艳照被盗事件 (archive)

非技术人员常常捕风捉影,一有点小问题,就说整个系统挂了。从这个声明中看,Apple 的系统没有被全面攻入,只是一些个人账号被盗(估计被钓鱼了)。

有段时间电话面试的时候,我喜欢先问一些很简单的题目,比如,“某个非工程师慌慌张张地告诉你,公司的网站挂了,你会怎么做?”比较差的应聘者会一上来直接说,要去排查这个地方那个地方的。比较好的应聘者会说,既然是非工程师说网站挂了,那不能太相信他们的话;应该自己亲自看看网站是不是真的挂了(比如亲自打开浏览器访问看看网站是不是还健在)。

LinkedIn 的职场图谱工具 InMaps 下线了 (archive)

大家要好好珍惜使用自己喜欢的产品的每一天,每个产品都有下线的一天。以前大家用得很 high 的 Google Reader 不在了,中国用户用得很 high 的雅虎邮箱不在了,MSN Messenger 不在了……

2014/09/05 第 30 期

kibana:漂亮的 ElasticSearch 的界面 (archive)

很多人都在用 ElasticSearch,但我发现他们中竟然有人不知道 kibana。所以这条链接贡献给 kibana。

kibana 是 ElasticSearch 的 web UI,写得很漂亮,可以很方便地做一些 dashboard,可视化出 ElasticSearch 的数据。

我们就用 Flume 把服务器产生的 log 实时传到 ElasticSearch 做索引,然后用 kibana 做界面实时监控。

Twitter 的负载测试 (archive)

看了这篇文章后,验证了之前听闻的 Twitter 每次 release 代码都要很长时间(以小时计算;坐我旁边的同事说的,他在 Twitter 工作了几年)。他们每次 release 代码都要做足 performance regression,确保新代码对整体性能没大影响。

Github 迁移 MySQL 数据库的经验 (archive)

原文的标题是“Making MySQL Better at GitHub”,我还以为文章是要写他们如何定制 MySQL 的代码,让 MySQL 在 Github 的 workload 下跑得更好。读完文章后发现,其实文章写的是他们把数据库迁移到另一个数据中心的经验。

尽管有点失望,但里面的运维经验还是挺值得学习的 -- 最近我们也刚做了一次大迁移,迁移到另一个数据中心,跟这篇文章得出的经验很像:

  1. 迁移前要做足够的性能测试;
  2. 不同团队间的协调工作要做好,如果可能的话,演习几次。

Facebook 挂了 20 分钟 (archive)

在太平洋时间中午 12 点 40 左右,facebook 的网站和 app 都访问不了。上个星期,Instagram 也挂了 2 小时。理论上,Facebook 访问不了的话,他们每分钟损失广告费 $22,452。

Facebook Cards (archive)

咋一看以为这是真的 Facebook 的产品。其实不是。

但这个对 Facebook newsfeed 的重新设计相当棒,如果 facebook 采用了类似的设计,那 facebook 就更加成为很多人的上网首页 -- 可以看天气,看新闻,玩游戏,社交炫耀窥探隐私,买东西,看视频等。

2014/09/06 第 31 期

Zookeeper:分布式系统必备 (archive)

zookeeper 基本已经成为搭建分布式系统的标配了。这篇文章介绍得还是比较详尽的。一般 zookeeper 用来做 service registry -- 比如在 web app 中你要访问在另一台机器上的数据库,但你不会直接把数据库机器的 hostname 写死到代码或配置文件中;你会让 web app 去联系 zookeeper,问看看现在有哪台数据库的机器是健康可用的(zookeeper 说的才算数)。每台机器启动后要向 zookeeper 注册自己:“我是数据库,我的 hostname 是什么”。这样的好处是,如果你数据库机器挂了,又重启了另一台不同 hostname 的数据库机器,web app 也能及时访问到新的数据库机器。

Steve Jobs 在 1980 年演讲的视频

很多人都看过了他在 2005 年 Stanford 毕业典礼的演讲,那时候他 50 岁,已然一代枭雄。这个 1980 年的视频中,他才 25 岁。想想看,放到现在,这就是一个 1989 年出生的人在演讲。小公司常常面临招人困难的情况。一个很厉害的工程师同时拿到 Google 和你们公司的 offer,不管你开多少钱,google 肯定能 match 上的。所以用钱来吸引人,根本干不过 Google 这样(不作恶?)的公司。这段话或许对各个正在创业中的同学们帮助:……[when you look at] why people have come to Apple, why they came originally, it certainly wasn't for the salary. A lot of people took 50% pay cuts to work at Apple. We pay competitive salaries now, but we certainly don't attract people on the basis of salary. We attract people on the basis of an opportunity to work your butt off, and get something done right, and sneak it out the door without getting all screwed up. And an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professionals that are as good as you are in other disciplines.

如何让用户快速上手 (archive)

"user onboarding" 是硅谷用得很多的词汇(像道上的黑话一样),指用户培训、让用户上手你的产品。

很多线上产品做得其实还不错,但用户不用,就是因为 "onboarding" 的工作没做好。这个文章介绍的几个小技巧还挺实在的,值得一读。

Twitpic 本月 25 号下线 (archive)

最近弥漫着各种在线服务下线的新闻。各种线上服务且用且珍惜。

今年火人节的照片 (archive)

这星期很多去参加火人节的同事纷纷回来了。各种社交网络上嗮他们上周在大沙漠穿的奇装异服、盖的奇怪的房子。

TechCrunch 今天的这个相册有比较详尽的照片可以看。

2014/09/07 第 32 期

Docker 为何会火? (archive)

写得很好的文章。里面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The Docker product came from a non-threatening source, a small startup (DotCloud) that was able to broadly partner across the whole industry.”Docker 依赖的 cgroups 技术是 Google 先搞出来的,但秉承“敌人拥护的我们都要反对”的原则,google 的技术是不受微软、facebook 等公司欢迎的。所以,如果 docker 是由微软邪恶帝国,号称不作恶的 google,或者其他什么巨无霸公司搞出的,应该是不会这么快火起来的。

为何 Amazon 从不赚钱股票还一直涨? (archive)

Amazon 是一家伟大的公司。Google、Facebook、Twitter、LinkedIn 等公司从创立开始,就一路顺风顺水地走到现在。而 Amazon 不同,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几年间,Amazon 曾经差点破产。现在每个人都在用 Amazon 买东西,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很难想象 Amazon 也有曾经破产的时候。如果要长线投资的话,amazon 是不错的选择。我觉得,几年后,能跟 Google 抗衡的不是 Facebook,而是 Amazon。

今年的 TechCrunch Disrupt SF 演讲人名单 (archive)

TechCrunch Disrupt 是最近几年由 Tech Crunch 兴起的会议,风投、科技圈大佬们会在会上指点江山,很多创业公司也会选择在会上发布自己的产品。

今年演讲人名单阵容还不错:Mark Cuban(小牛队的老板),Ryan Hoover(最近很红的 product hunt 创始人),Max Levchin(Paypal 创始人之一),Aaron Levie(Box 的创始人),Marissa Mayer(雅虎 ceo),Kevin Rose(digg 创始人),Emmett Shear(刚被 amazon 收购的 twitch 的 ceo),Steven Sinofsky(前微软 windows 部门的老大),Peter Thiel(paypal 创始人之一),Evan Williams(blogger、twitter 和 medium 的创始人)。

阿里巴巴股票代号:BABA (archive)

发行价每股 $60 ~ $66。

身边很多同事摩拳擦掌地等着买阿里巴巴的股票了。大家似乎都很 bullish 阿里巴巴。

iPhone 6 长什么样?中国电信泄露天机了 (archive)

这确实是电信的网站:http://www.189.cn/bj/zthd/yyiphone6/

我猜有三种可能:

  1. 电信是 Apple 的猪一样的队友,玩砸了;
  2. 这一切都是 Apple 为 9 月 9 号发布会造的势;
  3. 这一切都是电信自己造的势,其实 iphone 的照片是假的。

2014/09/08 第 33 期

漂亮的产品页面集锦 (archive)

好的产品也要有好的宣传页面。

Y Combinator 的网络效应 (archive)

这个链接是对上一条链接的补充说明。

新锐风投 Andreessen Horowitz (archive)

就跟读好学校的道理一样,毕业后能有一个很好的校友网络。风投也都在建自己的关系网络。

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师应该向游戏设计师学些什么?

不仅仅是产品设计师,独自创业的工程师们也应该好好读一下。"The primary job of a product designer is to drive behavior, not build functionality. You should be measuring your success in terms of the quality of the resulting behavior, not the quality of your deliverables."

硅谷职场指南 (archive)

周末到了,读一下长文吧。这是 Andrew S. Rachleff 写的。他现在 Wealthfront 的 executive chairman,写这个长文的时候还是 ceo。Wealthfront 是一个神奇的理财公司(跟互联网公司运作差不多),位于 Palo Alto 一不起眼的小平房。他们的工程文化极强,也是除了 Quora 之外又一个 continuous deployment 的实践者。

2014/09/09 第 34 期

Google Ventures 图书馆 (archive)

这是 Google Ventures 收集整理的很多创业相关的干货。

昨天谈到了 YC 和 Andreessen Horowitz 等风投都在建立自己的网络,就跟学校建立校友网络一样,以期各个创业公司互帮互助。Google Ventures 也是。Google Ventures 是我们公司的投资方之一。公司里每个员工都能登录 Google Ventures 建的一个论坛。它投过的所有公司的员工都能在论坛里发言,大家在里面可以分享宝贵的信息,比如抢先(或优惠)试用各自的产品,分享创业经验,免费分发原本昂贵的会议的门票等。

虽然说互联网是开放的,但搜索引擎不能搜到的(宝贵的)东西太多了。像这种小圈子的网络里的干货,并不是各种号称“分享干货”的网站所能找到的。

创业失败的经验教训 (archive)

很好的文章,虽然很长,但值得一读。大部分的创业公司是要失败的。文中总结的理由适用于各种失败的案例。

30 多年前 Steve Woz 大方送出自己价值千万的股票 (archive)

这是旧闻了。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西方的科技网站大量报道这个。

Woz 在自传《iWoz》里有提到这件事情:Steve Jobs 不给当年在车库里一起打天下的员工们股票,Woz 就把自己的股票拿出来分给他们。作为一个工程师,我喜欢 Woz 更多一些。这本书是 09 年去上海开 ICDE 的时候读完的(飞机上 / 飞机场)。直到现在,书里提到的两个东西我还印象深刻:

  1. Woz 他爸告诉他最好的职业是工程师,要淡泊名利,在社会里做到中间的位置就够了;
  2. Woz 用铅笔在纸上画很漂亮的电路图,设计个人电脑。

马云 Style (archive)

看看老外怎么写 Jack Ma 的。

Reddit 看似自相矛盾的两个动作 (archive)

一方面,Reddit 的 CEO 黄易山发博文,说要言论自由;另一方面,Reddit 又关闭了一些 subreddits(相当于论坛里的子论坛)。有人会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如果你是 Reddit CEO,你会如何回应别人提出的质疑?

2014/09/09 第 35 期

Dropbox 以前的域名是 getdropbox.com (archive)

Dropbox 以前的域名是 getdropbox.com(现在这个域名也是指向 dropbox 的)。有点名气有点钱后,再买下心仪的域名。

(很多人应该知道 facebook 以前的域名是 thefacebook.com 吧?)

Mobile website(暂时)比 app 更重要 (archive)

这里的“重要”指的是花钱。文中说现在人们在 Mobile website 上比在 app 上花的钱多(购物)。

文章提到了两点比较赞同的:

  1. 收到营销的邮件后,点开链接去买东西,直接跳到网站上,而不是 app(尽管现在 deep linking 也很多可以直接打开 app);
  2. 往往是搜索后,点开网站买东西。

人们花在 app 上的时间,多是用在社交网络上。这或许可以解释第一条链接:Twitter 推出 Buy 按钮

几个小时前 Peter Thiel 的采访 (archive)

今天的 TechCrunch Disrupt 上,PayPal 黑帮的帮主 Peter Thiel 在台上接受采访

他发了第一条 Tweet,宣传自己的新书。

被问及 PayPal 为何如此成功,他说一切都是天时。2000 年左右创立的公司很容易成功(注:我觉得是那段时间泡沫破灭,PayPal、Google 等公司正好人才抄底。)。

展望未来,10 到 20 年后,硅谷将是美国经济中心。

(今天正好看到这段的直播。)

Twitter 推出 Buy 按钮 (archive)

看来各个社交网络都在寻求广告以外的赚钱手段。

2014/09/10 第 36 期

创业是新的商学院 (archive)

《The Launch Pad: Inside Y Combinator》里有提到去读研究生,还不如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创业。即使创业 2 年失败了,你也才 24 岁;而创业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要比读研究生学到的多。

正在崛起的独角兽 (archive)

“独角兽”指的是估值 $10 亿以上的公司,因为稀罕,所以叫“独角兽”。以前有推荐过那篇著名的 techcrunch 独角兽文章。

这篇文章有比较新一点的数据。作者是本科生,明年才本科毕业,应该大部分人光看文章是猜不出作者年龄的。

有个朋友在选择 dropbox 和 pinterest 的 offer 的时候去了 dropbox,主要因为 dropbox 的本科刚毕业的小孩比例很大,而且多是名校的(mit 最多)-- 这有什么好的?很多本科刚毕业的孩子是很有干劲的,学东西很快,想法比较不会有条条框框;相反,很多在著名的大公司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加入 startup,纯粹就是赶时髦,功利心态比较多一点,心态上对公司的 ownership 不是那么强,而且有众多在大公司落下的毛病(效率低,玩办公室政治,只做自己份内的工作,业余时间也不作 side project、不更新自己的技术水平、放不下身段去做“没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写 javascript/css 等)。

为何 Apple 要慢工出细活 (archive)

MVP 也是湾区常听到的“黑话”,指 minimum viable product。可能受 Facebook 的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以及 "Lean startup" 的影响,一夜之间,大家都急急忙忙地推出功能单一的产品,让市场去检验,然后快速迭代。但 Apple 还是讲求慢工出细活的。毕竟 Apple 主要还是卖硬件,其他的线上服务都是为了更好地卖硬件。

恐怖组织放话要伤害 Twitter 员工 (archive)

ISIS 放话了,大家多保重。

Apple Watch (archive)

今天 Apple 的发布会万众瞩目,褒贬不一。看 Apple 的股价就知道,一天时间里起起落落的。

早上在公司用投影仪看了直播。新 iPhone,移动支付,以及 Apple Watch。作为消费者,我不是那么想买新 iPhone,但我想买 Apple Watch。我一般把手机放牛仔裤口袋里,大屏幕的手机拿出来放回去是很麻烦的,如果仅仅只是看看时间、看地图、查天气等。这些 Apple Watch 都可以做了,以后如果去跑步什么的,也不用背一个手机出去。

2014/09/11 第 37 期

CEO 教科书 (archive)

这是最近在看的书,是 Ben Horowitz 写的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Ben Horowitz 就是前面介绍过的新锐风投 Andreessen Horowitz 里的 Horowitz。书里讲了他自己做 CEO 的时候,如何化解各种危机,把公司从屡次要破产的边缘拉回来。里面总结的各种经验,包括招聘、开除员工、员工培训等,相当不错。当然,还有很多书可以称为“ceo 教科书”,以后再介绍。

产品快速迭代的流程 (archive)

这是一个 5 天一轮回的迭代流程:

  • Day 1: Understand Dig into the design problem through research, competitive review, and strategy exercises.
  • Day 2: Diverge Rapidly develop as many solutions as possible.
  • Day 3: Decide Choose the best ideas and hammer out a user story.
  • Day 4: Prototype Build something quick and dirty that can be shown to users.
  • Day 5: Validate Show the prototype to real humans (in other words, people outside your company) and learn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work.

最近我们也在实践这套流程,目前感觉还不错。

你不懂如何部署代码 (archive)

文章前面部分讲述了一个旧闻:Knight Capital 因为一次失败的代码部署,损失了 4.6 亿。

久闻金融行业的公司系统陈旧,技术陈旧,各种流程陈旧。

那些年听过的风凉话 (archive)

每个时代都会有很多人预言这个会失败,那个会失败。多年后,预言都成了笑话。

TC Disrupt SF 上的妙语 (archive)

我最喜欢的是 Ev Williams 的

“The way i think about all technology now is that if you're creating something, your goal is to fulfill some human desire more easily, more conveniently.”

不知道为什么,想到了以前在学校上佛教课的时候记住的话:"no craving, no suffering" -- 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欲望。科技也都是在满足人的各种(有好有坏的)欲望,比如想懒惰,想省钱,想炫耀,想,求知欲等。

2014/09/12 第 38 期

Facebook 统计的热门书 (archive)

Facebook 上大家分享的热门的书中国人多都很熟悉的,你读过下面几本?

  • Harry Potter series - J.K. Rowling
  • To Kill a Mockingbird - Harper Lee
  • The Lord of the Rings - JRR Tolkien
  • The Hobbit - JRR Tolkien
  • Pride and Prejudice - Jane Austen
  • The Holy Bible
  •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 Douglas Adams
  • The Hunger Games Trilogy - Suzanne Collins
  • The Catcher in the Rye - J.D. Salinger
  •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 C.S. Lewis
  • The Great Gatsby - F. Scott Fitzgerald
  • 1984 - George Orwell
  • Little Women - Louisa May Alcott
  • Jane Eyre - Charlotte Bronte
  • The Stand - Stephen King
  • Gone with the Wind - Margaret Mitchell
  • Wrinkle in Time - Madeleine L'Engle
  • The Handmaid's Tale - Margaret Atwood
  •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 C.S. Lewis
  • The Alchemist - Paulo Coelho

Airbnb 成长的故事 (archive)

很详尽的一篇文章,值得一读。里面卖麦片筹集启动资金的例子是经典。

Email 不死 (archive)

这是另一篇讲“email 不死”的文章。以前也推荐过一篇类似的。

Uber 的动态价格模型 (archive)

坐 Uber 的话,不同时段价格是浮动的。

一个朋友去面试数据分析师,被问到一道面试题:Uber 如何动态定价的?这篇文章可以参考。

互联网的原罪:广告 (archive)

尽管广告很讨厌,但要是没有广告,

  1. 大部分网站们都没法可持续发展:租机器要钱,招工程师要钱,宣传要钱,租办公室要钱,投入的时间也要换成钱。
  2. 用户没法享受大部分的免费服务,试想一下,如果 Gmail 一个月向你收费 $10,你掏钱吗?

2014/09/13 第 39 期

用 OKR 来制定计划 (archive)

OKR 是指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种来制定公司、团队、个人工作计划的方法论。这套方法是硅谷最负盛名的风头 John Doerr 所推崇的。他到各个公司去给 talk,把这套方法引入了湾区大大小小有名的没名的公司(比如 google, LinkedIn 等)。这个文章很短,但把 OKR 方法的精髓都讲到了:制定的计划最后能完成 70% 是最好结果;完成太多,说明你计划制定得太保守;完成太少,说明计划制定得太激进。OKR 不是用来衡量员工表现的方法,完成多完成少不跟奖惩挂钩。

创业公司如何分配股权 (archive)

科普一下。

泡沫可能破灭 (archive)

毋庸置疑,现在是大牛市。

财经新闻上,都会反复问这个牛市还能撑多久,泡沫最快什么时候破灭。最近跟同事聊天,我们都感到这波泡沫在未来 6 到 12 个月内会破灭。其实谁也没有什么很 solid 的根据,先记下这个“预测”,几个月后再回头来看吧。

Digg 创始人的新 app (archive)

前面有讲到 Digg 创始人 Kevin Rose 再创业。现在终于知道他创的是什么业了。

他的这个新公司每 3 个月推出一个 app,让市场检验看看。如果火了,就继续做;不火,就再做下一个 app。

搞 startup 的艰难 (archive)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搞 startup 很艰难的一点是你要承担来自社会、朋友、亲人的舆论压力。大家一直问,你什么时候发大财啊,什么时候成为 mark zuckerburg 啊,你这个(2 个人才刚开始做了 1 周的)东西跟(700 个人做了 5、6 年的)dropbox 比有什么优势啊。似乎大家都认为每个 startup 都能成功,而且都能在你告诉他们你在搞 startup 的下一秒钟就成功。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好玩的事情。"爸爸去哪儿 2" 里曹格的女儿“姐姐”总是问她妈妈她现在几岁什么时候可以 7 岁,今天问,明天还问。她妈妈就说,你最近几天都三岁……这种来自社会、朋友、亲人的每天的“关心”,跟“姐姐”最近几天都三岁的情况有点像。

其实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关注好自己做的事情就行。前几天推荐的书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里面也讲到这个问题:你开赛车的话,如果一直担心撞到旁边的墙,那你一定会撞到墙的;但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到赛道上,那你就能很好地掌控方向。所以,把注意力放到赛道上,不要在乎旁边的墙,只有赛道才是指引你方向的。

2014/09/14 第 40 期

情感营销 (archive)

这是来自著名风投 Accel Partners 的博客。

"

A startup’s brand strategy and messaging should tailor to the core psychological needs, desires and behaviors of any given audience. If you remember nothing else, remember this: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MUST INCORPORATE HUMAN EMOTION IN ALL MARKETING PRACTICES, ACROSS ALL MARKETING CHANNELS. FOR STARTUPS, THIS IS EVEN MORE IMPORTANT AS THEY AIM TO BUILD EARLY ADOPTER LOYALTY AND A TRIBAL-MINDED COMMUNITY.

"

讲的东西有点像前几天提到的 Ev Williams 说的:

“The way i think about all technology now is that if you're creating something, your goal is to fulfill some human desire more easily, more conveniently.”就是要抓住用户的七情六欲。

Square 募款 1 亿,估值 60 亿 (archive)

“Square’s nosebleed valuation has been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company would be more than an aggregator of payment fees for small merchants, typically a low-margin business. (The company lost $100 million last year.)”

“Square has done a lot of risky if-it-works-it’ll-be-amazing stuff,”says a person close to the company.”

养成天天写 blog 的习惯 (archive)

“How do I create consistent content that I don’t get paid to do? I have a business to run.”

尽管每天我只推荐 5 篇个链接,但其实每天读的东西要比这个数量多。做这个事情看起来是很吃力不讨好的,因为很花时间(2~3 小时一天)。用这个时间我可以加快自己手头其他 project 的进度。但长远来看,写湾区日报对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 强迫我每天思考一点,每天多读点东西,多学点非技术类的东西。把写的东西发表出来,让大家看,也算是一种监督作用吧。多谢大家捧场!

移动产品的进化:越来越简化 (archive)

"While the evolution of life is towards complexity, the evolution of products on mobile is towards simplicity. The inevitable path of human interface with technology is always to reduce friction and enhance human decision making. We shall see more to come." 今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也说了,现在 app 的功能越来越单一。很少有那种 50 合一大礼包式的 app 了。facebook 把 messenger 拆分成一个独立的 app,骂声一片。但是,很快人们就会习惯的。

好的工程师文化是怎样的? (archive)

这是 Edmond Lau 写的。前面几期也有推荐过他的文章。去年他来我们公司给 talk,就是讲这个 topic:what makes a good engineering culture。他总结了 10 条:

  1. Optimize for iteration speed.
  2. Push relentlessly toward automation. 去年在他的 talk 里,我第一次知道 quora 一天能部署代码 50 多次,当时叹为观止。
  3. Build the right software abstractions.
  4. Develop a focus on high code quality with code reviews. 很多时候我们写代码都是在模仿别人写的东西。如果公司里代码质量高了,新来的人就能模仿高质量的代码;如果代码一团糟,新来的人就只能模仿差代码,然后代码质量就越来越差。
  5. Maintain a respectful work environment.
  6. Build shared ownership of code.
  7. Invest in automated testing.
  8. Allot 20% time.
  9. Build a culture of learning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这一点是关于勤写文档、勤办技术讲座的。好的工程师一般都很重视文档,而不好的工程师只注重写代码。好的文档可以为整个团队省去很多时间:如果招了新人,他们可以从读文档中去学很多东西,而不用专门安排其他工程师面对面地辅导。
  10. Hire the best. 去小公司的一个好处是,你可以参与到定义公司工程师文化的过程中。比如你刚进去的时候,公司还没有把测试自动化,你就可以自己搭起来,变成这方面的专家;或者你刚进去的时候发现 code base 里有很多重复的代码,你就可以把那部分代码抽象出来,变成一个 library。好的工程师文化中,公司里的每个人都会有很强的 ownership,看到什么不完善的,都会主动花时间(晚上、周末、假日)去改善;当大部分人都这么有责任感了,新进来也会受到感染。

2014/09/15 第 41 期

没任何东西是原创的 (archive)

这个跟前天提到的 Digg 创始人的新 app 有关。整篇文章透露着这个信息:没任何东西是原创的 -- 这个在《Hatching Twitter: A True Story of Money, Power, Friendship, and Betrayal》里反复被提到。

google 不是第一个搜索引擎,youtube 不是第一个视频分享网站,facebook 更比第一个社交网站晚了近 10 年,twitter 不过是把博客的字数限制在 140 字而已。那么,他们是怎么变成巨人的?很简单,他们只是在已被验证过的市场里,比别人做得更好而已。

1999 年的时候拉风投是如此容易 (archive)

这篇文章描述的情形跟《Dot.con: How America Lost Its Mind and Money in the Internet Era》(英文版 @Amazon.com) 里描述的一样。1999 年的时候,你只要有一个 idea,有几页 ppt,(最好是商学院毕业的),就能拉到几百万的风投。不用有产品,不用有工程师,不用写一行代码,更不用有任何用户。什么样的 ppt 在 1999 年能拉到风投?文章中给出了一个实例(slideshare 被墙,国内的朋友可以看这里)。

教别人编程以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 (archive)

这是一篇 General Assembly 的软文。General Assembly 是三番城里一家教人编程的培训学校,有点蓝翔技校的意思。这样的编程学校在湾区有一堆的。因为现在码农就业市场火爆,基本上不做码农工作的话,在湾区消费如此之高(尤其是房价)的地方,很难有一个体面的生活。

但文章里讲的道理很对。常常你自认为你懂得某个技术,但你就是没办法给别人解释清楚。工作中,多帮助别人,多带新人,多 pair programming,自己的技术也会提高不少。

大学生卖网站 (archive)

他的游戏网站做得还挺专业的(从文章里的描述看):6 万行 php 代码,用到 new relic 监控网站性能,使用 cloudflare pro,租服务器一个月花 $116 -- 一个大学生有这样的投入相当不错了。

Product Hunt 拉到 6 百万风投 (archive)

Product Hunt 从去年 11 月份开始做,到现在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吸引了足够的眼球。他们不需要对潜在的投资人做太多的宣传,因为投资人们都在用他们的产品。

从文中一长串的投资人名单中,看到了 Ashton Kutcher -- 如果你八卦一点的话,多关注点好莱坞电影的话,应该知道他。他前不久演了 Steve Jobs,他前妻是黛米摩尔,他是第一个粉丝数量达到 100 万的 Twitter 账号。

我们现在处在科技泡沫中吗?处在泡沫中的主要表现是,所有人,各行各业的人,有钱人都想投资,没钱的也都想买股票。

前几天跟我们头聊天,他说他当晚要去参加一个聚会,是一个身价 10 亿的人宴请硅谷各个公司的高管。什么人啊?他怎么赚到 10 亿的啊?他靠打篮球……nba 球星。因为他,也想投资科技公司,所以先来探探水深不深。

那么,我们现在处在科技泡沫中吗?

2014/09/15 第 42 期

500px 的创始人被踢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 (archive)

这样的故事不是第一次听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Scale 会议 (archive)

@Scale 是 Facebook 发起的会议,主要由业界的领军公司里的人分享他们 Scale 底层架构、网站和移动 app 的经验。

今天我参加这个会议了,所以白天没时间更新湾区日报。

他们过段时间会把视频放到网上的。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 Mobile Track,有 LinkedIn, Facebook、Uber、Dropbox 和微软的人分享他们做跨平台(ios, android, windows, Mac os 等)app 的经验。主旋律(Facebook, Dropbox 和微软)是:

UI 的部分都用 native code。比如 ios app 的 ui 就用 objective c,android app 的 ui 就用 java。

底层的逻辑用 c ++ 写,然后封装成 library。

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 IDL(Interface description language,类似 thrift 或 protobuf)用来描述 ui 和底层的 library 的调用关系。

还有一些笔记,过段时间再整理出来。

事情正在起变化 (archive)

今天有几个数据点:

传奇风投 Bill Gurley 接受华尔街日报的这个访谈(上面这个文章)显示出他对当前形势的担忧。No one's fearful, everyone's greedy, and it will eventually end. 一片乐观情绪,楼道里也能听到墨西哥的清洁工大叔大妈在聊最近买了什么科技股 -- 是不是跟 2007 年的中国股市有点像?

今天科技股全面下跌,而且跌幅不小。特斯拉跌 9%,微博跌 11.59%,Yelp 跌 6.31%,Facebook 跌 3.74%,LinkedIn 跌 7.61%……

联邦储备局近期可能上调利率。

这些都还不能说明什么,只是一些数据点。当数据点足够多了,就能说明什么了。

阿里巴巴:扬子江的大鳄 (archive)

(图片来自 Business Insider)

这篇文章是对纪录片 Crocodile in the Yangtze 的概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线购买观看 -- 纪录片还挺好看的。

Steve Jobs 在 29 岁时接受 Playboy 专访 (archive)

那时候他才 29 岁。在访谈中,他也提到了创始人如果被提出公司是一件很糟糕很傻的事情;接受这个专访 3 个月后,他也被踢出 Apple 了。

从这个采访中可以看到,那时候(1985 年)老百姓对个人电脑的用途还不是很清楚,很多人也不理解鼠标究竟是好用在哪里。29 岁的 Steve Jobs 侃侃而谈,用很直白的语言描绘了电脑是什么,有什么用,未来如何前景无限好(预测了联网以后,个人电脑将会更加有用)。很少有人能在 29 岁的时候能把这些事情讲明白,即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他当时其实也预料到自己不久可能会离开 apple。他说:There may be a few years when i'm not there, but i'll always come back. And that's what I may try to do. 这是他 1985 年说的话。将近 30 年后看,什么感受?

2014/09/16 第 43 期

YC 将在斯坦福开设创业课程 (archive)

从课程网站上看,阵容很强大:Sam Altman,Paul Graham,Peter Thiel,Marc Andreessen,Patrick and John Collison(stripe 创始人),Reid Hoffman,Ben Horowitz,Marissa Mayer(!)……

他们会把课程的视频放到网上。

再一个关于科技泡沫的数据点 (archive)

这是另一个风投 Fred Wilson 为昨天 Bill Gurley 接受华尔街日报访谈点赞。

Hacker News 上的网友对这篇文章的反应很强烈,大家纷纷对这种做婊子立牌坊的行径表示愤慨:还不是你们这些风投炒起的泡沫?

Docker 新一轮融资 $4000 万 (archive)

这真是一家坐火箭的公司。Docker 的投资人 / 董事会里也有雅虎创始人杨致远。

从超级用户到 CEO (archive)

这是 Polyvore 的故事。湾区的华人应该都知道这家公司,它的创始人里有在中国大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后来留学美国)。中国留学生工作后,开始创业的很少;做得好的,就更少了。因为大部分人都想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向往大公司(比如 FLAG),想早点拿绿卡,谈话三句话不离买房养娃跳槽拿卡搞 deal。人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生活中的时间都用来关心买房养娃跳槽拿卡搞 deal,自然就没时间(也没兴趣)搞创业活动了。Polyvore 网站是用 perl 写的。当时是 3 个创始人,一个伊朗人,两个中国人。其实创办网站之前,那伊朗人去面试了 google,我现在的同事(当时在 google)面试他的。后来 Google 没要他。后来,就有了这个叫 Polyvore 的公司 --- 类似的故事,Whatsapp 的创始人去面试 Facebook 被拒,后来创办了 Whatsapp。所以你如果找工作被拒了,不要灰心丧气,老天会给你补偿的。

2014/09/17 第 44 期

Yammer 清理前端代码的经验 (archive)

Yammer 的 infrastructure 做得不错。

以前面试过一个 Yammer 来的工程师,2009 年本科毕业,能力非常强。后来他拒了我们去了 google,因为 Google 给他的 title 是 senior staff engineer(可以问问 Google 的朋友这个 title 有多高)。再重复一遍,这是一个 2009 年本科毕业的。

现在是科技泡沫的 3 个理由;现在不是科技泡沫的 3 个理由 (archive)

这篇文章是对前几天 Bill Gurley 接受华尔街日报访谈的一个回应。

3 个理由我们身处科技泡沫中:

  1. 热门公司想拉多少钱,就能拉多少钱。
  2. 刚成立不久的公司拉钱之快之多,不同寻常。
  3. 码农又开始变成跟摇滚巨星一样炙手可热了 -- 正常的工程师在 LinkedIn 上每天都能收到好些 recruiter 的骚扰,大公司小公司,听过名字的没听过名字的。几年前在学校如果收到 Google recruiter 的骚扰,可能虚荣心还能有点小小的满足;现在已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3 个理由我们不在科技泡沫中:

  1. 流向互联网公司的钱远没有 1999 年多。
  2. IPO 没有 1999 年那么疯狂 -- 1999 年那时候,IPO 是一种 marketing 的行为,而不是为了筹钱。
  3. 美国湾区以外,似乎没有泡沫的迹象。

如何命名服务器 (archive)

"There are only two hard things in Computer Science: cache invalidation and naming things. -- Phil Karlton." 计算机科学中,你要给一堆的东西命名:网站(域名),变量,函数,服务器(hostname),文件,等等。经典教材《Principles of Computer System Design》里大篇幅地讲 Naming 的重要性以及实例分析。在云计算的今天,命名服务器是很重要的。服务器的名字既要方便人类理解,又要方便机器理解(方便编写各种运维的脚本)。早些年一个公司有几台 SUN 的服务器就很给力了,所以每台服务器都有非常个性化的名字(有段时间大家都喜欢用希腊语给机器命名 -- 我至今记得当时读书的时候,我办公室里用的机器叫 feta)。现在一个中等规模的网站都要好些台机器:一堆 web frontend,一堆 memcached,几台 database,一大堆离线处理 task 的机器,一些 API server(给 app 用),一些 photo server(图片处理调大小之类的),可能有一些发邮件的服务器,有 zookeeper,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做 operation 用的机器(比如 puppet 等)。再加上 production 跟 staging 各要来这么一套,机器数量就立刻翻倍。这么多的机器如何命名?这篇文章就总结得不错(应该很多朋友已经读过了吧),跟我们公司现在命名机器的方式差不多。

创业中如何避免合伙人闹翻 (archive)

创业过程中,合伙人闹翻是很常见的: Facebook, Twitter, 以及最近的 Snapchat 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Create a culture around a set of shared values and live by them. 可以把公司的 core value 总结成几句话放大弄在墙上,大家签名 -- 看过一些公司这么做了。

Defin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clearly so things don’t fall between the cracks. 可能是在小米的《参与感: 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书里看过,小米的几个创始人职责分明,互相不干预。

Make each other accountable for your individual parts. 公司里各个组早上都有 standup,站着开会,5 到 10 分钟内,每个人说一下昨天看啥了,今天要干啥。这样组内互相知道各自在做什么。

Communicate often, even if at times it can be difficult to do so. 很多矛盾都是因为误解产生的。

Have a plan should things fail between founders. 有点像婚前财产协议一样,开始合作前先说清楚如果闹翻了该怎么收场。

If things do go sour, take action swiftly. 快刀斩乱麻,早死早超生。

三六九等的 Apple Watch (archive)

“What’s great about this country is that America started the tradition where the richest consumers buy essentially the same things as the poorest. You can be watching TV and see Coca-Cola, and you know that the President drinks Coke, Liz Taylor drinks Coke, and just think, you can drink Coke, too. A Coke is a Coke and no amount of money can get you a better Coke than the one the bum on the corner is drinking. All the Cokes are the same and all the Cokes are good. Liz Taylor knows it, the President knows it, the bum knows it, and you know it.”—Andy Warhol

美国讲人人平等,有钱人和总统喝的可乐跟穷人喝的可乐都是一样的。现在 iPhone 也是,大明星用的 iPhone 跟屌丝用的 iPhone 是一样的。

但文中猜测 Apple Watch 的不同型号会有截然不同的价位:

Apple Watch Sport (aluminum/glass): $349 (not a guess),针对带着 iPod 跑步的人群,以及原本从不戴表的人群。

Apple Watch (stainless steel/sapphire): $999(猜测的价格)

Apple Watch Edition (18-karat gold/sapphire): $4999(猜测的价格),18K 纯金,针对高大上的人群。不考虑功能,光 18K 纯金这一点看,其他品牌的表可能也得卖这个价。

如此一来,不同阶层戴的 Apple Watch 也不一样了 -- 卖肾也不管用了。不过手表原来的作用也是如此,普通人的手表就真的只是手表,有身份的人的手表就是珠宝首饰一般的物品。

文中还指出了 Apple Watch 跟 Android Wear 的本质不同:Apple Watch 是一台功能齐全的电脑,而 Android Wear 只是 Android 手机的附庸品(超过了蓝牙的有效范围,就没什么用了)。几个月前同事从 google I/ O 带回来几个 Android Wear,我们把玩了一下,纷纷表示兴趣不大。

2014/09/19 第 45 期

iOS 8 的新功能 (archive)

你升级到 iOS8 了吗?

昨天升级了 iOS8 后,有一些 app 启动不了。我估计是那些 app 用了 apple 未公开的 api,侥幸通过了 app store 的 review。现在升级到 iOS8 了,那些 apple 对那些未公开的 API 进行了改动,这些 app 就崩溃了。

Yahoo 会买下 AOL 吗? (archive)

上世纪末互联网泡沫中,AOL 市值高达 2 千多亿,比现在的 Facebook 市值高不少。现在 AOL 市值才 33 亿。

阿里巴巴明天要上市了。AOL 的股票今天涨的不错。阿里巴巴上市关 AOL 什么事?阿里巴巴上市 =》Yahoo 会在上市当天套现近百亿 =》Yahoo 有钱买下市值才 33 亿的 AOL。

8 岁儿童测评玩具,年入百万 (archive)

挺有意思的。他们家在 Youtube 上开了个频道。小孩自己测评玩具。youtube 仰仗一些成功的用户频道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C++14 新特性 (archive)

前几天参加了 @Scale,会上 Dropbox、微软等公司介绍了他们用 C 写跨平台的代码让 iOS 和 Android 的 app 使用。回来后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有机会也用上 C 做点跨平台的事情。经常看到 web app、iOS / android app 用不同语言实现了相同的 business logic,一有改动的话,很难同步,回归测试要很小心。

C11/14 似乎在代码可读性上下了很大功夫。几年前新浪的新闻发布后台的 CGI 是用 C 写的,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

高中生喜欢什么 app (archive)

上面这篇文章是以其正在上高中的妹妹的视角看 Snapchat, Instagram, Twitter,Facebook 以及 app 的流行趋势。

高中生还处在青春期,一方面想表现自我,一方面又情感上很敏感。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 snapchat 在高中生里这么红了:可以快速地秀一下照片,但很快这些东西都会消失,被人评头论足的时间不会太长。facebook 对他们来说算很老派的东西了,是爸爸妈妈级别的人在用的。

2014/09/19 第 46 期

比特币跌回 $400 (archive)

比特币的价格其实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上下波动不大。但现在,比特币的价格有了个确定的方向:向下,跌。

阿里巴巴上市了 (archive)

阿里巴巴终于在美国上市了。今天是星期五。我记得 Facebook 上市那天也是星期五。很多人都很期待周末快点过去,很期待下周一快点到来。

如何进入 Y Combinator (archive)

以后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见面,会像询问各自毕业的学校一样(比如哈佛 08 届,伯克利 03 届),询问你是 YC 的哪一批公司的(比如 12 年冬季,13 年春季)。

这篇文章对于不想申请进入 YC 的创业者(或做 side project 的)也很有帮助,因为他列出了一些 YC 面试过程的高频题(有点像考托福 gre 了。),如果你能好好回答这些问题,对于自己正在做的公司 / 产品都会有更深刻的思考的。

科技寒冬可能马上到来 (archive)

连续几天来湾区日报都提到这个沉重的话题

9/16: 事情正在起变化

9/17: 再一个关于科技泡沫的数据点

9/18: 现在是科技泡沫的 3 个理由;现在不是科技泡沫的 3 个理由

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是否处在科技泡沫中”,正确的问题应该是“科技泡沫何时破灭”。

Bill Gurley 用直白的语言阐述了他的观点:现在 startup 烧钱速度很快,很多还没盈利一个月就要花几百万刀;之所以敢这么花钱,是因为拉钱很容易。当拉钱突然变得不容易了,烧钱的 startup 们就完蛋了。

昨天提到了 Yahoo 可能借阿里巴巴上市这波浪潮,买下 AOL。想想 AOL 当年从市值 2 千多亿到现在市值 30 亿,几年的功夫而已。现在创业的人很多都没经历过当年泡沫破灭的惨状(我也没有经历过。当时在中国,没怎么感受到),所以都很“勇敢”。

Twitpic 被神秘买家收购,不关站了 (archive)

月初的时候,Twitpic 说他们面临来自 Twitter 的层层压力,打算本月 25 号的时候关站。峰回路转,今天 Twitpic 的官方微博发布消息:

"We're happy to announce we've been acquired and Twitpic will live on! We will post more details as we can disclose them"

他们被收购了,买家不明。莫非是 Twitter 把他们给收购了?要不然,这个作为 Twitter 附庸品(外挂)的 startup,被收购后还是要面临来自 Twitter 的压力啊。拭目以待。

2014/09/21 第 47 期

好的创业者:时时刻刻懂变通,会来事儿 (archive)

这是 Paul Graham 总结的好的创业者应有的品质:Relentlessly Resourceful

今天想了很久这两个词该怎么翻译成中文。勉强翻译成:时时刻刻懂变通,会来事儿。你有更好的翻译吗?

收购大潮 (archive)

今年大公司收购小公司的量是 2000 以来最高的一年(今年才过去不到 9 个月)。

以前听过一个说法,什么时候该把你的公司卖掉?两种情况:

对方开的价格高到你自己都想象不到。比如 whatsapp,$190 亿。

自己的公司发展达到一个瓶颈,尝试了各种方法,依然发展有限,不如卖掉得了。比如 paypal。

Evernote 的办公室之旅 (archive)

这是 Evernote 的旧 office: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evernote-office-tour-2012-4?op=1

这是新 office:

http://techcrunch.com/video/evernotes-notable-office-tc-cribs/518419307/

成长中的创业公司都不敢长租,毕竟人员扩张太快。一般 office 租期 1 年到 2 年。

YC 的 Startup Library (archive)

争取把里面所有的文章和书都读一遍。

Facebook 上的水军 (archive)

对于雇佣水军倒不稀奇。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是,通过正规途径花钱在 facebook 上做广告,吸引来的用户质量非常差。这个文章讲了,通过 facebook 上正规做广告吸引来的点赞(like)的人,本身就是点赞狂人,见什么点什么,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感兴趣。

湾区日报在 facebook 上的页面现在有 117 个 like,其中有 100 个 like 是我自己花钱在 facebook 上做广告吸引来的 -- 确实质量很差,他们点赞的页面成百上千,所以 newsfeed 上的信息多得看不过来,根本就注意不到你页面的更新的。

2014/09/22 第 48 期

像 1999 年那样狂欢 (archive)

这是去年 NYTimes 上的文章。文章里透露出的焦虑远没有最近大家看到的文章那么强烈。毕竟在信息时代,一两个星期能改变的事情太多了,更何况 1 年?

Draw Something 的故事 (archive)

两年前的故事了,但在这个充满浮躁的时代,还是应该再温习一下。当时 Draw Something 高价卖给 Zynga 的时候,很多人以为这是另一个一夜暴富的故事。跟其他“一夜暴富”的故事相似,他们失败了许许多多次,濒临破产,差点放弃,最后才“一夜暴富”的。这应景了前面的“关于 Startup 的十三句话”里的 "Don’t give up."。做 Draw Something 的那家公司在一夜爆红以前,脚踏实地地做了 5 年,做了 34 个你没听过的游戏。一个最最最普通的 app,至少要投入 100 个小时的时间;而精心打造的游戏类的 app,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 -- 前面有提到 facebook 那个 ios app 有 200 人全职在做。没有做过并亲手把 app 送进 app store 的人,普遍会低估了做一个 app 的成本,很多人可能以为做一个 app 只要 1 个人,用 1,2 天的时间就够了 -- 呵呵。文章里也提到了做 angry bird 的公司,在 angry bird 红以前,他们也做了 51 个游戏,攒了 51 个游戏的经验。如果你正在做 app,要做好打怪练级的准备。刚开始做的几个,甚至几十个 app,都只能当做在攒经验。经验值攒够了,或许(只是或许)能有一个红的。10,000 个小时的专业训练是必须的,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公司。很多人羡慕别人 22、3 岁就已经做了个软件卖了多少多少钱。但别人是 12、3 岁就开始写专业程序的啊,也是经过 10 年努力的 -- 如果你已经 27、8 岁了才开始觉悟,你能做好用 10 年工夫打怪练级吗?

Github 的扁平化管理促进创新 (archive)

这是一篇长文,但在文章开头有语音朗读,你可以有空的时候带着耳机听一下。

大家都听说 Google 有 20% 的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其实这个 20% 的时间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了。在 Github 里,他们是 100% 的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尽管这样讲比较夸张),但基本原则是,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工作效率才会高,才能比较有创造力。

科技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就没重大突破了 (archive)

这个采访可以看做是 Peter Thiel 对他的新书《Zero to One: Notes on Start Ups, or How to Build the Future》(Amazon.com) 进行的宣传造势。"We wanted flying cars; 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

关于 Startup 的十三句话 (archive)

Paul Graham 写的关于 startup 的十三句话。

Pick good cofounders.

Launch fast.

Let your idea evolve.

Understand your users. Paul Graham 认为这句话是最重要的。

Better to make a few users love you than a lot ambivalent.

Offer surprisingly good customer service.

You make what you measure.

Spend little.

Get ramen profitable. 这句话在《The Launch Pad: Inside Y Combinator》里被反复提到。

Avoid distractions.

Don't get demoralized.

Don't give up.

Deals fall through.

其实一开始他想写十句话。这个链接重播了他的整个写作过程:https://code.stypi.com/hacks/13sentences?doomed=true(stypi 也是 YC 投资的一家 startup,作为投资人 / 导师,当然要不遗余力地植入广告……)

2014/09/22 第 49 期

创业的好理由与坏理由 (archive)

这是 Facebook 的创始人之一 Dustin Moskovitz 写的。他不是计算机系出身的。看到 Mark 在搞网站,也想加入,就去找了本 perl 编程的书学编程。后来 Mark 告诉他,其实我用的是 php。这文章的坏理由部分挺有讽刺意味的,说白了很多人创业、或者加入 startup 只是虚荣心作祟而已。

给 19 岁的上进少年的建议 (archive)

明天 Y Combinator 在斯坦福的创业课程就要开讲了。他们推荐的课前读物有两篇文章,这是其中一篇,下一条推荐的链接是另一篇。

这篇文章里,YC 的新头目 Sam Altman 给 19 岁上进少年的一条建议是:

build stuff and be around smart people.

其实这个建议放在人生里的不同阶段都很适用。有一次电话面试一个硕士刚毕业的孩子,他回答得很糟糕。最后他还向我抱怨现在创业公司都想招有经验的人,他们这种刚毕业的人没有活路了都。我当时就反问他,大学 4 年(在中国读的),硕士 1 年(某著名的 1 年 CS 硕士项目的美国名校)里,你除了上课做的 project 以外,自己有做过任何 project 吗?他说没有。那我问他,为什么没有自己动手做 project?是你对计算机没兴趣还是上课太忙了没时间。他说,上课太忙没时间。然后我就无语了。有工作经验指的并不是在公司里上班。更重要的是自己能主动地去做东西。上课太忙不是借口,大家都读过书,都这么忙过来的,都还是能挤出时间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 project 的。

Facebook 关闭一个数据中心以检验系统稳定性 (archive)

这是前几天去开的 @Scale 会议上,Facebook 的 global head of engineering 做的 keynote speech。这有点像军事演习一样。他们进行这次演习之前,也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万一关了一个数据中心后,真个网站真的挂了,那就不好看了。这样的演习是很有必要的,防范于未然。要是发生地震或大海啸,一个数据中心完全挂掉的情况还是可能发生的。

OhLife 关站 (archive)

OhLife 是一个很简单的写日记的服务。每晚他会发邮件给你,问你一天过得如何。然后你回复这封邮件,回复的内容就变成了日记,放到他们的服务上。OhLife 也是 Y Combinator 2010 年春季班的。没有什么线上服务是永恒的,OhLife 坚持了 4 年,关站了。

他们关站的理由是:

We haven't been able to grow our user base or make OhLife financially stable

Hacker News 上网友们纷纷感到惋惜。但也有网友对他们只提供 2 周的时间让用户自行下载用户数据感到不满 -- 两周时间太短了!

我一直对电子邮件相关的线上服务很有兴趣,因为我自己也做过一个发邮件上传文件 / 创建网页的线上服务。电子邮件是很古老的技术,几十年来都没太大变化。可能在国内读书不会觉得电子邮件的重要性。到了国外读书,并且工作后,发现生活中 1 / 3 以上的时间都在处理电子邮件。所以在电子邮件领域,应该还有一些可以创新的地方的。

p.s. 在网上找到了一篇 4 年前 36kr 报道 OhLife 的文章,是翻译自 TechCrunch 的。这个 36kr 翻译的文章的结尾说 "OhLife 是目前 YC 的第三个项目——之前的两个分别是 IDidWork 和 MeetingMix"。TechCrunch 里的原文是 "OhLife is actually the third startup to come from this YC team — the founders previously built IDidWork and MeetingMix"。大家看出问题了吗?翻译出现了错误。可见看英文原文的重要性。中文翻译的文章难免会有差错,即使是来自像 36kr 这样的知名网站,而且是由创始人亲自翻译的文章。

Hopscotch: 制作页面引导的 js 框架 (archive)

这是 LinkedIn 开源的 JavaScript 框架,可以很方便地做页面引导:

几个月前看到一个同事在用(以前在 LinkedIn 工作过),我也在自己的 side project 里试用了一把,很方便很好用。

2014/09/24 第 50 期

静态的思维和成长型的思维 (archive)

推荐这篇文章,是为了分享下面的话:

In a fixed mindset, it’s all about the outcome. If you fail, you think all effort was wasted. In a growth mindset, it’s all about the process, so the outcome hardly matters.

之所以分享,因为以前面试一个从 Facebook 过来的工程师时,他说他很担心加入小公司,要是公司最后失败了,自己这两年的时间也浪费了(他英文原话跟我上面引用的 all effort was wasted,一模一样)。你想跟这样满满负能量的人做同事吗?

Google 竞争对手 DuckDuckGo 的故事 (archive)

DuckDuckGo 是很神奇的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它经营了一个很好的生态系统,用户可以在这个搜索引擎的框架上写各种小工具。可惜的是,DuckDuckGo 最近也被墙了。前面几期有提到,DuckDuckGo 本身是用 perl 写的,Polyvore 和 Craigslist 也是 perl 写的。我本科时候除了学校教的 C ++ 外,自己学的第一个语言也是 perl,当时大一寒假写了个博客,连接 mysql。我也不记得当时为什么学 perl,好像是在某个 FreeBSD 的论坛上看到的(本科时候我的电脑上装的是 FreeBSD,现在想想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10 年前,或者十几年前很多网站都是 perl CGI,或者用 perl 生成一堆的静态 html 文件。

产品设计师报酬如何? (archive)

答案是:跟工程师差不多,$10 万到 $15 万一年(不包括股票以及各种 bonus)。

设计师做的事情很细,也是很花时间的一个工种。前段时间勉强跟公司里的一些 designer 学了点 Sketch 的皮毛,看到他们日积月累做的各种图标、界面,各种可重用的 UI 元素,立刻对他们肃然起敬。那种 attention to detail 的级别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Scale 上关于 Caching 的内容 (archive)

这是 OpenDNS 的 engineering blog 上整理出来的 @Scale 会上关于 Caching 的内容。

前面提到了,计算机科学里两大难题:

  1. cache invalidation;
  2. naming(半开玩笑性质的)。

Cache 在实际应用中相当关键;为网站提速的是它,带来麻烦的也是它 -- 比如,没有及时 invalidate cache,其他地方读到过时的数据;

某个 cache 的 key 被访问的次数过多,导致那台 memcached 机器的连接数量严重超标,然后连锁反应前台的 web server 通通挂掉;

某台 memcached 机器莫名其妙挂了(用 AWS 这样的云服务常碰到的事情),前台读不到 cache 就猛读数据库,直接 DDOS 数据库;

等等等等。这些都要熬多少个夜晚攒下的 troubleshooting 的经验,才能以后长个心眼。

阿里巴巴上市后,雅虎变成买家还是卖家? (archive)

阿里巴巴上市后,雅虎有了很多现金。购物是女人的天性,CEO Marissa Mayer 开始了新一轮的 shopping。今天,雅虎刚买下一家印度公司……

文章也猜测阿里巴巴或者软银都有能力买下雅虎。但我觉得不太可能,老牌硅谷互联网公司的那点骨气还是有的,而且雅虎现在手里的牌也不会太差。我相信雅虎会坚挺下去,要嘛慢慢回复往昔风采,要嘛慢慢衰亡。要知道 Apple 在 1997 年的市值也才 $23 亿,现在市值 $6000 亿。雅虎是不太可能像 Apple 那样伟大复兴,但应该也能比现在有点起色吧。

2014/09/25 第 51 期

SendGrid:帮你发邮件的 API (archive)

应该很多读者们自己的 project 里都在用 sendgrid 吧。

电子邮件在各种线上服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前面好几期都表达了对电子邮件的重视和喜爱)。打开你的邮箱,你会看到各种社交网站给你发的邮件(谁赞了一下你的帖子,谁评论了你的帖子等),各种 O2O 服务给你发来的收据(uber / lyft),各种精彩内容摘要等。

自己从头做一个发邮件的服务器是很难的 -- 当然,计算机里大部分的技术问题只要肯花时间,应该都能折腾出来的;不会像纯数学问题那样对资质有很强的要求。现在云服务大大降低了创业的成本,mailgun 或者 sendgrid 都是很好的发邮件的服务,都提供很好的 API(发邮件、查看邮件打开率、点击率等)。

相对于 mailgun 我现在更喜欢 sendgrid 一点,因为腾讯的邮箱(qq.com 和 foxmail)直接拒收 mailgun 发出的邮件!而且听说 sendgrid 的稳定性比 mailgun 更好一点。Sendgrid 的用户里有著名的 Pinterest,uber,spotify 等公司。

你得加入创业公司的 5 个理由 (archive)

这种心灵鸡汤似的文章有的其实也总结得挺好的……

Start Doing Real Work

Learning and Responsibility

Shape the Culture Around You

An Environment of Innovation

Starting Your Own Venture -- 这点是真的。在大公司,每个人工作都被细分了,很多人进去的时候会那些东西,离职的时候还是会那么些东西。在小公司的话,常会有这种感觉:把公司的市值支撑到 $$$ 的 technical stack 其实也不是那么复杂嘛,一两个人也完全能搭的起来的。

O2O 领域明星公司 A 轮风投时规模多大? (archive)

我看到这个文章标题的时候,我比较想看到的是他们拉到 A 轮投资的时候,公司有多少人、工程师比例多大、用户数多少(这个数据对小规模的公司来讲应该是比较私密的,不轻易公开的)等。

但这篇文章只是以开拓了几个“城市”的市场来衡量创业公司的规模。开拓一个新城市的市场还是挺难的,有时候可能比重新开一家公司还难。因为每个城市差异很大。比如 uber / lyft 这样大量用地图的 app,每个城市地图的精准度不同,可能车会“开到海里去”;世界上大部分城市他们可以用 Google maps,但在中国他们就得另外想办法;不同城市不同州不同国家的法律还不一样、路况不一样、风俗习惯不一样。难。

Box 怎么还不上市? (archive)

Box 怎么还不上市?

“Our plan continues to be to go public when it makes the most sense for Box and the market. As always, investing in our customers, technology, and future growth remains our top priority.”

其实 Box 做企业的云存储挺赚钱的。他们对其他企业软件的集成做得很好。前不久 Dropbox 跳楼价 $99 一年 1TB 空间,看来真的是急了。

YC 在斯坦福开的创业课程第一节课 (archive)

这是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想节省时间的同学,可以不用看视频,直接看讲义。由于讲义是放在 Dropbox 上(被墙了),所以我存了份拷贝在这里。

这节课包含了 2 个 talk。先由 YC 的 Sam Altman 讲的,高屋建瓴地讲先要有不算差的 idea,再做好产品、开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接着由 facebook 创始人之一的 Dustin Moskovitz 讲,内容与昨天推荐的文章差不多:创业不要太功利,要发自内心地迫切想解决某个问题,进而开公司创业。

这里要吐槽一下,Sam Altman 的 presentation 真的做得很不好,完全照稿子念,看上去很缺乏公开场合演讲的训练啊。相反,Dustin Moskovitz 就讲得很自然,手势有开有合,相当自信。以前读研究生的时候,如果要去学术会议上 present 自己的论文,我们学生都要集训一个月的,反复彩排听取同学老师的反馈,不断改进。现在工作了,感到读书时候训练的一些技能其实还挺有用的。

2014/09/26 第 52 期

从华尔街到硅谷 (archive)

这是 Wealthfront 的工程师 Xiaoyi Sheng 写的(他本科是复旦的)。

不要说跟技术落伍的金融公司比,Wealthfront 就算跟当红的 startup 比,工程方面也是相当卓越的。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赞扬过几次了:)值得一读。

希望能多看到一些像这样充满正能量的华人工程师。

Stripe 为何选用 Ruby 写他们的后台? (archive)

Stripe 的创始人亲自回答了这个 Quora 上的问题。

你问任何公司,为什么他们选择某种编程语言某种数据库等,答案基本雷同:因为创始人对那种语言比较熟悉。

你知道 Hacker News 是什么语言写的吗?是一种叫 Arc 的语言(Lisp 的方言)。为什么 Paul Graham 选择这种语言?因为这是他本人跟他的小伙伴 Robert Morris 设计的语言……

好的产品经理都有哪些特质? (archive)

这是来自 Product Hunt 的博文。文章里引用了 10 个产品经理的陈述。我比较认同这个:

I think a good product manager is Customer Driven. That means they don’t just look at the numbers to make decisions; they look for the story behind why a number is what it is.

好的产品是要讲人性的,是给活人用的。刷出来的数据说明不了问题的。

需不需要重写整个系统? (archive)

Edmond Lau 一如既往地写出有料的博文!公司里对待软件,经常要做 "to buy or to build",或者 "to rewrite or not" 的决定。这篇文章举了 Google Docs 的例子。Google Docs 前身是 Writely,他们被 Google 收购了,用了 12 个星期时间把原来用 C# 写的系统翻译成 Java,跑在了 Google 的数据中心里。在这个重写的过程中,他们极度克制,不进行过多的改进,从而能超前完成任务 -- 这其实是克服人月神话里所说的 The second-system effect:

The second-system effect proposes that, when an architect designs a second system, it is the most dangerous system he will ever design, because he will tend to incorporate all of the additions he originated but did not add to the first system due to inherent time constraints. Thus, when embarking upon a second system, an engineer should be mindful that he is susceptible to over-engineering it.

Google/Facebook 这样的大公司收购了小公司后,都会要小公司把他们的系统迁移到大公司的数据中心,然后一般要求他们重写整个系统以符合大公司的各种标准(比如编程语言标准、scalability 的标准等)。Google 内部严格规定了只能用少数几种语言,这是很好的一个实践。

Ello:每小时新增 4 千新用户的神秘社交网络 (archive)

这个神秘的社交网站的宣言很给力:

Your social network is owned by advertisers.

Every post you share, every friend you make and every link you follow is tracked, recorded and converted into data. Advertisers buy your data so they can show you more ads. You are the product that’s bought and sold.

We believe there is a better way. We believe in audacity. We believe in beauty, simplicity and transparency. We believe that the people who make things and the people who use them should be in partnership.

We believe a social network can be a tool for empowerment. Not a tool to deceive, coerce and manipulate — but a place to connect, create and celebrate life.

You are not a product.

那么,一个不靠广告赚钱的社交网站,如何盈利,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养活公司里干活的一帮人?他们的网站给出了回答:他们可以为用户量身定做用户想要的功能,然后用户掏钱买单 -- 你觉得靠谱吗?

2014/09/26 第 53 期

雅虎又要砍掉多个线上产品 (archive)

这次雅虎砍掉的产品中还包括了 Directory。这是雅虎 20 年前赖以起家的产品,说白了就是 20 年前的 hao123。颇有点 Steve Jobs 当年回归 Apple 的时候,砍掉多个产品的意思,更加 focused。

Paul Graham 眼中最好的 5 个创始人 (archive)

Paul Graham 是注定要被写进历史的人物。他以及他创建的 Y Combinator 大大促进了 2000 年泡沫破灭后湾区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在很多人眼里,他才是红太阳、导师、舵手。那么,Paul Graham 眼中最好的 5 个创始人是谁?

Steve Jobs、TJ Rodgers、Larry & Sergey、Paul Buchheit(Gmail 之父),以及 Sam Altman(1985 年出生的!)。

文章很短,大家自己读。但这里要摘抄几点我觉得很适用于搞 startup 的优良品质:

brutally candid; 直白,善于沟通。

aggressively garbage-collecting outdated ideas;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很重要,有的 idea 在上个世纪就有了,但由于环境、基础设施不够进步,发展不起来;但现在,时机成熟了,上世纪的一些 "过时" 的 idea 就有了用武之地了。比如 Paypal 在上世纪一开始就做移动设备上转账的东西,不成功,所以转型为网上转账;现在,基本上人人都在用智能手机,移动转账 / 支付又出来了,而且还挺火。

and yet driven by pragmatism rather than ideology.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创业需要的是实用主义。所以邓小平如果现在来创业也能很容易成功的:)

YC 在斯坦福开的创业课第二节课

这节课 Sam Altman 讲得比上节课自然了点,念稿子现象没那么严重了。

提到了招人、开除人和执行力。他讲了 Airbnb 用了 5 个月时间才招了第一个员工。Airbnb 第一个年头一共只招了 2 个员工。

Amazon 大规模紧急重启 EC2 的物理机器 (archive)

昨天 Amazon 给 AWS 的用户发来一封邮件,说他们要在短时间内紧急重启 "一些" 机器(20 ~ 30 小时内,AWS 全球少于 10% 的机器)。这意味着如果你租用 Amazon EC2 放 production 的线上服务,你就必须在他们重启机器前重新创建一堆 EC2 instace 来替换掉你原来的 instance,否则你的线上服务就会在他们重启物理机器的时候挂掉。Amazon 在昨天也没给出明确的理由,为什么要这么急迫地重启机器。

今天 Amazon 才给出了声明,原来是他们用的 Xen 有一个重要的安全补丁要打,为了让补丁生效,必须重启;而且必须在 10 月 1 日前重启,因为 10 月 1 日 Xen 就要公布为什么打这个安全补丁 -- 如果到时候你的安全补丁没打上,坏人们就能对你的系统干坏事了。

老外眼中的淘宝 (archive)

文章中的主人公包括作者(老外在北京),开淘宝网店的朋克小夫妻,以及送货的小年轻。阿里巴巴确实不错,enable 了各种梦想。

2014/09/28 第 54 期

Secret 团队推出另一个神秘的 app (archive)

Secret 推出名字叫做 Ping 的神秘 app。

大概的 idea 是,你选几个感兴趣的主题,然后 ping 会在一天里的不同时段给你推送消息。推送的消息跟你一开始选的主题有关,有点人工智能的东西在里面:

Ping will“evolves and adapts to you”over time, so it’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how it unfolds in the coming days.

这个 Ping app 以后会慢慢变成像 iPhone 上的 Siri 一样的东西吗?

估计两周后国内的克隆品也会上线。一周做,一周等 app store 的审核,刚好两周:)

Startup 和大公司的比较 (archive)

这是 Facebook 的 Product design director 写的。

Make something valuable enough that people will actually use it

这是 startup 最主要的目标(唯一目标?)。除此之外,员工培训以及各种福利都是未来的事情了。毕竟时间和钱都有限,得投资到该投资的地方。有一次电话面试一个在某知名大公司工作多年的人,最后问他有什么问题要问我没有,他就把 Google + Facebook + Twitter + 各种大公司 + 他自己杜撰的员工福利给我过了一遍,反问我,你们有这些吗?你们能报销员工的电话费吗?你们能报销员工家里的上网费和有线电视费吗?你们能每年提供几千刀的休假旅游经费吗?--- 有意思吧……

为什么要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也能创业 (archive)

这篇文章是 Paul Graham 写于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

If we've learned one thing from funding so many startups, it's that they succeed or fail based on the qualities of the founders. Which means that what matters is who you are, not when you do it. If you're the right sort of person, you'll win even in a bad economy. And if you're not, a good economy won't save you.

也就是说,他认为创业跟经济环境没太大关系。猪还是猪,牵到北京还是猪。关键是看人。但 Investors are more of a problem. Evernote 就是在 08 年的时候拉不到钱,差点倒闭。

The immediate cause of death in a startup is always running out of money.

这就是最近各个风投大佬所担心的事情:现在的 startup 烧钱太快,泡沫可能马上破灭。

抛弃教条,Facebook 在硬件上的创新 (archive)

文章讲了 Facebook 的硬件团队自己改进他们数据中心中的电脑硬件。他们会观察数据中心里的人怎么换硬盘,然后思考如何才能让这个过程变得更轻松更快。

When you don’t think about maintenance, it shows and we’ve all dealt with equipment with way too many small screws and poor placement.

虽然讲的是硬件的事情,但道理也是适用于软件开发的。写代码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运维很难。代码写好了放在 server 上跑,要考虑如何监控、如何安全重启、如何安全地处理各种常见的错误(比如某个外部的 API 突然连不上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软件工程师都要 oncall,这是很好的事情。只有你自己写的程序出了问题,把你半夜吵醒了,你才能切身体会到运维的麻烦,然后才能思考如何写更好的代码。

以前好几次 oncall 的时候,我半夜起来,还得抱个电脑登陆服务器,各种操作,相当繁琐。然后干脆找了一个周末,写了个小的 monitoring daemon,再用 jquery mobile 写了个界面,以后再遇到这种问题,直接躺在床上用手机按个按钮解决问题。

Wealthfront 的持续部署系统 (archive)

这篇文章比较老了,2010 年发的,讲了我前面几期很推崇的 continuous deployment 的基本思路。文中说他们从提交代码,到部署到 production 只需要 4 或 7 分钟。我在想,部署这么快,可能是因为他们在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上做得很好。每个 service 都比较小,所以每个 service 都能有独立的 deployment schedule,每个 service 进行的测试相对较少,把代码打包起来(比如打包成 debian package 之类的)的时间比较少。现在公司里坐我旁边的同事以前在 Twitter 工作了几年,他说他们部署一个 infrastructure 的 service,需要 1 个多小时 — 这个数字可能过时了,他的记忆可能还停留在几年前。twitter 也是一开始各种 ruby 的代码缠成一坨,所谓的 monolithic architecture。这样每次进行小小的代码改动,都要重新部署整坨的代码,一打包就要打包所有的代码并安装所有的 dependency — 现在他们作为已经上市的 2000 人的大公司,应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全力转向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了。

2014/09/28 第 55 期

新书:How Google Works

英文版 @Amazon.cn | 英文版 @Amazon.com 一个月前在 Hacker News 上看到过,那时候还没出版。前几天在书店门口突然看到,惊讶于这么快就出版了。我也刚买了一本,准备开始看。这是 Eric Schmidt 写的。我以前研究生时候的导师跟 Eric Schmidt 是同期在伯克利读博士的。当时据他说 Eric Schmidt 比一般的工程类学生牛逼的地方在于,情商很高,为人热心肠。他们同时期的还有 Bill Joy -- SUN 的联合创始人,vi 的作者,BSD Unix 早年的主要代码贡献者(他们那时期的伯克利学生很多都为 BSD 贡献代码,但 Bill Joy 写做多)。再扯远一点,Bill Joy 没拿到博士学位,因为当时伯克利的老师觉得 Bill Joy 写了很多代码,不算在做 research。后来 Bill Joy 创立传奇公司 SUN 后,发达了,也没回去给伯克利捐钱(心存芥蒂?)。

如何说服投资人给你投钱 (archive)

这是 Version One Ventures 的博客里的文章。看看风投如何讲说服他们的方法,总结得挺好的。

Start by sharing your vision (the“Why”). 这是最重要的地方,对于你的游说,他们最看重这点。

Describe and demo what you’ve build so far (the“What”).

Walk through your plan for growth (the“How”).

Google 内部用的 Protocol Buffers 跟开源版的有啥不同

Edmond Lau 作为现在 Quip 的员工以及前 Google 的员工,回答了这个 Quora 问题。

有两个亮点:

Quip 用 Protocol Buffers 定义数据结构一次,然后编译成多种语言,用在多种平台:JavaScript, Python, Objective-C, and Java -- 相当好的实践!

Google 在 Protocol Buffers 里,没有开源的部分是那层定义 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 的抽象 -- Google 出来的员工都或多或少会在新公司里引入 Google 里有的一些内部工具,比如我们公司里一些 Google 的前员工也弄了这一套 RPC 的抽象,用来写各种 service;他们也搭了一个缩短网址的服务,叫 go(在浏览器里输入 http://go/something,就会重定向到一个长的外部链接)。

顺便提一下,16 年前的今天,Google 成立了公司。Google 16 周岁了!

Slack:向 Google Docs 和 Twitter 看齐的群聊软件 (archive)

很多公司群聊的软件是用 HipChat。但是,一些公司慢慢地转向了一个比较新的软件工具 Slack。

Slack 的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以前也在温哥华创建了一家公司,做了个图片分享的网站,后来卖给了雅虎。这个图片分享的网站,叫 Flickr。Stewart Butterfield 跟 Flickr 的另一个合伙人 Caterina Fake(这个姓氏……)结婚了,后来离婚了。

企业级云服务会越来越吃香 (archive)

这是前几天介绍过的 SendGrid 的 CEO 在 TechCrunch 上写的文章。算是 CEO 亲自出马,隐形宣传自己公司的一种行为吧……

…… an estimated 80% of organisations will use the cloud by the end of 2014 …… the market opportunity for cloud services is expected to exceed $250 billion by 2017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enterprise app marketplaces is putting startups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get a bigger slice of this pie.

2014/09/30 第 56 期

如何判断你是否该跳槽了? (archive)

里面总结了 4 点:

You feel like you can't win. Your job should make you feel exhilarated and challenged.

You've lost interest.

You question every move. You should be confident at work; not perpetually nervous.

You dread going to work. 一份你喜欢的工作,应该是每天早上你都迫不及待地想去上班的。在 Bump 被 Google 收购以前,他们的网站上有一段视频;视频中 Bump 的一个员工就是说他从来没有哪天起床后,不想到 Bump 上班的。我对这段话印象很深刻,尽管可能只是宣传视频背稿件的。

Airbnb 开始接受支付宝支付 (archive)

除了在海外的各大商场看见银联支付外,支付宝也慢慢得到了国外公司的重视。早些时候,Stripe 和 Uber 也都支持支付宝了。

Instagram 被墙了 (archive)

Censorship is the new normal all around the world.

yupoo 之类的国内网站可能会增加不少用户了。就像 2009 年 8 月初的新浪微博那样:突发事件导致竞争对手突然消失。时机很重要。

如果你来管理政府,你会让每个网民访问任何一个网站吗?

一家不用 Email 进行内部通讯的公司 (archive)

每天在公司都要花 1/3 的时间处理邮件,真正做有意义的工作的时间少之又少。文章中介绍的这家公司,自己做了个类似 Asana 的(简化版的)项目管理工具来代替 email -- 这也正是 Asana 的终极目标。

看起来好像挺不错的,但

这种完全不用 email 的工作流程对大公司不适用。email 不是好的项目管理的工具,所以这个小公司自己做的项目管理的工具是可以替代 email。但 其他方面,比如各种正式点的通知,还是得用 email。

对外通讯,还是得用 email。

神秘社交网络 Ello 遭到 DDOS 攻击 (archive)

前几天介绍过新兴的社交网站 Ello,一直很火爆。但树大招风,昨天遭到了首次 DDOS 攻击。

即使他们 block 了攻击他们网站的 IP,网站依然不稳定。

网站不稳定是任何一个社交网站都要面临的问题。比如在 Facebook 之前的 friendster 就是网站极其不稳定而失去用户;Twitter 早年网站经常挂掉。社交网站的搭建很多一开始都是胶水浆糊弄的,界面弄得挺漂亮,但后台代码只要勉强能跑就行了。这些都为以后留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