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 2015 年 3 季度汇总

2015/07/01 第 263 期

15 个改善 App 用户体验的 growth hacks (archive)

改善了用户体验,用户爽了,口口相传了(word of mouth),就能有 growth。人性化的小细节(比如搞笑的错误提示)都很有用的,Slack 在 UI 的语言上做得很好。

Messaging And The Apple Watch (archive)

Watch 很适合推送消息。但通讯是双向的,你收到别人发来的信息,却没法回复(Watch 上没键盘、系统预设的文字回复不够用),是很糟糕的事情。

密码的未来是不需要密码 (archive)

头脑风暴一下,现在有多少种不用输密码就能登录一个服务的手段?通过邮件 / 短信发一条特殊链接给你(比如最近的 Medium)、iOS Touch ID(指纹)、人脸识别等。

创业公司需要花时间写博客吗 (archive)

再来一篇讲内容营销的文章。写博客要有俩正确的目标:

  1. Build an inventory of helpful content;
  2. Grow an email list。

前者指的是发布合适的文章,一年两年后,还是有人不断通过搜索引擎进来看,发的文章多了,进来看的累计人数也多了,所谓的常青内容(evergreen content);

后者则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读者邮件,有了读者邮件后,好处多多(比如以后就能理直气壮地发营销邮件了)。

Let process be implemented by those who practice it (archive)

我们谈论各种明星科技公司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他们最让人惊艳的地方往往不是技术,而是制度。看黄易山如何总结他在 Facebook 时候管理工程团队的经验。

"People feel greater ownership over process they create themselves, and are thus more empowered to adjust it in the future as circumstances inevitably evolve rather than allow it to calcify."

2015/07/02 第 264 期

是忠臣还是雇佣兵 (archive)

现在的员工更像是雇佣兵,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2 年都算老员工了;“忠于”公司这样的语言,听起来像笑话一样。有没有办法让员工稍微“忠诚”一点?别把公司开在热门的地方(比如硅谷)-- 但不好招人、建设好公司文化、成为好的领袖(而不只是管理者)。

"…… leading is that special thing. It is charisma, it is strength, it is communication, it is vision, it is listening, it is being there, it is calm, it is connecting, it is trust, faith, and belief."

Mission driven companies have something most companies don’t have. They have“why”that keeps the team together through difficult times and when the compensation isn’t close to“market”。

"values are the house and culture is the furniture"

In the Bay Area and NYC, your employees are constantly getting hammered to leave for more cash, more equity, more upside, more responsibility, and eventually it leads to them becoming mercenaries.

How to prioritize customer research when everything is a priority (archive)

这篇 Google Ventures 的文章问的几个问题不错。

当我得知电脑也有灵魂 (archive)

Paypal 创始人之一、前 CTO Max Levchin 回忆他的电脑初体验,很浪漫主义。工程师聚在一起也经常会互相问起为何与电脑结缘的。

程序员如何要求涨工资 (archive)

工程师很多都不善言辞,认为沉默是金,不会去争取自己应得的。If you don't ask, you don't get. 既然都能刷题面试,为什么要求涨工资这种事不会也练习一下?

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的创始人的特点 (archive)

尤其是对比了斯坦福商学院与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在创业方面的表现。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的比较容易拉到风投,将近一半有技术类的学位,创业前已经有平均 6.4 年工作经验,年龄多是 30 多岁。

2015/07/03 第 265 期

不要轻视年轻的风投从业人员 (archive)

一方面,创业者急切地找风投要钱;另一方面,风投里的人急切地找好的创业项目投资 -- 特别是年轻、初出茅庐的年轻 VC(associates、analyst),都想证明自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The Case for Startups to Make Radical Transparency the Top Priority (archive)

创业团队里的信息公开透明,减少猜疑、减少谣言,让员工有足够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做决策。

Being as transparent as possible, effectively transparent, is a major way for teams to come together around big, difficult missions.

"By being more open and admitting mistakes and sharing difficult news, you become more connected to the people you’re working with."

创业公司的创始人都做些什么 (archive)

从 Maker 转型做 Manager 后,从单纯写代码到做各种杂事:管人、管产品、写博客(内容营销)、哄用户开心、哄员工开心、确保银行里有钱、不断学习等。

相关阅读:【Maker 的日程安排与 Manager 的日程安排】

风投是线下的社交网络 (archive)

以 Greylock 为例,他们去年组织了 26 场线下的聚会(今年计划至少办 75 场),邀请他们投资的公司的创始人、员工,以及业界其他公司人一起活动。毕竟现在那么多人创业、不创业的话跳槽也很频繁,多认识人多了解些八卦还是不错的。

创业公司最好的报酬:rate of learning (archive)

学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实践;小公司、创业公司给你比较多的机会去实践;审批的程序比较少(或者根本没有),所以你可以快速实践(实验)很多东西,大大加快了学习的速度。

创业公司现金报酬一般比大公司少,但也不至于少太多,就当做为快速学东西交学费了。

2015/07/04 第 266 期

Playing Startup (archive)

PayPal 与 LinkedIn 早期员工 Lee Hower 写的。创业、或者加入 startup 已经变成一种很酷的娱乐项目,太多人想发财又不愿吃苦。作者回顾了当年他们创业时候最“不酷”的部分:努力工作。

不管是 PayPal 或 LinkedIn,刚开始的时候早期员工各个都是工作狂。文中提到了当时 PayPal 的 CEO Elon Musk 经常睡在办公室。

72 小时,Facebook 上线给头像加彩虹色的工具 (archive)

两个实习生在 hackathon 的 project。高度重视、快速反应,抓住时事热点,预感高等法院极有可能通过同性结婚法案,赶在这个事件发生前的几个小时,上线这个小工具。体会一下,什么叫 Move fast。

有经验的工程师写代码过程中使用 Google 的次数多吗 (archive)

一个在业界摸爬滚打 10 几年的牛逼 C ++ 工程师(或名校计算机系教授),为了写 10 行 JavaScript 代码,或许需要 Google 一下:)很正常。就像计算机系 phd 不见得都会修 windows 注册表的(实际上没几个会的)-- 你不是学计算机的吗?怎么这都不会,哈哈。

Quora 的 iOS 原生 App 里有哪些部分用到 HTML5

在需要快速迭代的部件,使用 HTML5/javascript(WebView),方便 A /B testing -- 不用等待漫长的 App Store 的审核过程。

话说湾区日报的 iOS app 的最新版已经被关在 App Store 里快一个月了,至今还没放出来。

Coding for Obsolescence (archive)

Medium 的 Head of engineering 的文章。“写代码又不是造金字塔。”在 startup 里,代码进化得非常快。做好模块化,经常 (小规模地)refactor,而不是全部重写。

2015/07/05 第 267 期

Circa 失败的原因 (archive)

又一篇分析新闻 App Circa 为何失败的文章。为何失败?无趣、忠于事实、不搞标题党。

Buffer 极度透明、公开的文化 (archive)

Buffer 是一家“奇葩”的创业公司,几乎把所有信息都公开了。对外公开所有员工的薪水、公司实时的盈利数据、项目计划、员工读的书等;对内公开所有人的邮件。我们外人则可以把这些当做具有实战意义的创业学习资料:)

从他们的 dashboard,可以看到本月赚了多少钱、当前有多少客户、流失多少用户等数据。最酷的是 Live Stream 的部分,实时更新收费情况:几分钟前,某某客户付了 $10;几十分钟前,某某公司付了 $102 ……

一眼识别出糟糕的 UI (archive)

" 如果你让一个没经验的、非技术人员设计 UI,通常这个 UI 会看起来像是在 Excel 中做出来的”……

Thoughtbot 的员工手册 (archive)

周末到了,放一篇优质长文。Thoughtbot 是一家做网站、做 app 的咨询公司。这个手册含盖了公司管理理念、产品设计流程、技术的选择、开发环境设置、开发流程、销售、招聘、运营等方方面面。

可以把这篇文章当做运营一个小公司的指南。他们在安排时间上,一周会有一天作为 "investment time”:贡献开源代码、贡献公司内部员工用的 dot files、写博客、贡献各种编程教学资源 -- 也就是投资自己、投资公司、投资社区。投资,不是投机。与其拿钱在股市里投机,不如好好投资自己的时间。

坚持每天写代码 (archive)

与写文章一样,写代码也能帮助思考、激发灵感。"Writing is thinking"。不用每天写全新的东西,可以重构以前写的代码、可以用一个不同的语言重新造轮子 -- 这些都能让你学到很多东西:新语言、以前未发现的语言特性、新灵感、新工具、新开发流程等。

2015/07/06 第 268 期

我们需要好好聊一下 startup (archive)

一篇对当前形势很不错的思考。文章最后提到的 "Watch out for fixed costs”很对,现金吃紧了可以裁员,但那种签了 5 年合同的豪华 office 却仍是烧钱的主;所以租办公室不要租那么长时间。

Microservice Trade-Offs (archive)

Martin Fowler 对于 Microservice 的思考,好处与坏处。其实,一台机器的计算能力比大部分人想象的要大得多,多数情况下根本不用上分布式系统。

我们的职业生涯“一团糟” (archive)

很有意思的思考:我们的父辈一辈子就做一份工作;不久前一辈子可能有少数几份工作,都是线性的职业生涯,一份工作结束了换另一份工作;现在,很多人都同时有几份工作:白天正经的工作、下班后 side project、各种合同工。等以后退休了,回顾我们的职业生涯,会发现我们的职业生涯其实“一团糟”,非线性的。这样挺好的,可以在有限的人生体验很多不同的东西,会很精彩。

我与 Startup 结缘的时刻 (archive)

英语专业毕业的 Jessica Livingston 原来从事无聊的工作。在一次 Party 上认识了 Party 的主人 Paul Graham(后来的老公与事业合伙人),受到启发开始采访创业者开始写书,从此热爱上 startup 的世界。

Buffer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昨天分享了【Buffer 极度透明、公开的文化】,反响不错。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里,Buffer 的创始人介绍了他们这家创业公司的起源。

他原来是做网站的,接私活的 freelancer。自己有定时发 tweet 的需求,所以做了 Buffer。上线第一个月,有 100 个注册用户,其中 3 个是付费用户。第一个付费用户出现在上线三天后,付了 $5。运营了半年后,才全职做这个 startup 的。在每个月赚 $1.3 万后,有 5.5 万用户后,才开始种子轮融资。如今,他们每个月赚将近 $55 万。

里面也提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现在(基本上)所有人白天一份工作,晚上回家都自己做点 side project;但回到家很累了,哪有精力好好做 side project?Buffer 的创始人是这么做的 -- 他早上早起,把自己一天最有精力的时间投入到 side project 中,然后再干“正事”。

2015/07/07 第 269 期

深入浅出 network partitions (archive)

CAP 里的 P。这是一系列博客文章的第一篇。之后的文章实例分析了众多系统在 network partitions 的情况下如何反应,包括 postgres, redis, zookeeper, kafka, cassandra, elasticsearch 等。挺生猛的一系列文章。系统领域从业人员、爱好者们、民科读一下,还是能学到些东西的。

基于 Bitcoin 的去中心化的 Reddit (archive)

作者是在 Reddit 短暂工作了 4 个月即被开除的工程师。Reddit 最近有不小的麻烦。文章提出了去中心化的 Reddit 的设想:有两种用户,超级用户运营 P2P 的 reddit 节点,普通用户用少量比特币付费给超级用户下载内容来看;为鼓励用户多发高质量贴,点赞就是用比特币打赏。

听起来有点新闻组的意思。

Why Invest in Tools (archive)

非常不错的宣传 Facebook 企业文化的文章 -- 作者本意很伟大,我小人之心了 -- 在公司里做小工具、做开源软件、做编程框架,背后当然有拯救全人类的伟大动机;但俗一点说,这些举动都是不错的 PR、营销素材……公司应当适当地鼓励、允许员工有这方面的自由。

文中提到,即使在 facebook 这种比较开放的环境下,你自己花时间做一个(看起来与公司产品无关的)东西也会遇到很多反对的声音。都有风险,很多会失败。在失败了很多东西后,仍然有 HHVM,GraphQL,React,ComponentKit,Flow 等流传于世。

Alfred 的故事 (archive)

Alfred 基本上算是 Mac OS X 的装机必备了吧。它的开发者是一对夫妇。与许多伟大的软件、线上服务的诞生类似:做自己也想用的东西。上线两周内,下载量 35000。

被问到如何看待同类竞争软件时:“There has never been a strategy to "compete" in our mind; our objective is to create an app that is truly useful, stable and always-evolving, regardless of who else is in the market. By staying focused on creating a great product full of useful features, rather than playing a game of tit-for-tat with a competitor, I think we've built a better product and have a happier community of users.”

Snapchat 的 CEO 讲述 Snapchat 的故事 (archive)

Mark Zuckerburg 恐吓 Snapchat 的俩创始人:我们正在做 Snapchat 同款,叫 Poke。俩创始人回到办公室后第一件事,为 6 个员工每人买了本《孙子兵法》。hmm ……

Snapchat CEO Evan Spiegel 也是富二代,爸爸耶鲁法学院毕业,妈妈哈佛法学院毕业。Snapchat 刚上线时其实并不火爆,一个夏天攒了 127 个用户;后来由表妹引入当地高中才火了起来:上课拍照传小抄,阅后即毁,老师抓不到证据。Snapchat 是 Google App Engine 的大客户啊。

2015/07/08 第 270 期

Engineering Alignment (archive)

Chewse 的年轻的女 CEO 写的。我知道旧金山城里很多创业公司的员工用餐都靠这家公司提供。文章提供了三个小技巧来帮助团队“统一思想”。

As Reddit Burns, Some Hard-Earned Lessons on Building an Open Community (archive)

"Online community platforms attract the best and worst of humanity."

开除差的员工动作要快 (archive)

Hunter Walk 的文章给出了不愿意开除员工的五个借口,然后一一反驳。

"You’re setting a low bar for performance and communicating that it’s acceptable. You’ve filled a seat and using dollars plus equity for someone who isn’t going to create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magic that startups require to find escape velocity. You want a horse-sized duck at your startup, not 100 duck-sized horses."

硅谷时钟: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无尽循环 (archive)

作者是 Square 的 PR 团队老大,以前也是 Google 的 PR 老战士。一看就是见过世面的。媒体号称是无冕之王,但多是纸老虎。文章很有创意地把媒体对一家公司正面报道、负面报道的周期比做一天(硅谷时钟,12 小时)。

0 点,没人在乎你;

1 点,发布新产品;

2 点,主流科技媒体盛赞你(今年 SXSW 后的 Meerkat);

3 点,主流媒体盛赞你是行业颠覆者(今年的 Zenefits);

4 点,你是硅谷最牛公司(今年的 Slack);

5 点,全速增长势不可挡(今年的 Airbnb);

6 点,你是全球最牛公司;

7 点,开始有人唱衰你(今年的 Twitter);

8 点,你丫根本不赚钱(今年的 Dropbox);

9 点,所有新闻都是负面的(2014 年的 Square);

10 点,公司一团糟(最近的 Reddit);

11 点,上纲上线各种政治不正确(2007 年的 Facebook);

12 点,全球最差最道德败坏的公司(Uber?)。

硅谷时钟的一天结束了,你迎来了另一个轮回,0 点(今年的微软)。

当一个负面报道出现了,甚至是极度负面的报道,别急,冷静:doing nothing is doing something.

“You’re never as good as everyone tells you when you win, and you’re never as bad as they say when you lose.”— Lou Holtz

"So just ignore the chatter and ship. If your business is a good one and you know how to manage the clock, your story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昔日的奥巴马竞选班底今何在 (archive)

某种程度反应了美国经济重心的迁移。昔日的天子近臣,离开白宫后到哪里发展(捞钱)比较好?不是纽约,不是 LA,不是芝加哥。文中列出了一串的公司名与人名,他们都在硅谷。

2015/07/09 第 271 期

What Acquihire Really Means (archive)

Acquihire:那种大公司收购小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通常表现是收购后迅速把小公司产品下线。可能很多人搞 startup 的目标就是被 Acquihire 吧:)

Amazon 老员工给实习生的建议 (archive)

“千万别来 Amazon 工作”。如果你有时间(或者想打发时间)的话,把这个 Reddit 帖子的评论看了,挺有料的。在 Amazon 工作真有那么糟糕吗?

Instagram 与茄子的持久游击战 (archive)

当然,茄子(eggplant)是有指代意义的。挺有意思的文章。没有出格图片,在办公室可以看:)

做完形填空进行 Performance Review (archive)

每隔一段时间(半年或一年),公司就会让同事之间互相 performance review。这是很有必要的,你要成长就必须听取别人的反馈;但也很花时间的。Medium 实践了用做完形填空的方式让这一过程轻松高效。

React 与 C ++:Quip 的原生桌面客户端 (archive)

仅有 13 个工程师的 Quip,是如何快速做出、并维护 8 个不同平台的客户端的(包括 web、mac、windows、iphone、android 等)?靠的是巧妙的架构与高度代码重用。

本文介绍了他们今天推出的 Mac 与 Windows 原生桌面客户端如何做的:桌面客户端与网站都是用同一套 React/Javascript 代码做 UI,与后台的通讯的 data API 是 Google ProtoBuf;网站的后台是 Python/Mysql,桌面的后台其实就是跑在本地的 C ++ 库与 LevelDB -- 支持离线操作,批量同步到服务器。

2015/07/10 第 272 期

为何每个风投都开始写博客了 (archive)

说得好听点,叫 content marketing。现在创业成本低,很多 startup 不用拉风投就能开始赚钱了;风投也多了起来,风投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及早建立广大读者群,未来会有用的:)

为幻灯片辩护 (archive)

有这么一种趋势,越来越多创业者赤手空拳不带幻灯片地去向风投 pitch 你的 idea -- 这样确实很酷。但 Bill Gurley 要告诉大家,还是尽量要用幻灯片的。连 Steve Jobs、Elon Musk、Jeff Bezos 都要用幻灯片呢。

桌面程序的复兴 (archive)

感觉有很长一段时间,桌面程序突然不酷了,所有人都在做网站、做手机 App;然后桌面程序又回来了,Slack、Spotify、Evernote、各种社交服务的桌面客户端。这是为什么呢?

文中总结了两种类型的问题适合桌面程序来解决:一种是需要快速反应的(比如有人跟你说话,你要立刻马上把音乐静音),一种是高频使用的

1Password 的故事 (archive)

“老套”的故事:先做给自己用,顺便安利给朋友用,大家都喜欢,然后严肃认真地做下去了。有 beta program,25000 个活跃用户抢鲜体验新版本(做桌面程序的好像都有这样的 beta program,比如 dropbox)。

Airbnb CEO 的成长 (archive)

在成长为能干的 CEO 的过程中,Brian Chesky 向很多人取经,包括巴菲特、jony Ive、Jeff Weiner、Sheryl Sandberg 等。你本身如果没三两下子,这些名人理你吗?

文中提到的一点不错:在处理重大危机的时候,千万不要搞民主、投票这套,consensus 后的结果往往是折衷的方案、最差的决定。

“A consensus decision in a moment of crisis is very often going to be the middle of the road, and they’re usually the worst decisions,”he says.“Usually in a crisis you have to go left or right.”

2015/07/11 第 273 期

为什么 Twitter 的总部在旧金山最乱的区域 Tenderloin

Twitter 创始人 Ev Williams 回答了这个 Quora 问题。俩原因:

  1. 那栋楼面积很大(在不好的区,没人租?);
  2. 希望数千 Twitter 员工能给三番最烂的区带来活力。充满社会责任感啊

尝试 OCR (archive)

分享这篇 wealthfront 的博文并不是说他们应用 OCR 技术有多新颖、或有多先进;文中描述的场景是 startup 日常必须经历的:尝试各种开源软件、遇到性能瓶颈、调参数(常常是用枚举法、各种伪科学)、打补丁等。

Apple Pay 与现有其他金融基础设施共同开创的数千亿美金的市场 (archive)

我来补充一点文中没提到的 Apple Pay 的必杀技:得到用户的家庭住址 -- 思考一下,得到这一信息有什么应用?

文章作者是 Chamath Palihapitiya。他帮

  1. Winamp 增长到 1 亿用户 (2001);
  2. 帮 ICQ 增长到 2.5 亿用户 (2004);
  3. 帮 Facebook 增长到 10 亿用户 (2012)。

种子轮、A 轮、B 轮的定义 (archive)

有意思的观察:10 年前啥都还没做、光靠幻灯片就能空手套白狼拉到种子轮;去年至少要有个 prototype 才敢去拉种子轮;今年怎么着得有个 MVP 让市场检验了才敢去拉种子轮。

Spotify 与音乐人现有的收益分成模式有问题 (archive)

文章认为现有的收益分成模式是按播放次数分成,让小众的独立音乐人赚不到钱。文章提出了新的收益分成模式,按忠实用户数分成,有利于小众独立音乐人。

2015/07/12 第 274 期

MVC 模式的替代品:VIPER (archive)

iOS 编程严重依赖于 MVC 模式,常常会出现巨大无比、难以维护的 ViewController。Brigade 实践了新的模式 VIPER(View, Interactor, Presenter, Entity, Router),更好地组织代码、更方便 TDD。

Signalling Risk in Seed Rounds (archive)

那些种子轮投资你的风投,如果不再投资你的 A 轮,别人会怎么想?“这公司看来没戏,原来的风投都不再继续投资他们了。”

为情怀而写 apps 的时代 (archive)

很有意思的思考。现在独立开发者很难从 App Store 赚到钱,别说大富大贵的那种,只靠 App 养家糊口都难。This is the age of writing iOS apps for love.

The WTF Economy (archive)

Tim O'Reilly 对共享经济、新的工作模式的思考。工程师们对 O'Reilly 是不是很耳熟?就是那一堆以动物为封面的技术书籍的出版商。

从 Steve Jobs 身上学到的东西 (archive)

作者 Guy Kawasaki 是 1984 年 Apple 负责营销 Macintosh 的成员之一。文章虽然讲得是 Steve Jobs,但也注入了作者本人对 marketing 的一些思考。

2015/07/13 第 275 期

从 Ben Horowitz 身上学到的 12 件事 (archive)

关于管理、投资。“Often any decision, even the wrong decision, is better than no decision.”

How to Start a Growth Team (archive)

来自 Yahoo 的 Growth team 的经验。这是一家大公司,文章里充满了浓浓的政治斗争的气息,充满了战胜内部敌人的小技巧:你要在高层找靠山、你要用各种办法说服其他人你不是疯了。

Circa 创始人讲述 Circa 的故事(2014) (archive)

前不久 Circa 突然下线,但我还是坚信类似的 idea 总有一天会做大、做成功的。这篇采访中提到他们的小编们生成新闻的方式、用的工具,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让新闻更加结构化,就跟模块化编程、函数调用一样。

让我想起 Marc Andreessen 以前的一个 tweetstorm,未来能取得大成功的 idea 现在都已经存在了,这些 idea 现在尚未成功,并不是 idea 不好、而是出现得太早了。往往最后能成功的,都是比较晚进入市场的,吸取了别人失败的经验教训,the last mover advantage。

将 revenue 从 $0 增长到 $100 万学到的 43 条经验 (archive)

虽然是标题党的 listicle,但有几条总结得不错。最赞同这点:免费、低价不一定能让用户开心;特别是大客户,他们会想:“你不收费的话,如何可持续发展?如果我的公司几千人用了你产品了,明天你突然关门了,怎么办?”

Airbnb 创业初期的 5 封拒信 (archive)

Airbnb 的 CEO 晒出了 5 封 2008 年的时候来自风投的拒信(还有两个没回信的,默拒)。那些投资人都不认为 Airbnb 所 target 的市场足够大。

应该学会如何处理 rejection。想起一句话:""If you aren't getting rejected on a daily basis, your goals aren't ambitious enough ." -- Chris Dixon

“你本可以只花 $15 万,就能拥有 10% 的 Airbnb 的……”

2015/07/14 第 276 期

无止境地追求 Product Market Fit (archive)

给出了如何衡量自己的产品是否具有 product market fit 的实用攻略。最后给出了 snapchat 的例子:上线几个月后,下载 20 万(增长快)、日活跃用户 10 万(用户留存率高)、每天发 1 百万张照片(有意义的使用量,日均人均 10 张照片)。

放弃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表 (archive)

Upwork 的软文,但写得不错。文中还提到 MySQL 在高峰的时候有 500 个全职员工,分布在全球 36 个国家,没有一间办公室。后来 $10 亿卖给了 SUN。

很喜欢文中提到的这句话,争取不做这样的人:“People buy things they don’t need with money they don’t have to impress people they don’t like”。

Single Page App 的缺点 (archive)

显然不是所有的应用都适合 Single Page App 的,比如主要流量来自搜索引擎的应用就不适合。

写在裁员之后 (archive)

办公室租赁搜索引擎 42floors 的 CEO 写的文章。4 个月前他们裁掉了 14 个人,占当时团队人数的一半。这篇文章写得很诚恳,可以当范文来学习一下。

裁员未必是坏事,startup 为了生存必须牺牲掉一部分人,这样留下来的人发得出工资。

上 42floors 网站看了一下,旧金山城里租个 office 的价格挺高的。

采访 Slack 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archive)

很有料的采访,谈了童年经历、公司文化、招人。他常用的面试题:3 乘以 17 等于多少?说出三个非洲国家名字。法国大革命是哪个世纪的事?童年时你觉得长大了要干啥?

他童年时候就有生意头脑。在电影院打工,观察到一点:排队的人比较容易买他推销的东西(零食、饮料之类),还会给小费。

好的公司文化就像好餐厅里的服务员一样,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盯着其他人负责的桌子、提醒其他服务员他们负责的客人要结账了。

2015/07/15 第 277 期

从 Airbnb 创始人晒出来的拒信学到的东西 (archive)

拉风投很难;连最后牛逼了的公司一开始都很难拉到风投;牛逼的 idea 咋听之下都不靠谱;投资人往往也分辨不出 idea 的好坏;被据了也别耿耿于怀;所有投资人都曾错过好的 idea;别理他们,继续努力。

这是 Jessica Livingston 针对前几天 Brian Chesky 晒出来【Airbnb 创业初期的 5 封拒信】而写的。

你们听说过有加班费这回事吗 (archive)

年薪 $23600(你没看错,$2 万 3 千 6)以上的人,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麦当劳里打工的可能时薪都比常加班的“IT 精英”要高……

新时代的 SEO:给 App 建索引 (archive)

今年的 Google I/ O 与 Apple 的 WWDC 上,这俩公司都宣布了对 App 建索引的事情。对网页进行 SEO 早已是一个行业了,那么对 App 如何做 SEO?iOS 9 里影响搜索结果排序的因素有哪些?

美国智能手机市场报告 (archive)

来自 comScore 的报告。美国 1.89 亿人用智能手机,硬件上 Apple 排第一占 43.5%,三星紧随其后占 28.6%;操作系统上 Android 排第一占 52.8%;最火手机 App 是 Facebook(70.2%),其次 Youtube(59.1%)。

前 15 名的 App 里,facebook 占三个(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google 占 6 个(YouTube、Play、Search、Maps、Gmail、Google+)-- 美国市场 WhatsApp 不给力啊

Startup 要专注于创造 differentiated value (archive)

这是对以前分享过的【无栈 startup】的后续讨论。大部分事情都有云服务可用,不必什么都自己做(不用自己造数据中心、不用自己建广告平台)。创业公司应把时间精力投入在能创造独特价值的地方。

The key point is that tech startups — like each of the companies above — must identify their opportunity (or opportunities)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invest the majority of their time and resources in those areas. Everything else — the commoditized areas that create little unique value to a customer or market — can (and probably should) be left to third-party vendors.

2015/07/16 第 278 期

无聊、乏味的前端工程师 (archive)

每个工作岗位的人都能写出这种 "The boring XXX”的文章,吐槽自己工作中的各种坑。

卖了 $5.75 亿的神奇婚恋网站 PlentyOfFish 的架构(2009) (archive)

2009 年时,只有一个开发者(CEO 本人),如何做到 12 亿月 PV、每年 $1 千万广告收入、每天只工作 2 小时?简单粗暴实用才是王道。2 台 web server(各 8G 内存)、3 台数据库。大量使用 CDN。

一个人运营的网站,月广告收入近 $50 万 (archive)

昨天,婚恋交友网站 Plenty of Fish 被以 $5.75 亿收购。从 03 年到 09 年,这个网站只有 Markus Frind 一个人运营。他在这个博文中贴出了 03 年到 06 年间每个月的广告收入。励志吧?

网站是用 ASP.net (C#) + SQL Server 写的。对于一个 03 年创建的网站,用 ASP.net + SQL server 是很正常的。

现年 36 岁的 CEO Markus Frind 在 2003 年自学 ASP.net 写了这个网站。他拥有这个网站 100% 的股权。当他弄明白什么是风投的时候,已经靠这个网站赚几百万了;自给自足,100% 控股,没必要拉风投。

他在 2006 年的时候也晒出了 Google AdSense 给他寄来的 $90 万加币的支票。他也感到很神奇,1 个人的公司竟然可以跟几百号员工的公司竞争:Small Companies & Google Adsense is the future

PlentyOfFish 应该是最接近“1 个工程师创造 $10 亿公司”的案例了:Plentyoffish: 1-Man Company May Be Worth $1Billion

采访 Perl 之父 Larry Wall (archive)

Perl 5 是 1994 年发布的;Perl 6 将在今年年底发布。比 HTML4 升级到 HTML5 的路还长。为何 Perl 6 要等那么长时间?Perl 是 Web 1.0 的主要写网站的语言。那时候很多网站这个套路:Perl CGI 做的发布系统,生成一堆静态页面。

创业公司的 COO 都是干啥的 (archive)

  1. 自己亲自上阵,做还没招到人的重要岗位(此刻你是伪码农、伪数据科学家);
  2. 招人(招真码农、真数据科学家);
  3. 自己离开那个岗位,把活交给招来的专家。
  4. 返回第一步,进入下一循环。

2015/07/17 第 279 期

向非技术人员解释 Bloom filter (archive)

这个故事讲得不错。如果你想快速学习 / 复习一下 Bloom filter,直接跳到最后两小节。让我想起了我以前的 Manager 常用的一道面试题:向非常聪明的非计算机系毕业生解释某个计算机的概念。

计算 Revenue 与 Margins 的正确方法 (archive)

科普文章。解释了所谓的 top level metrics:GMV、revenue、Gross Margins、Operating Costs 等。

对话图灵奖得主 Alan Kay (archive)

第一句话有意思:"Big talk with the creator of Smalltalk"。编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人机交互界面。

Pick a License, Any License (archive)

Stackoverflow 创始人 Jeff Atwood 吐槽了一番种类繁多的开源 licenses。文章最后总结了主要几种 license 的区别,挺有用的。我个人意见:如果不确定,偏好使用 BSD,千万别用 GPL。

向 Elon Musk 学习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idea (archive)

Name the enemy、Answer“Why now?”、画大饼(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但我能克服、摆事实证明自己不是在忽悠。

这个就是文中提到的 Elon Musk 教科书般的 presentation:YouTube(需翻墙哦)

我一直没想明白 pitch 这个词中文怎么翻译比较信达雅。

2015/07/18 第 280 期

The Web We Have to Save (archive)

他是伊朗最有名的博主;因写博客、因言获罪在伊朗监狱呆了 6 年。他深深地怀念以前 web 2.0 时代,大家可以从博客获得有营养的信息、大家也不介意读长文章。现在社交网络像电视一样,线性、被动、短、极权控制。

"The web was not envisioned as a form of television when it was invented. But, like it or not, it is rapidly resembling TV: linear, passive, programmed and inward-looking."

如何简单有效地衡量用户忠诚度 (archive)

不要做没用复杂的用户调查,只要问一个问题:你会推荐我们的产品给朋友吗?0 到 10 分,0 分不会,10 分强烈推荐。这就是所谓的 Net Promoter Score(NPS)。

这篇文章就是提出了在用户增长方面被广泛引用的 NPS。目标是:让对我们满意且愿意强烈推荐我们的用户(promoter,NPS 7~10 分)比说对我们不满意的用户(detractors,NPS 0 ~ 6 分)多。

2015 年上半年的 Bitcoin 趋势报告 (archive)

来自 coinbase 的报告。全球有 5 百万到 1 千万个比特币钱包,而光在 coinbase 上,就有 310 万个。coinbase 手中握有的样本数量还是很多的,文章里很多数字都是从他们家的用户里统计出来的。

Everything Is Data (archive)

这是一篇讲招聘、面试的。正式的面试以外的小细节也能为招人决策提供 data point,毕竟这个 candidate 以后是要成为自己的同事的,大家都想跟一个性格好的人共事,对吧?

文中提到的几个小细节挺“鸡贼”的:应聘 PR 的人会不会回头给你写“thank you”邮件?应聘销售的吃饭的时候吃相如何?应聘者会不会主动帮你搬重物?

我是如何做 Emojitracker 的 (archive)

今天是 World Emoji Day:)emojitracker.com 实时统计 Twitter 上使用次数最多的 emoji。这篇文章很详尽地介绍了这个系统背后的技术。

作者以前在 Flickr 工作(head of product)。这是他的 side project,他开放了源码。是啊,在旧金山,谁没有 side project 呢?或有趣的、或无聊的、或严肃认真的

2015/07/19 第 281 期

欢迎来到独角兽俱乐部(2015 版) (archive)

这篇文章是本周末最重要的文章,接下来几天大家可能会看到各大科技媒体竞相转载、翻译、二次加工。作者在 2013 年提出了独角兽的概念,至今被各大科技媒体滥用。本文是最新版的分析独角兽公司的报告。

2015 年的这个名单,包括了 84 家独角兽公司,比 2013 年的名单在公司数量上翻了一倍。但独角兽们仍只占所有拉过风投的公司的 0.14% - 比看棒球时在观众席接到球的概率低。

纸面上估值 $10 亿的公司越来越多。但投资人、创始人、员工的回报比大大降低了:估值高,但融资也多。

05 年到 15 年这十年,平均每年出现 8 家独角兽公司;而 03 年到 13 年这十年,平均每年 4 家。07 年与 09 年出现的独角兽最多,为什么?07 年,iPhone 推出,金融危机开始;09 年,Android 推出,金融危机最低谷。创业好时机:金融危机 + 革命性平台的出现。金融危机,大家都不好找工作,能吃苦,能咬牙背水一战搞创新。

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的典型形象是:名校毕业,30 多岁,曾经在科技公司工作过,几个合伙人都有共同学习、工作的经历。

50% 独角兽都有至少 1 个创始人不是在美国本土出生

创业公司非创始人员工很酷吗、能发大财吗?"when paper unicorns become public or acquired unicorns, non-founder employees will likely feel the most pain and disappointment if there is a negative gap between the exit value and today’s private market share prices."

如何验证创业 idea (archive)

文中提到的方法不错:在动手做真产品(比如编程)前,快速做出产品页面,设置购买按钮,看用户会不会点击;当用户点击去后再收集用户邮件、意见等。通过分析用户访问这个页面的数据,验证 idea。

如何在 App Store 里给 App 取名字 (archive)

有两种学派:

  1. 简短的 App 的名字;
  2. App 的名字 + 堆砌关键词的一句话描述。

如果江湖中成名已久了(或者是大公司、知名品牌),用简短的名字就够了;不然的话,还是要优化关键词的。

如何成为好的 CEO (archive)

适用于各种管人的岗位。最同意这点:"Try to Care More About People. And Show It."。多说谢谢,经常涨工资(涨幅小,但经常涨),一起玩,一起加班,一起吃饭。

Silicon Valley’s Dirty Secret (archive)

基本上一提起创业,大多数人都默认是科技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都要自动化这个自动化那个,进而颠覆这个颠覆那个。然而,投资这些公司的风投仍是以人为本,体力劳动,高度依赖人际关系,几十年不变。

2015/07/20 第 282 期

SaaS 的进化 (archive)

SaaS 垂直领域不断细分,各种微型 SaaS 相继出现。同时,横向的集成也越来越重要,比如可以把各种 SaaS 的信息都导入 Slack,这样就不用每次都登陆一堆的账号,在 Slack 里就能看所有账号的信息

Meetings That Don’t Suck (archive)

文章介绍了一些有效开会的小技巧。status meeting 很浪费时间,大家轮流 update 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将要做什么,其实每个人的 update 跟大部分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Office, messaging and verbs (archive)

Benedict Evans 的这篇文章讲了办公工具的进化,从 60 年代办公桌上的打字机、文件夹,到后来微软的 office 大而全的软件,再到现在 Slack、Quip 等新兴力量的崛起。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ssaging and apps is blurring. All of this recalls the old tech joke ('Zawinski's Law') that all software expands until it can read email, but now this works in both directions - messages become software, but software becomes messages.

Why Web Pages Suck (archive)

文章对互联网广告有不错的概述。独立的网站需要放广告吗?不放广告如何盈利?还是放弃网站的独立性,直接在大厂商(FB、Apple News、微博)上发布内容,与他们分成(主要还是通过广告)?

Instagram 的创始人讲述 Instagram 如何诞生的

2010 年,Instagram 上线后的第二天,Kevin Systrom 回答这个 Quora 问题。他以前是产品经理,下班后自学编程 -- 对于那种“什么都不缺,就缺程序员”的人应该会有所启发的:)

2015/07/21 第 283 期

他们离婚了:eBay 与 Paypal (archive)

文中大胆预言:2021 年后,阿里巴巴(可能)收购 eBay(或 / 与 PayPal),这或许是阿里巴巴进入西方市场最有效的方法。

Box 迁移到 HHVM 的经验 (archive)

再来一个“边开飞机边换引擎”的案例。HHVM 是 JIT 的,他们每次部署新代码都要事先跑 curl 来 warm up 一下。

怎么找到一家值得去工作的 startup (account suspended)

来自 Mattermark 的软文。看 CEO 的 Twitter 粉丝数量、人肉搜索公司管理层的人、你愿意用他们的产品吗、看 Hacker News 上的人有没有毒舌那家公司、投资人是谁 -- 个人觉得有些伪科学的地方……

老外的 Twitter 粉丝数量都不多,他们觉得粉丝数量 1、2 万就算很多了……

文中顶部那个图,Uber 的员工增长速度惊人啊,2 年员工总数增长了 3013%。

全球手机上瘾人群调查报告 (archive)

每天用 60 次手机 App 的,就算上瘾了,全球这样的人有 2.8 亿。这帮手机上瘾的人里,花在聊天 App、社交网络上的时间是常人的 6.5 倍。71% 的美国人口晚上跟手机一起睡觉。

我们需要浏览器吗 (archive)

浏览器往往消耗过多计算资源来运行复杂的 web app。文中提出的理想的、极小化的浏览器是这样的:给定一个 URL,浏览器打开相应的外部程序来跑 web app -- 感觉很像 iOS 或 Android 上的 deeplinking,比如在 iOS 的 Safari 上输入 weibo://,然后微博的 App 就会启动。

2015/07/22 第 284 期

在 PostgreSQL 里做全文检索 (archive)

我很喜欢这种实用的方法。PostgreSQL 里做全文检索精确度、速度肯定比不过专用的搜索架构,但简单、够用、好实现、好维护,适合懒人(比如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我也要立刻给湾区日报加个搜索功能了:)

没人谈论的话题:创业者的心理健康 (archive)

你创业了,朋友们很关心你,昨天刚问完你“什么时候上市”,今天又问一遍;后来,媒体也很关心你,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都给你带来压力;各种官司;要对员工负责、对投资人负责,那么谁为你负责?

最近几天已经有两则创业者自杀的新闻了:纽约 29 岁女创业者,佛罗里达 28 岁的男创业者。

A guide to PR for startups (archive)

现在是社交网络时代,但仍有一些 startup 需要在主流的传统媒体上(电视节目、主流报刊杂志)正面地曝光,这样才能让他们特定的用户群(老年人?家庭主妇?)看到。这就需要 PR 了。

Speed as a Habit (archive)

Upstart CEO 阐述了很多人的喜欢用的签名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句话,说到底,“快”是做决策方面与执行决策方面这两件事。

创业公司的 CEO 何时才能给自己加薪 (archive)

Hootsuite 的 CEO 讲述自己的“加薪”的经历。一开始没拿工资(现金),每轮融资后,给自己加点薪;最终赶上了自己招来的高管的薪水。即使是自己的事业,不奖励自己的话(精神上、经济上),这活也干不长。

2015/07/23 第 285 期

Your SOLUTION is Not My PROBLEM (archive)

500 startups 的创始人 Dave McClure 的咆哮:下次跟我谈你的创业想法的时候,重点讲你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讲你做的东西!太多的人,先做了锤子再去找钉子。

Linkedin 体系结构进化史 (archive)

与大多 startup 一样,最初任何东西都跑在 monolithic app 里;然后一步步走上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的路。如今他们有超过 750 个大大小小独立的 service。

似乎每个公司最开始的 monolithic app 都有昵称,Linkedin 的叫 Leo,Twitter 的叫 mono-rail,Yelp 的叫 yelp-main。你们公司的叫啥?

Somehow,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回答类似“facebook、淘宝之类的网站,怎么需要那么多工程师来开发”之类的问题。

2015 年融资金额增长最快的创业领域 (archive)

Bitcoin 与照片分享的线上服务融资增长最快,但总金额其实不多。也有负增长的,半导体行业、email 类的创业公司、约会婚恋类的服务、团购的,风投都不太爱投钱。

在手机上听 podcast 的有 82% 使用的是 iPhone (archive)

而且 iPhone 上听 podcast 的有 78% 是用苹果官方的 Podcasts app。文中第一条评论有意思:iPhone 用户走进手机店,目标很明确,自己很清楚要用啥 app;Android 用户大多比较茫然,容易被店员忽悠。

The Best and Worst of Silicon Valley (archive)

在硅谷最好的感觉用俩单词总结:of course。很乐观,当然啥都不是事,当然能解决各种问题,当然能改变世界;而最坏的感觉用俩词概况:I expect。扔给自己的各种不现实的期望,各种攀比,各种心理压力。

And maybe in another ten years, I’ll have figured out the secret to treading that delicate line between Silicon Valley’s boundless optimism and its weighty expectations.

2015/07/24 第 286 期

LinkedIn 在上市后一度停止开发新产品功能两个月之久 (archive)

访问量激增,后台不稳定;停下手头新产品的开发,专注于重构后台、稳定整个系统。

Native advertising and user respect (archive)

这是一篇高度赞扬 Native ads 的文章。啥是 native ads?Google 的搜索广告、微博推广、Twitter 上的广告、各个社交平台上的软文等。Native ads 对于用户体验比粗犷的大横幅广告要好得多。

Google 做过 A / B 测试,给用户看没有搜索广告的搜索结果页面,结果用户还不乐意:用户搜什么,就想要什么;机器排序出来的搜索结果可能不是用户想要的,而人工预选过的广告可能更合用户口味。

错过 Airbnb 种子轮、我的 $10 亿美金的教训 (archive)

下图展示的是 Airbnb 在 08 年 5 月到 08 年 9 月,每周增加几十到小几百新用户、每周盈利 $0 到小几百块钱、而且用户增长呈现“放缓”的趋势。你是投资人,你会投这家公司?

  • 教训 1:不只是创业公司要 move fast,投资人也要 move fast。

    这哥们就是战线拖太长,在几乎要签字了的情况下,被 YC 抢走了 Airbnb。

  • 教训 2:光看数据不准。像 Airbnb 最开始那些 metrics,挺一般的。

    重点还是要看创始人。

Bonus:Airbnb 种子轮的幻灯片,大家学习一下,什么样的幻灯片才能那么不好拉到投资,哈哈

-- 话说回来,这个幻灯片其实做得很不错啊。

Programmers are distraction for your startup (deleted)

(感谢读者 silverhawk 的投稿。)

这篇讲了为什么 startup 不要一上来就写代码、搭系统,而是先要基于现有的各种平台搭建好产品(email,twitter,或者国内的微信),先看产品的用户反应:Do not write a single line of code! See how far you can get with your product idea without writing code.。相反如果一上来就来技术大牛做一个系统,多半会陷入做好锤子找钉子的窘境,到头来只不过磨练了技术,而不是真的做出来大家都喜欢的产品。

自我感受,现在众多的微信群组,公众号,其实也是一个个的产品,微信群组做的好之后往更深入发展的产品不少,这些无一不是先利用现有平台,产品验证之后才继续往下前进的

如何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archive)

on demand services 连接供需双方。如果 Uber 一上线,乘客发现没车可叫、或者司机发现没乘客打的,那就不好玩了。文中总结了 4 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Slow and steady: Build the two sides together in lockstep

Jumpstart: Get one side up quickly, and then build the other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Build one side gradually with a makeshift offering, and then bring in the other

Bait & switch: Start with a single-sided value proposition to build one side, and then introduce the multi-sided offering

2015/07/25 第 287 期

三款创业导师:爸爸型、妈妈型、爷爷型 (archive)

啥是创业导师?看起来只要是跟你吃过饭、喝过咖啡、给过你建议的比你有经验的人都算?爸爸型的能回答你问题;妈妈型的会向你提问题;爷爷型的会给你讲故事。哈哈。

Benchmarking GitHub Enterprise (archive)

可以看出 GitHub 对待他们这款产品是很严肃认真的。GitHub Enterprise 是非常暴利的,绝对的摇钱树,每 10 人一年收 $2500。

管理 LinkedIn 与 AdMob 工程团队的经验 (archive)

Kevin Scott 分享他领导很早期的 startup 工程团队(AdMob)与领导具有一定规模的工程团队(LinkedIn)的经验。

文中提到的写下 Culture Manifesto 看起来很有道理:"This is a document or a set of materials to help your entire engineering team get on the same page about how you make and operate things, and how you function as a team." 一旦这些做事的准则记录在文档上,一旦发生争执,可以回头来检验一下,怎么做才符合之前写下来的准则;也便于培训新人。

"Your job is not to ship code. It’s to help your company win."

5 张图说清楚聊天类的 App 的现状 (archive)

全球最常用的 App 前十名里 6 个是聊天类的,用户数在这两年飞速增长,不同地区的人用的聊天 app 还都不太一样,很多人同时用几种聊天 app,多数聊天 app(不是全部)的盈利困难。

Strong Opinions, Weakly Held (archive)

Jeff Atwood 在 08 年写的(同年,他与 Joel Spolsky 创建了 StackOverflow)。

有读者看不惯他写博客总是观点强硬、俨然软件开发泰山北斗的样子;Jeff Atwood 写这篇文章来进行反击:软件行业还很年轻,没人敢称自己是权威(除了不要脸的专家外);博文观点强,便于激发读者参与讨论。

如标题所说,人要有主见、有自己的观点,但如果发现别人想法更好,自己是可以大方地承认自己观点的不足 -- 跟这种人做同事很不错,在一起常常能激发新灵感,”争吵“也是对事不对人,愿意接受别人不同的看法。

2015/07/26 第 288 期

Killing over-communication (archive)

Asana 的创始人分享的管理团队的经验。“Trust by default“,信任公司里的每个员工;不要通过投票做决策,这样太慢,决策都由员工个人决定(信任员工);减少开会次数、开会时间。

社交产品后台的体系架构 (archive)

文中讨论的东西还挺广的:不同类型数据的存储方案的讨论、全文索引、queue、缓存策略、安全等。

Bootstrap Your Network With A High Value Niche Use Case (archive)

文章最后举了 Waze 与 Snapchat 早期最有价值的用途:Waze 被用来众包躲避抓超速的警察;Snapchat 被用来传色情简讯。当这俩 App 发展壮大形成网络效应后,用途就多了起来。

重新审视面试工程师的方法 (archive)

很多人不喜欢白板编程面试。但问题不在于白板,而是在于你的面试题。文章里有一些挺有意思的讨论。

Venture Capital Is Dead (archive)

一些趋势:天使投资人更正规(更像 VC)、专注垂直领域的小 VC、VC 之间的竞争很激烈(需要积极主动找好的 deal)、融资过程更透明、创业公司需要向 VC 融资的时候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 traction 了。

2015/07/27 第 289 期

Wunderlist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Productivity 型的 app 一般都是创始团队自己需要用(比如 Slack、Wunderlist),才去做的。自己就是用户,做自己也想用的东西。Wunderlist 前不久被微软收购了。

怎么会有这个 idea 的?"We didn't really have an idea, but we had a specific problem to solve—and I think that was the initial success factor. Wunderlist was the result of trying to fix that problem by building a product that's simple, intuitive, beautiful, and fast."

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Focus was by far (and regularly is) the biggest roadblock …… As soon as you have success, you try to grow it by doing more and more, in our case, building more features, supporting more platforms ……"

"In general, fix your own problem. That always worked for me, I only build products I desperately want to use myself. Building products requires passion and patience, and if you don't enjoy it, don't do it."

What are some of the biggest red flags in an interviewee

来自 Quora 掌管招聘、人士的 Sara Smith 的回答。有些人面试的时候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我老板对我不好;我现在的公司很烂;我学不到新东西了;我恨这个、恨那个”。面试中就表现出满满负能量,谁还敢要你?

Auto-Remediation at LinkedIn (archive)

随着业务增长、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工程师们(尤其是运维、oncall 的人)收到的 alert 会越来越多,甚至比业务增长还快。解决 alert 的流程有不少步骤是可以自动化起来的,比如推送最相关的监控数据帮助 troubleshooting,而不用人为地打开许多不同的 dashboard 去拼凑各种指标。

管道胶布型的程序员 (archive)

我超爱这篇文章的。管道胶布型程序员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勇于使用快糙猛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伪)学术派那样用那种“高级”的、杀猪用牛刀的、复杂的技术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文中树立了一个典型的管道胶带型程序员:Jamie Zawinski,网景早期员工,Mozilla 的命名者。"You’re not here to write code; you’re here to ship products." 管道胶带型程序员会尽量避免各种复杂的抽象、多线程、多继承,尽量避免引入新的系统、新的依赖、新的学习曲线、新的 oncall 麻烦制造者。是不是只有半吊子、半桶水的程序员才会整天争执哪种技术优越?Boy, please get things done!

以前有分享过 Jamie Zawinski 的文中:【jwz:离开网景 /Mozilla】

来自 Paul Graham 的创业建议,懒人包 (archive)

这是速读版,总结归纳了 PG 比较经典的那几篇文章,有不少好词好句。这些文章大部分湾区日报以前都分享过了。

2015/07/28 第 290 期

What Makes Founders Succeed (archive)

这是写于 2006 年的 Founders at Work 这本书的引言。书中采访了许多创业者,“决心”是成功的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书中我最喜欢的创业故事是 craigslist 与 hotmail,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这本书。

Moving Fast With High Code Quality (archive)

Quora 工程团队分享的经验。在读文章前我猜测了一下文章必然提到 code review、测试、定期重构、编程风格等“传统话题”。但没料到他们经常先把代码部署到 production 后,再 code review 的!

为什么 Quora 敢让工程师先部署到 production,再 code review?

  1. 确实信任他们的员工;
  2. 测试做得很到位,只要部署代码前的测试跑下来没问题,就对新代码有很大的信心。

这么做的话,确实能 move fast。 经常一个 code review 几个回合下来,都得花 1、2 天时间,大大推迟了代码部署到 production 的时间。

HomeJoy 为什么会失败 (archive)

在资源(e.g., 员工、钱、时间)不多的情况下,如何在争取新用户与留住老用户间平衡取舍。HomeJoy 大力争取新用户,但用户留存率很低。

争取新用户的主要渠道是 groupon 之类的网站,结果争取来错误的用户:那帮用户之所以用你的服务都是贪图便宜,他们不会成为回头客的。

HomeJoy 的清洁工是需要培训的。培训严格点,清洁工就告你;培训不严格,清洁工不给力,顾客就告你。

还有一个问题,他们的清洁工绕过 HomeJoy,直接与顾客线下交易。跟 Uber 不一样,对于 Uber,你一般不会搭到同一辆车,也没必要跟司机线下交易。

App 星群 (archive)

同一家大公司出品的多个 App 就像 constellation(星座、星群)一样。你的手机上有多少 App 来自同一家公司?Facebook、Yahoo、Google、Dropbox 各有一堆的 App。

这种 App 星群一般都有 single sign-on,登陆其中一个 app,其他同一星群中的 app(同一家公司的 app)都同时登陆了。在 App Store 里,如果你的 App 挤不进排行榜,就很难被用户发现;而这种 App 星群可以互相交叉宣传,比如 Yahoo News 里会宣传 Yahoo 其他的 App。

当然,如果你的公司没有大到一定的规模、没有某种北极星般的牛逼 App,就别搞这么多独立的小 App。比如 Facebook 的主 App 有几亿用户,他们就可以随便在主 App 里“宣传”Messenger 这个独立的 App(强迫使用?);Dropbox 的主 App 以外,还有 Carousel。

新常态:打开一个网页,加载 10MB 的数据 (archive)

用手机打开一些大网站的时候,有隐隐感到手机发烫吗?文章吐槽了 verge 的网站,访问 verge 一个网页需要花 30 秒钟发送 241 个 HTTP 请求,共 12MB。

这很正常,现代、正规的、大网站都放了一堆的 tracking code,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放广告。文中提到一个数字:你每个月为你访问过的所有网站产生了 $6.2 的广告收入 -- 如果让你每个月付 $6.2 后,访问的所有网站都看不到广告,你愿意吗?或者你愿意每个月掏钱让你喜欢的网站生存下去吗?

2015/07/29 第 291 期

从创业公司离职需要注意的事情 (archive)

加入创业公司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文章都在教你怎么选靠谱的公司、怎么在创业公司里生存下来、怎么在 startup 里成长,但不可避免的,你最终是要离职的。那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争相转行做码工 (archive)

“他以前是餐厅服务员,一年赚 $2 万;上了 3 个月编程课后,他在一家创业公司做数据科学家,起薪 $10 万。”上编程速成班的都是些什么人?“29-year-old career changer”。

是应该小学毕业就去学编程找份好工作,还是多读几年书(10 年?)再学编程找份好工作?

争取新用户 与 留住老用户 (archive)

想拉到投资的话,创业公司应专注于哪个指标?Fred Wilson 觉得应该是“争取来的用户在 90 天后还剩下多少在用你的产品”。这是继续讨论【HomeJoy 为什么会失败】:忙着争取新用户,而老用户留存率太低。

“营销”这个词不是脏话 (archive)

很多人(包括很多年前的我)会觉得只有没一技之长的人(不会编程、不会做设计的)才会去做营销、HR 等职位。换个角度想,如果你觉得只有不聪明的人才去做这些职位,那么聪明的你做这些职位的话不是更容易脱颖而出?

Don’t order the fish (archive)

总有那么一家餐馆,什么都好,就是某一道菜不行;朋友在推荐这家餐馆后,总会告诫你:只要别点那里的鱼就行。Apple Music / iTunes 就是 Apple 的鱼。我至今仍常常迷失在 Mac 上的 iTunes 的复杂的 UI 里。

2015/07/30 第 292 期

Introducing Stackoverflow.com (archive)

2008 年 4 月 16 日,Jeff Atwood 在自己博客上宣布了他和另一个伟大的博主 Joel Spolsky 一起搞的网站,名叫 Stackoverflow.com。从此,程序员们的工作习惯发生了变化。

First Round 投资早期创业公司 10 年的总结 (archive)

文章总结了他们在 10 年来投资的 300 多家早期 startup 的心得,其中一家叫 Uber(2010 年投资的)。"seed investing is much more an art than a science".

创始团队中有女性合伙人的比全部是男性的表现要好很多。出身很重要:名校毕业、在明星公司工作过的创始团队,容易成功。连续创业者容易拉到大钱。创始团队只有一个人的不容易成功。创始团队里有技术人员的对于 Enterprise 类的创业公司有很大帮助,但对于 consumer facing 的帮助不大。他们投资的公司都是怎么搭上线的?按照表现最好到最坏排序:Twitter/Demo day》创业者毛遂自荐》referral。旧金山的 SoMa 区域变成了创业的宇宙中心。09 年以前投资的南湾与旧金山的公司比例大概一半一半,09 年以后,75% 来自旧金山。

Yelp 的 iOS App 里内嵌 WebView (archive)

文章有点老,他们的 App 也进化了许多,但中心思想不错:native code 与 webview 混搭,重用网页代码、快速迭代。简单粗暴实用的技术:让网页跳转看起来像原生 App、网页与原生代码的互动。

Don’t Listen to Your Users (archive)

Hitlist App 的故事。上线后得到媒体报道,很不错的开局;但用户留存率太低,3 个月后仅 5% 的注册用户活跃。重新设计 App 后,一些用户很不爽;但,别听那些用户的,数据说话:用户整理留存率大幅度提高。

文中这句话讲得很对:"If you invest in growth before you have retention, you’re renting users, not acquiring them."。

最近几天连续提到了用户增长与留住老用户的问题:【争取新用户 与 留住老用户】

在 Slack 工作学到的东西 (archive)

作者是 Slack 第一个产品经理。在产品中制造亮点,find opportunities to introduce joy。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在你要 At 整个 channel 的时候,弹出的警告对话框里的形象的大公鸡图像 -- 他们下了一番功夫设计这个,推出后被用户发现了,得到了用户的肯定与表扬。

2015/07/31 第 293 期

互联网商业模式综述 (archive)

从吉利刮胡刀的靠卖刀片赚大钱的商业模式说起,点评了主流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对用户免费但靠广告赚钱、Freemium、订阅、共享经济 marketplace 等。

If your product is Great, it doesn't need to be Good (archive)

这是 Gmail 之父 Paul Bunchheit 在 2010 年有感于当年横空出世的 iPad 因为缺少某些功能招到用户质疑:做产品,就要挑最核心的三个优势然后做到极致,不要在乎别人批评你的产品缺少其他平庸产品的某些平庸功能。

他举了两个例子解释:iPod 与 Gmail。iPod 三个核心优势:体积足够小、容量足够大、容易从电脑传音乐文件过去。至于别人诟病的不能支持 ogg 格式之类的,根本不重要。Gmail 三个核心优势:容量大到不用再删邮件、极快的 Ajax UI、搜索。最早的 gmail 没有好的写邮件的文本编辑器、地址簿几乎不可用(仅用 2 天草草实现的),反正这些不重要。

"If your product needs"everything"in order to be good, then it's probably not very innovative (though it might be a nice upgrade to an existing product). Put another way, if your product is great, it doesn't need to be good."

好的 API 不需要 SDK (archive)

基本上每个提供 REST API 的线上服务都有一堆官方、非官方的各种不同语言封装好的 SDK。文中不鼓励大家用 SDK,而是直接跟 REST 对话,因为同时用一堆封装好的黑盒般的 SDK 容易有冲突、不好调试、错误处理复杂、带来不必要的性能 overhead。

Macbook 上的三大主流浏览器耗电量大比拼 (archive)

最耗电的是 Chrome;其次是 firefox;用 Safari 最省电。btw,这篇文章是不错的内容营销,该公司 YC 公司、是做 Macbook 移动电源的。

为什么旧金山的房东不愿意把房子租给创业公司做办公室 (archive)

很有意思的文章。创业公司不仅要竞争人才、还要竞争办公室。

传统观念的房东不愿意把房子租给创业公司做办公室,他们不理解怎么会有公司只烧钱不赚钱的,风险太大了。他们担心 10 年一轮回的金融危机将到(2018 年)。他们索性把租期变得很长(比如 5 年),大部分创业公司一般都撑不了那么久,那好,别来租我的房;要租就租 5 年。然后越来越多 startup 被迫签下 5 年租期的豪华办公室,而实际用了 1 年半后就拜拜了。或者创业公司就别挤在 SoMA,直接搬到奥克兰得了。

2015/08/01 第 294 期

iOS Build Infrastructure (archive)

来自 Square 的记流水账般的经验分享。当下大部分的中小公司(当然,square 不小了)应该都是这个套路吧:一堆 Mac Mini 做 Jenkins 的 build slave。

Windows 无处不在的时代已经终结 (archive)

微软某种程度实现了“让每个人桌面都有一台 PC”的愿景(在发达国家),但在“让每个人口袋里都有一部电脑”的这场运动中,已然是局外人了。

文中一个观点不错:微软下了大力气让 windows 程序跨平台(桌面电脑、手机),其实是没必要的;手机上的很多有价值的 App 根本没必要做成桌面程序,比如 Uber、Pinterest、Instagram 等。

相信很多读者都对 Windows 充满了回忆。以前很多大学都有专门的 MFC、win32 编程的课(现在可能没有了)。大学里还有神奇的微软俱乐部。而 VC 6.0 被用了很长时间 -- 说道写代码的工具,我今年夏天的实习生报道的第一天用 emacs 打开文本文件,我就很奇怪,年轻人咋会用 emacs?回答:学校(某藤校)上课教的,课上大家都用。

Python 之父谈 Python (archive)

高度评价了 Django Girls(这场运动挺火的,很政治正确)。被问到喜欢的文本编辑器:主要用 emacs,偶尔也用 vi。除了 Python 外最喜欢的编程语言:C

媒体的商业模式:纸介质还是电子版 (archive)

现在报刊杂志都转向电子版;如果突然有人做纸介质的,会不会显得很有创意?文中举的例子:Creativ 先上线手机版的电子杂志,做到了 50 万读者后,开始做纸介质版的。“Paper or electron? It’s good to have both.”

赢得美国总统大选的秘诀 (archive)

2016 美国总统大选进行时。两党都向 Optimizely 寻求 A /B testing 方面的帮助。Optimizely 的 CEO 运用 A /B testing 神技帮奥巴马赢得 08 年的大选(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

文中的那段视频,推荐大家看一下,挺开眼界的:)

2015/08/02 第 295 期

把旧金山的豪宅卖给科技新贵们 (archive)

这是宣传新剧 Million Dollar Listing San Francisco 的软文。讲三个旧金山房地产中介的故事,他们专门向科技新贵们兜售豪宅。“我们房子那么好,为什么 Mark Zuckerberg 不来买?”“呃,他很忙,他可能也不想买下三番所有的房子吧……“

旧金山只有两种人,在科技圈工作的和在非科技圈工作的,后者痛恨前者。

科技圈大佬们在旧金山城里的房子都在哪?在 Pacific Heights,"Broadway street, between Divisadero and Lyon",所谓的 Billionaire’s Row。住了 Salesforce CEO、Apple 的 Jony Ive、Zynga CEO、Yahoo CEO、Twitter 前 CEO、Yelp CEO 等。

这 7 家新闻媒体是如何使用 Slack 的 (archive)

非常实用的文章。看看这些还算比较主流的新闻机构如何用 Slack 在实战中改进他们协同工作的 workflow:小编们发文章、文章发布通知全公司、技术人员部署代码、集成外部服务(比如 github/trello)等。

Startup Stock Option Changes (archive)

讲得还算清楚的创业公司股权科普文章。Stock option 是很复杂的东西,不管你工作了多少年、创业过还是没创业过、是不是投资人,都很难说你完全掌握了 stock option 的点点滴滴。

前不久 Pinterest 实施了一个新政策:工作满两年的员工离开公司后,可以在长达七年后再 exercise。然后在 Twitter 上出现了旷世长贴大讨论,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一下。在这个 Twitter 回帖中,Quora 与 Asana 的创始人们跳出来说,我们给员工长达 10 年的时间行权 -- 真是良心公司啊!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 Apple Watch App (archive)

跟我用 Apple Watch 的感受很像:从不主动打开任何 app,只用来看推送来的通知(主要是来自 Slack 的消息)。好的 Watch app 应该是要在推送消息方面做的出色的。

"What users need today are not Watch apps, but actionable pieces of information."

Trello 如何与众不同 (archive)

虽然是在宣传他的产品 Trello,但文章挺有料的。任何杀手级应用都只是一个数据结构:Excel 是一个表,PPT 是一个全屏图片的数组、Trello 是一个 list of list。

文中也讲了 90 年代初(好吧,我知道你那时候还没出生)他在微软做 Excel 的 PM 时候的趣事:他们把 Excel 定位成高精尖的金融建模应用,能轻松处理各种牛逼的模型、公式的计算。不料,在调查了用户使用 Excel 的情况后,发现大部分人都只是把 Excel 当做一个普通的表格在用,难怪比 Excel 在公式计算上更高端的 Lotus Improv 竞争不过 Excel -- 因为 Lotus Improv 在最最基本的、最为广大用户所需的“表格”功能实在太弱了!

文中提到一 Excel 用户的全职工作就是在 Excel 表格中简单输入数据,然后打印出来归档。因为工作太闲了,所以一天有两个 lunch break(中午吃一顿、下午吃一顿?)……

文中最后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观点:线上产品没必要测试得很好了再上线。免费用户都很大度的:)都不收你的钱给你免费用了,你还想怎样啊?一旦出现 bug 了,修复只是几小时的事情,而不是像传统桌面软件开发一样,几天、几个月。

2015/08/03 第 296 期

Yelp is in a "death spiral" (archive)

尽是 Yelp 的各种负面消息:近期的删帖风波、股价暴跌、留不住人才、原来在寻找买家想把自己卖了后来又改变主意不卖了、Max Levchin 离开董事会等。

对于删帖风波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一下:Walter J Palmer, DDS 这个牙医跑到非洲杀了头狮子,网民就跑到他诊所的 Yelp 页面留言差评,结果,纵使 Yelp 大量删帖,网民们还是继续留言攻击这个牙医。

那问题来了,像 Yelp 这类的 review 网站,是要容忍用户的差评(尽量客观公正)、还是要尽量避免差评(删掉多数差评)?你不能都是差评,也不能都不是差评。不好做啊。

为什么有的创业公司被称作科技公司、而有的不是 (archive)

因为如果你不把自己标榜成科技公司,你就不酷了,你就拉不到风投、招不到人。你总不能承认自己是快递公司、餐饮公司、农副产品公司吧?就像上一轮泡沫一样,所有公司都是 dot-com company,一种标签、某种形式的加 V 的身份认证。

采访内部员工:为什么 Google+ 会失败 (archive)

看完后感觉水很深啊。文中采访的那些 Google 员工(或前员工)都很有想法、很有意见,很多都能说出“假如我来做的话,我会 ……“之类的话。好吧,做不好看来都是领导的问题。是吗?

"Google launched Plus without a clear plan to differentiate the service from Facebook. It bet on a charismatic leader with a flawed vision, ignored troubling indications about the social network's traction (or lack thereof) with users and continued throwing features at the wall long after many had written Google+ off for dead."

那现在是什么情况?"Google+ is shifting from a Facebook clone to more of a Pinterest lookalike to see if it can build momentum."

手机 App 的 UI/UX 设计趋势 (archive)

更简洁的界面设计、用更少的配色、用户越来越习惯于用手势、动画效果、更短的流程、有一套设计标准(便于让不同平台的 app 有更一致的设计)、尽可能地快速做出原型进行迭代

智能手机成了新的太阳 (archive)

智能手表、手环、智能家电、无人机、智能汽车等都围着智能手机这个太阳,进行公转(这个比喻不错)。

2015/08/04 第 297 期

Safari 是新时代的 IE (archive)

在 iOS 上,Apple 限制所有的 App 必须得用 WebKit 渲染网页、执行 javascript;iPhone 上的 Chrome 并不是真 Chrome。App Store Review 条款 2.17:“Apps that browse the web must use the iOS WebKit framework and WebKit Javascript”

这样的垄断,Apple 根本没有动力去创新、去改进 iOS 上浏览器(比如提供最新 HTML5 API、提高浏览器性能 -- 冬天手凉的话,就用手机去浏览网页,可以暖手~)。Apple 只有在每年的 WWDC 才宣布新的 Safari 浏览器的功能,就像圣诞老人一样,一年出现一次 -- 每次都带给你惊喜吗?

彩色转盘:为何 Apple 恨 Google、而 Facebook 成了新微软 (archive)

相当精彩的思考与分析。把苹果、谷歌、亚马逊等 7 家公司放在一个转盘图中归类,分析他们的本质,对比他们的异同。推荐大家好好读一下。用现在流行的话讲:脑洞大开!

Google 的 Mission statement:“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而微软的是:“To empower every person and every organization on the planet to achieve more.”这就是为什么 Google Search 和 Excel 很牛逼,而 Google Sheets 和 Bing 很普通。

隐形 App 的崛起 (archive)

手机上有很多 App,我们并不用点图标打开他们、才能去使用。直接在推送来的消息通知上操作、分享到 XXX、稍后阅读、iOS 的 Today 等。文中给出了一些概念性的设计。

为什么你的公司招不到最好的人才 (archive)

口口声声都说要招最好的人才,其实,都是想招那种牛逼且想搬到 XXX 的人(XXX 是你公司所在的生活成本巨高无比的城市)。Stackoverflow 创始人 Jeff Atwood 现身说法,宣扬远程办公、分布式办公的好处。

世界上有很多好的公司都是远程办公的,比如 Github 有三分之二的人远程办公、Wordpress 大部分人远程办公、Stackoverflow 也类似。

"I believ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ompanies should mirror the audience they want. If you want a global community to use your software, the world should be helping to build that software, too."

文中一些观点很不错:鼓励 done list,而不是 todo list;show your work,而不是 just show up;给 candidate 一个你现实中的小项目做,如果你拿不出这样的小项目,那你公司的项目管理太糟糕了;从你的用户中去招人(员工必须早就是忠实用户)。

AngelList 公司内部几乎不用 email (archive)

如果公司内部通讯不用 email 的话,用什么工具来替代?他们用 Yammer 来替代邮件列表、用 HipChat 即时聊天、用 Tracker 管理任务、其他情况面对面说话。与公司外的人通讯才用 email(以及其他极少数情况下)。

有感于现在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处理邮件。想想看在公司内部还有哪些情况必须要用 email 的?

2015/08/05 第 298 期

早年的 Flickr 是如何 "滥用"MySQL 的 (archive)

一个 MySQL 数据库,多种快糙猛的用途:存储业务数据、当做 key-value store 用、做 event queue 用、做数据仓库用。我不止一次表达对这种实用的快糙猛战术的喜爱。

多数人遇到的不是 scalability 的问题(或者根本还没遇到性能瓶颈,公司就已经倒了),而是 premature optimization 的问题。创业早期真没不需要那么多花拳绣腿的东西。

那什么时候才做 database normalization?期末考试的时候。

Eating Our Own Dog Food (archive)

跟 A /B testing、big data、disruption 等词一样,dogfood 也算是业内某种“黑话”,动不动都得找机会用一下这个词。本文是线上 IDE Cloud9 吃自己狗粮故事。

几万人的大公司(如 google、微软)可以一下子有几万的测试用户 dogfood 自己的新产品。

担心泡沫破灭?尽早考虑如何盈利吧 (archive)

泡沫破灭的话,创业公司可能就有几年不好融资。但如果你已经开始盈利了,你的客户就相当于你的投资人。泡沫破灭还更好:其他公司倒闭、裁员,你可以人才抄底,便宜地买广告等

90 天,把你的工程师培养成牛逼的工程经理 (archive)

创业公司一开始都是创始人说了算;公司大了后,就得从小兵里找人来当经理。本文是 Twitter 前 Director of Engineering 的经验分享,非常有条理、有策略。

Four Questions Towards Understanding User Adoption of Your Product (archive)

采访你的核心用户,尤其是那些注册了以后就不用、但一段时间后又回来、最后一直都在用的那些用户。

文中举了 Twitter 为例。早年他们的所有宣传口号都是要让用户发布自己的状态;但用户注册后根本没话说,于是不用 Twitter 了。一段时间后,后来有些用户回来继续用 twitter,因为他们听说关注偶像、关注感兴趣的账号可以接收到有意思的信息。twitter 发现这个规律后,就转而宣传、鼓励用户多去关注其他用户。

2015/08/06 第 299 期

历史上最糟糕的软件 bug 集锦 (archive)

愤怒的小鸟里如果有 bug 让 App 闪退,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医疗、航天、军工、汽车里的软件如果有 bug,那是会杀人的。所以传统行业里的软件开发像盖大教堂一样,要计划严密、以慢求稳,对工程质量要求极高;互联网行业的软件开发像集市一样,乱糟糟的,人来人往,一切都很快,质量参差不齐 -- 早上听 podcast,提到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这本书,推荐。

Ben and Jerry's vs. Amazon (archive)

这是两种公司模式:Ben and Jerry's 模式(慢速但稳健地发展、盈利、竞争对手多)与 Amazon 模式(高速发展、巨额融资、但还一直不赚钱、新型市场没啥竞争对手)。

Ben and Jerry's 是很有名的冰激凌连锁店,城里的 startup 一搞活动很多都叫他们送冰淇淋过来。

这一系列文章写于 2000 年,15 年前了。现在读来,依然正确无比。

早上 11 点以前不开会、不查邮件 (archive)

工作中有太多 distraction 了。怎么有效地降低工程师、设计师等人的工作效率?让他们每封邮件及时回复、让他们每个小时开一次会(哪怕是 5 分钟、10 分钟的会),让他们没法有连贯的几小时专注自己的工作。

如何高效地工作:proactive work first, reactive work second。你自己主动想做的事情集中经历做完;再来回应别人的请求(回复别人发来的邮件、参加别人给你 schedule 的会议)。

文中最后建议的:早上 11 点以前不开会、不查邮件的,我觉得挺好的,打算来尝试一下。

住在 Google 园区里长达 13 个月 (archive)

你能在你的公司里完成这样的生存挑战吗?吃喝拉撒住,都在公司里?在办公室睡觉是不是变得跟“在车库里创业”一样酷了?好吧,Elon Musk、Aaron Levie、David Filo 都喜欢睡办公室。

为 Monolithic Repositories 辩护 (archive)

公司里要对代码进行版本控制。有三种哲学:

  1. 所有项目都放在同一个 repo 里,所谓的 Monolithic Repo;
  2. 一个项目,一个 repo;
  3. 1 和 2 的混合体。

GitHub 上同一个组织里的开源项目大多是一个项目、一个 repo。

而很多公司内部不公开的代码是 Monolithic repo,几十个 GB 大的 repo 很常见(比如 Facebook 的 repo 去年是 54GB、google 也是 Monolithic repo)。

那么 Monolithic repo 有什么好处?对开发效率的提高有帮助吗?

2015/08/07 第 300 期

把 CRUD 中的 D 拿掉 (archive)

数据库 4 操作:Create, read, update, delete(CRUD)。加一列 is_removed(bool),删除的操作只是把 is_removed 设为 true。这样的好处:保留历史,便于以后恢复数据(is_removed 设为 false)。我几年前意识到这个土招数以后,在所有 project 里都这么用了。

最近几年,一直觉得学校里讲的“database”跟工业界里大家用的“database”压根不是一个东西。工业界里很多都是逆教科书的土方法,怎么有效就怎么用。以前问同实验室的同学:”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答曰:”不固定。什么好发 paper 就研究什么。”

iPhone App 营销终极指南 (archive)

本文很长,很详尽。今天正好问了我的实习生:这个夏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答曰:意识到了在 industry 做东西,编程是最容易的事情;其他非技术的东西很难,比如 marketing。

Why debugging is all about understanding (archive)

写实际代码的时间其实不多,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写测试、debug、以及上线后无尽的运维、troubleshooting。不只是 debug 这一步,软件工程的一切,都是关于对需求的无尽的理解与再理解。

Dropbox 如何做产品 (archive)

Top-down(上头指示)与 Bottom-up(底层员工驱动)并存的方式做产品。长达一周的 Hackathon 比 1、2 天的 hack day 要好,因为有足够时间做一个可上线的产品。

文中提到,他们公司里有一个顾问团(board of advisors),有点像创业公司的董事会一样。试验中的产品就像 startup 一样,需要顾问团的指导。

看完文章后觉得,dropbox 果然已经是一千人的大公司了。

(暂时)向 Facebook 们投降 (archive)

历史一再重演。1995 年的 AOL 像极了现在越来越封闭的社交网络:facebook、微信等。小公司、创业者要考虑,是做一个新的独立的互联网产品,还是依附在封闭的社交网络里?

在封闭的社交网络里(walled garden),你能和朋友们互动,还能读新闻、买东西,不用离开这个网络,你也能做几乎所有的事情。做依附于这种封闭网络里的产品,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已经很庞大的 social graph,不错的 idea,对吧?-- 20 年后,AOL 被一家电信运营商收购了。

2015/08/08 第 301 期

HBO NOW 加速有线电视的消亡 (archive)

今年 4 月的时候,美国有线电视网络 HBO 上线了 iOS App HBO NOW,一下子成为 5、6 月份全球 App Store 里最赚钱的。HBO Now 的上线时机把握得很好,跟权力游戏第五季同一周上线!

中国的观众应该对 HBO 推出的电视剧挺熟悉的:Sex and the City、Game of Thrones、Silicon Valley、兄弟连、罗马等。

感觉有种趋势:互联网公司纷纷拍原创电视剧、原创电影(比如最有名的,Netflix 的纸牌屋);传统有线电视网络陆续进军互联网视频播放。前者有渠道、后者有内容;慢慢地,大家既有渠道又有内容。竞争还蛮激烈的。

Retention Is The Key (archive)

文中给出了假想的例子进行数值计算(新增用户、损耗率、盈利),论证留住用户的重要性 -- 有点像小学的数学应用题。用户增长很重要,但早期能留住用户更重要。

Spotify 战胜 Apple Music 的计划 (archive)

通过爬虫抓取点评音乐的网站与博客,用自然语言处理,分析出可能会走红的不知名的音乐人的作品;加上对用户听音乐行为的分析;再加上公司里的 32 个全职编辑的(手动)加持,精选出金曲新人榜(Fresh Finds)-- 这样能战胜 Apple Music?

为什么要早起 (archive)

仅供参考。文章举了一些早起的成功人士(奥巴马的夫人、Apple CEO、Starbucks CEO 等),他们都有所谓的 morning ritual(通常是晨练),保证一天的精力充沛。也有夜猫子很成功的,比如 Box CEO Aaron Levie,还有我们的毛主席……

The Case of WeChat and Mobile in China (archive)

(感谢 @silverhawk_ny 的投稿。)

a16z 重磅推出的微信分析文章不错。

当然主要是给外国不明真相的群众讲解为啥 wechat 在中国那么火爆,国外的大牌分析师或者 VC 们还在把 wechat 当做 FB 这样的社交应用或者 messenger、whatApps 这样的 msg 应用来分析的时候,a16z 指出你们都太 low 了,wechat 的延展性和丰富性远非简单的 social 或者 message 那么简单。核心观点:This makes WeChat more like a browser for mobile websites, or, arguably, a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complete with its own proprietary app store. wechat 就是个超级 APP,本质上可以相当于一个 mobile OS 来看待了,当然对于它里面详细笔墨的啥公众号,payment,还有其他比如接入电商和点评的 O2O 这样的,老外也许脑洞大开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习以为常了。所以 a16z 认为 wechat 是真正的做出了一个 mobile lifesytle,比起来 FB.Twitter 这些强调用户 MAU,DAU 的简单来说,wechat 更愿意在每个用户身上衍生出更多的服务,是深度而不是光是 MAU 这样的广度,所以相对来说其变现的手段肯定会更为丰富。social 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feature,而不是 focus 了

最后作者自然回到了大家也许也在想的问题:The question isn’t about how to replicate the same model elsewhere, or about why it would (or wouldn’t)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question we should ask, I believe, is how can every business rethink its model from the ground up, so it leads and not lags behind mobile? 为啥美国出不了这样的超级 APP,哪怕是 FB 的 APP,是用户习惯不一样?还是确实在 mobile 生活上美国人不如中国人积极?作者对 wechat 和企鹅家都表示了极大的敬意,并且认为 wechat 的精彩只是开始而已

2015/08/09 第 302 期

全球化下的成功具有极大随机性 (archive)

这是一个排行榜的时代。音乐、App、视频等各种创意产品都有排行榜。一旦占据了排行榜前几名,媒体就疯狂报道,然后那前几名就一直是前几名。本来已经有名气的,就越来越有名。

“别听创业建议”,但我这里其实还有一些建议给你 (archive)

这位年轻的创始人(今年刚本科毕业)总结她失败的 startup 经验,顺便推销自己,希望能找份全职的工作……很赞同这点:Time is King;时间很宝贵,一般得用钱买时间,不管是拉风投还是做一份全职工作,然后用全职工作的工资支持自己业余时间搞的 startup。

雅虎“厨房”的故事 (archive)

八卦故事:Yahoo 当年要收购 Flickr 时,派出 Jeff Weiner(现任 LinkedIn CEO)去劝降。他承诺:雅虎是个厨房,提供最好的厨具;你们 Flickr 是天才厨师,收购后保证能继续做好菜。后来 Flickr 被雅虎搞砸了;当时的 Flickr CEO(现任 Slack CEO)有封未发出的邮件:的确是厨房,但却是 El Camino 的肮脏中餐馆的厨房,满地蟑螂

Pandora 排项目优先级的方法 (archive)

他们上市的时候不到 40 个工程师,支撑了 7 千万月活跃用户。有意思的方法:每个季度开始前,所有人提交 1 页幻灯片的项目提案,项目需要一个人月完成的话,标价是 $5;有 5 个高管进行评估,每人手中有 $30 来“买”项目(进行投票)。

神秘 startup 拯救了这个全美国最糟糕的网站 (archive)

讲的是重建 healthcare.gov 的故事。尽管是为美国政府工作,但以“困难”模式开局:没有办公室、不能用 AWS、不能用聊天工具、只能用邮件通讯、不能进行实际的敏捷开发、小团队、一天工作 10 小时、一周工作 7 天。克服一个又一个非技术上的难题、与官僚主义作斗争、不断教育政府工作人员。

healthcare.gov 第一版承包给了一堆善于竞标、而不善于开发的公司,耗费 $20 亿(如果你来做这个网站,你觉得需要几个人、需要几天?);开发过程中政府里的人不断改需求;上线第一天,只有 6 个用户能成功注册;不懂技术的官员们却懂得用瀑布模型进行项目管理,他们也想尝试敏捷开发,但他们理解的“敏捷”是按季度执行计划的;他们担心“网站如果有 bug 那还得了”。完全就是所有软件工程教科书里的反例啊。

2015/08/10 第 303 期

Silicon Valley Bank:风险带来暴利 (archive)

SVB 不是一家普通的银行。专门贷款给科技类创业公司,以及为科技圈内的公司、个人提供金融服务。创业公司要想拿到利率低的贷款,就得给 SVB 一小部分股票期权;比如 SVB 从刚上市的 FitBit 赚得 $1390 万。

巨额融资不一定是好事 (archive)

融资就像去餐馆吃晚餐。如果不太饿的话,就别点太多。融资的话,你用 equity 去买“现金”;而 equity 你只能花一次。

有段时间我很奇怪,为什么国内很多公司都谎报融资金额,而且都报得一看就知道是假数字。而在湾区,我倒是知道很多公司即使融资了,也都有意拖延时间,尽量不公开,拖一天是一天,往往拖了半年、一年。

Change Your Name (archive)

“如果你的公司名字叫 X,而你却没有 x.com 的域名,那你最好改个公司的名字吧。一定要有个 .com 的域名。”好吧,我想说以前有个公司用的域名是 getdropbox.com,还有一个用的是 thefacebook.com。

3 星期,成为纸面上的富翁 (archive)

Jet.com 最近很火,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广告。Jet.com 做了个很有意思的 growth hacking:谁能在规定时间内拉来最多用户,就奖励 10 万股的 Jet.com 股票(估值 $1 千万到 $2 千万之间)。有个小镇小伙子,花了 $1 万 8 做广告(放上他的 jet.com referral link),最终赢得 10 万股!自费成为纸面富豪!

To fly, to fall, to fly again (archive)

来自 The Economist 的非常好的一篇对湾区创业形势的分析。对比了现在的形式与上一轮泡沫的不同之处。未来市场可能会有 correction,但不会像 2000 年那样来得那么突然、那么猛烈。

现在创业公司估值过高,不好 exit:因为太贵了,大公司不太会花大钱收购你;而你盈利能力还太弱,离上市又遥遥无期。

美剧 "Silicon Valley" 之于旧金山,就像 "Sex and the City" 之于纽约。

科技公司引起的房价节节攀升,旧金山老居民对科技圈工作者的憎恨的程度,还不至于达到“占领华尔街”那样的恨。

老牌公司的市值多是在上市后赚得的,比如 Google 与微软;而新一点的公司,市值多是上市前就基本定下了,比如 twitter。

去年的美国商学院毕业生里,有 20% 的人到科技公司工作,新一轮的淘金热。

几年前,Facebook 用 $10 亿买下 Instagram,当时人们说,疯了,花那么多钱啊;去年,Facebook 用 $190 亿买下 Whatsapp,人们又改口说,Instagram 当时卖便宜了……

2015/08/11 第 304 期

The web is awesome (archive)

看了不少批评 Web 的文章,来一篇赞扬的文章。主要是与相对封闭的移动平台的 App 生态做对比,Web(在大部分国家与地区)是开放的。做网站的人与浏览网站的人都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权利。你可以用很低的成本上线一个网站,没有类似 App Store 这样的东西来审核。

Database versioning 最佳实践 (archive)

问题:如果要改数据库中的 schema,如何保证 prod、staging、以及团队中每个人 devbox 上跑的数据库的 schema 都一致?快糙猛最佳实践:每次改 schema 创建一个 sql 文件,与其他代码一起版本控制。

近 2 亿网民使用屏蔽广告的插件 (archive)

网站们少了 $218 亿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人用屏蔽广告的插件了,以后 iOS 9 上也能屏蔽广告了。或许能迫使网站寻找广告之外的盈利模式?

Uber 的秘密武器 (archive)

挺正能量的文章。介绍了 Uber 的第一个员工 -- Ryan Graves。在 Twitter 上勾搭了 Uber 的创始人然后网友见面一起创业;乐观向上、工作勤勤恳恳,也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

他的故事印证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Fortun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People like Ryan Graves hustle, research, and prepare to know their industries and markets so well, that when the timing is right, they pounce on an opportunity and don’t look back.

以前也推荐过一篇文章介绍 Ryan Graves:【Uber 的第一个员工】

The Hamburger Menu Doesn't Work (archive)

在移动设备上,屏幕很小,很多 App、网站都把导航隐藏在 Hamburger Menu 里,这对 User engagement 不利。用户很懒的,连“点一下”都懒得做。

Facebook、Medium 等 App 以前也都是用 Hamburger Menu 隐藏导航项目,后来也都纷纷把导航挪到了页面底部 -- 尽管比较占屏幕空间,但一目了然。

2015/08/12 第 305 期

采访 Meerkat 公司里唯一的 Designer (archive)

很有料的一篇文章。不只是讲到 Meerkat 如何做设计,还谈到这个 11 人的团队如何高效协作、Meerkat 这个产品的起源(起初是一个人的 side project)。

文中提到他们团队内部协作的工具:trello、slack、invision、zeplin。

为何 $5 千 3 百万还不足以支撑 Good Eggs 的高速扩张 (archive)

Good Eggs 是我们家很喜欢的购买新鲜农副产品的网站。但上星期他们突然宣布终止旧金山以外所有城市的运营,并大量裁员。他们扩张太快了,还没弄明白在一个城市如何高效地运营,就仓促扩张到其他城市。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 (archive)

线上媒体都在争取用户的注意力。互联网用户都把时间花到哪里去了?注意力都转移到手机上了。而手机上的 Killer App 必须是 self-expression & communication 的平台。

"The currency of the media business is attention."

"The killer-app of the mobile generation is the platform for self-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If you want to know which companies to bet on, just follow the attention."

Premature scaling killed us (archive)

算是对 RewardMe 的验尸报告。还没弄明白谁是真正的客户,就投入 1 / 5 的团队去争取新用户;囤积了几百台 iPad,教训:还没卖出去,就先别堆积库存;Cash is king,用钱买时间,省着点花。

What Does It Mean For Start-Ups To Create Value (archive)

把市场做大、甚至创造新的市场的理论。如此讲来,比较能创造价值的创业公司,都是要做成“平台”的,能 enable 其他人利用“平台”有效地做东西,有钱一起赚。

2015/08/13 第 306 期

Tinder 与“约会世界末日”的开始 (archive)

这篇来自《名利场》的文章可以作为新时代的“Sex and The City" 的场景。这篇文章也让 Tinder 陷入公关危机,以致 Tinder 官方账号在 Twitter 上发飙。

很显然,《名利场》A/B Testing 了这篇文章的标题,将原标题“Tinder and Hookup-Culture Promotion“改为了“Tinder and the Dawn of the Dating Apocalypse“。

高效的物流专家 (archive)

类似 Uber 的服务很自然地可以从载人延伸到送货。几家类 Uber 的公司都在尝试送货的服务:司机可以多赚、用户得到便利、公司可以多赚钱。

文中提到的 Sidecar 已经率先把送货作为主打业务了。其实,Sidecar 也是最早有拼车服务的,但还是被后来的 Uber 与 Lyft 追上了。

移动操作系统与聊天 App 的对决 (archive)

后搜索时代、后 App 时代,两股力量在为争取用户较劲(更好地赚钱):以 iOS 与 Android 为代表的加了(初级)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与各种 50 合一大礼包式的聊天 App。

Projects and Companies (archive)

很同意 Sam Altman 的观点:要把创业当做是在做 Project,而不是在做公司。做 Project 的心态下,你专注于 build 产品、可以灵活大胆地尝试新的想法(反正只是个 project,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做公司的心态下,你面对各种无形的压力、各种不专注、要分心去担忧过多与做产品无关的东西。很多伟大的公司都是起源于做 project 的心态,轻松上阵,专注。

Deep linking 的光明前途 (archive)

Google 和 Apple 都在大力推广 deep linking,都想从 App 里索引内容、像网页之间的跳转一样在 App 之间跳转。Deep linking 在订阅的邮件里应用越来越多;邮件里的内容不好赚钱,公司都想把用户引导到 App 里,所以都想让你点完邮件里的链接,直接在 App 里打开。

如果你是湾区日报的邮件订阅者、也同时在 iPhone 上装了湾区日报的 App,那么你用 iPhone 从每天推送给你的邮件里点击湾区日报的链接,会自动打开湾区日报的 App,进入相应的文章。当然,如果你没装 App,那会进入普通网页。比如这个链接。

2015/08/14 第 307 期

How To Make Something People Give A Shit About (deleted)

做一个东西很难,坚持做一个自己都不想用的东西更难。所以要做一个别人想用的东西,首先得是自己也想用的东西。

The Phablet Effect (archive)

大屏手机的流行,让平板电脑变得有点鸡肋。仔细一想,家里俩平板已经半年没开机了。平板电脑这个类别是彻底失败了吗?(Phablet 这个词造得很形象~)

论广告拦截的道德标准 (archive)

看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协议:站长把网站的内容给网民免费看;作为交换,网民必须得看(偶尔不小心点击)广告,不然网站没钱生存不了,大家都没得玩。那么,用广告拦截插件,破坏了这样的协议?不是这样的

以前电视上出现广告,观众什么反应?出现广告就转台。这是不是某种形式的广告拦截?

Periscope 上线 4 个月的成绩单 (archive)

上线以来,共有 1 千万个账号。他们最关键的 metric 是:Time Watched -- 所有用户在 iOS 与 Android 上用他们的 app 看在线直播的时间总和。这个指标比烂大街的 DAU、MAU 有用得多。

Optimizing for DAU/MAU doesn’t properly motivate our team to create a product that people love. Here’s why: if we were motivated to grow DAU, we’d be incentivized to invest in a host of conventional growth hacks, viral mechanics, and marketing to drive up downloads. This direction doesn’t necessarily lead to a better product, or lead to success for Periscopers. We hold ourselves accountable to Time Watched as an organizational measure because it reflects the kernel of our product, and our core values.

A Manager's Manifesto (archive)

Facebook 的 Julie Zhuo 总结的当领导的艺术,十条心得体会。好的领导尽量没有 ego,学会去信任别人,开会的时候少废话,肯做小事(随手关灯、擦桌子)。

2015/08/15 第 308 期

40 多人的创业公司每个月要花多少钱 (archive)

这是 Mattermark 公开自己的运营开销:上个月花了 $71 万,赚了 $30 万。每月养 43 个员工要 $52 万、租办公室 $4.5 万、租机器买数据花 $3 万、营销花 $2.5 万、买软件办公用品花 2.5 万。

每个月花在每个员工身上的医疗保险要 $600、每月花在每个员工零食饮料的费用要 $100。

摆脱决策困难:随便挑一个 (archive)

Facebook、Asana 联合创始人 Dustin Moskovitz 写的。世界上真没那么多重要的决策需要纠结、辩论那么久的,多种选择僵持不下的话,随便挑一个。反正不管挑哪个你都会后悔。决策困难耗费时间、更耗费精力。

没互联网,没信用卡,没问题 (archive)

游戏进入困难模式:号称互联网公司的贵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在那个地方,只有 5% 的人能上网、只收现金,贵公司如何操作?这就是 Airbnb 进军古巴的情形。他们与三教九流的机构合作,比如网吧 -- 其实是专门用来搞租房业务的网吧。

古巴整体上是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姿态,最终大部分人是能上网、能用信用卡的。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如果能用原始的方式抢占先机,以后就好办了。

我不需要 cofounder (archive)

Paul Graham 以及整个 YC 体系都是极力鼓吹创业最好得找 cofounder、自己一人创业容易失败。这篇文章鼓吹另一种可能性:摆正心态、努力工作,一个人创业是完全有可能的。

“maintain low expectations and stay busy working on things you can control”

我不知道我的公司估值多少 (archive)

37signals(现在叫 Basecamp)的创始人写的,这也是“奇怪”的公司:成立 16 年来,不拉风投、不上市、自给自足 -- 不,他们其实出卖了一点点股份给 Jeff Bezos,只是为了得到他宝贵的建议。公司的估值,仅仅只是一种猜测,一种最好情况下的猜测,一种吸引眼球的自我陶醉。对了,如果你没听过 37signals 这家公司,你应该有听过 Ruby on Rails。

2015/08/16 第 309 期

揭秘 Amazon 内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 (archive)

采访了 100 多个 Amazon 的员工(有的已离职),纽约时报在本周末放出的重磅文章。Amazon 的企业文化才是狼性文化。Amazon 的公关团队接下几天有的忙了。

Amazon 内部通讯名录里可以很方便地向某人的领导直接打小报告。可以这样玩:几个人同时说某人坏话;也可以这样玩:几个人同时说某人好话。不同玩法,一样精彩。

Amazon 鼓励内部竞争,鼓励开会的时候互相反对、有话就说、恶言相向,很多员工开完会后掩面而哭。崇尚极度节俭的文化,崇尚加班文化,生病与生小孩都是对在 amazon 职业发展的致命打击。

呆在 amazon 工作的时间中位数是一年。招人快,离职也快。工作强度大,有点类似 07 年金融危机以前的华尔街 -- 哦,对了,Jeff Bezos 是华尔街出身的!

“When you’re not able to give your absolute all, 80 hours a week, they see it as a major weakness.”

“The joke in the office was that when it came to work/life balance, work came first, life came second, and trying to find the balance came last.”

08/17/2015 Update: 创始人 &CEO Jeff Bezos 在这次公关危机中,发给 Amazon 员工的信件:"The people we hire here are the best of the best." -- hmm?

A Product Is A Tool For Helping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Don’t wait for the sale before you start helping the customer."

创业早期应尽量避免被 App Store 推荐到首页

如果 app 第一版刚上线就被 app store 推荐到首页,能带来很大的下载量,但这些用户留不久,你第一版的 app 难免有 bug 有不完善的地方,最早下载的用户体验不好的话,给差评、到处放大你 app 的缺点,对早期产品的开发是很大的 distraction。

Elon Musk 与居里夫人、富兰克林等人的共同点 (archive)

都是某种程度的通才。文章有一点提的不错:世界上没那么多原创的 idea,只是你阅读量不够、知识面不够广,才让你误以为自己的 idea 是原创的。所以要大量阅读好书、好文章、好的材料。巴菲特坚持每天读三家公司的年度财报。

到目前为止,Apple Watch 表现如何 (archive)

Apple Watch 现在只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它能在某些情况下让你免去了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的麻烦,但 Watch 能做的事,手机上也能做。

2015/08/17 第 310 期

创建 LinkedIn 的新的新兵训练营 (archive)

他们设计了课程作业,让新人动手做后端与前端。用了 Net Promoter Score 这个指标来衡量新人对新兵训练营的满意程度。

以前专注于桌面应用的公司在移动领域能做好吗 (archive)

作者研究了 App Store 里 17 个类别,发现大部分类别里,占据排行榜前列的多是大公司的 App;Startup 表现良好的少数类别有教育、游戏、健康、音乐、图片视频。

在这个排行榜的时代,App discovery 是个大问题。大公司已经建立了品牌,可以很容易把品牌带到 App Store 里,占据排行榜前列;一旦在排行榜前列了,下载量就多;下载量多了,就一直能待在排行榜前列。循环。

手机阅读的崛起 (archive)

在手机上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而在平板电脑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手机可以随身携带,可以用零散时间阅读;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可以适合阅读长文了。

我至今仍记得当年用文曲星读完金庸 14 本小说的日子,按坏了翻页键以及向下键;后来又用诺基亚 6600 把金庸小说读了第二遍。

Yelp 早期员工谈 Yelp 的慢速发展道路 (archive)

建立线上社区这种事情急不来,得慢慢来,稳扎稳打。他们是 Yelp 的第 6 号与第 7 号员工,一个做营销与社区建设,一个做品牌与 UI 设计。

现在这个世道,各种噪音,各种 distraction,快餐式的创业文化。

It’s easier than ever to find someone to give you money but harder than ever to cut through the noise and create something important that solves a real problem.

Yelp chose a slow growth path to success, one review at a time — brands that are made to last tend to avoid short cuts and quick fixes.

加速 Facebook iOS App 上的图片显示 (archive)

简单讲,他们用 PJPEG 格式,发送一次请求,这种格式可以渐进式地渲染图片(先显示模糊版、再显示清晰版)。耗 CPU,但让用户感觉好像图片加载起来很快。

2015/08/18 第 311 期

All Revenue is Not Created Equal (archive)

Bill Gurley 在 2011 年 LinkedIn 上市一周后写的经典文章,阐述了“能赚大钱”的公司的 10 个特征。最后以当时刚上市的 LinkedIn 为例子,实例分析了一下。

10 个“能赚大钱”的公司的特征:

高门槛,竞争对手不好进入市场。

网络效应

盈利模式简单明了、容易预测、可持续发展,比如 SaaS 订阅型的模式

用户忠诚度高,不容易切换到别家产品

利润空间大

人力成本占的比例低,比如当年微软卖软件,基本上都是“复制粘贴”光盘,可以规模化

用户多样化,避免仅依赖少数几个大客户,比如 Google AdWords 有一大堆小客户,分散风险

避免依赖少数几个合作伙伴、或平台

营销成本低,主要靠 organic growth

高速发展

新时代科技公司的 CEO 的典型 (archive)

以前的 CEO 典型是 Meg Whitman 式的 MBA 型 CEO;最近越来越多早年搞技术(时间一般不长),后来做产品,最后管人,比如 Marissa Mayer, Satya Nadella, and Sundar Pichai。

They have a track record of building and shipping products. They are technical and can go toe to toe with their engineering team. They understand where technology is headed and they understand how software products are made and evolve.

11 种重要的 App 盈利指标 (archive)

温故而知新一下各种名词的缩写、各种指标的计算方式:LTV, LT, eCPI, K,ARPU, ARPPU, ARPDAU 等。以前有发过类似的文章,主要都是 SaaS 相关的指标,这次是 App 相关的。

"From Scratch" Developers (archive)

文中提出了一种类别的工程师:"from scratch" developers,就是能从无到有独立实现一款互联网产品的工程师。文章一方面是在教“什么都不缺就缺程序员”的创业者们如何识别这种类型的工程师,另一方面也告诉普通工程师如何成为这类工程师。

这种“from scratch" developers 一般比较务实,能不编程实现的东西,尽量不编程实现;有现成的第三方服务可以用,即使花点钱也愿意(当然,要与工程师的时薪最比较,看哪个划算)。

如何从多个创业 idea 中选一个开始做 (archive)

这是一个我喜欢故事:一个连续创业者,有很多创业想法;挑了三个 idea,每个 idea 花一个月去做,看看效果如何,再做决定最终做哪一个。

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实际的用户与投资人,看反馈如何;同时,也看看有没有朋友愿意花时间一起做 -- 如果别人肯跟你做的话,一方面验证 idea 靠谱不靠谱,另一方面验证你们能不能合得来 -- 找合伙人就像结婚一样,结婚前得先约会一下。

2015/08/19 第 312 期

该给你的创业顾问 / 导师多少股票 (archive)

Bad Ass Advisors 是创业导师界的 Airbnb。这篇文章建议,对早期公司(A 轮以前),每个月给 0.01% 到 0.045%,共两年。文章最后给出了不错的例子加以说明。

一般给股票是以万分之一(0.01%)为一个 basis point。0.01% 就是 1 个 basis point;0.03% 是 3 个 basis point。

Hudl 的产品团队如何运作 (archive)

他们采用了类似 Spotify 内部团队的结构,最核心的单元是 "Squad"。一个 Squad 就像一个小 startup 一样,有各种产品开发的工种:PM、工程师、设计师、QA 等,高度自治

改善 Dropbox 客户端获取大量缩略图的性能 (archive)

文章有点老(2014 年 1 月),可能他们早就不这么做了。文中描述的,一个 connection 批量获取多个缩略图的办法(base64 data uri)在 HTTP/ 2 里就不是那么有用了。

这种工程上改善性能的过程,与改进产品一样(各种 A /B testing),都要先测量各种指标(原方法有多慢?哪一步是瓶颈?),有的放矢。

两个不懂技术的人把自己的电商网站卖了几百万 (archive)

他们的整个创业的思路很不错。用一个免费的 Wordpress 插件做电商网站;花 $35 买了个主题;招了个印度人改了一下;花 $800 设计了 logo。网站上线以前一共花了 $1200。

为了省钱,经常“厚颜无耻”地发信让 Stripe 降低他们的信用卡手续费。

走进 Best Buy,把商店里展示的 Apple 电脑的浏览器首页统统设置成自己的网站。跟 Pinterest 早期类似:走进咖啡厅,趁别人不注意时候(上厕所?),快速在他们电脑上打开 pinterest.com ……

PagerDuty 如何改进新用户体验 (archive)

湾区大部分 2010 年以后成立的公司的工程师 oncall 的警报都是用 PagerDuty 的吧?用户从注册到熟悉你的产品都有一个过程,如何用数据来引导设计出最佳的新用户体验、进而留住用户?

2015/08/20 第 313 期

GitHub Desktop 的跨平台 UI 组件的实现 (archive)

桌面程序里内嵌浏览器,使用 HTML/CoffeeScript/SASS 来实现跨平台组件。整个桌面程序的框架是用 Electron 做的。Electron 也是 Github 为了做 Atom 而开发的,跨平台桌面程序开发的利器。连 Slack 与微软的 Visual Studio Code 也是基于 Electron 实现的。

Sharding Pinterest: How we scaled our MySQL fleet (archive)

比较中规中矩的、传统的 sharding 实现;他们这套系统用了将近 4 年了。很同意文中的观点:startup 要尽量避免花里胡哨的不成熟的新技术;灵活运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酷的技术,比如 MySQL。

We intentionally ran away from auto-scaling newer technology like MongoDB, Cassandra and Membase, because their maturity was simply not far enough along (and they were crashing in spectacular ways on us!).

I still recommend startups avoid the fancy new stuff — try really hard to just use MySQL. Trust me. I have the scars to prove it.

How Netflix Reinvented HR (archive)

Netflix 也不是一个容易工作的地方。通篇读下来,感觉这样的 HR 系统或许在大公司会有效,但缺乏人情味 -- 毕竟这是商业社会。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如果我以后有一家公司,我会请作者这样的人来掌管公司的人事吗?”

以前分析过作者的一套幻灯片:被 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 称为【“硅谷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文档”】。

Nike 使用 ElasticSearch 做数据仓库 (deleted)

耐克有一堆的 App,有一堆的用户信息。耐克公司内部用 ElasticSearch 做快糙猛的数据仓库,快速分析用户数据。文章讲得比较空泛,不是技术文章;但知道非技术公司使用流行的技术,还是挺有意思的事情。

警察局开辟一块区域让网友安全地线下交易 (archive)

很多人在网上发帖卖东西,都需要线下现金交易。有一定人身风险。警察局特地开辟专门的交易区域,安有摄像头监控。挺不错的办法。大家线下交易也要注意安全!

2015/08/21 第 314 期

分析电商网站 Zulily 的崛起与衰落 (archive)

2013 年底上市,定价 $22,后来一度飙升到 $70,然后跌到 $9;最近以每股 $18.75 把公司卖了。成长达不到华尔街的预期。好吧,都怪华尔街那帮人。

"While Zulily has had impressive performance, they have faced scaling challenges that are common in operationally intense ecommerce businesses."

广告拦截的软件怎么赚钱 (archive)

答案是:广告。买我们的技术,能让你的网站绕过我们的广告拦截软件,展示一些简单的广告(没有动画、不搜集用户私人信息)-- 有点收保护费的感觉。

Work Hard, Live Well (archive)

上周末纽约时报披露 Amazon 恶劣的、高压力的工作环境。这篇文章里,Facebook、Asana 联合创始人 Dustin Moskovitz 呼吁我们这个行业的人,要吃好、睡好、正常作息,高效地工作,而不是比拼工作时长。

那种鼓吹长时间体力劳动的,某种程度就是其实年龄大的人、其实体弱多病的人。

Define Your Vision to Differentiate Your Product (archive)

用户花钱买你的软件 / 线上服务,不只是买现有的功能,也是对你的产品未来的一种投资,相信以后能做得越来越好。大公司可以什么都做,但小 startup 必须找一个细分的领域专注下去。

比如 Wistia(写这篇博文的公司)是做线上视频的 -- 你会问,都已经有 youtube、vimeo 等线上服务了,干嘛还做线上视频 -- Wistia 是做营销类的视频、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功能。

"When we buy software today, we're not just buying into the current benefits, features, and price. Instead, we're making a bet on the product's future."

视频直播观看别人写代码 (archive)

算是 livecoding.tv 的软文吧。视频直播现在很火热,逐步出现各种垂直领域,包括直播写代码的过程。这样的网站怎么赚钱呢?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雇人 code review、修 bug、做课程作业,一切活动都是直播的。

2015/08/22 第 315 期

在旧金山的创业公司工作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archive)

很搞笑的文章,充满调侃、反讽。

“我喜欢三藩市的地铁,它每天都能带来惊喜。比如昨天,地铁竟然准点到了。”

“很多公司的名字其实都很直白的,比如 Evernote makes note taking apps;Google lets you Google anything on the Internet”hmm,到底啥是 Google 啊?

“startup 都是开放的办公环境,跟大学食堂差不多。不同之处是:大学食堂有吃的和噪音,我们的办公室有电脑、吃的和噪音。”

“开放办公环境很吵,所以都得戴耳机。戴什么耳机都是有讲究的,时髦、有钱人的 Beats,或是屌丝的手机自带的耳机。”

“创业公司都是讲求 work-life balance,讲求劳逸结合的。你可以在周末的时候 work from home;你如果在雅虎工作,你得 home from work,因为你可以带你家小 baby 到办公室工作 -- 这是在黑谁?”

“不是每个人都有朋友的,所以我们允许你带狗来上班。”

“创业公司都提供午餐。吃什么都很有讲究。有人是 Vegetarians,他们不吃肉,这意味着我比较可能吃他们,而他们吃不了我。有人是 Vegans,他们不吃所有动物身上来的东西,比如牛奶、肉,以及 Comcast -- 在美国的人一听到 Comcast 都会心一笑。”

“我们通常发很简短的邮件,正文部分只有一句话,或一个 emoji。但签名档都是一篇长文。”

“我们没有 meeting,从不开会,我们只有 all hands、one on one、stand-ups、以及 huddles;我们从不打电话,我们 sync-up、touch-base、以及 connect。好吧,别在我面前显得你词汇量太少。”

“创业圈的人聊天都很有套路。我有一家创业公司,我们是 Yelp for contractors;我也有一家创业公司,我们是 contractors for yelp。”

Finding“hard to find”customers for research (archive)

User research 是做产品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怎么去找用户(或潜在用户)来试用你的产品、来给你反馈?

写给 Gawker 编辑团队的打鸡血的邮件 (archive)

这是著名八卦网站 Gawker 的 executive editor 写的。他们的团队抢先报道的小道消息最后总能被主流媒体再次报道,比如他们早就报道了 Amazon 内部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希拉里的私人邮件问题。

印证了他们网站的 motto:"Today's gossip is tomorrow's news"

16 个常用的 startup 指标 (archive)

来自 a16z 的文章。用 Marc Andreessen 的话讲:好好理解一下这些指标,融资的时候别闹笑话、别数据造假。

最近推荐了几篇类似的文章,反复看、反复理解。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人们很容易说“这东西我早就懂了”、“这些东西早就看过了”。学任何东西,都得重复看、重复练习。

这 4 家互联网公司当年上线时不被看好 (archive)

分别是 Twitter、Uber、Pinterest 与 Instagram。翻出了这些公司当年在 Techcrunch 上线的时候的文章,底下评论纷纷不看好。

产品上线的时候,各种褒奖与批评,都是噪音。"Follow your heart, follow your passion. Focus on your product and your brand advocates."

2015/08/23 第 316 期

Streaming Music is Ripping You Off (archive)

付费用户付给 Spodify 的钱的总和的 70% 是支付给音乐人的;这些钱再按照单曲播放次数,按比例支付给相应的音乐人。

Spodify 不关心有多少人听这首歌,他们关心的是这首歌播放了几次 -- 极大的可能是某些超级用户(理发店、餐厅、咖啡厅等)大部分时候循环播放某单曲,这也让一些“音乐人”可以作弊(比如循环播放自己的歌)。也就是说,每个月我花 $10 作为 Spodify 付费用户,有 $7 流向了音乐人;但那些实际拿到我这 $7 的音乐人往往我并没听他们的歌,因为我听的歌(中文歌)超级用户们不听(理发店、餐厅、咖啡厅等)。

文章最后提出的方案看着挺合理的:按你实际听歌的比例付费。我 $7 的钱,按我实际听的比例付给音乐人(中文歌手);我掏钱,我决定该付给谁。

10 种有效地让你的创业公司失败的方法 (archive)

Think of yourself as the "Uber for" when you don't even understand what makes Uber"Uber":)

想起了 David Patterson 著名的“How to Have a Bad Career How to Have a Bad Career in Research/Academia”以及 "How to Give a Gad Talk"。

我所认知的风险投资 (archive)

文中讨论了创业公司早期融资过多弊大于利;但在关键时候(product/market fit 后)融资不够也不行。文中那张图总结得很好:半桶水的人总以为自己懂很多;而学得越多,知道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

Stock Options 与 RSUs 有什么不同 (archive)

很好的科普文章。2007 年微软投资 Facebook 后,Facebook 开始给员工发 RSU;这个历史事件以后,很多未上市的、热门创业公司(比较晚期的)也开始发 RSU 了,比如 airbnb、dropbox、square 等。

Hacker Hostel 在现实中难以生存 (archive)

什么是 Hacker Hostel?就是电视剧“Silicon Valley”里主角们租的那种房子(美其名曰 incubator),在高房价下,一堆年轻人蜗居在一起,创业。高峰时期,租一个床位也要 $1200!

在现实中,这类 Hacker Hostel 难以生存 -- 有限的空间里住那么多人,过于有社会责任感的老美非科技圈邻居们以“吵闹”、“安全隐患”、“法律问题”等理由,分分钟都想搞你。

2015/08/24 第 317 期

思考汽车的未来 (archive)

电动汽车、共享经济下的打的软件、无人驾驶的汽车,这三个新趋势将改变汽车的未来。

电动汽车让汽车制造变得模块化,就像手机的进化一样,以后华强北除了卖山寨手机外,也能卖山寨车了。

打的软件将改变“谁来买车”这件事,个人不太需要买车,而租车公司买车的话都是大批量买,有很大折扣;就跟公司买电脑一样。

无人驾驶的车将改变我们的使用习惯:不用再为市中心找不到停车场烦恼;车把你送到餐厅后,自己开走,要嘛自动去找停车场、要嘛自动开去载其他人。

The journey of a startup, from idea to growth (archive)

这是一个我喜欢的创业故事:俩人有个 side project,收入足以维持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可以全职探索其他创业 idea。这个 side project 中,他们自动化了除了客服以外的所有事情。就是客服的部分很麻烦,用户不会自己去看帮助文档,老是发邮件来问题,你还得手动去回邮件 -- 这就是所谓的痛点 -- 所以,他们的创业 idea 就来自这个痛点:做可以内嵌在网页中的智能帮助文档。

充斥着(友善)的机器人的 Slack (archive)

聊天软件的 UI 很适合做 bot,很自然,你有时候分不清到底聊天窗口背后的是真人、还是机器人。似乎有种趋势,西方很多新闻媒体的内部员工,都是 Slack 重度用户,都做了很多内部的 Slack Bot 帮助运营 -- 比如 New York Times、Quartz、Vox、Fusion、路透社、以及湾区日报(真不要脸~)。

湾区日报的运营也极大受益于 Slack 上的机器人:湾区日报的第一个“员工”:Slack/Hubot

有人说 There's an app for everything;其实,慢慢地,There's a slack bot for everything.

Don’t Be Apple (archive)

这是一篇批评 Apple 封闭的生态系统的文章,认为 Apple 与其跟 iPhone 越狱者作斗争,不如像 Android 一样直接能 root,让超级用户决定怎么定制自己的手机。

这个标题看起来有点“做人不能太 CCTV”的感觉:)

公司不上市的好处 (archive)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中,公司急着上市的都是在作秀。这一轮泡沫中,大家反倒都不急着上市了。美国员工数多于 500 人的公司里,85% 都还没上市。

上市公司都得烦恼 12 周一次的 earnings call,容易为了追求短期的回报而做出短视的决定。不上市的话,不受华尔街的牵制,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客户、员工、与产品。

2015/08/25 第 318 期

Going Adobe-free (archive)

曾经,走到哪里都能看到 Adobe 的身影(跟以前的微软类似):Flash、Photoshop(PS 已经成为动词)、Illustrator。现在湾区多数公司的 designer 都纷纷用 Sketch 了。公司里可能也有买 Photoshop,但用得越来越少了。

为啥不用 Photoshop 了?太杀鸡用牛刀了!Photoshop is the ten pound Swiss Army knife you can use to hammer in a nail.

在硅谷拉风投的实用指南 (archive)

Mattermark 的女 CEO 连发 51 条 tweet,形象生动地给大家呈现出在硅谷 Sand Hill Road 一带的观光旅游、小资情调指南,顺便谈了一下拉风投的情况:)

去 a16z 拉风投最好早一点去,可以看看他们 lobby 的藏书

红杉资本的办公室不太好找,早点去找停车位

千万别去 Sharon Heights 那家星巴克!

第一次来 Sand Hill Road?可以到附近的斯坦福校园、电脑历史博物馆转转。

如果想在今年 10 月拉到风投,现在就得开始行动了!

Accel 在 Palo Alto 的 downtown,可以顺便去 University Ave 吃马卡龙

如果你不是第二个 Mark Zuckerburg,最好准备一下幻灯片

女生们最好别穿高跟鞋。很多风投都喜欢边散步边跟你“开会”

准备见 30 家以上的风投吧!

南湾总是比旧金山城里热 20 度(华氏),别穿太多!

……(剩下的自己看吧,挺有意思的)

从微软与 Google 的事故报告中学到的经验教训 (archive)

作者根据他在这两个公司的经历,总结了生产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 是的,Google 的网站也是会挂掉的。修改配置文件、人为的操作失误、硬件故障等都是常见原因。而监控不全面、警报不及时,会让事情更雪上加霜。

每次事故后,都要有 postmortem,总结一下 root cause,改进工具、改进做事的 process,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Recruit Engineers in Less Time (archive)

来自红杉资本的文章。现在的市场,对于一个工程师,是很好找工作的;但对于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非常不好招到满意的工程师。那么,小公司到底需不需要全职的 recruiter 来帮忙招人呢?

文中提到,你发出的所有 offer 里,有 60% ~ 75% 的人接受了 offer,这个比例才是健康的;但这个比例其实挺不容易达到的,除非你的公司已经是炙手可热的中后期的 startup(比如 airbnb)、或是明星级巨无霸公司(google、facebook)。

原网页中的 Recruiting Calculator 挺有意思的,输入一些参数,计算出你需要多少个全职的 recruiter。

一般换工作是很情绪化的事情,如果你的公司动作很快,让 candidate 感到他 / 她备受重视,情绪化的 candidate 会比较容易接受 offer:)“Remember, taking a new job is an emotional decision as much as it is a rational one. Moving someone through the process quickly can make him or her feel wanted and leave less time for doubt to creep in.”

去争取那些下载了、但不用你的 App 的“老用户” (archive)

70~90% 下载了你的 App 的用户其实并没用你的 App。如果你还有这些“用户”的邮件,可以尝试通知他们,让他们再回来用你的 App。这或许比去争取全新的用户更有效。

2015/08/26 第 319 期

在硅谷工作不一定要有计算机学位 (archive)

文科学位的毕业生加入科技公司的越来越多,增长率甚至超过有计算机本科学位的。那么文科生都能做什么呢?排名如下:销售、营销、程序员 -- hmm?好吧,计算机专业其实跟文科专业也差不了多少。

AppNexus 种子轮融资时候的幻灯片 (archive)

幻灯片里描述的内容(类似 DigitalOcean、Linode),跟后来 AppNexus 实际做的东西(广告、RTB),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套幻灯片大概是 2007 年的时候,Amazon 的 AWS 刚开始不久。AppNexus 后来也觉得自己干不过 Amazon,就转型了。当初有三个选项:医疗、金融、广告。医疗有法律法规的问题、金融需要很多机器(计算密集型?07 年时 GPGPU 不成熟?),就决定做广告。

什么样的文章容易被病毒式分享 (archive)

"Psychology: We share to express who we really are" -- 你(假装)读什么内容、(假装)认可什么内容,就定义了你是什么样的人(或看上去是什么样的人)。

A Salute To Solo Programmers (archive)

在个人电脑时代的初期,涌现了一批可以一个人独自做出牛逼软件的程序员。文中声称 Mac 上万能的 Preview(看图看 PDF 的工具)是一个人独立做的,底下有个前 Apple 员工评论说其实不是。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崇拜过很多国内的程序员。一人一首成名曲:超级解霸的梁肇新、WPS 的求伯君、KV 杀毒软件的王江民、CCED 的朱崇君、FoxMail 的张小龙、网络蚂蚁的洪以容、大富翁 / 仙剑的姚壮宪等。

6 个交通工具的发展趋势 (archive)

来自 KPCB 的文章。无人驾驶、车内上网、共享经济、电动车、多种交通工具协同、新材料。AT&T 新增的车内上网用户比手机上网用户要多。

2015/08/27 第 320 期

Subtraction = Growth (archive)

创业公司要避免噪音、尽量做减法、专注于少数几件事情,做到极致。轻装上阵,跑得快。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A designer knows he has achieved perfection not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add, but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take away.”

Life of a ticket (archive)

Airbnb 分享他们如何改进客服用的工具。现在的创业世界里,技术是最简单的,而运营是很难的。有很多不能完全自动化的东西,都得人手动去做,比如客服。所以尽量自动化各种流程,腾出人力来做那些没法自动化的事情。

科技圈里的动物王国 (archive)

以前的公司的市值多是上市后创造的,比如微软 86 年上市时市值 $5 亿,现在 $3740 亿;而最近几年上市的公司的市值多是上市前就基本定下来了,比如 Twitter、Yelp。

以后上市的公司,估计上市后的市值比上市前的估值还要低。"Only when the tide goes out do you discover who's been swimming naked." - Warren Buffett

我没车,我 Uber (archive)

标题里的 Uber 是个动词。对比了在旧金山市区养车的费用($10281),以及坐 Uber 一年的费用($4655.79)。

关于旧金山城里的养车费用:停车位 $350 一个月 X 12 个月,加油共 $4,485,保险 $133 X 12 个月。这是 2013 ~ 2014 年的数字。一个月 $350 的停车位,hmm,其实在城里这个价位算很便宜的了……

2015/08/28 第 321 期

地球人拍了多少张照片 (archive)

不好统计。他通过流行的社交 App 公布的数字(以及一些推算),估计今年可能会有 3+ trillion 张照片会被分享到互联网上 (实际拍摄的、但没分享出来的会更多),这个数字跟之前全人类拍的交卷照片差不多。

不是所有创业公司都需要拉风投的 (archive)

4 个问题检验你是否需要拉风投:没风投的钱你就过不下去了?你愿意出卖一部分公司控制权吗?你个人有做大事业的野心吗?你想尽快做大,那到底需要多少钱?

文章最后举得例子很不错:一些工程师做开源项目,从亲戚朋友那融资,足够经营一个所谓的 lifestyle business,能活的下去、能做自己兴趣爱好的东西就够了。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风投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不要把你的竞争对手都当成傻子 (archive)

有道理:竞争对手有时候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你与其假设他们很笨才会做出这种决定,不如假设他们很聪明、然后反思一下为啥聪明人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以后该如何避免像他们一样?

作者 Aaron Harris 是 Y Combinator 的 Partner。他主持的 Startup School 的 podcast 很有料,推荐大家听一下。

Pocket 背后的故事:20 个员工,2 千万个用户 (archive)

相信喜欢阅读的朋友很多都用 Pocket。创业 8 年,前 4 年只有 CEO 一个人写程序:网站、API、iPhone/iPad app 都是 CEO 自己一个人写的,独自增长用户数到上百万。他们的经验,对小团队很有借鉴意义。

许多年前,Evernote 曾经想收购 Pocket,当时 Evernote 有 60 个员工,Pocket 的 CEO 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为啥做这么一个 app 而已,需要这么多人?一个人就能做的事情要 60 个人做?

Github 这个公司是如何运作的 (archive)

整个 Github 公司有 60% 的员工是在家里远程办公。新员工培训:在公司内的聊天室内,静静地看别人聊天,体会一下别人是如何工作的……

千百万个创造性的项目在 Github 上,而作为一个公司,Github 仍然使用很保守的、不酷的技术:Ruby on Rails、C、Shell、git、MySQL、Redis。避免过度复杂的设计、实用主义、避免在新项目里使用新语言。

Hubot 是 Github 做的,当然在 Github 内部,他们把 Hubot 用到了极致,执行各种运维的脚本,只要跟 Hubot 聊天即可。比如,Github 有自己的 data center,但如果内部员工要申请机器,只要跟 Hubot 聊天:给我 X 台这种类型的机器,然后几分钟后,就有机器可用了 -- 不是虚拟机,是物理机器 -- 他们有一堆随时待命的机器可用,所以随时申请应该都能立刻用上。

用聊天界面做各种事情,跟真人聊天、运维、看监控图等,非常有利于团队协作 -- 因为避免了 context switch、避免了浏览器、terminal、聊天工具等的各种切换,一切操作,都在聊天工具里。

2015/08/29 第 322 期

酒香也怕巷子深 (archive)

文章非常详尽地阐述了各种分发渠道。好产品若是没有好的分发渠道,做了也没人用。卖最好的产品很多都不是最好的产品。招聘、拉风投也需要考虑分发渠道的问题 -- 要招到最顶尖的人才,你得让 CEO 亲自上,不能只靠 recruiters。

这是 Peter Thiel 在斯坦福开的创业课的课堂笔记。整理笔记的是【从 0 到 1】的作者之一(这种书一般都是一个名人 + 一个作家一起写的)。

Dropbox: the first dead decacorn (archive)

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大型公司的衰落消亡,很多不是来自直接竞争对手,他们依然擅长他们所擅长的东西,只是那些东西人们已经不在乎了。Dropbox 在线上文件共享领域依然技术一流,但人们已经不再那么在乎“文件”这种东西了。

电脑的操作系统借鉴了现实生活中“文件”的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不像以前那么在乎电脑上一个个具体的“文件”了呢?因为我们在工作中、在网上做事的方式变了,越来越多场景不需要接触一个个具体的“文件”了,比如我已经很久没碰过“MP3 文件”,因为我用 spotify;我很久没碰过“PPT 文件”,因为我用 Google Docs。

多表扬别人能建立你的自信心 (archive)

文章的观点我很赞同。自信的(不是自负)人普遍都不吝啬对别人的表扬。不敢、不愿表扬别人的成就的,是不是因为自己不自信、怕输别人?

要学会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这对维持团队高昂的士气也很重要,团队里的人干了活,就要得到肯定。而这样的肯定不一定要来自领导。长期干活得不到肯定的(哪怕只是口头鼓励、表扬),必定干不长久。

“Instead of looking for ways to build your confidence by searching for evidence of your success and pointing it out to anyone who will listen, search for reasons to compliment others.”

为何内向的人能成为好的创业者 (archive)

喜欢独立思考、能沉住气、比较不喜欢作秀、比较能听进别人的意见、比较实在。

“Extroverts are oriented to seek the positive—to loudly promote what they’re working on and rally their cheerleaders behind them. But that may lead them to overlook the realities of a situation.”

天使投资人教程 (archive)

虽然是写给那些有钱、又想做天使投资人的人,但想要融资的早期创业者也可以透过这个文章看看好的天使投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2015/08/30 第 323 期

Pandora 曾经长达两年拖欠 50 个员工的薪水 (archive)

2002 年到 2004 年,Pandora 没钱发工资;公司创始人靠不断给员工打鸡血、画大饼挽回士气。最终还是有两个员工把公司给告了,而多数留下来的员工都是真爱。2011 年,Pandora 上市了。

BuzzFeed 在 URL 上做的文章 (archive)

一般网页的 URL 都是为了搜索引擎做优化的,URL 的结尾多是文章的标题构造的 slug,一般都比较长,比如 /buzzfeeds-latest-traffic-trick。而 Buzzfeed 的流量多来自社交网络,他们的 URL 主要是给人看的;他们发现有创意的、简洁的 URL 对社交流量的增长很有帮助。

Don't Let Them Put You in a Bucket (archive)

人潜意识的都会进行“模式识别”:他理科学得好,文科一定就学得不好;他是工程师,那他一定不善交际、表达能力差;他擅长 A、那他一定不擅长 B。我们似乎每天都在把别人归类、或者被别人归类。

You’ll probably get categorized at some point. And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s not some conspiracy to keep you down, it’s human nature …… People can be great at many different things. It’s not a 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 scenario, nor is it the case that a specialist can’t broaden their skillset.

聊天 App 如何赚钱 (archive)

对比了亚洲与美国的聊天 App 的盈利模式。亚洲的代表他们选的是 Line,美国的代表选的是 Snapchat。亚洲的 app 在盈利模式上更多样,美国的主要还是做广告。

Snapchat 这个广告招商的页面做得不错:snapchat.com/ads

美国 60% 的 13~34 岁智能手机用户都用 Snapchat;每天 3 亿次视频播放;DAU 将近 1 亿;全屏、竖屏的广告。

Fear of Flying (archive)

在硅谷,失败不是创业者能面临的最糟的事情,大家也乐于分享自己创业失败的经验。比失败更糟的事情是为了维持高速增长、“每天都要比昨天好”的心理压力 -- 失败反而更像是一种解脱。

Indeed, fear of flying is the most frightening thing ever for truly great entrepreneur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a little voice inside your head saying“Crap. any minute now these fuckers are gonna realize i can’t keep this up very long, and then i won’t be a Golden God anymore.”

2015/08/31 第 324 期

How to go for 10X (archive)

"10X" 这个词被用得很多了:10X idea(从 0 到 1?)、10X engineers(最牛逼的工程师)、10X architecture。革命性的、好得不得了的东西。文章给出大概的思路,如何做到 10X?

文中引用了俩名人名言 --

被问到如何为 research 选题,Dijkstra 说:"Do only what only you can do!"

林肯说:"Give me six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and I will spend the first four sharpening the axe"(磨刀不误砍柴工 ™)

The Confidence / Competence Ratio (archive)

用这个公式来看是否有自知之明:CLUE = confidence / competence。CLUE 等于 1 的,有自知之明;小于 1 的,过于不自信;大于 1 的,过于自信。

"I’m attracted to people who know what they know and know what they don’t know. These people are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their competence around a particular topic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ir confidence."

The Upside of a Downturn in Silicon Valley (archive)

泡沫破灭、经济形势差未必是坏事。房价降低、101 公路不会那么堵、小公司招人会容易些、营销费用降低 -- 这时候现金充裕的公司就很有优势了。

"In good times, in other words, it’s relatively easy to be a great start-up chief executive. When winter comes to Silicon Valley, we’ll find out which founders really shine. A lot of them won’t. Things won’t be pretty. But maybe it’s time."

公共交通系统应该是 Uber 的好朋友 (archive)

有了 Uber 后,普通家庭不用买车了(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只用 Uber 的话,费用也不便宜。那如果人们大部分时候用公共交通系统,再配合使用 Uber,会不会更经济、方便?

"If Uber is to achieve its goal of becoming cost-competitive with car ownership, it may have an unlikely ally: public transit. A combination of (mostly) public transit along with some Uber rides can be affordable for a wider range of customers than Uber alone."

刚毕业的同学别去创业公司工作 (archive)

以前有推荐过鼓吹要加入创业公司的文章。今天来看看不同的观点。尽管是写给 designer 的,我觉得里面提到的点也适用于其他工种。

”The world needs fixing, not disrupting.“

2015/09/01 第 325 期

设计了 200 个融资用的幻灯片后学到的东西 (archive)

这是一家设计公司的内容营销。越晚期的 startup 用的幻灯片页数越多;60% 幻灯片的主色调是蓝色。融资 $200 万的公司,平均花 $1100 请他们做幻灯片。

他们网站的 portfolio 里,竟然有 Sam Altman 在 How to start a startup 用的幻灯片,造价 $900!术业有专攻,该让别人赚的钱还是要让别人赚的。

Data-informed design (archive)

好的产品设计是 data、empathy、gut feeling 三者的交汇点。数据告诉你 what,empathy 告诉你 why,直觉告诉你 how。

Million Dollar Products (archive)

作者是 Github 的早期员工。文中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家庭作坊式的公司,一年赚个 $100 万即可;5、6 人的小团队,没有管理、沟通上的复杂,不靠虚无缥缈的股权忽悠,只靠实打实的现金。

把简单的产品做到极致;一个产品做不好,随时转型,没有负担;一年就赚 $100 万,用户不用多,1 万 2 千个用户,每人每月交 $7 即可;用户不多,产品的需求可以很简单、很有针对性;不考虑国际化;照顾好为数不多的这些用户即可。

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公司,上不了媒体的头条;他们不拉风投,不用讨好投资人;他们没有天价般的估值 -- 对了,估值其实更侧重于“估”、而不在于“值”-- 他们不用对那么多人负责,就几个员工、极少数的用户,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你管得着?

Facebook 的私人助理服务 M 的工作原理 (archive)

他们雇了一帮的人类 "trainer",有点像客服一样。用户发一句话过来,AI 尝试着自动生成回复,然后人类 "trainer" 审核、修改后,正式回复用户。

AI 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预约考驾照的路考),人类 "trainer" 手动解决(比如到 DMV 网站预约路考),然后据说他们把人类 "trainer" 的每步动作录下来,以便“训练 " AI。最棒的人工智能,其实是劳动密集型的,比如 Amazon 的 Mechanical Turk 的 Logo 赫然写着:“Artifici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没错,两个 Artificial。

21 世纪的难民必需品:手机 (archive)

最近新闻里常常看到非洲难民涌入欧洲的事情。21 世纪的难民用手机上网,用地图 App 定位、优化逃难(偷渡)路径,用社交 App 实时更新有用的信息:交通、住所、边境警察巡逻的路径。

有了手机,就可以绕开蛇头,自己 DIY 偷渡路线。相信不久后,会有专门的 startup 来更好地解决这类难民、偷渡客的用户痛点:)

2015/09/02 第 326 期

The Net Promoter Score Cycle (archive)

很好的实践 Net Promoter Score (nps) 的文章。除了做用户满意度的调查外,nps 也常用来衡量公司内部员工满意度:你有多大意愿把本公司推荐给朋友、说服他们来这里工作?

公司上市的好处 (archive)

主要还是能让股票变现与提高品牌知名度,然后可以把“估值”的“估”去掉。

Liquidity For Shareholders. Incentivize Employees. Acquisition Currency. Stronger Balance Sheet. Branding Event.

The Right Way to Ship Software (archive)

她在早年的 Facebook 与 VMware 都工作过。这篇文章谈了发布代码时候,在于迭代速度与质量上的权衡取舍。早期的网站可以牺牲点质量,快速迭代;而企业级软件(或者 iOS app),还是得对质量严格把关,毕竟东西到用户手上了,如果有 bug 不是说修复就能马上修复好的。

建立好的工程文化 (archive)

Etsy 刚卸任的 CTO 总结过去 5 年领导 Esty 工程团队的感悟。很值得一读。

Software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ought of as a cycle of continual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 rather a progression from start to finish, or a search for correctness.

八卦一下,今天 Etsy 也宣布了他们的新的 CTO John Allspaw。John Allspaw 也是 faceball.org 的联合创始人 ~ -- 点进去这个网站看看,很有意思的一种活动,可以在办公室玩 -- 八卦消息来源于我一个同事,他们以前都在 flickr 工作。

每个月赚将近 $10,000 的 side project (archive)

这个故事不错。有策略地做了个 SaaS 的 side project,每个月带来稳定的可观的收入。成功来得这么容易?不,人家之前也搞过 startup,虽然失败了。打怪练级是必须的。

文中提到,现在有个无形的社会压力,仿佛 idea 都非得是能做成 $10 亿公司的 idea 才值得一谈。如果只是做 side project 的话,最好选一个竞争激烈的大领域,然后摆正自己的定位。对个人来讲,side project 如果能带来与正常工作相当的收入就算很不错了,而选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你正好省去了教育市场的成本。

2015/09/03 第 327 期

Doing Data Science at Twitter (archive)

一个工作了 2 年多的 data scientist 总结了他在一家 4,100 个员工、月活跃用户 3.1 亿的大公司做 data science 的心得体会,总结得不错:)

如何写好软件的出错信息 (archive)

文章中心思想:“请大家编程的时候写出能让老百姓读懂的出错信息,行吗?”文中还有个很有哲学意味的话:“The best error message is the one that never shows up”。

Apple 给开发人员编写的文档都挺有用的,有空推荐大家看看(搜一下“apple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如果想写跟 Apple 产品有关的英文文档,最好参考一下 Apple 官方的写作指南 -- 有点 The Elements of Style 的意思。

分析 Greylock 的投资规律 (archive)

最近几年的投资金额、今年的 12 个 exits 都是被收购(大家越来越不喜欢上市了,上市就像照妖镜,会现原形的)、种子轮 / A 轮占了半数、跟其他几家好的风投一起投资相同的公司。

What Are We Doing (archive)

透明的公司文化会让员工比较快乐、忠诚、对工作有热情。很多人离职是因为对公司没信心,归根到底,是不知道公司的 roadmap、不明白管理层做的决策的原因。

"Answer the basic question on everyone’s minds,“what are we doing?”, and you will be on a path to building a loyal, hardworking, and motivated team."

前不久跟国内的同学聊,发现因为种种原因,国内的创业公司(即使是很小的团队的那种),也很难做到比较透明;管理层对员工有所防范 -- 可能竞争激烈、间谍比较多;也可能因为本身公司很多数据造假(融资金额、关键商业指标)、员工最好别知道。

实践结对编程 (archive)

文章最后给的几条建议很实在。有人担心结对编程会降低工作效率,毕竟原来 N 个人并行工作、现在变成了 N / 2 个人并行工作。而事实上,结对编程往往效率更高 -- 自己单独干活经常会分心,上上社交网络、看看 hacker news、聊聊天;两个人结对编程,就真是全神贯注、边说、边想、边做。

因为结对编程需要很专心,所以还挺累的 -- 一周 5 天、一天 8 小时结对编程,不太现实。最近我有在跟其他组的同事实践结对编程,目的在于互相学习不同平台上的开发技巧;我们也就每周抽出 4 个钟头来做,实践了 2 周了,效果不错。

两个人挤在笔记本电脑前结对编程,是一种何等变态的行为。真要结对编程,就来俩大屏显示器与俩键盘连到同一主机上。

2015/09/04 第 328 期

The network's the thing (archive)

文章从 Instagram 不再强制正方形相片说起,认为社交类的服务最有价值的部分是 network、社交图谱,而不是最初的那些功能上限制,比如 Twitter 的 140 字、Instagram 的正方形相片。

社交类的服务最初的用户、老用户可能喜欢小众的东西(比如 140 字);但你如果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了,面对大众用户,就必须勇于打破之前的限制(比如允许发超过 140 字的 tweet)-- 这么做少部分老用户可能不开心,但你迎合的是大部分新用户。

"A feature is trivial to copy. A network, on the other hand, is like a series of atoms that have bonded into a molecule. Not so easy to split."

谁是 Gordon Moore、以及为啥有个定律以他名字命名 (archive)

这是这本书的书评:"Moore's Law: The Life of Gordon Moore, Silicon Valley's Quiet Revolutionary"

大学刚毕业、在 Uber 工作学到的东西 (archive)

犯了错学到的东西更深刻:从伯克利刚毕业,入职 Uber 几个星期后,引入一个 bug,致使全球 Uber 所有司机用的 app 显示的收据都是 $0.00。

"I learned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ng the effects of a code change at a rapidly changing company — and ultimately of the inevitability that working with complex systems will result in breakages."

摆脱金手铐 (archive)

这又是一个意识到个人快乐比钱重要的故事。startup 被大公司收购,大公司一般会给原来这个 startup 的员工 retention offer:你们在收购后继续留在这里工作 X 个月,就能得到 $X 的钱,所谓的金手铐。

为何你找不到技术型创业合伙人 (archive)

互联网创业最难的不是技术。(好的)技术人员几乎 100% 很清楚他们能做出这样或那样的网站、app;但他们没有把握负责非技术部分的你在商业方面能走多远。

技术是比较确定性的东西,而非技术的东西就不好说了,比如争取用户、盈利模式等。

2015/09/05 第 329 期

BuzzFeed 的长远战略 (archive)

这是 BuzzFeed CEO 在 2012 年写给公司全体员工以及投资人的邮件,可以看成是打鸡血的邮件;也可以当成是 CEO 写给员工的邮件范文来学习。

有一些点很不错:

多数新闻媒体都是胶水浆糊公司,CMS 用别家做的,数据分析用别家的,广告系统用别家做的,甚至内容都是从别家来的。而 BuzzFeed 却是家技术公司,什么都自己做,“vertically integrated product”(类似 Apple 软硬件一体)。

CEO 公开承认“我们确实很幸运”。这点很重要。举了 Digg 以曾经 $2 亿估值最后卖了 $50 万、黑莓市值缩水 95% 为反面教材。我们这个行业,风云变幻莫测,今天还是媒体宠儿的某某巨头,不出 5 年可能就啥也不是了。

BuzzFeed 公司里有三大支柱:搞笑的内容、严肃有分量的新闻报道、以及广告。这就涵盖了公司里所有部门的人。公司里所有人都必须是公司里的一等公民;因为没见过二等公民也能卖力干活的。

这种 CEO 写过员工的邮件一般都写得很不错,融入了 CEO/创始人对公司价值、战略的深入思考,之前也推荐过一个类似的:【Slack 创始人:我们卖的不是聊天工具】

忘掉移动互联网吧 (archive)

移动互联网并不代表你“移动”了才用互联网,你坐着、站着、躺着都在用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才不是互联网的一小部分。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桌面的互联网才是互联网的一小部分。

到底 Startup L. Jackson 是谁 (archive)

在 Twitter 上有一个“神人”Startup L. Jackson,对 startup 世界的种种怪现象嬉笑怒骂、妙语连珠。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Product Hunt 最近对他 / 她进行了一次采访。

这种匿名的账号挺不错的,账号背后的人可以扔出一些大胆的 idea 引发大家的讨论、也可以吐槽现实中碰到的各种创业怪现象(而不用承受社会压力)。Startup L. Jackson 还挺有料的,应该确实是圈内人;各科技圈有头有脸的人也都关注他、也都乐于转发他的 tweet。

问:“有没有 startup 真的征求你的(创业、融资)意见?”答:“有啊。又一次,一家数十亿刀的公司的创始人在 Twitter 上发信问我要不要出来喝一杯。然后我们就见面,聊得很不错。”

越来越不像话的 App Release Notes (archive)

我现在特别关注各个 App 在 App Store 里的更新消息都写了什么。越来越少的 App 写什么 "bug fix" 之类的话;很多 app 已经充分利用更新消息这个空间来写小说了:)

Asana 内部的 mentor 制度 (archive)

作者主要以自己的经历,讲了一个 Asana 的工程师在公司内如何跟各种 mentor 学习、进而成长起来。新人培训有 mentor、manager 也扮演了某种 mentor 的角色、平级的同事互相学习。

他们还有从外部聘请过来的教练,专门教员工管理方面的技能、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等 -- 对于一个 startup 来讲,这算是挺不错的福利。

2015/09/06 第 330 期

一星期只卖一款书的书店 (archive)

Morioka Shoten 是一家日本的书店,一星期只出售出一款书、围绕这本书的主题办活动、作者读者见面会。

这个 idea 我很喜欢,现代人有选择困难症,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书;一周推荐一本书,深化阅读,读者之间、作者读者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挺好的。

Design the Beginning (archive)

一般我们做东西都是先做核心的功能,再来考虑新用户体验。比如 app 主要功能做完后再来做宣传页面、用户注册页面。这篇文章认为,应该反过来,要先做 "Beginning" 的东西。

先做宣传页面、用户注册页面(beginning),可以迫使你站在新用户的角度思考。“Nobody cares about the thing you’ve designed, unless you can get them past the beginning.”

文章举了他们 Facebook 做 Moments app 的例子。他们先用户测试了多个版本的宣传页面,这样有利于他们专注于几个最重要的 use case。

Airbnb 做 Apple Watch App 的经验 (archive)

他们一开始的原型也只是把 iPhone app 的功能简化搬到 Watch 上,后来意识到这样做不好,手表屏幕显示不了那么多信息。后来砍掉所有功能,只在手表上保留收发信息的功能。

Watch 上没有键盘,所以在手表上回复信息只能靠语音或者预设的几条信息。Airbnb 提供了一些有用的预设信息,比如房客经常会问房东:“你们的 Wi-Fi 密码是多少?”

The Anatomy Of A High Converting Blog (archive)

SaaS 公司的博客一般都是用来内容营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读者转化成自己的付费用户。这篇文章实例分析了一些做得不错的内容营销的博客,看他们的页面设计怎么有利于争取到用户。

Google 新 Logo 的设计过程 (archive)

来自 Google 官方的文章。换一个新的 logo,对于这么庞大的公司来讲,牵一发动全身啊,所有产品、所有宣传材料的 logo 都得改。

2015/09/07 第 331 期

SaaS 是新的全职员工 (archive)

我很喜欢文中列出的那个清单:一家 startup 一年花 $5.6 万在各种 SaaS 服务上面;$5.6 万看起来好像很多,但比招一个全职员工实惠多了。

在很多分享的简评里我多次表达过,没必要什么都自己做;术业有专攻,该让别人赚的钱还是要让别人赚。可能国内的人工成本比较低,听说有些国内的 startup 宁可什么都自己做、也不舍得用付费的 SaaS 服务 -- 当然,数据安全也是一个考量,不放心把自己的数据放到别人的 cloud 上。

Make Non-Obvious Hires (archive)

相比于其他行业,互联网公司对学历、出身相对看得不是那么重。而且往往很多出身一般(非名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在工作中表现得很牛逼 -- 怎样招到这种员工?

如何命名你的 startup (archive)

很多人命名自己的产品、startup 都是先从“查域名”做起,看有没有还没被注册的 .com。这篇文章认为不应该这么做。文章列出了一整套命名方法论,仅供参考。

我职业生涯里犯的最大的错误 (archive)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 designer 们要去学编程。不学编程,你只是做一份养家糊口的 job;学了编程,你就有能力掌控更多的东西,是从全局考虑你的 career,超越了钱与职称带来的快乐。

这就像赛车比赛中,坐在副驾驶与自己开车的区别。会编程的 designer 对团队来讲是很有用的,他们至少能绕过工程师,自己在代码里改改字体、颜色、页面布局。我在公司里合作的几个 designer 都能独立地改 python、javascript、objective-c 与 java 代码,比很多工程师更加 full stack -- 还有个 designer 几年前自己业余时间做了个 android 的游戏,到现在还一直在赚钱。

最终所有公司都会变成科技公司 (archive)

很多人会区分开“科技公司”与“非科技公司”。很多“科技公司”为了技术而做技术,然后做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也有很多“非科技公司”在“非科技”的主要业务里加入了一下“科技”的东西,但至少目前人们还不把他们当成是科技公司。

2015/09/08 第 332 期

亲历 Burning Man 的感受 (archive)

过去一周是 Burning man。硅谷的 IT 从业人员蜂拥而至。Burning man 是神奇的活动,在大沙漠里,7 万人聚集在一起、搭帐篷、做各种雕塑,组成为期一周的临时城市。顾名思义,他们真的要烧掉一个木头巨人。

这篇文章是 Facebook、Asana 联合创始人 Dustin Moskovitz 写的,回顾了他参加了 5 年的 burning man 的经历、感受。他在 Burning man 遇到了 Winklevoss 兄弟。他跟这对双胞胎以前没见过面,他跟这对双胞胎理所当然是仇人。Dustin Moskovitz 上前自我介绍、一笑泯恩仇。后来他们在 Facebook 上加了好友 -- 听起来有点讽刺哦。

过去一周,我们很多同事在 Google calendar 上请假的格式是:[email protected] )'(,这里)'(是 burning man 的象形文字……燃烧的人……

今年的照片集锦请看这里。

Enterprise 软件的未来发展趋势 (archive)

  1. 手机 app 越来越重要;
  2. Freemium 的定价模型越来越普及;
  3. 提供 API 给第三方开发者来集成。

不用自己搭服务器的 Microservices (archive)

Amazon 用来宣传 Lambda 的文章,举了一个很详尽的搭建图片处理的 web app / android app 的案例。

数据,把文件扔到 S3 上,你不用知道文件是存在哪台机器上,自动帮你 scale,按存储大小和请求数量(以及其他)收钱;代码,把代码扔到 Lambda 上执行,你不用知道代码是在哪台具体的机器上执行,自动帮你 scale,按运行时间和请求数量收钱。

Fixing Twitter (archive)

再来一个热心用户、股东为 Twitter 提意见。这种文章每次都能让我想起一个短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同时也能让我想起 The social network 里的台词,记不得原话了,但大意是 Mark 对 Winklevoss 兄弟说,有本事你们自己做这个网站(指 Facebook)啊。

但文中提的一个建议我也很赞同:Twitter 有一个很不爽的地方就是,上传图片是要占用 23 个字符的,也就是上传图片后,你只能再输入 117 字了!

Tinder 的价格歧视:年龄大的付费用户要交比较多的钱 (archive)

这不是年龄歧视。这是市场经济。年龄大的用户就是愿意付比较多的钱来更方便地找对象!多大才算年龄大?美国用户 30 岁以上,英国用户 28 岁以上。

2015/09/09 第 333 期

免费看盗版电影的软件 Popcorn Time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阿根廷时年 29 岁设计师 Federico Abad 在自己的卧室里开始了这个开源项目。

初衷:

  1. 阿根廷网速超慢,跟女朋友看片儿得提前一天下载好,不能当天说、当天就看;
  2. Netflix 在阿根廷的电影更新不及时。

Popcorn Time 的出现,引起了好莱坞、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的注意,还一度造成了 Netflix 股价的下跌。

这是一个有情怀的软件,精美的设计、没有广告、不赚钱 -- 一点也不像看盗版电影的软件。跟满屏幕广告的盗版电影网站立刻划清界线。

他、以及早期的代码贡献者们都是在白天有一份全职工作的情况下,利用晚上、周末的时间做这个 side project。

尽管他们早期都匿名做这个东西,但还是被华纳兄弟的律师浏览了他们每人的 LinkedIn 页面。

他女朋友也因为他太忙了而跟他分手。后来,他也退出了这个项目,专注于自己白天的全职工作。

他高中辍学,为一家美国成人网站工作。努力工作,学会编程。会编程后,就能找到一份全职工作,还能在全职工作之余,做自己感兴趣的 side project。

Product (archive)

Github 早期员工 Kyle Neath 对做产品的思考。好的产品应该是能让世界(的未来)更美好的东西,比如 Elon Musk 做的几个东西都是好产品(Paypal、SpaceX 的火箭、Tesla)。

但现在人们过度关注各种世俗的指标:PV、估值、留存率等,这些世俗的指标牛逼的产品,未必是好产品,比如 Snapchat、Buzzfeed 等不是好产品,他们并没有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重新设计 Overcast 的 Apple Watch app (archive)

再来一篇设计 Watch app 的。Tumblr 第一个员工、Instapaper 的开发者 Marco Arment 针对自己的 podcast app 写的。在文章中展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相当不错。

"It’s unwise and futile to try to shove iPhone interfaces and paradigms into the Apple Watch. Instead, design for what the Watch really is."

BuzzFeed 发动人民群众报道政治新闻 (archive)

Hillary Clinton 任国务卿那几年的电子邮件陆续被公开,作为一家新闻媒体,你会组织一帮小编(领工资的)去读透那一大堆邮件吗?还是像 BuzzFeed 那样建立一个专门的 Twitter 账号“Only Clinton Emails”发动免费劳动力一起来挖掘这些邮件中的猛料?

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事情,分布式地新闻报道,聪明。

StatusPage.io 提高付费用户转化率的办法 (archive)

新用户注册后都不会急着成为付费用户,先试用看看;StatusPage.io 使用一个“激活分数”,像玩游戏一样,用户每完成一个“任务”(比如添加团队成员),这个分数就增加;用户注册 X 天后还没有回来继续使用,他们就给用户发含有视频教程的邮件 -- X 天是有讲究的,分别是 2 天 /30 天、3 天 /45 天,5 天 /60 天,12 天 /75 天,与 16 天 /90 天。

2015/09/10 第 334 期

What Makes Uber Run (archive)

耗时 5 个月,采访了 Uber 的 CEO、同事、前同事、投资人、朋友上上下下几十号人,Fast Company 的这篇长文非常有料。穿插介绍了 Uber 的历史、CEO Travis Kalanick 的早年创业史、各种数字。

最早的 Uber app 是他们花钱请 freelancer 草草做出来的,代码质量极差,常常把旧金山所有 Uber 的车辆召集到同一个地点。

从 Travis Kalanick 的早年创业史可以看出,一个人早年打怪练级的经历,对以后憋大招是很有用的。

Building a more unified Twitter for iOS (archive)

Twitter 以前的 iPhone app 与 iPad app 是两套代码,分开维护;他们 iPad app 的功能往往比 iPhone 的少。网站设计都讲 responsive design 了,app 的设计也应如此,不要维护多套代码。

Stripe Checkout 的动画效果 (archive)

Stripe 的 UI 工程师分享的思考过程。在恰当的地方运用动画效果改善用户体验。面向开发者的产品也能做得很酷。

“I tend, like most others, to not trust websites that feel like they were made 10 years ago.”

在 2015 年,给 2004 年的 10 个预言打分 (archive)

2004 年,Steve Yegge 还在 Amazon 工作;他在博客上写出了 10 条预言。2015 年 9 月,他给这 10 条预言打分,有的预言还挺准的,比如云计算平台与社交网站的崛起;当然也有没算准的。

强烈推荐大家读一下文章后半部分,他 2004 年写的 10 条预言的部分,分析得挺不错的。比如他预测 Lisp 将在 2010 年成为 10 大最流行编程语言之一,理由是:语言的流行不在于语言本身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名人、名公司的撑腰;Lisp 可能会火,因为 Lisp 的秘密武器是 Paul Graham -- 注意:2004 年,Paul Graham 还没成为路人皆知的创业导师。

最损的预言是最后一条:大部分程序员在 5 年后,依然平庸。即使是同一家公司里,好的程序员也有可能比不好的程序员高效十倍、百倍 -- 对于不好的程序员是好消息,因为你们还有十倍、百倍的上升空间:)

Unicorpse (archive)

Brad Feld 对目前创业公司估值泡沫的思考。很多 Unicorn 正在(或即将)变成 Unicorpse(corpse: n. 尸体)。很多公司不能上市,上市就是照妖镜,上市前是独角兽,上市后就现原形了,市值大大低于上市前的估值。

"There is nothing special or magical about $1 billion valuation. It’s just a number."

2015/09/12 第 335 期

Scaling Startups (archive)

Quip 的 COO Molly Graham 根据她在 Goolge / Facebook 的经验,总结了一套管理高速扩张的 startup 的办法。发展到 50 个员工会遇到什么情况、发展到 200 人、750 人等会怎样。

2 年前我们公司用 quip 的时候,这个 COO 亲自做客服的,基本上每天她都要来问我们要反馈、我们有什么 feature request 也直接发信给她。当时 quip 刚刚支持了 gif,于是被我们玩疯了;我们上传了很多搞笑 gif 帮他们做测试:)“很多”是真的很多的意思……

公司扩张意味着要大量招人。新员工进来会“抢”老员工的工作。很多人或许因为一直做一个岗位很舒服了、或许真的因为责任感很强,不愿意让出自己的工作职责、也不愿意去尝试其他新的东西。就像小孩玩乐高积木,把积木抓得牢牢地,不想分给其他的小朋友。

"If you personally want to grow as fast as your company, you have to give away your job every couple months."

startup 高速扩张到几十人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无法认识公司里的每个人了,全公司没法挤在一张桌上吃午饭了;你意识到,这真的是一个公司了,不再是小打小闹了。

Uber 代码的进化 (archive)

老生常谈,从 monolithic 架构进化到 microservice 架构。Uber 内部有 500 多个大大小小的 service,用 thrift 定义数据结构。

人生 (archive)

帮助 Facebook 取得 10 亿用户、帮 ICQ 取得 2.5 亿用户、帮 Winamp 取得 1 亿用户的 Chamath Palihapitiya 在生日之际,对人生的思考。

他把剩下的人生换成天数,13383 天(36.6 年);为自己余生定下 4 个目标;每星期结束前问自己 4 个问题,比如“这一周里,有多少天是快乐的?快乐,指的是真的“快乐”,不是假的“快乐”;没必要骗自己。

一个客服对付 1 千 6 百个付费用户 (archive)

statuspage.io 的经验。其实是一个全职客服加上全公司其他人轮岗做客服。这个观点挺好:做产品得 design for the novice, configure for the pro

SoundCloud 进化到 Microservice 的历程 (archive)

他们从 Monolithic 架构进化到 Microservice 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提高性能、提高系统稳定性、更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提高团队的开发效率。

他们做的一切,高度实践了 Conway's Law:软件系统的架构反映了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团队间通讯的结构。"organizations which design systems …… are constrained to produce designs which are copies of the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of these organizations"

任何高速发展、并且最后存活下来的 startup,一开始都是实用主义者,不搞花俏的东西。都是实践所谓 monolithic 架构,具有“快糙猛”的属性,一份凌乱的代码快速迭代;所有东西都跑在同一台机器(或极少数几台)上。SoundCloud 早期的 monolithic 架构的昵称是 mothership;Linkedin 的叫 Leo,Twitter 的叫 mono-rail,Yelp 的叫 yelp-main。也有比较没创意的,比如用 django 的公司,直接叫 django app;用 Ruby on Rails 的,直接叫 rails app。

2015/09/13 第 336 期

Facebook 的 Growth Team 如何争取到第一个 5 亿用户

Andy Johns 的这个详尽的 Quora 回答涉及战术、战略、用人、文化等方面。他以前在 Facebook growth team,现在是 Wealthfront 的 VP Growth。

很喜欢配图中给出的几个标语,尤其是那句“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不做风投、改行做软件工程师 (archive)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年轻的 Partner(2012 年本科毕业)写的。年轻、而且有钱、有人脉,自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吗?那她如何才能实现软件工程师之梦?先参加为期 12 周的编程速成班,然后就能开始改变世界了:)

Ben Horowitz’s Best Startup Advice (archive)

这是 Product Hunt 组织的线上 Q &A。Ben Horowitz 不认为现在是科技泡沫;市场自己会有 correction。他最看好的独角兽公司是 Airbnb。进入风投圈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创业。

如果他的书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是今天发行的话,会加入更多的 war stories。他这本书原以为读者群体会仅局限于创业圈,不料,连教师与牧师都喜欢(呃。还说泡沫不大?连牧师都想创业?!哈哈)。

建立强有力品牌的营销策略 (archive)

文章举了几家 consumer facing 的公司的早期营销策略,包括 Zillow、Ancestry.com、一些游戏公司、GoPro 等。

Target 的工程师道场 (deleted)

在美国的人应该都很熟悉 Target,这是美国第二大零售集团(仅次于沃尔玛)。这不是一家科技公司,但他们公司内部显然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在 DevOps 文化方面。这篇文章简单介绍了公司内的工程师道场,就是专门划出的一个地方、让某领域技术专家给其他工程师传授专业技能。

尤其是这种大公司,不变革、不跟上潮流的话,就这能等死了。

2015/09/14 第 337 期

Social-Mobile-LOCAL:“Local”Will Be The Biggest of the Three (archive)

Bill Gurley 认为,所谓的 SoMoLo(Social、Mobile、Local)里,Local 这块潜力巨大、比 Social 和 Mobile 更有机会。对了,这篇文章是 2012 年写的。

随着新计算平台的出现(有 GPS 的智能手机、手表、手环等),Local 的垂直领域给了各个 startup 无限的机会。想起了好几年前中国很流行的小灵通电话,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都是本地通话,所以便宜的、通讯距离很有限的小灵通在当时是很 make sense 的。同样,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有限的区域活动 -- 有个夸张的例子: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个同学,他们父母是大学老师、他们在该大学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附属中学读书,后来也进入该大学本硕博连读,最后留校任教,绝对的 Local!

从产品到平台 (archive)

文章点评了前几天的 Apple 发布会。尽管软件是高利润率的东西,但 Apple 所有的软件、线上服务都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Music 除外),硬件才是 Apple 的赚钱机器。

好,那么 iPad 这个硬件产品是必需品吗?目前还不是。iPhone 对很多人来讲是必需品,但 iPad 还不是。那 Apple 怎么改进 iPad 这个产品?文章认为,Apple 应该把 iPad 变成更好的开发平台,为开发者们提供更好的 SDK、开发工具、盈利手段。Apple 其实已经意识到平台的重要性;Apple 需要给开发者们竖立一个榜样;于是,时隔将近 20 年,微软再一次现在 Apple 的发布会上了。

iOS 原装的 app 都有第三方的竞争对手 (archive)

文中的那张图展示得很清楚,每个 app 都有一堆的竞争产品;就像 craigslist 上每个版面都是一个 startup、百度贴吧每个吧每个论坛也可以是一个 app、unix 的命令也都可以是一个 startup。永远都能找到创业 idea:)

关于 Twitter 这个产品的思考 (archive)

又到了“人人都是(Twitter 的)产品经理”时间了:)Twitter 有不同的用途 -- 很多 Twitter 账号拿出来,都能单独做个(内容类的、甚至是工具类的)app。像 Excel 一样,很强大、很复杂,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用法。

那么,Twitter 是要专注于现有用户的使用习惯去好好做产品、去教新用户各种花里胡哨的现有玩法?还是去探索全新的玩法?

如何做决策 (archive)

现在 a16z 的 partner、前微软 Windows 部门(光这个部门就比大部分科技公司要大 N 倍)的老大 Steven Sinofsky 给创业公司 CEO、manager 的建议。

你永远没法做一个让每个人都开心的决策。他在文中建议决策者(CEO 或 manager)在一个决策中,首先得弄清楚自己扮演什么角色,Initiator、Connector、Amplifier、还是 Editor?

2015/09/15 第 338 期

Jony Ive and the Future of Apple (archive)

来自纽约客的超长文章(真的很长),采访了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 Jony Ive。如果哪天他退休了、或离职了,Apple 的股东们会如何反应?如果 Apple 股价就此大跌 10%,那可是瞬间蒸发 $700 亿啊!

Apple 发布新产品,社会名流们也趋之若鹜;发布会后台小院子里,聚集着他们这些人:“Among the guests were Rupert Murdoch; Kevin Durant, of the Oklahoma City Thunder; Marissa Mayer, of Yahoo; Jimmy Iovine, the C.E.O. of Beats; and the rapper and entrepreneur Sean Combs.”

Airbnb 背后的技术架构 (archive)

全部跑在 AWS 上。有 5,000 台 EC2 instance。响应用户请求的(网站、app server 啥的)有 1,500 台;其他 3,500 台用于数据分析。我倒是比较好奇他们用的是啥型号的 EC2 instance。

运营 Techmeme 十周年的感悟 (archive)

这又是一个不拉风投、自给自足、很有原则、不落俗套的创业案例。这是 Techmeme 的 CEO 自己总结的。Techmeme 也是雇佣了一些编辑,算法 + 人工地聚合科技新闻。

我蛮欣赏那种不拉风投、自给自足的案例的。比如 Craigslist 以及以前介绍过的 PlentyOfFish【一个人运营的网站,月广告收入近 $50 万】。

类似这种创始人出来写“十周年感悟”的文章,还有以前推荐过的【Automattic 这十年】;Automattic 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应该都知道 WordPress 吧?就是做 WordPress 的那家公司。

The cost of an introduction (archive)

在硅谷(不局限于地域上的硅谷、这里泛指科技圈),前辈普遍乐于帮助晚辈;约牛人、名人、风投出来“喝咖啡”的概率还是蛮高的。文中作者举了他 20 岁时发邮件给 Foursquare CEO,二人出来喝咖啡的例子。人们也比较乐于介绍其他人互相认识,比如介绍创业者与风投认识。

以前有跟国内做风投的朋友聊到这个问题:为啥在硅谷这里,默默无闻的小罗罗也能“这么容易”约名人出来、而在国内却非常难?朋友说:“国内都是些阿猫阿狗、民科来约你,在硅谷好歹也是什么斯坦福辍学的、搞开源软件的、什么前 Google 工程师,能一样吗?”-- hmm ……

打车软件的算法不精确,是不是故意的 (archive)

此文针对 Uber 进行分析,但可适用到整个行业。如果你做打车软件的,你会这么做吗:为了制造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或为了迷惑竞争对手),在用户打开 app 后,在地图上显示一堆虚假的、并不真实存在的车。

还有,动态价格:给司机用的 app 显示,某某区域需求很大,价格很高,速来;然后等司机赶到这个区域前,价格立刻回调;让本以为能赚一把的司机失望了。

是技术上的瓶颈,还是商业上的需求故意这么做?还是两个原因都对?

2015/09/16 第 339 期

DevOps 在工程团队中的位置 (archive)

总结归纳了 5 种团队的结构,3 个变量:dev、ops,以及 DevOps。采用什么结构,主要取决于产品的类型 -- 又是一篇反映 Conway’s Law 的:Any organization that designs a system (defined broadly) will produce a design whose structure is a copy of the organization's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Give it five minutes (archive)

作者开头的反思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竭尽全力地去反对一切稍不符合自己世界观的观点。idea 一开始都是脆弱的,花 5 分钟时间、好好思考一下,别急着反对。

The faster you react, the less you think …… There are two things in this world that take no skill: 1. Spending other people’s money and 2. Dismissing an idea.

传统大媒体公司的投资趋势 (archive)

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很多都成立风险投资部门或创业孵化器来投资、培养 startup。纽约时报也是 Automattic 的投资者之一(做 WordPress 的那家公司);当然纽约时报的网站也是 WordPress 架设的。

You’ve Only Got One Shot At Building A Consumer Unicorn (archive)

连续创业者不太可能在 consumer facing 的产品上连续取得大成功;而 enterprise 类产品,连续创业成功的几率比较大。难道是 consumer facing 的产品比较靠运气?

Whatsapp 如何只用 50 个工程师支撑 9 亿月活跃用户 (archive)

众所周知,Whatsapp 后台用 FreeBSD + Erlang。招聪明的人,编程语言(Erlang)入职后再学也不迟。极度专注、避免让其他酷炫的技术分心、员工尽量避免开会。

对比一下,去年年初他们被 Facebook 收购的时候 35 个工程师、4.5 亿月活。用户量翻倍,工程师多了 15 人。

文章素材主要来自昨天 @Scale 会议的 Panel discussion。台上其他人的头衔都是 VP 级别,而 Whatsapp 派来的头衔是 Software Engineer。

2015/09/17 第 340 期

Slack 这家公司如何使用 Slack 这个产品 (archive)

Slack 公司里的员工本身就是 Slack 的重度用户。里面提到的一个 use case 我很喜欢:把 Slack 里的聊天记录变成新员工培训手册,懒得写文档的可以借鉴这个方法……

公司里很多有用的信息都埋藏在电子邮件里。老员工倒好办,可以搜索自己的信箱。但新员工入职后,邮箱是空白的,你不能让他们搜索以前的邮件啊。如果尽量用 slack 讨论问题(而不是用邮件),新员工入职后很容易搜以前的聊天记录学习学习。

Facebook 如何用 React Native 做他们的第一个跨平台 app (archive)

他们上线了第一个完全用 React Native 写的跨平台 native app(iOS+Android),代码重用率高达 85%。

上线一个产品,我仅用了 3652 天 (archive)

一个 side project 的故事。十年间,作者断断续续地做一个 side project 的感悟。成功的 startup 不一定非得是 "the next big thing"。

作为 lead developer 的感想 (archive)

现在似乎每个人的头衔都通货膨胀了,满大街都是 "Tech Lead",这个 lead 那个 lead 的。到底 "Lead" developer 跟非 "Lead" 比,多了什么?

Checklists for Startups (archive)

风投 David Lee 给创业者推荐的 3 个 checklist:如何开始创业(来自 Peter Thiel)、如何融资(来自红杉资本)、赚钱几个关键指标(来自 a16z)。

2015/09/18 第 341 期

诠释网络效应 (archive)

这篇文章是 Union Square Ventures 解释了投资理念。他们主要投资具有(潜在)网络效应的公司。虽然是解释投资理念,但也可以当做解释网络效应的文章来读。

他们投资理念总结起来(140 字符以内,能发 Twitter 的那种,简洁明了):"Large networks of engaged users, differentiated through user experience, and defensible through network effects."

为何我对自己的 side project 失去了热情 (archive)

JS Bin 是一个 side project,从 2008 年的 2 个 PHP 文件 +MySQL,运营到现在用 Node.js+MySQL。这是 JS Bin 的开发者写的一系列文章,总结做 JS Bin 这几年遇到的困难、也进行了反思。

Web 开发人员、web 爱好者们对于 JS Bin 都不陌生。JS Bin 的作者长期以来与各种 DDoS、各种 Spam 抗争;他一度全职来做这个 project,试图收费,但却要与盗刷信用卡的人斗争;而且也赚不了什么钱。

做 side project 不容易,会有来自用户的误解;用户不明白为啥你要收费、为啥你要放广告、为啥你不能一夜之间做出这个那个功能、为啥你的网站会挂掉、为啥你的 app 不支持 windows phone、为啥你的劳动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为啥你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用户总有十万个为什么。能做好几年的 side project,真的很不容易。

实战中的用户增长策略 (archive)

前 Facebook 负责海外市场 marketing 的主管总结的用户增长实战经验。跟以前分享过的文章一样,都强调了用户增长的前提是要先有健康的用户留存率,不然争取一个新用户走掉两个老用户,负增长了都。

“User acquisition doesn't really make sense unless you already have healthy retention.”

There is an API for that (archive)

startup 最宝贵的是时间。使用现成的 SaaS 或各种 api,省钱又省时间。但如果有数据安全、服务稳定性的顾虑,最好还是自己造轮子。

公司使用越来越多的 SaaS 或外部的 api,你不能让所有员工都去记住几十个外部服务的用户名密码吧?于是就有了一个账号登陆全部服务的需求,于是,湾区的公司很多都用一个叫 okta 的服务。okta 估值也有 $12 亿了。

Tell Me Your Story, Not Your Status (archive)

一个人的状态是一个静态的清单,工作单位、教育背景,冷冰冰,没人性;一个人的故事是动态的、发展的,充满想象空间的,有盼头的。

我也不喜欢各种假大空的人物介绍,“某某名公司某某头衔”之类的介绍常会让人觉得有种“你所在的组织很牛,你就也很牛”的逻辑。时代不同了,自己牛,才是真的牛。

"A status is a static snapshot of a handful of labels attached to a person based on some institutions or external standards. It conveys nothing really unique that gets to the core of the person, or the animating force behind their actions and ideas. There is no passion in it. No sense of direction and creativity."

2015/09/19 第 342 期

Is there room for any more Notifications (archive)

以前所有的消息通知都是在邮箱里;后来有了一堆的 app,推送各自的通知;再后来手机操作系统让用户可以直接在 Notification 上操作(不用打开 app),于是所有通知看似又被整合到一块儿了。下一步呢?

“There’s only two ways I know of to make money: bundling and unbundling.”-- Jim Barksdale of Netscape, 20 years ago.

有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意思。

Popping the Publishing Bubble (archive)

由广告拦截软件引发的思考:线上媒体不应该只专注于内容、而不考虑盈利模式(单纯依赖广告);应该在一开始就盈利模式与内容并重。

作者给予 BuzzFeed 很高的评价。BuzzFeed 的编辑团队跟广告团队做的事情一模一样,都是在产生有趣、容易被分享的内容 -- BuzzFeed 上的广告跟正常的文章长得一模一样,所谓的 native ads。

撤下自己做的 iOS 广告拦截 App (archive)

Marco Arment 的广告拦截 App 在 App Store 上呆了 2 天,在他写此文的时候,是 App Store 美国区付费排名第一的。人们对广告拦截的需求实在太大了。但他凭着良心撤下了这个 app。

一边是为世界贡献内容(花时间、精力)、但却要依赖广告生存的网站(少数人),一边是网站访问者(多数人),作为广告拦截 app 的作者,你会怎么选择?

文章最后还挺正能量的:撤下了自己(高收入)的广告拦截 app 后,为了提升自己的士气,他为自己现在主要经营的 Podcast app 写了一些有技术含量的代码 -- 这比没技术含量(但有商业价值)的广告拦截 app 更能带给他快乐。

他还有其他什么作品呢?他是 Instapaper 的作者;他还是 Tumblr 的第一号员工。纯技术人员,我很欣赏。

What we break when we fix for Ad Blocking (archive)

随着前两天 iOS 9 的正式推出,人们又开始讨论广告拦截的话题了。广告拦截让用户受益(访问速度、隐私)的同时,也伤害了一些人(小网站、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广告)。

文中提到的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有的用户怕一般的靠广告支撑的网站跟踪自己的隐私,转而投向 Facebook 之类的社交平台看新闻、看文章;不料,这些社交平台比其他小网站知道更多的用户信息,用户在这些社交平台上牺牲了更多的隐私。

硅谷经济形势风向标:Caltrain 的乘客人数 (archive)

连接南湾(传统意义上的硅谷、上一轮泡沫的中心)与旧金山(这一轮泡沫的中心)的通勤列车 Caltrain 的乘客人数的走势,与纳斯达克指数的走势相吻合。2013 年,Caltrain 乘客的平均年收入 $11.7 万。

其他风向标还包括 101 公路两侧的广告牌数量、房价水平等,欢迎补充:)

2015/09/20 第 343 期

Apple,Google,与 Microsoft 都在解决相同的问题 (archive)

产品同质化的问题。都在做 Siri 同款、都在做大平板电脑、都在做手机、都在做 smart home、都在做智能车载系统。上市公司有历史包袱和华尔街的压力,很难 think different,都得 play safe。

"True innovation requires the undertaking of significant risk, and the bigger a company becomes the more conservative it inevitably has to be."

共享经济之死 (archive)

(感谢 @注册不了子珂 推荐的这篇文章)

一夜之间,Uber for X 遍地都是;但倒闭的也不少。人们普遍看好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对,看好的只是这个概念。

文中举的例子,出租一辈子就用一次的电钻;这种不是特别贵的东西,我宁可自己在 Amazon 点一下鼠标买也不去租别人的 -- 你还要去拿、用完了还得去还别人,花的这时间,不值得。

The Internet of Way Too Many Things (archive)

这篇纽约时报的文章标题取得好,正好用来吐槽 Internet of Things 的。大家都知道物联网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都只是将来时。

Experts estimate th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ill consist of almost 50 billion objects by 2020. It’s coming whether we want it to or not, so let’s focus on making“smart”a whole lot smarter.

Apple Watch 秘史 (archive)

这是今年 4 月份来自 Wired 的长篇报道。为什么要有 Apple Watch?为了让人们不用或少用 iPhone;不用每次消息来了都掏手机;消息通知过多,有用的消息太少,大部分消息可以在手表上瞄一眼,然后直接忽视掉。Apple 用 Watch 来修复他们自己制造的过多消息通知的问题。

为什么要卖万元金表?如果 Apple 卖得了万元金表,那它也能卖更贵的东西。比如呢?比如汽车……

Apple 的保密措施在行业里算是很不错的,员工也都比较遵守公司规定。有一次朋友聚会,碰到一个 Apple 的员工。总要聊两句嘛。“你在 Apple 做啥的?”“我不能告诉你。”“呃……你不用告诉我你做什么产品。你是工程师、设计师、还是 business 方面的?”“我不能告诉你。”“呃……”

即使是 Apple 的合同工,他们也守口如瓶。最近出来的 iPad Pro 的宣传视频是一个朋友的女朋友剪辑的。他女朋友是 Apple 的合同工。他女朋友直到 Apple 宣布 iPad Pro 前一周才告诉他这件事……

LinkedIn 的移动策略一团糟 (archive)

LinkedIn 采取所谓的“app 星群”的策略,一个主 app 加上一堆功能单一的小 app。但这些 app 的下载量小得可怜。

LinkedIn 是 web 2.0 时代的成功产品,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表现不佳。最不可思议的是,用移动设备访问 LinkedIn 的用户比例逐渐增加,但 LinkedIn 来自移动设备的盈利却不断减少。

2015/09/21 第 344 期

纽约时报是如何运作的 (archive)

很大开眼界。文章罗列了一天 24 小时里不同时段,纽约时报工作人员比较有代表性的职能 -- 凌晨印刷,清晨国际部编辑,白天采访、电子版、程序员、设计师,晚上体育记者,深夜定下隔天的头版头条。

独角兽泡沫 (archive)

Uber 是下一个 Apple、还是下一个 Groupon?更像后者:进入市场的门槛低(竞争超级激烈、想想百团大战);用户转移到同类其他产品的门槛也很低,下载一个 app 就行。

还记得 2011 年那阵子,连续问过几个人:现在最红的 startup 是什么?都回答:是 Groupon -- 当然,现在谁也不承认自己说过这种话了。

Apple 为啥赚钱?进入跟 apple 同样的市场,你也做个 iPhone 试试看?用户转移到同类其他产品?iPhone 用户你愿意在下一分钟开始用三星、诺基亚?

Pixels don’t care (archive)

现实社会中的职场,还是存在各种歧视,身高长相种族学历。互联网的世界里,这种歧视也是有,但应该会少一点。如果是 freelancer 的话,只看你的作品(只看像素)。

(小)内容网站替代广告的盈利模式 (archive)

文章探讨了几种广告之外的盈利模式:微支付(文章都已看完了,不是每个人都有动力付钱的)、订阅(内容必须要一贯的高质量,比如纽约客)、众筹(只有死忠粉丝才肯掏钱)

寻找完美的 URL (archive)

这种 URL 样式看起来不错:http://域名/uuid/slug,其中 slug 可以随便改,做 A/B testing,只要 UUID 是固定不变的,这些 URL 都能重定向(301)到相同页面。

2015/09/22 第 345 期

命令行界面的回归 (archive)

随着聊天 app 的流行,给各种 bot 下命令越来越普遍,有点像在使用命令行。脑力劳动者应该是不介意使用命令行的,敲键盘比操作鼠标来得快。或许这是转向 AI 与语音识别的过渡期?

网络效应里用户质量很重要 (archive)

Not every user is created equal :) 网络的价值不光体现在用户绝对数量上,要考虑去争取有价值的用户。文中讨论了网络社区、社交网络与聊天 app 三种类别的网络。

Expertise in scaling up is the visible secret of Silicon Valley (archive)

Reid Hoffman 讨论为啥旧金山湾区 700 万人口能造就 150 家价值(或估值)$10 亿以上的科技公司。公司在每个阶段的默认状态应该是改变、而不是稳定。

"Change, not stability, is the default state at every stage and in every facet of the company. Continually reinventing yourself, your product and your organisation won’t be easy, but it will allow you to use rapid scaling as a strategic weapon to attain and retain market leadership. This is the visible secret of Silicon Valley."

Digg 毁在风投之手 (archive)

Digg 也是属于拿到一手好牌,但玩砸了。风投急于盈利、对产品指手画脚、大规模网站重构以后网站非常不稳定 -- 那年代 Digg 的竞争对手(Reddit)只要做一件事就能赢:保证自家网站不挂掉。

Unit Economics (archive)

“虽然我们在每个用户身上都亏一点点钱,但我们有很多用户。”-- 所有用户加起来,你还是亏钱啊。How about this:“虽然我们在每个用户身上赚的钱不多,但我们用户很多。”

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不明白。

Quora 上有对 Unit Economics 这个词的解释:Unit economics are the direct revenues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business model expressed on a per unit basis.

2015/09/23 第 346 期

在 Google 工作十年的感悟 (deleted)

Database 学术界大名鼎鼎的、前 UW 教授 Alon Halevy 写的文章,发表在 SIGMOD 的博客上。谈了如何在公司里选择 project、学术界与工业界区别、work/life balance 等。

如何做到 work/life balance:关键不在于减少工作量,而是要在工作之外找到兴趣爱好、能把你从工作中拉出来 -- 比如他与他老婆(是华人)写了一本关于咖啡的书……

快速迭代的艺术 (archive)

Feedly 的联合创始人写的文章,里面罗列了他们设计产品的过程,以及使用到的工具 -- 还列出了每个工具的价格。这些工具应该都是现在(美国)创业公司的标配了。

他们主要用 Sketch、InVision、Zeplin、UserTesting。在工具方面,好的工具真的能省很多时间,省下的时间乘以时薪,绝对比花在工具上的钱要多得多;所以该花钱买工具的,还是要舍得花。都估值 $10 亿了,还用盗版的,太丢人了,连自己员工都会看不起公司的:)

不管是对商家、还是对自己,Groupon 都是一个糟糕的生意 (archive)

2013 年的文章了,应景今天 Groupon 宣布裁员 1100 人的新闻。这种商业模式对参与折扣的商家、对 Groupon 自己都亏钱,但用户却能捡到便宜,属于损己利人、活雷锋型的:)

这篇文章也印证了昨天分享的【Unit Economics】:你每一单生意都亏钱,有再多用户,加一块儿还是亏。

公司迟迟不上市,员工的期权如何变成现金 (archive)

来自 SharesPost 的营销文章,但回答了标题的这个问题:允许员工到二级市场上去卖。2000 年时,公司从创建到上市平均花 6 年;现在是平均 11 年 -- 25 岁加入初创公司,告诉你要等到 36 岁才能套现,这也能激励员工?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上市前 Facebook 的股票在二级市场能卖 $40 左右。还有个身边真实的案例:有个朋友联合他以前的几个同事,一起组团把(他们还未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卖给一个投资人。

Buffer 在 8 月份的成绩单 (archive)

硅谷多数(正常的)创业公司这些数字对内部员工都是开放的,新注册多少用户、赚了多少钱、银行里还有多少钱。但对外公开这些数字的却不是很多。Buffer 能完全公开自己(几乎)所有的数字,相当的自信。

截止到 8 月份,Buffer 银行里还有 $270 多万、月收入 $62 万、日活跃用户数 $5 万、共有 42 个员工分布在全球 33 个城市。8 月份收到 1500 份简历。34% 的用户来信能在 1 小时内得到回复。在很多人看来,这些数字可能不是那么夺人眼球,但对小的创业公司、尤其是首次创业的人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更多关于 Buffer 极度公开透明的公司文化的,请看这里:【Buffer 极度透明、公开的文化】

2015/09/24 第 347 期

How Uber Scales Their Real-time Market Platform (archive)

Uber 的 Chief Systems Architect 给的 talk,也算能一窥 Uber 在技术层面如何运作的。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Uber 的技术用得很杂啊……

Chris Poole 如何靠一己之力运营 4chan 的 (archive)

这是 2012 年的文章了,但很好地描述了最近刚刚转手卖掉的匿名贴图社区 4chan(全球访问量排名 700 名左右)。他 15 岁的时候(2003 年)一个人创建、并运营这个网站直到最近,很不容易。

4chan 不是他的创业项目、也一直不怎么赚钱,只是他的兴趣爱好而已。他之前有自己的创业项目(拉过风投的),只不过失败了。最近,他把 4chan 也卖掉了。看得出来,很心力交瘁。

斯坦福的哲学百科网站是如何运作的 (archive)

SEP(Stand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也是一个神奇的网站。1995 年开始运营,比维基百科早 6 年。

文章从权威性、全面性、时效性三方面衡量各种百科全书、百科网站(包括维基百科),并认为 SEP 是三方面都做得很好的。文章描述了 SEP 是如何运作的。有一点挺不错的:读维基百科上的条目,往往都要在不同页面跳来跳去(另外一个页面解释某个术语);而 SEP 的文章力争做到 self-contained,不用为了弄明白某个术语跳转到其他页面。

Mark Zuckerberg 本科时的助教执掌 Facebook 的移动广告 (archive)

这篇 Wired 的文章对 Facebook 的广告事业有不错的概述。“新 iPhone 上可以拦截网页的广告了,但拦截不到 Facebook 的原生广告!广告不是内容之外的独立的东西,而是信息的一部分。”

Facebook 另一早期员工 Jeff Hammerbacher 说:“哎,我们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整天都在琢磨怎么让别人去点击广告。太糟糕了。”

我最喜欢的面试题 (archive)

这个面试题是:“设计你理想的工作,星期一可以开始上班的那种现实中的工作;描述在这份理想的工作里,你一天都做些什么;假设公司、头衔、工资都很不错”。

当候选人描述完这份工作后,面试官再讲他们这个职位跟候选人描述的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互相探讨是不是合适。跟相亲一样,互相表达完自己的期望,挑明了讲是否合适。

2015/09/25 第 348 期

假的网站访问量腐蚀着互联网 (archive)

花 $1 在电视上做广告、能赚 $6,而花 $1 在互联网上做广告、只能赚 $2。为啥?因为只有 20% 的互联网广告是被真人看到的,其他都是虚假访问量。

大部分网站盈利靠广告、网站自己去谈广告商、广告商关注网站访问量、网站向第三方购买虚假访问量、网站谈下广告商开始盈利。买卖虚假网站访问量不是什么秘密,正规的知名网站也买,比如 Bloomberg.com 曾花钱买了 1% 到 2% 的访问量,但这些访问量质量太差了,就不继续买了。

Pebble 要做智能手表界的 Swatch (archive)

Pebble 现在整个公司有 160 人,办公室在 Palo Alto;不久就要搬到 Redwood City 了。创始人、CEO Eric Migicovsky 今年 29 岁,滑铁卢大学毕业。Pebble 拉不到风投、靠众筹,也算不错的思路。

就像传统手表领域,Swatch 不是最贵的、不是最奢侈的品牌,但也能活的不错。关键在市场定位上。与 11.5 万人、几乎无限的现金流的巨无霸 Apple 抗衡,160 人的 Pebble 对自己的智能手表有准确的定位,把高端市场让给 Apple。

Starbucks Android Material Design (archive)

最终,所有的公司都会成为科技公司,包括卖咖啡的公司:)文章讲了 Starbucks 在他们的 Android App 上采用 material design 的各种考量。

Google Contributor (archive)

不想看广告、但又不想看到喜欢的网站倒闭?你每个月交几块钱给 Google,同时设定几个你想支持的网站;然后你这个特定的人访问这些网站的时候,就能有一定概率看不到广告;同时这些网站也能赚钱。前提是,这些网站通过 Google 来放广告(比如 AdSense)。这就是 Google Contributor。

Google 这个 idea 挺不错的。

2015/09/26 第 349 期

How Chromium Works (archive)

文章讲了(几年前)Google 做 Chrome 浏览器的那个团队是如何运作的。浏览器应该也算是人类创造的最复杂的软件之一了。

代码都 commit 到同一个 branch、没完成的功能隐藏在 runtime switches 后面、大量自动测试、无止境地代码重构、尽量使用最新的 dependency 的代码(比如 webkit)。

传说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firefox 的 linking(链接)需要 18 个钟头(注意,是 linking,不是编译);Chrome 的 linker 是 Google 自己写的 gold(巨快无比),而不是 GNU linker (ld)。

如果开公司,不要用 Ruby on Rails (archive)

Scribd 的创始人写的。Scribd 是全球使用 Rails 的网站里访问量第三大的。文章不推荐使用 Rails,因为 Ruby 太慢了,而且 Rails 几年来都没啥长进。不过文章最后也没明确给出推荐的语言 / 框架。

他是 Mark Zuckerberg 的同系师弟,在 Mark 退学一年后,他也退学创业了。Scribd 是 Y Combinator 的第一批公司之一。

Goodbye, Native Mobile Apps (archive)

全世界所有公司都在进军 native app 的时候,而在线杂志、长文发布平台 Atavist 打算(暂时)终止他们的 iOS / Android app,全力专注于网站。

5 年前他们开始做的时候,HTML5 还不成熟,于是他们就做 native app。然而,现在 HTML5 技术成熟了,各大媒体网站都能很快用 HTML5 作出精美的、交互性很强的长文页面。Atavist 网站读者群体常常 50 倍、100 倍于来自 app 的读者数量。小公司、人手不足,有选择地放弃、有选择地专注,我觉得很明智。

Atavist 早期投资者有 Eric Schmidt、Marc Andreessen、Sean Parker 与 Peter Thiel,都是硅谷赫赫有名的人物。

给要搬到旧金山科技公司工作的人的公开信 (archive)

旧金山只有两种人,在科技公司工作的与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到旧金山的科技公司工作,就与城市里其他本地市民进入了阶级斗争。

文章呼吁要来旧金山工作的人(尤其是科技公司),应该多参加社区活动、多跟人交流、多坐公共交通少坐 Uber。总之,不要太宅、多融入这个城市。在科技公司工作没什么了不起的,高房价也不是你的错。

Why Continuous Deployment Just Keeps On Giving (archive)

来自 Intercom 的经验分享,介绍他们如何做 continuous deployment,他们一天能部署将近 100 次代码,部署一次耗时不到 10 分钟。

在他们团队才只有 6 个人的时候,就开始做自动化的 continuous deployment,这个投资对以后开发效率的提高很有帮助,而且有效避免了在 production 环境下直接改代码的坏习惯 -- 部署代码都已经那么快了,根本没必要冒险登陆一堆 production 的机器改代码。

一个团队工程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在部署代码上。我碰到其他公司的人,都喜欢问你们怎么部署代码的,非常大开眼界。你很难相信,很多(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仍然是人肉 ssh 到十几、二十台机器上 git pull、手动重启服务器,部署一次代码几个小时,每次部署代码都很戏剧性 -- 这么原始,活该加班:)

2015/09/27 第 350 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rchive)

很多创业公司早期融资后,以为这就是创业的终点了。开始考虑 work/life balance 了:开始朝九晚五、买豪宅、换名车、晒各种开 party、公司出游的照片。

"You have far more to do and far more to prove after you raise money, than you do before."

"…… if you think you can work less after you raise money than you did before — I’m here to tell you your startup is already dead ……"

移动网站的访问人数两倍于 app (archive)

手机用户 80% ~ 90% 的时间都花在 app 里,但一般只使用少数几个 app。手机用户通常会用浏览器访问很多(新的、陌生的)网站,但停留时间都不长。

美国前 50 大的手机 app 里,只有 12 个 app 的用户量是比他们对应的网站多的,比如 Youtube 的 app 用户数比 youtube.com 来得多。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 Google 的股票还能再接着涨……怎么用浏览器浏览大量(新的、陌生的)网站?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用得多了,就能点到比较多的搜索引擎广告,搜索引擎公司就赚钱。

Facebook 杀手比较可能是电子邮件,而不是 Ello (archive)

这是一篇 Wired 写的关于 TinyLetter 的软文,但有一些点还不错。“It’s both personal and massive”。

"Email, the original social media, is about as decentralized as it gets."

Stupid apps 与改变世界 (archive)

只有两种方法来做能改变世界的公司:

  1. 做那种一开始只有极少数人喜欢、而其他大部分人觉得很傻的东西(比如校园里的学生个人资料页,又名 facebook;支持视频播放的婚恋交友网站,又名 youtube)。
  2. 一开始就做电动车或者火箭公司(Elon Musk)。除此之外,其他公司都是中规中矩、甚至是平庸的。

如何看待媒体或网上有些人整天唧唧歪歪批评你做的东西很傻:"The internet commenters and journalists that say you’re working on something that doesn’t matter are probably not building anything at all themselves."

古巴的离线版的“互联网” (archive)

古巴只有 5% 的人可以上网,网速奇慢无比。智慧的古巴人民走私数据:用户每周交 $1 ~ $3 订阅,就得到一个 U 盘,里面就是精彩的“互联网”:从电影、音乐、杂志到离线版的(刊登广告的)静态网页。

相当于离线版的 Netflix、Spotify、Craigslist。(可能是)靠人从美国迈阿密肉身走私内容(高清电影等)到古巴境内,然后有组织地编辑、挑选内容放到 U 盘里,最后分发到当地手机店、或者寄到订阅用户家里。

2015/09/28 第 351 期

风投做投资决策:独裁还是民主 (archive)

如果是靠风投的几个 partner 民主投票的话,Oculus、WhatsApp、Airbnb、Uber 或 DropBox 这些公司根本拉不到钱的。要是一家公司让很多人都很看好,这时候去投资就已经太晚了。

给创业者的启示是,搞定风投机构里的某个 partner 就行了:)

如何招聘 Recruiters (archive)

很多工程师之外的岗位,现在大部分公司还是依赖“纯聊天”来面试的。而文中给出了很实用的面试 recruiters 的方法:坐一起过实际过一遍其他工程师求职者的简历、当场用电脑在网上找 3 个牛逼 iOS 工程师的 github、当场看他们发过的三封骚扰工程师的邮件等。

文中还讲到一个有意思的招 recruiters 的方法:自己公司的工程师每天都要收到一堆外面的 recruiter 的骚扰信,你就让你们工程师回复那些 recruiters:“我现在不想换工作。但我们公司在招 recruiters,你有兴趣吗?”

Quirky 失败的真正原因 (archive)

看上去拥有顶级配置(连续创业者、a16z、KPCB 投资、互联网女皇 Mary Meeker 是董事会成员之一)的硬件创业公司 Quirky 前几天宣布破产。Quirky 东西做得太杂,都是浅尝辄止。

文中拿 GoPro 来对比 Quirky。GoPro 产品种类非常少,但不断迭代,做到极致。东西做杂了对品牌很不好,别人一提起你的公司名字,都想不起你是做啥的。

When you look across the Quirky product line, you’re left with one fundamental feeling: confusion. A good company builds one product, learns from its customers, and iterates to make that product exceptional.

Newsstand 是 iOS 上电子刊物的坟墓 (archive)

文章介绍了 iOS 上在 Newsstand 里的 app 与其他 app 的不同之处。Newsstand 里的 app 其实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 app,只不过是被埋藏在 Newsstand 文件夹里面、不容易被用户发现罢了……

当时开始做 湾区日报 for iOS 的时候,我也一度考虑过要不要把湾区日报放到 Newsstand 里。后来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上一次我去读 Newsstand 里的报纸、杂志是什么时候?hmm,好像是几年前吧。

2015/09/29 第 352 期

Why I Fucking Hate Unicorns and the Culture They Breed (archive)

只有原标题才能表达出那种感情色彩:)独角兽文化是这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的缩影,投资人、创业者都想走捷径,轻视脚踏实地,吹捧“一夜成功”。

文章大篇幅引用的那篇在 Medium 上很火爆的“如何减肥”的文章,很贴切地给浮躁的创业圈上了一课:)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你要脚踏实地,你要有耐心。

"You realize that it’s not about hitting a goal weight, or lifting a weight. It’s about being able to wait. Waiting, being patient, and trusting that life will slowly inch along and things will eventually get better. After all, change takes time."

“史上最糟糕的游戏”的真实故事 (archive)

指的是 Atari 的 ET 外星人游戏。上世纪 70 年代 Atari 开创了家庭电玩产业与个人电脑产业。青年乔布斯曾是 Atari 的员工;青年比尔盖茨的微软也为 Atari 主机写 Basic 编译器。

1982 年斯皮尔伯格的 ET 外星人电影叫好又叫座;Atari 希望能在当年圣诞节前做出 ET 外星人的游戏。时间紧、任务急,从开始想 idea 到游戏投入生产只有 5 周时间。在 Atari 已经单枪匹马、以一己之力做出 2 款百万销量游戏的程序员 Howard Scott Warshaw 再次担起重担,一个人,5 星期,交货。但是,由于实在太仓促,这款游戏没有预期的好。数百万套卡带滞销,只能运往新墨西哥垃圾掩埋场处理掉。Atari 走向灭亡(不是单单这款 ET 外星人游戏,还有其他原因)。

ET 外星人游戏惨败后,Howard Scott Warshaw 黯然离开 Atari,转行不做程序员了。换了许多工作后,他现在愉快地从事着(专门针对硅谷从业人员的)心理质询师的工作。

2014 年,Atari 的 ET 外星人游戏的卡带、以及其他 Atari 的滞销游戏卡带在新墨西哥垃圾掩埋场出土,极有历史意义。

Atari 的历史地位一直被低估。硅谷今天的工程师文化、工程师在公司里地位高、科技公司轻松的工作氛围、科技公司里休闲的着装,都是源自 Atari。

其实,我是看了纪录片 Atari: Game Over 后,才找出这个文章的:)值得一看,Netflix 上有。

The iPhones 6S (archive)

最近几年的规律:偶数年份,Apple 推出以纯数字命名的版本,展示自己牛逼的设计;奇数年份,推出 S 版,展示自己工程上的卓越。每年都有新型号,但每两年的型号长得(几乎)一样。

在两年时间内推出两款长得一样的手机,有足够长的时间加深市场对这种标志性机型的印象,强化辨识度。

今年 iPhone 6s 的广告语是:“The Only Thing That’s Changed Is Everything”。3D touch 看上去真不错,各种很 fancy 的应用。

GoPro 成功的原因 (archive)

在手机能做(几乎)任何事情的时代,只做单一功能的硬件产品,是有很大风险的。GoPro 卖的不是相机,它卖的是使用相机的体验:滑雪、跳伞、冲浪的美好回忆。

品牌营销,讲故事的能力。就像 The Fortune Cookie Principle 这本书里说的,Steve Jobs 卖给我们的不是多少 MB 的 MP3 播放器,而是把 1000 首歌放入口袋的故事;他并不是卖给我们视频通讯的软件,而是卖给我们能跟家里的老人面对面对话的故事。

因为没有做 A /B testing,少赚几百万刀 (archive)

2014 年,37signals 把公司名改成 Basecamp,全力专注于 Basecamp 这款产品。因为太忙了,变更网站首页时没有 A / B 测试,直接把用户注册表单拿掉,直到几个月后才发现用户转化率大大降低。

2015/09/30 第 353 期

6 年、42 次融资被拒、建一个 Thumbtack (archive)

最近两天,除了 Medium 的融资外,还有 Thumbtack 的巨额融资一举估值 $13 亿。Thumbtack 是美国版的 58 同城。本文是创始人(07 年本科毕业)所写,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这种 marketplace 的平台都得解决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Thumbtack 最开始只专注于为服务提供者(供给方,如管道工人、babysitter 等)做个人网页,当服务提供者用他们的平台的多了,他们就把需要服务的客户(需求方)引入这个平台。于是供给、需求就都有了,这就是【先成为工具,再成为网络】。

How much does a slow build cost (archive)

这里的 build 指的是 CI(Continuous Integration)。文章计算分析了一下每次 CI 的 build 慢 1 分钟,折合成浪费的工程师时间、再折合成浪费的美金:$8000 每人每年!

本文假设公司每年花在一个程序员身上的钱是 $25 万 -- 各种苛捐杂税、免费饮料午餐、保险、办公室场地、设备等加在一起,开公司也不容易。也假设了每个程序员每天跑 20 次 CI(我觉得这个数字有点偏大)。

先允许百花齐放,再把大部分连根拔起 (archive)

这是 Twitter 内部做开发者工具的领导,在今年 @Scale 的 talk 的文字加强版。介绍了 Twitter 内部(凌乱)的开发环境的进化史以及一些小八卦,宣传了投资开发工具的必要性。

2006 年,Jack Dorsey 本来要用 Python、C 与 OCaml 做 Twitter,但他们招了个 Rails 的代码贡献者,于是就用 Ruby on Rails 了。2008 年,只有 9 个工程师的 Twitter 收购了一个使用 Java 的 5 人搜索技术公司,5 人比 9 人没有少多少,所以 Java 被大量使用了;同年,Scala 也在 Twitter 内使用,因为用 Ruby 的人认为它长得像 Ruby;用 Java 的人认为它长得像 Java;用 Haskell 的人认为它长得像 Haskell。

文章给出的这个公式挺不错的(具体解释看原文):

投入一定数量的工程师来做开发工具、致力于提高团队其他工程师的工作效率。这种开发工具的工程师不能太多人,除非你公司的产品也是开发工具;也不能太少人,不然你投资力度不够大。

Mobile Web 与 Mobile app 的分工 (archive)

Mobile web 访问人数多,但停留时间少;手机用户大部分时间都花在 app 里。对做产品的启示:移动网站是商店橱窗,是吸引用户的入口;让用户下载并使用你的 app,就像把用户吸引进商店。商店里(app)里才是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并赚钱)的地方。

The Medium and The Message (archive)

Medium 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本文是刚刚参与本轮投资的 Google Ventures 的 M.G. Siegler 谈论他对 Medium 的看法。

没错,Medium 是被很多人山寨。但是,界面你可以抄袭、名字你可以抄袭,但这个写作平台上的高素质的人组成的社区、与高质量的内容,你是抄不来的 -- 而这些东西不是一年、两年能搞定的。你得先有一个 CEO/ 创始人做了 Blogger 卖给 Google,再做一个 Twitter 弄上市,用个人能力、用实际行动直接、间接说服同样高素质的人(名风投、名 CEO、各种名人)来到这个平台,同时还要有十几年将近二十年建设内容平台的经验,组织专业的编辑团队孵化优质内容以作为榜样,再吸引更多优秀的内容到这个平台上。而且,还得用不同寻常的方法来管理公司,确保公司里的团队虽然小,但都是能以一当百的杰出人才。于是,你才能有一个 Medium 这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