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 2016 年 3 季度汇总

2016/07/01 第 625 期

人工智能的歧视问题 (archive)

计算机程序是人写的,机器学习所训练的数据是人挑选的,界面是人设计的,只要人存在偏见,存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那么,代码也会表现出偏见与歧视。

比如 Google Photos "智能" 地把黑人归类为大猩猩,Amazon same day delivery 不适用于黑人区,网上的广告里很少把女性形象作为高收入的人群进行展示。

必须成为混蛋才能成功吗 (archive)

一篇很好的探讨 ego(自负,以自我为中心)与 confidence(自信)的文章,主要针对创意工作者而言。做有创造性的工作必须与外部世界,与其他人互动,ego 太强的人容易自欺欺人脱离实际情况。

"Confidence is based on what is real—it is earned. Ego is based on delusion and wishful thinking—it is artifice. Confidence doesn’t alienate us from others. On the contrary, it allows us to relate to others better—because it has removed insecurity and fear from the equation. When you are confident you can be empathetic and vulnerable. Ego makes us an asshole. Confidence—as anyone who has ever stepped foot into any martial arts studio can tell you—has the opposite effect. Confidence is calm, compassionate, curious, careful. That is: it is all the things one needs to be creative."

抄袭竞争对手的产品 (archive)

本文是主要针对 SaaS 产品来说的。不是指直接复制粘贴别人的 html 与 css 之类的盲目的界面抄袭,而是思考:如果做同一个产品,如何做得更好更快并提供免费版本?本文也给被抄袭者提供了建议。

Apple Watch Inc. (archive)

在 2016 年 WWDC 之前,似乎人们已经对 Apple Watch 失去了信心,贵又不实用。但作者根据各种蛛丝马迹估计 Apple 大约卖了 1200 万个 Watch;如果 Apple Watch 是一家独立公司的话,值 $100 亿。

采访 Yahoo 的第一个员工 (archive)

YC 开始了一系列采访科技公司早期员工的文章。早期员工某种程度上像投资人;早期员工需要评估创业公司的产品与创始人,然后投资自己的时间与金钱(牺牲去大公司才能有的高收入)去创业公司工作。

本文是对雅虎第一号员工 Tim Brady 的采访。他是杨致远在斯坦福 EE 的本科同学,毕业后在当时很牛逼的摩托罗拉公司工作,看看自己的老板与自己老板的老板所做的工作,太无趣了,不想成为他们;于是就去读哈佛商学院,读到第二年的时候杨致远电话他,邀请他加入雅虎;他帮雅虎写了商业计划书,帮雅虎卖出了第一批广告:除了首页外每个页面都放广告,一共 5 个广告商,每个广告商各收 $100 万,这 5 个广告投放了一整个月。

2016/07/02 第 626 期

把市场做小 (archive)

一篇 2006 年的来自风投的老文章。好的创业 idea:开创新市场的同时,将旧的市场变小;自己每赚 $1,在旧市场的低生产力的公司就要亏 $5。例子:电子版百科全书与纸介质版百科全书;Uber 与传统的出租车公司等。

成为更好的开发者 (deleted)

工作后如何找时间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本文给的建议不错。没必要追逐潮流去学很多酷炫的新语言、新编程框架;写好代码往往比写垃圾代码花的时间要少;要学会评估值不值得花时间。

公司里的项目默认是开源的 (archive)

如果公司里的绝大部分项目是开源的,工程师们一想到自己的代码全世界都看得到,会不会更用心一点,提高代码质量?由于是全世界任何人都能用,你就会努力简化配置与安装的过程。公司外的代码贡献者相当于免费劳动力;而且帮助公司外的开发者过程中,自己的水平也会提高;开源项目还是招聘的一个重要渠道。

争取每年被拒 100 次 (archive)

写给年轻作家们看的,每次给杂志投稿被拒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人生总是充满了 rejection 的,每个人都害怕被拒绝,只要不会死,脸皮磨厚点,摆正心态就是了。

定下被拒的次数为目标,有点像之前推荐过的 "失败的简历";正常的简历以收集自己的成功与荣誉为目标,而失败的简历则是收集自己失败的案例,让自己实际上变得更强。

Apple 拒了 Spotify 最新版的 iOS app (archive)

iOS app 的内购都得使用 iTunes 支付,Apple 从中提成 30%,这就是为什么 Spotify 在其 iOS app 里付费订阅比在他们网站上的要贵一些。Spotify 在 iOS app 里鼓励用户到网站付费,别在 app 里交钱;这违反了 App Store 的规定,所以被拒了。

可以把这个事情解读为 Apple Music 打压竞争对手吗?还是 Spotify 自己违规但却上纲上线?

2016/07/03 第 627 期

The“Other Side”Is Not Dumb (archive)

所谓 the other side 就是与自己品味不同、看法不同的人。我们懒到不愿意去试图理解这些人,鄙视他们会比去理解他们更省事一点,所以我们在网上嘲讽与我们看法不同的人,尽管我们往往是错的一方。

Don’t try to“win.”Don’t try to“convince”anyone of your viewpoint. Don’t score points by mocking them to your peers. Instead try to“lose.”Hear them out. Ask them to convince you and mean it.

Product Scope : Goodbye Features. Hello, User Scenarios (archive)

不要堆砌产品功能,功能多的产品往往很难用,也不好开发与维护。应该深入研究与理解用户情景,5 个 W:who, what, where, when and why。

互联网对我们思想与行为的负面影响 (archive)

在网上我们都有虚拟的身份,很容易修改自我形象,比如美图与各种撒谎;容易自恋、自大,产生幻觉以为自己比现实中更了不起了。由于网上很多场合是匿名的,所以人性丑陋一面就展现出来了,文字变得恶毒极具攻击性。

微软收购 LinkedIn 的时间轴 (archive)

Recode 综合各种小道消息,分析了微软收购 LinkedIn 的 SEC 文件,猜测文件中提到的想买 LinkedIn 的匿名公司们:Google、Salesforce、Facebook。

本文试图还原这一收购的时间轴:2 月 5 日,LinkedIn 股价降 40%;2 月 12 日,LinkedIn CEO 振奋公司士气的演讲;2 月 16 日,LinkedIn CEO 与微软 CEO 聊了一下产品整合的可能性;然后 LinkedIn 显然进入了出售的状态,与 Salesforce、Google、Facebook 都有不错的互动。Salesforce 最后出价一股 $200,但需要现金与股票混合;微软出价一股 $196,全现金。我们已经知道结果了。

Podcasters 谈如何上线一个 podcast (archive)

与其他的内容媒介(如博客、视频网站的频道)类似,上线 podcast 最重要的部分:高质量的内容以及坚持不懈地更新。什么时机上线最好?现在!反正是要不断迭代不断改进的。最难的地方:有人捧场,有听众。

2016/07/04 第 628 期

Zenefits CEO 发给公司员工的说明裁员 106 人的邮件 (archive)

又到了“CEO 范文时间”:)作为 CEO,你要在邮件里向公司员工传达裁员 106 人、欢迎大家主动离职的信息,同时邮件里仍然要表现出公司欣欣向荣的景象,前景一片大好。这封邮件该怎么写?

这就是「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里说的 wartime CEO,选困难的游戏模式;与之对应的是坐享其成、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 peacetime CEO,相当于玩游戏选最容易的模式的。

管理 Technical Debt

非常全面地介绍 technical debt 的文章,并非所有的 technical debt 都是不好的,有类似现实生活中借贷的地方,如贷款买房很正常;软件工程也是充满了时间金钱人力资源计算性能等的 trade-off。程序员,产品经理,以及公司管理者们都应该好好读一下本文。

现实中,创造 technical debt 的人与最终清理 technical debt 的人往往不是同一批人。公司会投入一流的工程师开发新项目,这帮人为了赶进度,偷懒,埋下不少定时炸弹;项目完成后,一流的工程师们又去做其他新项目了,然后二流的工程师们就要做维护工作,擦别人的屁股。

本文作者是 Eric Allman,一人一首成名曲:他的代表作是 sendmail 与 syslog,也是当年 BSD Unix 代码贡献者。他的丈夫 Marshall Kirk McKusick 与他相识于伯克利研究生院,也是当年 BSD Unix 的主力开发者;Marshall 的 Fast File System 的论文是很多系统领域的 PhD qual exam 要求必读的论文。二位堪称系统领域的神雕侠侣。

Crafting the first mile of product (archive)

这里 first mile 指的是一个新用户刚接触到你网站或 app 的前 10 几秒的体验,比如宣传页面,注册账号的流程,教程等。大家都精心打造产品的核心功能,唯一的问题是,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还没接触到你的产品的核心功能就已经放弃了,用户是很懒的。

AWS 是怎么来的 (archive)

Amazon 内部的产品团队们曾经各自花大量时间做一些功能重叠的 infrastructure 的东西。到了 2000 年左右,内部 infra 的 service 们开放 api,减少了重造轮子的情况。2003 年他们意识到 Amazon 除了擅长卖东西外还擅长管理大规模的 infra,或许是个商业机会。于是 2006 年推出了 AWS。

若干年后,后知后觉的其他大公司们也在 cloud 上奋起直追。很多东西回头看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当是时,没多少人能看清;到了其他凡人都看清了,就太晚了。

指尖上的手机 (archive)

对人们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正常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 76 次,47% 的使用是在 locked screen,比如看推送的消息,跳到下首歌等;大部分情况下只用少数几个 app;触碰手机屏幕 2617 次,包括点击滑动等动作。

2016/07/05 第 629 期

走出失败的阴影 (archive)

本文是来自 Fab 的创始人 CEO 言辞恳切的自我反省。

后世书写本轮科技泡沫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大篇幅提及 Fab 这家公司,2010 年成立,巨额融资快速扩张,迅速成为独角兽,大规模裁员,公开承认创业失败。

作者的一些观点很不错:

  1. 硅谷都在庆祝失败,对失败很宽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失败都是值得庆祝的;

    创新失败是值得庆祝,但执行力失败是不值得庆祝的。

  2. 在没有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扩张与盈利之路时,不要巨额融资;

    融资越多,投资人以及外界对你的期望与压力就越大,大家盲目自信盲目扩张,订出不切实际的目标。

  3. 引用了 Jeff Bezos 的话,"如果你做的事是有意思的,就会有批评的声音;

    如果你无法容忍批评,就不要做新的有意思的事",把 "批评" 换成 "公开的失败" 也适用,众目睽睽之下的创新与创业极有可能会失败,会很公开地人尽皆知的失败,如果你怕了,就不要创业。

增加产品页面转化率的最佳实践 (archive)

尤其是电商网站的产品页面,怎么增大用户点击 "购买" 按钮的概率?可以把本文提出的 12 个建议当作一个 checklist 去实现,主要是要赢取用户的信任,他们才会掏钱。

丑陋的大学网站 (archive)

作者在 Twitter 上做了问卷调查,看看大家对大学网站的看法。大学网站的设计是网站设计的绝佳反面教材,难用,信息过时,手机上不能看,需多次点击,传达出 "我们不在乎本校的网络形象" 的信息等。

机器里的幽灵 (archive)

这是试图解读何为 Snapchat,为啥它会那么火的文章。很多年龄比较大的人很难理解这个看上去很无厘头的 app。Snapchat 专注的是当下,内容会过期会消失,在 Snapchat 里发内容心理负担比较小。

相反,在 Facebook 与 Instagram 里发内容,心理负担比较大,每个图片每句话都得斟酌半天,都要呈现出最完美的自己,因为仿佛这些内容一旦发上去了,就属于你网络身份的一部分,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于是,有个趋势:在 Facebook 与 Instagram 上分享个人家庭相关的内容变少了,而媒体新闻各种营销内容增多了。

高级编程语言 (archive)

Matt Might 是犹他大学编程语言领域的教授。在这篇文章中,他推荐了几个适合拓宽视野,陶冶情操,不带功利目的且适合自我教育的编程语言:Haskell,Scala,Standard ML,OCaml 与 Scheme。

谈一点个人经历。以前读书的时候做过一门编程语言课的 TA,那门课教了几种不适合找工作的语言,比如 SML 与 Prolog;我自己也得硬着头皮去学这些语言。几年后,我竟在工业界的工作中用上了 Prolog,简单几行代码解决了问题。或许这就是 Steve Jobs 所说的 connecting the dots。往前看,你不知道现在所学所经历的事情对未来有何用处;但回头看,你却能很容易将过去的点点滴滴串起来。

2016/07/06 第 630 期

用户,目的,场景 (archive)

文章介绍了简单实用的设计产品的框架:先想清楚用户,目的,场景三者分别是什么,产品的功能与用户界面自然就浮现出来了。文中举的交通工具的例子挺不错的。这个框架适用于团队内部统一思想。

From not working to neural networking (archive)

来自 The Economist 的介绍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现状的科普文章,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也能了解一下。AI 现在很火啊,就差请 AI 研究人员上综艺节目 / 真人秀节目了:)

A Manager's FAQ

给公司里经理的建议,非常精辟,总结得很到位。尤其是 subtitle 的自问自答。理想状况下应该让手下的员工在工作中扬长避短;但时间有限,扬长与避短只能二选一,选扬长;西方教育小孩也普遍这种思想。

如何给专投早期创业公司的投资人发邮件 (archive)

Y Combinator 的 partner Michael Seibel 给的建议。

邮件只说三句话:

  1. 简单解释你做啥的;
  2. 告诉我为啥我要对你的东西有兴趣;
  3. 你要从我这得到什么(创业建议,投资等)。

满分作文示范:

My name is Tim and I’m building Twitch for cooking. I previously ran programming at the Food Network and my technical co-founder is a college friend. We’re working on our mvp and were wondering whether we should build out private messaging in addition to group chat or just group chat alone.

自动化更突显人类劳动的值钱 (archive)

都在讨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要取代人类的工作,但仍有很多工作人类比机器更胜任,有些人更愿意花大钱去买其他人类的服务,而非机器的服务。

文中举例:像星巴克这种低端没特点的咖啡店都让店员故意放慢做咖啡的速度,人们到星巴克不只是为了买一杯咖啡的,而是一种体验;更不用说其他有特色小众的咖啡店了,做咖啡很慢,又卖得贵,但有人就是喜欢去;当然,用机器自动快速冲咖啡而且又卖得很便宜的地方有的是。

2016/07/07 第 631 期

有用的 Mental models (archive)

DuckDuckGo 的创始人 CEO 总结的数十个 mental models 的清单,用于解释生活中各种现象。给出了 mental model 的名称与简要解释。

有点像写程序调用某个函数一样,俩聪明人交谈,抛出某个 mental model 的名称,无需解释,互相就懂了:)

这个轮回的结尾 (archive)

出现科技泡沫然后破灭;再出现泡沫再破灭,轮回。每个轮回的结尾都有一些共同特点:风投们投资领域变广,自信心爆,认为自己在某领域投资成功的经验可以直接应用在完全不同的领域。

解决用户痛点的内容营销 (archive)

很多公司都在写博客,所谓的内容营销。网民们通过搜索引擎或社交网络进入公司博客,一小部分人被 "转化" 成用户。内容本身就是产品,博客文章是免费产品,但也要解决别人的问题,创造价值,别人才会买账。

怎样才能赚 $100 万?你创造远多于 $100 万的价值的时候,就有可能赚 $100 万了。欲取之必先予之。

用 Swift 写后台代码

介绍了几个 server-side swift 的开源项目,都还不算 production ready,但看着很吸引人啊:full stack swift!iOS app 与 API server 都用 swift 写,甚至以后 Android app 也能用 swift 开发。

Indie.vc (archive)

创业需要钱,可以找风投也可以 bootstrap。Indie.vc 的模式是创业者的第三种选择:他们投资你的公司,拿极少股份;你公司的盈利拿出一部分偿还他们的投资,让他们赚回 5 倍的投资即可。

相比于传统风投的 "要嘛成为独角兽要嘛倒闭" 的模式,indie.vc 的模式鼓励小公司们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之路。确切讲,indie.vc 的规则比我描述的稍复杂点:他们拿 8% 的股份,但如果你 4 年内能靠盈利偿还他们的投资,让他们收回 5 倍于投资的钱,他们的持股就减少到 4%;他们没法开除你,你也不为他们干活。这比那种希望你给他们赚回成百上千倍回报的风投要人性点。

2016/07/08 第 632 期

你的创业公司的 API 是什么 (archive)

不错的思考方式:到了要设计创业项目的功能的时候,别急着做 UI,而是先设计 API(可以只是 url,如 google.com/search?q=wanqu),这样能逼迫你尽量简化,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部分。

快速增长的互联网公司上市前后的盈利增长 (archive)

本文收集并总结对比了 2000 年后上市的面向最终用户的互联网公司在上市前后的盈利年增长率,上市前一两年都能有百分之几十到几百的增长率。

Manager 们要善用 A/B 测试 (archive)

有两种决策:

  1. 结果不可逆的;
  2. 可变的。大多数决策属于第二种,

所以多数情况下都能进行 A/B 测试挑出好方法。manager 们允许手下们多用 A/B 测试去检验产品 idea,就能在做决策时减少各种旷日持久的争吵。

采访 Reddit 第一号员工 (archive)

他租的房子有空房,正好让 Reddit 俩创始人住。他当时是哈佛物理 PhD 最后一年,作息规律;经常是早晨起床上 Reddit,发现网站挂了,去敲 Reddit 俩创始人的房门让他们重启机器;后来嫌麻烦,俩创始人教他如何登录服务器自己重启。

然后他晚上从实验室回家后帮着写点程序,算是第一号员工了;相当于打两份工,白天 8 点到 6 点去实验室做 research,晚上 6 点到 2 点做 Reddit 的事情。他不仅拿到哈佛博士学位,还在那段时间交了女朋友,也就是他后来的老婆。

基于浏览器的 MapReduce (archive)

文章展现了一个简单的 prototype:世界上各种计算设备的浏览器都是 MapReduce 的计算节点,分布式地运行 JavaScript 写的 map 与 reduce 函数,服务器端复杂分发任务与数据。相当不错的构想。

2016/07/09 第 633 期

危险的问题:在网上做广告到底有用吗 (archive)

网民们是在网上看到广告才买某个东西的吗?这是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著名互联网广告公司 Google 们与 Facebook 们都得力证他们的广告是有效的,这样其他公司才会在他们平台买广告。个人经历来说,似乎看到其他人的推荐(比如产品页面下的 review)后买某产品的可能性比看到广告后去买的要大很多。

为何以及如何弃用 Python 而改用 Erlang (archive)

本文认为:Python 及其 web 编程框架们虽然方便使用,但要 scale 要分布式地部署大规模代码的时候得自己动手做很多额外工作(如得额外用 Celery 之类的 task queue 系统);用 Erlang 就很省心,默认配置就很 scalable。

公司如果使用 Erlang 的话,能招得到程序员吗?可以问问著名 Erlang 爱好者 Whatsapp 当初是如何招人的:)

手机 app 设计新趋势 (archive)

作者观察到 Instagram,Airbnb,Medium 与 Apple Music 最新版的 app 在 UI 设计上的共同点:少用色彩尽量黑白,让标题更大更醒目,简化图标,更多留白。

这样做是为了更突显内容,减少让用户分心的元素。

为何微软把自己的未来赌在 AI 上 (archive)

采访了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与陆奇等一众高管,走马观花般地介绍了微软近两年的各种 AI 相关的产品(包括在中国很红的小冰),试图用一个完整的故事将这些产品与所有的努力串起来,这个故事就是基于 AI 的聊天平台。

2016/07/10 第 634 期

Whatsapp 被 Facebook 以 $190 亿收购时的技术 (archive)

这是 2014 年 2 月份写的,现在 Whatsapp 的技术可能已经很不一样了。文章前半部分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分析到底 Whatsapp 值不值 $190 亿;后半部分讲技术,讲用各种工具科学地性能调优的那部分尤其精彩。

Whatsapp 卖给 Facebook 时,一个用户值 $40;Instagram 被收购时,一个用户值 $30;Twitter 刚上市那一刹那,一个用户值 $110。

技术人员普遍都有很强的 ego,一方面眼红别人的成功,另一方面又蔑视别人没技术含量 - 在 "某某公司以某某天价被收购" 的新闻出来后,经常能听到类似 "这东西我用 PHP 一个晚上就能做出来" 之类的语言。这些成功案例里,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非技术的部分,尤其是 "有很多人用" 的部分是很难做到的。

本文的很多信息是来自 Whatsapp 的工程师 Rick Reed 给的这个 talk。

使用 Amazon ECS 的恶梦 (archive)

ECS 是 Amazon 的 docker service。本文描述了使用 ECS 的各种坑,运维自动化方面自己多做很多额外的工作,跑在 EC2 instance 上的 ECS agent 不稳定等问题。

基本与我使用 ECS 的经历类似。他们最终改用 Kubernetes 了。

Metrics vs Experience (archive)

现在都讲究 data-driven 的产品开发,都说要定义关键指标,要让团队上下一心以提升某个关键的 metric 为目标。问题是,好看的数据能否保证好的用户体验?比如:用户使用你产品的时间变长了,说明你产品更好用了还是更难用了?

亿万富豪的夏令营 (archive)

每年在 Sun Valley 举行的 Allen & Co. 会议应该是除了各国首脑聚会外逼格最高的会议了。最有钱的那些人,政客,职业运动队教练们带着家人齐聚一堂,有讲座,有论坛,或野营,或划船,在轻松欢乐氛围里谈成生意。

极其神秘,安保工作做得很好,媒体们通常只能在与会者进出 Sun Valley 时拍到照片,如看到两家公司的头头在一起散步,或许能推测可能的合作或并购意向。巴菲特是该会议的常客(详见巴菲特传记),这几年冒出的科技新贵们也开始被邀请出席了。

听一个参加过这个会议的人说,与会者的小孩身上都得戴个跟踪器,防止跑丢了,这些小孩都很值钱:)

优秀的工程师的特质 (archive)

好的工程师因为对问题理解透彻,能写出简洁易懂很好维护的代码,实际代码行数一般不多;差的工程师看起来很忙,似懂非懂,刚开始看起来运指如飞写了很多又臭又长的代码,为以后维护这些代码的人埋下各种地雷。

写精简代码往往比写冗长代码要花更多时间;写冗长代码往往是懒惰的表现,懒于思考。类似写作,马克吐温说:"I didn't have time to write a short letter, so I wrote a long one instead."

2016/07/11 第 635 期

Pinboard 七周年:一个人的项目,公布盈利数字 (archive)

他是波兰移民,以前在雅虎上班。做了类似 delicious 的收藏网址的网站,从一开始就收费。用户达 1200 人时,该项目变成他的全职工作。今年是网站 7 周年,他公布了这几年的盈利数字。

从第一年的 $11.7 万,到最近一年的 $23.4 万。相比于全职去硅谷大公司工作,这些钱看上去不多,但他不用去为别人打工,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足够多的时间陪家人,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很值。

他的故事显然很振奋人心,引发了 Hacker News 上的大讨论 -- Ask HN: Single Person startup/company? 看底下的评论,很多人都是自己一个人为自己干活,或者拉扯了小团队,自给自足地用个人项目养家糊口。很多人都有这个感受:写程序很容易,但营销很难;做东西很容易,让别人肯用很难,哪怕让别人听到你这个东西的名字也极其困难。

Amazon 推出 Dash Buttons 是为了采集用户购物习惯的相关数据 (archive)

2015 年愚人节前夕,Amazon 推出一键购物的物理按钮 Dash Buttons,快速购买那种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再买一次的东西,比如洗碗的时候发现洗洁精没了,就按一下放在厨房里的按钮下单,免得以后忘了。

采集了这些用户数据后,就能了解用户的购买习惯;不同类别的产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购买周期。现在有按钮是为了以后不用按钮,智能地发现你该购买某产品了,自动下单?自动推荐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应该会有不少有意思的应用。

夜幕降临后的奥巴马:宝贵的几小时 (archive)

如果没啥突发事件的话,奥巴马的晚上时间安排:6:30 与家人吃饭;7:15 打台球;然后处理公文直到 2 点;晚上也会用 iPad 看 ESPN,读报纸,玩游戏,发邮件等。他早上 7 点起床,睡 5 个小时。

看来晚上的几小时是能做很多事情的。很少人比美国总统忙吧?很少人白天的工作比美国总统压力大吧?但太多人抱怨下班后太累了,没时间读书,没时间做 side project,没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工作的时候,奥巴马用 iPad 玩 Zynga 的 Words With Friends 游戏,同时开着电视听体育比赛;他也喜欢看 Game of Thrones 与 Breaking Bad。

这是机器学习,不是魔法 (archive)

上世纪末的科技泡沫里,公司名字如果是以 e 开头的或以。com 结尾的都很容易拉到风投或得到媒体报道。本次科技泡沫里,如果你声称自己做的东西与 AI 有关,也能得到相同待遇:)

本文其实是 "不懂 AI 的媒体与风投进城防骗指南"。很多科技公司声称自己做了多么领先的 AI 技术,但你总得先发表一篇 top conference 的学术论文吧?

Work/Life balance is bullshit

似乎讨厌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很酷的事情;生活是好的,工作是不好的,所有要 balance 这两个东西,不能让工作侵蚀生活。文章觉得这种说法是一派胡言。工作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工作没那么糟,只是自己心理上认为工作很糟,或者只是这个社会逼迫你觉得每个人必须讨厌自己的工作才行。

想起了一句话:Life is ten percent what happens to you and ninety percent how you respond to it.

2016/07/12 第 636 期

给运营 12 到 24 个月的较成功的创业公司的建议 (archive)

来自 Sam Altman 的很全面的建议。进入这个阶段的创业公司创始人的注意力应从 build product 转移到 build company 上,尤其在招聘与 HR 方面要下功夫,要学会放权,学会相信自己招进来的人。

创业最初十年,计划每年拿出 3% 到 5%的公司股权给员工们。在 PR 方面,他建议创始人应要该有几个熟识的记者 / 编辑,这方面倒要亲力亲为;小有名气后,在网上必然会有负面新闻,要学会忽略 haters。

早期员工很惨,往往一开始领低薪,后来公司壮大了,新招的人工资都很高,但早期员工被忘了涨工资了;而且往往管理岗位都被空降兵占据,早期员工被遗忘;所以创始人们要多多关怀早期员工,与他们一起规划一条他们的晋升道路。

电子商务界的 Facebook

Amazon 是电子商务界的 Google,你已经知道自己想买什么了才在上面买。在不知道读什么的情况下,在 Facebook 上读了文章;然而还没有那种在不知道买什么的情况下却促使你去买了东西的电商平台。

这就是所谓的 demand generation。Amazon 的站内产品推荐还太弱,不算;Pinterest 与 Product Hunt 等靠人力手动收集的清单勉强算,但还不成规模。

如何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品牌 (archive)

知名度高的品牌往往成为一类产品的同义词。本文认为打造一个品牌关键在两点:新颖 + 重复(如同一个 logo 或同一个广告语在反复出现)。想起了恒源祥与脑白金的广告?hmm ……

Pokémon Go 绝妙的游戏机制 (archive)

从 engagement,retention,病毒式传播,以及盈利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超火的 Pokémon Go。由于是 AR,游戏截图背景是实景,不重样,社交网络疯传;在户外看到有人举着手机玩,出于好奇也会去下载看看,绝佳的营销。

你需要拥有公司股票才能在硅谷生活 (archive)

Wealthfront 创始人进行的分析:假设夫妻二人年收入 $25 万并有两个孩子,到了快 40 岁时除了房贷外,得开始烦恼小孩大学的学费与自己退休金的问题。到了俩小孩都去大学了,已然无钱退休。几十万资金缺口怎么填?这辈子至少得加入一家靠谱公司拥有一次能变现的股票。

2016/07/13 第 637 期

"How-do-you-feel dinners"

创业公司如果有多个创始人的话,几个人之间的误解与争吵是难免的。本文介绍的经验值得借鉴:每隔一段时间,所有创始人喝点小酒吃个饭,每个人轮流发言如下三个话题:觉得你个人生活如何?工作如何?咱公司该怎么改变?

个人生活中的情绪难免会带到工作中,然后造成其他人的误解;如果大家都有了足够的 context,就能互相体谅了。

Pokemon Go 如何一夜爆红 (archive)

再来一篇分析 Pokeman Go 走红的因素的文章。Pokemon 这个品牌本身就很有号召力,经过 20 年的品牌建设,游戏,动画,电影,玩具等相关产品累计卖了 $400 亿。当年玩 Gameboy 的青少年都长大了,有购买能力了:)

坚守自己游戏主机而迟迟不肯开发手机游戏的任天堂这下尝到甜头了。对了,Pokemon 的正确中文翻译应该是什么?我记得以前看台湾电视台的时候是神奇宝贝,后来又有听到是口袋妖怪与宠物小精灵?

旧金山湾区工程师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几年 (archive)

分析了 65 家规模不等的公司的 2766 个离职员工的资料,中等规模的公司如 Pinterest 平均待 2 年,大一点的公司如 Uber 与 Airbnb 是 1.5 年,Facebook 与 LinkedIn 是 2 年。Pixar 员工留的比较久,平均待 8.5 年 --有个朋友在 Pixar 上班,他证实了确实流动性不是太大。

但这个分析没考虑在职员工;如果考虑那些加入了公司后一直待了好几年都没走的(比如 Google 的 Jeff Dean 之类的),结果会如何。

Buffer 申请 Y Combinator 被拒时所用的申请文书 (archive)

当年申请 YC 的时候,他们有 1500 个用户,其中有 45 人付费,月赚 $280。虽然最后被 YC 拒了,但也坚持做到现在,整体来讲还算不错。

以前有分享过 Dropbox 的 YC 申请表,对比看看,成功进入 YC 的申请文书与被 YC 拒了的有什么区别。

Design Better Forms (archive)

用户在网上主要是通过表单(forms)输入并提交信息,但很多网站与 app 的表单设计相当糟糕,用户填写到一半就直接放弃了。这篇文章都是图片,对比展示了好的设计和不好的设计。

2016/07/14 第 638 期

1999 年 Amazon 失败的拍卖网站 (archive)

作者 97 年加入 Amazon 做工程师。99 年 Amazon 仅用 3 个月就做出了比 eBay 技术更牛逼、功能更全面的拍卖网站,乐观地预期数以千万的 Amazon 用户们会欢天喜地蜂拥而来。结果没啥人用。

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回忆了 90 年代末在亚马逊工作的经历,文章都不长,了解一下历史。

对网络暴力的反击 (archive)

很多线上媒体都关闭了文章评论功能,因为暴力语言、仇恨式的语言泛滥,删都删不完。开始有很多网站用半自动化的方式审核来自用户的评论,有花俏的 AI,也有快糙猛的关键字匹配,也有最精确的纯手工操作。

早期创业公司过分关注技术就是在浪费时间 (archive)

所谓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用到的技术多是 commodity,早期应关注产品快速迭代与招聘。专门投资早期公司的风投们也不用过度关注技术,创业成功与失败,多数情况下与技术关系不大。颇有争议的文章,看看原文底下评论。

对科技公司员工额外征税并不能解决旧金山的高房价问题 (archive)

今年 11 月份要对这个法案进行投票了:旧金山科技公司员工额外交税 1.5%。把旧金山高房价简单归咎于科技公司是不科学的。科技公司促进了当地就业,也已交了大笔的税,你还想怎样?挑起本地居民对科技公司员工的仇恨?

2016/11/18 更新:实际上这个提案没熬到 11 月份投票就早已被否决了。虽然现在被否决了,但这种仇视科技公司员工的情绪可见一斑,真当这是劫富济贫吗?湾区很多在名公司工作的华人工程师们都喜欢把 badge 挂在显眼位置、招摇过市,看来最近得收敛一点了,小心走在街上被揍啊。

Metaknowledge (archive)

所谓 metaknowledge 就是指具有判断他人到底是不是真懂某些知识的能力。这种 metaknowledge 可以减少你盲目听从多数人意见的概率;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事情是常发生的。

应用:一群人认为这道高考选择题选 A,少数几个人认为应选 B,少数服从多数,所以 A 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我们事先有了 metaknowledge:那群选 A 的人是幼儿园小朋友,那几个选 B 的是高考状元,那么,这道题正确答案是?

Metaknowlege 又名 bullshit detector:)

2016/07/15 第 639 期

你的创业公司真的没那么重要,但你却装作很重要

创始人们各种假大空的忽悠,把自己的创业公司吹得仿佛能拯救全人类,很多创业公司都跟邪教组织一样。但员工、用户、投资人们都不傻,看皇帝新衣一般地看你。也算有争议的文章,reddit 下的评论也值得看一下。

Line:2016 年到目前为止最大的科技公司 IPO (archive)

上市第一天涨了 26.61%,市值 $72.8 亿。是韩国公司,在 2011 年日本海啸之后上线;近 2500 个员工,其中 1000 个员工在日本。月活 2.18 亿,月活里的 61% 的用户每天用 Line 聊天。

三分之二用户在日本、泰国、台湾与印尼。共推出 35 个 app。盈利里的 90% 来自日本市场,30% 来自广告(包括品牌贴纸,用户免费下载,但想做广告的品牌要掏钱),40% 来自手机游戏、25% 左右来自卖贴纸。

When Pride Gets in the Way of Your Best Work (archive)

本文是在讲沉没成本(sunk costs)的。花很多时间精心打造一个产品,上线后达不到预期,但又不忍心放弃,毕竟花那么多时间了,放弃多可惜;如果是花很少时间验证了想法不 work,就不会那么难舍难分了。

前不久也分享过一篇讲沉没成本的:沉没成本谬误

做一个 app 到底要花多少钱 (archive)

本文是写给『什么都不缺,就缺程序员』的、经常能冒出绝世颠覆性 idea 但就是自己没法实现的人看的。在外面的程序员给出报价以前,你应该提供什么信息以方便他们定价?

文中盖房子的比喻不错:app 功能需求不同,造价当然千差万别;就像盖房子一样,盖小木屋、毛坯房还是总统府?需要抗震 8 级以上吗?

用文氏图解释 SQL Joins (archive)

画图解释了 inner join、left join、right join、outer join 等的区别,文章最后也给出了示例表格,解释得还算清楚。

最近帮公司里的 PM 与 marketer 在 PyCharm 上配好了连接 Redshift,教他们写 SQL,然后他们可以自己导出 csv 文件并上传到 ExactTarget 群发邮件给目标用户;在解释几种不同类型的 join 的时候有点卡壳,好在找出了这篇文章图文并茂,让他们自己阅读:)

2016/07/16 第 640 期

纽约的科技圈 (archive)

本文对纽约科技圈大环境有不错的概述。整体上来讲,也是挺生机勃勃的;一度诞生了不少纸面上估值不错的小独角兽,只是最后没上市就贱卖了或破产了,或者上市了就现原形了。

互联网技术是如何颠覆真相的 (archive)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方便地散播谣言与虚假新闻。一方面,网民们转载某条新闻消息前不会先判断一下真伪;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们也有足够动机去制造似是而非的新闻,甚至假新闻:高点击量带来更多广告收入

"people forward on what others think, even if the information is false, misleading or incomplete, because they think they have learned something valuable."

"我以后可能会用到" (archive)

有很多东西 "我以后可能会用到",所以先买了,买了后一直留着,有的占空间,有的占时间去维护;最后多数是从来再也用不到。生活中的决策可以更简单点:凡是那种 "我以后可能会用到" 的东西,都可以直接放弃。

小谈一下 Scalability (archive)

Amazon CTO Werner Vogels 写于 2006 年的博客文章。讨论了所谓的分布式系统的 scalability 到底为何物,以及为何很难做到 scalable。

"A service is said to be scalable if when we increase the resources in a system, it results in increased performance in a manner proportional to resources added. Increasing performance in general means serving more units of work, but it can also be to handle larger units of work, such as when datasets grow."

The Discovery Gap (archive)

电商们在产品 lookup 上都做得不错:顾客已经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就很好找到。但在产品 lookout 上还不行:如果顾客不知自己要买什么,就没辙了。

文章总结了现在 4 种不算有效的发现产品的渠道:顾客自己瞎逛,个人助理式的服务,社交网络朋友推荐,依赖算法的个性化推荐。

2016/07/17 第 641 期

人们不是买产品,而是买一个更好的自己

很多公司宣传产品的时候都是功能优先,仿佛功能多的就比较好卖似得。应该让用户明白,买你的产品后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文章给出了一些产品的宣传标语,学习一下。

"A feature is what your product does; a benefit is what the customer can do with your product."

例子:

iPod: 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

Evernote: Remember Everything

LinkedIn: Be great at what you do.

Github: Build software better, together

……

我也来想一个湾区日报的 -- Wanqu: I read, and I know things. 哈哈,模仿了 Game of Thrones 里 Tyrion Lannister 的 "I drink, and I know things":)

Mailchimp 每天发 10 亿封邮件,但这是最容易的部分 (archive)

批量发出邮件很容易,但保证每个收件人都能收到邮件却是很困难的事情。每个发邮件的服务器都有 reputation,有点类似人的信用分数一样;如果你的邮件服务器的 IP 被 gmail 或 yahoo mail 给封杀了,那就好玩了。

所以现在很少有人自己搭邮件服务器,而是选择一个发邮件的 SaaS,把问题交给专家来解决。我现在用 MailChimp 发送每天的湾区日报给邮件订阅用户,听说 qq 邮箱的用户很难收到 MailChimp 发出的邮件。qq 邮箱好像历来都对国外的邮件服务不友好,Mailgun 发的邮件 qq 邮箱也收不到。

A Lean Approach To Product Validation (archive)

做一个产品最大的风险是花了大量时间与金钱却做了个没人买的东西。本文提出了个框架,教大家如何判断是不是该做某个产品:验证问题确实存在,验证市场存在,验证产品可行,验证用户愿意掏钱。

当雅虎统治硅谷的时候:第一批 Surfer 的故事 (archive)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雅虎的核心产品是网站目录,这是第一代网民发现网站的主要手段。他们雇了一批人全职手动地挑选好的网站,将这些网站分门别类,这些人叫做 Surfers,冲浪者;90 年代上网也叫冲浪。这些雅虎的冲浪者们后来都干嘛去了?随着雅虎的上市,他们赚到钱了吗?

90 年代上网叫做 "冲浪"。还记得 "信息高速公路" 的说法吗?

服务器的时间请用 UTC (archive)

如果服务器用非 UTC 的时间,时区转换很容易不一致,而且对于有 daylight saving 的时区,每年多一小时少一小时的那两天,系统就会出现各种诡异现象。服务器使用 UTC 时间,如要显示用户所在时区的本地时间,在客户端转化即可。

以前听说 Google 内部用的是 Mountain View 的时间,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内部有各种方便的函数可以进行时间转换;不知道现在是不是仍是如此。如果贵公司有 Google 的规模与近 20 年打怪练级的经验,当然不妨一试:)我前东家的服务器用的是墨西哥时区,非常诡异;每年 daylight saving 的那两天,运维的人都彻夜未眠。

2016/07/18 第 642 期

Why Medium Works

这个世界已经有那么多写博客的网站了,为什么还需要 Medium?为什么很多公司都费老大劲把官方博客迁移到 Medium 上?因为 Medium 上已有一堆读者,他们若关注了你的 publication,你能知道他们是谁,而传统的 rss 你没法追踪到你的读者。

之前我们将公司博客迁到 Medium 的时候,有跟 Medium 的员工聊过。他们说一般迁移到 Medium 上的博客的访问量能增加 30%(各种发现机制,tagging,搜索,时间轴之类的)。他们 Medium 自己官方博客的文章,一般每篇有 5000 阅读量。

两个没媒体工作经验的人创办了媒体公司并在 1 年内盈利 (archive)

The Hustle 也是一个 email first 的创业故事,针对男青年的媒体,主要分发渠道是电子邮件。5 人全职在做,其中 2 人做编辑,1 人负责会议事宜(卖门票),2 人负责营销与广告销售。运营第一年,赚 $50 万。

The Hustle 是针对男青年的 email first 的媒体;以前介绍过的 theSkimm 则是针对女青年的 email first 的媒体。一公一母:)

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 (archive)

散户买了某公司股票,纵有各种妙计,也无法影响公司决策,影响不了股票涨跌,这是被动投资。有钱的人如巴菲特,买下某公司大量股票,取得董事会席位,影响决策,多少能影响股票涨跌,此为主动投资。

没有服务器的科技公司

创业公司 CloudSploit 分享了他们很极端的 serverless 的做法:网页都是放在 S3 上的静态页面,动态的 nodejs 代码部署在 Lambda,通过 API Gateway 提供 api,没有运行任何 EC2 instance,极大地节省了在 cloud 上的开销。

采访 Hot or Not 联合创始人 James Hong (archive)

大家都知道小扎在做 Facebook 之前做过一个给女生打分的网站,这是受 Hot or Not 的启发做的。Hot or Not 的创业故事很有意思,这个采访很长,信息量很大,也牵扯了不少近几年的科技新贵。

2000 年他从伯克利 MBA 毕业,待业在家;之前也创了两次业。这次他与在伯克利读 PhD 的朋友做了个让网友给自己照片打分的网站,2、3 天业余时间做完最初版本,一上线就火了,媒体纷纷采访。后来转型成非典型的交友网站:想与照片里的人发信联系,先交相当于一杯啤酒的钱,肾上腺激素旺盛的时候,用户是肯掏钱的。经营了两年,年收入 $400 万时才开始招第一个员工;运营了 8 年,大部分时候每周工作 10 小时。后来网站卖了,这辈子不用为钱发愁了,整天可以穿睡衣在家看电视:)

一开始他们网站想靠广告赚钱,但先决条件是得清理用户上传的成人图片。他就发动他退休的父母做审核工作。结果他父母一整天都在看成人图……后来他们挑选用户做管理员删图。再后来就往交友网站方向发展了,让用户掏钱。Youtube 上有个视频,是他本人在伯克利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当时 YouTube 一开始是一个交友网站,差点加入 Hot or Not 一起做。他由于也有个类似 Twitter 的小 project,所以没有投资 Twitter。Facebook 刚上线,他联系小札,想投资他们,小札没鸟他;但他后来给小札推荐了 Facebook 第 5 号员工。他与 Paypal 创始人 CTO Max Levchin 是好友。

2016/07/19 第 643 期

为什么我们开源了员工手册 (archive)

GitHub 的竞争对手 GitLab 的所有员工都是远程办公。这种工作环境需要极好的文档习惯。他们将员工手册放到网上,敦促自己尽量去更新。这也是不错的招人手段,潜在员工可以一窥公司的办事准则。

GitLab 的员工手册在这里可以看到,涵盖了公司价值观,内部沟通交流指南,开发流程,如何开会,写作风格指南,如何报销,如何请假,线上办公工具推荐等方方面面,是不错的学习如何运作一家远程办公为主的公司的学习资料。以前介绍过的 Thoughtbot 员工手册也类似。

Senior Engineers Reduce Risk (archive)

在这个 title 通货膨胀的时代,仿佛每个工程师都有 senior 的 title。到底创业公司里怎样的工程师才配 senior 的 title?能减少各种技术与非技术风险的工程师。

如减少 technical debt,砍需求,避免做无用功,避免做了没人用的产品等。

Pokemon Go 缔造者 John Hanke 的故事 (archive)

文章用打怪练级的比喻展现了他 20 年来技能树的进化。96 年还在伯克利商学院读 MBA 时做了多人在线游戏;之后做线上 3D 地图,被 Google 收购后,发展成 Google Earth;之后一直在 Google 的 Geo 团队工作。用了 20 年时间,一夜成名。

Pokemon Go 现在一天能赚 $200 万。2014 年时,Google 的愚人节恶作剧应该算是 Pokemon Go 的 minimum viable product 了:在 Google Maps 上找怪。

坏消息 (archive)

又到了 "如何像 CEO 一样写邮件" 时间了。用户每天只能分享一条链接的线上媒体 This. 没钱了,又卖不出去,即将下线。This. 的创始人 CEO 写了这封邮件像外界通告这个坏消息,同时帮公司里的人找工作。

在 This. 上,用户每天只分享一条网页链接,自己写简评;其他用户可以点赞,可以评论;然后每天快下班的时候,This. 的内部员工会从所有用户分享的链接里挑出 5 条他们认为最好的链接通过 app 或者邮件推送给所有用户。周五提早推送,因为要早点下班;周末休息两天不推送。这 idea 听着怎么这么熟悉:)很诡异的是,其实前几天他们才又融资了 $5 万,但却要下线了。

用户来信 (archive)

Instapaper 是 Marco Arment 在 Tumblr 做 CTO 的末期自己个人的 side project。

他从 Tumblr 离职前,Instapaper 已有一批用户了。

他在本文中将用户来信进行归类,颇有吐槽的意味。

如果你是独立开发者,或许你会有一些共鸣。

读者来信一般有几种:

  1. "你这个垃圾,你做的垃圾 app 让我生活更糟糕了";
  2. "你的 app 不错,如果能加上以下这 17 种功能就更好了";
  3. "我们是某某媒体,想采访你,想 review 你的 app,请发一些 promo code 过来吧";
  4. 寻求商业合作。

当然,也是有许多很正能量的读者来信,鼓励一个独立开发者继续做下去。

从我运营湾区日报的短暂的经历(不到 2 年)来看,大部分读者来信都是很正能量的,谢谢你们:)

2016/07/20 第 644 期

How to Pitch Your Company (archive)

创业者无时无刻都要向别人宣讲自己是做什么的(投资人,潜在员工,媒体等)。本文里的 7 个问题如果你能简单清晰地回答好,你就能 pitch 好了:你做啥的,市场多大,进展如何,对本领域的独到见解,商业模式,合伙人都有谁(认识多久了,牛不牛,股权如何分配),想问我要啥(钱,建议,还是引荐)。

文章最后提到的,要训练自己能用 2 句话简明扼要地说明白自己是做啥的;把这两句话用邮件发给聪明的朋友们,看他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转述一遍你的创业到底是做啥的,如果你朋友们反问你问题了,那你这两句话就没说明白,打回重写。

Uber,Airbnb 以及 Etsy 如何吸引到他们的前 1 千个用户的 (archive)

这三家公司一开始都要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先争取司机还是争取乘客,房东还是房客,买家还是卖家。针对这个问题,哈佛商学院案例新鲜出炉。本文是用来宣传这个案例的(付费下载),但本文当做免费版阅读也不错。

先争取供给方:司机,房东,卖家;说服他们把服务免费挂到网上,反正他们也没啥损失。针对需求方提供好的用户体验:专业司机的专业服务,高清房间照片,精品卖家。然后在需求高的市场上线:演唱会体育比赛之类人多且不好打车的地方,民主党的全国党代会不好订旅馆。

删减 Braid 的代码 (archive)

Braid 是 Jonathan Blow 在 2008 年推出的跨多个平台的解谜游戏,开发近 4 年。最近一段时间,他着手删减 Braid 的 C ++ 源代码,并写博客记录下这一历程。本文是这一系列博文的第一篇。短短几天从近 10 万行代码删减到不到 7 万行。

很多人或许不明白为啥要删减代码。这个游戏已经上市 8 年了,删减、重构了那么多代码,玩家们又看不到,这一行为也不会让游戏销量增加。为啥啊?这体现了一个手艺人对自己作品质量的严格要求。经常为了赶项目,留下一些 technical debt,就跟真实世界里欠债还钱一样,回过头来,得偿还的;要对得起自己。一般每隔一段时间,腾出 1 天、2 天,清理掉不用的代码,重构函数,修复 bug,做做卫生大扫除。

我也经常清理湾区日报的网站与 iOS app 代码。有时候湾区日报 iOS app 发布新版本,但没有加新功能,而是代码重构后,发布出去直接上战场检验一下有没有引入新的 bug:)

When founders bootstrap for too long (archive)

SaaS 创业相对比较容易一开始就赚钱,自给自足一段时间;但若想做大还是得融资。从一开始就赚钱的又有漂亮的增长数据,融资比较占便宜;问题来了,要自给自足到什么时候才开始融资?太晚融资了,增长已放缓,数据可能不漂亮了,融资比较吃亏。

2016/07/21 第 645 期

考私人飞行执照让我成为更好的程序员 (archive)

看来 "边开飞机边换引擎" 的比喻不是胡乱说的:)作者从学开飞机引申到软件工程的两个教训:

  1. 对关键部件理解透测,关键时刻是能救命的;
  2. 正确地监控系统关键指标很难当然也很重要。

Stack Overflow 网站挂掉的事故报告 (archive)

写得很不错的 postmortem,也可以当范文来学习。匹配空格的正则表达式性能差,某个 Stack Overflow 的帖子包含了 2 万个连续空格,而且该帖子上了网站首页,所以网站首页访问奇慢无比。

他们靠检查首页做 health check,首页访问慢的话就让 load balancer 误以为网站挂了;于是无法处理任何网站的访问。网站算挂掉了。他们用 10 分钟找出根本原因,用 14 分钟写代码修复,10 分钟部署代码;全程挂了 34 分钟。

采访 Airbnb 的第一号员工 (archive)

他自己的创业公司也加入 YC,没做起来。在 YC 的活动上与 Airbnb 的创始人聊了,觉得靠谱;后来去面试了,做带回家的 coding test。在 Airbnb 呆了 3 年,经历了公司从 4 个人发展到 500 个人。

他现在自己在创业,也刚招到了第一个员工。

为啥一家轮胎公司会做餐厅评级与旅游指南 (archive)

大家都猜到了,这是法国公司米其林。19 世纪末,全法国也就几百辆汽车,他们为了让这个市场变大,发布旅游指南,宣传开车旅游的好处。这是绝佳的品牌营销,多少人是先听到米其林餐厅评级,很久后才知道这是做轮胎的公司。

当初他们信誓旦旦说要把旅游指南做 100 年,现在看来,已经超过 100 年了。

Dollar Shave Club 为什么能成功 (archive)

DSC 是刮胡刀界的 Netflix;用户每月付费几块钱,刮胡刀片按时寄到家里;现有付费用户 300 万。他们被收购了,据说是 $10 亿。本文是他们的投资人结合他自己的投资理论,总结 DSC 成功的缘由。

Dollar Shave Club 融资的幻灯片上写的公式很不错:(price x convenience)^brand,他们的品牌营销做不错,尤其是那几个 CEO 亲自上阵的宣传视频。创业第一年赚 $700 万,第二年 $2000 万,第三年 $6000 万,第四年 $1.5 亿。没有很花俏的东西,看上去很简单的模式,步步为营地做起来了。

2016/07/22 第 646 期

怎样才算好的产品策略 (archive)

解释了什么是产品策略,以及好的产品策略的几个核心元素。文章以 Uber 作为例子解释好的产品策略应该长啥样。本文最后给出了一个完形填空帮大家练习一下制定好的产品策略:)

"Product Strategy is a system of achievable goals and visions that work together to align the team around desirable outcomes for both the business and your customers."

如何做工程师的领导 (archive)

技术得过硬,要乐于助人;职业生涯中总会碰到若干个狂妄自大、戒心很强、容不下不同声音的“技术高手”,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会说人话,会写人话。

作为领导,你不只是技术上的 lead,情绪上也是 lead;遇到困难时,你一脸沮丧,你的手下会怎么想?

Trunk Based Development (archive)

科普文章一篇。现在只要有对代码进行版本控制的公司,大部分都是所谓 Trunk Based 的开发。Trunk 与 Branch 的比喻很好,树干与树枝,很形象。

做伟大的产品前要先有 scalable 的公司结构 (archive)

Reddit 的俩 VP of Product 的采访。创业鸡汤都会建议你去创业那种你自己也会用到的东西。但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用户多而杂,产品也变得复杂,很多功能你自己也不会用。这种阶段的公司应该怎么做产品?

找到那些能给你提供有价值的反馈的用户 (archive)

一个产品经理分享的用户问卷的技巧,在用户不多的情况下使用:每天记录每个用户使用你产品的行为(比如点击了某个按钮的次数),一段时间后筛选出你要联系的用户列表;用自己的邮箱 bcc 给那些用户,鼓励他们回信;用 Zapier 自动地将用户回信整理到 Google Docs 里,手动分析归类用户反馈。

2016/07/23 第 647 期

在 iOS 上实践 Flux 架构 (archive)

人类历史上再一次为打击巨大的 ViewController 以及为了取代 MVC 所作出的努力:)在 iOS 上实践了来自 Facebook 的用于网站前端代码的 Flux 架构,有代码实例,写得很清楚。

花了 6 个月找出并解决了的 bug (archive)

老程序员成长于那个变量名只能少于 8 字符的年代,所以惜字如金,取变量名都用缩写。经验教训:别缩写变量名。写给电脑读的代码很容易,写给人读的代码很难:)

Data Network Effects in SaaS Enabled Marketplaces (archive)

Marketplace 类的线上服务用的人越多,就越能深入理解好的供给方与好的需求方应该是长啥样的,进而优化产品与运营,以找来更多类似的用户。

Box 使用 Kubernetes 快速上线 microservices (archive)

文章前半部分用于自黑:Box 使用自己的数据中心,以前要上线一个新的 microservice 得折腾几星期甚至几个月,要预定机器、配置 Nagios 监控报警、写容易出错的 Puppet 配置等。用了 Kubernetes 后,现在只需不到一周。

如何设计用户愿意看的 App 的引导页面

图文并茂地给出了最佳实践与其对应的反例:文字说明要简洁、容易看到的 Next 按钮、Call-to-Action 按钮放在最后一页、图片得是很直接的操作说明、有办法让用户再次打开引导页。

2016/07/24 第 648 期

2 个人的公司在 2 年半里赚 $71 万 (archive)

KnowYourCompany 是给小型公司用的 HR SaaS,定期收集员工反馈,帮助管理层了解员工。他们的定价模型不是 SaaS 常用的付费订阅每月交钱;而是一次性付清,每个员工 $100;文中解释了这么定价的理由。

小而精、旱涝保收、自给自足的 2 人创业团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很省钱。

莫博士:我刚删了我 iPhone 上一半的 app (archive)

他是科技媒体人,一口气下载并 review 几百个 app 是正常的:)App Store 上线 8 年来,他对 app 态度还是有所改变的。文章最后有提到他 8 年前写的关于 App Store 的评论文章,那时 App Store 只有 900 多个 app,“90% 的 app 售价在 $10 以下或者甚至是免费的,用户真是捡了大便宜啊~”

为何准确估计软件完工时间是几乎不可能的 (archive)

用美国前国防部长 Donald Rumsfeld 的话说:有太多的 known unknowns 以及 unknown unknowns。各种事先无法预期的复杂度堆积在一起,无法准确估计

期待一个真正有用的职场社交网络 (archive)

LinkedIn 之类的职场社交网络里很容易与陌生人建立起所谓的“connection”,但这些“connection”太弱了,你根本不知道谁是谁,其实互相也不认识,真到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些 connection 也没用。

"Come to think of it, a well-designed professional network will have to be a true market-network of professionals, where they engage with each other meaningfully through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profile and transact primarily to give or take help in professional contexts."

如何只用两年的时间做出一个 48 小时就能做完的游戏 (archive)

作者白天有一份工作,原本计划 48 小时快速写一个 iOS 游戏,但却拖拖拉拉地用了 2 年时间才做完并上线。生动地反映了工作之余做 side project 难以坚持下来的情形。

很多人是好的 starter,可以快速开始一些小 project;但很少人是好的 finisher,自己挖了很多坑却从来无法填满,没有一个 project 是最后能上线让别人用的。文章最后针对全职工作的、想业余时间做 side project 的人给出了不错的建议。

我自己做湾区日报以来,也有两点体会:

  1. 桌面电脑里的 IDE 永远不关,每次进入桌面电脑都能接着上次没写完的代码继续写;
  2. 永远知道自己下一个任务是什么,我有在 Trello 里维护了一个 TODO list,按优先级排列,所以永远都有事情做。

2016/07/25 第 649 期

为什么用户会打开你发的营销邮件

Mixpanel 分析了他们从 2012 年以来发给用户的 17 亿封电子邮件的标题,其中有 2.32 亿封邮件被用户打开过,打开率不到 14%。邮件标题的字数、标点符号、用的词汇、群发人数的多少都会影响打开率。

湾区日报每天发出的邮件订阅的打开率大概是 40%。

采访丝绸之路的金牌卖家 (archive)

丝绸之路是毒品界的淘宝,价格公道。本文作者秘密采访了丝绸之路上最大的卖家 Ace,本文稍作修改可以拍电影了。丝绸之路创始人 DPR 被捕前正在与 Ace 在线聊天,聊得正 high,DPR 就被 FBI 给抓了;FBI 的人继续跟 Ace 聊,警觉的 Ace 及时中断聊天。

推荐先找时间读一下最大的网上黑市丝绸之路的兴衰,拍好莱坞大片的好题材。

Humble Bundle 如何对付在线诈骗行为 (archive)

需要用户输入信用卡号在线购物的平台都得对付这种情况:用户使用盗来的信用卡购物,然后转手卖掉以谋利。卖游戏的 Humble Bundle 在本文分享了几种他们使用的防诈骗的手段:使用 Sift Science 提供的服务进行风险评估,短信验证,客服手工验证等。

Coding mobile-first emails (archive)

电子邮件是通知成熟的有购买能力的用户(尤其是商业用户)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但很少前端开发人员掌握制作 responsive 的电子邮件的技巧,这个话题也比较少有人提及。本文是很实用的手写自适应电子邮件 html 的教程。

要让电子邮件在不同屏幕大小的计算设备的不同邮件客户端上都正常显示,很难。

每天只开会 10 分钟 (archive)

Pivotal 把一天会议的量都集中在早上 9 点后的 10 分钟内。前 5 分钟是公司全体员工 standup;后 5 分钟各组分别 standup。保证程序员高效工作,不被其他会议所干扰。晚上 6 点以前下班,可持续发展:)

2016/07/26 第 650 期

雅虎被收购:科技公司的生命周期 (archive)

这四个词概括了科技公司的生命周期:开始,成长,成熟,整合。雅虎早已成熟,不再增长了;是时候与 AOL 等老战士们整合在一起,榨取最后一点利润。

这是商业世界正常的生命周期,只是科技公司的周期短了点,我们有生之年能见到不少完整的生命周期的。

科技媒体怎么了 (archive)

对 Kara Swisher 的采访。她一贯犀利,嘲讽揶揄了科技圈大佬们脸皮薄,心眼多;比如刚在共和党的党代会上为 Trump 站台并公开自己是 gay 的 Peter Thiel,将几年前披露自己是 gay 的 Gawker 网站搞到破产。

不要依靠关键字进行招聘 (archive)

用某种技能做关键字或以著名公司作为关键字作为招人的标准,十有八九是招不到优秀人才的。keyword-friendly 的人往往会对公司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看起来是行家,其实很败家。优秀的人在从事现在这份工作前往往简历上不具备特定关键字。

与下属第一次 1 on 1 时问的问题 (archive)

作者在 Etsy 做 manager,她针对每个下属都有一个 Evernote 文件,以文中列出的那些问题开始每个文件,都是不错的 1 on 1 的问题,侧重在如何帮助下属得到有用的反馈,帮下属成长起来。

那个最长的问题很不错:人要有效学东西与成长起来,需要有四要素:新挑战,很小的 ego,有反思与头脑风暴的空间,清晰的反馈;你的这四要素都如何了?

2016/07/27 第 651 期

采访 Apple 第一号员工 (archive)

他 5 岁认识 Woz,从小两家是邻居;12 岁认识 Steve Jobs;他们仨是高中校友。他将 Woz 介绍给了 Jobs,后来 Woz 与 Jobs 成立 Apple,他辞去了在惠普的稳定工作加入童年小伙伴的公司。

他高中学历,从做硬件、写代码、办公楼室内布局设计、管人、管零件、各种打杂到做 UI 设计,在 Apple 做了 10 几年,这才是全栈。给想加入早期创业公司的人的建议:Be prepared to do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that’s needed.

名人们善于使用便签类 App 的截图 (archive)

中外名人们都喜欢在社交媒体里发便签类 app 截图;社交媒体有字数限制,名人们要辟谣、造谣、发各种牢骚都需要很多字数才能把话说清。

时间管理经验分享 (archive)

Khan Academy 的 4 个员工分享了有效管理上班时间的经验。有把 trello 与邮件收件箱当做 todo list 的;有使用番茄工作法的;有上班前 4 小时尽量让人干扰、后 4 小时集中精力做自己事的。

这一系列经验分享很不错,可以群发邮件给同事们,让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管理时间的经验。

Marissa Mayer 加入 Yahoo 后收购的 53 家公司的现状 (archive)

她 2012 年接手 Yahoo 以来,共花了 $20 多亿收购了这 53 家公司。本文简要点评了这 53 家公司。大部分公司的产品都已下线,大部分都是 acqui-hiring,相当于花大钱招了一批懂得做手机 app 的员工。Tumblr 与 Polyvore 在收购后仍相对比较独立地运营着。

手机平台之战的最后比分 (archive)

iOS 与 Android 取得最终胜利。全球有大约 8.8 亿 iOS 设备,包括 iPhone 与 iPad;约 13 亿 ~ 14 亿所谓的 Google Android 设备;约 6.5 亿无法使用 Google 服务的所谓的中国 Android 设备。

2016/07/28 第 652 期

抗拒独角兽文化的诱惑 (archive)

这是对 Ruby on Rails 缔造者、Basecamp 联合创始人 DHH 的采访。Jeff Bezos 向 DHH 与他的合伙人买了一点 Basecamp 的股份,俩人不用为钱担心了,就比较能够抗拒巨额融资与大公司收购的诱惑;他认可这种让创始人先富的模式。事业上、个人成就上来讲,他已在宇宙中留下了痕迹,每晚都能安心睡足 8.5 个钟头:)

定义产品设计 (archive)

Airbnb 的 VP of Design 写的文章,描述了科技公司中设计师这个工种的现状,讨论了公司里如何搭建设计师团队,设计师、工程师与产品经理三种工种如何有效合作。

我们这个行业里,可以举出一堆的工程师出身然后家喻户晓的人(Bill Gates、Zuckerberg 等)以及做产品出身家喻户晓的人(Steve Jobs 等),但设计师里家喻户晓的就相对较少 — 如果设计师们是一个国家,货币上的头像该印谁?

10 种当代软件开发中 over-engineering 的症状 (archive)

Over-engineering 的根源在于有太强的 ego(喜欢耍小聪明、不听人劝)以及有太迷信教条(过早优化、随意封装、滥用抽象)。

"Duplication is better than the wrong abstraction”。

互联网是如何被发明的 (archive)

科普文章,从军用到民用,互联网协议的设计超稳定,future proof。“发明互联网”不像“发明电灯泡”那样,有一个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不是能把功劳都堆在某个人身上。

在移动网站购物的人比在 App 里购物的多 (archive)

可能的原因是:要说服用户千辛万苦下载一个 app 是很困难的事情,下载了一年后如果只用 1、2 次也会忘了有这么个 app 的存在;而移动网站容易在社交网络与搜索引擎里被发现,点个链接就能打开。

2016/07/29 第 653 期

Amazon 软件工程师面经 (archive)

被 Amazon 的 recruiter 骚扰,他开出 $17 到 $20 万的年薪想吓跑 recruiter,不料 recruiter 说很有戏,于是答应去面试。2 个电面加 5 轮 onsite,拿到小 $10 几万基本工资加价值 $4 万的股票。

考虑到西雅图生活成本比他所在的 OKC 高很多,以及亲人朋友都在 OKC,于是就拒了 Amazon offer。这个面试难度与 offer 大小应该是被大部分在北美的华人工程师所嗤之以鼻的:)

What Marissa Mayer Brought to Yahoo That Can’t Be Bought or Sold (archive)

作者是雅虎前员工,写此文为 Marissa Mayer 鸣不平。Marissa Mayer 是雅虎拥有过的最好的 CEO,她让雅虎员工重拾了自信,她事业上的成就激励了同为女性的作者本人。

作为一个名声不太好的集体里的一员是很一件不爽的事情;当别人问起你是哪个公司的时,你不敢说;别人听了会反应:没听过、还没倒啊、产品太垃圾。Marissa Mayer 到雅虎后,确实一度让雅虎又酷了起来;雅虎的员工或许也比较敢跟别人说他 / 她是雅虎的员工了。

The Babysitters Club (archive)

科技公司把用户当婴幼儿看待,产品的文案很幼稚,产品设计加入了很多小孩会喜欢的有趣的元素。『当用户表现得像小孩一样,你就能像抢走糖果一样容易地抢走他们手中的钱』。

文中举了 Yelp、Pokemon Go 等产品为例。尤其是 Pokemon Go,用户用手机摄像头实时传送自己看见的东西到云端,比如自己公司里情况、某些你能进去但别人进不去的建筑、某些机密的地方;如果你是开发 Pokemon Go 的公司,你会怎么从这些用户上传的影像里获利?

Craig 的对做慈善的态度 (archive)

现在流行变成巨富了再开始做慈善;而 Craig Newmark 的慈善观念是:

  1. 足够 make difference 就行,没必要一下子彻底改变什么;
  2. 自己幸运地小康起来了,记得把电梯送下去,帮别人上来。

他在文章里也提到自己创办 Craigslist 之初『小富则安』的态度,拒绝赚大钱的机会:拒绝了微软要在 Craigslist 上放广告、拒绝了风投们要向他们撒钱的机会。

别把 microservices 做成了分布式的 monolith (archive)

有些人追求代码复用,将业务逻辑封装在一些 library 里,然后每个原本很小的 service 都要依赖这些 library,于是小 service 就臃肿起来了,完全是 anti-pattern。

2016/07/30 第 654 期

使用 Haskell 创业 4 年的感受 (archive)

用 Haskell 会不会不好招程序员?不会。因为肯去学 Haskell 的人差不到哪里去。学 Haskell 的人不是为了找一份高薪的工作,而且也不容易学;肯去学的人一般比较勤奋好学、真诚地热爱软件开发,不会那么功利。

Medium 的 CSS 写得真他妈的好 (archive)

本文作者 Jacob Thornton 是前端开发框架 Bootstrap 最初的两个开发者之一。他现在 Medium 工作。本文描述了他在 Medium 最初两年里重构网站的 css 的历程,以及使用 css/less 的最佳实践。

很多人会重视真的编程语言的代码风格(如 python、js、c++),但都忽视了极其容易变得不好维护的 css。本文值得前端开发的人好好读一下。这份 Medium 内部使用 css/less 的代码风格指南很值得借鉴,小公司如果不想定义自己的代码风格指南,可以直接用 Medium 的这份。

Kickstarter 对创意经济的影响 (archive)

Kickstarter 的众筹创造了 8,800 家公司、29,600 份全职工作、283,000 个 part-time 的合作者一起做创意项目,很多人因此找到了工作、改变了职业、增加了收入。

Kickstarter 是对社会有影响力的公司。

实战 Facebook Design Critique (archive)

设计师们把自己的设计与同事们分享,征求同事们的批评建议,这就是 design critique。本文是几个 Facebook 的设计师拿一个学生的 app 设计示范了 design critique。

文中对话用的语言与思维可以借鉴一下。

Kubernetes 的起源 (archive)

2013 年夏天,他们提出要做一个开源版的 Borg 时遭到 Urs Holzle 的反对。后来他们说服了 Eric Brewer,然后 Urs Holzle 就批准了他们做 Kubernetes。

2016/07/31 第 655 期

开源前端框架 Bootstrap 是如何开发的 (archive)

把这个开源项目当产品一样看待,善于向请求新功能的用户说 no。每个新版本都重写一次代码,这样可以保持开发新东西的热情。代码贡献者们都是业余时间做的,简单的功能、简单的开发流程。

这是 Bootstrap 最初两个开发者 Matt Otto 写的;他现在 GitHub 工作。昨天也推荐了一篇 Bootstrap 另一个最初开发者 Jacob Thornton 的文章:『Medium 的 CSS 写得真他妈的好』。

Money as Message (archive)

线上服务都想尽办法诱使用户绑定信用卡或其他支付手段,之后再诱使用户消费就容易多了。微信是怎么让大量用户绑定信用卡的?抢红包!这是老外们很难理解、也不好模仿的事情。

Your Truth vs. The Truth (archive)

Your Truth 是比固执己见更强烈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客观存在的事实 The Truth 相违背。坚持 Your Truth 的人会顽固很长时间,当听到不同的声音时,反应会很强烈。

文章举了 Steve Ballmer 执掌微软最后几年里对智能手机的态度为例,从他鄙视、嘲讽 iPhone 到他在微软的手机战略,都贯彻了他的『Your Truth』(应该叫 His Truth)。

”…… people hold onto their truth for much too long. They hold on too tightly. They turn an opinion into their truth. They extrapolate their truth from a small number of data points. The generalize one experience to create their truth. They react emotionally to something that they disagree with and anchor on their truth. They justify their behavior by holding onto their truth."

设计简单易用的手机 App 的 UI (archive)

有一些基本的准则可以有效地应用到简约的 UI 设计里:简单的色彩搭配、模糊效果、单一字体、强化显示重要数字、简化图标设计等。

Don’t add your 2 cents (archive)

在工作中经常会用到一个美国俚语:add my 2 cents(让我说一下我小小的观点)。本文建议,作为领导的你,应该谨慎使用这句话,你的 2 cents 会让下属感到压力,他们会像执行命令一样地执行你的 2 cents,最后虽然他们完成了任务,但无法感到 100% 的 ownership。

2016/08/01 第 656 期

"全栈" 在就业市场的真正含义 (archive)

很多所谓 "全栈" 开发者能靠一己之力依赖搜索引擎与 StackOverflow 复制粘贴出一个小网站,但其实只懂得皮毛,稍微底层一些的东西压根不懂。还是需要多点好奇心,举一反三地学习。

成为更好的创意工作者 (archive)

创意工作者们都会遇到瓶颈,似乎能力不再提高或者创意枯竭。不要刻意去与其他人对比,而要去与过去的自己比,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文中提到的 Loish 重画 12 年前的画,对比一下是能看到自己这 12 年来的进步的。

我觉得程序员可以重写一下自己学生时代写过的相同功能的程序,看看自己到底进步了多少:)

The Boy Scout Rule (archive)

所谓 Boy Scout Rule:离开营地时要让营地比使用前更干净。应用到软件工程里:改完代码后要让代码比改之前更整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可以放松一下这个规则:改完代码后别让代码变得更糟:)

这是『破窗效应』的延伸。

为什么改变产品的用户体验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archive)

用户们对软件产品的用户体验都很有自己的看法,改变一个成熟的有一定用户基础的产品的用户体验必然不能得到每个用户的理解。为什么会这样?makers 该怎么办?

他讲了个故事:90 年代的时候,他在微软做 Office 的 PM。当时很多公司的系统管理员竟然摸索出了定制 Office 安装包的窍门;微软于是就顺水推舟加入了官方安装包的定制化的支持。结果,这一举动惹恼了那些系统管理员,他们引以为豪的技能被微软给剥夺了。那么,微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颠覆 Uber (archive)

Uber 的司机不算是 Uber 员工,没法享受公司提供的各种福利,而且也赚得不多。于是有些司机联合起来做了个叫 Swift 的 app,还没上线,但承诺会善待司机。问题是,乘客会用这个 app 吗?

2016/08/02 第 657 期

我们竟然这么晚才发现我们公司要倒了 (archive)

这是『一个骗子毁了我的创业公司,其实如果一开始顺手 Google 一下他的名字就能避免』的创业悲剧。创业者们不要被轻易得手的幸福的假象所蒙蔽,随手搜一下就可能杜绝一部分骗子,不要掉以轻心啊。

Scaling Product Teams at Zapier (archive)

这篇来自 Zapier 联合创始人的文章描述了他们从『全公司一次只能做一个大项目』到『可以同时做多个大项目』进化的计划。每个大项目都有工程师、设计师与 PM 三种工种,项目之间相对独立。

这种按项目分配人力资源的模式与 Spotify 的 Squad 类似。

最强大脑之写代码 (archive)

大脑像 CPU 一样,允许多任务,但不能太多。Context switching 很慢的。重复的机械劳动、反复练习就像使用缓存,会比较快。每天练习编程,死记硬背一些计算机科学的概念、函数名与参数是有好处的,当做是使用缓存了。

迁移到 Swift 3 (archive)

作者分享了他从 Swift 2.2 代码迁移到 Swift 3 的经验,以及遇到的坑。这些经验对于使用新的、酷炫的非 Swift 语言的人也是值得借鉴的。

如果代码依赖了的一些 library 还不支持 Swift 3,只能自己动手修改或者给这些 library 的作者开 issue 让他们尽快迁移了。我前不久也试图将湾区日报 for iOS 的代码迁移到 Swift 3,折腾了 2 小时后,一些依赖的 library 搞不定,最后只好 git reset --hard;过段时间再说了。

希拉里有硅谷,而川普有 Twitter (archive)

希拉里竞选团队里有 50 多个来自硅谷的工程师,他们将自己的时间与金钱(放弃在硅谷工作的高薪)投资(或投机)在本次大选;而川普则是善用社交媒体的高手,网民们都在免费帮他打广告。

08 年与 12 年,奥巴马竞选团队将 A /B testing 技术发扬光大;本次大选,又有什么新的打法出现?川普也是 A /B testing 的高手,他演讲中说了很多胡话,常常自相矛盾,相当于实时 A/B testing,哪个版本 work,就加强那个版本的言论。

2016/08/03 第 658 期

从 Product Hunt 离职 (archive)

作者是 Product Hunt 第一个员工。2014 年,他主动向 Product Hunt 创始人提出愿意无偿帮忙,于是他从底特律飞往旧金山,住上下铺的床位,负责 Product Hunt 的社区运营。

对公司感情再深,也只待了 2 年多,湾区科技公司员工在一家公司工作的时间果然不是很长:)毕竟有理想有能力的都想自己出来创业,风气如此,可见一斑。

The Headless Web (archive)

本文描述了不用启动浏览器 GUI 但利用现代浏览器类似原生 app 的各种功能应用,如消息推送或纯粹执行 JavaScript 代码渲染并解析网页(现代搜索引擎用来建索引)等。

很多人都熟悉所谓的 Headless Browser,如用 PhantomJS 在服务器端对网站进行集成测试,跑 "浏览器" 而不用启动真的 GUI。

In the Inbox

好像越来越多邮件订阅的 Newsletters 出现了。Email 是很私人的联系方式,你一般不会用 email 订阅太多东西,但订阅了后你也比较有可能去读;而你会在社交网络上轻易关注一堆帐号,关注了后你习惯性地忽略各种消息。

Front 的 A 轮融资用的幻灯片 (archive)

创业公司 Front 的 CEO 分享了他们最近 A 轮融资用的幻灯片,同时分享了成功融资的心得,以及风投对他们融资幻灯片肯定与批评的地方。是很不错的创业学习材料。

正如她在文章开头所说,网上能找到的这种实际融资用的幻灯片很少,创业者们想学习都无从下手;所以她决定将融资幻灯片分享出来。

对编程没啥热情的程序员还有生存空间吗 (archive)

有人对编程有热情,但每天工作的时间不长(如每天不超过 8 小时),热情体现在工作之外的继续学习与个人项目上,或每天 8 小时非常高效的工作;有人对编程没热情,但工作时间超长,那就是一种折磨了。

有没有热情与每天工作时间长短没必然关联。但是,"If you are not passionate about programming, you’ll have a hard time remaining and succeeding as a programmer in the long run."

2016/08/04 第 659 期

又一个败给了中国本土优势的美国公司:Uber (archive)

借着 Uber 撤出中国市场的话题,再来温习一下当年 Google 在中国的挣扎。当年 Google 在中国市场份额达到 30% 时,神奇的事情接踵而至。Uber 中国市场份额也大概 30%。

2009 年,Google 推出了关键词自动提示;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发动了很多人在 Google 输入色情关键词,于是 Google 就涉黄了。当时的 Google 中国负责人被叫到宾馆,被当局强迫打开了从 Google 搜来的色情网站。

What is Sustainable Pace (archive)

敏捷开发的重要法则:每周高效工作 40 小时,可持续发展:)不鼓励加班并非只是从人道主义上考虑,加班后工作效率低,连锁反应,接下来几天效率都低,得不偿失。

Not Saying Winter is Coming, But Where’s Your Coat (archive)

运气不好的时候击垮你的是你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如何为倒霉的时候能做出好的决策做准备?这是一篇教育年轻人要学会未雨绸缪的文章。

有至少半年的存款、平时投资自己时间学点东西以防哪天失业了工作又难找。

默认选项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archive)

讲了很多现实生活的默认选项的例子,如办驾照时默认选择捐(或不捐)器官,公司默认弄(或不弄)401k,报纸、网站等的默认字体。我们的生活被别人设计的默认选项所左右。

美国办驾照捐不捐器官的选项默认是不捐(可选捐),选捐器官的占人口 40%;而西班牙等国是默认捐器官(可选不捐),选捐器官的占 99%。我们也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些默认选项,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默认的鞋是跑步鞋(增加运动的时间)、把浪费时间的社交 app 移出首屏等。

以前也推荐过一篇讲软件 / 互联网产品默认选项的设计的。

SLICE: The Web (archive)

网站 / 网页(The Web)的特点用 SLICE 来概括:Secure(不同网站,互不干扰)、Linkable(链接很方便)、Indexable(便于索引内容)、Composable(可以内嵌网页片段)、Ephemeral(不用安装就能使用)。

2016/08/05 第 660 期

创业公司如何定员工的待遇 (archive)

来自专投早期创业公司的风投 Homebrew 的详尽的文档。创业者们可以参考一下:制定基本工资与股份的原则,如何应对应聘者的讨价还价,给 offer 的流程与最佳实践等。

给 offer 后,公司一般要应聘者提供几个人的联系方式,然后公司会打电话给他们做 reference check,这些人十有八九都会给应聘者说好话的,不客观;所以一般情况下,公司会通过投资人或创始人的既有人脉,额外联系一些不在应聘者提供的名单上的人,所谓的 back channel。圈子很小,平时做了什么猥琐的、贪小便宜的事情,很快都能传开的。

哪些 app 应该放在手机首屏 (archive)

本文认为应该把对你有好处的 app 放在手机首屏,而不是常用的 app。现在常用的 app 很多是浪费时间的(如漫无目的地刷社交 app),对你没好处,应该移出首屏,改变自己使用手机的习惯。

Software Versions are Broken (archive)

文中建议将 release name 与 version 严谨地区分开。release name 是宣传用的,是给人看的,一般用同一主题的名词,如 Mac OS 以前用猫科动物,最近用加州地名;而 version 是给机器看的,用数字。

The Human Cost of Tech Debt (archive)

Tech debt 就像现实生活中欠债还钱一样,起初走了捷径,最后连本带利都要还的。代码越来越乱,越来越难加新功能,到处是地雷,维护代码的人很沮丧,感觉每天都在做没创造性的事,感觉每天在就业市场上都在贬值,代价惨重啊。

SoundCloud 使用 React Native 的经验 (archive)

这是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评估该不该引入一个新技术的案例:他们有很多懂得做网站的工程师,但 app 工程师人手不够;React Native 很年轻,该不该入坑?最终 2 个 JavaScript 工程师加 1 个 iOS 工程师用 4 个月全职从无到有并上线了一个新的 iOS app。

看上去 React Native 还有不少坑,但不致命,规模不大的项目可以用来练练手。

2016/08/06 第 661 期

在 Apple 做了 10 年 PR 学到的东西 (archive)

Steve Jobs 在世的时候亲自审批每一次的 press release;而且 press release 用的文字必须是小学 4 年级的孩子(甚至年龄更小的)能读懂的。

怎样成为下一个 Dollar Shave Club (archive)

作者是 MySpace 前 CEO,现在做投资人,主要投资像前不久 $10 亿被收购的 Dollar Shave Club 一样的 B2C 公司。本文列出了他对这一领域的心得。

"Customer number 1–1000 maybe a $10 CPA — but the 1001–4999’th customer may be double that pricing." 前 1000 个便宜的用户是用来验证市场的,愿意付更高价钱买你产品的大有人在?

打造 Flipkart Lite (archive)

印度电商独角兽 Flipkart 介绍他们做移动版网站的经验,用了所谓的 Progressive Web 技术,也就是以 Service Workers 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浏览器的 api,力争让移动版网站看上去像 native app。文中提到的鸡贼的小技巧:留有“一键清除所有缓存”的功能,在发现缓存引起的 bug 的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

iPad 最黑暗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archive)

Apple 之前主打 iPad mini,介于手机与电脑之间,但人们主要用 mini 看视频,压根没有频繁升级硬件的必要。现在 Apple 开始主打 iPad Pro,强调性能与工作效率,从最新的电视广告看,Apple 新一轮的造势要传达的信息是:iPad 就是电脑。

Marissa Mayer 在雅虎被收购当天写给员工的邮件 (archive)

又到了“如何像 CEO 一样写邮件”时间了。邮件开头与结尾都提到:Yahoo is a company that changed the world. 这句话看着有点怪怪的,changed。

2016/08/07 第 662 期

Elon Musk 如何一步步接近登陆火星的目标的 (unavilable)

人体是硬件,思想是软件;大量阅读,向身边的牛人学习,不断升级自己的软件。靠 first principle 推理、做决策,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工作,他每周工作 100 小时,日程安排细到 5 分钟。

硅谷科技公司的管理层能从 Yahoo 身上学到哪些教训

Quora 的 VP of Engineering、学术圈名人 Xavier Amatriain 回答了这个 Quora 上的问题。雅虎哪里做不好?牛人密度低、产品精力太分散、徒有研究部门的虚名却无创新之实、毫无公司文化可言。

这个回答我很喜欢,推荐看原文。作者就是工作在一线的、科技公司里的管理层,而不是科技媒体里从来没在科技公司工作过的编辑们。

Stand up against the stand-up (archive)

再来一篇批判科技公司宗教仪式般的实践:standup。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整个组所有人站成一圈,每个人都要说昨天干了啥以及今天要做啥。文章建议改用 slack 之类工具异步更新个人工作进度。

备份与归档互联网信息 (archive)

未来研究我们这个时代历史的人必然要用到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为了方便后人,现在我们需要把互联网上的哪些信息存下来?网站域名会过期、链接会失效、帖子会被删除,保存些什么、该怎么保存?

Internet Archive 的 Wayback Machine 保存了很多网页不同时期的样貌,但网站的 robots.txt 可以阻止他们爬虫的访问;互联网上大部分的信息是搜索引擎爬虫无法触及的。btw,Internet Archive 在旧金山的办公室附近有一家不错的麻辣香锅:)

这条 25 年前的新闻组回帖宣布了万维网的诞生 (archive)

1991 年 8 月 6 日,在 alt.hypertext 上有人发帖问“有人知道有哪些超文本、超链接的研究项目”。然后 Tim Berners-Lee 回帖,同时向世界宣布了万维网项目。

万维网的初衷是要让学术信息都能免费放到互联网上;25 年后,要看学术论文也还得交钱;倒是其他方面的信息很多都免费了,“免费”的副作用是:互联网广告蓬勃发展,我们这个时代最聪明的那些人都在想方设法诱使别人点击广告:)

同样是 8 月 6 日:1997 年的 8 月 6 日,微软投资了 $1.5 亿现金给当时垂死挣扎的 Apple,这笔钱看上去像是在“施舍”,但却是 Apple 的救命钱,一下子补了血、续了命:)不要脸地植入广告:2014 年 8 月 6 日,湾区日报发布了第一期,今天是 2 周年纪念日,有要购买纪念 T-shirt 的吗?

2016/08/08 第 663 期

采访 Twilio 创始人 CEO

近两年来上市的科技公司里,Twilio 股价应该是表现最好的了。Twilio 创始人认为有企业软件有三波浪潮:

  1. 以 Oracle 为代表的盒装软件,公司得一口气花成百上千万购买,然后强迫所有员工使用;
  2. 以 Salesforce 为代表的 SaaS,IT 部门购买并帮忙管理;
  3. 以 Stripe 和 Twilio 为代表的 API,公司里的小螺丝钉程序员可自掏腰包花几块钱实现一个原型,然后说服自己的雇主使用。

像对待合作伙伴一样地对待用户 (archive)

这是节选自 Salesforce 创始人 CEO Marc Benioff 的书里的片段。讲了 1999 年 Salesforce 如何找到前几个用户的事情。当年的大环境是,没什么人会愿意把自家数据放到别人的服务器上(当年还没有 cloud 这个词)。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 CTO (archive)

纽约时报前 CTO 写的。他认为 CTO 这份工作主要负责 Culture,Technology 与 Operations 三个领域,缩写恰好也是 CTO:)

采访 The Information 的创始人 (archive)

The Information 是专门写关于科技圈深度长文的线上媒体,得付费订阅才能看,每年 $399。运营 3 年,全职员工 18 人,其中 6 个编辑,有付费用户几千人。没有外部融资,目前能自负盈亏。

我也刚订阅不久,从每天获取的信息的质量上看,我觉得比每月交有线电视的订阅费要值。

用户们是不是老想找开发者们的麻烦 (archive)

独立开发者们往往要自己做客服,回答用户的问题;小公司里的开发者们也有可能看到用户的反馈。这些开发者们会很烦,怎么用户们这么蠢?这么大一个按钮不会点?这些文字说明他们不会看吗?

其实,大部分有问题的用户并非想刁难开发者们,他们不是写程序的人,开发者们认为很显而易见的事其实他们真的看不到,耐心点,听他们的意见,好好改进自己做的东西,对双方都有好处。

2016/08/09 第 664 期

Playing The Long Game Inside Tim Cook's Apple (archive)

Apple 领导班子集体接受采访的长篇报道,反击了各大媒体唱衰 Apple 的言论。Apple 从 2012 年推出 iOS 上的 Maps 这个大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此以后重要的软件如 macOS 与 iOS 都有 beta 版先让用户大规模公测一段时间,再正式推出。

Apple 的季度财报『令人失望』,但 Apple 的 profit 依然超过 Google、Amazon、Facebook 与 Microsoft 这四家的总和。

如何挑选 co-founder (archive)

几个创始人要技能互补、有明确的分工,而不只是追求肤浅的头衔,像太平天国早期只有几个人但每个都封王(CXO?)。创业前有一起工作过,创业后能定期促膝长谈;彼此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要一致,每个人都能真心满意自己的股权分配等。

使用与误用哈佛商学院案例

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分析是一套学习他人商业经验的不错的技术。Steven Sinofsky 曾在微软领导 Windows 与 Office 开发,他也参与撰写了一些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学习他人商业经验处,但也可能被误导。

"Human nature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leadership often cause us to pick the solutions that are not just ones that seem the best, but the ones that seem like they can be implemented. There’s often much more at work."

沃尔玛收购 Jet.com 背后的数字 (archive)

线下与线上的区别:沃尔玛一年收入近 $5000 亿,市值 $2000 多亿。Amazon 一年收入 $1000 多亿,市值 $3000 多亿。Jet.com 一年收入 $10 亿,今天沃尔玛花 30 亿买下了 Jet.com。

"Forget revenue multipliers, in offline retail you get a revenue divisor."

好的代码本身就是好的文档

好代码就像好的笑话一样,不需要向别人额外解释。对代码质量进行测试:让其他程序员读一下,看看他们能不能说出这段代码是做什么的;如果你看不下去了,很急迫地要插嘴解释,那代码质量还不够好。

2016/08/10 第 665 期

卖掉雅虎之后:采访 Marissa Mayer (archive)

通篇传递她很忙她工作很努力的信息:巧妙安排时间一周能工作 130 小时;在谷歌前 5 年每周至少通宵一次;刚开始当雅虎 CEO,生了儿子,边带娃边电话会议;与雅虎激进的股东大战之际又生了双胞胎

手动的自动化:如何做软件产品而不用去写代码 (archive)

本文提出了 Manual Automation 的思维,很多需要写代码自动化的流程都能靠人力手动来做,而且在创业初期验证 idea 可行性的时候,手动做往往比写代码要快得多。

比如用户注册后会收到一封欢迎的邮件,这个发邮件的代码可以花时间去写,或者你会意识到其实只有几个用户而已,完全可以手动发邮件;不去写代码省下的时间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Your app has one feature (archive)

为了避免在产品里乱加功能做无用功,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产品里有哪个功能是不能删的?删了的话产品就散架了。

采访 Instacart 创始人 (archive)

Instacart 是帮人去超市跑腿购物的创业公司,估值 $20 亿。文中讲到他们如何把合作的超市的商品录入他们数据库中;大的连锁超市有 API,中小型的定时上传到 FTP,可以想象各种令人头疼的千奇百怪的数据源。

从 side project 到每月发送几百万封电子邮件

有不少人在做手动挑选文章推荐文章的 email newsletter,并针对每篇文章写简评,有点类似湾区日报做的事。Revue 就是方便做这种推荐文章的 newsletter 的线上服务。本文讲了他们的创业故事。

2016/08/11 第 666 期

值 $500 亿的 Instagram (archive)

当 2012 年 Facebook 以 $10 亿买下注册用户 "只有"3000 万的 Instagram,媒体们惊呼这是第二次互联网泡沫。如今的 Instagram 的月活比 Twitter,Snapchat 与 Pinterest 加起来都要多。

平均每个 Instagram 每天花 21 分钟在 Instagram 上。现在 Instagram 有 350 个员工,而整个 Facebook 员工数达 14500 人。现在有 20 万个公司在 Instagram 上做广告。

Instagram CEO 在 2005 年时还在斯坦福读本科,小扎邀请他到 Facebook 工作,他拒绝了,错失了成为 Facebook 早期员工赚大钱的机会;不过,7 年后,他把 Instagram 卖给 Facebook,赚更多。

以前听一个硅谷比较有名的风投说过,如果做 consumer facing 的互联网产品,你能做到 1000 万日活,并且每个用户每天平均花 1 分钟在你的产品上,那你这东西就能估值 $10 亿 --前提是,1000 万与 1 分钟都是货真价实的数据,不是造假的注水的数据。很多互联网公司估值 $10 亿以上时,实际日活其实都远远不到 1000 万。

程序员如何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archive)

用钱做投资,可以赚更多的钱;用时间做投资,可以换取更多时间或更高质量的时间。把时间从写代码这件事抽出来,投资到家人与朋友身上,与他们多聊聊,彼此心情愉悦;有计划地休息一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别什么事都要等到 "创业成功" 了或 "财务自由" 了才去做。

人们都在什么时候使用你做的 app

不错的思考产品的方式:人一天只有 24 小时,大概可以划分为几种状态,比如刚睡醒,走路,坐车,吃饭,工作,发呆,健身,睡觉等。你做的 app 能迎合哪种状态?

桌面电脑时代,使用软件的时候多半是工作的状态;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发呆的时间成了很多 app 争相抢占的稀缺资源。

采访 Tumblr 第二号员工 (archive)

他是 Tumblr 早期用户,当时的 Tumblr 只有创始人与第一号员工 Marco Arment 两人做客服回答邮件。他主动联系他们自愿做 part-time 的客服,没想到竟然成了。

后来 Tumblr 用户多了,网络暴力多了,用户投诉多了,业余时间做客服是应付不过来的,于是他就全职做;再后来他将 Tumblr 客服团队拉扯到 30 人。科技公司里非技术的岗位也至关重要。

Prisma CEO:滤镜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archive)

这个夏天最火的照相类 app 当属 Prisma 了,它的滤镜可将照片变成世界名画效果。6 月 11 日上线以来,下载量 4200 万。公司在莫斯科,CEO 年仅 25 岁,披着滤镜外衣的 AI 公司?

Prisma CEO 已秘密来过 Facebook 总部,也与一些美国和中国的科技公司接触过,难道是要?他们已有十几家公司排队要付钱做广告了(品牌滤镜)。

我前同事跟他哥哥一起创业做的 app 与 Prisma 类似,融资了 $100 万,而且其实也做得不错;结果 Prisma 先红了。这种 app 能不能红还真是一命二运三风水。

2016/08/12 第 667 期

为失败点赞

在许多行业,失败是可耻的、丢脸的事情,要保守一点,尽量避免失败。在所谓科技圈、互联网行业、风投,失败是常事,是打怪练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failure is part of risk, and failing, by itself, does not mean that anyone was stupid, or screwed up. Failure just means you tried. "

为何 Facebook 这么迫切地想买下、抄袭或消灭 Snapchat (archive)

针对 Instagram 最近抄袭了 Snapchat 的 24 小时后自动消失的 Stories 功能而展开的评论。Snapchat 上发视频、照片的心理负担很小,不用攀比浏览量、没有点赞次数、大家发的东西都很傻、不用绞尽脑汁美图、没啥竞争可言,不管照片、视频好不好,不久后都会自动消失,用户活跃度高。

而 Instagram 上一半的青少年用户如果发的照片没什么人点赞,他们会默默地删去;虚荣心作祟,发一张照片得墨迹半天,压力太大了;长此以往,用户不活跃了就。

为何 Twitter 用了十年还是制止不了大规模的网络暴力 (archive)

BuzzFeed 采访了众多 Twitter 前员工,这篇长文试图解释为何 Twitter 是网络暴力的乐土。他们管理层多是白人男性,比较不会像女性、少数民族、有色人种一样受到网络暴力,所以比较不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

他们高举着言论自由的旗帜,但如何在言论自由与网络暴力之间划清界线?成也言论自由,败也言论自由。当然你也可以说,Twitter(或微博)这种平台可以让你快速成名,成名是一个 package,这个 package 里有接受公众无理由辱骂的条款,你要成名,你就得接受这个条款 -- 像有些女星嫁入豪门就必须生男孩一样,都是一个 package:)

旧金山湾区竞争激烈的平庸人才市场

从小公司、创业公司的角度看,在湾区招人成本太高,不仅开出的待遇上拼不过大公司,连做的工作也不见得有意思,吸引不到有能力的人;而来面试的平庸的人又漫天要价。还不如离开湾区,把公司开到西雅图或波士顿等城市。

风险投资初级字典 (archive)

所谓创业圈、科技圈常用的风险投资相关词汇及其解释,居家旅行装逼必备:)

2016/08/14 第 668 期

新的稀缺资源:Here and Now (archive)

互联网发展从 pull 模式(用户自己找信息,Google)到 push 模式(聚合推送信息,Facebook),再到各种极致的自我表达(自拍与阅后即焚,Snapchat),逐渐过渡到此时此刻的体验(直播,VR,AR 等)。

Walmart and the Multichannel Trap (archive)

沃尔玛之前做电商的思路仍是依靠送货到他们实体店的那套物流系统,这与以前微软做手机操作系统一样,以为将桌面操作系统的 "开始" 菜单简单地搬到手机小屏幕上就行了。

现代化的产品团队 (archive)

五个特点:产品 / 设计 / 工程等不同工种紧密配合,专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但又不迷信数据,多与用户沟通,团队成员多种族且性别均衡背景多样不同年龄层次。

The wooden boat of software (archive)

除非是课程作业或者外包软件公司或少数特殊情况,软件开发都没有明确的 "完工" 的时候,都是要在已有代码基础上不断加新功能。像是一艘永远不能靠岸的船,在船上的人既要修补漏洞又要不断把船做大做结实,同时又要保证船不沉且能持续航行。

很多软件开发方法论或不是工作在一线的管理层,都会假设一个完美的世界,所有代码都是从头开始写,不考虑维护成本,只关心新功能的开发。

Apple Store 里的秘密 (archive)

采访了一些曾在 Apple Store 里工作过的人。店里的各种工种是有分三六九等的,Genius 地位最高;顾客可以在店里玩一天电脑,天天去玩也没事,他们不会赶人的;Apple 发布新产品前,店里的人无法事先知道。

2016/08/15 第 669 期

Hover is dead (archive)

鼠标悬停(Hover)在触屏上是不存在的一个动作,在平板电脑和手机上你没有鼠标、也当然没法 hover。所以设计网页的时候,千万别把 hover 做为一个必须的触发动作。

产品开发周期 (archive)

YC 的 partner Michael Seibel 谈他以前的公司 socialcam 里 1、2 周一个轮回的产品开发周期:

头脑风暴产品功能、决定做什么、定义关键指标等。

有点类似 Scrum 里的一个 sprint。

文中提到他们让工程师给头脑风暴出来的功能按实现的难易程度评分,

  • easy(一天完成好几个)
  • medium(半天完成一个)
  • hard(好几天)

我平时给功能做估计,如果是快糙猛地估算的话,我会用 T-shirt 的尺码:XS、S、M、L、XL,每个尺码对应几小时到几天不等;

如果要放在 Jira Ticket 上的 Story Point 的话,就用斐波那契数列(agile 常用的实践):1,2,3,5,8(以后再找篇文章解释一下)。

如何像硅谷一样创新 (archive)

来自 Deloitte 的长篇分析报告。年迈的、不在硅谷的大公司们如何像硅谷一样创新?举了 GE、BMW 等公司为例,在硅谷办创业加速器、风投、把软件开发的办公室设在硅谷、安排领导硅谷深度游等。

技术与讲故事 (archive)

本文节选自 Pixar 灵魂人物 John Lasseter 的演讲。90 年代初他们的电脑动画技术做出来的人看起来像是塑料做的,索性就做一部塑料做的玩具的电影:Toy Story 玩具总动员。

人们看电影,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产生喜怒哀乐,讲故事是最重要的,而技术只是辅助。"And your work will not be about the technology. It will be about connecting and entertaining people." 似乎也能应用到很多领域;观众、用户并不在乎你用的是什么技术,他们只想 get things done(提高工作效率、娱乐、开心等)。

Gopher 协议的兴衰 (archive)

Gopher 协议诞生于明尼苏达大学,与该大学吉祥物同名,设计初衷是方便通过互联网分享纯文本的文档,比 HTTP 协议要早几个月。Gopher 走向消亡的原因:文档格式不如 HTML 方便灵活,且校方决定向商业用途收费。

2016/08/16 第 670 期

采访 Tim Cook:Apple CEO 是一份孤独的工作 (archive)

Tim Cook 接手 Apple CEO 将满 5 周年了。在这个采访里,他谈了 iPhone 销量、Steve Jobs、中国市场、与 FBI 的斗争、出柜等话题。依然对是否在做汽车守口如瓶。

谈到当年他出柜之时的想法。他想最多的是同样是 gay 的小孩 / 年轻人;他希望他的出柜能让同样是 gay 的小孩 / 年轻人知道,是 gay 也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也能堂堂正正做人。谈到下一任 CEO 人选的问题,他透露每次开董事会的时候,他们都会谈一下接班的人选。

SEO 入门指南 (archive)

这篇文章跟以前看过的讲 SEO 的文章不太一样,文中介绍了一些选关键词做页内 SEO 优化的实用工具,以及科普了一些举手之劳做 SEO 的小常识。做 SEO 需要耐心的,至少得几个月才能见效。

All the Leaves are Brown and the Sky is Gray (archive)

建筑师的作品可以屹立数十年甚至上千年;程序员的作品幸运的话可以有几年寿命,大部分程序员的代码无声无息地被遗忘了。到头来只剩下回忆:经验教训与共事过的人。

所以好好学习,好好总结经验教训,好好与身边的人相处。"We build with bits, not bricks. Sometimes, often, all we leave with is what we learned, and our relationships with each other. Better make them good."

好的产品未必都能赚钱

本文分析了为何好的软件产品未必能赚钱:解决的问题太小、用户一辈子碰不到几次、用户不 care,产品利润空间太小。若你有多个产品,有的产品赚钱,有的是可以不赚钱的。

头衔会过期的,要再赚回来 (archive)

中学时候参加过校运会,然后一辈子就是“运动健将”,即使之后再没锻炼过;曾经注册过公司,然后所有社交帐号个人介绍都写着“创业者”,即使后来不再创业了。“祖上曾经阔过”?

"Stop fooling yourself. Be honest about what’s past and what’s present. Expiring old titles lets you admit what you’re really doing now."

2016/08/17 第 671 期

这是你在硅谷的生活 (archive)

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个有娃、还未买房的、30 多岁的、在创业公司工作的硅谷男子一天的生活状态。错过了去上市前的谷歌工作的机会、错过了去刚上市后的 Facebook 工作的机会,现在刷着 Facebook 羡慕嫉妒先富一步的朋友们的生活。

脑补一下先富一步的朋友们到底赚了多少钱,再刷一下 Redfin 猜一下朋友们房子的价钱,算一算自己再攒 3 年钱、或者公司上市了或许能首付一套房。hmm……想起我一个同学,每到一个地方,都掏出手机 GPS 定位查所在地的房价。

打造你自己的流水线 (archive)

工业革命开始,流水线上的工人便宜又好用,可替代性强;信息时代,大公司也有自己的流水线,程序员是新时代的流水线工人。本文鼓励程序员们离开大公司,自己做资本家,把工作外包出去,打造自己的流水线。

Apple、Google 这样的公司平均每个员工每年能创造上百万的 revenue,但员工年薪百万以上的应该不多吧;大部分的钱都流向了打造流水线的人的腰包里:)

如何开除员工并别让他们太难受 (archive)

文章里表现出的心理是很对的,到了要开除员工的那一步,感到难过的应该是公司、是领导、是当时的面试官,是你们招错了人,对双方都造成了伤害。面试的时候,如果面试官是经理,应该问问他们是如何开除员工的。

开除员工是技术活,每个小领导都必须从入门到精通。想起一个金融危机裁员的故事(跟员工表现不好、开除员工的性质不同):一个以前在香港银行工作的朋友讲的,08、09 年的时候,他们员工去上班,发现自己电脑密码老出错、登陆不进去了,就明白自己已经被裁了……

The Power of Company Mottoes (archive)

管理得当的、有执行力的公司一般对内、对外都能用简洁的话解释清楚『我们是做什么的以及为什么』,如 Google、Facebook、Amazon;反之,有些公司就很难讲明白,如 Yahoo。

The mindset of a programmer (archive)

现在学编程比以前(十几、二十年前?)学编程的资源多了很多,不用理解代码也能很容易复制粘贴、搭积木一般弄出一个网站或 app,导致了现在『懂』编程的人实际上没那么多。

2016/08/18 第 672 期

关于 Adobe Flash 的几点想法 (archive)

这是 Steve Jobs 在 2010 年亲自撰文解释为什么 iOS 上不支持 Adobe Flash,并有力回击了 Adobe 向 Apple 泼的脏水。

全文条理清晰,堪比 GRE 范文:)

  1. Flash 是 Adobe 封闭的技术,Web 是开放的,要用就用开放的 HTML5;
  2. 即使不支持 Flash,iOS 上照样能看视频,还有数以万计的游戏玩;
  3. Flash 有安全漏洞;
  4. Flash 影响电池寿命;
  5. Flash 是桌面电脑时代的产物,对触屏不友好;
  6. 听说 Adobe 想让开发者们用 Flash 做跨平台的 app?没门!

我 iOS 加了新功能,若你 Flash 不及时支持,app 开发者就没法用上我 iOS 新功能了。

深入浅出 Eventually Consistent (archive)

来自 Amazon CTO Werner Vogels 的精彩博文,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像大众科普一下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构造与运营需要特别考虑的地方,如 data inconsistency 是普遍现象。

他们 Amazon 在 07 年发的关于 DynamoDB 的论文可以当成分布式系统实战案例来读,有点“五十合一大礼包”的意思,没有很创新的地方,但用到的技术很全面。

Imaging, Snapchat and mobile (archive)

关于手机摄像头及其应用的思考。现在的智能手机不仅仅是“电脑 + 摄像头”,如果用“电脑 + 摄像头”的思维模式来思考潜在的应用,那就太狭隘了;把触屏、AI、传感器、GPS、社交网络等都考虑进去,会有很多有意思的应用。

最终,手机能“看见”世界,手机摄像头不仅是用来拍照、即使拍照了也不一定要存下来,手机摄像头是手机的眼睛,AI 能分析能推理“看见”的东西。

Fuck-it List (archive)

有上进心的人以及活得很累的人都有一个庞大的 Todo List,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文章提议搞一个 Fuck-It List,列出一系列不值得自己花时间做的事,为自己减轻负担。

“If you want to live a constructive life, you have to stop mentally cursing yourself over things that don’t matter.”

关于 App 定价的讨论 (archive)

桌面电脑时代,你花一个固定价钱买软件,付费一次终身有效;互联网时代,你付费订阅,相当于是租线上服务,毕竟对方要 24 小时跑服务器并持续维护。那么 App 是应该付费一次完全拥有(单机版软件),还是付费订阅(本质是线上服务)?

多个平台上的同一个 App(如 iOS 与 macOS)需不需要分别交钱?用户看来,软件是神奇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出来的东西,不同平台上的同一个 App 就是同一个 App;开发者看来,不同平台的“同一个”App 压根就不同,代码复用率极低(这个跟用户解释不清的),应该分别购买。

文中最后提到的 patronage 的模式:艺术家、App 独立开发者或任何搞创意工作的人的生活经费由忠实粉丝赞助(比如每人每月支付几块钱),积少成多,让创意工作者们不用为钱烦恼,全心全意搞创作。Overcast 2 就是这种模式,没有付费用户与免费用户的区别,用户自愿定期支付几块钱给开发者,现在这个 app 每星期能有几百个人主动掏腰包,很不错。

2016/08/19 第 673 期

你不想要的用户 (archive)

文章提到了创业早期做用户调查时会遇到一种 hijacker users,他们利用与创业者们接触的机会,向创业者们兜售自己的想法,最终误导创业者们花时间精力分心去做无用功,将创业者们带入了死胡同。

迎合每个人是不可能的,故意放弃一部分“用户”能让你更明白谁才是真的用户。

写给创业者的自动化指南 (archive)

创业公司的产品多少帮用户自动化这个、自动化那个的;应该保持自动化的思维,对公司内的杂活也自动化起来。自动化不仅提高效率,还能保证流程的标准化、可重复。

2 年前,刚开始做湾区日报的时候,在微博、Twitter 等地方发消息都是手动发的,格式不统一,复制粘贴的操作很多;后来通过程序自动发,不敢说效率提高了多少,可能每天能省几分钟的时间吧,但发的消息的格式统一了起来,不失为一件好事。

这是我的 UI 还是你的 UI (archive)

有意思的观察:UI 上的文字说明有的地方写“我”(如我的电脑、我的频道),有的地方写“你”(如你的音乐、能帮助你吗),有的地方不写“我”和“你”(如电脑、频道)。到底什么时候用“我”,什么时候用“你”?

这种文字的推敲平时不会注意到,但真的到自己动手做东西了、需要对外宣传了,才意识到是很伤脑细胞的活。

It’s The Future (archive)

CircleCI 创始人写的反讽 docker 的文章。追逐酷炫新技术的程序员与只想做个简单网站的程序员的对话,讽刺了使用 docker 活生生地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我觉得作为营销文章来讲,本文质量是很不错的,在 hacker news 上着实火了一把,营销效果很好。CircleCI 的产品严重依赖于 docker。他后来又写了一篇为 docker 正名的后续文章。两篇文章一起读,先贬后褒。

四个火炉理论 (archive)

讨论 work life balance 的文章。生活就像在美国厨房里常见的四个火炉的灶台,四个火炉分别代表家庭、朋友、健康、与工作。要活得成功,你得放弃其中一个火炉;要非常成功,你得放弃俩。

"The Four Burners Theory reveals an inconsistency everyone must deal with: nobody likes being told they can’t have it all, but everyone has constraints on their time and energy. Every choice has a cost."

2016/08/20 第 674 期

网络暴力正在毁了互联网 (archive)

时代杂志在 2016 年 8 月底的封面文章。troll 是网上那些喜欢恶意攻击别人的人,若被他们攻击的人愤怒或悲伤起来,却拿他们没办法,他们就会很开心。troll 已逐渐由恶作剧演化成网络暴力。

很多 trolls 具有组织性、群体性,杀伤力极强。公众人物如果脸皮比较薄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话说回来,社交网络时代,其实每个人都是公众人物。

"Trolls don’t hate people as much as they love the game of hating people."

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有什么区别 (archive)

来自 Nvidia 的营销文章,科普了一下基本概念。为什么一个做 GPU、卖 GPU 的公司需要写这样的营销文章?因为用 GPU 做机器学习是很普遍的;如果做机器学习的人多了,他们的 GPU 就卖得好啊。

视觉设计本地化的重要性 (archive)

软件产品进入一个新的国家,本地化要做的事远不止文字翻译。文案可能得重写、也得选新的图片;按钮的位置、页面布局、用户注册流程、发的邮件的格式都得考虑。

The Art of Simplicity (archive)

点评了 Apple 两个颇有争议的产品:智能手表 Watch(卖了 1450 万个)与付费订阅听歌的 Music(1500 万个付费用户)。两个产品刚上线时都设计太复杂了,不像是 Apple 的产品。

后来 Apple 也意识到了,就开始对两个产品做减法。“The primary takeaway from Apple Watch and Apple Music lacking simplicity is that simplicity is an art.”

刺猬概念 (archive)

狐狸有多种进攻刺猬的手段,而刺猬知道最重要的事就是防守;最后狐狸遍体鳞伤,而刺猬安然无恙。公司要找到自己的“刺猬概念”,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激情、优势、盈利三者的交集)。

刺猬概念是经典 CEO 教科书 Good to Great 里提出的。

2016/08/21 第 675 期

Satya Nadella 谈中年微软 (archive)

微软 41 岁了;41 岁的科技公司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没多少公司能活 41 年。向 cloud 发力,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变”。从打板球学管理。用软件为自己的工作中做的事情计时。发展中国家的学校用的电脑和软件已经与美国的差别不大,中小企业很多甚至都没有 PC 与自己的服务器但依然可以拥抱数字化办公。

为什么专注做好一件事能让你完成更多的事 (archive)

一件事没做完,分心去做其他看起来更酷炫的事,结果有一个长长的 todo list,而 done list 上啥都没有。可能是好的 starter,但不是好的 finisher。回顾一生,尝试了很多事,但啥都没做成。

设计师应该学习一下营销 (archive)

其实不只是设计师,所有 maker 都应该学点营销的东西,做东西时要思考:谁会用?用户在哪?若不用我做的东西,用户用啥?如果没人注意到我做的东西我该怎么做?如何让用户关注我做的东西?

给第一次当 manager 的人的建议

Asana 公司里的不同领域的 manager 给的建议,一人一条建议。工程或设计的 manager 一般都是不错的 individual contributor 出身,要学会平衡管理与动手做东西的时间。

是谁杀死了 Gawker (archive)

已运营了 13 年的著名爆料、八卦网站 Gawker 的母公司宣布破产、被收购、Gawker 网站被关站。Gawker 前主编 Max Read 写了此长文,回顾了 Gawker 前世今生,反思了到底是谁直接或间接让这个前两年还很红火的网站关站了。

人民群众都喜欢猎奇、看名人八卦。但这种有专门编辑的八卦媒体网站日子不好过,容易有法律纠纷;而且现在社交网络散播八卦消息更有效,法律也不好让社交媒体关站,因为内容是用户生成的,而不是网站的编辑。

2016/08/22 第 676 期

古巴 CDN:U 盘里的离线互联网 (archive)

古巴人民上网困难,他们付费订阅,U 盘定期寄到家里,U 盘里的内容就是互联网。作者带我们领略了一番 2016 年 3 月 21 日的古巴互联网,U 盘里的 815.25 GB 的内容包罗万象。

众多杀毒软件的更新文件,本周最新的英文与西班牙文主流杂志的高清 PDF 版,最新 Android app,最新电影电视剧与 MTV,类似 58 同城的本地生活服务网站的静态版网页(点击 index.html 文件打开浏览),以及西班牙语网站们的截图。把 "大数据" 用 U 盘或移动硬盘 UPS 快递到目的地,比从网上下载要快得多:)

少压力,高效率:每天别工作太长时间对你和公司都有好处 (archive)

对个人来说,如果你知道一天只能工作有限的几个钟头(少于 8 小时),工作时就比较专心,懂得给任务排优先级,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对公司来说,若知道员工每天只能工作那么多时间,就不会乱指派不重要的任务。

讲起来很理想化,实践起来不容易,很少有公司这么开明的,也很少有人能 get 到 "花时间少,也能高效出活" 的道理的。以前有推荐过一篇 "每天工作 3 小时,但天天工作" 的文章,是一个 iOS 独立开发者写的,为自己打工就是爽。

在你掌握高效工作的技能前,再好的工具都没用 (archive)

在为团队或者个人选择所谓的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前,先问问自己有没有一套高效工作的流程。就像体育运动一样,你花时间去学的是 play the game,而不是买了最好的器具(球拍,球,护膝等)后,你就神奇地成为运动健将了。

界面丑陋但有用的产品 (archive)

以维基百科,Reddit,Hacker News 和 Craigslist 这四个界面丑陋但有用的产品开篇,然后详细分析了一个界面简单但广受好评的 Android app:My Tabata Timer。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让产品有用。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多界面好看但难用(或没用)的东西:卖煎饼果子的摊位什么都好,摊位设计很漂亮,就是煎饼果子很难吃;新闻媒体类的 app 界面很漂亮,又有明星代言地铁广告,就是内容低俗没营养;电商网站做得美轮美奂,唯一不好的是卖假货。

处理第二系统效应的小技巧 (archive)

第二系统效应是人月神话里提出的:第一版的系统简单有效;做第二版时野心很大,乱加功能,导致系统臃肿不堪工期延误。小技巧:当有人说 "因为我们做新系统了,可以考虑加这个功能" 时,将这句话与说这句话的人的名字写在白板上。如果最后工期延误,可以回过头来秋后算账:)

2016/08/23 第 677 期

The Unicorn Hedge (archive)

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现在确实是有泡沫存在,但不是在科技圈;科技公司们依然不愁融资、依然创新不断。泡沫存在于上市了的非科技公司,他们年老的 CEO 们也意识到自己的公司即将被颠覆,都急着花大钱收购创业公司避免被颠覆。

非科技公司花大钱收购创业公司以避免被颠覆,这种现象叫 The Unicorn Hedge。花超过 $10 亿收购创业公司的大公司里,前几年都是科技圈的大公司,今年多是非科技公司(如沃尔玛收购 Jet.com)。

GIF 的历史与现状 (archive)

如果互联网没有了 GIF 动图,就少了很多乐趣。但现在上传到社交 app、网站上的 GIF 都被转化成视频然后循环静音播放,为啥?因为 GIF 文件实在太大了,得下载半天才能看;视频压缩率比较高。

关于抗癌 (archive)

ZeroMQ 项目的发起人 Pieter Hintjens 在治疗胆管癌时对抗癌、对死亡、对人生的思考。有点 16 年前读陆幼青的死亡日记的感觉。

“Not fighting the cancer, with hope and positive thinking, rather by fighting the negativity of death, with small positive steps, and together, rather than alone.”

给别人 feedback 的三条黄金法则 (archive)

总结得很不错。好的 feedback 应该具有三个特点:诚实、友善、及时。团队成员之间经常地、诚实地互相反馈,共同进步。表扬次数与批评次数的比例是 5:1 的话,能维持好的同事关系或夫妻关系。如果这个比例是 0.7 到 1 的话,往往就离婚了:)

采访 Craigslist 的创始人 (archive)

Craig 在 IBM 工作了 17 年后,搬到旧金山;在 Charles Schwab 工作期间弄了个 10 到 12 人的邮件列表推送有意思的活动,该邮件列表叫做 Craig’s list,时年 42 岁。作为 side project 做了 4 年后,Craigslist 变成一家公司;现在公司 40 多人,年收入 $3.8 亿,净赚 $3.04 亿。

Craigslist 是我很喜欢的创业故事。40 多岁创业,没有风投,不上市,没有独角兽的虚名,没有火箭般的员工人数增长曲线图,用户界面依然像 90 年代的网页一样简单。尽管排名有点下滑,但仍在 Alexa 全球访问量稳稳的前一百名。商业模式?"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is a business model." 真心地帮助到别人,真的创造了价值了,自然就能赚钱。想赚 $100 万?先能创造远大于 $100 万的价值。

2016/08/24 第 678 期

Society-in-the-Loop (archive)

Human-in-the-Loop:自动的算法 + 人的判断与反馈,比如人手动归类垃圾邮件会让自动识别垃圾邮件的系统更聪明。Society-in-the-Loop:自动的算法 + 社会大众的判断与反馈,将政府人工智能化?

开发第一款魔兽争霸游戏背后的故事 (archive)

90 年代初,他在一家后来改名叫暴雪的小游戏工作室做程序员。受到其他即时战略游戏的启发,他在没计划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开始写游戏引擎,后来吸引了其他同事加入开发;在没有版本控制代码的情况下多人协同完成开发。

10 Usability Heuristics for UI Design (archive)

写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 10 条用户界面设计的准则,20 多年后再来看,依然正确,经得起时间考验。

别看网上的评论 (archive)

Sam Altman 写给本届 YC 毕业班的创业者们的信。网上喷子多,媒体也不专业,你的创业公司必然饱受批评;不要因此气馁,任何伟大的公司成功前都不被看好的,都要用很长很长时间才能证明他们是好公司的。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创造未来的人,一种是整天在网上发帖论证为什么别人不能成功的键盘侠;争取做第一种人吧。"Overnight success usually takes a decade of uphill work."

SOLID Go Design (archive)

作者根据自己的演讲整理的文字,通篇以 SOLID 原则(每个字母是一条原则的第一个字母)贯穿,讲述了什么样的 Go 代码才算是好代码 — 也适用于其他语言。全篇妙语连珠,强烈推荐。

SOLID: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Open / Closed Principle;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2016/08/25 第 679 期

通往 HTTP/2 的道路 (archive)

1991 年,HTTP/0.9;1996 年,HTTP/1.0;1999 年,HTTP/1.1;2009 年,SPDY;2015 年,HTTP/2。

哪天看能不能找到姐妹篇:从 HTML4 到 HTML5,或从 perl5 到 perl6:)

Love the Problem, Not Your Solution

很多创业都是热衷于先找 solution、先埋头做产品,而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就像先做了钥匙,再满世界找锁来开一样,很难。为什么用户提出的功能请求很多都不靠谱?因为他们也是只提 solution,而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

iBrain:独家报道 Apple 在人工智能上的进展 (archive)

Steven Levy 来到 Apple 总部,众多高管给他 demo 了最新的一些东西,但文中透露的细节太少,肯定签了保密协议。Apple 每年收购 2、30 家 AI 方面的创业公司,只为取得人才。

Apple 里做机器学习的人都是内嵌在公司各个产品团队里的;而且很多人是进公司后才学机器学习相关知识的。iPhone 里已有一个“大脑”不断机器学习、不断训练缓存里的大概 200MB 的个性化数据(如 App 使用频率、个人信息、与谁互动等),大家感受到 iOS 上一些智能的地方了吗?

创业公司的股权是怎么一个原理 (archive)

来自 a16z 的科普文章。从 Cap Table 讲起,融资时股权稀释是怎么回事、公司上不上市到底谁说了算、投资人该签下怎样的不平等条约才能利益最大化、ISO 与 NQO 的区别、公司被收购了后员工手上的期权怎么办?

如果再来一次的话,该怎么做才不会这么快失败 (archive)

坐拥数十万粉丝、博客与播客每周收入近 $2 万的知名博主 John Gruber 宣布关掉自己与朋友一起做了几年的公司。在这个博文中他也反思如果再来一次,他们怎么做才不会这么快就失败了。

他们的公司的产品是做笔记的 app。一开始的计划是先做 iPhone 单机版(定价 $5)、再做服务器云端同步、再做 Mac 版(定价 $20)、再做 iPad 版、最后做网页版。实践下来,战线拉太长、做了不少无用功、iOS 的 app 用户掏钱的欲望不强。再来一次的话,他会先做 Mac 版,用户比较可能为 Mac 上的高质量 app 花几十刀的。

有没有自带流量、拥有众多粉丝的知名博主创业成功的?有。Joel Spolsky 与 Jeff Atwood 在创办 Stack Overflow 前就各有几十万忠实读者。一般上线一个新产品都得联系媒体、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请人发软文、或花钱做广告。他们不用这么做。他们只要在自己的博客上说一声,就可以。

2016/08/26 第 680 期

花了四年时间在每天通勤的火车上写了一本小说 (archive)

作者以前在 Google 的苏黎世办公室上班,每天通勤 40 分钟。他逆向工程了 Dan Brown(达芬奇密码作者)的所有小说,在电子表格上梳理了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用 3 年通勤时间构思迭代,1 年写作,1 个月后期制作出版。

他采用了 Snowflake method 来构思小说的故事:写了 80 个句子,每个句子描述了一个情节;再把每个句子扩写成一段话,然后一段话变成四段,四段变成四页,串起来就是一本小说了。

hmm,湾区日报写了两年多了,写了 70 多万字,也可以出书了?可惜大部分是废话,删减后可能仅有一小部分值得看。或者可以把湾区日报 for iOS 更新日志里写的段子串起来写个小说?

Creator-Driven Cultures (archive)

作者 Lou Montulli 是 lynx 开发者之一、网景创始团队一员、http cookie 发明人。与其在 JIRA 里给工程师指派写明具体步骤的任务,不如给他们指派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自己有创意地想解决方案。

当 maker 们能与问题近距离接触(与用户交谈),就能有同理心、能准确地找出解决方案;如果 maker 们需要客服、领导、产品经理等人层层传话,传到 maker 耳中的问题已然扭曲,根本做不出好东西。

The "Just In Time" Theory of User Behavior (archive)

在用户使用产品的时候,及时地弹出相关的提示可以纠正用户行为或帮用户更好地完成任务。比如社区类的网站,在用户发表评论时如果检测到用户不文明的言语,及时提示,用户就有一定概率收回不文明的发言。

临摹别人的作品 (archive)

在成为某领域专家的路上,都需要临摹名作(名画、范文等)。做网站、做 app、做互联网产品也是一样;如能完全复制一个产品,思考对方在色彩、文案、流程等的选择,对自身成长很有帮助。

愚蠢又虚荣的穷人的逻辑 (archive)

本文反驳“穷人吃不饱了竟然还浪费钱买好衣服名牌包”的观点。作者是黑人女性,以自己成长经历解释,穷人在合适的时机花钱包装自己是有好处的,与人打交道时在气势上先不输别人,往往这样的包装能改变命运,如找到好工作。

2016/08/27 第 681 期

“Think Different”不是一个好建议

纵观历史上所谓商业上成功的产品 / 发明,他们成功并不是因为“being different”,而是因为在与已有替代品相似的基础上“optimally distinct”。

Google 不是第一个搜索引擎、Facebook 不是第一个社交网络、YouTube 不是第一个视频网站、iPhone 不是第一个智能手机。“第一个”的都是因为太新、太 different,民众思想上没有准备,接受不了,first mover disadvantage。

本文是 Invisible Influence 这本书的节选。

Spotify 网站 UI 的 10 年进化史

贴出了 Spotify 从 2006 年到 2016 年这十年的网站截图,对每个版本的网站都给予点评(字体、图片、搭配、交互等)。

Release it, then build it (archive)

在公司里做内部工具一般是先代码写出来,再发邮件通知同事有这么一个工具了。作者介绍了“恶作剧”般的实践:先写邮件通知大家(这是啥、为啥做、什么原理),得到同事反馈后再正式开始做。

又是一个 writing is thinking 的例子;在写代码前,先用文字写出来,更好地思考,同时能得到别人的反馈。

Twitch:可能价值 $200 亿的 Amazon 收购来的公司 (archive)

Amazon 在 2014 年以接近 $10 亿收购游戏视频直播的公司 Twitch,很多人不理解、不看好。现在各大公司(如 Facebook)纷纷开始做视频直播了,似乎 Amazon 当年买对了。

当初 Google/YouTube 也开价 $10 亿想收购 Twitch。Twitch 用户数没 YouTube 多,但用户在线时间超长;Twitch 也在拓展游戏以外的直播。

美国的创业签证(提案) (archive)

外国人在美国创业的一大问题是该用什么合法身份都留在美国?美国移民局今天放出一个提案:满足“特定条件”的创业者可以持创业签证逗留 2 年,2 年过去后如果再满足新的“特定条件”则可再续 3 年。之后呢?自求多福了。

到底是什么样的特定条件呢?第一个 2 年的条件:公司成立小于 3 年,个人持 15% 以上股份,每家公司不超过 3 人申请,公司至少融资 $34.5 万、或有 $10 万政府补助、或有办法证明公司具有巨大潜力且能对社会有巨大贡献。延期 3 年的条件:依然持有 10% 以上的股权、有 $50 万新融资、或 $50 万收入、或创造 10 个全职就业机会。

这个 proposal 的全文在此: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 Rule。我见过有很多人是与美国人一起创业,然后给自己办 H1B 的,但都是几年前 H1B 不用抽签的时候的事了。

2016/08/28 第 682 期

好的聊天机器人是不需要用聊天的方式操作的 (archive)

2016 年 4 月,Kik 推出他们的聊天机器人商店;同一月份,Facebook 推出 Messenger 上开发 bot 的 api、微软 CEO 强烈看好 bot。4 个月过去了,聊天机器人并没有想象中的火爆。哪里出问题了?Kik 创始人在本文给出了他的分析。

  1. 人工智能还不够成熟,机器人与人类的对话还不够自然。

  2. 从微信身上学到的经验:

    • low-friction access to apps;
    • sharing-related discovery (as well as QR codes);
    • a common interface; and messaging as the front door to a world of digital experiences.

科技公司得强制员工带薪休假 (archive)

金融公司强制员工每年带薪休假一定天数,让员工把工作移交给同事一段时间,防止员工平时搞鬼、内部交易等。文章建议科技公司也这么做,这样能促使工程师写可维护的代码,避免某人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

本文是来自 Sourcegraph 的博客。Sourcegraph 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垠的前东家。

公开 Gawker 网站的运营数据 (archive)

因官司缠身宣告破产、贱价被收购、最终下线了的八卦网站 Gawker 运营了 14 年,共发文章 20 万篇;2008 年时每天发文高达 70 篇,后来几年每天发文 10 几 20 篇;每篇文章访问量平均有 3 万。

Gawker 网站现在的 Alexa 全球访问量排名是 900 多名,网站近期具体的访问量、读者的教育程度、年龄、收入、种族的大致分布可以在 Quantcast 上看到。这些数字或许对网站运营者、maker 们有所帮助。

Mixpanel 如何创造需求的 (archive)

不错的思路:在前东家工作,观察到公司竟然要维护一支 10 人的全职团队开发并维护数据分析的工具,光工资一年就花上百万美金;若出去创业,做类似的数据分析工具并以一半价格卖给公司,应该是行得通的。

他们教育媒体记者、教育风投应该跟踪统计正确的指标,进而让风投向投资的公司推荐 Mixpanel 的产品。

草包族程序员 (archive)

描述了这种类型的程序员:他们咋看之下懂很多酷炫技术,他们善于复制粘贴代码模板,但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原理;他们常常造成一种假象,让人以为他们是 senior level 的程序员。其实,他们是草包。

标题里的 Cargo Cult 是来自费曼在加州理工 1974 年毕业典礼的著名演讲 Cargo Cult Science,直译成货物崇拜,也有翻译成草包族崇拜:二战时南太平洋小岛的土著看到飞机降落卸下货物(cargo),他们渴望得到更多货物,于是想方设法吸引飞机降落:他们筑起了看似机场的东西、伪装成领航员头上绑俩木头假装是耳机;他们似乎做了正确的事,唯一的问题就是,飞机不会降落。

Cargo Cult 的比喻还有用在软件工程上 Cargo Cult Software Engineering:盲目崇拜“先进”组织的软件开发的流程、而不深入理解为啥别人会成功,学了皮毛、丢了精髓。也能扩展到各种肤浅层面的产品 UI 的抄袭上,看什么火就抄什么,抄了 UI 但没内涵。

2016/08/29 第 683 期

混蛋驱动的软件开发 (archive)

大家都很熟悉 TDD,测试驱动的开发;本文抛砖引玉,提出了各种糟糕的软件开发方法论,比如 Asshole driven 的开发:团队中总有那么一个混蛋,啥都不懂,但大家都得顺着他的意思去做,由他这个混蛋来驱动项目的进展。

升职驱动式的开发:做可见度高的、容易升职的工作,这种方法论在大公司很常见;欲盖弥彰式的开发:当软件出现问题的时候,别让人发现是我的代码带来的问题,开发过程中得注意如何掩饰自己的无能;简历驱动式的开发:善于在项目里使用最新最酷最炫的不成熟技术,方便在自己简历上多加几个酷炫关键词。文章底下的评论,聪明的网友们贡献了上百种软件开发方法论,大家欣赏一下:)

Arianna Huffington 谈睡眠、起床习惯与工作 (archive)

没有闹钟,每早 7 点以前自然醒,睡足 8 小时;起床后不看手机、冥想 30 分钟、2 杯咖啡、自行车锻炼;下午 2 点后不喝咖啡;晚上睡前 30 分钟把手机关机,手机与其他手持电子设备不进卧室。

她是 Huffington Post 创始人,后来 $3 亿卖给了 AOL。她今年 66 岁;生于希腊,40 岁成为美国公民,55 岁创立 Huffington Post,大量依靠搜索引擎引流的媒体网站。今年还出了一本写睡眠的书:The Sleep Revolution。

做了个 Slack 聊天机器人帮我在旧金山租到房子 (archive)

在旧金山城里租房很难,都得在固定的 open house 的时间大排长龙去看房,然后提交厚厚一叠申请材料,工作证明、身份证明、工资证明、简历等,像申请学校一样。作者很有创意地做了个 Slack bot 及时通知合适房源。

这个 Slack bot 的原理:Python 代码每 20 分钟抓取 Craigslist 上的房源,可以设定筛选条件(如在某特定区域、在地铁站附近等),有合适的房源就及时通知到 Slack 上。代码在 GitHub 上。

创业公司能从 Uber 在日本的失败中学到什么 (archive)

各国人民都不信任政府,但他们更不信任公司。Uber 之类的共享经济公司在进入美国以外的市场时都要与当地政府打交道,当与政府有冲突时,这些公司会幻想当地老百姓像美国人那样站在公司这边(有点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感觉),而往往事与愿违。

Programmer, Interrupted (archive)

讨论了酷炫科技公司在开放办公室环境下的普遍问题:程序员程序写到一半,分心去做其他事情(如同事跑过来聊天)后,得费很大劲才能继续接着写刚才的程序;此时,常常忘了刚才代码写到哪了、逻辑接不上。

文中提到一个土办法:程序写到一半被同事打断了,你可以在那一行代码随便打几个字、引入编译错误;与同事聊天完了,回过头来编译一下代码,顺着编译错误一下子就能找到刚才自己是写到那一行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还挺实用的。

2016/08/30 第 684 期

一个创业公司的 CTO 是如何分配时间的 (archive)

他自己做了一个 web app 记录下工作上做的每件事的时间。收集了一年的数据用 R 做了分析:一周工作 52 小时,商业与开发方面花时间最多,两者每周平均分别要花 18 小时。

Hello Kitty 商业帝国 (archive)

已经 40 多岁了的 Hello Kitty 的形象无所不在,光授权费去年就收了 $65 亿;Hello Kitty 背后的公司 Sanrio 对授权产品质量严格把关,香港那家 Hello Kitty 中菜轩每道菜都要试吃通过才能放到菜单上。

我们已经在用下一个伟大的平台了 (archive)

上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 2002 年到 2004 年间,一片死气沉沉,仿佛互联网就那么回事,到头了,没啥好做的了;然后 YouTube 们与 Facebook 们崛起了。现在大家都说 app 市场已饱和,没啥有意思的 app 了,然后呢?

然后 Prisma 们与 Pokemon Go 们出来了:要嘛是提供新的有趣的表达自我的方式,要嘛是提供新的有趣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移动互联网才刚开始呢。

我加入一家硅谷骗子创业公司的奇葩经历 (archive)

今年 5 月在 AngeList 找到一家硅谷创业公司,面试后拿到 offer;公司 10 几个员工,其中 8 个年轻的中国人 H1B 码农;集体被公司拖欠工资;CEO 自己 PS 了银行转账收据的网页截图发给员工,以证明工资发出去了。

公司不大,但政治斗争玩得不错;CEO 还在员工中安插眼线通风报信;作者 8 月初离职。该公司的名字 4 个月内换了 3 次,已经被强大的 Hacker News 人肉出来了。

显然文中除了作者本人外,其他人都用了化名;Internet Archive 上还能看到这家公司的旧网页,上面能找到作者本人,并能把文中化名与真人对上号。

不要每件事都想赢 (archive)

工作与生活中常会碰到每件事都想赢的人:与别人争论任何事,一定得争到对方(表面上)服气为止,享受(表面上)短暂的高人一等的感觉。于是大家都不愿意跟这种人说话了。

如果你碰巧就是这种人,可以问问自己:最终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在几分钟内逞一时之快?还是为了朋友间长久的友谊,为了项目上的最终成功?让别人正确一回吧。

2016/08/31 第 685 期

关于科技媒体 (archive)

科技媒体依赖科技公司的产品(如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来传播内容、来做广告盈利,两者关系千丝万缕,那么科技媒体对科技公司的报道公正可信吗?确实有一些不错的深度报道,但更多的是肤浅的、广度优先、不加分析判断而对科技公司博客文章的内容断章取义的报道。

In some cases, Watson argues, the critics who do the best work aren’t necessarily reporters, but may be the people with the closest ties to the tech industry. She cites blogger and tech entrepreneur Anil Dash and the programmer Marco Arment as people with“critical voices”who are“closest to the machine so they are well received.”In other words, what they say is more likely to have actual impact.

Ego Is the Enemy (archive)

本文是 Ego Is the Enemy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基本上每句话都能打印下来贴墙上提醒自己的那种:)"Ego is the enemy of mastering a craft."

"As long as you are looking down, on things and people; you cannot see something that is above you."

Common Startup Timing Mistakes (archive)

指出了创业公司各种时间、时机上可能犯的错误:错误的时间大量招人、招来了人而不考虑培训成本、乐观估计销售周期、没有考虑准备融资与融资过程所需的时间。

搞深度学习的实用的 Infrastructure (archive)

来自 OpenAI 的经验分享,同时也是这家非盈利性质的 AI 公司招 DevOps / Infra engineer 的营销博文。基于 AWS、Kubernetes 快速配置超多计算节点,为研究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Job Descriptions Should Be Better (archive)

本文吐槽了语言千篇一律、没有实质内容的科技公司招工程师的 job description。建议在 job description 里回答应聘者在面试时常问的那些问题。

比如在 job description 里给出你公司工程师的一天的工作安排是怎样的、公司计划做的有趣的项目集锦、manager 的管理风格以及如何帮助新人规划职业道路等。

2016/09/01 第 686 期

The 100% Rule (archive)

好像还挺有道理的:100% 地执行某个决定,比 99%地(但通常是三心两意地)执行要容易得多。比如坚决不吃糖 vs 大部分时候不吃,每天写日记 vs 偶尔不写。生活中有少数几件事是需要 100% 贯彻下去的,100% 的思维比 99% 的简单,不用考虑(或争辩)什么时候是那 1%。

不要纠结于像素,应该要设计用户体验 (archive)

文中描述了很多成熟一点的公司都会做的实践:标准化各平台(网站,app 等)上的 UI 组件,每个组件都像乐高积木一样,设计师只要专注于搭积木,设计用户体验,而不用纠结于具体某个按钮的长相。

别虚伪地对待失败 (archive)

很多人都会鼓吹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创新的前提,要庆祝失败之类的;谈起各种鸡汤头头是道,对各种名人成功前的失败如数家珍。那好,有多少人真的敢于在众人面前谈自己的失败经历?不是别人的,而是自己的失败经历。

卖掉我的小 SaaS 公司的经历 (archive)

作者 2008 年开始做 Sifter,一个跟踪 bug 的系统,类似 jira。2010 年开始全职做,用户要按月付费。2016 年将这个项目卖掉。这不是什么成千上亿美刀的惊天收购,但本文对很多手头有小项目想卖的独立开发者们会有所启发的。

潜在买家要收购这种个人项目,都要做好功课。比如核实卖家声称的访问量与盈利的真实性,对于项目实际的代码,运维,客服,监控等都要一一核实清楚了。

在 Google 上做广告的虚假点击量 (archive)

作者帮他老婆的 preschool 在 Google Adwords 买广告。花了超过 $350 买来 132 个点击;作者用各种工具调查了这 132 个点击里有 22% 到 53% 是假的,由于做广告是按点击次数收钱,所以作者有一部分钱是白花了;Google 自己也承认其中有 25 个点击是假的。

跟一些公司的营销主管有聊过,如今在网上做广告,Google 的性价比算很不错的了;其他平台上的广告虚假点击情况更严重,白花钱的情况很多。为什么会有虚假点击?有不少原因:你的竞争对手要嘛用人力要嘛用机器人去点你的广告,让你白花钱;网站如果是靠展示广告赚钱,他们的运营者可能也会点击广告,然后自己收钱;还有其他理由,详见 Wikipedia。

2016/09/02 第 687 期

从 0 到 $6.4 亿:创立 BrightRoll 学到的不同寻常的经验教训 (archive)

BrightRoll 的创始人 CEO 的文章。06 年创业,14 年以 $6.4 亿卖给雅虎。当初在 GoDaddy 上选了 3 个域名,投票决定用 BrightRoll 做公司名字,花了 $9 钱注册该域名;找了个现成 logo,自己用 PS 改了一下。

早上我跟一个在创业朋友吃早餐,也聊到如何设计 logo。我跟他说湾区日报 logo 是花钱请人设计的。他很鄙视我,他现在公司的 logo 是自己设计的:自己在 Google Web Fonts 上挑选了 6 个字体,然后分别用这 6 个字体把公司名字打出来,让团队成员进行投票,最后选票数最多的字体做 logo。快糙猛!

本文还介绍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段时间公司的工程师经常被别人挖走,防不胜防,怎么办?他们创建了一个假的 LinkedIn 账号对 recruiter 进行钓鱼,这份假的简历伪装成他们公司的工程师、有一个他们公司的邮箱,收到很多 recruiter 的来信、有工资范围等信息,靠这个假的 LinkedIn 账号,公司领导们了解到了工程师们的市场价,他们把这些信息也分享给公司里的员工,摆出一副公开透明、很开明的架势:)

通过写作成为更好的工程师

写代码与写作都需要有逻辑、模块化,糟糕的代码浪费电脑资源,而糟糕的作文杀死人脑的细胞。通过个人技术笔记、在论坛回答别人技术问题、写博客、写技术教程等手段提高写作与技术。

对于个人的技术笔记,可以记下修复某个惊心动魄的 bug 的心得体会,类似中学时代常用的错题本,以前推荐过一篇文章讲这个的。

Amazon 当年用 20% 的股份换取 $100 万的投资 (archive)

这是 Jeff Bezos 接受 Charlie Rose 采访的视频片段:1995 年,他 31 岁,要给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融资 $100 万;在 60 个 meetings 过后,22 个人最终投资了 Amazon,共拥有这家公司 20% 的股份。当时所有投资人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互联网是啥?”

TaaS: Transportation-as-a-Service (archive)

一键打车的服务有 5 个组成部分:司机、乘客、车、地图导航、配对司机与乘客的算法。从单人打车、到多人拼车、再到终极目标无人驾驶,这 5 个组成部分会如何变化?

投资人与创业者对话的潜台词 (archive)

投资人一般都不会把话说绝了,留有余地;创业者也学会如何将坏事渲染成形势一片大好。本文给出了投资人与创业者双方的潜台词的解读。

本文可以搭配前几天推荐的“风险投资初级字典”一起阅读:)

2016/09/03 第 688 期

亲爱的 CXO,你的公司何时会发生类似 Delta 的事故 (archive)

前不久美国前四大航空公司中的两家,Delta 和西南航空都发生单点故障,电脑系统出问题导致全球订票系统、航班调度歇菜了。本文算是内容营销的范文,教育读者们他们公司能解决的问题。

做 app 消息推送的最佳实践 (archive)

Slack 里负责搜索与人工智能的领导 Noah Weiss 的经验分享。好的消息推送三要素:timely、personal、actionable。消息推送对用户留存率与活跃度至关重要。用户愿意打开消息推送,是对你的 app 的信任。

湾区日报的 iOS app 现在有 5725 个人打开消息推送,我挺满足的了;每天在最新一期发布后会推送一次,每天最多推送一次。有几千个素不相识的人愿意打开消息推送,而且有 1337 个素不相识的人愿意内购请我喝咖啡,谢谢了:)

让你的 side projects 能赚钱的小窍门 (archive)

以一个 SaaS 项目为例,给出了 A / B 测试、给免费用户发邮件、定价、提供附加价值等方面的建议,个人 side project 也能赚点钱补贴家用:)

创业公司在网上融资的途径 (archive)

主要介绍了 AngelList, FundersClub, Wefunder 以及其他像“众筹”一样的融资网站。

以前要投资创业公司,你得是 accredited 的投资人(除自住房外,其他资产 $100 万以上;或连续两年的年薪至少 $20 万以上);几个月前,随着 Title III of the JOBS Act 的通过,非 accredited 的人也能投资创业公司了(有资金限额就是了),从 AngelList 分离出去的网站 Republic 就是这样一个让普通人投资创业公司的平台。

无限假期与让员工有负罪感的管理

10 几年前实行无限假期政策的公司会给人感觉很新潮、很开明,竟然这么信任员工,让员工随便休假;而如今实行无限假期的公司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实际实行起来,员工都不敢请假。

如果真的为了员工好,鼓励员工劳逸结合、多休假,那就实行“最少休假天数”的政策,以前有推荐过 travis-ci 的“最少带薪假期”的文章。常在 github 上逛的同学们应该对 travis-ci 都不陌生吧

2016/09/04 第 689 期

Google Analytics 的起源故事 (archive)

本文是一家叫 Urchin 的软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写的长篇创业回忆录。这家公司 96 年成立,一开始帮别人做网站,后来意外做了访问量统计,一度没钱裁员;05 年卖给 Google,最后变成了 Google Analytics。

Google 比较有名的、成功的产品多是买来的,比如之前推荐过文章:Google Maps、Google Earth、YouTube、Google Docs 等。文章最后列出了当时公司被收购时的部分员工的名字与去向(还有不少人至今仍留在 Google 工作),他也列出了创业时学到的经验教训。

重写 Uber 的司机申请系统 (archive)

最早的司机申请系统是一个网站,用 Flask 做。后来业务需求复杂(各国家地区法规不同、司机申请流程不同),维护状态机不容易,又需要做 app。用 Tornado 重写后,网站与 app 都用同一套 api。

我买下一家公司,每月能赚 $3 万 (archive)

以前分享过一些从卖家的角度讲卖网站、卖 app 的经历的,这篇文章是从买家的角度讲的。买了一个 Shopify 的插件后,自己做了些非技术方面的改进(如营销),提高了收入。

其实不用什么东西都自己动手从头做,如果自己看到不错的 app、不错的网站,在买得起的情况下,掏钱买过来自己继续改进,也是一条路。

Apple 的线上服务之谜 (archive)

Apple 要将重心转向线上服务了?不,推线上服务(Apple Pay、Music、iCloud 等)仍然只是为了更好地卖硬件。

如何在离职的时候删掉自己的所有数据 (archive)

在离开公司前、在归还工作电脑、工作手机等设备前,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先备份将来可能还有用的数据(如工作邮箱中的某些联系人的联系方式),然后删掉所有自己的数据。

Quora 上有个回答:YouTube 联合创始人陈士骏曾是 Facebook 前 15 号员工;他请假了一段时间,在回到公司后立刻辞职;YouTube 可能在他仍在 Facebook 工作时已经悄悄上线了。当 Facebook 要他归还 Facebook 的工作电脑时,他犹豫了一下,后来公司发现他自己已经将电脑格式化了:)

2016/09/05 第 690 期

Okta 的创业故事 (archive)

在湾区工作的人,只要你不是在大公司工作,应该都知道 Okta:用一个账号登录数十种 SaaS 账号,真的是解决了问题,不然每天上班得手动输入一堆用户名密码。Okta 现在有 800 多个员工,估值 $12 亿。

俩创始人以前都曾在 SaaS 鼻祖 Salesforce 打怪练级了几年,顺理成章在 09 年创立了 Okta。

不死的创业公司

coach.me 的创始人 CEO 写的文章,回忆创业 4 年以来的心得体会,写得很实在。他们以前的 app 是叫 lift.do,可能很多人还有印象,是打卡、养成习惯的 app;后来打车软件 lyft 出名了,他们被迫改名为 coach.me。

这是他的第二家创业公司了。他以前是 Odeo 的 VP Engineering;Odeo 后来做了个名字叫 Twitter 的 side project,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在风投公司做分析师的初体验 (archive)

作者以前是做 PM 的,后来到 Union Square Ventures 做分析师。本文介绍了这种风投里的分析师到底是做啥的,以及如何抢先发掘还不出名的、潜在的牛逼公司:亲自试用小公司的 api、泡论坛。

如何得到一份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

就像打球(各种球类运动)一样,你不是跑向球当前所在的位置,你得跑向球即将飞向的位置。帮公司在网上买广告的中介、电子竞技、直播玩游戏的网红等,这些都是正经工作。

国内一些地方年龄比较大的人会觉得除了公务员外的其他工作都不是正经工作:)

致讨厌写测试代码的人 (archive)

很多人都知道给代码写测试是有好处的,某种程度上是对代码质量的一种保证。但很少人真心愿意花时间写测试,因为这毕竟不是开发新功能,不是很光彩,PM、领导们与用户都不理解、不支持。怎么办?

2016/09/06 第 691 期

做 Podcast 的人在十年后能赚到钱吗 (archive)

Podcast 赚钱主要靠广告,但其实很难赚到钱的;广告的 targeting 不强,也不好测量究竟听众有没有听到某段广告,广告商很难知道到底钱花得值不值。作者不看好 Podcast 的变现能力。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但开车又很浪费时间,所以很多美国人边开车都要边做点不需要眼睛与手参与的事情,比如听 Podcast。但是以后无人驾驶的车普及了后(或者用 Uber 之类的),你在车上就能做那种需要用眼的事情了,比如看视频,到时候听 Podcast 的人就少了。

Amazon 会干掉 FedEx 们吗 (archive)

暂时不会。Amazon 会在充分利用 UPS、FedEx 们的物流能力的基础上,自己再开拓新的送货途径,如自己租飞机、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卡车等。

电商的订阅模式 (archive)

顾客定期交钱,电商定期送东西过来:刮胡刀、化妆品样品、晚餐、玩具等五花八门,各种电商都在弄这种订阅的概念。

域名使用 www. 并不过时 (archive)

很多 SEO 的文章都会建议使用统一的主域名(canonical url):要嘛都用 www.(如 Google 与 Facebook 的网站),要嘛都没有 www.(如 Twitter 与 Medium 的网站)。那么,用 www. 还是不用呢?用,理由详见本文。

品牌每天该在社交媒体发多少贴子

不管是建立个人品牌还是公司品牌,都要经营好社交账号。你不能每天发频繁,不然粉丝们会烦;也不能发太少,不然容易被遗忘。你在社交账号上发的帖子的生命周期很短,一般只有几十分钟,很快就淹没在其他的帖子里永远被遗忘了。别看你粉丝数不少,其实真正能看到你发的东西的只有一小部分。

本文建议,在 Twitter 上每天至少发 5 条,最好每天 20 条;Facebook 上每周发 5 到 10 贴。湾区日报后台的程序自动循环在微博、Twitter 与 Facebook 上发以前推荐过的文章,每天大概发 20~25 次,主要是给新读者们看的;老读者们肯定看腻了,所以建议老读者们下载 app、或用邮件订阅、或桌面浏览器推送、或订阅微信公众号,每天最多推送一次,清净,又不会错过最新的文章:)

2016/09/07 第 692 期

采访 Amazon 第一号员工 (archive)

在去 Amazon 工作以前他做了近 20 年的程序员。Jeff Bezos 用了一整个夏天说服他从 Santa Cruz 搬去西雅图。最早的 Amazon 跑在两台 Sun 工作站上。Amazon 上线两年半后公司上市,他在那工作了 5 年。

他跟 Jeff Bezos 关系并不是很亲近,想不到 Amazon 最后能做那么大。以前分享过 Amazon 在 1994 年招工程师的广告,看到这个广告的你,会不会加入这个“啥都不缺只缺工程师”的人的公司?

We’re F*cked, It’s Over. Or Is It (archive)

一个创业经历分享:一开始做煮饭界的 Uber,弄了一个平台连接煮饭的用户与想吃饭的用户,讲了一个好故事、一开始就有媒体报道,可惜没啥回头客。被迫转型:他们自己做饭、送餐上门,简单的 idea,没想到却做起来了。

网络效应的负面作用 (archive)

有些线上服务是用户越多、网络效应越强、使用体验越好、越有价值。但网络效应也有负面作用:用户多了,鱼龙混杂,生成垃圾内容、优质内容的比例下降、网络暴力、充满纠纷,用户越多,用户就体验越差。

从 Instapaper 被收购学到的教训:Freemium 模式行不通 (archive)

允许大部分用户免费用部分功能,靠少部分愿意掏钱的用户支撑公司运营?免费用户没动力掏钱,公司从用户身上赚不到钱只能三心两意到处融资,产品不是做给用户的、而是做给投资人看的;恶性循环,卒。

Strangler Application (archive)

重写复杂的软件系统是很难的事,尤其是当该系统正被其他同样复杂的系统使用的时候。文中提出了循序渐进地重写并替换旧系统的方法,就像藤蔓植物慢慢吸光依附的树的养分一样、最终将树(类比旧系统)“勒死”(strangling)。

2016/09/08 第 693 期

问出好问题是很难的(但值得) (archive)

不错的建议:在提问的时候,先陈述一下自己可能不全面的理解,再放出问题;这样可以让回答问题的人知道你到底哪里有误解、哪里理解有偏差,然后更有针对性地回答。

Working hard is not the same as working smart

工作时间长的未必产出就多,更多的是形式主义。作者与一个 CEO 躲在公司门口观察:CEO 下班离开公司 10 分钟后,VP 与其他小领导们陆续下班,再 10 分钟后员工集体下班。半小时内,停车场空了。

到底他们是工作到多晚?晚上 7 点出头。在美国工作还是相对比较轻松的,我最近学会了一个国内的新词:996(或 996 现象),指国内互联网公司早 9 点上班、晚 9 点下班、一周工作 6 天的现象。996 现象在国内普遍吗?

谁应该 oncall (archive)

互联网公司一般都要有人轮岗 24 小时 oncall,在网站或后台系统出故障时能第一时间修复。那么谁来 oncall?现在的趋势是,谁写的代码谁就该 oncall,只有半夜被自己的 bug 吵醒了才有动力去开发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Good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about responsibility. It's about making mistake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ose mistakes, and learning from them. It's about ownership."

iOS 独立开发者的收入来源分析 (archive)

作者是 iOS 独立开发者,从 2008 年开始全职做自己的 app。做 app 的收入主要是广告、内购、付费下载三种来源。作者贴出了从 2012 年以来三个收入来源的比重的变化:广告收入从占总收入 10% 进化到占 80%。

愿意掏钱的用户太少?App Store 市场的整体趋势如此?还是作者刻意侧重广告方面的收入?

当你改变了世界,却没人发现 (archive)

伟大的创造必经 7 个阶段:没人听说过你、人们听说了你但觉得你是傻子、人们知道了你做的东西但觉得这东西没前途、人们觉得你做的东西是玩具、觉得是不错的玩具、开始用你做的东西了、无法想象没有你做得东西生活该怎么过下去。

文章举了莱特兄弟为例,在试飞他们做的飞机三年后,纽约时报才开始有只言片语的报道。如果你有一个 idea,讲出来后大家都听懂了,都觉得是好 idea,那你这东西肯定不是好 idea;如果大家都听不懂、都不看好,那你这东西有机会是好 idea,尽管不是好 idea 的概率会比较大。如果你坚信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那就要做好很长时间被误解的准备,这是伟大发明创造的 package 的一部分:)

2016/09/09 第 694 期

Apple 的 AirPods 是什么

昨天的发布会上,Apple 宣布了无线耳机 AirPods,引来骂声一片,无数吐槽与嘲讽。这个 Quora 回答觉得 AirPods 是一个新计算平台,voice first,解放双眼与双手。

有什么新应用吗?戴着无线耳机的时间会比戴着有线耳机的时间长很多很多,你没必要频繁摘下无线耳机。消息推送来了的时候,不用看手表、不用掏手机,直接读出来;声控、智能问答(天气、股票、短信、日历、记事等)。不过这对 $159 的无线耳机很容易丢掉只剩下一只……

用声音推送消息是不是很不靠谱的、很遥远的想法?不,Amazon 的 Echo 马上就要有了。

API First Transformation at Etsy (archive)

来自 Etsy 的工程经验分享。由于历史原因,网站的 ajax 用到的 API 与各种设备的 app 用到的 API 是不同的代码,业务逻辑重复实现;现在整合成同一套 api,强类型输入与输出。

与计算机科学里的术语做斗争 (archive)

作为一个文科生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计算机科学教育(所谓的科班出身)的程序员,在 Slack 上班的作者分享了她在学习与职场上的辛酸,尤其是要面对各种莫名其妙的术语以及同事眼中显而易见的但她不懂的计算机科学知识。

过了 40 岁后在硅谷就业困难 (archive)

年龄大了后如何在年龄歧视的就业环境下生存下去:法律武器、穿得年轻、泡 Reddit 等论坛恶补新新人类的语言、上编程速成班学做 app、整容。在大公司工作十年后被裁,出来一看,自己掌握的技术已落后市场上流行的技术 6 个世代了。

实际上,不管是哪个地方,如果不终身学习、与时俱进,都会被淘汰掉。永远都能举出年龄大依然混得很好的一线工程师的案例,也能举出年龄不大但混得不好的案例。

Typography is impossible (archive)

本文是在 Medium 工作的设计师分享的网站与 app 里字体与排版的各种坑。都是实战经验,推荐前端工程师们读一下。

2016/09/10 第 695 期

设计手机游戏内购的技巧 (archive)

文中讨论的游戏机制、人的心理弱点、定价技巧、产品设计的考量都能应用到非游戏的产品上,值得一读。设计让人上瘾、让人心甘情愿掏钱的游戏的人都是善于挖掘人性弱点的人

世界上有钱很多但时间很少的人,也有钱很少但时间很多的人。想办法让这两种人达到一定平衡,你就能赚钱。比如让钱多时间少的人花钱去买钱少时间多的人的时间,比如让钱多时间少的人花钱加快游戏进程、追上钱少时间多的玩家的进度而又不让他们感到被作弊了。

阴间的 Facebook

Legacy.com 是发布讣告、亲朋好友缅怀死者、向死者献花的网站,美国死亡的人里有大概一半在该网站有页面,如今已运营 18 年了。靠算法清除死者页面讽刺谩骂的大不敬的留言,但查不出鸡贼藏头诗

先写发布产品的新闻稿,再开发产品 (deleted)

描述了 Amazon 内部做产品的一种方法:"working backwards”,假装产品已经做好了,简洁明了地写不超过一页半的新闻发布稿,看能不能把产品介绍清楚,然后以这个虚构的新闻发布稿为蓝图开始做产品。

也可以把新闻发布稿想象成参加那种老少咸宜的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民群众介绍你的产品,他们会怎么介绍?做东西很容易,难的是做对东西;连自己都讲不明白,那就很难做对了。

App UI 设计的 Little Big Details (archive)

重点讲了四个方面:Splash Screen、Empty States、Skeleton Screens(就是所谓的 non-blocking UI)、Animated Feedback。

在工作中异步沟通 (archive)

为了高效工作,不必事事同步沟通。

  1. 把所有消息推送关了,唯一留下的推送方式:打电话;要真有急事,别人会打电话的。
  2. 巧妙避开会议,邮件说不清楚的事情,开会一般也说不清楚。
  3. 要求独立办公室或争取远程办公的机会。

开放办公环境导致 makers 们工作效率低下。

程序写得正 high 呢,同事过来聊两句:how's going? 聊完了后,已经接不上之前的思路了。

为什么现在酷炫的公司都爱开放办公环境?

因为办公室租金贵,你得想办法在有限空间塞进尽量多的人,对外声称:为了降低沟通的成本。

2016/09/11 第 696 期

领导们需要写代码吗 (archive)

很多人刚从工程师转成管人的经理后都会继续花时间写代码。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其实是为弥补自己不善于管人的缺陷,希望能做点原先熟悉的活:写代码,以至于不会太内疚。

作者认为既然都已经转做管理了,在有写代码的冲动的时候,应转而去读点管理方面的文章、书,去做点管理方面的事情,这样管人的技巧才会提高。人的时间就那么有限,这里多花一分钟、那里就少了一分钟。

我不完全赞同本文的观点,公司不同、管的人不同、项目的性质不同、各种变量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推荐了很多文章,其实不是我多赞同文章作者们的观点,只是觉得这些都是 food for thought,激发灵感,大家在接受各种不同观点的前提下也能独立思考。

The Future of Growing Startups (archive)

吐槽了现在创业公司们普遍急功近利、都幻想瞬间用户指数级增长,而且都在追求各种扰民、甚至违法的 growth hacking 的损招。在真正为用户提供了价值后,才能有 growth,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记 Asana 的一次事故 (archive)

Asana 前天中断服务 83 分钟,本文对此次事故进行分析:深夜部署新代码,引入太多 logging 占用过多 CPU 资源;晚上没啥人用,所以一夜无事无警报;到了白天访问量多了起来,引发连锁反应。

他们 oncall 的人起初不当一回事;后来重视起来了但判断错误耽搁了找到事故原因的时间。有不少教训在这里:避免深夜或者节假日部署代码,做好监控与警报(如 cpu 使用与往日同时间相比有异常),做好 oncall 人员的培训,能快速 rollback 到一个好的代码版本(他们就是出事了而不知道哪个版本的代码是好的,没办法及时 rollback)。

Beyond the iPhone (archive)

iPhone 5s 开始支持 Touch ID,这是为 iPhone 6 开始的 Apple Pay 埋下伏笔。那这次 iPhone 7 看似不痛不痒的一些硬件改进会暗示着什么呢?7 plus 的双摄像头:以后会开始支持 VR 摄像?

Overcast 尝试新的盈利模式:广告 (archive)

上线第一年一次付费 $4.99 就能解锁功能限制,第一年赚了 $16 万;第二年允许免费使用所有功能,尝试忠实粉丝自愿定期捐款的模式,但愿意捐款的人实在太少了;第三年,也就是最近,免费用户得看广告,付费订阅每年 $9.9 去广告与解锁其他功能。

毕竟这个世界上时间多但钱少的人是大多数、或不认为自己时间值钱的人是大多数,所以广告依然是主要盈利模式,不用花钱、但得花时间看广告、间接让广告商把钱支付给 app 或网站:)Overcast 是 Tumblr 前 CTO 个人开发的 iOS app,他现在全职做这个了。连他这种自带众多粉丝的独立开发者都为 app 的盈利费尽心思、不断尝试,更不用说其他独立开发者们了。

他早前有篇博文讲 Overcast 上线第一年的下载量与收入:下载量 31 万,将近 4.7 万人内购(占下载量 14.7%),扣掉 Apple 拿走的 30%,他在那一年靠这个 app 赚了 $16 万。对比一下湾区日报 for iOS:上线 1 年零 3 个月,下载量 1.7 万,1300 多人内购(占下载量~7.5%),收入少得可怜、全拿去喝咖啡了,哈哈~

2016/09/12 第 697 期

Snowden 在香港的日子 (archive)

这是继本拉登后,美国政府最想抓到的人。他在香港辗转了几个住处,与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难民住在一起;几乎都吃麦当劳,也喜欢吃糕点甜品;每离开一个住所都会给与他住的难民 $200。

他在香港住过荔枝角、深水埗(我当年还在那买过一块显卡呢!)等地,如果将这段在香港的经历拍成电影,成本应该不高,因为都是室内取景:)话说回来,真的 Snowden 电影 在 9 月 16 日就要在美国上映了。

Theranos 的纸牌屋是如何坍塌的 (archive)

来自名利场的长篇报道。这是一家会被写进历史的曾经的硅谷独角兽公司,或许只是一句话带过的那种。Theranos 的愿景不错:从指尖抽取少量血液样本,就能查出各种疾病、甚至癌症;听起来不错,除了是谎言外,没啥不好的。

创始人 CEO 被称作女版 Steve Jobs,她也是 Jobs 的忠实粉丝:总是穿着与 Jobs 一样的“制服”套头衫,为了穿这种“制服”,办公室空调一定得弄到很冷;公司与 Apple 一样保密措施做得很好,不鼓励员工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工作;对神奇的血液检测的技术严格保密,投资人与董事会恐怕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真的;事必躬亲,走廊悬挂的国旗都得她亲自批准;技术是次要的,吸引眼球、造势是主要的,董事会成员多名人,包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前国务卿基辛格。

风投们真的要学习一下风投进城防骗指南,做好 due diligence,先验证一下创业公司们到底是不是在骗人,然后再投钱;这点 Google Ventures 做得不错,他们派了个人去 Theranos 考察(打假?),结果被抽了好几瓶血,尼玛,不是说好扎一下指尖就行了吗,抽那么多血?必然有诈,不投了。

你的领导是算法 (archive)

共享经济类的 app 里的临时工们听从 app 下达的命令去接活,然后有(由人设定的)算法评估临时工们的工作表现。算法当老板的好处?公平公正不徇私。坏处?没人情味不懂通融。

给你的创业公司找一个 Growth Hacker (archive)

这篇文章是 Growth Hacking / Growth Hacker 的起源。在这篇文章以前,不酷的 marketer 们做着不酷的营销;这篇文章以后,一个看似比较酷的群体诞生了:Growth Hackers

用命令行工具往往比用 Hadoop 快几百倍 (archive)

几个 GB 的数据不叫大数据,不用什么大数据集群处理、也不用装什么特殊工具,笔记本电脑,简单命令行,一行流,就能快速处理了。

面试程序员的时候,一定要考察 Back-of-the-envelope calculation 的能力,给一个具体问题,能快速估算内存使用量、一台机器够不够用、大概的计算时间、能选择适当的工具等;熟记一些常用的数字,要用的时候,就像在脑中使用常量一样。推荐看看 Jeff Dean 的这个幻灯片。

2016/09/13 第 698 期

采访 WhatsApp 的第一个 iOS 工程师 (archive)

2009 年作为合同工参与 WhatsApp 第一版的 iOS app 的开发,当时整个 WhatsApp 只有 3 个员工。每周五带老婆与女儿到 Facebook 餐厅吃早餐。

被问到工作中有哪些挑战性的活时,他的这个回答不错:WhatsApp 必须兼容各种老旧的 iOS 版本,这给开发带来很大的不便,但他们坚持这么做,WhatsApp 是很多人与家人朋友沟通的主要方式,他们不放弃那些使用老旧手机的(第三世界国家?)用户。

John Carmack on Inlined Code (archive)

由于不清楚所调用的函数的 side effects(不知不觉改了某全局变量)而引起的 bug。John Carmack 认为这种大量 side effects 的代码直接内嵌得了,为追求代码风格而重构成函数,反而容易被人误用。

John Carmack 是经典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Doom 的开发者。现任 Oculus VR 的 CTO。后来的半条命 / 反恐就是基于 Doom 的游戏引擎开发的。

Javascript 继攻占了 web 后,正在占领桌面应用 (archive)

越来越多的桌面程序使用 GitHub 的 Electron 来开发;Javascript + html,跨平台。例子:Slack、微软的 Visual Studio Code、Javascript 之父的新浏览器 Brave。

创业公司的员工赚得并不多 (archive)

文中从各种角度估算创业公司早期员工收入所得的期望值。撑过 A 轮融资后的创始人或许比正常大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赚得多;Facebook 或 Google 的前 100 号员工或许赚得比纸面估值 $10 亿以上的公司们的创始人要多。

为什么 iPhone 7 上没有耳机孔 (archive)

Apple 历来有勇敢放弃旧技术的传统,当年从电脑移除软驱、光驱,被骂死了;现在又从 iPhone 移除耳机孔,为啥?为了腾出物理空间给加强版的摄像头与电池,为了推动无线耳机的普及。都已经“移动”(mobile)了,还用有线的耳机?

有个老美朋友的奶奶在东部生活,指甲留得很长,使用 iPhone 必须用触屏笔;不用的时候,她的触屏笔一般都是插在 iPhone 的耳机孔上的;这下她没法升级到 iPhone 7 了,没地方搁触屏笔了:)

2016/09/14 第 699 期

我是如何学编程的 (archive)

这篇长文详细记述了作者从小到大在人生不同阶段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学习经历,与编程直接相关的经历的时间跨度超过 20 年,很有共鸣。文中一再强调的 meta-skills 确实很重要;一切技术都有过时的一天,唯有思想才能永恒。

在严肃地学习编程 20 年后,每个程序员如果都能写一篇这样的 "我是如何学编程的" 长文,对后来者的启发真的很大。本文最后也列出了一些同样命题的作文,立意不同,都值得读一下。

姓 Null 给生活带来的困扰 (archive)

Null 是一个不错的姓,同样不错的还有 undefined,void,None,nil 等远房亲戚们。这些姓可以很好地用来测试网站代码,尤其是用来测试用户注册模块:)好吧,这个笑话不好笑。看原文吧。

风投经济 (archive)

来自 a16z 的科普文章。风投的钱是哪来的?大学校友会基金,公司的非营利性机构,政府或公司的养老金,富人家庭的信托基金,保险公司等。这些机构被叫做 Limited Partners,简称 LP。

LP 们分散投资,让风投管理的钱一般占可支配金额的不到 5%,但耶鲁大学的基金划了高达 16% 的钱让风投来投资,该基金在过去 10 年每年增值 18%。对了,当年秦始皇赞助徐福出海,算不算在做风险投资?

软件开发的 Switching Costs (archive)

现在做一个比较像样的线上服务难免都要用到其他第三方的云服务,大到云端的虚拟机数据库,小到调用若干 api。问题来了,如果第三方的云服务坐地起价或者突然倒闭,转到其他替代品的成本有多大?

产品经理如何做产品 (archive)

文章最后将产品功能分成 5 个类别的想法不错:growth(增加新用户),activation(让用户上瘾),engagement(让用户爱不释手),re-activation(让不活跃的用户回来用),revenue。

2016/09/15 第 700 期

如何成为那种人人都想跟你做朋友的人 (archive)

有些人,你跟他们在一起就是纯粹的快乐,感觉不到竞争、攀比,完全值得花时间跟他们在一起。这样的人是具有 growth mindset 的人,坚信事物是动态发展变化的,不争一时短长。

与 growth mindset 相反的是 fixed mindset。具有 fixed mindset 的人善于攀比,“此刻我比你强,我就永远比你强”,或“你如果暂时比我强了,你就永远比我强了,我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我得竭尽全力把你拉下来”。应避免跟这种 fixed mindset 的人在一起。

"By adopting a growth mindset, you can put a stop to the epidemic and inspire others to grow with you. So take yourself less seriously because your imperfections are the things that people really connect with."

When Things Go Wrong (archive)

本文描述了当代互联网公司做运维的套路与趋势。使用 Slack 之类的群聊工具接受警报、与同事交流哪里出问题了、事故分析等,所谓的 ChatOps。本文给出的写 postmortem 的模板可以借鉴一下。

Eclipse 的陨落 (archive)

曾经 Java IDE 的同义词 Eclipse 的市场份额被 Intellij IDEA 超过了。本文认为 Eclipse 的衰落是从 Eclipse 4 开始的,丑陋、慢、功能复杂、多 bug。

有点像在分析某个朝代的灭亡是从哪一年就埋下伏笔似的(如万历十五年?)

第 20 季了,制片人谈南方公园依然这么酷的秘诀 (archive)

今天正好是南方公园第 20 季第一集播出,名利场采访了其制片人。20 季,开播至今近 20 年,共 260 多集,每集花 6 天制作。针砭时弊、与时俱进,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Shipping vs. Learning (archive)

何为 shipping?把软件烧进光盘,然后将光盘送到用户手中;后来引申为上线任何软件代码。文章认为,与其用上线了多少功能来定目标、来衡量团队工作效率,不如转变思维,专注于 learning。

“What’s the minimum we can ship with?”becomes“How might we learn X most quickly?”

“What do we want to release next quarter?”becomes“What is most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about our product next quarter?”

“How can we ship more often?”becomes“How can we increase the pace of our own learning?”

2016/09/16 第 701 期

Apple 的盲人程序员 (archive)

出生就双目失明的女生在 Apple 做工程师,主要从事 accessibility 方面的工作,让广大视力障碍的用户也能使用 Apple 的产品。怎么写与读代码?使用盲文显示机,搜一下 Braille displays。

How to recruit (archive)

招工程师是 engineering manger 很重要的职责,每天往往要花将近一半的时间在招聘上。在招人的流水线的每个阶段,都得下功夫。

文中介绍的这个实践不错:有一个电子表格,列出几十个你以前共事过、你很认可他们的能力、你特别想把他们招进你的团队的那些工程师的名字;定期投资时间在他们身上,每隔一段时间联系一下,约出来喝咖啡什么的,不管他们有没有要找工作;每次见完面做笔记,记下他们的近况。

四种类型的技术型创业者

从一个风投的角度看技术型创业者的种类:首席产品官型、VP Engineering 型(侧重管人)、CTO 型(侧重技术广度优先)、首席架构师型(侧重技术深度优先)

但现实中的技术型创业者的能力典型一般是混搭的,比如有可能是 30% 的首席产品官型 + 30% 的 VP Engineering 型 + 20% CTO 型 + 20% 首席架构师型。

Podcast 淘金热 (archive)

这是哈佛的 Nieman Lab 最近弄的一系列关于 Podcast 的深度报道的第一篇。Podcast 的现状有点像早期的 web,开始有主流公司严肃地做这件事,逐渐被主流人群认可,但盈利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

省略号在 UI 设计中的用法 (archive)

在按钮中用省略号,在文本框里的 placeholder 放省略号,整个按钮就是省略号,需要用户等待时放省略号,文字太多一行放不下时用省略号。

2016/09/17 第 702 期

先靠内容与社区让用户有粘性,再向他们兜售其他产品 (archive)

Larry Page 在考虑是否收购某家公司时,会考虑该公司的产品是否经得起牙刷测试:用户经常买、每天都用。现实中很多东西人的一生就买极少数几次,如房子,怎么向他们兜售?

房屋中介可以创建邮件列表、经营社交账号,经常更新有用的房地产相关的信息,维持一个潜在的买房人群的社区,最后成功转化其中几个人买房:)文中还举了 Y Combinator 为例。创业公司不可能天天融资,但得让他们融资时优先想到 YC;于是 Hacker News 就起到很大作用:创业者们天天刷 Hacker News,即使不融资也对 YC 很熟。

程序员如何一周工作少于 40 个钟头 (archive)

希望能给想怎么做的程序员们一些灵感:在接受新工作 offer 前、或威胁公司要离职时,要求较少的工作时间;成为合同工;自己单干做咨询;靠自己的个人项目赚钱等。

iMessage 的 App Store 初体验 (archive)

iOS 10 上的 iMessage 有自己的 App Store,可以在 iMessage 发短信时使用内嵌的 app,通过这些 app 获得内容然后发短信。不难想象,大部分的内容是贴纸。

Twitter in retweet (archive)

社会各界真是为 Twitter 操碎了心。用户增长已然停止;用户每天使用 Twitter 的时间平均是 2.8 分钟,比两年前少了三分之一。Twitter 曾考虑收购 Twitter 联合创始人 Ev Williams 的现有公司 Medium。

Twitter 对很多老用户、忠实用户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只是新用户、潜在用户很难理解 Twitter 是啥、为啥这么难用。我觉得之前分享过的一篇讲 Dropbox 的文章的标题也适合 Twitter:尽管这孩子将来是注定成为不了 Lebron James 的了,但他仍是可以打 NBA 的吧?

面对你同事写的垃圾代码,你该怎么做 (archive)

该同事可能是本公司创业初的元老,或可能是从著名公司跳来的头衔吓人的工程师,他代码很乱到处是坑,为团队带来极大困扰。如何善意提醒他、又不会被他倚老卖老地顶回来、而彻底撕破脸?

2016/09/18 第 703 期

REST anti-patterns (archive)

正面、反面例子的对比,还算实用的 REST 最佳实践。文中最后提到的使用 HATEOAS,在返回的 JSON 中放入“下一步动作”的相关链接,客户端代码就能很简单。

创业公司 CEO 们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实践 (archive)

这个 Quora 回答列出的实践很值得学习。避免干扰:工作时关掉消息推送,勤做笔记,用尽量少的工具;专注:一天只查两次 Slack,每天若干个完整 1、2 小时的专注无干扰工作时段;维持身心健康:吃、锻炼、工作时放适当的音乐。

其中这个建议值得借鉴:Start your day with quick wins. 为了克服惰性,每天先从完成简单的任务,先给自己一点成就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为何整个硅谷都误解了 Apple 的无线耳机 (archive)

强推无线耳机是 Apple 为了迫使用户使用 Siri 语音助手?不,语音识别与人工智能还没成熟到这一步。强推无线耳机是为了先让广大用户(包括不太懂技术的用户)接受新的用户体验、养成新的习惯,然后再在技术上做文章。Apple 有的是耐心。

有什么新的习惯需要用户去养成的?有了无线耳机,你白天能一直戴着耳机而不用摘下;人与人之间对话也不用摘下耳机,大家也不会觉得不礼貌。“You’ve got to start with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and work backwards to the technology.”— Steve Jobs

文中的这个比喻,很猛:AirPods are sex sticks that fuck your ears.

2007 年,Apple 除了推出 iPhone 外,还做了一件大事:将公司名字从 Apple Computer Inc. 更名为 Apple Inc.

程序员的知识债 (archive)

好的程序员必须终身持续地学习。他们会有意识地欠下一些“知识债”,比如复制粘贴了暂时不太理解的代码从而快速推进项目;但他们会在以后“偿还”这些债,弄个明白。

"You should, intentionally and tactically, decide which piece of information you can do without, for now. But you should also, intentionally and strategically, decide when to pay back that debt."

浏览器怎么赚钱

Yahoo 每年付给 Mozilla $2.6 亿,所以 Firefox 默认搜索引擎是 Yahoo 的搜索引擎;Google 每年付给 Apple $10 亿,所以 Safari 的默认搜索引擎是 Google。

而 Chrome 是 Google 做的,所以默认搜索引擎是 Google。

2016/09/19 第 704 期

21 世纪的绝佳问题:你相信谁家的 black box (archive)

算法对最终用户来说是 black box。你不知道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你不知道社交网络的排序算法,你不知道无人驾驶车的排序算法,你不知道你用的软件使用的算法。这些算法很多是性命攸关、会影响社会安定的,你信任他们吗?

用搜索引擎去搜索医疗信息,弄不好会出人命;社交网络刻意引导舆论、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影响总统大选结果等。

计算机编程是一门艺术 (archive)

这是 Donald Knuth 在 1974 年的 Turing Award lecture 讲稿的速读版。什么才是好的程序?首先得能 work,然后不难修改,不错的人机交互,能有效利用计算资源。

"We have seen that computer programming is an art, because it applies accumulated knowledge to the world, because it requires skill and ingenuity, and especially because it produces objects of beauty. A programmer who subconsciously views himself (or herself) as an artist will enjoy what he (she) does and will do it better. Therefore we can be glad that people who lecture at computer conferences speak about the state of the Art."

如何投资你自己 (archive)

列出 100 件你想完成的事。将这些事情分成 3 类:需要某些技能才能完成的、可以马上完成的、需要时间才能完成的。剩下的任务就是每天读这 100 件事,看自己需要学哪些技能、需要如何挤出时间来完成这些事。

写小而易懂的函数的艺术 (archive)

本文通过 JavaScript 代码实例,将巨大难懂的函数重构成小而易懂。如果接手了一坨代码而无从下手,在愤而离职前,先从函数瘦身做起,如果代码变得好维护一些了,或许就不用离职了:)

No Exit (archive)

从创业公司员工的角度来讲解为何现在创业公司都不着急上市、为何创业公司不涨工资、股票期权与 RSU 的区别与各自的利弊、为何即使公司倒了创始人也有可能赚到钱而员工才是最大受害者。

作者是 Square 早期员工,现在仍持有 Square 的股票;他也曾在 Tumblr 工作过,在差一个月就满一年时,被公司开除,所以啥股票都没拿到。Snapchat 的员工期权的 vesting schedule 是第一年 10%、第二年 20%、第三年 30%、第四年 40%;而 Palantir 是为期 5 年,而不是大家惯用的 4 年。

从 07 年的 Facebook 开了个头后,巨型、晚期创业公司都开始发 RSU 了,比如 Dropbox 与 Uber。公司创始人在公司未上市时也很容易变现,可以把股票卖给投资人;因为他们是创始人,所以有很多股,所以投资人愿意买;比如 Snapchat 的创始人已卖了一些股票了、已下线的 Secret 的俩创始人也在公司即将关门之际把股票卖了、及时套现。

2016/09/20 第 705 期

采访 Dropbox 第一号员工 (archive)

他与 Dropbox 俩创始人是 MIT 校友,比其中一个大一届,比另一个小两届。他一开始在婚恋网站工作,Dropbox 俩创始人试图招他入伙,直到拿到红杉资本 $1 百万的投资后,他才加入。

一开始,创始人 Drew Houston(01 年读大学)做 Windows 客户端,另一创始人 Arash Ferdowsi(04 年读大学)做后台,他(03 年读大学)做网站。第一版的 Dropbox 做了一年材才上线,实现了他们向用户承诺的所有功能。

Kickstarter 如何成为世界前几大的出版商的 (archive)

2015 年通过 Kickstarter 众筹成功的出版物有 2967 个,与世界最大的几家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数量差不多了。作家们通过众筹平台预售书籍,也能检验一下市场的反应,再决定是否值得花时间写这个书。

第三次运输革命:Lyft 的 10 年计划 (archive)

画了一个大饼:10 年后,以 Lyft 为首的无人驾驶汽车网络趋向成熟,用户付费订阅,无人车随叫随到;私家车数量大减,汽车尾气排放大减,环境变好了;同时停车场面积大减,可居住面积大增。

一系列造福人类的连锁反应,都来自于 Lyft 为首的革命性的高科技运输公司(当然,主要是 Lyft)。但是,首先,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你得能再活 10 年:)

周休三日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archive)

每周工作日变少,办公楼用电减少,上下班通勤的车辆变少,更环保;其实对很多人来讲,每周工作四天与工作五天完成的工作量差别不大。中国 1995 年才开始实行周休 2 日的;周休 3 日或许在我们有生之年可实现。

我们是如何远程工作的 (archive)

Travis CI 的创始人 CEO 在 2014 年公司成立 2 年的时候分享的远程办公的经验:群聊工具,异步通讯,视频聊天。他前几天在 GitHub Universe 上的演讲透露,他们有 50 个人在 14 个国家远程办公。

2016/09/21 第 706 期

错误的抽象与重复的代码 (archive)

教科书说写代码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要 DRY(Don't Repeat Yourself);但为了 DRY 而引入了错误的抽象层,导致未来的代码维护者更容易引入 bug,还不如将代码复制几份来得清晰。

读代码的时间比写代码的时间要多得多得多,优化读代码的体验。

The Five Types of Virality (archive)

曾在 Twitter,Facebook,Linkedin 做过大 pm 的 Josh Elman 总结的让互联网产品爆红的五种路数,都是想方设法怎么让产品进入潜在用户的头脑里,怎么留下一个好的深刻的印象。

实践 5 小时工作日 (archive)

这是一家卖皮划艇以及相关器具的公司。实践全公司员工每天工作 5 小时,8 点上班,中午 1 点下班,在原工资基础上,再将公司利润的 5% 拿出来与员工分享。实践下来,员工更开心,效率更高,公司更赚钱了。

对于脑力工作者,一天工作 5 小时与工作 8 小时完成的工作量差别真的不大。5 小时之后,效率大减,都开始等下班了。

雪花服务器 (archive)

管理一堆服务器,手动登陆每台服务器,手动安装众多软件,手动修改各种配置文件,导致每台服务器如同雪花一样独特,各服务器配置千差万别难以复制。这就是雪花服务器。

Google 的盲人律师如何生活与工作的 (archive)

16 岁完全失明,哈佛计算机本科,伯克利计算机硕士,后来拿到 JD。在 Google Chrome 组工作,住新泽西在纽约上班;靠读屏软件“听”字,每分钟读 620 字。完成若干次铁人三项全程。

2016/09/22 第 707 期

Dropbox 是如何存储用户密码的 (archive)

明文密码先用 SHA512 哈希,再用 bcrypt(每个用户不同 salt;strength 10,跑起来慢,大概 100ms,不好暴力破解),再用 AES256 加密(用一个存在数据库以外的 secret key)。

Pinterest iOS app 里的 immutable models (archive)

一个 object 在初始化后其数据严格只读,这样做保证线程安全,有效避免一系列 bug。有点 Redux 的意思。文中关于缓存、数据一致性的讨论也不错。

你的公司注定会成功的 (archive)

本文用第二人称塑造了当前硅谷典型的产品经理下岗当创始人 CEO 的滑稽形象。在网上找了个在雅虎上班的老印做合伙人,将租来的车停在风投门口特斯拉的海洋中,各种与风投互动的空话套话,靠精神胜利法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

Would I do this for 10 years (archive)

创业鸡汤、或者创业导师们都要你好好问问自己:愿不愿意为某个创业想法奉献 10 年的时间?本文认为,这个问题对创业方向的选择一点帮助都没有。很少人能准确估计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拍脑袋冲动做决定是常事。

时间 > 金钱 (archive)

人真正稀缺的资源是时间,时间不会增加,只会越来越少。都说时间就是金钱,现实是时间比钱更宝贵。很少人会经常随意地向别人借钱,但很多人却经常地随意占用别人时间;比如在公司里开浪费时间的会。

"We are each free to spend our own time however we please but we should take very seriously the responsibility we bear for the time we ask of those around us."

2016/09/23 第 708 期

Oracle 愁云密布的云计算战略 (archive)

Oracle 打算继续用盒装软件的思维来做云服务,做那种 50 合一大礼包、一站式的云服务;猜测用户喜欢什么,然后将用户绑架到自己平台而无法脱身。原文标题语带双关:Cloudy future。

但云计算平台的精髓是 Optionality 与 Scalability,是鼓励选用多家不同厂商的服务、灵活搭配、按需扩容、按需付费的。本文从 IBM 走的几步臭棋讲起,IBM 拱手让出 PC 市场,成就了世界最大的盒装软件公司微软;IBM 拱手让出数据库市场,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的盒装软件公司 Oracle。

1970 年 IBM 的科学家 Edgar F. Codd 发表了那篇经典的关系数据模型论文后,在 IBM 内部并未得到重视,因为 IBM 已经有了层次数据库,不舍得颠覆自己的产品。当时年轻的程序员 Larry Ellison 看到那篇关系数据模型的论文后,创办了 Oracle;颇有点像《雪山飞狐》里阎基靠 2 页胡家刀法就能成为绿林大盗。可见学习材料的重要性啊!

创业公司寻求媒体报道的最佳实践 (archive)

把寻求媒体报道这件事当做是在做 business development:动用关系认识 reporter 们,搞好关系,定期喂一下贵公司的独家新闻,不要一口气喂完,一次喂一点,假以时日就能造成贵公司形势一片大好、正面新闻不断的假象。

大家在主流媒体上看到的关于科技公司的正面报道,几乎都是这么运作来的。往往创业公司们内部已经一团糟了,但从外面看、从媒体报道上看,仍然是形势一片大好。

The Passion Fallacy (archive)

本文认为光有 passion 是没法创业成功的,把握住时机更重要。Airbnb 与 Uber 在经融危机后出现,人们想多赚点钱;历史上第 N 个视频网站 YouTube 出现在宽带用户刚好足够多的时候。

“Stop thinking -“How do I make a million bucks?”and start thinking -“How can I generate value for one million customers?”当你能为很多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后,你就能赚钱;空手套白狼或许偶尔能成功,但不长久。

团队与战略 (archive)

在 product market fit 之后的创业公司最后能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制定好的战略与打造强执行力的团队。CEO 与投资人的经验对于做好战略与团队至关重要。

19 种营销渠道 (archive)

搜索引擎 DuckDuckGo 的创始人 CEO 从他写的书的一个章节提炼出的概要,创业公司们可以在头脑风暴各种营销 idea 的时候从这个清单里得到灵感。

2016/09/25 第 709 期

电话之死 (archive)

电话响了,接还是不接?作者给自己定的规则很有意思:

  1. 没事先预约的,不接;
  2. 没见过对方裸体的(妻子、女友、亲生孩子等),不接。

不熟的话,冒然打电话,慢慢成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除非有十万火急人命关天的事。

今年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从没用过 CRT 显示器以及从没听过电话占线音的正式员工:刚进公司的应届毕业生。

关于 Microservices 的认知误区 (archive)

有些团队在没弄明白什么是 microservice 及其优缺点的时候,就赶时髦用上了 microservices,结果得不偿失。本文总结了一些很中肯的观点。

与其一开始就弄一个个独立机器上的小 service、通过网络通讯,不如先在 monolithic 代码里让代码模块化、形成逻辑上的 service、但都跑在一个进程里,然后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让这些逻辑上的 service 分离出去成为独立机器上运行的 service。

我是一个 iOS 独立开发者 (archive)

在澳洲生活的作者于 2014 年开始全职在家开发、运营 iOS app,直到现在。本文公开了这些 app 为他带来的具体收入,也分享了他尝试不同定价的经验。期间他收购了别人的一个 app,稍作改进、为自己赚钱。

光靠这些 app 的收入可以养家糊口吗?不行;除了 app 的收入外,他还得再接一些私活,日子才过得下去。

拇指区域 (archive)

触屏手机上的 UI 设计得把最重要的交互元素集中到所谓的拇指区域(The Thumb Zone),毕竟用户大部分的操作都是通过拇指完成的。本文列举了一些正反面例子。

哪些公司最善于亏钱 (archive)

公司想盈利的话就得收入大于支出,很简单的道理;但在科技圈里盈利是很不酷的事情,是异类,是要被鄙视的。本文列举了一批善于亏钱的科技公司以及他们如何在一些奇怪的地方烧钱。

2016/09/26 第 710 期

一个月赚 $12.5 万的一个人的公司 (archive)

这是 park.io 开发者的经验之谈:用户付费 $99 让他帮忙注册域名,多人看上同一域名则竞价;用代码盯着快到期的域名、自动化域名注册。这是无心插柳的一个项目,没想到火了;反而之前事先想得很周到的项目都没做成。

文中引用了达尔文的话来指导一个人或小团队的创业:"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s,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that survives. It is the one that is most adaptable to change." —Darwin

谁杀死了报纸 (archive)

答案全在文章的配图中。报纸的广告收入大幅度下降,这些钱大量地流向了以 Google 为首的搜索引擎广告,精准定位,给你展示此时此刻与你意愿最相关的广告(购物、看病等)。

而以 Facebook 为首的社交网站的广告本质上与报纸广告是同一类,都是展示广告,拼的是大量眼球,广撒网,展示的广告与用户不那么相关。

Yelp 网站的 HTTPS 大迁移 (archive)

2004 年成立、2011 年上市的 Yelp 最近才让网站每个页面都是 HTTPS 的。

迁移过程主要担心的是已被 Google 索引的 HTTP 页面会重定向到 HTTPS,访问量会瞬间翻倍;

所以一开始先迁移他们加拿大的网站,试试水。

Google 从 2014 年开始,搜索结果比较偏爱使用 HTTPS 的网站;

如果你最近才开始做网站,最好一开始就全部用 HTTPS,省得以后迁移会比较麻烦。现在湾区日报的网站每个页面都是 HTTPS。

别用 Firebase 的原因 (archive)

很多人只想做前端开发而不想做后端,所以用了 Firebase(或已下线的 Parse)之类的数据库,不料满满是坑、不好维护也不好加新功能,进退两难。本文就是这么一个案例,最后迁移到老旧不酷、但稳定、积攒了数十年最佳实践的关系数据库。

Co-CEOs:公司里有两个 CEO 会比只有一个 CEO 好吗 (archive)

分析了 30 家从一个 CEO 进化到采用两个 CEO 模式的公司,结果还是比较正面的,前提是俩 CEO 得合得来。科技圈里采用 Co-CEO 结构的公司,比较有名的有 Atlassian 与 Oracle。

2016/09/27 第 711 期

如何写 to-do list (deleted)

每天的 to-do list 不超过三个任务,按优先级排序,问问自己完成哪个最有成就感。写在便签纸上,而不是 app 里,用物理大小限制自己别写太多任务。不要并行,按顺序一次做一个任务。

从 Maker 到 Manager 的转变

这是 Buffer 的 COO 根据这 5 年创业经历写的心得。5 年前,他 20 岁,是 Buffer 的实习生,做社区运营(主要是 Twitter 帐号的运营),写大量营销文章。现在才 25 岁。

如何给爱哭爱叫刚愎自用的下属反馈意见 (archive)

职场上个人要成功,就得听得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甚至是尖锐的意见;团队要成功,领导也得经常给团队成员反馈,帮他们成长。怎么面对那种一说就哭的下属?在临近下班时谈话,准备好卫生纸,实在不行改天再聊。

尽管我不再为 StackOverflow 贡献答案了,但这个网站并未衰落 (archive)

08 年上线到现在,大部分基本编程问题都已经被回答过了。只是现在伸手党过多,很多人懒得自己搜答案,不断提问重复的简单问题,甚至是把学校里的作业题贴上去问。

“StackOverflow is a machine designed to do one thing: make it so that, for any given programming question, you will get a search engine hit on their site and find a good answer quickly. And see some ads. That’s really it. Everything it does is geared toward that, and it does it quite well.“

什么情况下适合用 SQLite (archive)

这是 SQLite 官方网站的文档,写得很实诚。SQLite 用在很多桌面软件或手机 app 的本地存储(如众多浏览器的浏览历史等),访问量很小的网站(全世界 99% 的网站),SQL 数据库教学工具等。

2016/09/28 第 712 期

Give Hard Feedback Fast (archive)

Mark Zuckerberg 大学的 TA、Facebook 早期员工 Boz 的文章。他身边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不好合作的人,但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人,当然,后来他知道了。所以他觉得应该尽早给反馈,早发现早治疗。

有点像代码运行时的 stack trace,离问题源头越近越好、越早看到 stack trace 越好 debug。

当我告诉一个微软高级码工他的代码有错误后 (archive)

作者讲述了他 20 岁时在微软做工程师暑期实习生的经历。基本上整个夏天都在做没啥意思的活,直到实习快结束了,意外发现某高级码工的 bug,意识到自己虽然是渺小的实习生也能有大贡献,于是充满信心地找了很多 bug。

不会再有科技公司了 (archive)

因为所有公司都将是科技公司。现在世界上市值最高的 5 家公司都是所谓的科技公司。真的懂得做软件公司去学习传统行业的业务,比传统行业的公司学会如何招程序员要快得多(如 Uber vs 传统出租车公司)

怎样才算好的 End-to-End Test (archive)

所谓 End-to-End Test 就是尽可能地模拟某些用户操作流程,比如输入用户名密码登录网站。这样的测试真实度高,但跑起来慢、十分脆弱、不好维护,得与实际 UI 代码与时俱进。

为何我不是一个 React Native 开发者 (archive)

用较短的篇幅讲了 React Native 的优点:跨平台、快速迭代、声明式地写 UI。用大量篇幅吐槽 React Native 的缺点:非得使用不安全的 JavaScript 而非 Swift,本身就是一大退步;潜在的来自 Facebook 的法律风险。

2016/09/29 第 713 期

对中国火爆的视频直播领域的 16 个观察 (archive)

视频直播是继微信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又一个让老外大开眼界的东西。视频直播的门槛低:主播们不用有什么特殊才艺(唱歌之类的),只要能与观众互动就行;甚至不用化妆、不用特殊设备,美颜工具、软件音效控制应有尽有。

目前视频直播平台仍是混战局面,或许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就像电视有多个频道一样,多家并存。视频直播的主播们 80% 是女的,观众 80% 是男的,这种性别结构让购买馈赠虚拟物品成为很自然的事。视频直播体现的是 80 后、90 后的一种孤独:独生子女、远离亲人朋友在外地打拼,视频直播时段一般在晚上 10 点到凌晨 4 点,高峰是在晚上 12 点。

关于电话号码与身份验证 (archive)

你的各种账号绑定了手机后就安全了吗?本文讲述了 Coinbase 员工手机号被盗、差点危急公司信息安全的经历(可能通过手机号码重置公司里各种账号的密码、盗取巨额比特币等)。

文章最后给的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议挺不错的,公司应该对员工进行基本的信息安全教育。小公司的员工对公司有挺大的破坏力的,要是员工账号被盗,攻击者有可能直接删了贵公司服务器上的所有数据,就好玩了;其实很多大公司也好不到哪去,当年 Google 在中国就面临了类似的危机。

创业圈里的草包族 (archive)

创业圈里,很多风投、很多创业者或从众、或模仿成功人士的各种行为;别人成功了,他们做了 A、B、C,所以我也得做 A、B、C;典型的例子:Steve Jobs 成功了,他脾气不好,所以我也得脾气不好。

原文标题的 Cargo Cults 是来自费曼在加州理工 1974 年毕业典礼的著名演讲 Cargo Cult Science,以前推荐过的文章草包族程序员里有介绍过:二战时南太平洋小岛的土著看到飞机降落卸下货物(cargo),他们渴望得到更多货物,于是想方设法吸引飞机降落:他们筑起了看似机场的东西、伪装成领航员头上绑俩木头假装是耳机;他们似乎做了正确的事,唯一的问题就是,飞机不会降落。

老年程序员 (archive)

作者是当年起草 XML 规范的作者之一、现在 Amazon 工作、曾在 Google 和 Sun 工作。在本文谈了他对科技圈年龄歧视的看法,以及身为“老年”程序员的感受。

文中转述了 Java 之父 James Gosling 的话:“他们告诉我 - 通常我们不招你这种年龄的程序员,但你情况特殊(Java 之父?),所以对你网开一面;在 Google 工作时,听到几个 30 多岁的人在讨论要去整容变得年轻点。”

鼓吹结对编程好的人能否消停一下 (archive)

本文认为,喜欢结对编程的人是少数,只是他们声音大,所以造成一种假象好像结对编程已成主流、每个团队都得搞结对编程似的;结对编程实际上效率低,内向的程序员就只想安静编程、不想边敲代码边说话边与人互动。

2016/09/30 第 714 期

SaaS 公司的收入增长应该是怎样的才能对得起投资人 (archive)

本文从风投的投资回报需求出发,得出结论:你作为一家我掏钱投资的 SaaS 公司,你得争气,每个月收入增长 13%,连续增长 7 年,这样的话作为风投的我才能赚钱啊。

每月增长 13% 看上去像是个小数字?计算一下:每个月都比上个月增长 13%,一年就是增长 1.13 的 12 次方,也就是 4.33 倍;连续增长 7 年,就是 1.13 的 84 次方,也就是 28746.78 倍。

软件开发手艺精进之路 (archive)

最上层是酷炫编程框架(如 ReactJS),中间层是编程语言(如 JS),底层是基础知识(如算法、架构)。菜鸟码工是倒三角的知识结构,酷炫编程框架掌握得比底层基础知识好;资深码工是正三角结构,底层基础知识比酷炫编程框架掌握得好。

实用的 SEO 建议 (archive)

他是负责食谱网站 yummly 用户增长的人,给的 SEO 建议还算靠谱:网站保证有高质量内容,老老实实遵守 Google 的关于搜索结果质量的评分的官方指南,别耍小聪明不然会被 Google 关进小黑屋。

Google 的关于搜索结果质量的评分的官方指南是什么?是这个近 150 页的文档(如果国内用户访问不了,可以试试这个链接,文件有点大,8MB)。Google 招了许许多多给他们搜索结果评分的临时工,帮助他们改进算法,这份指南就是给这些人看的。

Arrange Act Assert (archive)

写 unit test 的 3A 原则:Arrange(设置测试数据、变量、环境等)、Act(调用要测试的函数、代码)、Assert(验证输出是否是预期的结果)。很简单很直白的 unit test 的格式。

为什么有一个 Co-CEO 是个坏主意,以及为何我现在有一个 Co-CEO (archive)

一家公司里有两个 CEO,如果需要两人同时说 yes 才能通过决策,效率也太低了。所以如果有俩 CEO,俩人配合亲密无间、各有分工,决策只需一个 yes 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