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 2017 年 3 季度汇总

2017/07/01 第 953 期

更多女性创业者出来指控男性投资人的性骚扰 (archive)

随着越来越多勇敢的女性创业者的发声,被指控的投资人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包括 Twitter 早期投资人 Chris Sacca 与 500 startups 的创始人 Dave McClure。

Chris Sacca 第一时间发文道歉,文中出现五个 "I am sorry"。Dave McClure 的合伙人(女性)也发了文。前几天多名女性创业者对 Binary Capital 的联合创始人的性骚扰的指控作为导火索,Twitter 上平时很活跃的男性投资人们似乎人人自危了?

为何 Reddit 网站前端选择使用 Typescript 进行开发 (archive)

对比了 Typescript 与 Flow。选择 Typescript 主要是因为其 ecosystem 比较成熟。

我隐约记得以前有推荐过一篇类似的文章,搜了一下找到了:为何 Asana 开始用 TypeScript?(2014 年推荐的)

Scott's Cheap Flights (archive)

这是推荐便宜机票的线上服务。俩创始人、15 个员工,从 2015 年开始做,靠用户付费订阅赚钱,月赚 $32 万。最开始是做邮件订阅,每天花超过 12 小时搜集便宜机票的信息。

Scott's Cheap Flights 在美国喜欢旅游的人群里也颇有名气了,我一个月内就听到四个朋友提起过。俩创始人技能挺互补的,一个热衷搜集便宜机票、以前是记者擅长写作,另一人则是线上营销的老战士。

iPhone 越狱的历史与遗产 (archive)

2007 年第一代 iPhone 开始卖了几天后就被越狱了,2008 年 2 月份 Cydia 俨然就是非官方的 App Store,五个月后,官方的 App Store 上线。

第一代 iPhone 如果没越狱的话,没啥好玩的,只有几个系统预装的 app(包括 Apple 自己做的 YouTube app)。或许 Cydia 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官方 App Store 的上线?

公司安排员工座位的优化算法

安排员工座位得考虑这些因素:与同组的人坐一起、还是与不认识的人坐一起;个人偏好;远离以前的坐一起的人。我对这篇文章第一反应是:“公司融资过多、招了过多数据科学家”的后果?

2017/07/02 第 954 期

四个问题帮你弄清为何用户不再回来继续用你的 app (archive)

先找出那些弃用你的 app 一段时间后来又回来继续用的用户,问他们四个问题:一开始为啥用我的 app?为啥弃用?为啥后来又回来试试看?是什么让你持续用下去?

文章最后举了 2009 年 Twitter 改进 onboarding 的例子:用户以为 Twitter 是用来群发消息的,注册后发现自己没啥可说的,就弃用了;后来通过其他途径听说 Twitter 还能用来接收别人发的消息、只要你愿意关注其他账号;于是 Twitter 在新用户注册后就开始鼓励新用户关注一堆账号(微博也是)……

iPhone Turns Ten

2007 年 6 月 29 日,iPhone 开卖。十年来,Apple 累计卖了 12 亿台 iPhone。而在 iPhone 之前,Apple 所有计算设备累计共卖了 1.8 亿台(7 千万台 Mac,1.1 亿台 iPod)。

iPhone 是 Apple 公司成立以来做出的第一个真正大众化的计算设备。iPhone 累计为 Apple 带来收入 $7430 亿,利润(估计)是 $3300 亿,光 iPhone 带来的利润就是同时期 Amazon、Google、Facebook 三家的利润之和的 1.5 倍。

What Your Career Wants to Be

他们的小工作室的专长是做漂亮的 app 的 UI,但意外接了个需要用到蓝牙的 app,在这个过程里深入学习了 iOS 上的蓝牙相关的开发,开辟了新的业务、还开源了 Swift 蓝牙开发框架。

作为开发者,5 年、10 年后,我们很多人将不再做我们现在做的工作了。到时候,UI 可能就是 VR、语音是主要的输入文字的手段、一堆新兴平台出现了,得不断学习才行。说实在的,10 年前我也想不到自己会写手机 app;从学校出来后,没有人会主动教你、逼着你去学东西了,唯有自己主动去学。

独角兽公司到底与普通公司有何不同 (archive)

Jessica Livingston 十几年来通过 Y Combinator 见识了一堆大大小小的创业公司,本文总结出了 9 个不同之处。首先,得有好运气。

  1. 好运气;
  2. 正确的动机(除了发财致富以外);
  3. Hit a big need(其实也需要好运气);
  4. 产品(看起来)简单、容易解释;
  5. 愿意做那种很多人不看好的 idea;
  6. 有野心;
  7. 打不死;
  8. 愿意做成毕生的事业,不以被收购为目标;
  9. 愿意管人(可惜很多创业者只想做很酷的、有技术含量的事,不想突破自己)。

需要付费订阅的 Pando 的免费文章 (archive)

线上媒体 Pando 是需要付费订阅才能读文章的,一年 $100,已能自负盈亏了。现在他们决定 Pando 上那些揭露硅谷丑陋一面(如最近男投资人性骚扰女创业者的爆料)的文章免费开放给大众阅读。

这个模式不错。爆料、打击邪恶公司(Pando 对 Uber 一向都不手软的)的文章都很容易传播,这类文章如果没了 paywall,潜在读者读了后比较有可能被转化成付费用户。我挺希望 The Information 也能这么做;每次读了一些文章想在湾区日报推荐,但都有 paywall,大部分人看不了。

2017/07/03 第 955 期

Game of Thrones:他们是怎么制作这神剧的 (archive)

时代杂志对该剧组和主要演员的长文采访,算是给即将开播的第七季的造势吧。前六季是每季有一、两个大事件发生,第七季将是每集有一个大事件:)

为了准备看第七季,我最近又重新看完了前六季(快进、跳着看),而且正在听 The Ringer 的 podcast:Binge Mode。强烈推荐这个 podcast,主持人是 Game of Thrones 的专家(HBO After the Thrones 那两个嘉宾),每一集 podcast 对应电视剧里的一集,他们会分析一些你看剧时不会注意到的、但与后续情节发展很有联系的小细节。

卖 T-shirt 比卖 app 更容易 (archive)

一件 T -shirt 定价 $24,在 Twitter 发了一条消息做宣传,这条消息被看了 1.2 万次,产品页面被看了 641 次,最终三天内卖了 30 件,获利 $272,正好买机票去开 WWDC。

本文作者是 CryptoSwift 的开发者,湾区日报的 iOS app 有用这个 library。人们是很愿意掏钱买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顾客不关心制作这个产品的复杂程度,实用、能主观感受到值这个价,他们就会掏钱;你很难判断大部分 app 到底值不值 $1,多数 app 下载后的使用次数很有限。

如何在 17 天里得到 70 个工作面试的机会 (archive)

用产品营销的思路来找工作:两种客户,早期创业公司创始人与大型公司的 recruiter;写脚本在 AngelList 上群发信息投简历;投了 1300 份简历,70 个面试机会(转化率 5.4%),6 个 offer。

做了你们喜欢的第一个手机的诺基亚现在还健在吗 (archive)

诺基亚成立于 1865 年,造纸、轮胎、电缆、手机,业务转型对这家公司一点也不陌生。现在业务重心放在通讯基础设施(天线、5G 研发之类的),也在做 IoT、VR 等。

诺基亚 OZO VR 摄像头,售价 $4 万。

2017/07/04 第 956 期

Evan Spiegel 最被低估的技能

Instagram 通过抄袭 Snapchat 来进行创新;Snapchat 通过收购其他公司来进行创新(如收购 Zenly 来做 Snap Map)。区别?一个不用花钱,另一个要花钱?

Yelp 与 Google 的六年战争 (archive)

严重依赖 Google 带来流量的网站都害怕哪天 Google 对搜索结果动点手脚,自己的网站就完了。Yelp 就是这种网站。Google 搜索结果最顶部直接给出商家的打分、地址,用户就没理由再去点搜索结果里的 Yelp 的链接了。Yelp 管理层四处奔走希望政府能出面管管 Google。

The rules of brainstorming

设计公司 IDEO 的头脑风暴的七条守则,适合打印出来贴会议室里,不然每次头脑风暴都乱做一团。

  1. Defer judgement;
  2. Encourage wild ideas;
  3. Build on the ideas of others;
  4. Stay focused on the topic;
  5. One conversation at a time;
  6. Be visual;
  7. Go for quantity。

Headspace 员工的一个工作日

Headspace 是一个教用户做 meditation 的 app / 线上服务。本文从一个员工(设计师)的角度描述了在他们公司上班一天的体验。

很典型的巨额融资($7500 万)、(目前还)不差钱的硅谷创业公司;托儿所一般的办公环境;早上与下午各一次集体 meditation(自愿参加)。如果我没记错,Medium 公司里好像也有类似的这种集体打坐的活动……

2017/07/05 第 957 期

Scaling a Web Service: Load Balancing (archive)

介绍搭建(有一定规模的)线上服务会用到的 load balancer 的科普文章。可惜没讲在部署代码时 load balancer 所扮演的角色(如 Blue Green Deployment)。

湾区日报的后台用 nginx 做 load balancer(网站与 API server)。以前在公司里有用 HAProxy 与 ELB。

为什么“deep work”会成为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 (archive)

所谓 deep work 就是能在一大块连续的时间内不被打断、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这很难,因为开放式办公 + 几分钟一次的手机消息推送、电子邮件 + 即时聊天工具 + 一堆会议,很难集中精力超过半小时。

你应该招聘老程序员的五个理由 (archive)

老程序员有家庭、家里事儿多、一周没法工作 80 小时、竟然敢在法定假日休息、要价高,如果你是雇主的话,文中列出的五条理由真的能说服你去招老程序员吗?

"So yes, we cost more and appear to work less, but we actually get more done. We can estimate properly and ship code on time. We build software with fewer bugs and the right amount of performance. We might build less code, but we produce more business value. And that's why we are worth it."

世界上最著名的桌面壁纸背后的故事 (archive)

Windows XP 自 2001 年开卖以来至少在 10 亿台电脑上运行过,其默认桌面壁纸 Bliss 广为人知。拍摄地点在旧金山北部的 Napa 附近,蓝天 + 绿草正好符合 XP 的默认主题颜色。

照片拍摄者是摄影师 Charles O'Rear,曾在国家地理杂志工作过。他虽然没透露微软购买这张照片的具体价格,但承认是他所有照片里卖最高价的,也是任何活着的摄影师卖出的照片里价格第二高的,仅次于克林顿拥抱莱温斯基的照片。

这是 Google Maps 上的具体地址 (坐标:38.248966, -122.410269),可以去参观一下,现在应该都种上葡萄了。

经济学人杂志的社交媒体运营团队的演化

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把各社交账号的粉丝转化成付费订阅用户;社交平台毕竟是别人家的平台,靠不住,还是得分散投资、尝试尽可能多的推广渠道,最终将流量引导到自家网站与 app。

他们让编辑们在 Quora 上与读者互动,在 Medium 上写文章让读者们了解 The Economist 是如何运作的,在 Facebook 上建 Group 引导读者们理性地讨论政治问题。在推送消息方面,他们大力投资自家 app 的 push notification 与邮件订阅,因为这些是自己比较能控制的渠道。

2017/07/07 第 958 期

现在是 2017 年了,职场上的心理健康仍是个问题 (archive)

Olark 公司里的员工因心理健康问题请假,CEO 回复邮件:如心理压力大、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鼓励大家可以放心使用自己带薪病假的天数去休息。

蓝领们如果受伤了,无法工作,得请假调养;脑力工作者容易精神压力大、有心理疾病,但怎么开口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怎么开口请假?同事、老板会怎么想?必须正视职场上的心理健康问题。

旧金山 Market Street 上有栋楼叫 Flood Building,在 Powell St 地铁站出口。这栋楼里有一堆的心理咨询师,很多是专门针对硅谷 IT 从业者的,认识的朋友里有几个去这栋楼里看过心理咨询师 -- 去看心理咨询师没什么不光彩的,很多公司里的 CEO、高管平时看着很生猛,也是需要靠这个的。

硅谷已死

很理想主义的文章。以前的硅谷充满着 giver,想着如何做纯粹的好产品为用户提供价值;

现在的硅谷充满着 taker,想着如何赚大钱、如何从用户身上榨干价值。

本文是受到沃顿商学院教授 Adam M. Grant 的书 "Give and Take" 的启发而写的。

giver 总是付出而不求回报(活雷锋?),

有俩极端:

  1. 一直很吃亏、潦倒;
  2. 混得很好、赚很多钱。跟所处的环境有关;

如果所在的组织是互帮互助型的文化,giver 就很吃香。

Critical User Journeys (archive)

用户使用网站、app 就像开启一段旅程,逐步到达目的地(比如解决某个痛点)。

两个关键指标:

  1. 多少用户注册并使用某关键功能;
  2. 多常回来使用关键功能。

优秀的程序员都有哪些习惯

Hacker News 上很不错的回答。meta-habit:不同情况下养成不同习惯:)极小的创业公司(或实验性质的项目)写的代码比读的代码多,优化写操作;成熟点的公司里读代码比写代码多,优化读操作。

The Rise of the Full-Stack Freelancer

以前的 freelancer 是靠专一技能赚钱的,但收入不稳定。就像投资一样,要分散投资;作者以他自身经历分享了当代(混得好的)freelancer 的特点:多种收入来源、分散投资自己的时间。

他做在线课程、到公司里给别人做培训、做 consulting、个人博客的付费订阅等,多种收入渠道;宣传、销售、联系客户啥的也都要自己来,这才是真的全栈。有的渠道投资的时间多,虽然收入少,但为自己打品牌、为其他赚钱的渠道带来客源。

2017/07/08 第 959 期

IBM PC 的历史:The deal of the century (archive)

1980 年 IBM 在为其 PC 找操作系统;当时 25 岁的比尔盖茨向 IBM 的人推荐了 Digital Research 及其操作系统 CP/M;结果 CP/ M 那帮人竟然藐视 IBM,拱手将机会让给了微软。

本文只是 part 1;接下来的 part 2 应该就是微软榜上 IBM、提供 DOS、从此发达了的故事了。比尔盖茨的妈妈跟 IBM CEO 提到了自己儿子的公司,然后 IBM CEO 告诉了其他 IBM 的高管,然后蓝色巨人联系上了这家西雅图的小公司。有出众的个人能力,再加上有个好家庭,做事情就顺利多了。

GitHub 里的 MySQL 数据库自动化测试 (archive)

备份数据库、自动测试能否成功从备份恢复数据;模拟各种 master 可能挂掉的情况、自动测试 failover 是否正常;自动测试 schema migration。

为何我要删掉我的 Facebook 账号 (archive)

作者是 2005 年就开始用 Facebook 的老用户,主要是个人隐私数据的担忧。一个线上产品用了 12 年,时间也够长了。删了账号后,再也得不到朋友们午餐吃什么的消息了,除此之外好像也没啥损失。

每个社交账号都是一个通讯录,刚开始用的时候添加了很多“好友”,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不再加“好友”了。04 年、05 年那阵子开始用 Facebook 的人往往有上千个好友,大多都是读大学时加上的,后来工作了、结婚生子了,那些好友都“过期”了,没必要知道他们在干啥、也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你在干啥了。

我用过最长时间的线上产品应该是 Google 了,从 2000 年开始用;第二长的是 Gmail,从 2005 年开始用。如果做一个产品能让用户用上 3、5 年,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对比 GraphQL 与 REST (archive)

有不少相似之处,但 GraphQL 在客户端用起来更灵活,服务器端能做不少优化,减少与服务器通信的次数。

不用完全辞职也能同时开始创业

如果已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多年(且领导比较开明),可以跟公司商量让自己 part time 或者有一个长假,这样你就能有时间探索创业 idea,不用辞职、还能有一点收入。

Product Hunt 创始人在上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年多,最后半年 part time、自己有时间探索创业 idea;Salesforce 创始人在 Oracle 工作了 10 年后跟公司要了长达半年的假期,探索创业 idea;说服自己的雇主做自己长久以来的创业 idea 的案例:Twitter。

2017/07/09 第 960 期

文字聊天的机器人还不适合用来做客服 (archive)

客服面临的客户问题是复杂多变的,人类都没法处理好(想想上次你打客服电话的情景),更何况文字聊天、自动回复的 chatbot。

但为什么语音问答的智能音箱可以卖得出去?因为智能音箱处理的问题没那么复杂,问问天气、新闻、讲讲笑话、放音乐、设闹钟,很简单的任务;而客服是涉及到花钱买产品、产品质量这种复杂问题的。而且语音输入比文字输入方便,打字输入一段话 chatbot 若理解不了,打字的人心情会非常沮丧。

Asana 公司内部工程师的开发环境

他们公司新员工入职时配的电脑上预装好 IntelliJ、Asana 代码库,用 Packer 基于已有的 AMI 定制虚拟机的 image、在 AWS 开启机器,然后从本地 rsync 代码。

有一定规模的互联网公司里,开发环境的配置都会是很头疼的问题。每次 production 引入一个新的服务,都得考虑怎么让公司里的程序员用来开发;每个人的配置千差万别,开发环境如果坏了,修复起来很费劲。

几年前我在之前的公司里用 Vagrant + virtualbox 做开发环境,在本地跑网站、app API 等所有服务;几年下来陆续添加了近 20 个新的 microservice,就在 virtualbox 里用 docker compose 来管理这些服务。我在做湾区日报时也是用 Vagrant + virtualbox 跑 Ubuntu,然后在 Mac 写代码。

URL 也是用户界面 (archive)

设计网站的时候产品经理、设计师们会推敲网页设计,但他们往往不会去考虑 URL 的设计(领导们也不理解 URL 的重要性),结果都是工程师写代码时临场发挥。

文中提到的这种 URL 格式也是湾区日报所采用的:wanqu.co/a/5333/2017-07-09-urls-are-ui,看起来很长,但其实只需前面这部分 wanqu.co/a/5333/ 就能访问了,后面的 2017-07-09-urls-are-ui 是给搜索引擎与人类看的。

当时我这么设计 URL 是为了方便做 iOS app 的 deep linking,访问 URL、直接打开 app 进入相应文章。

过去一年在 Twitch 上直播写代码的心得体会 (archive)

她是微软的员工,过去一年尝试视频直播写代码、做开源项目、新奇硬件开箱视频,有点大规模结对编程的意思。本文给出了做这种直播的软件与硬件配置,与观众互动的心得。

我一直很好奇怎么在直播写代码时输入一些敏感信息(密码、secret key、信用卡号之类的),总不能向成千上万观众直播吧?本文给出了答案:可以在输入敏感信息时用直播的软件插入一个页面遮住桌面。

为开源项目贡献代码很难有持久的热情,找不到时间做、网上伸手党们无限制的索取、很难得到鼓励。但如果用直播的形式或许能改善一点:固定的直播时间(比如每两周一次、每次 2 小时),给观众们直播做开源项目写代码之外的事(如回复 issues、批准 pull request)、让他们理解你是很不容易的:)

采访 BuzzFeed 创始人:传统新闻媒体败给 Google 与 Facebook,也只能怪他们自己

传统新闻媒体目光短浅,没法进行长线的投资。BuzzFeed 既报道严肃的新闻又有标题党式的娱乐文章,但严肃的新闻更能带来回头客。

2017/07/10 第 961 期

Having More and Owning Less

我们买来的、我们所拥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大部分使用率都很低,共享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后,或许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东西会是租来的。

有些东西数字化后,就没必要拥有了:10 几年前买了一堆唱片、电影 VCD、DVD,现在都付费订阅、“租”电影音乐了;有些东西随着技术发展以及人观念转变也渐渐没必要拥有了:如不再拥有车,只用 Uber。

为何曾经有那么多的创业公司使用 MongoDB (archive)

骇人听闻的故事:一家著名独角兽公司在迁移到 MongoDB 时发生巨大灾难,发誓从此只用无聊不酷的技术;某著名风投说要聘专业团队帮他投资的那些创业公司们统统迁移出麻烦不断的 MongoDB。

有个问题:刚入职场的年轻工程师如何判断他 / 她所要投资的技术是像 2006 年左右的 Rails、2007 年左右的 Hadoop、还是更像 2010 年前后的 MongoDB?有点像投资创业公司,如何押对宝?还是尽量选择无聊的成熟的老技术、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Listening is The Job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你都有责任主动去获取有用的信息;自己得有一套获取信息的系统,从不同渠道(邮件、Slack、会议等)以不同频率(每天、每周、每月)获取信息。

"The only way to ensure success i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getting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 By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information flow, will start to see broader patterns emerge."

The Streaming Problem (archive)

音乐人在 Spotify 上传自己的音乐作品,按播放次数赚钱;你是音乐人,你如何最大化自己的作品的播放次数、最大化自己赚的钱?本文给出了各种鸡贼手段。

愚弄 Spotify 获利的基本思路有点像 SEO。歌的内容不重要,标题与描述文字写得好,就能被人搜到;比如与著名歌曲、歌星名字差一个字母。还有定制版的生日快乐歌:开生日 party 时英文的生日快乐歌怎么唱?都要在歌里加入寿星的名字。每个人名都能上传一首生日快乐歌,以量取胜。类似的思路:地名。

当然,也有人滥用 Spotify 并不是为了直接从 Spotify 上赚钱的。音乐排行榜会将 Spotify 这种流媒体的播放次数考虑进去,播放 1500 次相当于卖一张专辑;所以歌星们为了冲白金销量,也会用鸡贼小技巧尽量争取 Spotify 上的播放次数。

为什么有的 app 使用假的进度条 (archive)

与钱打交道的 app(如退税、理财)如果处理速度太快,用户会觉得不放心;所以 app 们在客户端 sleep、故意放慢速度,放上假的进度条,以此取得(骗取)用户的信任。

2017/07/11 第 962 期

The Hierarchy of User Friction

通过设计解决这三大类用户的困难。Interaction Friction:UX 层面的操作不便;Cognitive Friction:思想负担大;Emotional Friction:胆怯。

Interaction Friction:如以前的手机用物理按键、屏幕没法做大 => iPhone 软件键盘、不用时可隐藏、大屏幕;Cognitive Friction:想到得打电话叫计程车的就烦 => Uber;Emotional Friction:如现实中不敢跟陌生女孩搭讪 => 在 app 里就敢了。

The VP Product Role

一个公司里的 VP Product 是干啥呢?招聘一个 VP Product 主要考察那些品质?

“If you’re wondering what to do when you have a CEO that thinks he’s a strong visionary leader, but the rest of the company knows he’s not, you need a very special head of product, one that is a strong visionary, but also has the ability and willingness to convince the CEO the vision was all his idea.”这个……

公司内部匿名社区 Blind 争取第一批用户的策略

通知在 Amazon 工作的几十个朋友 Blind 上线了,几周后有几百用户;深夜开车在微软的园区里到处贴 Blind app 的海报、并在 Facebook 上针对微软员工做广告。

这种公司内匿名的 app 在公司股价大跌、大裁员、被收购、闹丑闻等危急时刻似乎挺有用的。这个 Blind app 之前在 Uber 内的网络里给禁用了(最近好像解禁了),因为 Uber 员工匿名在里面对公司领导指指点点的:)

Amazon and the "profitless business model" fallacy (archive)

作者从 1997 年到 2004 年在 Amazon 工作。这篇 2013 年的文章从他的角度解释了 Amazon 并非不赚钱、而是都拿来投资增长了;Amazon 卖东西只有少部分是亏本卖的,多数商品还是能赚钱的。

我在 GitHub 工作的很不愉快的一年 (archive)

作者是 Ruby 圈内颇有名气的女程序员(变性人)。她在本文以自己在 GitHub 的工作经历逐条反驳了 GitHub 的虚伪的公司价值观。她在 PIP 后被开除了。

她在 GitHub 工作的第一个 pull request 有 24 个人 review、留下了 200 多条评论、百般刁难,但就是不给批准,最后得惊动 VP of Engineering 出面干涉才吓退了那些 reviewer……号称 Facebook for code 的 GitHub 的公司内部看上去很 anti-social 啊。

2017/07/12 第 963 期

Why Focus Wins

成功人士都讲要 focus。但为啥多数人不 focus?有太多选择、对任何事都没绝对把握,没法下决心选一个可 focus 的地方;做决策的与执行的人往往不是一个人,朝令夕改很常见。

本文让我想起在 HBO 的巴菲特纪录片里,巴菲特提到:比尔盖茨他爸让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各自在纸上写一个词,用来描述是什么对他们的成功影响最大。他两人同时写了 Focus。(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各写了“火”,哈哈)。

让工程团队的沟通更清楚、更快、更好 (archive)

团队里工程师人数超过 15 人后,沟通就成问题了,如不同人各自实现重复功能。本文以他在 Google 工作经历介绍了依靠设计文档 + design review 会议保证团队有足够信息做好工作。

文中给出的 design document 的模板与 design review 会议的流程很值得借鉴。团队大了后得让工程师们改变观念,写代码不是工作的全部,写好文档、开好会也是很重要的。不爱写文档怎么办?让新人写,然后老战士们负责修改。

No tradeoff between quality and scale

追求 quality 但不想 scale,就像开一家意大利餐厅;追求 scale 但没 quality,就像经营麦当劳;同时追求 quality 与 scale,那就是创业、力争成为 Apple 这样的公司。

同时追求 quality 与 scale,才算有 entrepreneurship。

Is Ruby Too Slow For Web-Scale (archive)

后台性能不是用户体验的全部,还有网络 I /O、前端渲染等需要考虑;用了“很快”的服务端的语言,虽省下租服务器的费用,但往往开发者却需要花更多时间开发,更浪费钱(人比机器贵)。

如何看待网上对比各种语言、框架性能的那些 benchmark?“Benchmarks are like statistics - it’s easy to give the right answer to the wrong question, and allow the reader to draw a conclusion which isn’t supported by the data.”

The Reality of Indie Life

这是 AltConf 2017 的一个演讲视频。能够辞职在家做自己喜欢的项目、能养活自己、自己做老板、能时刻与家人一起,看上去很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这样的。

他是 podcast 网络 Relay FM 的俩创始人之一。2014 年与另一创始人开始做 Relay FM,他那时还有一份全职工作,只能利用上班前与下班后的时间做 Relay FM;辞职后在家工作,生活与工作界线不明显、一团糟、工作效率不高;以前给别人打工时可以随意抱怨管理层无能,自己单干以后没人可以抱怨了,压力大了。

2017/07/13 第 964 期

没有使用 HTTPS 的网站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archive)

访问量排名前 100 万的网站有 30% 左右强制使用 HTTPS 了。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排序偏爱有 HTTPS 的网站,而浏览器们则公开羞辱那些没有使用 HTTPS 的网站(在显眼位置标注“该网站不安全”之类的字样)。

Minimum Viable Analytics

创业早期除了产品是 minimum viable,收集数据做分析也要 minimum viable,给领导看、让领导去融资、营销渠道转化率的分析、用户增长的分析、运维等用途。

Facebook 的 Newsfeed 排序算法的妈妈问题 (archive)

有个问题:社交网络时间轴的排序算法保证让你发的东西只让一小部分关注你的人看到;但不管你发啥,你妈都给你点赞;算法“智能”地决定将你发的东西优先推给与你妈类似的人。

他在 Facebook 上发自己写的技术文章,本意是想给那些懂技术的好友们看;结果他妈每篇都给点赞,算法就决定以后他的文章一律推给他妈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看,这占用了算法预留的读者的名额,于是那些懂技术的朋友们就看不到他发的文章了。

The Tipping Point of TV

两种电视节目:需要集中注意力观看的电视剧,已被 Netflix 们搬到了网上;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偶尔看一眼的节目(如财经新闻),所谓的 ambient TV,在网上开始出现了。

因为投资 Snapchat 而一战成名的 Jeremy Liew 在本文解释了他们为何投资新闻视频直播平台 Cheddar。文章最后的那句座右铭不错:We live to fight another day.

Ambient TV 的用途:家庭主妇做家务,电视里开着有声音的脱口秀;酒吧里开着电视、放着没有声音的体育频道;巴菲特办公室里的电视一直开着财经台,也是没有声音。

The Magpie Developer (archive)

Stack Overflow 联合创始人 Jeff Atwood 写于 2008 年的经典文章。程序员就像喜鹊一样,喜欢把酷炫、新奇的东西搬回家,过分追求新编程语言、框架等。永远有更新更酷的东西,你追不来的。

"Who cares what technology you use, as long as it works, and both you and your users are happy with it? …… Be selective in your pursuit of the shiny and new, and you may find yourself a better developer for it."

2017/07/14 第 965 期

Ask a Repair Shop (archive)

选购电器之前去问问维修电器的小店,他们最知道哪些电器经常坏、哪些电器质量好。公司里选购企业级的软件(开发、集成、升级、维护)时有没有这种“维修的店”可以咨询?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

The Pop-Up Employer (archive)

如果一个项目可以切成需求明确的小任务、有明确的完工的标准、不用持续维护,那么可以临时在找 freelancer 的平台上临时组一个团队、招不同技能的人,项目做完就散伙。

在 Facebook 的阴影下,网上论坛还有活路吗

虽然 Facebook 大力推广他们家的 Groups,但网络论坛依然有市场:有很多人喜欢用网名交流、而非实名;Groups 信息流的 UI 不适合非常活跃的社区。

为何优秀的员工会离开大型科技公司

CEO 认为:“我们公司是要改变世界的,你必须真的很想在这工作,不然就滚蛋。门口排队争着抢着要来我们公司应聘的人多得去了(得给他们腾出位置)”。

真想知道一下文中提到是哪家公司:半年内,工程总监离职创业,他 / 她之前带的部门的 70 人里有 55 人离职,其中 25 人加入他的创业公司,其他人也成立了六家新的创业公司……

Marc Andreessen 回答 Stripe Atlas 用户的提问 (archive)

对融资、创业、热门领域等方面的问题的回答。每年 a16z 收到 2 千份来自创业者的 pitch,其中 20 ~ 40 份 pitch 会最终转化成投资;1%~2% 的转化率。

能够有机会向 a16z 进行 pitch 的都是通过个人关系网络与 a16z 搭上线,如认识 a16z 内部的人、认识 a16z 投资的公司的创始人等。为啥不给“谁都不认识”的人一个机会?能找到中间人引荐,这本身就是一个测试,比较创业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与人打交道,基本的 networking 的能力还是应该有的。

2017/07/15 第 966 期

Ownership and Entitlement

工作中的人有两种心态:主人翁精神(Ownership)与全世界都欠你(Entitlement),前者真诚待人、有责任感、有主见,而后者爱攀比、斤斤计较、人云亦云。

所有人都是这两种心态的混合体,比例不同罢了。Ownership 的部分多一点的一般会比较开心;Entitlement 的部分多一点的反正就是全世界都是欠你的,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最委屈。

付费订阅经济里的老鼠屎 (archive)

以前买软件是交一笔钱后可终身使用,现在则是每月固定交钱。如果软件是需要连服务器的,付费订阅很合理;若只是单机版的软件,你采用付费订阅就太坑人了。

Creation and consumption (archive)

智能手机的数量(30 亿)远超过桌面电脑(15 亿,包括商店里显示广告的、ATM 机等),尽管屏幕小、操作似乎没桌面电脑方便,但越来越多内容是在手机上直接生成的。

只有相对少数需要专业软件加工的内容(专业视频处理、复杂无比的几百页的幻灯片的制作等)才需要通过桌面电脑上来做;地球上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生成“普通”内容:文字(短信、微博、社交网络),照片 / 视频(手机摄像头)。而且很多人第一台(也是唯一的)电脑就是智能手机。

I failed to deliver

作者在公司里是做内部工具的,用户是公司的其他同事。他在本文总结了自己失败那些的项目的共同特点:一个人闭门造车、不会拒绝用户的功能请求、过分重视技术。

设计你的个人成长

把个人当做产品 / 公司来运营。每年更新一下自己工作生活的动力之所在、价值观、优点与弱点,每个季度指定 OKR,每天 meditation、让工作时注意力更集中。

每个人都有优点与弱点;没必要取长补短,而是要多做那些自己擅长的事。

2017/07/16 第 967 期

You Are Now Fully Optimized (archive)

这是一个在科技圈工作的离婚有孩的男人的一天。把网上各种高效工作、个人成长的鸡汤文的建议 + 各种“方便”的 app + 可穿戴设备 +“智能”家电融合在一起,生活就是在搞笑。

"The thumbs-up emoji is perfect for most conversations. It’s a positiv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usually stops the conversation."

现代化编程 (archive)

何谓现代化?要包容,别随便嘲笑别人用的语言、工具;强制代码风格,如 go fmt;方便的依赖管理、单元测试;持续集成;版本控制。

存钱给小孩读大学 vs 存钱给小孩创业

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了一下自己 2 岁的儿子未来的前途:大学四年教育有必要吗?若小孩高中毕业后想创业怎么支持他?存钱给他读大学的钱可以用作启动资金。

第一代接触社交网络的人(如 04 年开始用 Facebook 的)现在开始为人父母了,有的小孩也在上学了。这一代父母有什么特点?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会有怎样的改变?他们会有怎样的新需求?

股市抄底的十条准则

大家都知道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在某知名公司的股票大跌后,很多人幻想此刻抄底、不久后立刻就能大涨了,因为它是“知名公司”嘛。

"Catching bottoms are extraordinarily tough to do, but nobody can convince you not to do it. The only way you’ll learn that it’s an expensive waste of time is by trying it out for yourself."

有感于今年五月份,身边不少朋友对 SNAP 进行“抄底”,结果现在他们在更低的“底”了……

每个计算机系科班出身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十八般武艺 (archive)

本文从找工作、不容易失业、申请研究生、为社会做贡献的角度给出了非常完整的技能树;对照本文,我当年本科毕业时肯定是不合格的(就算现在也不合格)。

2017/07/17 第 968 期

Data Wheel of Death

公司里做决策、做产品都讲究数据驱动的开发,但: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系统没有很好地维护 -> 数据不准确 -> 员工不再相信数据 -> 不再用数据 -> 没动力去维护,恶性循环。

Kindness is Underrated (archive)

软件工程里文字交流措辞要文明、礼貌:code review、在 GitHub issues / Slack 里讨论问题;文中给出 CircleCI 公司里实际文字讨论的文明礼貌的范例。

"……an even greater part of that trust comes from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that we all make mistakes. Those mistakes can be both small and large, but we trust it’s okay to ask gently if something was the result of an accident or a missed detail, rather than to assume they’re simply in the habit of being wrong."

在 AWS 里工作的老程序员 (archive)

列举了几个 AWS 招到的著名老程序员,表扬了 Amazon 不歧视老人的文化。曾经说年轻人就是聪明的 Mark Zuckerberg 今年 33 岁了,公司里的年轻人偷偷称呼他为 Uncle Zuck:)

有点像电视剧里后宫的嫔妃的斗争:以年轻取胜,得到宠爱;但短短几年后会有更年轻的出现,失宠。科技圈里如果年轻人嘲笑“老年人”,不出几年,你们也变“老年人”了:)

互联网创业的终结

此时的互联网创业就像曾经的电子硬件创业,最终留下一批垄断的巨头,小公司再难以做大了;巨头们及时收购小公司、或及时用垄断的平台扼杀小公司。

是不是硅谷就此不再有创新了?不是的。电子硬件后是软件、PC,在之后就是互联网,然后手机;下一个巨头比较可能出现在互联网之外的领域了。十几、二十年前互联网行业做啥都容易,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欧洲新移民 land grabbing 很容易,一段时间后老移民去了啥都没了。

每天花 6 小时坐飞机上下班 (archive)

家住洛杉矶附近,在旧金山市区上班,距离 400 迈。工作日 5 点起床开 15 分钟车去机场,飞 90 分钟到奥克兰,再开另一辆车去旧金山市区,8 点半进办公室,5 点前下班,晚上 9 点多进家门。

这么折腾要花多少钱?他房子每月租金 $1100,坐小飞机、包月,每月 $2300;在飞机上的往返 3 个钟头里,可以工作一下。原链接中的那个采访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感受一下打飞的上班:)

2017/07/18 第 969 期

“你若不是顾客,你就是产品”这句话的出处 (archive)

1973 年的短视频 Television Delivers People 里出阐述了“观众是电视的产品,被电视卖给广告商”。之后几年不断演化,从电视到互联网,观众 / 网民都是产品。

有没有那种交了钱成了顾客却还要“出卖自己的注意力”去看广告的例子?太多了:交钱看有线电视,电视里播广告;花钱买纸介质的杂志,半本杂志都是整页的广告。

“人们需要用我的产品”(但他们真想要吗)

多数用户只能见到短期利益、短期的好处,若产品的好处要很长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用户不会爽快地掏钱的。得让他们尽快尝到甜头,在慢慢体现你更大的价值。

"Customers don’t make purchasing decisions rationally. They buy emotionally and then rationalize their purchase with logic."

我希望十几年前在我开始做天使投资时有人能告诉我这些事 (archive)

他是 Google 早期员工,上市后发了,开始做天使投资。最开始几年肯定是交学费的,牛逼的创业者也不会鸟你;真要做,就要像对待全职工作一样,不然还是去买指数基金比较好。

真是瞎说什么大实话:"being a good con man is much easier than being a good entrepreneur"(成为好的骗子比成为好的创业者要容易的多)

最好的简单的商业模式

让可怕的事变得不可怕;让无聊的事变得有趣;让复杂的事变得简单;让神秘的事变得透明;让中介滚蛋;让某些东西消失。

在 Product Hunt 上线一个产品的准备工作以及最终效果

他们是做 iOS 开发工具的,上线策略想了一周、用 4 天时间准备文案图片,上线那天联系一堆人过来顶贴,得票 1400 多、高居榜首,当天带来 3200 个网站访问者。

所以在 Product Hunt 上线一个新产品能带来巨大的宣传作用?他们虽然高居当天榜首 24 小时,但没带来任何媒体报道,带来的访问量、新增的用户数也不多(两天,97 个新用户)。

我来讲一个真实案例:我一个朋友年初在 Product Hunt 上线了个新产品;他跟 Product Hunt 创始人很熟,上线当天凌晨跟 Product Hunt 的人密切协调了一下、准时上线,各种拉票,最终高居当天第二名;上线后半年,后台追踪的数据显示,Product Hunt 陆陆续续共带来 1 万个注册用户。跟很多人想象的“上线第一天、用户百万”相去甚远:)

2017/07/19 第 970 期

作为 app 开发者,你应该多常更新你的 app

分析了 App Store 里免费、付费排行榜各前 200 的 app:免费 app 每 18 天发布新版本(取中位数);付费 app 则是 55 天(取中位数)。

为啥免费 app 比付费下载的 app 升级那么频繁?可能原因:占据免费排行榜前列的多是大公司的 app,大公司有足够的人力进行开发、测试;而付费排行榜前列的有不少是小团队甚至是独立开发者的 app,而且给用户收费了,得谨慎小心点。

几年前我之前待过的公司发布 app 新版本很频繁,几乎每 3 天一次。当时有个新来的 PM 极力反对这么频繁发布新版本,他的理由是:很多老年用户下载后就再也没用到我们的 app,当他们看到 App Store 有更新时就会看到我们 app,然后把我们 app 给删了,影响我们数据的好看……

The Curious Comeback of the Dreaded QR Code (archive)

Snap CEO 去中国体验到了微信强大的 QR code,回美国后在 Snapchat 里也做了起来。每天 Snapchat 用户扫码 800 万次(其实很少)。

如何争取到你的前 1000 个用户 (archive)

Backblaze 的创始人 CEO 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需求媒体报道,免费、有公信力、对自家网站 SEO 有帮助。本文以他自己的经历给出了寻求媒体报道的最佳实践。

如果是一个很无聊的产品,怎么可能说服媒体写文章报道?Backblaze 就是一个备份数据的“无聊”的产品。关键是得选个角度讲故事;做一下 Techmeme Test:打开 Techmeme 的网站看到五花八门的文章标题,报道你家产品的文章标题得长成什么样的才能脱颖而出?

文中提到一周内上线产品的最佳时间是美国西海岸时间周二早上 8 点(为啥?原文有详细解释),尽量避开法定假日以及大公司发布新产品的时间点(如 Apple 发布新产品)。

上线新产品并不是一次性的事

上线一个产品的三条准则:

  1. 你的产品永远不可能完美;
  2. 永远都会有人讨厌你的产品的;
  3. 过早上线总比永不上线来得好。

经典故事:

怎么看都不可能火的 Airbed and breakfast(出租充气床垫并提供早餐的弱智创业项目)当年“上线”了好几次;

上线一次,没人注意到;

再上线一次,没人注意到;

再来……Airbnb 那仨创始人真是不依不饶。

Stripe 的公司文化 (archive)

这是 Stripe 写给应聘者看的官方页面,里面有一些好词好句。多大的创业公司才应该花时间去做这样的页面呢?不好说,但 Stripe 现在有员工 700 多人。

这段话写得不错:

We are micro pessimists but macro optimists. Internally, we’re always thinking about what’s broken, which problems could lie around the corner, and where the unaddressed risks lie. But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tripe culture is macro optimism. We believe that Stripe will be far better in the future than it is today. When considering ideas, we think“how might it work?”is more interesting than“why will it fail?”

战略上乐观,未来是很美好的、我们必胜;战术上悲观,时刻保持警觉、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去解决。

2017/07/20 第 971 期

创业成本越来越低,但成功的代价越来越高 (archive)

云计算、用 SaaS 搭积木、互联网 /App Store 分发渠道等让创业的启动成本变得很低,但创业的多了、竞争激烈了,普遍都得花钱做广告买用户增长了。

前几年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免费的)病毒式传播比较容易,最近社交平台的算法都迫使你得花钱买他们的广告才能有效传播了。竞争的门槛提高了不少。

垄断性的广告平台如果想自己卖东西,在自己的平台说一声就行了,免费。比如 Facebook 在 Newsfeed 里放上卖自家 Oculus VR 设备的广告、Google 网站放上卖自家智能音箱 Home 的广告,这种随随便便就能把一条消息放到几亿人眼前的能力,小创业公司自然望尘莫及。

为何我要创业 (archive)

有些人能力就是得在逆境中才能表现出来,喜欢走不太确定的路,能够为自己的失败负责。Y Combinator 的 CEO Michael Seibel 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这种人是到底是怎样的。

"For many people, the longer they work at a big company making a large salary, the higher their personal expenses rise, and the lower their chances will be of starting a startup, even if that is their eventual goal."

How we get great testimonials

SaaS 产品的宣传页面都要放一些用户夸奖自己产品的话。Baremetrics 搭了一套采集用户 testimonials 的自动化流水线。

Eisenhower Box (archive)

紧急且重要的事:立刻做;不紧急但重要的事:做好计划,以后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交给别人做;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不做。

高效工作的重要原则:没必要做的事尽量别做或尽量交给别人做。紧急的事往往是不重要的,而重要的事往往是不紧急的,因为重要的事多是跟长线投资有关、服务于长远的目标。

赶在父亲去世前做出了父亲的不朽化身:聊天机器人 (archive)

2016 年,他爸查出肺癌晚期,生命只剩几个月了。他安排他爸进行大量录音、讲生平故事,共 9 万个词用来训练 AI;使用 PullString 开发出具有父亲思想的文字聊天机器人。

如果一个东西具有了你的所有记忆、和你有相同的品味、能做出与你相同的决策,这个东西是不是你不朽的化身?最近几年出生的人,他们这辈子可能每天都有文字聊天记录、图片、音频、视频的记录(以后可能还有 VR),这一辈子的大数据能否训练出很高仿的 AI?

2017/07/21 第 972 期

On being a remote …… manager

作者分享了他做为一个远程工作的 manager 的经验:开会时只要有一人是远程连线进来的、所有人都得用自己电脑视频连线,以示公平;定期与公司总部的其他同事 1:1,以获取公司里的小道消息。

采访 DigitalOcean 的 CEO 与 CTO

2003 年创立主机托管的公司 ServerStack,做了 8 年,年收入几百万刀;2011 年转型做 DigitalOcean,避免与 AWS 正面竞争、巧妙定位为针对个人开发者与小团队的超简单的 VPS 服务。

如果他们没有做了 8 年的第一家公司 ServerStack,就没有后来的 DigitalOcean。一开始 DigitalOcean 的机器、监控系统、运维人员、$100 万启动资金直接从 ServerStack 挪用,从写第一行代码到走红,用了 18 个月。

当年他们做 ServerStack 时在品牌上输竞争对手 Rackspace 太多了,后来他们读了很多品牌、创业方面的书,做第二家公司 DigitalOcean 时懂得做市场定位,算是第一家全面提供 ssd 的 VPS 提供商,最便宜的 VPS 是 $5,利润也有 50%。

湾区日报的服务器也是放在 DigitalOcean 上的,简单便宜不操心:)

在 SoundCloud 工作的一周 (archive)

从苏格兰搬到柏林的 SoundCloud 工作,租房合同签了 1 年;周一入职,新员工培训,周四晚上公司裁员 40%(包括他),周五收到 60 封推荐新工作的邮件。

他做的这个电子表格火了一把:列出了被 SoundCloud 裁员的人的相关资料,欢迎推荐新工作机会。其实可以做一个线上服务,专门针对大批量裁员的公司、挂靠被裁员工的简历,这些人找工作动机很强烈,质量也不差(大批量被裁往往是业务调整而非个人能力)。

$1 的营销咨询 (deleted)

作者给公司们提供营销咨询的服务,30 分钟、收费 $1,给你营销上的反馈。

只收 $1,怎能赚钱?客户掏钱了、感受到他的服务质量了,就比较容易在未来掏更多钱。

$1 的噱头本身就是在营销。

就像超市里总有一些东西是 loss leader,卖得超便宜、根本不赚钱,如鸡蛋与牛奶等生活必需品;

把顾客吸引到店里,有了人流量,有了眼球,店里各种推销让他们不知不觉掏钱买更多计划之外的东西。

我为什么买了你的软件

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卖自己写的软件(简单的 SaaS 或 app),如何说服网上素不相识的人心甘情愿地掏钱?本文以自己购买 WordPress 插件的经历总结了从发现到掏钱的买软件优化路线。

Maker 们如果琢磨不透为啥没人愿意买你的 app,可以先想想自己最近 10 次买别人写的 app 的经历,是怎样的历程、怎样的心理状态下让你主动掏钱的。什么?你从来没有掏钱买过别人的 app?那你怎能期望别人能掏钱买你的 app 呢?

2017/07/23 第 973 期

在 Amazon 工作,厕所是办公室的延伸(2015) (archive)

Amazon 前员工:男多女少,男厕所不够用;蹲坑时隔壁坑位的人很自然地与你聊工作;带电脑去蹲坑、同时写代码,出来后还不擦电脑的;总得琢磨得去哪些楼层的厕所才不会碰到怪人。

文章比较老了,2015 年的,那时候 Amazon 的狼性工作文化被纽约时报曝光,一系列同款文章纷纷出现。本文作者说他其实很适合在 Amazon 工作,只是对厕所文化比较那什么而已。现在是 2017 年了,Amazon 的工作环境应该有所改善了?

如何在工作之余找精力做 side project (deleted)

很多人想做 side project 而又无法动手做的借口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太累了。可以回家后休息 1、2 个小时娱乐放松一下、与白天的工作做一个切割,再用半小时、一小时做 side project。

而且不要太晚睡,做 side project 没有 deadline 的,没必要加班加点,贵在坚持;每天半小时、一小时,只要坚持一个月下来就是很客观的工作量。

可以到湾区论坛看看别人做的 side project,获取一下灵感:)

安全上网 (archive)

怎样才是“不安全地”上网?在网上看帖 / 发帖 -> 坏蛋把你给人肉出来 -> 坏蛋在线下找到你、迫害你。安全上网四个级别:能看我想看的信息、能匿名发帖、能用假名发帖、能安全用真名发帖。

风投隐晦地表达“我不想投资你”的几种常见方式 (archive)

都是套路。风投一般不会轻易地、明确地说 no,都要钓着你,万一哪天你撞大运火了、他们留了后路才能回过头来追着你投资你的公司。

很多创业的朋友纷纷表示:不要跟风投里“partner”级别以下的人浪费时间;如果你没法跟 partner 说上话,可以直接 move on 了。风投里各种职位,头衔看上去很吓人,一堆的 VP,都是唬人的,他们又没法做决策。

采访 Nick Szabo (archive)

Cryptocurrency 泡沫化得很厉害,在硅谷创投圈饭桌上很难不聊到这个话题。这个长达 2 小时 30 分的 podcast 应该能让你补充相应的知识,才不至于在别人聊得火热时你只能在饭桌上默默吃饭:)

Nick Szabo 是 cryptocurrency 方面的专家,他的研究工作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后来的比特币、ethereum 等的设计。Ethereum 货币 ether 的面值里的 Szabo 就是以他的姓命名的;而 ether 最小面值 wei 则是以另一华裔专家 Wei Dai 的名字命名的。

这个 podcast 有点长,说不上是“懒人包”;但能算是一站式的了解各种 cryptocurrency 术语、运作机制的绝佳材料。当然,想更深入了解的话,还得阅读 podcast 中提到的那些补充资料)。这个 podcast 是这几天来不同职业(律师、创业者、风投)的几个朋友给我推荐的,因为我对 cryptocurrency 真的很不了解……

2017/07/24 第 974 期

The Most Important Moat (deleted)

主要以 Amazon 为正面例子、同时以以沃尔玛为反面例子,阐述了商业上最重要的壁垒:客户至上,目光放长远一点、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价值。

"…… the Bezos Moat as a company whose moat stems from its ability to provide value to the customer on a consistent basis."

SoundCloud 失败的商业模式赶走了内容创造者们 (archive)

2007 年成立,SoundCloud 期望成为声音领域的 YouTube,但长期以来无视某些内容创造者的恶意营销、也无法让其他拥有大量粉丝的创作者们赚到钱,网红们就只能带着粉丝投奔其他能赚钱的平台去了。

SoundCloud 的情况与被 Twitter 收购、又被 Twitter 亲手扼杀的 Vine 类似:对于新的社交网络平台,光有大量用户是不够的,你还得能留住网红,别让网红因为在你平台赚不到钱而跑到竞争对手的平台去了。

记一次精心策划的病毒式营销

当你在网上看到一篇很多人转载、转发的文章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这十有八九是一次团体作战、精心策划的、多渠道营销。本文就是描述了这么一个案例。

写完文章、点击发布按钮后,如果啥也不做,那这文章的传播范围是很有限的;当今这个时代充满噪音,你的文章很快就被淹没了。本文的案例:他们通过多个渠道让记者、网红、线上媒体的编辑们知道要推广的该文章的存在,以期望被他们转发、被他们报道;甚至花钱在 Facebook 专门针对记者、编辑们做广告。

On becoming me-shaped again

作者厌倦了科技圈中“把个人身份与工作单位紧密结合”的现象(自我介绍以“我在某某牛逼公司工作”开头、谈话内容都是公司 / 工作),你的身份不是由你的工作单位定义的,生活中还有其他精彩的东西,她想做回自己。

两年前推荐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培养硅谷真友谊;因为你在某名公司工作,你吸引来的“朋友”并不是想与你这个人成为朋友,他们是想与“名公司”成为朋友。你分得清哪些人只是“connection”,哪些人是“friend”吗?

在 iPad Pro 上进行网站开发 (archive)

用 Working Copy 得到使用 git 版本控制的代码,用 Textastic 写代码,通过 git push 触发部署代码到 VPS 跑测试服务器,用 MIHTool 做浏览器连到测试网站进行调试。

这个方案可行,但开发时的 feedback loop 有点长:改了代码、git commit / push 到 Bitbucket、通过 Bitbucket 触发代码部署到测试服务器 VPS,说不定还要重启服务器,至少也要几十秒的时间。如果能直接在 iPad 本地改代码、保存后自动 scp / rsync 到 VPS、省略 git push 以及部署代码这一步,就能省不少时间。

不过这样的尝试确实初步证明了在 iPad Pro 上写代码是可行的,随着开发工具类的 app 的不断改进,相信不久的将来真的有人能用 iPad Pro 进行比较严肃的开发活动:)

2017/07/25 第 975 期

你的恐惧与愤怒是如何帮媒体们盈利的 (archive)

本文算是“震惊!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这类标题党的理论依据了:)线上媒体写文章花的时间不多,但“包装”却要下一番功夫,一切都是为了利用人的七情六欲来获取点击量。

从 Venmo 等移动支付、转账 app 的普及,我们知道朋友有多廉价了 (archive)

以前朋友出去吃饭,要嘛抢着买单、要嘛 AA 的时候一个人全付了再取整向其他人收钱(做人情、忽略零头);现在手机转账,精确到几毛几分钱。这是好事(方便)还是坏事(没人情味)?

Venmo 还有个功能:你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转账活动(当然可以隐私设置的),大概能猜出这两人是否在拍拖,或者看到别人出去玩但没叫上你而感到失落、愤怒。

避免自己制造的麻烦

不拉风投又能赚不少钱的 Basecamp 的创始人 CEO Jason Fried 又来藐视那些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拉风投、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人浮于事的普通公司了~

避免用户快速增长、避免公司员工快速增长、避免大团队做项目、避免很长的项目周期、避免无用的长期计划、避免与其他公司浪费时间谈合作、避免管理层的官僚主义拖慢了做决策的速度等等。

风投加持的创业公司在开源社区里搞破坏 (archive)

新套路:创业,融资;用户群体是开发者;取得一些开发工具类的开源项目的控制权后,改代码,植入公司广告;不用花钱就能做广告,鸡贼。

文中曝光的公司是 Kite,做 IDE 的插件、用人工智能与程序员结对编程。其创始人 CEO 是 Adam Smith,他是 Dropbox 创始人 Drew Houston 在 MIT 读本科时一起混兄弟会的哥们;Drew Houston 在 2013 年 MIT 毕业典礼的讲话 中提到了 Adam Smith:当初看到好哥们 Adam 十分顺利的创业过程,Drew 心理也是很不平衡的(这才是正常人的反应):

“…… as time went on they kept getting pulled away by potential investors who would share their secrets and take them on helicopter rides. I was a little jealous — I had been working on my company for a couple years and Adam had only been at it for a couple months. Where were my helicopter rides?”

管理 Uber 官方网站上的内容的 CMS

Uber 的网站针对全球各地区的宣传内容都得有所不同,以前是各地区运营团队自己搭小网站,高峰时有 1500 多个微型网站。现在他们做了个统一的、很复杂也很灵活的 CMS。

该 CMS 取名叫“变色龙”(Chameleon)。新人入职(或其他团队的人)很容易被这些顾名无法思义的名词弄晕;取这些名字听着很酷、图一时爽,但对跨团队的沟通交流来说却是个障碍。当然了,他们高兴就好:)

2017/07/26 第 976 期

How to Not Give a Fuck (deleted)

没必要太庸人自扰、活得那么累。保住底线,保证能吃饱、有地方住,其他事情都好办;没必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生活都很忙,根本没人花会花心思去惦记着你。

认识一个人足够长的时间后、而且生活有足够大的交集,如果没听过任何关于他 / 她的批评、负面言论,那这个人十有八九活得很累,要营造一种光鲜亮丽、十分完美的良好形象,很不容易,思想负担太大了。

突然想起一个相关、又不相关的 Quora 回答:外星人如果能星际旅行的话,怎么还不与地球人联系?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如此之渺小;外星人与地球人联系,就像你从纽约开车去洛杉矶,你压根不会注意到在路上碰到的附着在某只蚂蚁身上的一个细菌。地球很渺小;你,作为一个个体,更渺小;没人在乎你的。

Twilio 的潜在的 $530 亿商机 (archive)

Twilio 从创业初就主打开发者市场、提供发短信打电话的 api,还催生了几家创业公司,最终上市了。但作者认为 Twilio 不应该只盯着没法做决策、没法花大钱的开发者,还应往上层应用去努力,进军人傻钱多的企业级市场。

本文很长,很长,很长。跳着看的话,可以看到一些潜在的、可以用 Twilio 的发短信打电话 API 做的应用(创业 idea)。比如在不同的宣传页面放一个不同的电话号码(在 Twilio 上创建一堆号码很容易),这样就能追踪到(潜在)客户是通过哪个宣传页面看到电话号码,再结合其他的点击、浏览数据,客服就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付费订阅的、针对本地小市场的体育媒体 (archive)

The Athletic 是去年 YC 夏季毕业班的,年费 $40,无广告,针对个别城市职业球队的死忠粉丝。真有人会付费?争取 1 千个订阅用户的速度:去年在芝加哥用了 8 个月,今年在克利夫兰用了 48 小时。

他们目前只报道四个北美城市:芝加哥、多伦多、底特律、克利夫兰。选定城市后,他们网站就默认你只看这个城市的职业球队的报道了。这比 ESPN 之类的全国性的 one size fits all 的模式有针对性。由于是付费订阅,就不用靠广告;由于不用靠广告,就没必要争取超多的用户,也没必要标题党骗点击。

Problem-Market Fit

创业初先找问题、找所谓的用户痛点。

问自己:

  1. 他们认为这是个 problem 吗?
  2. 你提供的解决方案他们真能马上采用吗?
  3. 如何让他们知道你有了这个解决方案?

为何编程速成班纷纷倒闭 (archive)

公司们对程序员的需求是很大,但目前还不至于大到需要到速成班里抢人的地步;真能用心培养出合格程序员的话,速成班是要亏钱的,只能以量取胜、批量生产。

2017/07/28 第 977 期

卖给 Jeff Bezos 的 Basecamp 的股份

号称不融资、且能赚很多钱的 Basecamp 俩创始人在 2006 年卖给了 Jeff Bezos 一些股份,俩人各得几百万美金。他们公司盈利按比例给 Bezos 分红,Bezos 已赚回投资的钱的五倍了。

传统风投都是 go big or go home 型的;但 go home 的情况是居多。这种跟投资人利润分成的模式听起来很合理,但在浮躁的科技圈中却比较少见。对于多数创业者来说,资产为零到小几百万的跳跃是巨大的;但小几百万到更多的钱(几千万?几亿?)对生活的影响差别不大。本文很应景地写在了 Jeff Bezos 短暂地成为全球首富的今天:)

Betting on Things That Never Change (archive)

1995 年 Amazon 第一版的网站上的宣传口号:One million titles, consistently low prices。永不变的东西:顾客永远喜欢低价、想买的东西你必须得有卖。

科技再怎么进步,人性的东西都不太会变。各种欲望、贪婪、虚荣、想省钱、想省时间等。做产品、创业要牢牢抓住这些不变的东西。

Podcast is the New Blog (archive)

就像开博客做内容营销一样,越来越多的公司把宣传渠道拓展到了 podcast。Podcast 的听众大部分是 iPhone 用户、有钱、学历高;这个战场竞争还不是那么激烈,现在占坑还来得及。

案例:Slack 官方经营了两个 podcast 节目 -- slack.com/podcast 以及 slack.com/varietypack。有资源(时间、钱、人力、能力)去经营 podcast 的公司可以参考、学习一下。

How to Tell the Truth (archive)

作为一个领导,如何向员工们传达坏消息(如大裁员、销售不给力等)?是隐瞒不说呢、撒谎、还是把丧事办成喜事?你无法改变事实,但你能赋予事实新的含义。你懂的:)

每天吃冷冻披萨:边带娃、边做创业公司 CEO、同时还怀孕

本文叙述了她一天的时间安排,工作与生活的界线很模糊;肚子中的孩子随时可能出生;还有个 2 岁半的孩子,天天让她带冷冻披萨去学校当午餐,美国人带娃真不操心的:)

2017/07/29 第 978 期

Improving Web Performance to Mirror Engine Speed (archive)

来自 Algolia 的网站(前端)提速的经验分享。他们是做搜索引擎的 SaaS,“速度快”是主要卖点;官方网站是公司门面,得给人留下好印象,得优化访问速度。

文中没有什么很创新的技巧,都是现在大家常用的 best practice,就当温习一下旧知识了:)

投入很少的时间、但赚很多钱的做了 10 年的 side project

他做了个歌词网站,主要靠搜索引擎带来流量,十年下来累计访客 10 亿,高峰时月收入 $10 万;一台云服务器,请了个 part time 的编辑每天添加内容,全屏广告 CPM 能达到 $30。

邮寄 10 万张贴纸给全球各地的用户 (archive)

dev.to 搞了个营销,免费寄贴纸给全球各地的用户。这有什么难的呢?寄给国内一两个人很容易,但寄给世界各地 10 万人就很难了。不看文章,你能想到有哪些难点?

想起一个很经典的 Quora 问题的回答:为什么 Facebook 需要那么多开发人员?“给我烤个饼干”,这是很容易的,一个 10 岁小孩都会;“给我烤 10 亿个饼干”,需要多少人才能搞定?“做个日访问量 10 人的网站”,一个小学生都能做;“做个日访问量几十亿的网站”,需要多少人才能搞定?

How to Feel Progress

工作中要想心情好、有干劲、能有动力坚持做完一个项目,就得有一些 "small wins",得感受到有进展。可以在白板上、用便签条展示出完成的任务,相当于模拟出一个“进度条”。

"Of all the things that can boost emotions, motivation, and perceptions during a workday,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is making progress in meaningful work. And the more frequently people experience that sense of progress, the more likely they are to be creatively productive in the long run."

采访十几个前员工:SoundCloud 衰败的内幕 (archive)

2014 年初 Twitter 差点收购 SoundCloud,CEO 到处跟人说“今天就要签字了”。结果 Twitter 决定不收购了,SoundCloud CEO 很受伤。领导人看着很不成熟啊。

SoundCloud 一开始是俩创始人的 side project,用于分享自己创作的音乐片段;07 年花了 $400 买了 SoundCloud.com 的域名;08 年 10 月结束 beta 测试、正式上线,注册用户 2 万;2010 年 5 月注册用户 1 百万。网站的内容是不错,主打独立音乐人的作品,就是不赚钱;但创始人早已先富了,跻身上流社会了。

这个……"One former employee who left in the summer of 2016 remembered a photo of Ljung(SoundCloud 的创始人、CEO)taking a private jet.“People were like, that should be going to my salary,”they said."

2017/07/31 第 979 期

在机器人经济里,人类都是营销人员 (archive)

上世纪末 ATM(自动柜员机)的普及反而让银行里的人类柜员数量增加了;因为人类柜员可以给其他人类推销一堆理财产品啊~ 按照这个套路的话,机器人出现后,人类的作用将仍是忽悠其他人类。

每七年一次的金融危机

作者以过来人身份教大家如何判断当前形势是不是泡沫;为迎接泡沫破灭,作为一个个体应该如何准备、避免损失。上次金融危机是 07 到 09 年;好吧,不一定是 7 年,有时候偏差个 1、2、3、4 年吧:)

形势好的时候,人们追捧神童、成功的年轻人;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向长者寻求帮助。

经济泡沫出现的征兆(请运用你成熟的判断力与幽默感阅读以下文字)?娱乐明星开始成为风投;科技公司 CEO 成为娱乐明星;开始有一个人当 2 家公司 CEO 的情况;公司里的伙食非常的好;媒体纷纷发文: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不是泡沫;平庸的程序员开始拿 6 位数美金的工资了;富豪们开始寻求长生不老药。

用 Emoji 深入浅出解释比特币的工作原理 (archive)

这一系列科普文章不错。比特币如何转账?啥是 hash?挖矿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这种“虚拟”的电子货币有价值?

"Gold gets its value by being a precious metal, and a winning hash gets its value by being a precious number."

我的新电动汽车真的就像手机一样

微软前 Windows 部门老大 Steven Sinofsky 的体会:其实不用经常充电(两天一次?);封装得很好,不将零部件、底层运作机制暴露给最终用户;酷炫牛逼创新的功能都是通过软件来提供。

2000 年左右拥有手机的人可能觉得一部手机能用好几年;但现在基本上每两年就换一部手机了;核心的打电话功能没啥变化,但在十几年前看来是“鸡肋”的功能(如摄像)却一直在改进。过去与现在一辆车能开好几年,那会不会以后每两年换一部车?核心的“开车”功能可能变化不大,那其他的“非核心”功能呢?

Tesla 卖 Model 3 就像 Apple 在卖 iPhone;汽车界的 iPhone!

将原创的 Podcast 内容拍成电影、电视剧

用 podcast 讲故事,依靠 podcast 特有的宣传渠道争取一批听众;如果效果不错,卖 IP,出书、拍电影、电视剧。做 podcast 的成本显然比拍电影、电视剧低很多,算是先实现 MVP。

有点像在网上写小说,反响不错了就卖 IP,拍电影电视剧。

2017/08/01 第 980 期

无人驾驶车带来的新商机 (archive)

文中抛砖引玉举了几个例子:私家车少了,住宅的车库、公共停车场可改造成其他用途;人不用开车了,解放了的双手可以放心吃零食、解放了的眼睛可以看看广告了。

车上的广告有啥特点?可以根据你的地理位置给你显示很 local 的、很相关的广告;说不定以后打车不用钱,看广告就行了,由广告商买单。无人车上还可以放卖零食的自动售货机,已经有创业公司做了。

LinkedIn:用爬虫抓取我家网站的公开页面是违法的 (archive)

小公司 HiQ 的商业模式:抓取 LinkedIn 上公开的简历,把数据卖给那些担心员工离职的雇主们,便于他们监控哪些员工比较可能跳槽。

这样抓取 LinkedIn 网页违法吗?

辩论一下:

  1. 你的网站信息是公开的,凭什么我不能抓取?如果你不想让我抓取,就设为登陆后才能看到,别公开啊。
  2. 创业初期普遍都要先抓取别人家的数据(美其名曰:聚合),若这样是违法的,这个行业没人是干净的啊;搜索引擎还缓存别人家的网页呢。

Feature Creep Isn't the Real Problem

产品功能繁多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症状。根本原因可能是不理解目标用户,可能没有一套衡量新功能有没有必要做的方法论,也可能是团队里的人思想不统一、因不知道同事在做啥而做了重叠的功能。

Cryptocurrency's Netscape Moment

上世纪网景的上市拉开了互联网创新(泡沫?)的序幕;现在的 cryptocurrency 也发展到了可以拉开新一轮创新(泡沫?)的序幕的时候了。比特币俨然(要)成为黄金替代品了,其他虚拟货币则是白银。

前几年比特币价格大起大落,但文章里说“this time feels different”-- 有看昨天推荐的每七年一次的金融危机的读者可能会察觉到,这就是泡沫出现的征兆之一啊:媒体纷纷发文,“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不是泡沫”!

如何在 Product Hunt 上线你的产品(官方指南)

Product Hunt 官方博文很详细地解释了“Hunt”一个产品的流程,给出了具体例子、文案以及上线当天进行宣传的最佳实践。

其实最有效的手段是(他们肯定不会跟你这么说的):常在 Twitter 上跟 Product Hunt 那帮人互动、至少混个脸熟;最好去参加线下活动、跟他们认识;各种因缘际会之后,跟他们混熟了;到了上线的时候,跟他们说一声就是了。

真实案例:一个朋友的产品还在 beta 阶段、还不想上线,但被别人推到了 Product Hunt 上了;Product Hunt 的创始人认识我那朋友,主动将那帖子撤下;几天后,产品到了正式上线的时刻,晚上 0 点左右与 Product Hunt 的人协调好,一、二、三,上线;然后也是要各种拉票。自己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事的。

2017/08/02 第 981 期

Stripe 的创始人兄弟 (archive)

Collison 兄弟俩来自爱尔兰,今年 28 与 26 岁。哥哥靠 13 岁时靠的 SAT 在 16 岁申请到了 MIT;弟弟读哈佛。创办 Stripe 前,俩人做了一些 iPhone app、未满二十岁创办并卖了一家公司。

Amazon 上的一部分支付交给了 Stripe 来处理了。估计 Stripe 一年处理 $500 亿在线支付,他们收取手续费约 $15 亿。Stripe 一开始的名字是叫做 /dev/payments(程序员们看到后会心一笑);公司最早的办公室在 PayPal 办公室街对面。

俩人爱开飞机,爱看书、爱学习;弟弟周末请了斯坦福学生来教他法律,哥哥也请了物理家教。哥哥的电脑桌面是死亡倒计时,还有 52 年可以活,有一种时间紧迫感。这才是合格的创业公司创始人啊,珍惜时间、不断学习。

客服自动化

作者是 Kickstarter 里的数据科学家,在体验了公司里客服回用户邮件的工作后,自动化了一些操作:输入是用户来信的内容,机器学习自动回复部分来信、然后归类其他没法自动回复的。

很多公司里都要求各种岗位的人去体验一下客服的工作,这样才能对用户有同理心。很多公司里员工做多的部门就是客服,如果能自动化一些流程,就可以少招很多人。

Event Sourcing pattern

介绍了 Event Sourcing 架构,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传统的 CRUD 更新了新数据,老数据就丢了;而 Event Sourcing 只能 append,就像会计一样,不涂改已有账目:)

焦虑是最没用的情绪

给烦恼很多的管理者们的建议。你只能控制你所能控制的,别太纠结你不能控制的事;没必要操心很远的未来,专注于现在;想想你多幸运,世界上过得比你惨的大有人在,没必要太多抱怨。

What Startups Really Sell

如果你做的东西能为人带来便利、能帮人节省时间,那这个东西就能卖得出去。在判断一个创业 idea 好不好时,先问一下:这个 idea 能帮人“节省时间”吗?

2017/08/03 第 982 期

现在 Snap 公司内部是怎样的状况 (archive)

Snap 现在员工 2500 人;CEO Evan Spiegel 像最高领袖一样与员工十分疏远,员工与 CEO 的 Q&A 只能靠文字交流;Spiegel 一年安保费 $90 万是苹果 CEO Tim Cook 的 5 倍。

Snap 的产品新功能只有少数员工才能抢先试用;办公区里的自行车本来要涂成公司产品的黄色,但考虑到太张扬了(上市了、员工有钱、在街上不安全),就改涂成黑色。

有钱人的思维方式 (archive)

财富的积累与钱关系不大,关键是要具备“有钱人”的思维方式:大量阅读、不择手段、有钱是靠投资而不是靠省钱 / 存钱、坚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

原文中好词好句与名人警句颇多,最后一句不错:“What rich people do that poor people don’t  -- they realize they are rich before they ever make any money at all, then they work every damn day to create a reality that matches the wealth in their mind.”

不得不联想到 2016 年初推荐的一篇相关的文章“为何穷人家的孩子很少能有创业成功的”-- 穷,主要是思想上的穷。穷人出身的,家里灌输的思想:我们普通人家不用太成功,这样就可以了;穷人出身的从小时间不值钱,长大后宁可花时间去做琐事,也不愿意花钱来省时间。

扭曲现实的 Filter Bubbles (archive)

我们在网上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是经过“个性化定制”的、经过过滤的,算法很有偏见,尽量推荐你喜欢看的、这样点击率比较高。会有种错觉,好像全世界所有人的想法、品味都跟你一样。

怎样破除 Filter Bubbles?文中最后给出了一些“极端”的建议:装广告拦截插件、禁用浏览器 cookie、多去那些提供不同观点的新闻网站、尽量别保持某个账号的登录(如社交账号用完后及时登出)。看样子还要少用那些个性化推荐新闻的 app。

让儿童上瘾的 YouTube 视频推荐算法 (archive)

就像网站的站长们会去猜测、愚弄搜索引擎排序算法一样,视频制作者们也会逆向工程视频 app 里的视频推荐算法,然后投其所好做那种容易被放到“相关视频”的视频。

要不是看这篇文章,我还真不会去下载 YouTube Kids 的 app。如果没用过 YouTube Kids 的人,可以去下载来看看;针对年龄很小的儿童设计的 app,很不一样:只能横屏看,没看视频的时候有背景音乐,app 里没啥文字。

产品经理的三种思维模式

Explorer: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探索发现值得解决的问题;Scientist:提出猜想、做实验验证猜想;Driver:决定要做什么了后驱动整个团队直达终点。

2017/08/05 第 983 期

Building account systems (archive)

从工程实践上来看,用户注册、登录、登出很难做。作者在 Google 工作了 7 年多,参与过这类涉及用户账号的项目。本文总结了不少实战经验、最佳实践。

输入用户名、密码的部分能不自己做的就别自己做,因为你没法考虑到各种 edge case、很难做对,尽量用 Sign in with Google/Facebook 之类的;尽量用手机号或邮件做用户名,别让用户自己取用户名(他们自己容易忘记);尽量别用密码,可以发验证码、验证链接登录;别问“安全问题”,那些答案都很好猜的。

还有关于发邮件的建议:发营销邮件的邮件账号与发“忘记密码”之类重要邮件的账号最好不要相同;营销邮件很烦,用户一怒之下扫进垃圾箱,那以后他们就很难见到正经的“忘记密码”、“恢复账号”之类的邮件了。

Cargo cult data science (archive)

各领域都有 cargo cult 的现象:没有深入理解背后的动机而盲目模仿某些行为。公司里搞数据科学得有合适的公司文化,而不是一味模仿别的公司用某些特定的技术。

Go Reliability and Durability at Dropbox (archive)

Dropbox 公司中的 500 个工程师里有 150 人写过 go 代码,公司内所有 go 代码共 130 万行。公司里的第一个用 go 写的服务是某工程师在 hack week 时候做出来的。

创业圈黑话翻译指南

共 47 句黑话,每句话给出圈外人一头雾水的反应,以及圈内人的内涵解释。这年头大家都不能说人话了。

来考一下大家,不看原文解释,有人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We’re running out of dry powder so we asked our existings for a bridge.”还有这句:“We thought we had our lead, but he came back with a lowball pre, overarching ROFR, and participating preferred liq pref.”

Patreon:互联网文化的经济引擎 (archive)

Kickstarter:不管已有粉丝还是没有粉丝的人、在该平台上承诺要做个东西出来,众筹一次;Patreon:在其他平台已有一群粉丝的创意工作者们、不用承诺要做出东西,定期收赞助费。

Patreon 现在有 5 万个活跃的创意工作者再接受赞助费(不要脸地插入一条广告:湾区日报的 Patreon 页面),有超过一百万个人掏钱赞助这些创意工作者们。今年 Patreon 经手的赞助费总和有 $1.5 亿,他们从中抽成约 5%。

2017/08/06 第 984 期

被智能手机毁掉的一代人 (archive)

1995 年后(尤其 2000 年后)出生的人无时无刻在玩手机 / 社交 app,很宅,不喜欢 party、对考驾照与约会没啥兴趣。相比于前几代经历过没互联网的世界的人,00 后相对比较晚熟,心理问题比较多。

这一代伴随着智能手机与社交 app 成长的人,虽然整天与父母在同一屋檐下,但注意力都在手机上,与父母交流更少;他们也不会想去追求曾经自由的象征:16 岁考驾照、打工赚零花钱、约会与人生第一次啪啪啪的时间都比前几代人推迟了。上网时间越长,越不开心。

Amazon 曾收购过差点成为 Facebook 的社交网站 (archive)

这个网站叫 PlanetAll。1996 年成立,1998 年被 Amazon 以时价 $9 千万的股份收购(收购时有 150 万用户),2000 年下线了网站,2010 年 Amazon 申请了“社交网络”的专利。

“输入学校的名字,给你一份你的同学的名单;可以建群、发消息、生日提醒、聚会邀请、看别人都有哪些联系人”。为什么没有人给 2004 年的 thefacebook.com 的创始人泼一下冷水:这个 idea 已经有人在 1996 年做过了:)互联网上没有什么人敢断定某个东西是原创的,总能找到有人做得比你早,可能时机不对没做起来罢了。

Good/Bad Product Manager

很多工程师、设计师都不喜欢产品经理,认为他们没啥技能只会耍嘴皮子玩政治;并不是所有产品经理都是没用的,只是你没遇到过好的:)本文讲得还算靠谱。

文中讲的其中一点我很认同:好产品经理不断学习、回馈社区,大量阅读、通过在 meetup/ 会议上演讲与大量写作来分享自己的经验。我有碰过从不读书的产品经理,刚入职时其实能力还行,但 2、3 年后就明显看出思想僵化、思维定式,似乎反而退步了(因为其他人都进步了)。

The Sad State of Payment Buttons

支付页面都要放上各种支付方式的 logo,如支付宝、visa 等。不同支付方式的标准化的 logo/ 支付按钮的设计长得千差万别,若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 UI,页面就太丑了。

那怎么办?灵活应变,别按照他们各自的标准来做。

世界上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 (archive)

Priceline 不是酷炫科技公司。1997 年成立,总部在 Connecticut 而非硅谷,上世纪互联网泡沫破灭时市值蒸发 99%,这十几年里股价又飙升 300 倍,市值千亿美金。

订旅馆的业务比较赚钱,可抽取佣金 15-18%;相比之下,订机票的只能抽 3 -4%。Priceline 在 Google 做广告,一年花 $35 亿;大部分人每年旅游的次数很少,不做广告狂轰滥炸,到了要用的时候早忘了你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Booking.com、Kayak、OpenTable 都被 Priceline 收购了。

2017/08/07 第 985 期

钱多事少的工程师的日常 (archive)

他们在 Facebook、Google 这类公司工作了几年,薪水几十万、上百万刀,干活不多,刚好能过每年的 review,但知道系统中那些隐藏的秘密,出问题时能一下指出哪里出错。

他们很多是公司早期员工,经历过艰苦创业的日子。后来钱赚够了,反正在家里待着也无聊,家里的老婆孩子还特烦,还是继续每天去办公室打卡吧。反正公司里有一堆的玩具可以玩,还有各种健身班、兴趣爱好班可以参加;将近中午才去上班,刚好吃个免费午餐,装模作样地工作一下就行了。

这是真实存在的现象吗?有这么好的事吗?别说 FB、Google 这种大公司了,几百人甚至几十人的“小”公司都很常见,反正风投的钱不是自己的钱,花起来不心疼的:)

差点成为 CSS 的那些语言 (archive)

1996 年,IE 3 率先支持了 CSS;Netscape 不甘示弱,也支持了,但在实现上,他们将 CSS 先翻译成 JS 然后执行 JS。今天,这种把样式与 JS 混搭在一起的潮流又回来了:React!

找资历比你浅的人做 mentor

职场新人找老员工做 mentor 是很正常的;但反过来,老员工(甚至是管理层)找资历浅的人做 mentor 有什么好处?可以向年轻人学一些实用技能、学会从另一角度看问题。

其实最大的挑战是心理上的有过不去的坎;工作久了就老油条了,有很强的 ego,很少人能拉下面子在资历浅的人面前“示弱”。

互联网出现以前的生活是怎样的 (deleted)

还真别说,新一批应届毕业的小同事们(1995 年以后出生)可能就会问你这个问题了,他们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家里一般都能上网了。总不能说每年暑假都在看地方电视台重播鹿鼎记与还珠格格吧:)

再过几年会有人问:“智能手机出现前的生活是怎样的?”“使用鼠标是一种怎样的感受?”“Google 出现以前人们怎么查询信息的?”“微信朋友圈出现以前人们到哪里去秀晒炫?”

Buffer 的官方博客是如何做到每月超过 150 万次访问的

2011 年 1 月份建了这个官方博客,每周发两篇博文,有全职员工在打理;用 trello 管理博文的素材、讨论、进度等事宜;20% 的时间写,80% 的时间宣传造势。用 7 年时间,每月达到 150 万个 sessions。

没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要有耐心、有策略,要下功夫去做。看他们访问量的增长,前面 2 年半增长十分缓慢。每篇博文写好发出后,宣传造势很重要、也很费时间;要针对不同社交渠道定制内容,反复推送;一段时间后,旧的文章还得重新发一次,炒一下冷饭。

2017/08/08 第 986 期

有多少时间浪费在上下班路上 (archive)

这篇文章会不会启发更多人远程工作(或尽量 work from home)?每天上下班单程 15 分钟,全年通勤时间 5.2 天;若单程 90 分钟,全年通勤时间 31.3 天,一整个月啊!

游戏教会我如何给 app 定价

前不久很红的用摄像头从真实世界取颜色的 iOS app Cone 的作者分享自己的定价心得:不断试验,从低价开始,渐渐涨价。听上去很简单的策略:)

湾区日报 for iOS 的内购价格一年涨 $1,已经连续涨两年了。现在的价格是一杯咖啡的钱;再过几年,涨到了相当于一本书的钱的时候,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愿意掏钱;拭目以待~

Misunderstanding Apple Services

Apple 的软件 / 线上服务一年赚 $200 多亿,与 Facebook 一年赚得钱差不多。从 2001 年上线 iTunes 开始,软件服务与硬件产品将果粉们牢牢所在 Apple 生态圈内。

10 几年前在 iTunes 上几毛钱买一首歌,从此不用为了听一首歌而买一整张唱片了;就像披萨可以一小块一小块地卖,买的人多,赚得也高。Zappos CEO Tony Hsieh 当年在哈佛读书时顺便卖披萨;同校的 Zappos 的后来的 CFO Alfred Lin 去给 Tony 买披萨然后回到宿舍按小块转手卖出,利润更高。

Don’t Use Automatic Image Sliders or Carousels (archive)

很多网站首页都放了几张图片每隔几秒自动轮换(Carousels),晃来晃去的把用户晃晕了,图片点击率极低,弊远远大于利。

使用 carousels 唯一的好处是让公司里的营销人员有自我安慰的感觉:终于把那么多的信息塞进了这么小的页面空间里了,完成任务!唯一的问题是,已经对横幅广告免疫了的用户看到 carousels 后会下意识地从大脑里屏蔽掉,所以那几张晃来晃去的图片等于白放了。

回顾微软的 IPO 之路

1975 年成立公司卖 BASIC 语言解释器,1981 年 DOS,1983 年卖鼠标与 Word,1985 年卖 Excel 与 Windows 1.0,1986 年上市。花了 11 年上市;这 11 年公司每年都盈利。

微软共融资 $100 万(估值 $2000 万,公司 5% 的股份),融资并不是因为缺钱,而是为了能从风投里拉一个“成年人”到董事会来指点迷津一下。1986 年,微软上市时,市值 $7.78 亿,Bill Gates 持股 45%($3.5 亿)。这些数字就算考虑通货膨胀,在今天的创业泡沫的大环境下来看,也不是“很大”的数字。

2017/08/09 第 987 期

不同等级的产品经理的技能树 (archive)

有点像在 SaaS 网站的价格页面:花不同的价钱,你买到不同等级的服务;不同等级的服务对应不同数量的功能。也像打怪升级后,开启新技能。

有的 maker 会问,产品经理有啥技能可言?可以看看这篇文章;不过,不能保证这篇文章能说服你“产品经理”也是需要有一些技能的……

The Tech Lead’s New Project Checklist (archive)

每次开始一个全新的项目,都有一堆繁琐的“无聊”的事情得关照到:从开启新 git repo、设置 CI,到建立沟通渠道(JIRA、wiki、slack channel),再到与其他团队负责人互相认识。

Tech Lead 应重在 lead,而不是 tech。花在非技术方面的时间更多,尤其是与人打交道(开会、说话、各种协调、计划等)。

在工作中学习 (archive)

在公司里参与那种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项目;观察公司里的牛人如何工作;读代码、code review;利用通勤时间学习;从工作时间里可以挪时间出来学习。

我在以前的简评里有提过:一个正常的工程师一天 8 小时在公司的时间里,高效写代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 4 小时,与其让剩下的 4 小时白白浪费,或许可以挪出一部分时间(比如 1、2 小时)用来投资个人成长(自己学东西、或公司组织培训班之类的)。

为什么网上的第一个横幅广告效果那么好

1994 年 10 月 27 日,第一个网页横幅广告在 Wired 杂志的网站 Hotwired 上出现了,广告商是 AT&T;

4 个月下来,点击率 44%。本文作者就是当年该广告设计者。

本文列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其实很显然的:

  1. 这个横幅广告上的文字是 "Have you ever clicked your mouse right here?" 这不就是标题党引诱别人去点击吗:)
  2. 当年开始上网的人没见过这种形式的广告,很好奇,不知道这是广告。

如何写好出错消息 (archive)

网站 / app 的 UI 设计必然要考虑如何展示出错消息。

  1. 说人话,让用户知道具体哪儿出错了、正确操作是啥;
  2. 出错消息应展示在离错误源最近的地方;
  3. 设计别太难看。

2017/08/10 第 988 期

Naked Brands (archive)

以前的品牌是高大上的、神秘的,你从电视上看到广告、看到明星代言;现在社交网络时代的品牌比较透明、看上去很真诚的,网红把自己(看上去)真实的生活展示出来,积累粉丝,然后开公司。

网红为自己的品牌代言:)

The Driverless Economy

又一篇畅想无人驾驶车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的文章。无人车更安全(无需红绿灯、斑马线),更便宜(省维修费、省保险费),更环保(电动的),路上车更少,停车场也更少。

车里没有了方向盘;车内乘客可以坐成一圈,中间放个桌子打牌、玩游戏啥的;可以畅想一下无人车时代的车内娱乐系统,路上的时间该怎么消磨:)

WebAssembly: A New Hope (archive)

主流浏览器逐渐支持 WebAssembly。本文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PSPDFKit 将他们 50 万行的渲染 PDF 的 C++ 代码编译成 WebAssembly、在浏览器里运行。

新山寨工厂:Facebook 如何抄袭并打败其他创业公司 (archive)

还记得 2015 年的视频直播 app Meerkat 吗?他们后来转型成视频群聊的 Houseparty,然后在本文的采访中控诉 Facebook 的抄袭与不正当竞争。

当 Facebook 发现你的 app 有点要走红的意思了,他们会怎么做?Houseparty 的例子:Facebook 向正在使用 Facebook 的青少年做广告“你们有用 Houseparty 吗”,然后邀请他们到总部做用户测试,每人发 $275 的 Amazon gift card。

可以快速把一条消息发给很多人,真的是一种超能力;创业公司要花钱买广告把消息传递出去,而 Facebook 只要在自己的平台上随便说一声就行了。哎~

关系数据库 Sharding 的原则 (archive)

Sharding 关键是要选对一列来做 key,让数据均匀分布到各节点上。选 key 的策略与业务类型关系密切,B2B(如 Salesforce)、B2C(如 Amazon)、B2C2C(如 Instacart)。

B2B 的最容易 sharding,用 business 的客户 ID 做 key;B2C 的不好 sharding,最好是拆成一堆的 microservice,每个 microservice 管几个互相关联的表格,这就只能做 application level 的 join 了。

2017/08/11 第 989 期

雷·阿伦:写给十三岁的我 (archive)

雷·阿伦的文笔真不错。他在信中向十三岁的自己预告了今后 29 年的人生,并总结了人生智慧。赢得 NBA 总冠军的秘诀?Boring old habits:在没人关注你的时候,努力训练。

雷·阿伦说话、写作的措辞很不错,得益于他在英国受过的初等教育;他爸是军人,成长过程中他作为随军家属辗转多个城市、多个国家;插班生很难融入集体中,青春期的孩子们自己内心敏感、但对他人也都很 mean。这封信就是从困难的青春期讲起,“记住他们说过的话,记住他们的脸”。

"What makes them(加内特、皮尔斯、LBJ、韦德)champions is the boring old habits that nobody sees. They compete to see who can be the first to get to the gym and the last to leave."

"Most people will never really get to know the real you. But they’ll know your work."

这个系列的文章不错,有时间可以读一下,都很正能量、很励志:Letter to My Younger Self。以前我有推荐过 Kobe Bryant 写的写给十七岁的我,如何在成名后处理与贪婪的、总是索取的家人的关系。

When Silicon Valley Took Over Journalism (archive)

Facebook 创始人之一、小扎大学舍友 Chris Hughes 买下百年老牌杂志 The New Republic,用硅谷的方式数据驱动制作标题党。曾任编辑的、理想主义的作者被迫辞职。

就算转型到互联网了,传统媒体坚持写高质量的长文报道能赚钱吗?现在往往是一个事件发生,然后一堆媒体纷纷快速报道,A/ B 测试几百个标题、从不同角度就同一个事件发 N 多文章,直到网民失去兴趣。

How to Create a Winning Investor Pitch-Deck

十页融资用的核心幻灯片:公司使命、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案、Why Now、市场大小、产品、团队、商业模式、竞争、财务。

使用 Serverless 的教训 (archive)

代码里少写了一个“return;”而造成死循环,白白在 AWS Lambda 上花了 $206。这种按需收费的服务,好处是能省钱、用多少花多少,坏处是一不小心也很容易花大钱。

畅想 AR 的应用场景 (archive)

AR 能有哪些应用?作者设计了十个场景:弹出 tooltip 解释现实世界里的物体、虚拟路线指引你到最近的厕所、家具店测量家具尺寸、显示超市里的东西在网上的评级,等等。

2017/08/13 第 990 期

Thrive Global 的融资幻灯片

这是 Arianna Huffington 近两年成立的公司,旨在帮助职场里的人、关怀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更高效地工作。通过到其他公司去搞培训班、在线课程、电子商务、接品牌广告等手段赚钱。

Arianna Huffington 是奇女子,今年 67 岁,八面玲珑交际广泛,融资幻灯片里毫不犹豫地 show 出她的富豪、明星、球星朋友们的名字。她是希腊人,40 岁成为美国公民(1990),55 岁创办 Huffington Post(2005),66 岁创办 Thrive Global(2016)。她现在也是 Uber 董事会成员。

An Impact Guide for Engineers

工程师到了每年的 performance review 不知道怎么自吹自擂、进而升职加薪?这篇文章教你怎么挖掘自己的“impact”、在平时怎么做有 impact 的事。

Working Outside the Tech Bubble (archive)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生活中科技泡沫之外,他们不读我们每天读的文章,不关心我们每天关心的事情,他们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为生计发愁。没有一款 app 能解决他们的问题的。

科技圈工作的人多出去走走吧,走出泡沫,去到其他城市的咖啡厅里,没人聊融资、A 轮 B 轮、A/ B 测试、用户增长,多跟正常人聊聊吧(是的,科技圈的人是少数群体,不正常的群体),培养一下同理心。

修复每个 bug 后都要问这三个问题 (archive)

Bug 只是表象,只是症状,修复后还要探究更深层的原因。我在其他地方犯了同样的错误吗?修了这个 bug 会引起什么连锁反应、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吗?怎样预防这种 bug 再次出现?

这是 1989 年的文章。好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技术都有消亡的一天,唯有思想可以永恒。

捏造公司的起源故事 (archive)

看媒体报道为何总有一种感觉:别人的公司怎么都这么快就成功了?世界上哪来那么多一夜成功的案例?因为创业公司的起源故事都是经过包装的,把公司实际年龄说短了好几年呢。

Evernote 的官方说法:2008 年成立公司。实际上,Evernote 第一行代码是 2000 年写的,公司是 2002 年成立的。还有很多公司摸爬滚打了好几年、转型了好几次,把最近的一次产品转型的日子定为公司的起源,造成一种“一夜成名”的假象。中国的大学则是另一个路数,都要故意把成立的时间往前推,最好能推到清朝、甚至宋朝:)

2017/08/14 第 991 期

Founder Friendly? No thanks

当公司创始人没法胜任 CEO 这份工作时,董事会有责任把创始人赶下 CEO 的位置;当老好人、放任创始人胡作非为的董事会不算是 founder friendly。

打天下的人未必有能力坐天下。创始人有能力从餐巾纸勾勒产品 idea 做到 product market fit,但未必有能力管理几百几千个员工、有能力建设好的公司文化、有能力应对各种公关危机。创始人有太强的 ego 而没人约束,这对用户、员工、投资人都是不负责任的。

花少于 $4 万美金做出并上线一个 SaaS 产品 (archive)

到 Dribbble 上花了 $1.4 万找了设计师作何产品设计;到 Upwork 花了 $2 万找了个便宜的印度人用了半年时间写代码实现;再花点钱找人做宣传页面、然后到 Facebook 做广告。

不想让出股份给风投、不想让出股份招全职员工的人,可以走这个路数创业。现在什么都能外包出去了。

Personas vs. Jobs-to-Be-Done

设计产品时候的两种手段:设定 persona,弄清楚用户都是什么样的人;定义 Jobs-to-Be-Done,弄清楚用户之所以“雇佣”你的产品到底是为了要完成什么任务。

Traditional Asset Tokenization

畅想未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财产用 crypto token 来表示,比如帝国大厦有自己的一套 crypto token,持有一些这种 token 的普通百姓可以拥有 0.002% 的帝国大厦。

相当于线下的财产进行 ICO?

手机号码成为用户名 (archive)

越来越多的线上服务 / app 使用手机号码作为用户名,有的甚至“无需”密码登录、而用手机短信验证码的形式登录。

电话号码的作用逐渐由“打电话”变成了用户名。别把电话号码随便告诉别人啊。

为啥不用电子邮件做用户名?我至少能想到这几个原因:

  1. 用户常有 N 多个邮箱而忘了用是哪个邮箱注册的;
  2. 用邮件接收“验证码”比用短信慢得多;
  3. 从开发者的角度看,由于注册一个邮箱的成本很低,所以坏人可以用一堆邮箱来注册你的服务、进而搞破坏。

2017/08/16 第 992 期

差点成为 iTunes 的 MP3 播放器 Audion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著名 Mac 软件开发商 Panic 在上世纪末推出一个 Mac 上颇为流行的 MP3 播放器,差点被 AOL 收购,差点被 Apple 收购;若被 Apple 收购了,他们的软件就是 iTunes。

AOL 差点收购他们,当时 AOL 已收购 Windows 上的 Winamp,若再拥有 Mac 上的 Audion,那就完美了;Apple 第一次想收购他们,但他们正与 AOL 眉来眼去;后来 Apple 秘密收购 Audion 的竞争对手 SoundJam 然后推出 iTunes。

后来 Steve Jobs 发邮件说要见他们,那已经是 iTunes 发布后了;开了 15 分钟的会,Steve Jobs 说想收购他们。Steve Jobs 问他们接下来想做什么软件,他们说想做照片管理的;Jobs 说:别做。不久后,iPhone 推出了。辛亏没做:)

我希望这个故事能拍成电影,可能不是大片,但应该是工程师们爱看的。

Reddit 联合创始人 Alexis Ohanian 的十二个“Don’ts”

22 岁时约谈记者,尽管最终记者没报道 Reddit,但记者后来跟 Wired 的一编辑提起 Reddit,该编辑跟她老公转述,最终她老公的公司收购 Reddit。

靠当时的这个收购,他 23 岁时就赚得几百万了。倘若当初没有见那个记者……

付费订阅是软件公司的唯一生存之道 (archive)

由 Ulysses 从一次性收费改成每月付费订阅引发的讨论。其他行业的公司赚钱多是靠回头客(如每天去星巴克买咖啡),软件公司如果靠收费一次(用户没法回头了。)是很难活下去的。

App Store 里的 app 付费下载后,每次升级都是免费的,这就让开发者很难赚到钱了:(

卖床垫的电商 Casper

经常听 podcast 的人都知道 Casper,他们在很多 podcast 上做广告。看来只要创始团队给力(几个创始人技能互补,都有一定的创业经验),这么不酷的 idea(什么?卖床垫?)都能做大。

现在他们不只卖床垫了,跟睡眠有关枕头、床单等都有卖。我猜他们的融资幻灯片肯定不是把自己定位成“卖床垫”的,先卖床垫,再卖跟“睡眠”有关的一切东西,这就能做很大了。

Coinbase 种子轮融资的幻灯片

随着比特币价格飙升,Coinbase 新一轮融资一举估值 $16 亿。文中给出的幻灯片是 2012 年他们在 Y Combinator 的 demo day 用的。经过五年的努力,“一夜成名”。

幻灯片中,他们对 Coinbase 的定位是“好用的在线比特币钱包”;Coinbase 之于比特币,就像 iTunes 之于 mp3。这套幻灯片可以搭配创始人 CEO 几个月前写的战略文章来看。

2017/08/17 第 993 期

Facebook 早在 Snap 上市前几个月就知道 Snap 不太行了 (archive)

Facebook 之前收购了个做 VPN app 的公司,它监控用户流量;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启上帝视角:Whatsapp 火了,收购;Meerkat 火了,上视频直播。

抄 Snapchat 的 Stories 功能后,监控得到的数据表明 Snapchat 用户活跃度不行了,于是加大力度全平台上 Stories 克隆品。

董事会实际上是做什么的

本文除了解释董事会的职责外,还提到自己近 20 年在各公司董事会里目睹之怪现象:创始人要开除其他创始人、公司员工起义要换掉创始人 CEO、创始人拳脚上威胁其他创始人与员工。

分析 618 家 SaaS 公司新用户注册后收到的欢迎邮件

刚创建新用户后,一般会收到欢迎邮件。这种欢迎邮件可不是随便设计的,都带有一定的目的的,要一步步引导用户完成某个任务。

你可以(应当)在 production 中做测试 (archive)

任何公司的工程师都或多或少在 prod 的服务器上直接部署代码、用 prod 的流量测试代码是不是正常,即使代码出问题了,只要破坏度有限,问题不大的。

怎样才算“破坏度有限”?只有极少数访问量执行到新代码(Canarying 或 feature toggle)+ 能快速自动化地部署代码 / 回滚到上一份好的代码 + 做好监控 + 各种其他 best practice。

The Power of Anti-Goals (archive)

来自 Charlie Munger 的智慧:与其制定那些给自己很多压力的远大目标,不如列出自己不想做的事,然后尽量在工作生活中避免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

“A lot of success in life and business comes from knowing what you want to avoid: early death, a bad marriage, etc.”

2017/08/19 第 994 期

为什么写作软件 Ulysses 改用付费订阅 (archive)

一次付费免费升级,开发者只能从新用户身上赚钱,每个月收入不稳定;付费升级也好不到哪去;考虑到 Ulysses 是跨平台的 app,不如付费订阅、多平台都可用,开发者与用户双赢。

什么样的 app 适合付费订阅:A complex, multi-platform productivity app.

像维基百科那样增长博客的读者数量 (archive)

向维基百科学习:

  1. 写高质量的文章;
  2. 文章里的链接尽量链到同一博客的其他页面,别让读者离开;
  3. 别拘泥于关键词 SEO;
  4. 找专家来写;
  5. 可靠的参考资料。

Assume Positive Intent (archive)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花很多时间精力保护自己的利益、防范别人害我们,这是因为我们对他人没有完全的信任;如果人与人充满信任、假设对方是好意的,做事的效率就高很多。

赢得信任或失去信任:"We can start from a place of skepticism until someone has proven themselves worthy to be trusted. Or we can start from a place of positive intent right from the beginning and keep it there until they violate that trust."

Foursquare 是如何设计 Swarm 5.0 的

Foursquare 的设计师图文并茂地解释了新版的 Swarm app 几个关键屏幕在设计上的考量,是产品 / UI 设计的不错的学习材料。设计、编程实现、上线,前后 8 个月,20 多个人的团队。

文中最后提到经验教训:这种大规模 app 重新设计的项目,设计师要从设计初期就与工程师密切沟通,及早知道某个设计实现起来会不会太困难。

California Roll Rule

6、70 年代美国人不爱吃寿司,不敢吃生鱼片、紫菜;后来出现了加州卷:用美国人能接受的食材做成类似寿司的食物;寿司就推广开了。人们并不想要全新的陌生的东西,他们只想要熟悉的但有点不同的东西。

这对做产品、UI 设计有什么启示?

2017/08/20 第 995 期

Kubernetes at GitHub (archive)

GitHub 将他们的大型 Rails app 迁移到使用 Kubernetes 来运行、部署代码。整个过程必然十分小心谨慎,做了各种措施、缓慢地增加迁移的信心。

How to Work with Everyone

如何改善与同事的工作关系?

  1. 先识别出那些不好合作的人,一个一个改善;
  2. 有自知之明;
  3. 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4. 帮助别人;
  5. 分享自己的弱点,取得信任;
  6. 假设对方初衷是好的。

人死之后,他们的 Facebook 账号怎么办 (archive)

对于 Facebook 来说,如何知道一个人死了?如何避免死者以前的帖子被自动推荐给家属、给家属造成二次伤害?死者的多个家属里谁可以代为管理死者的账号?

Facebook 允许一个人在生前及时让 Facebook 将自己的账号变成 Memorialized Account,这样 Facebook 就知道这个人死了(或即将);也可以在生前指定“Legacy Contact”,就是让朋友、家属在自己死后对自己 Facebook 账号有一定管理权限。

Reddit 是如何面试工程师的

这是他们写给来应聘的人看的官方指南,描述了整个面试的流程、该怎么准备。很标准化,很传统。他们允许来面试的人自带电脑,写代码可以选择用电脑写。

Stripe API 的 versioning (archive)

Stripe 则是在允许开发者通过设置 Stripe-Version header 让每个 API 请求分别使用不同版本号,这样比在 URL 里规定版本号灵活(如 /v2/things)。

文中也简要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在后台开发实现不同版本的 API 的。开发不同版本的 API,又要考虑向后兼容、又要保持文档的同步更新,如果没有很好的设计模式,很容易漏洞百出、各种不一致。

2017/08/22 第 996 期

避免大规模故障的 microservices 架构 (archive)

总结归纳了一些常用的最佳实践:自动化部署代码以及可以快速回滚、Rate Limiters & Load Shedders、重试、给资源设 limit(如数据库最多连接数)、断路器模式等。

Instagram 为打击网络暴力、净化用户留言所做的努力 (archive)

以前:俩创始人肉眼识别不文明的留言,手动删掉;现在:用户可以选择某张照片禁止别人留言,系统也会自动靠关键词以及人工智能过滤不文明的留言。

Instagram 让一群人类肉眼识别不文明的留言,然后把数据喂给 DeepText 进行训练。

如果一个用户在社交网络里小有名气了,必然会遭人攻击的;攻击到一定程度了,心里会很不爽,会不太想用这个社交网络了。社交媒体打击网络暴力是很有动机的:别让脸皮薄的网红们跑了。而且如果广告商的广告有大量负面评价,广告商也会跑的。

What do I look for in a pitch (archive)

Greylock 的 partner Sarah Guo 在本文里阐述了对于前来融资的创业者们她主要看重哪些方面。即使不融资,回答好文中的问题、做好文中的完形填空,也有助于理清自己的创业思路。

"A company is a great story told again and again, to recruits, investors, media, customers, and partners, until it's real." 说得好,要会讲故事、会忽悠:)

不要给你的产品随便打折 (archive)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产品打折:

  1. 客户会真的觉得你的产品不值得花原价购买,以后恢复原价就很难卖出去了;
  2. 公司里的销售会一心只想把东西尽快卖出而不考虑利润。

如何正确地打折?

  1. 别大规模地给所有人打折,只给少数客户打折;
  2. 限时打折;
  3. 若是付费订阅的,按月付费的别打折,只给按年付费的打折,这样可以尽早收到很多钱、可以投入研发。

90% 同意法则

工作中同事间为一个决定吵得面红耳赤,到头来发现,其实双方有 90% 的东西是意见一致的,争吵激烈的往往只是无足轻重的 10% 的东西。何必呢?

下次与人讨论问题时,记得写下你们有哪些点是同意的、哪些点是不同意的;如果同意的点已经足够多了,可以暂时推动进度,以后再回过头来解决不同意的点。这样就不会大家不愉快地僵持在那里。

2017/08/23 第 997 期

This Is How Sexism Works in Silicon Valley (archive)

在这篇长文里 Ellen Pao 细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女性同事)在硅谷顶级风投 KPCB 工作期间受到的种种性别歧视、不公正待遇。很触目惊心。

这是她的新书的节选片段。

Google 里的工程师一天写多少代码

一个高效的工程师一天能写 100 ~ 150 行 Production Quality 的代码。

Google 有 4 万个工程师,所以一天至少 400 万行。删掉的代码怎么算?

一天写 100 ~ 150 行代码,怎么能算高效?

  1. 一天工作 8 小时里,你只有少部分时间在真的在写代码;
  2. 不信的话,你算一算自己工作中平均每天写几行能通得过 code review 的有测试的 production quality 的代码。

Growing Up with Alexa (archive)

思考智能助手、只能音箱的普及对孩子成长带来的影响:小孩习惯了向智能助手 / 音箱下命令、不愿独立思考而向它们问作业的问题、会向这些联网的设备倾述自己的隐私。

文中提供一个数据:今年美国将有 6050 万人(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口)每月至少用智能助手一次;其中 3600 万人使用智能音箱(如 Amazon Echo 与 Google Home)。

什么样的服务适合用来做 Uber for X (archive)

Uber for X 得像真的 Uber 一样:提供服务的门槛低(开车)、不同人的服务质量差别不大、不用费劲去说服消费者掏钱(能从 A 点载到 B 点即可)、消费者没必要讨价还价、真的能随叫随到。

脑力劳动者一天只能高效工作 3 个钟头 (archive)

8 小时工作制是工业革命时代为体力劳动者设计的;现在脑力劳动者一天能专注、高效工作的时间其实很短。不开会的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网、给家人打电话、与同事闲聊、吃饭吃零食等。

这么说来,如果你不去上班,在家接私活、做 freelancer,每天只要高效工作 4 小时,产量就比在公司里工作的普通人要多了。公司能付你这么一份薪水,为什么你没法离开公司靠自己的能力赚同样多的钱呢?

2017/08/24 第 998 期

没人在乎你的创业公司的酷炫技术

大学里两种教授:

  1. 科研牛逼,讲课很烂,“你们是我教过最笨的学生”(技术牛、将用户绕晕的创业公司);
  2. 讲课很好,能激发学生真诚的求知热情(懂用户的 Apple、特斯拉、Amazon)。

在 Windows 公司里让 Office 跨平台 (archive)

在这篇超长的文章里,曾经的微软 Office 开发部门的老大 Terry Crowley 先分析了平台发展趋势(PC、web、手机),娓娓道来微软改革开放后的 Office 跨平台之路。

跨平台(iOS、Android、Web、Windows、Mac 等)的共享的那部分代码是 C++ 写的。将 Office 跨平台是需要勇气的,意味着 Windows 不再是运行 Office 的唯一的好的平台的了,这将削弱 Windows 的竞争优势;但与其被别人颠覆,不如先颠覆自己。

面对现实吧:iMessage 才是美国青少年用得最多的社交平台

美国大部分青少年使用 iPhone;没有 iPhone 的人也普遍希望有朝一日能用上 iPhone(虚荣心作祟?)。iMessage 功能日益强大 + iOS 默认安装。

文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青少年们在 Instagram 与 Snapchat 上看到好玩的东西后,会切换到 iMessage 上与朋友群聊分享自己刚在 Instagram 与 Snapchat 上看到的好玩的东西……

结对编程的好处与坏处

好处:多双眼睛少点 bug;互相加油打气,不容易沮丧;不会想偷懒去刷社交网络;互相学习编程技巧;训练新人等。坏处:与合不来的人一起结对编程就是一种折磨:)

结对编程太长时间(连续 8 小时,太累)或太短时间(少于 1 小时,还没进入状态就结束了)都不好。

Uber 最初的融资幻灯片

Uber 联合创始人 Garrett Camp 贴出了 Uber 在 2008 年底使用的融资幻灯片。这套幻灯片长得不漂亮,但条理清晰,是不错的学习材料。注意时间:App Store 是 08 年 7 月推出的。

当年 Uber 的定位是“比 limo 便宜,比出租车更舒适、更安全”的高端陆地接驳服务,当时是一个每年 $42 亿的市场。幻灯片里预测:最好情况下,Uber 能一年收入 $10 亿。对比今天新鲜出炉的数据:Uber 在上季度收入 $17.5 亿。当年开始做的时候真没想到能做这么大。

为何幻灯片里没提到 Android?那时 Android 操作系统才刚出现 2 个月,知道的人还不多。

2017/08/25 第 999 期

对网络暴民的恐惧 (archive)

互联网出现前,如果在当地犯了众怒、名声尽毁,可以选择搬到其他地方开启新的生活;互联网时代,一旦你因为什么言论惹上了网络暴民,你将无处藏身,多少年后你的“黑档案”仍在搜索引擎与社交网络里流传着。

Apple 有生成现金的最好的商业模式

Apple 现金流比 Google、Facebook 与 Amazon 三家加在一起都多。与这三家不同,Apple 不用追求无限扩张,Apple 专注于做好产品,坚信用户肯为优质用户体验掏钱;规模效应只是副产品。

揭秘 Waymo 如何训练无人驾驶车的 (archive)

他们建了虚拟的训练场与现实的训练场。虚拟的训练场就像玩游戏,车在各种路况下如何应对;现实的训练场看着像国内驾校的场地,他们圈了一块地,车在里面跑。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Waymo 是什么公司。Waymo 是 Alphabet 的子公司。也可能有人不知道 Alphabet 是什么公司。Alphabet 是 Google 的母公司。hmm…… 可能标题改成“揭秘 Google 如何训练无人驾驶车的”会比较好点。

将纽约时报的填字游戏迁移到 App Engine (archive)

纽约时报旗下的历史悠久的填字游戏是大规模跨平台的在线游戏,三个人开发,原来是 LAMP + AWS,现在用 Go + App Engine 全家桶(及其好朋友们)重写;

迁移后服务器费用立减一半。

App Engine 全家桶一站式开发看起来似乎挺方便的。

纽约时报决定将所有产品线都迁移到 Google Cloud 上。

命悬一线 (archive)

这是一篇坚强勇敢的文字。今年 45 岁的他是创业公司的 CEO,有个美好的家庭;

喜欢运动,身体一直很健康,直到最近查出癌症;

快速交接好工作,全力接受治疗。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周五上午 9:10 开始通知家人、同事他查出了癌症;一个一个地电话通知公司董事会成员,提名公司 CTO 暂时接替 CEO 的职位;

9:21,电话 CTO,CTO 答应接手 CEO 职位;

9:35,通过视频电话会议向全公司员工通报了自己得了癌症以及公司人事变动。

"Each day is preciou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our lives are the relationships we invest in."

2017/08/26 第 1000 期

无人驾驶车的赢者通吃效应 (archive)

谁控制了数据,谁就能在无人驾驶车这个新的计算平台上取得网络效应、赢者通吃。

两种数据:

  1. 最新的地图数据;
  2. 大量的(自动或手动)驾驶数据(用以训练 AI)。

无人驾驶车的软件有三层:驾驶、导航、打车。

一开始或许有公司将所有软件与硬件集成在一起捆绑销售(特斯拉、谷歌、Uber),就像早年的 Mac 与 iPhone;

慢慢地软件、硬件会分离,各部件都有供应商(导航与打车的软件可向不同公司购买),就像 PC(任何品牌 + 任何操作系统 + 任何办公软件)与 Android(任何品牌 + Android)。

5 laws every developer should know

  1. 墨菲定律;
  2. Knuth’s Law(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
  3. North’s Law(一切决定都是 trade off);
  4. Conway’s Law;
  5. Law of triviality(bikeshedding)

别再拿一杯咖啡跟 $0.99 的 App 做对比了 (archive)

App 开发者们都很委屈:你们每天肯花 $4 喝星巴克咖啡,为何不愿意花 $0.99 买我的 app?本文的论点很靠谱。

  1. 星巴克(或你常去的咖啡店)是可靠的品牌,每次花 $4 得到的价值都是可以预料到的; 你 app 虽然便宜,但我不认识你,你是骗子吗?
  2. 付费 App 有大量的免费替代品,但你不好找到免费咖啡;
  3. 星巴克店里现场做咖啡,顾客感受到了对方的劳动付出,而用户是猜不出你的 app 是怎么出来的,是一键生成的吗?

要想从 app 里赚钱:

  1. 做那种很难找到免费替代品的真的有用的 app;
  2. UI 设计漂亮点,多数用户也只能从 app 的卖相感受到你的用功程度;
  3. 让 app 免费下载,再找其他办法赚钱吧。

用比特币进行交易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匿名的 (archive)

就好像你在网上所有社交账号、所有论坛里用了同一个网名。对,一开始你是匿名的;但某天你在某社交账号上被人肉出来了,网名与实名挂上钩了,你就不再是匿名的了。

为什么 WinRAR 的 40 天免费试用永远不会过期 (archive)

WinRAR 允许用户免费下载使用 40 天,到期后会弹出提示让你交钱,但不交钱也能免费继续用;他们如何赚钱?

  1. 公司用户为了避免法律问题,会掏钱的;
  2. 一小部分个人用户碰巧会掏钱的。

2017/08/27 第 1001 期

如果你是创业公司,最好别用 React (archive)

常有一些小毛贼告 Facebook 侵犯“专利”,FB 就干脆在自己的开源项目里的 license 里加入专利反击条款:若你用了我的开源项目,就不许告我侵犯专利(即使我真侵犯了)。

如果你的公司用了 React,哪一天 Facebook 头脑发热进入了你的领域、还真的侵犯你的专利了,你不能立刻告 Facebook;至少你得先停止使用 React,再去告他们。怎么停止使用 React?hmm,重写所有前端代码?

而且,如果其他大公司想收购你的公司,他们肯定不愿意放弃告 Facebook 的机会,使用 React 可能会让想收购你的大公司有所顾虑。

从程序员的角度来看 ACH 是如何运作的 (archive)

gusto 的业务包括通过 ACH 给客户公司的员工发工资,需要编程实现:与某银行合作,只有银行才能发起 ACH 转账;该银行提供一个 SFTP,一切通讯都是读、写这个 SFTP 上的特定格式的文本文件。

不要在网上晒你的登机牌 (archive)

通过登机牌的条形码 / 二维码 + 你的一些很容易获取的基本个人信息,别有用心的人能登录你在航空公司网站的账号(比如通过忘记密码),然后知道你接下来的行程或者取消你的航班。

在网上炫耀也要先懂得一点信息安全的常识啊。

美国城市里的最大的公司:Amazon (archive)

美国大公司一般都在郊区、小城镇,但 Amazon 在西雅图的市中心,其办公室面积是西雅图所有办公面积的 19.2%。“A sea of parking lots”。

从自己创办的创业公司离职后的心理变化

创业者们在创业初都是踌躇满志、充满乐观,很少人会想到公司倒闭或者几个创始人矛盾或者从自己创办的公司离职。创业不管如何,人生还是要继续的,该 move on 的还是要 move on 的。

2017/08/28 第 1002 期

产品经理的超能力:Not Knowing Everything

产品经理(尤其是那些新人)刚接手一个项目会困惑:需不需要对该项目一切技术细节了解透彻?其实不用。有时候一点点的无知能帮助你跳出思维定式、问出好问题。

The power of not knowing everything is that it enables you to ask questions and challenge assumptions.

Remote-first

Litmus 的 CEO 撰文介绍了他们公司 remote-first 的工作方式以及心得体会。所谓 remote-first:公司仍有固定的办公室,但员工可以凭个人意愿选择来办公室上班或远程工作。

领导们起带头示范作用:CEO 午休时去 gym 锻炼一下,员工们看到了就认为这是合理的、自己也可以这么做 vs 领导在度假的时候仍在回复邮件,员工看到后会为自己度假时偷懒而感到羞愧。

分析一亿个 Facebook 上的视频后学到的东西

对其他平台的视频或许也有借鉴意义:非直播类的视频,用户互动最多的是 60 秒到 90 秒的视频;而直播类至少得 15、6 分钟;互动性比较强的视频的文字描述一般都不长。

美食类的视频互动性最强,远超其他主题的视频。对“吃”感兴趣的人群很广,很难找到一个这么通用的、老少咸宜的主题了。

一分钟内说“no”

投资人 Brad Feld 每天要收到一堆融资、“喝咖啡”、见面的邮件,他很有原则地以最快速度作出判断、拒绝这三类请求:非自己投资的项目、将来也不会投资、没兴趣。

他允许很多人联系他,但尽可能在第一回合就拒绝;极少数情况会通几个回合邮件,但一般也是尽快拒绝。即使真到了“喝咖啡”的地步,一般把首次见面时间限定在三十分钟以内,不浪费彼此的时间。

Farnam Street 优化读者的忠诚度,而不是访问量

Farnam Street 是关于阅读、个人成长、探索人生智慧的高质量的博客。Shane Parrish 于 09 年读 MBA 时开始做;现在是一家公司,靠广告、付费会员、开课、办讲座赚钱。

他是巴菲特与 Charlie Munger 的铁杆粉丝。最早的博客域名是 68131.blogger.com,68131 是巴菲特的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 所在地的邮编;现在博客名字 Farnam Street 是 Berkshire Hathaway 所在的街道的名字。博客每月 page view 过百万,邮件订阅用户数 14.5 万。

湾区日报以前有分享过一些来自 Farnam Street 的好文章,比如 芒格操作系统 与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费曼技术。

2017/08/29 第 1003 期

Grammarly 是如何做起来的 (archive)

Grammarly 创办于 2008 年初,直到今年才第一次融资,一下就融了 $1.1 亿。现在每天活跃用户 690 万。本文通过每年 Grammarly 网站首页的截图以及文案的变化,分析其成长之路。

从 2008 年成立之初就开始赚钱,复制粘贴文字、检查语法的软件,主要卖给大学;2011 年学生用户 30 万,250 多家大学,2012 年一年就能赚 $1000 万了;之后做 Office 与浏览器插件,AI 检查拼写、语法,推广到大学以外的用户(记者、作家、政府雇员、销售等)

Scalable 的创业公司具有哪些特点

口碑极好,口碑营销,争取用户成本极低;市场大;少数员工就能运营;就算涨价了用户也不会跑掉;没有来自政府法律法规的麻烦;便宜的分发渠道。

何时能出现一家只有一个正式员工的 $10 亿公司?Instagram 被以 $10 亿收购时有员工 13 人;Craigslist 有 40 多个员工,每年纯利润 $3 亿多;其实已经不是很遥远了。

这轮 VR 泡沫已接近尾声 (archive)

VR 头盔 / 眼镜是造出来了,就是没好内容可以看;就像造了牛逼的游戏机,但没有游戏可以玩。AR 比 VR 现实点,VR 借助手机摄像头、眼镜,用户能自由行动;而戴上 VR 眼镜后视线就被挡住了。

类似的,AI 的泡沫兴起又破灭了几轮了,这轮泡沫会不会也是以破灭收场?

盲人程序员如何写代码 (archive)

不用显示器;靠每分钟读 450 字的读屏软件“看”网页、代码、按钮等;使用 Windows 10;大量用命令行;使用 IntelliJ 写代码;主要写后台代码,但也能写前端代码(只要不涉及 UI 表现层)。

当送货成本趋于零,人们更愿意租东西而不是买 (archive)

互联网出现后,分发信息的成本趋近于零,我们不再买歌曲、电影,我们付费订阅,相当于租;未来,无人车运营成本极其便宜,送货成本趋近于零,租东西变得很方便,比买更划算。

原文中的配图亮了:)

2017/08/30 第 1004 期

Uber’s Achilles’Heel (deleted)

乘客只关心两件事:出租车到达的时间与价格。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后,汽车制造商直接干掉 Uber:生产低价格的无人车,直接投放到街上去载客。Uber 若不自己造车,怎能压低成本?

是 Uber 先成为汽车制造商呢?还是丰田、奔驰、宝马先推出打车服务?类似:是 Netflix 先成为制作原创内容的高产工作室呢?还是 HBO、迪士尼、好莱坞先成为牛逼的视频播放平台?

得介绍一下本文作者:Justin Waldron 11 岁开始做游戏、做网站;高中时破解 Burger King 的优惠码,做了网站、编程实现 Burger King 的免费三明治 coupon;19 岁从大学退学,成为 Zynga 联合创始人;今年 29 岁。他也是努力了十几年才成功的,只是努力得比较早、努力对方向。

MongoDB 背后的营销策略 (archive)

坑这么多的 MongoDB 到底是怎么做起来的?其背后的公司运作得不错:在各地区搞了用户组,给组长资金支持,组长办线下活动、找“专家”开讲座 / 写博客违心地夸奖 MongoDB。

使用 MongoDB 的很多公司其实跟 MongoDB 是同一家风投的,友情支持在几个小 project 里用 MongoDB 玩玩,然后就能夸大成“规模如此之大的网站在 production 使用 MongoDB”了。而且 MongoDB 的联合创始人也是 Business Insider 的联合创始人,看出门道了吗?

Inside:垂直领域知识的一系列邮件订阅 (archive)

Inside 是 Uber 早期投资人 Jason Calacanis 的公司。每个垂直领域如果有超过 2000 人订阅,他们就配一个写手,或原创、或分享该领域的文章,定期发邮件给订阅者。

现在有 30 万订阅者,邮件平均打开率 40%(相当高了)。盈利模式:免费用户看广告;付费用户去广告 + 额外的内容。

为何成功的小创业公司发展到 40 多个员工时会遇到瓶颈 (archive)

团队发展到 40 多人后,以前的风投会直接让创始人靠边站、转而找读过 MBA 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管理 40 多人以上的团队的技能主要来自学校 MBA 的培训,市面上没太多相应的书籍。

现在的风投慢慢接受让年轻的幼稚的创始人管理公司了,由于以前都是学校培训出来的 MBA 职业经理人来掌舵、市面上又没相应书籍,这帮新时代掌舵的没读过 MBA 的创始人面对 40 多人以上的团队时不知如何是好。

编程语言的选择与国家贫富的相关性 (archive)

StackOverflow 分析了其网站上各编程语言的标签的访问情况:发达国家喜欢用 Python、R(重视科研)、C 与 C ++(重视教育);欠发达国家喜欢 PHP 与 Android 开发。

2017/08/31 第 1005 期

How YouTube perfected the feed (archive)

2011 年左右每个用户花在 YouTube 上的平均时间没在增长了。后来他们对视频推荐算法进行一系列改进,现在用户 70% 的看视频时间是花在由算法推荐来的视频上。

基于用户观看时长而推荐类似视频,而非根据点击量;给手机用户推荐短视频,给电视机用户推荐长视频。使用 unsupervised learning,发掘各种潜在的改进。

How Not To Sort By Average Rating (archive)

网站上列出的书、app、餐厅等都有用户评分;作为开发者,要给这些东西按评分排序,怎么实现?平均分数?但有的东西只有一人打分,另一个则有 100 个人打分,不能只比平均分数。

对用户打分的东西排序,文章建议使用 The Wilson score confidence interval,并给出了 ruby、SQL、Excel 的代码实现。啥意思?“看到这个东西的人里有多大比例会给好评?”Reddit 的用户评论允许其他用户“顶”或者“踩”,这些评论的排序(按“最好的评论”排序)就是用类似的算法。

花钱买时间会让你更快乐

有一笔钱,可以用来买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衣服),也可以用来买时间(如叫外卖、请人来做家务)。请别人来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省下时间后可以去做其他让自己快乐的事。

重写整个 Asana 以改善系统性能 (archive)

Asana 成立之初(08、09 年)没啥好的前端框架可用,他们就自己造了个前端开发框架。后来用户多了,整个网站性能降低很多,而且开源的前端开发框架也蓬勃发展了,于是决定重写整个网站。

新的系统主要用 typescript + React。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重写,循序渐进。

知情人爆料 Uber 董事会最后是如何选出新 CEO 的 (archive)

上周五与周末三天,Uber 的 8 名董事会成员要从这三人中选出新 CEO:前 CEO 支持的 GE CEO,与前 CEO 打官司的 Benchmark 支持的 HP CEO,低调的 Expedia CEO。低调的人最终胜出。

周五,GE CEO 与 Expedia CEO 来旧金山向 Uber 董事会阐述自己对 Uber 的愿景;董事会担心 GE CEO 会成为前 CEO Travis 的傀儡,率先排除;周六,轮到 HP CEO(前 eBay CEO)了,广受好评;几乎要对外宣布新 CEO 就是她了,但她提太多条件,要更大的控制权;周日,GE CEO 正式宣布退出角逐,晚上,董事会一致投票决定 Expedia CEO。

前 CEO Travis 与 Benchmark 正对簿公堂,两派人马当然都不愿对方支持的人胜出;最后便宜了没有站队的 Expedia CEO。可以拍宫廷剧了。

2017/09/01 第 1006 期

Ev Williams 谈 Medium 最近的情况 (archive)

为啥媒体们集体离开 Medium?

因为媒体们还是喜欢靠广告赚钱,而 Medium 盈利重心倾向于读者付费订阅。

Medium 把心形的“推荐”改成了“鼓掌”,读者可以给一篇文章多次鼓掌。

鼓掌与“钱”的关系:

  1. 文章作者可以把文章设置成“只允许付费订阅的用户阅读”。
  2. 付费的读者每月付费 $5,他 / 她当月为某些文章鼓了掌,Medium 就按鼓掌次数的比例将该读者的钱分给他 / 她鼓了掌的那些文章的作者们(当然是从 $5 里拿出一部分来分,Medium 自己也得赚钱)。

Judge less, observe more (deleted)

很多人在了解某事物之前就轻易地贴标签,这样不好:Labelling puts things into boxes and kills creativity. 学会观察,少 judge。

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我还是忍不住分享一下最近发现的一个好用的标签:premium mediocre 可广泛应用于很多人与事物,用于表示这是华而不实、装逼的东西 / 人。

掉进成功的坑里 (archive)

编程语言、API、用户界面等的设计得让用户很容易做对的事情(掉进成功的坑里)、而不容易做错的事情(掉进绝望的坑里)。C# 不容易内存泄露(成功的坑)与 C++ 容易内存泄露(绝望的坑)。

创业公司寻求报道的策略

有道理:主动寻求媒体报道,你可以对报道用到的语言与叙事有正面的影响;要不然,若野鸡媒体用很平庸的语言、胡编乱造地抢先报道了你的公司,你可能就追悔莫及了。

A Hacker’s Hacker (archive)

19 岁从大学退学,学校已没啥可教他的了;23 岁创立做数据仓库的公司;33 岁开发 MySQL(1995 年);46 岁以 $10 亿把公司卖给 SUN;47 岁离开 SUN 做 MariaDB;50 多岁了,还在编程。

他给年轻程序员的建议:多参与开源项目,平时自己也要花时间做 side project;“I created hundreds of programs over the years. MySQL was the one that was most used, the other ones only I used”

MySQL 为啥叫 MySQL?因为他有个女儿叫 My。MariaDB 为啥叫 MariaDB?因为他另一个女儿叫 Maria。还做过一个叫 MaxDB 的数据库,因为他儿子叫 Max。

2017/09/03 第 1007 期

无人驾驶车的安全问题

无人驾驶车上的软件很复杂,写越多代码越容易犯错,犯错就有漏洞,坏人就利用漏洞进行攻击:恐怖分子远程劫持出租车进行大规模街头屠杀活动;黑客窃取无人车上的数据,如某富家子弟平时上学路线。

The art of over-engineering your side projects (archive)

就你一个人做个没人用的 side project 而已,没必要用公司里那套项目管理的方法论、没必要过早担心“上线第一天用户百万”的问题、没必要用花里胡哨的技术。

很多人会困惑:自己在学校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在公司是能干的好工程师,怎么没法在业余时间做个“不错的”side project 赚点小钱、造福人类、实现人生价值呢?可能平时“优秀”惯了,看不得“不完美”的东西,心理负担太大,即使动手做 side project 了也是思前想后力求做到完美,一有小挫折(如长达几个月没用户、被网民辱骂)就无比沮丧坚持不下去。

Facebook 如何进行大规模代码部署的 (archive)

Facebook 高速发展的 2007 年到 2016 年,他们一天部署 3 次代码,cherry-pick 集齐成千上万个 commit;现在使用类似持续交付的方法,每个 commit 能自动部署到 production。

公司里有很多员工、很多用户的好处:新代码让公司所有员工先用上,因为员工数足够多,能很快发现问题;然后让 2% 的访问量用上新代码,最后慢慢增加到 100% 的访问量。

免费的 app 如何赚钱

很简单:免费用户看广告,付费用户去广告。实例:Pandora 有 400 多万付费用户,占用户总数 5%,每年带来收入 $3 个亿,占总收入 20%。

这种模式可以给超级用户、死忠粉丝们一个最好的用户体验,也能让广大不愿掏钱、或掏不起钱的用户一个使用免费产品的机会(尽管他们不知道自己成了产品被卖给广告商)。

一个失去所有 Ether 的悲伤的故事 (archive)

作者很早就开始投资 Ethereum,应该赚了不少钱。为了防范黑客盗取他的 Ether,他精心设计了一套异地容灾方案,并用密码管理软件生成超长密码。结果一次失误,密码被覆盖,钱取不出来了。

血泪的教训:不用太担心有黑客会盗取你的 cryptocurrency,比较可能的是,你自己不小心弄丢了钱包的密匙。其实存在 Coinbase 上就省心多了。

2017/09/04 第 1008 期

给你的 App 命名

三条原则:

  1. 在上线以前,你的 App 名字在 App Store 里搜不到任何结果;
  2. 能注册到 App 名字的 Twitter 账号;
  3. 能注册到 App 名字.com 的域名。

第 1 条必须满足,第 2、3 条实在不行可加后缀 app。

作者在本文介绍了他命名自己的 app 的历程。

他的 App 叫 GitHawk,光看名字你就能猜到这是跟 Git 有关的(甚至是跟 GitHub 有关的),在 App Store 里独一无二;

且能注册到 GitHawk 的 Twitter 账号名,能注册到 GitHawk.com 的域名。

风投能帮创业者什么忙,以及风投如何安排时间

风投当然不是写完支票就完事了,风投见多了各公司的数据(如员工薪水、公司收入、用户增长),就像有上帝视角一样,能放出数据供创业者参考。风投大部分时间都在开会。

You Have to Show Up Every Day

来喝一碗鸡汤。Woody Allen 说过 "80% of success is just showing up"。成功的道路是很无聊的,反复做相同的事,所谓的养成好习惯,所谓的坚持。

如何保护自己、避免被人脸识别 (archive)

摄像头无处不在(手机、无人车),人脸识别技术无处不在(社交网络、手机相册),如何“隐身”?若能“模糊”人脸识别所依赖的脸部特征,如涂抹脸颊、鼻子,则能“隐身”。

在摄像头与人脸识别技术面前是隐身了,但在现实世界里,你的脸上涂了东西,你的回头率一定很高:)

成为 Instagram 认证用户的地下经济 (archive)

Instagram 上的网红接广告赚钱,若能加 V,增粉快、赚钱快。如何加 V?联系中介,支付几千美金,中介再与 Instagram 的员工勾结,从公司内部加 V。

类似的内部员工滥用职权的现象:热门社交网络平台的短用户名是一种稀缺资源,就像域名一样,若你拥有很短的、很酷的用户名,是可以卖个好价钱的;社交平台内部的员工可以操作一下,把短用户名转移给你,只要价钱合适。还有搜索引擎公司的员工,可以操纵搜索结果(如危机公关、删除负面新闻等)。

2017/09/05 第 1009 期

Google:请别再作恶了 (archive)

本文作者是 Opera 联合创始人,他现在又做了个新浏览器 Vivaldi。

他在本文控诉 Google 利用自己在搜索与广告的垄断地位、打压竞争对手(浏览器)。

不过两个指控看起来都不是太站得住脚:

  1. Google Docs 对 Opera 不兼容,导致 Opera 得改动 User-Agent 才能“骗”过 Google Docs(我要是做 Web App,我不会去测试小众浏览器啊);
  2. 他新公司用 Google AdWords 做广告,结果广告被撤下(这个很难说了,得参考 AdWords 的条款)。

How to Run a Front-End Infrastructure Team

网站前端的开发日益复杂,稍有规模的公司里都要专门团队开发并维护公司特有的“底层”的前端框架。本文里提到的一些实践值得学习。

在你进行下一轮融资前,请试试这招

小故事:创业者说,钱快烧完了,产品开发慢、卖得也慢;本文作者说,融资需要 2、3 个月的时间,不如这 2、3 个月背水一战试着加快赚钱的速度;结果,真赚钱了,不需要融资了。

现在的创业者太懒了,一没钱,就想着要融资,而不是快点盈利;或者说,盈利模式就是融资。

请告诉我贵公司到底做啥的 (archive)

吐槽了当今很多 SaaS 公司的首页都用假大空的文案,不说人话,故意让人看不懂他们是做啥的,逼你打他们的销售电话,然后被销售巧舌如簧地忽悠购买各种昂贵的服务。

Elon Musk 发给特斯拉员工的邮件:咱公司内部该如何有效沟通 (archive)

CEO 范文赏析:只要一心为了公司好,公司里的任何员工可以与公司内任何人(包括我 CEO 本人)直接对话,绕过你的上司、越级沟通是允许的。

"We obviously cannot compete with the big car companies in size, so we must do so with intelligence and agility."

2017/09/07 第 1010 期

采访 Houseparty / Meerkat 的创始人 CEO

他是以色列人,学建筑的。建房子能把人聚集在同一空间里,做 app 也行,于是迭代了几个视频直播类的 app,最有名的是已下线的 Meerkat。文中不少好词好句。

If the last decade was about sharing, then the next would be about participating.

People don’t want to be impressed. They want to feel valued.

成为 10x 数据科学家 (archive)

文中描述的这种人根本就是一个碰巧在做数据分析的全栈工程师!懂业务、善沟通、写得一手好代码、还会做运维自己搭服务器、自己动手部署代码 / 模型。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产品经理这么对待设计师是正常的吗

很多设计师觉得自己的劳动得不到别人(尤其是产品经理)的尊重,自己只是被当做毫无创意的做图工具而已。到底产品经理怎样的表现才是正常的?

Facebook 的 Product Design VP 在本文里进行了解答,大家得假设同事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best intentions),别太敏感了;这在文明、开放的工作环境里是适用的。

设置一个性能预算 (archive)

做项目前往往都要有预算:金钱预算、时间预算。做软件项目还应加入性能预算,如这个网页在特定条件下(特定网速)的最长加载时间。性能预算也会影响产品需求,超过预算就得砍需求了。

On being an asshole

当听到一个(看上去)愚蠢的创业 idea 时候,投资人、媒体、路人会瞎起哄、冷嘲热讽。更让人心寒地是,很多创业者、makers 也会毫无理由地跟风恶毒攻击其他同行。

criticism 与 critique 是有区别的:criticism 是毫无理由地否定、批评,而 critique 是理性地提建设性意见。文中提到瑞典有句俗语:“the tallest poppies have their heads cut off”(类似中国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种见不得别人成功的、不包容的环境下是难以创新的。

2017/09/08 第 1011 期

纽约时报在内容发布的流水线上用 Kafka (archive)

痛点:纽约时报在上游有一堆的 CMS 发布内容,各 CMS 有长相各异的数据库与 API;下游有一堆的服务(如建索引,个性化)需要聚合处理不同 CMS 发布的内容。为方便下游服务开发,在中间引入 Kafka。

Tombstones for Dead Code (archive)

较安全的删除死代码的方法:在可能是死代码的函数开头调用 tombstone 函数;当该函数被调用时 tombstone 就写 log 到一文本文件。定时收集这些 log 就能检验是否真是死代码,是否可放心删除了。

Move Your Bugs to the Left (archive)

代码流水线:编译,跑测试,code review,QA/beta 测试,让真的用户用。你当然不想在“右边”让 bug 出现(让用户看到 bug),尽量在“左边”发现 bug,如静态分析、编译。

改变人生的钱其实并不是你想的那样的

本文解释了他为何拒绝自己的公司被收购、为何拒绝立刻套现上千万。要想明白自己到底需要多少钱才能“改变人生”,其实只要“enough”就行了,那么,多少才是“enough”?

Roku 被遗忘的历史 (archive)

2007 年时 Netflix 投入 20 人的团队做了电视机顶盒,全公司为此硬件产品感到骄傲。但为了向其他机顶盒厂商示好,他们只得将此产品剥离出去成为独立公司,这就是即将上市的 Roku。

2007 年,Netflix 推出在线看电影、电视剧的服务;同一年,Apple 除了推出 iPhone 外,还推出了 Apple TV。当时 Netflix CEO 担心如果他们推出了自己的机顶盒,Steve Jobs 就不愿意与他们合作、不愿让他们把 Netflix 在线看电影的服务放到 Apple TV 上。

2017/09/09 第 1012 期

The“Burner List”:简单的、基于纸张的 to-do list (archive)

拿出一张纸,左栏是“前火炉”,放最重要的项目的任务清单;右上栏是“后火炉”,放第二重要的项目的任务清单;右下栏是“洗菜池”,放杂七杂八的低优先级的任务。

厨房的比喻不错。做饭的时候主要精力放在“前火炉”,偶尔照料一下“后火炉”煮的东西,非常偶尔地去弄一下“洗菜池”里的东西。一张纸的空间有限,逼迫你专注于重要的任务。

为何 WeWork 觉得自己值 $200 亿 (archive)

WeWork 是二房东:与办公楼签下 10 年到 20 年的长租期,然后按月、按座位 / 房间租出去(先买完整的比萨饼,然后按小块卖,利润高)。

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都有向 WeWork 这种 coworking 的公司租座位、租小办公室的需求:大公司(如微软、IBM、Amazon)在某些城市的办公室员工数不多,没必要自己管理办公室;创业公司若自己租办公室,一般租期都要长达 1、2 年,公司可能存活不了那么久,而 coworking 按月出租,不用签长租期。

Lessons Learned Scaling Airbnb 100X (archive)

本文作者 2011 年加入 Airbnb,这几年来各项指标都涨了上百倍(用户数、公司员工数等)。本文总结了在 Airbnb 公司发展史上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Airbnb 从 2007 年开始做,直到 2012 年用户仍需要通过发邮件才能取消预订的房间、客服手动操作 -- 这说明了啥?没必要一开始把什么功能都做好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一些核心功能,edge case 可以手动处理;直到处理不过来了,再编程实现。

Juicero 的消亡 (archive)

每个月烧 $400 万,董事会要求公司看能否每月只烧 $100 万就好,做不到,于是公司关门。公司创始人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嘲讽公司里喝牛奶或酸奶的员工,不给去非素食餐厅吃饭的员工报销。

这不是节食,这是 biohacking (archive)

你听说过 fasting 吗?就是间歇性地几天不吃饭,只喝水。硅谷高管们、科技圈名人们纷纷实践,(据说)迅速减肥、注意力更集中、情绪更稳定。Evernote 创始人是坚定的实践者。

一般是 5:2,一周有五天正常饮食,然后两天吃很少(或不吃饭)。不要盲目模仿这种实践,要弄坏了身体就不好了。近期硅谷装逼指南:参加 burning man,实践 fasting,参与 ICO,欢迎补充:)

2017/09/11 第 1013 期

创业者都是疯子

没有创过业的人看“创业”这件事都只是看到(实际发生概率极低的)结果:“一夜致富”。作者以自己的经历总结了创业过程中极其困难的、难以被没创过业的人理解的一些事情。

很多人创业的理由是:想自己当老板。那真的是自己当老板了吗?投资人是另一种形式的、更可怕的老板,会把你逼疯的;你的客户也是老板,他们不开心的话会指名道姓地在网上问候你与你的家人。

文章最后贴出了 1997 年 Apple 经典的 Think Different 广告词,与各位“疯子”们共勉: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makers.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They’re not fond of rules. 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 glorify or vilify them. Abo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ignore them.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They push the human race forward. And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Monitoring and Observability (archive)

本文解释并区分了这两个概念:Monitoring(监控线上服务是否正常运行)与 Observability(提供工具帮助人类排查错误)。

Monitoring 是比较老的概念,“我懂得做 Monitoring;很好,我们给你的薪水是 $8 万一年”;Observability 是比较新的概念,“我懂得为 native cloud 提供 Observability;很好,我们给你的薪水是 $30 万一年”。# 会忽悠的艺术

向其他同事宣布你即将要做的项目 (archive)

这么做的好处是:如果其他组正在做相关的项目,他们或许提供重要的反馈、甚至提供人手帮忙;向别人描述你的项目计划,有助于思考;如果项目挺牛逼,也能激励其他同事。

但如何最后项目失败了、延期了、或招到大家集体反对,你岂不是很没面子?还是取决于公司文化。如果公司文化是恶毒的,那还是算了吧:“偷偷摸摸”地做完项目、上线,给大家一个惊喜(或惊吓)。

Driving Change at Mozilla (deleted)

本文描述了在 1000 多人的 Mozilla 公司里将 code review 工具换成 Phabricator 的决策过程。在一个组织里做改变,肯定不可能让所有人开心的;千万别搞民主投票。

“If you try to make everyone happy, you’re not making anyone happy. Large organizations with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users get defensive and try to keep everybody happy. Ultimately you end up with a mediocre product and experience.”

Being Different Beats Being Better

做人、做产品、创业都是如此,与其追求“更好”,不如追求与众不同。比如你是个程序员,你很难成为“最好”的程序员;但如果你同时还有写作、摄影、乐器等技能,这种技能组合的人就比较少。

每个人其实都是与众不同的,要好好分析一下自己、挖掘一下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说不定就能找到合适的职业方向。或许你独一无二的技能组合能为自己创造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在其他公司里是找不到的。

2017/09/12 第 1014 期

免费拿走我的代码,但付费使用我的时间 (archive)

本文提议:任何人都能随便使用开源项目的代码,但你得先付费订阅,然后才能提问、提交 pull request,毕竟项目的维护者们是需要花时间回答问题、读代码、merge PR 的。

免费的代码,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交钱成为会员、加入社区,尊重开源项目维护者们的劳动。开源项目的维护者是一份苦差事,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回答各种日经、月经问题,要花时间理解某个网民提交的 pull request 到底值不值得 merge,还要忍受某些伸手党无理由的谩骂。

Basecamp iOS app 的混合架构

用 Swift 写 native code,然后在 WKWebView 里显示网页;屏幕切换都是靠 URL 跳转,与处理 deep link、消息推送等用的是同样的代码。

Quora 与 Yelp 的 app 都是很典型的在原生 app 里大量使用 webview 的案例。

Amazon 的机器人大军 (archive)

Amazon 仓库里有 10 万机器人,12.5 万人类。原来做机械劳动的人类开始要做一些需要动脑的工作了,比如机器人出故障时,人类得检查一下为啥出故障。仓库里的走道更窄了,能存下更多货物。

现在人类走去取货的次数变少了,不易劳累;机器人能抗更多的货物。但现在的机器人还是有点局限性,取标准化大小、标准化形状的货物是没问题,但不规则形状的货物还是得人类来操作。

Snapchat 上的网红纷纷逃往 Instagram (archive)

文章开头举的例子:Instagram 上不到 70 万粉丝的账号靠接广告一年能赚六位数美金,而他的 Snapchat 账号一年只能赚 $1 万。Instagram 对网红很上心,开放各种数据方便接广告。

而 Snapchat 觉得自己是亲密朋友间的聊天工具,不待见网红。

Betting on the Web (archive)

程序员选开发平台就像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投资。如果当年你选择了 Flash、黑莓手机、Windows Phone,现在你可能亏惨了。Web 这个平台最保险,它是开放的,不会轻易地随着哪家公司的消亡而消失。

越来越多浏览器支持 Service Workers 了,所谓的 Progressive Web App(PWA)长得越来越像原生的 app。值不值得在 Web 开发上赌一把?

2017/09/13 第 1015 期

Write a Monthly Review

作者的一个实践:每个月结束后总结一下这个月生活中的进度与成就,如家庭、感情、收入、朋友等领域;约一两个好友,大家每月都总结一下,互相分享、共同进步。

软件工程师必须了解的搜索引擎技术 (archive)

要在网站与 app 里加上“搜索”功能?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有什么难的,用 ElasticSearch 就行了。本文帮这些人温习一下基本的、比较完整的一个搜索引擎系统相关的知识点。

在线广告的回本期

文中给出了 SaaS 公司在网上做广告、投资回报、回本期等的几个不同方案的计算与比较,像数学应用题一般。选能够早点回本的方案,多赚的钱可以再投入广告中,加快投资与回报的速度。

$10 亿的创业公司之谜

作者认为当今创业公司不愿上市有两个原因:

  1. 法律法规要求上市或即将上市的公司财务上严格审计,事儿多;
  2. 现在就算公司不上市,员工的股份也能在二级市场买卖,上市了后股票可能更不值钱。

未上市的公司股票怎么买卖?到 SharesPost 之类的二级市场,他们有 Agent 做媒,如果有人出价要买,Agent 会联系目标公司的一堆员工,大伙儿将股票放进一个 pool 里一起卖(一个员工可能没那么多股可以卖);

一般热门公司的早期员工都有这种 Agent 的联系方式。

还有个问题,估值都 $10 亿了,还叫创业公司?以前有分享过一篇奇文什么样的公司算 Startup: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你就不叫 Startup 了 -- 年收入多于 $5 千万;多于 100 个员工;估值多于 $5 亿。

科技公司上市时 CEO 的工资 (deleted)

列出了 85 家科技公司上市时 CEO 的薪酬。有一年拿 $0、$1 的,也有拿上千万美元的(包括股票、bonus)。基本工资中位数是 $26.5 万,算上股票 bonus 的中位数是 $50 万。

Box CEO(创始人),$18.9 万;LinkedIn CEO(非创始人),$46.2 万;SalesForce CEO(创始人),$1;Twitter CEO(非创始人),$1105 万;Facebook CEO(创始人),$148 万;Google CEO(非创始人),$55.4 万。

2017/09/14 第 1016 期

别浪费时间去写完美的代码

在同一个系统里,并不是每一部分的代码都同等重要的。代码是不断迭代、不断演化的,生命周期极短;一次到位做到“完美”既不可能也没必要。代码的正确性、安全性比美观更重要。

几年前看过施一公写的文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里面也提到“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

Design for iPhone X

又到了“Apple 推出新的屏幕大小的手机、App 界面可能要大改动”的时候了。iPhone X 与 iPhone 7 宽度一样,但高了 145pt;顶部状态栏与底部替代 Home 的标识都会影响已有的 UI 设计。

为什么你必须让销售人员拿提成 (archive)

有的创业公司以“文化”为由,让销售与工程师等其他工种用同样的待遇系统:死工资 + 一些 bonus。有些东西是需要创新的,但在否定旧制度前得先分析清楚旧制度为啥这么设计、有啥优势。

工程师里很多人是热爱编程的,拿固定工资在公司编程是没问题的。销售人员里有多少人是热爱忽悠的?若不给他们提成,怎能激励他们做出成绩?

对比 Flow 与 TypeScript (archive)

Tumblr 前端开发团队用代码实例评估了 Flow 与 TypeScript 这俩前端静态类型系统,最终选用 TypeScript 来重构他们的 React 代码库,因为 TypeScript 的出错信息比较友好。

而且 VSCode 对 TypeScript 集成比较好,毕竟都是微软做的。好像用 VSCode 的人挺多的啊。前不久去参加 @Scale 会议,微软的 VSCode 团队介绍他们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的经验;现在 VSCode 月活 200 万人;他们写了大量的 bot 来自动化各种流程(如检查用到的开源项目的 license)。

Facebook, You Needy Sonofabitch (archive)

从一个用户的角度吐槽了 Facebook 强行创造“活跃用户”的各种鸡贼手段,消息推送与邮件通知:“你已连续几天发文了,真棒”;“在你离开的这段时间里,你错过了 X 个好友发的 Y 个帖子”;“很久没发帖的某某刚发了个贴,快来看”。

如果你一下没反应过来,Sonofabitch 这个“单词”的意思是:Son of a bitch…… 如果你有数百个 Facebook 好友的话,有可能你每天都得被迫祝别人生日快乐了,毕竟一年只有 365 天,每天都有人生日。

2017/09/15 第 1017 期

How do Individual Contributors Get Stuck

很多人每次到了 performance review 时都很头疼。比换着方式夸自己更头疼的是,如何给同事善意的批评以及提“建设性”意见。本文给你支招。

怎么看到同事的“不足之处”?看他们在什么情况下工作分心、在什么情况下主要项目进展慢。本文列出了很多可能的理由,总有几条你能在 performance review 里用得上的:)

什么是 Pillar Page

搜索引擎不断进化,越来越智能;用户搜索习惯也在进化,语音搜索比例变大(Google 在移动设备上 20% 的搜索量),从短关键词进化到用长句搜索。新形势下,内容网站的 SEO 该怎么做?

针对某个主题,要有一个所谓的 Pillar Page,内容比一般的博文长,涵盖这个主题的方方面面(如 Instagram 营销指南);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堆的页面放所谓的 cluster content,深入讲解更细的话题(如 Instagram 图片的标题该怎么优化);通过超链接将 Pillar Page 与 cluster content 互链起来,但愿这一坨东西能吸引很多搜索该主题的流量。

The shadow org chart

公司里的 org chart 是树形结构,按职位分层;但公司里实际影响决策、带来创造力与活力的人往往不是级别最高的那些人。本文实践的网络结构的 shadow org chart 很不错。

怎么画出 shadow org chart?让公司里每个人回答这三个问题:哪四个人在工作里给你带来活力?你在工作中一般向哪四个人请求帮助?你要做决策时向哪四个人求教?提名者与被提名者都是节点,集合在一起就是一张有向图,这样就能很容易看到公司里哪些人是真正有影响力的。

Yagni (archive)

这是 "You Aren't Gonna Need It" 的缩写。软件项目初期塞进各种 Yagni 的功能,增加了代码复杂度、增加了未来的维护成本、让项目延期,最重要的是,未来往往用不到这些功能。

生活中也是如此,“将来可能会用到”的东西有很大概率是将来肯定用不到。

导致 SoFi CEO 下台的性丑闻 (archive)

SoFi 几乎在所有知名 podcast 里都有做广告,是估值 $40 多亿的借贷创业公司。Uber 公司里曝光出来的性骚扰主要是中层干部所为,而 SoFi 则是那些最高层领导。

CEO 向多个女性员工发骚扰短信,被看到握着女员工的手亲密交谈,且喝酒后会跟同事炫耀自己在那方面的辉煌成就;CFO 一生气就会在公司里踢垃圾桶,会当众评论女员工的身材,说要奖励能成功减肥的女员工 $5 千;在办公室停车场能看到有人车震;公司业务高速发展,连客服都曾经被拉来批准贷款。

2017/09/16 第 1018 期

用个人隐私数据做现金的商店 (archive)

俄罗斯杀毒软件制造商卡巴斯基在伦敦搞了个的实体店:只要你提供手机上最新的三张照片、短信 / 邮件的截屏等信息,就能在店里“免费”购物。一看就是营销的噱头,但这 idea 发人深思。

我们的个人隐私数据早已被许多不断作恶的公司采集了,反正咱也不是明星,用照片、聊天记录来“买”生活用品好像也挺划算的。而从商家的角度看,这是一门好生意吗?采集了顾客的真实隐私数据后,能卖给谁?能卖个好价钱吗?

Reddit 的搜索后台的进化史 (archive)

05 年,直接用 Postgres;07 年,用 Lucene;08 年,用 Solr;10 年,用 IndexTank;12 年,用 CloudSearch;现在用基于 Solr 的商业版的产品 Fusion。

现在 Reddit 重新索引所有的内容仅需 5 小时。

The Customization Curve (archive)

创业初期与用户沟通,用户说要加以下这 27 个新功能他才会开心;用户本来就很少了,若让一个用户不开心,就像天塌下来一样;那你该不该听用户的话呢?伤脑筋啊。

得学会排优先级:有严重的 bug 要修复,这是最高优先级;用户提议的功能若很容易用代码实现、且不用引入人类手动操作的流程,可以做;若必须引入人类手动操作的流程、但以后可方便地用代码自动化,可以做;若是那种需要前期投入很多、且将来也无法自动化的新功能,就别浪费时间去做了。

The Privilege of U.S. Citizenship

PayPal 前 CTO、联合创始人 Max Levchin 在主流媒体发表的主旋律文章:自己 16 岁时全家从邪恶苏联帝国来到美国寻求政治庇护、后来屡次创业最终成功;他于 911 之后成为美国公民。

移民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比较可能去创业。40% 的财富五百强公司是第一、二代移民创立;一半以上的独角兽创业公司创始团队里有移民。

"This is what makes this nation so remarkable: the opportunity to reinvent yourself, to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for your family, to transcend your status as a welcome guest to become a true equal."

在职场上为何女人容易霸凌其他女人 (archive)

在男多女少的行业里,当领导的女人更少;爬到领导位置的女人更不容易,“我当年就是疯狂加班、受尽欺负的,你们年轻人当然也得经历这些折磨”。比起男上司,女员工更讨厌女上司。

Study participants said female bosses are“emotional,”“catty,”or“bitchy.”

2017/09/17 第 1019 期

深度分析 Slack 的营销策略 (archive)

本文剖析了 Slack 的口碑营销、podcast 广告、自己开 podcast、SEO、Medium、产品良心定价、YouTube 视频、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等海陆空全方位一体化的营销战略战术大礼包。

Slack 那帮人在营销方面真是有一手。经典案例:2016 年底,在微软即将上线 Slack 竞争产品前夕,Slack 买下纽约时报整个页面,登出一篇题为“Dear Microsoft”的挑衅文章。

如果在 1957 年造一台与 iPhone X 计算能力相当的电脑要花多少钱 (archive)

单纯考虑硬件,按现在的钱来算的话,要 $150,000,000,000,000 美金;这台机器占地面积 100,000,000,000 平方米。要再考虑上软件的话 ……

用户如何决定改用新产品

不错的思考框架 -- 改用新产品的动力:push(旧产品太烂了)与 pull(新产品太棒了)。改用新产品的阻力:Inertia(迁移成本太大)与 Anxiety(新产品真有那么好吗)。

用实例讲解创业初期如何融资

创业刚开始,啥都还没做,该按照怎样的公司估值融资的?convertible notes 与 SAFE 的区别?本文以虚构的“互联网烤鸡翅”店为例,通俗地解释了早期融资的路数与各种术语。

联合创始人是夫妻的公司比较不受投资人待见

投资人的逻辑:如果夫妻在家里吵架,还能好好工作吗?如果夫妻离婚,公司还能运作吗?与丈夫一起创业的作者认为:夫妻感情比朋友感情更稳定,与认识不久的人一起创业才不靠谱呢。

风投里这种歧视夫妻、歧视男女朋友一起创业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我有个朋友的 co-founder 是女的(他们不是夫妻、也不是情侣),他去融资时投资人必问的问题:“你们在 dating 吗?”夫妻一起创业的例子:思科(后来离婚了)、Flickr(后来离婚了)、VMware、SlideShare、Eventbrite 等。

2017/09/18 第 1020 期

好莱坞面临来自烂番茄的攻击 (archive)

烂番茄(Rotten Tomatoes)是影评聚合网站,它的烂番茄指数被卖电影票的网站、电视新闻等广泛引用,能极大地影响电影的票房,这让好莱坞的电影工作室们很不爽。

烂番茄网站成立于 1998 年,一开始是几个伯克利学生的 side project。他们是成龙的粉丝,当初做这个网站是为了聚合成龙电影的影评。公司现在有 36 人,办公室位于比佛利山庄。现在网站每月有独立访客 1 千 4 百万。网站的影评有一半是影评人自己提交的,另一半则是公司员工在网上收集的。

Finding UX in the Trash (archive)

分类垃圾桶的设计普遍很糟糕,人们都得停顿好几秒甚至更长的时间后、犹犹豫豫地将垃圾扔进可能是正确的桶里。本文从分类垃圾桶糟糕的 UX 说起,总结了好 UX 的一些原则。

Accessibility Engineering Practice

Accessibility 是指设计线上产品时得考虑到如何方便残疾人(如盲人)使用。作者以前是 Etsy 的 accessibility 团队的经理,他在本文里详细总结了网页设计的 accessibility 方面的实践与工具。

公司有点规模后,如果网页设计没有 accessibility 方面的考量,可能会有法律问题。比如以前 Target 网站的网站让盲人无法购物,就被告了。网页上的按钮,可以用

做、也能用 ,但对一个使用读屏器的盲人用户来说,前者不是按钮,后者才是。

不要让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去做客服 (archive)

批判了最近的一种实践:让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对用户有同理心,所以每个人都得轮流做客服,即使你是工程师设计师。这种不专业的客服对用户是不负责任的,对公司里专业的客服也是种羞辱。

要让公司里的每个员工对用户有同理心还有其他方法的,比如:让公司里的专职客服每隔一段时间收集、分类用户的反馈(吐槽、表扬、功能请求等),然后群发邮件给所有员工;让专职的客服与公司其他部门的人紧密合作,传达用户的反馈、指导产品功能、修复 bug 等。

开源项目的商业模式 (archive)

基于开源项目做起来的公司如何赚钱?现在有个趋势:open core(核心模块开放源码、免费;高级功能不开放源码、收费)+ SaaS(相当于经营 cloud,用户不用自己搭机器)。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商业模式,但都不太靠谱。

比如:

  1. 公司一半的人做免费的开源项目,一半的人做咨询、按小时收费,那还不如投入 100% 精力做咨询呢;
  2. 付费的技术支持,但需要“技术支持”的话就表明这个开源项目不好用啊;
  3. 付费提供监控、logging 类的软件,但这样是干不过 AWS 等 Cloud 提供商的。

2017/09/19 第 1021 期

1975 年的微软 (archive)

这是微软官方网站上的页面,记录了那一年发生的事:Bill Gates 与 Paul Allen 写出 Altair 个人电脑上的 BASIC 解释器;公司成立;年收入 $1.6 万;员工 3 人。

加入我们的创业公司吧,保证让你降薪 40% (archive)

在公司里工作,薪水是按每周工作 40 小时定的。创业公司吐血加班,每周工作 70 小时或更长时间,相当于加班的人在降薪工作;这体现了该公司剥削劳动者的本质,项目管理一团糟才需要这样加班。

“但是,你不是说你喜欢编程吗?每周在公司工作 70 小时能满足你编程的乐趣啊。”这样说不对,我是喜欢编程,但我不想把所有编程的时间花在公司的项目上;我在公司工作 40 小时,回家后用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学自己喜欢的技术,说不定还能赚外快,而在公司加班非但没加班费、做的东西也不见得多有乐趣。

Amazon Prime Day 与阿里巴巴的双十一的差距

2017 年的 Amazon Prime Day 销售额 $10 亿;2016 年的阿里巴巴双十一销售额 $178 亿;2016 年全美国黑色星期五所有电商销售额 $33 亿。

Buffer overflow 是怎么一回事

尽管处理器提供了 NX bit、操作系统提供了 ASLR 等措施,让 buffer overflow 的难度加大,但只要仍有程序是用 C 语言写的,buffer overflow 还是会被黑客屡试不爽的。

本文讲得比较 high level,比较通俗。如果要看有代码实例的、手把手教你 buffer overflow 的文章,还是得看这篇 phrack 上的经典的 Smashing The Stack For Fun And Profit。

Apple 最好的产品是它的媒体策略

任何想发布新产品的公司、任何想制造花边新闻的明星、任何想吸引眼球的人都得避开这一天:Apple 发布新产品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重要的媒体资源都被 Apple 所吸引。

2017/09/21 第 1022 期

Solidarity Forever

本文采访了互联网老战士、Pinboard 创始人、波兰移民 Maciej Cegłowski,关于他发起的抵抗川普、科技工人大团结、关怀少数族裔的运动 / 组织 Tech Solidarity。

如何监督巨无霸科技公司、防止他们作恶、与邪恶政府狼狈为奸?普通用户抵制使用他们的产品?这是行不通的。巨无霸科技公司的财神爷是广告商、是其他企业,个人用户的抵制是没用的;而且巨无霸科技公司多是垄断的,普通用户也没其他好的选择。那靠这些科技公司里的员工来制约?一旦公司作恶,员工就罢工?也不太行得通,H1B 的工人们不敢这么做。除非通过劳动法保护 H1B 工人们不被打击报复。

Tech worker 这个词有意思,轻轻松松年收入六位数美金的工人:)或许得把 tech worker 的定义放宽点,除了码工外,还得包括诸如 Amazon 厂房里的搬运工、公司里的清洁工之类的。

iPhone 再一次成为奢侈品

iPhone X 是史上最贵的 iPhone。有些消费者奇怪的逻辑:曾经很酷的 iPhone 现在连阿猫阿狗们都在用了,怎么办?iPhone 若卖得越贵,门槛越高,逼格越高,越显尊贵。

In Hindsight……

CEO 范文赏析。Sift Science 的 CEO 撰文回答:“如果再来一次,在创业旅途中你会怎么做?”

  1. 别轻视营销、销售;
  2. 可以招有经验的老人;
  3. 下意识地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Look elsewhere

科技圈中产品的设计同质化很严重,大家都互相抄来抄去。可以换一种思路,去借鉴其他地方:大自然、建筑、手表、车、家具等。

DuckDuckGo:一个人做出并上线的搜索引擎 (archive)

本文详细介绍了 DuckDuckGo 的发展历程、增长用户的渠道、与 Google 的种种对比、如何盈利(仅依赖关键词的搜索广告 + affiliate links)、隐私保护等方面。

文中给出了一个我一直很好奇的数据点:在高速公路旁的大型广告牌做广告,要多少钱?四周 $7000,旧金山。DuckDuckGo 每天的 page view 不到 Google 的 0.1%,但也是全球访问量前 400 名的网站。Google 有数万员工,而 DuckDuckGo 则是代码开源、依靠社区力量。

这是将近十年前 DuckDuckGo 在 Hacker News 上线的帖子,看底下评论,有鼓励的、有吐槽的;但多数人都很钦佩一个人能做出还算不错的搜索引擎这件事。

2017/09/22 第 1023 期

你没听过的最重要的商业模式

这就是:没有人类销售人员的情况下、用户自助购买线上服务。

例子:自助买 AdWords、Facebook 广告。

这种商业模式的先决条件:

  1. 产品无须解释、很好理解;
  2. 需求巨大。

GitHub 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盗版字体下载站 (archive)

字体是设计师的劳动成果,有开源的免费版的,也有商业付费使用的。有的开发者买了字体、用在自己开源的网站上、然后不小心 commit 到公开的 GitHub repo,于是字体就能被免费下载了。

除了字体外,买来的代码、图片、音频等都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进入公开的 GitHub repo 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以后提交代码时多留一份心眼,检查一下 .gitignore、避免在 repo 里放入任何原本需要付费购买的东西。

暗黑模式案例:Booking.com (archive)

作为线上产品的设计者,如何通过设计操纵用户的行为、进而让他们多花钱?Booking.com 实例教学:原价超高,突显打折力度之大;给用户增加掏钱的紧迫感;让旅馆差评不容易被发现。

这种不道德的产品设计的暗黑模式的经典案例:Uber(让司机永不下线、无止境地开车接客)与 LinkedIn(让用户一不小心就上传整个通讯录)。

Yandex.Metrica 使用的数据库的进化 (archive)

Yandex.Metrica 是市场份额仅次于 Google Analytics 的网站流量统计服务。他们数据库的进化:MySQL(row-based)-> 基于 LSM Tree 的 -> column-based 的。

Yandex.Metrica 的市场份额是世界第二大(8.3%),仅次于 Google Analytics(83.5%)-- 差距挺大的……

为何 Best Buy 在 Amazon 的时代依然活得不错 (archive)

大部分的传统零售商在 Amazon 时代只有被碾压的份,而电器零售商 Best Buy 却活得不错,股价表现良好。这得益于 Best Buy 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买比较昂贵的电器的话,很多人都还是喜欢去实体店亲眼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再回家网上购物…… 哈哈。如果实体店价格与网上卖一样低、并且提供送货上门,或许能让那些来店里看一看、摸一摸的人直接掏腰包。

2017/09/24 第 1024 期

The Genius Fallacy (archive)

MIT 博士毕业、现在 CMU 计算机系任教的 Jean Yang 的文章。即使在学术圈,天生的聪明才智也不足以保证你能成功。自律、坚持不懈、专注等品质更重要。

'Silent Start':Amazon 里高效的开会方式

打印出不多于六页的文字资料,开会之初所有与会者默默阅读、在纸上做笔记、静心思考,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这样的话大家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了,开起会来效率才会高。

记忆中的品牌 (archive)

很有意思的实验:找了 156 个美国人,让他们凭记忆画出 10 个家喻户晓的品牌的 logo(Apple、星巴克、阿迪达斯等)。实验结果:只有极少人能准确画出 logo。

这些品牌都人尽皆知了、甚至大家每天都在用(如 Apple 的手机),为啥人们记不住简单的 logo?用福尔摩斯的话说:“see, but do not observe”。凭记忆,有多少人能说出 Apple 的苹果被咬了一口的部分是在左边还是右边?星巴克的美人鱼是正面还是背面?

Write Less Code, Use More Tools (archive)

CircleCI 的 SRE 工程师撰文解释他们为啥同时使用 Nomad 与 Kubernetes、而不用 Mesos。工作中有很多这种“为啥用这个而不用那个工具”的决定要做了。

Go 语言的这十年 (archive)

Go 语言的主要缔造者 Rob Pike、Robert Griesemer 与 Ken Thompson 三人撰文回顾 Go 的发展史与一些重要人物,并贴出促成 Go 诞生的相关邮件的片段。

2007 年 9 月 20 日下午,最初的讨论;21 日,在 Google 总部的某间办公室里,三人有组织地进一步讨论;25 日,Rob Pike 开车回家路上想到了“Go”这个名字,既可做命令行工具的名字、又可做源代码文件的后缀;2009 年 11 月 10 日,Go 正式推出。

2017/09/25 第 1025 期

名表评测网站 Hodinkee 对 Apple Watch 3 的深度评测

Apple Watch 销售额已经打败劳力士等所有老牌名表厂商。搭配 AirPods 无线耳机,本文作者不带手机、只用 Watch 许多天,无障碍地进行手机通话、发短信。

手表爱好者们觉得:机械表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可以传后人(详见庸俗小说里的塞过菊花躲过越共的传世金表,哈哈);然后手表爱好者们偶尔在健身的时候带一下 Apple Watch,周末的时候也能带一下,或许周五不是很忙的时候也带一下,干脆一直带着算了。

测试 microservice

所谓的测试金字塔:底部是单元测试,数量最多;上面是集成测试(测单一服务),数量第二;在上面是 end to end tests(测多个服务);顶端是 UI 测试(从用户角度测试)。

好的 CTO 的七种品质

懂业务、不断地关注并评估新技术、能与客户友好互动、技术过硬、专注于公司文化、能带好团队能培养新人、能成为公司与品牌的脸面。

Diversification (aka How To Survive A Crash) (archive)

非常看好 cryptocurrency 的投资人 Fred Wilson 撰文警告大家:泡沫可能会破灭(长远来看会再涨回来的),不要把全部身家压到虚拟货币上,要学会分散风险。

他以自己的例子说明分散风险的重要性:他在上世纪互联网泡沫里发了财;卖了雅虎等股票(相当于 10% 的身家)买了两套房;后来互联网泡沫破灭,他那两套房成了他全部的资产。他建议:各类现金、蓝筹股(亚马逊、谷歌之类的)、房地产、高风险的投资(比特币、风投等),这四类各占资产 25%。

Game of Thrones 作者在 DOS 上写作 (archive)

George R.R. Martin 有两台电脑,一台上网、查邮件,另一台写作。写作用的电脑装 DOS;字处理软件是 WordStar 4.0:没有烦人的字母自动大写、拼写纠错等弱智功能。

如果他在现代化的文本编辑器上写作,Game of Thrones 里的人名、地名会被拼写纠错功能虐惨的。这个 YouTube 视频展示了 WordStar 4.0 的模样。

2017/09/26 第 1026 期

Y Combinator 创业建议懒人包 (archive)

总结了 Paul Graham、Jessica Livingston、Sam Altman 等 YC 里的人在过去几年给出的各种大家耳熟能详的创业建议

如何熬过创业第一年 (archive)

线上备份服务 Backblaze 的创始人 CEO 讲述自家公司第一年的情况以及给出建议:5 个创始人平分股权、不拿工资,成立公司签各种法律文件,8 个月上线第一版、共花 $9 万 4、月赚 $50。

创业者没必要去说服每个人

创业者往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去试图说服投资人、用户、潜在的员工、记者等各种人。不是每个人都值得去这么花时间与精力的。聊几句后往往能得到明确信号,没必要跟眼前这人纠缠,放手吧。

小屏幕 iPod、网络通讯工具、电话

本文标题描述的这种设备叫做 Apple Watch:)简直又回到了 10 年前乔布斯宣布 iPhone 时的情景。当时谁也想不到电脑公司 Apple 做的手机能卖那么好;如今,手机公司 Apple 做的手表销售额全球第一。

第一代 iPhone 没啥好玩的,没有 App Store,功能不多,自带的几个 App 还行,要过几年后才牛逼起来;第一代的 Apple Watch 也很弱,离开 iPhone 就用不了,但两年半之后的最新的一代 Apple Watch 已有成为完全独立的计算设备的趋势了,发展势头不错。

公司的名字很重要 (archive)

好的公司名字让媒体乐于报道、让老百姓一听就记住。

他在互联网泡沫时的公司原来叫 emode,听了后很难拼写正确,花大钱做广告也没啥效果;

改名 Tickle 后访问量飙升,公司估值立涨 2.5 倍。

2017/09/28 第 1027 期

从模特到成为软件工程师 (deleted)

从大学退学去做模特。后来到 Udacity 在线上计算机导论课程;在网上建立个人品牌(写博客、做视频等);游说公司让自己免费打工,数月后表现良好则转成正式员工。

“Own who you are. Use your previous experiences as a strength.”

Defining Aggregators (archive)

当代暴利的互联网公司多是所谓的 Aggregators:

  1. 聚合超多的用户(需求方);
  2. 增加用户而成本近乎零;
  3. 网络效应,用户越多(需求),吸引的供给越多、越便宜。

某种程度上,这些 aggregator 都有很方便的搜索、发现东西的机制。

例子:

Google,聚合一堆搜索信息的人(需求),一个全新的产业应运而生,那就是 SEO,网站们(供给)渴望被发现;

Netflix,订阅用户(需求)很方便地发现感兴趣的电影,携一堆订阅用户去买电影版权(供给),可以砍价。

可以练习一下如何解释 Airbnb、Uber、Facebook 等服务。

Instagram 创始人 CTO 分享工程团队成长的经验

Instagram 被收购时公司只有六个工程师,都是全栈。他分享了创业初期招实用的全栈工程师的经验。队伍壮大到一定阶段就要招专才,再大点就按平台分组,再大点改成按产品功能分组。

创业初期,资源有限,不要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纠缠太久,要懂得 trade off,懂得 move on,将时间、精力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Anti-Perks (archive)

换个方向思考:与其思考创业公司该为员工提供什么福利,不如思考有哪些“福利”不应该提供。比如:办公室里不要有酒、不要有电视 / 游戏机等分心的东西、不要允许员工带狗上班等。

剖析 MongoDB 的 S-1

即将上市的 MongoDB 各种数字:估值 $16 亿,全职员工 800 多人,主要收入来自企业版数据库的付费订阅(客户 4300 个,每个客户平均每年付费 $3.03 万)。

技术不是关键,懂得运作、懂得营销、懂得游戏规则,照样能上市。

2017/09/29 第 1028 期

即将到来的软件世界末日 (archive)

软件的复杂度越来越高、人类程序员越来越无能为力、软件的 bug 越来越多、越来越致命:911 报警电话系统因 bug 宕机、人民生命财产面临严重威胁;汽车因 bug 自动自杀式地加速。

文中提到微软的 Visual Studio 代码里 5,500 万行;空客上的软件 3,000 万行代码;特斯拉等高端车 1 亿行代码 -- hmm,他们是算的是汇编语言的行数吗?向创业公司的请求:关怀程序员,看谁能做出牛逼的开发工具,能更好地控制代码复杂度、方便开发、尽量减少 bug。

哈里森·福特现象:辉煌的职业生涯从低薪开始

鸡汤文一篇。哈里森·福特放下养家糊口的木匠工作去以低薪拍摄星球大战,后来成了赚大钱的大明星。领低薪、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最后终究是有回报的。作者在文中也贴出了自己几年来的工资变化。

Refresh Is Sacred (archive)

吐槽了一种现象:很多 app 设计得很不人道,竟然不允许用户“刷新”(如下拉刷新、刷新按钮);从 wifi 切换到 LTE,app 常会短暂失去连接、明显出现数据不一致,若没刷新的选项,用户只能重启 app 了。

经营自给自足的小创业公司学到的东西 (archive)

与大公司的客户打交道要小心;大公司很鸡贼,会找各种理由占你这个小作坊的便宜;他们会尽量推迟付款;他们是事儿精、百般刁难就是不给钱。如遇到这种大公司,要学会果断 move on。

"Your company will be defined just as much (if not more) by the customers you turn down vs. the ones you take."

Customer Inspired; Technology Enabled

产品经理、非技术的管理人员们要让工程师参与到产品的设计过程里。技术的发展能让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功能变得可行。谁最先知道技术发展了?是工程师,而不是用户。

所以整天伪科学地做用户调查,是做不出创新的东西的。文中举了一些工程师推动下的产品创新的案例。有个反例:iPhone 不是第一个触屏手机;但当时传统的手机制造商对已有手机用户进行调查,那些用户声音很大、都喜欢黑莓的物理键盘、纷纷反对触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