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 2016 年 1 季度汇总

2016/01/01 第 446 期

程序员创业的注意事项 (archive)

2006 年的老文章。代码只是创业里的 5%,做长远考虑,要有耐心,产品设计要简单易用,勇于删除某些已经花了时间做了但不 work 的功能。

你的时间值多少钱

文章介绍了几种估算你每小时值多少钱的方法,方便你判断值不值得花时间做某事:值得为了省 $95 的机票而花 5 小时转机 2 次?值得花 2 小时与某人吃顿饭?值得花半小时回这封邮件?

远程开会插不上话,怎么办 (archive)

针对这种情况:一群人在一个会议室开会,只有你自己打电话进来参与会议;与面对面的会议不同,你没法用肢体语言(举手)表示你想发言。

可以按照以下格式开口说话:大吼一声“我有话要说”;[开始说 blablabla];“我说完了”。就像编程一样,有一定的机械的语法格式:)特别是跟一群来自世界各地口音迥异的人电话会议,用最简单直接的词汇,不要太含蓄。

现在硅谷几乎是“Winner Takes All” (archive)

由最近 Sidecar 退出打车市场引发的讨论。互联网垂直领域早期一般有多家公司竞争,市场成熟后一般就剩 2、3 家,而且一般第一名遥遥领先第二名(Winner Takes All)。

搜索(google >> bing)、打车(uber >> lyft)、社交网络(facebook >> twitter)等,主要是网络效应。而做实业的倒是可以允许几家规模相当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 vs 百事可乐,各家汽车厂商等。

很多网页都把在当前页面无法显示出的信息隐藏在“learn more”(了解更多)链接后面,用户点击之前往往有心理负担:弹出新窗口还是在当前页面显示?点了后到底是啥内容?

2016/01/02 第 447 期

上线一个产品需要做的事 (archive)

很多开发者以为写好代码注册个域名,自然就会有人从 Google 搜索而来,进而成为用户--这是童话故事。严肃认真地上线一个产品是要多个不同工种内部外部紧密配合一气呵成的。

文章最后给出的 timeline 挺不错的。

The Power of Defaults (archive)

人们或多或少都有选择困难症。软件/线上产品往往都默认帮用户选好(默认付费计划,默认设置,默认接收营销邮件等),都引入暗黑模式,引导(误导?)用户使用对公司有利的选项。

普通人在硅谷买房的过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archive)

“看起来像鬼屋。”“难以置信,竟然要 $150 万!”“我想买房,但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教师建筑工人以及那些只靠工资而没有公司股票的人怎么办?

Jet.com 对抗 Amazon 的法宝:善待员工 (archive)

Jet.com 的创始人以前的公司卖给了 Amazon,后来在 Amazon 工作了 3 年,知道 Amazon 内部员工的生存现状。创办 Jet.com 后,走善待员工关怀员工路线。

Jet.com 的员工(与一些投资人)都能在手机上用一个 app 查看 Jet.com 的各项关键指标:昨天公司盈利多少钱、比上个月增了多少、多少客户首次消费等 -- 还挺透明的。但他们公司新员工的工资没法讨价还价,同等级的员工同样薪水。

2016/01/03 第 448 期

Facebook 是我们这个时代的 AOL (archive)

拿我们这个时代在各自领域比较厉害的公司与 90 年代统治地位的公司类比:Google 是新微软,Qualcomm 是新 Intel,Facebook 是新 AOL,Apple 是新 Sony,Buzzfeed 是新 Yahoo。

Complete Gamification Framework (archive)

向游戏学习,提出了一个框架,做让用户上瘾的产品应该抓住哪几个关键点。文章有点长,可以只看图(尤其后面分析几个游戏以及 Facebook/Twitter 的图)。

投资人最关心创业公司的哪些关键指标

Product Hunt 上一些投资人接受网友的提问。有的投资人说关心早期 startup 的每月增长率(用户/盈利),有的说关心烧钱的速度(在盈利还不明朗的情况下)。

最后有个提问:不论做什么类别的产品,你都会给的建议是?

这个回答不错:

  1. 留意用户怎么做,而不是他们怎么说;
  2. marketing 与做产品同等重要。

作为博客网站(全球前 1000),他们从 display ads 来的广告收入有限,而使用 Amazon affiliate links 帮 Amazon 卖东西,一年也能赚上千万。

诸如这种“2015 年我们买过的最好的东西”的文章,里面的链接(affiliate links)指向 Amazon;读者通过这些链接在 Amazon 上买了东西(数码产品什么的),Gawker 一般可以抽成 4%(不同产品类别抽成不同),一篇文章可以赚几十万。

eShares 101

eShares 这家创业公司的 CEO 每个月给一小部分新老员工们上一堂课,介绍公司的方方面面,包括团队如何协作,如何进行 1:1s,如何决定员工的工资等。强烈推荐。

这堂课是基于这套幻灯片的,里面的一些想法还是蛮特别的:像运作一个职业球队一样管理公司,每个人早上 8:30 必须到公司开会,每周二与周四全公司大家互相 demo 最新工作进展,没有头衔(没有高级工程师与初级工程师之分)只有位置(像球队一样),用散步的方式与经理 1 -1,入职 9 个月重新审核薪水是否合理,以后每年审核薪水一次。

2016/01/04 第 449 期

To earn or to Learn (archive)

很好的 soul-searching 的文章。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的与人生态度。抱着 To learn 的态度加入创业公司,尽管几乎可以肯定发不了财的;到了一定年龄,该 to earn 了。

文中举了一些匿名的个例,关于职业道路/工作 offer 选择的例子。

You need to match your talents, age, skills, ambition and economic situation with your current reality. At a minimum be realistic about the outcomes. And make sure you ask yourself the question,“am I here to earn or to learn?”

经营自己的软件小作坊只需一周 5 小时 (archive)

作者以自己开发并销售的(简单的)桌面程序为例,给出了很多不错的时间管理/经营个人软件小作坊的建议。短期内投资少量时间来节省未来更多的时间。

与许多独立开发者一样,他告诉大家,代码只占了你整个 business 里的 10%(或更少)。能不写代码就不要写,每增加一行代码,就为以后的自己增加了一行需要 debug 的代码。善用 freelancer,花少量钱请他人(第三世界国家?)来为自己做事从而节省自己的时间。要写文档,方便以后可以指派任务给他人(比如 freelancer)。

回忆当初把 Gravatar 卖给 Automattic 的经历 (archive)

作者是 Github 的联合创始人,他在被裁后边搞 freelancing 边做 side project:Gravatar(十年前开始搞博客的人都会很熟悉)。3 年后卖给开发 Wordpress 的公司 Automattic。

直到卖掉 Gravatar,他每个月花 $300 租两台服务器,网友们的捐款不足以支付服务器费用。网站很不稳定,经常挂掉;最长挂了几周 --尽管用户们怨气很大,恶毒言语攻击,但用户并没有流失太多 --所谓的 Twitter Effect:只要是免费的线上服务,只要此时此刻可以访问,用户会很快忘掉以前不愉快的使用经历的(网站挂掉/访问不了)。

这段描述,很屌丝啊:"You’ll find me sitting at my Windows desktop machine in my underwear with a box of Life cereal to my left and a day old Coke to my right ……"

Mod 开发者让帝国时代 2 再次火了起来 (archive)

一群 Mod 开发者成立了公司,开发了新的资料片,引入了新的文明 -- 这种商业模式不错,打怀旧牌。帝国时代 2 已经有 17 年历史了,相信这是很多人青春期的美好记忆。

业余做 Mod 可以怎么好玩就怎么做,不用考虑合理不合理;而成立公司要卖钱的,就得满足微软的各种标准,要与原游戏无缝衔接。帝国时代 2 现在 Steam 上卖 $3.99,连同俩资料片的大礼包 $12.24,想怀旧的同学们可以再去玩玩看 -- 只支持 Windows。

Amazon 的 App 的用户邀请机制大大增加了 App 下载量 (archive)

邀请一个新用户下载 Amazon 的 App,邀请人与被邀请人都得到 $5。当作一个案例分析来读吧。

2016/01/05 第 450 期

Why I Don't Celebrate Income Inequality (archive)

通过创业成功让创始人与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是没错,但创始人与投资人在交税方面仍然比早期员工省了不少钱 --要知道员工的股票一交税,很容易 50% 就没了。

都是同一个圈子的,就算是回应 Paul Graham 的文章,作者也小心翼翼地没有在文章里给出 Paul Graham 的名字以及原文的链接:)

Economic Inequality (archive)

Paul Graham 最近发的极具争议的文章: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很多,有好有坏;公平环境下创业成功,创业者得到巨大经济回报造成比其他人有钱,这是好的是合理的。

"Attacking economic inequality would be doubly mistaken. It would harm the good as well as the bad causes. But even worse, it would be an ineffective way to attack the bad causes."

不知道 "Economic Inequality" 翻译成“贫富差距”恰当否?

因为是长文,能被误解的点很多。所以他又写了个精简版。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 Swift 开发人员 (archive)

CryptoSwift 开发者写的文章(湾区日报 iOS app 也有用这个 package)。文中的建议也适用于其它刚开始流行但还不成熟的语言。

采访 Heroku 联合创始人/前 CTO (archive)

展开讨论了著名的 Twelve Factor App 里的几个原则,如何处理 Prod 与 Dev 环境的异同,如果做面向开发人员的产品,创业早期如何招人,如何建设公司文化等。

适用于小公司:员工入职第一天就得部署代码到 production;不要把团队里大家不想做的无关紧要的活给新人做;要让新人立刻做核心产品相关的东西,这样他们才会有归属感,才不会觉得自己是“外人”。

Netflix is on F***ing Fire (archive)

传统电视/电影产业普遍不太愿意给线上视频服务们提供优质内容,等着看这些线上视频服务的笑话,但这两年 Netflix/Amazon 原创的电视剧电影质量都还不错。

当前 Rotten Tomatoes 的 Most Popular TV 前 5 名里,3 部来自 Netflix,两部来自 Amazon。

2016/01/06 第 451 期

Facebook 的 news feed 排序算法 (archive)

今年是 Facebook news feed 上线十周年。本文采访了 Facebook 里的人,讲了 news feed 排序算法的进化,给出了一些影响排序的 signals(停留时间,点赞,点击等)。

本文篇幅很长,看着信息量很大,但读完后觉得似乎什么都没讲 --Facebook news feed 具体怎么排序的是商业机密,不能让你知道的。

只会用 5% 的功能 (archive)

Evernote 的用户常会说:“我只会用 Evernote 的 5% 的功能“。问题是每个 Evernote 用户的这 5% 都不同。公司浪费大量人力开发种类繁多的功能,每个功能只讨好一小部分用户。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用户都很难描述清楚 Evernote 这个产品到底是干嘛的。它看上去是一个吹风机但其实是刮胡刀:)一个相反的案例:Snapchat 的 CEO 说,他们公司拒绝了大部分公司内部已经开发了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功能,保持 Snapchat 清晰的核心用途,大部分的用户都能描述清楚 Snapchat 是干啥的。

Acquihire 的淡季 (archive)

2013 与 2014 年应该算是 Acquihire 的旺季,大公司收购创业公司,只要人不要产品(收购后立刻下线)。但现在进入淡季了。

一方面 Acquihire 后,被收购的小团队呆不长;另一方面,对收购方大公司的员工也是一种打击:你每天在该大公司兢兢业业,每天在社交网络上为了你伟大的大公司与人口水仗,薪水一年涨一点,望着湾区高房价还是买不起;结果隔壁桌那 21 岁的小孩是被收购来的没技术含量的新闻阅读 app 的员工,一下就分到了 $1 million。你怎么想?

放弃向风投融资,自力更生的盈利之路 (archive)

很脚踏实地的文章,强烈推荐。Skift 这家公司在过去 18 个月,慢速发展,掌握自己的节奏,不加班,一切从简,学会像一切噪音说 no,真心对待员工与客户。

"We have, at every step, communicated our underdog story to our users, showing our scrappy, authentic opinionated self, showing all of our warts, and the users have embraced it — including being generous about our mistakes — they have been part of our story."

Data Network Effects (archive)

Network Effects:越多人用,越有价值;Data Network Effects:越多数据,越聪明(machine learning),越有价值。文中最后也介绍了从没有数据到获取很多数据的一些方法

2016/01/07 第 452 期

“用户求我们在网站上放更多广告” (archive)

Imgur 在 2015 年开始测试 Promoted Post 形式的广告,CPM(每千次展示费用)高达 $30 到 $40。Imgur 的用户都比较 geeky,本应该是装拦截广告软件的主,不料却对 Imgur 上的广告大加赞赏。

到底 Imgur 上的 Promoted Post 形式的广告长什么样呢?长这样的 -- 注意看上面的用户评论。如果广告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用户应该是很欢迎的:Imgur 上的搞笑广告(上 Imgur 就是为了娱乐的),Google 上的广告往往比算法出来的搜索结果更有用。

The worst-case scenario test

前 Spotify 的设计师写的人生感悟鸡汤文:在犹豫不决不敢冒险的时候,考虑一下最坏情况;如果能接受最坏情况(通常没想象的那么糟),倒是可以冒险一下的。

"The amount of suffering we go through by not taking risks often exceeds the suffering we imagine our worst case scenario would bring."

好的 user onboarding 能大大提高用户留存率 (archive)

"When people first sign up for your product, they’ll either get it or they won’t." 如果没有一见钟情,以后就没机会了:)

创业公司的金融小知识 (archive)

好不容易融资上千万,如果存在银行,银行倒闭了怎么办?什么?银行也会倒闭?Segment 的创始人分享的一些经验:设立银行账户,申请信用卡,签订单开发票等。

创业失败后,公开所有数据供后来者学习 (archive)

Everpix 曾是组织整理照片的 app 的创业公司,创建于 2011 年,共融资 $230 万,2013 年底关门大吉。他们无私地在 GitHub 上分享他们创业这两年的财务数据,用户数,用户留存率,日常运营开销,融资用的幻灯片,风投给他们的建议,媒体报道等,不错的研究创业(失败)的案例。

这个文件有他们创业活动的时间轴,以及各种语言的代码量:57K 行 Obj-C,56K 行 C ++,33K 行 JS,28K 行 Python,18K 行 C#,9K 行 Java,3K 行 C --有 iOS app,Windows app(?!),Android app,以及网站。

去年也曾分享过关于他们的报道。失败经验:"They spent too much time on the product and not enough time on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2016/01/08 第 453 期

对比:在 Google 做工程师的作息与在哈佛做教授的作息 (archive)

这是 2010 年他刚辞去哈佛教授加入 Google 做工程师的时候写的夸大搞笑但也有真实成分的博文,当年基本上学术圈内系统领域的人都读过(并笑过)了。

在 Google 的一天:查邮件,超有成就感的写代码,大规模数据中心跑 MapReduce jobs,与同事们友好地各种互动,享受 Google 各种免费福利。在哈佛做正教授的一天:复制粘贴给学生写各种推荐信,遛狗,逛 Hacker News 查邮件上 Facebook,把授课幻灯片的 2009 年改成 2010 年然后就去上课了,指导啥都还没做 deadline 马上就要到了的研究生写论文。

对了,难道你们不知道他就是社交网络电影里,Mark Zuckerberg 选的操作系统课的那个教授吗?

Page Parking (archive)

很多人习惯在浏览器里快速打开很多 tab,快速浏览网页然后快速关闭。本文分析了这种行为对网站设计的几个启示。比如 favicon 要显眼,网页标题前几个字信息量要大。

经营了 3 年的一个人的创业公司 (archive)

第一年赚了 $700,第二年赚了 $4100,第三年赚了 $16500(仍然低于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按此增长速度,第四年能达到一个英国程序员的工资水平。第五年就厉害了(如果还是那么增长的话 )。

Bret Taylor 谈产品如何在竞争中胜出 (archive)

根据他做 Google Maps(当年的对手是雅虎黄页)与 Quip(现在的对手是微软 Office 与 Google Docs)的经验而谈的。

"The bottom-line is you have to build a lens to allow users to see a new world rather than features to help them see an old world better."

他以前在 Google Maps 工作,后来创办 FriendFeed 然后卖给 Facebook;当了几年的 Facebook CTO,然后创办 Quip。创办 FriendFeed 的同时,做了 Tornado(commits 都在 2010 年以前)。现在 Quip 内部用的是高度定制的 Tornado。

End-user computing (archive)

Heroku 联合创始人与前 CTO 写的文章。古代只有少数人识字,后来大部分都识字了。现在只有少数人会编程;以后呢?

学编程两大障碍:

  1. 开发环境的配置太困难;
  2. 就算已入门也不知道写代码能做什么。

所有编程书籍/课程都是以打击学习者自信心为目的的,过份注重语法与算法,很多人即使上完一学期编程课,也不知道能写出什么应用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就没了兴趣。针对学编程两大障碍,作者提出用电子表格来学编程:电子表格程序(Excel 或 Google Docs)容易安装(或不用安装),能简单编程(sum(),if 等),能完成实际任务(比如记账)。

2016/01/09 第 454 期

Snapchat 的估值是基于一个不靠谱的假设 (archive)

微软 Bing 广告组的大 PM 分析对比 Snapchat/Reddit/Instagram/Facebook/Google 这几个平台的广告模式与盈利能力,认为 Snapchat 在广告上没法赚(很多)钱。

在一个好的做广告的平台上,广告应该本身就是这个平台上的内容,并且能很好匹配用户的意向(intent)。比如 Google 的搜索广告,本身可以当搜索结果用,用户搜什么就是要什么(intent);Instagram/Imgur 的广告就是照片,跟普通用户发的照片长得一样,虽然在匹配用户的意向方面弱一点。

而 Snapchat 是聊天工具,比较私人的东西;如何在比较私人的环境下插入广告并且用户不反感?

Pinterest 的盈利之路 (archive)

2015 年可能赚了 $1 个多亿;在 Pinterest 上做广告与不做广告正常发帖带来的访问量差不多,没必要花钱做广告;低收入用户群,广告效果不好;员工对公司态度两极分化,创始人很独裁。

从不能赚钱的地方赚钱

尽管很多独立开发者做出的东西能有不少用户,也尝试了不少盈利模式,但仍不足以维持生计。本文给出了几个可能提高收入的方法。

  1. 涨价:付费用户数量会减少,但总收入可能会增加;
  2. 卖给钱多人傻的大组织,比如学校/政府/大企业;
  3. 放弃订阅模式(每次交一点钱,但用户流失率大),收费一次(一次收很多钱);
  4. 针对同一用户群体,卖附属产品(比如电子书,推荐其他网站的东西然后抽取佣金等)。

一开始做湾区日报 for iOS 的时候,我也考虑内购是要采用订阅收费(每次低价,比如每 3 个月 $0.99)还是只收费一次(比较高的价钱,比如 $2.99,现在涨价到了 $3.99)。后来采用后者。为啥?因为订阅收费要多写一些代码,多花一些时间去测试,我实在太懒了:)

一个 side project 的故事 (archive)

作者回顾了自己做了两年多的一个 side project(现已下线),两次迭代,上过 Hacker News 首页,有一定访问量,但注册用户不多,每个月在 Heroku 上花 $249(太贵了)。

由于不是真的在创业,side project 主要是好玩,学到新技术,交到新朋友。每个月花点钱租服务器,花时间维护一下,都是在投资自己的兴趣爱好。

个人体会,要想让自己的 side project 可持续发展,长久做下去,开销(个人精力 & 财力)不能太大。他的这个 side project 真没必要每月在 Heroku 上花那么多钱;开个 $10/ 月 的 DigitalOcean Droplet 就足够了 --每个月服务器开销减少后,可能这个 side project 的运营寿命会更长点。

Do you have to love what you do

大部分的创业/人生鸡汤(如 Steve Jobs 斯坦福 2005 年的演讲)都告诉大家要 "love what you do"。本文认为,"love what you do" 并非成功的先决条件。

"I think it’s disingenuous for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to put so much of the focus on love, just as it’s disingenuous for really rich people to say money doesn’t matter."

"If you want to be successful and make a real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you have to be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by the work you do, and you have to feel good about spending your days on it."

2016/01/10 第 455 期

最好的图标是文字标签 (archive)

文中给出了一些流行的网站/app(Mac Mail,gmail,twitter,Instagram 等)里的令人困惑的图标。呼吁:按钮上能放上文字的尽量放上文字,除非图标真的没有歧义。

Exceptionalism (archive)

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不走寻常路(或者创业故事里有一些诡异的元素),然后一些渴望成功的创业者们专挑一些不好的东西来学习:比如某成功的公司创始人喜欢羞辱员工,你以为学人家羞辱员工就能成功?

开发团队的发展壮大 (archive)

以 Heroku 的经验,阐述了从创始人发展有几个员工,再发展到十几人/几十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对策。

文中提到人员的分配:Heroku 里小团队一般有三个人,两个开发人员,加上一个技术人员转型而成的 business owner(项目管理,打杂,作为与其他组沟通的窗口--像编程接口一样)。这种组合让我想起了林彪的“三三制”:一个班分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俩士兵,一组长)。

获取用户所要做的事情的 checklist (archive)

总结归纳了互联网产品获取用户的相关手段(为何重要,何时实施,如何做)以及相应的 best practice:SEO,在 Google/Facebook 上做广告,文案写作,产品页面,内容营销,邮件营销等。

The Product Spectrum (archive)

可以做那种以高价卖给少数客户的产品,也可以低价卖给很多用户的。两个极端:为别人打工,自己的时间是产品,只有一个用户(你的雇主),产品价格就是你年薪;大众网站,用户超多,每年从每个用户身上赚几毛钱。

从做那种卖给一个客户的产品,转型到做卖给超多客户的产品,很难 -- 比如从全职工作辞职(比如从某公司辞职),立刻去做一个(做白日梦希望能)有几个亿用户的社交网站。可以循序渐进的,从全职工作辞职后,去做 freelancer,一年能做多个客户,但从每个客户收取的费用低于你全职工作时候的工资。

2016/01/11 第 456 期

A Little Architecture (archive)

初级程序员以为架构师的工作是决定用什么数据库,用什么编程框架;有经验的程序员告诉他,架构师的工作其实是如何不做这些决定。

没经验的程序员通常都会 over design, over engineering,过份纠结具体技术,倾向于杀鸡用牛刀的方案,倾向于用底层技术的选择来影响产品功能(比如这个产品功能不能做,因为我选的数据库不支持)。有经验的程序员知道什么决定要立刻做,什么决定可以推迟,直到有足够的信息(通常是产品方面的需求已经明朗了,比如因为要做这个产品功能,所以选择这个数据库比较合适)。

How to hire (archive)

文章里提出的几个招人的原则挺不错的。"Hire for Trajectory vs Experience”,”Hire Learners vs Experts”,"Always pass on ego”。

"False Positives are ok(看走眼,招到烂人), False Negatives(错过了明星员工)are not”。 很多人面试中表现很好,但实际工作中表现很烂;很多人在面试中表现平平,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很厉害。解决办法:先招进来,试用一段时间,原形毕露后,该开除的尽快开除/该奖励升职重用的尽快重用。

创业公司早期融资指南 (archive)

还算能把事情讲清楚的科普文章。解释了一些融资相关的概念,不同形式的融资,如何估值,如何与投资人打交道等。

依靠卖 info-product 来提高 SaaS app 的盈利

所谓 info-product 就是书,教学视频等。作者的邮件营销的 SaaS app 每月靠用户订阅付费,增长缓慢;他实验了一个新方法来增加收入:每个月卖给 10 个用户大礼包,包括 6 个月订阅+电子邮件营销教程+与他本人视频解答产品问题。

你可以有一些产品不赚钱 (archive)

文章提出了产品网络的概念:做了一堆(用户群体相同的)线上产品,有的赚钱,有的不赚钱;那些不赚钱的产品是为那些能赚钱的产品服务的(比如带来更多付费用户)。

例子很多,比如 Apple 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为了卖 iPhone;Google 通过推出无数或成功或失败的产品收集许许多多用户数据,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进而更好地把广告放到用户面前,进而从广告赚更多钱;Basecamp 的博客也是一种免费产品,读者很多,然后一些读者最终变成了他们 SaaS 产品的付费用户。

2016/01/12 第 457 期

Basic infrastructure patterns (archive)

作者总结的一些 Build/CI/ 部署网站代码 方面的套路。其中 Hashed Cache 那一部分介绍的打包缓存所有 dependencies 的方法很实用。

How Many Funnels Does Your Startup's Product Have (archive)

文中提到的一个做产品的方法很不错:在写代码前,先定义好 conversion funnel,在这个 funnel 里用户的每个可能的状态,以及每个阶段预测的转化率。

两个苹果 (archive)

一个是 Apple(公司),一个是 $APPL(股票)。Apple 作为公司在 2015 年推出众多新产品,放长线;2015 年全年,在其他大公司市值大增的时候,$APPL 作为股票竟然跌了(08 年以来第一回)。

"Wall Street wants predictability or at least the appearance that things will be predictable in the future. AAPL has very rarely been able to give investors that sense of predictability. Just look at the sources of Apple's revenue over the past 15 years. Apple has gone from being the "iPod company" to the "iPhone company," and now there are genuine questions as to where the company goes from here."

建议每三年换一次工作

一种观点:“在同一公司待超过 2 年,少赚 50%”。“若没有每三年换一次工作,找工作的技能退化,越来越难换工作了”。“常换工作的人工作中表现比较好,因为自知留不久,急于表现”。

写给 The New Republic 员工的信 (archive)

Facebook 联合创始人之一的 Chris Hughes 几年前买下有百年历史的政治杂志 The New Republic,并试图寻求线上媒体的盈利模式。在这封信里,他却为这百年杂志寻求买家。

2016/01/13 第 458 期

Debug 用户行为

如果一段代码没有表现出你预期的行为,你会通过设断点,加 print 等手段 debug;做产品的话,如果用户没有表现出你预期的行为(比如欢快地付费),试一下用工程师 debug 的思维来 debug 产品!

Internal Communications

Facebook 的 VP Communications 谈公司内部的 communications 应该怎么搞:与外部的 PR(放烟雾弹,制造噪音)不同,对内得摒除外部来的噪音(负面消息)同时传播正能量。

在 AWS 上支撑 1100 万用户的架构 (archive)

根据 Amazon 的人做的 presentation 做的笔记,讲了不同用户规模下如何用 AWS 搭建网站。整体来讲,都是比较浪费钱的方案。

但有一些比较 general 的建议还是不错的,比如 "Start with SQL and only move to NoSQL when necessary." 以及 "Only invest in tasks that differentiate you as a business, don't reinvent the wheel."

我不想配置你的 app (archive)

很长的一篇吐槽软件/app 设计得十分不好用的文章(举了 nvm 为反面教材),好用的软件/app 应该是用户不用额外配置,不用读额外的文档就能用得很好的。

Basecamp 里的员工福利 (archive)

看起来不错:夏天 4 个月份每周工作 4 天;入职后每三年在原有假期基础上额外放一个月假;每个员工一张公司员工附属信用卡,只要对得起良心随便刷,无需请示,无上限;强烈建议员工一周最多工作 40 钟头,每天睡足 8 小时。

作为公司,Basecamp 前身是 37signals,是 Ruby on Rails 诞生的地方,公司在芝加哥,大量员工远程办公;作为软件,Basecamp(当然)是第一个基于 Ruby on Rails 的软件。

2016/01/14 第 459 期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echnical debt (archive)

文章给出了 5 种形式的 tech debt;Tech debt 没法彻底解决,所有代码都是某种程度的 tech debt;你只能深入理解造成 tech debt 的原因,不断迭代不断改进。

世界首富的书评 (archive)

Bill Gates 一年读 50 本书,常在他自己的网站上写书评(融入自己的思考与经历);被他给予好评的书(相当于被大 v 转推)销量暴增。

如何选书来读的:Mr. Gates’s reading selections are influenced by his wife, his work and the experiences that move him.

不能通过幻灯片来判断市场大小 (archive)

创业者融资的时候必定有一张幻灯片是讲市场大小的,基本上你说多大就有多大的那种:)

Sketch 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archive)

现在主流互联网公司里的设计师很多(大部分?)都使用 Sketch,而很少用 Photoshop 了。本文采访了 Sketch 的创始人,这又是一个不拉风投,维持极小团队,远程办公,自给自足的创业故事。

创建于 2008 年,Sketch 开发团队目前有 13 人,2015 年员工人数翻了一倍;竟然有全职的 QA;都远程办公。不惧来自大公司(Adobe)的竞争,Sketch 的核心优势是经营了很不错的开发者/设计师社区(开发插件什么的);对融资没兴趣,不想别人(投资人)来指手划脚,自给自足就够了;谨慎采纳用户的功能请求,往往用户想当然很简单的功能,其实实现起来极其复杂。

好的程序员不为股权而工作 (archive)

“我是一个好的 entrepreneur,就差一个好程序员了。但我现在没钱,给你股权如何?”-- 好的 entrepreneur 的定义就是能来钱;你没钱,算什么好的 entrepreneur?!

2016/01/15 第 460 期

Tenacity (archive)

Fred Wilson 以他们投资的 SoundCloud,Return Path 与 Foursquare 为例子,阐述了创始人不屈不饶的品格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创业多年来公司几度起死回生的情况下。

"Building and operating a business is not easy. I believe it gets harder, not easier, as the years pile up. That is where tenacity and believing in yourself and your team and your business is required."

How to Say No

人生中有很多东西一去不复返,比如时间。别人当然可以请求占用你的时间,你也当然有权利明确地说 no。很多时候,明确拒绝比有歧义的婉拒要省彼此的时间还比较不伤人情。

Beware of the Silicon Valley cult (archive)

这是一篇论证“千万不要不动脑子听信 recruiter 的屁话而加入创业公司;还是去大公司好,要去就去顶级大公司--除非你过不了大公司面试才去的创业公司”的文章。

When to join a startup (archive)

以诙谐的口吻描述了加入不同阶段的创业公司的体验。加入俩人一卧室没工资的尚未合法的公司,幻想如果发了将买下哪个小岛;加入刚融资种子轮的公司,幻想哪个城市买豪宅;越晚加入,野心越小:)

刚好最近有一个在 Google 的朋友跟我说他拿到俩个小创业公司的 offer,很难抉择选哪一个。哪两个“小”创业公司呢?Uber 与 Airbnb --当然,相比之下,员工数小于 1 万的都算“小”:)

Engineering As Marketing (archive)

投入一点点的工程师的时间,做实用的工具给别人免费用。别人通过这些免费工具觉得你们看着还挺靠谱的,就有一些顺便尝试了你们的其他产品,进而成为付费用户。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2016/01/16 第 461 期

Buffer 在世界各地的员工的工资单 (archive)

Buffer 的员工在各地的年薪样本:英国,税前 $9 万税后 $6.4 万;旧金山,税前 $9 万税后 $6 万;克罗地亚,税前 $9.2 万税后 $4.1 万;南非,税前 $10 万税后 $6.7 万。苛政猛于虎也!

运营管理一个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团队是很复杂的,光处理这些工资、税收、会计等事情就够头疼的了。对了,在美国工作的各位,都陆续收到去年的 W - 2 了吧?

互联网上最大的盲点 (archive)

开发工具 /infra 类的开源项目(比如编程框架,package management 等)极大地推动了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但大多数项目却得到(相对)很少的赞助(时间 + 钱)。

有极少数的(优秀的)开源项目是有得到大公司支持,或者得到风投的支持而成立公司。但大部分都是凭借个人兴趣爱好维护的。文章后面开源项目开发者的各种吐槽值得看一下:“竟然很多已经很赚钱的大大小小的公司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请求,要免费占用我个人时间;如果我回复不及时,或者没有批准他们很烂的 pull request,我就被看作是个混蛋”--有些人太过分了,别人的时间就不是时间;强占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Before Growth (archive)

Sam Altman 的短文:创业早期,还留不住用户的时候(用户都是看一眼就不再回来用了),千万别急着搞 growth hacking。

最开始的关键指标只有一个:有没有一个用户,哪怕只有一个,真心爱我们的产品?

Schemaless:Uber 基于 MySQL 做的 key-value store (archive)

从 2014 年初开始做,投入大量工程师时间。有那么多现成的 NoSQL,为什么自己造轮子?当公司高速发展了 5 年,市面上各种付费/免费的方案都满足不了业务上的需求,只能自己做。

Minimum Viable Team

文章阐述了小团队的好处:减小沟通障碍,快速做决策,容易上下一心。Instagram 卖了 $10 亿时有 13 个员工;Whatsapp 卖了 $190 亿时有 55 个员工。

做一个没有意义又很无聊有很容易招恨的对比:今天收盘后,Twitter 市值 $130 亿,员工 4000 人;Box 市值 $13 亿,员工数 1250;Dropbox 估值 $100 亿,员工近 2000 人。

2016/01/17 第 462 期

开设做网站的免费课程学到的东西 (archive)

很有意思的经验总结。作者借了场地,用尽多种办法拉来若干学员;开了几次课,来听课的人很少(2,3 个)。

开发者们应多尝试教别人编程的活动,自己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的(教学相长)。

让我想起了以前读研究生做 TA 的时候,被安排了早上 8 点带 tutorial(SQL 编程之类的),好几次都只有 1,2 个学生来听课(其实我自己也有一次睡过头了)。

为何开发工具类的创业难以做大

  1. 开源替代品多,开源代码贡献者都是活雷锋,肯干活又不拿钱;
  2. 开发者们都喜欢自己造轮子;
  3. 大公司为他们的开发生态系统(苹果,谷歌,微软)做了足够多的工具了,拼不过他们。

为何 Facebook 的 Data God 离职去创建 Cloudera

这句话是他说的:"我们这一代人里,最聪明的那些都在想方设法让别人点击网上的广告。That sucks。"

20 年前

MetaFilter 创始人/Blogger 早期员工 Matt Haughey 回顾 20 年前首次接触互联网,用一晚上时间自学 html 并上传自制的网页到大学服务器上。

很多人在 90 年代末都尝试做网页。做网页这件事很容易,难的是想不明白做完网页后,这些网页要放到哪里才能让地球另一端的人用浏览器访问。大学生(研究型的大学)比较好办一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账号,可以在学校服务器上放自己的个人页面。

关于 Foursquare 新一轮融资

A 轮融资,每股$ 1;B 轮,$ 13.34;C 轮,$ 59.24;D 轮,$ 12.89;E 轮,$ 4。

2016/01/18 第 463 期

Work on Stuff that Matters (archive)

几条来自 Tim O'Reilly 的人生建议。钱是你前往目的地的燃料;在人生路途中,当然要留意钱够不够,就像开车要留意是否该加油了;但好的人生,当然不是加油站之旅。

Tim O'Reilly 创办的出版社出的书,每个程序员都至少读过那么几本,而且都记得封面上那些奇怪的动物。

The GoProblem (archive)

就像平板电脑这种东西一样,很多人都想拥有一台 GoPro 相机,但问题是,很少人会持续更新到最新的型号。

相同的内容多次赚钱 (archive)

2008 年的文章,思路不错:作为 SaaS 公司的 37signals,写博客内容营销;博客的内容通过广告,卖精选文章集合而成的书,办与博文相关的会议等,几年下来赚了$ 76.5 万。

Milestones for SaaS companies (archive)

6 个 SaaS 创业公司的 milestones:开始有回头客,开始有几个(非亲朋好友的)付费用户,有了几百个付费用户,收支平衡,cash flow positive,profitable。

tumblr 如何救雅虎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雅虎篇。线上媒体有三种用户:读者,内容生产者,以及广告商。好的线上媒体应该这三种用户都是同一拨人:读者可以发布内容,内容也能成为付费广告。如此说来,雅虎没用好 Tumblr。

2016/01/19 第 464 期

为什么我讨厌 Single Page App (archive)

非常 opinionated 的文章。要做 App 就做桌面/手机的 native app。做 Web App?那就别坏了浏览器的使用习惯:前进,后退,收藏,刷新。都怪 Javascript!

公司里做决策的框架 (archive)

历经 Google,facebook 与 square 仨公司的 Gokul Rajaram 描述了一个公司里做困难的决策的框架:SPADE(Setting,People,Alternatives,Decide,Explain)

一个决策必须有一个 owner;不需要团队里每个人都同意,但每个人的意见都是 owner 做最后决定的参考,采纳不采纳,采纳谁的意见,由 owner 决定。

My Heroku values (archive)

Heroku 前 CTO 总结的在 Heroku 工作的人在公司里做事的准则。有很多条我都很想打印出来做成海报贴墙上。

"Intuition-driven balances data-driven" "Decision-making via ownership, not consensus or authority" "Strong opinions, weakly held"

The Deck:高质量的广告平台 (archive)

The Deck 是针对设计/技术类网站的广告平台。他们提供的广告格式比较简洁,比 AdSense 之类的用户体验要好很多;他们规定放来自 The Deck 的广告的网站每个页面最多只能放一个广告。

别自称是程序员,以及其他建议 (archive)

一篇给程序员的职场与人生建议。在公司里写程序最终目的无非是增加公司盈利或者减少开销(节省时间)。工作是为了生活,但生活不是为了工作。人生的快乐往往来自工作以外的东西,往往是用工作赚的钱来支撑的。

2016/01/20 第 465 期

Mr. (Swipe) Right

采访了 Tinder 的创始人 Sean Rad,他的父母,以及公司里的员工。非常多八卦。洛杉矶的创业圈看着非常肉欲横流啊:Tinder + Snapchat。

Tinder 创始人 Sean Rad 是俩伊朗移民的儿子,是富二代。从 USC 辍学创业。他在洛杉矶有 49 个 cousins!他喜欢用 Snapchat 发 sext。目前单身。早上 6 点起床,在床上处理邮件 1 小时,然后去锻炼。喜欢读人物传记。他非常歧视女员工,公然羞辱女员工。办公室里每天充满了哭泣与咆哮。

在 2012 年夏天,他们用了 23 天开发了 Tinder 的第一个版本;到大学兄弟会里拉用户。美其名曰试用自家产品的办公室恋情。

好的面试问题集锦 (archive)

作者研究了很多面试相关的书与各种文章,总结了好的员工应具有的品质(最重要的品质是 team player),并列出了一长串的面试问题(俗称 behavioral questions)。

为何 Facebook 能取得胜利 (archive)

伊朗知名博主在博客鼎盛的年头因言获罪;从监狱出来后,发现变天了:Facebook 之流已经打败了各种个人博客;他很不爽。本文认为 Facebook 变成一站式的服务,同一个 UI 能聚合各种内容;比 10 年前每天刷几十种不同 ui 的网站要好。

做无用功的 A/B testing (archive)

里面提到了一种现象:有几种不同的网页设计,你内心已经默许要选择其中一个特定的设计了;然后你赶时髦做 A /B testing,然后结果必然是你钟意的那种设计胜出。

Architecting for Continuous Delivery (archive)

讨论如何有效地对 Monolithic apps 做 continuous delivery:代码模块化,对其他模块的依赖要嘛是二进制代码级的要嘛是 microservice 级别的。

2016/01/21 第 466 期

从 Freelancer 到创业 (archive)

一个故事--在做 Freelancer 的时候做了个自己用的会计软件(web app);他老婆也是 Freelancer,用了这个软件;推荐给其他做 Freelancer 的朋友用;开始向朋友们收费,然后成立公司。

You're Measuring Daily Active Users Wrong

很多创业公司都找一些(没用的)关键指标,然后通过各种方法让这些没用的关键指标变得好看,然后骗媒体骗风投骗用户。日活跃用户数是很常用的一个没用的关键指标

应该定义一下你的产品的核心功能,看多少用户真正用到了这个核心功能。一些 Android app 在没有用户干预的情况下在后台自动运行,这也算是一个 "活跃用户" 了--这类伎俩很常见哦。

不要考虑旅游行程计划类的创业 (archive)

大多数人一年也就旅游 1,2 次。计划旅游行程的网站/app 要不天天广告狂轰滥炸,到了用户需要用的时候,压根就想不起你的产品。这也难怪 priceline 每年花 $20 亿在 Google 上做广告。

以前分享过一篇类似的“旅游行程安排的网站是最常见的差的创业 idea”。

当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们开着保时捷的时候

说明他们已经有钱了(或卖了前一家公司,或及早卖了点自己的股份),不用再为钱而工作,他们有更大的野心,可以潇洒拒绝来自大公司的巨额收购的 offer。

文章最后举了几个例子:Twitter 拒绝了 facebook 的收购,现在市值是当时收购价的 26 倍;facebook 拒绝了雅虎的收购,如今市值是收购价 135 倍;也有玩砸了的,Groupon 拒了 Google 的收购,现在市值是收购价 1/3。

Quora 联合创始人 Charlie Cheever 当初如何加入 Facebook 的

他是 Facebook 几个创始人在哈佛的学长,05 年的时候在亚马逊工作,想搞一下 Startup。

收到来自 Facebook 的 recruiter 的邮件,

他不认为 Facebook 是一家正式的公司:这网站我三天就能写出来了,也不想给比自己年轻的学弟打工(尽管当时他才 24 岁)。

后来加入 Facebook 因为:

  1. Facebook photos 上线,他自认为想不出这样的 idea;
  2. 哈佛的几个好友都要从微软辞职而加入 Facebook;
  3. 去 Facebook 面试,觉得那帮人很靠谱。

创业团队招人难,这故事给创业团队的启示?

2016/01/22 第 467 期

并非所有风投都是混蛋 (archive)

他的上一家公司融资过程中,谈了 150 家风投,每遇到 40 家说 no 后就能遇到一家说 yes 的。本文总结了好的投资人的特点与差劲的投资人的特点。

Architecture Hipster (archive)

嘲讽了这么一种人:喜欢高谈阔论把人绕晕(如善于创造复杂的术语,容易情绪激动地辩论某编程语言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误导别人以为他们是软件架构专家,但实际动手能力极差(如不善于 debug,不太会用 git)。

没人想用你设计的产品 (archive)

不管是线上产品还是实体的产品,很多都太复杂太多功能太多选项太多个性化定制太难用。好的产品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而不是堆砌功能。大部分用户只想要结果,不想动手操作

May the App Store Be With You (archive)

一个 iOS app 独立开发者的故事,写得很真实,公开了下载量与收入 $$。不是那种一上线就立刻火了的案例。折腾了一年半,尝试了不同收费模式,才小火了一把。最关键是要摆正心态,对成功有符合自己现实情况的定义

Design 101 for Developers (archive)

来自 Sketch 的设计师的 talk。很实用的建议:consistency 很重要(跟写 code 一样);不要让“容易写 code 实现”限制了设计的灵感;不断迭代。

2016/01/23 第 468 期

采访 David Patterson (archive)

2016 年是他在伯克利教书的 40 周年,即将退休。为人类贡献了一大批在学术圈与工业界都十分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与工程师,以及 RISC/RAID/NOW。

对比 2015 年的 Google Play 与 App Store (archive)

在 2015 年,Google Play 的 app 下载量比 Apple 的 App Store 多 100%;但 App Store 的盈利比 Google Play 多 70%。对 app 开发者/创业公司们有什么启示?

The FANG Playbook (archive)

缩写 FANG 指代的是 $FB,$AMZN,$NFLX 与 $GOOG 这四个 2015 年超常发挥的股票。它们背后的公司都把持着各自领域的入口。

Facebook 控制了用户发现有趣的文章/新闻的入口(中国除外);Amazon 控制了用户网上购物的入口(中国除外);Netflix 控制了用户发现并观看在线影视剧的入口(美国以及少数国家);Google 控制了用户发现其他一切信息的入口(中国除外)。

Facebook 最初是哈佛学生社交的入口;Amazon 最初是发现书籍的入口(在实体书店找不到的书可以在 Amazon 找到);Netflix 最初是发现(并租)影视剧 DVD 的入口(在实体 dvd 店找不到的片儿可以在 netflix 找到);Google 一直都是发现各种信息的入口。

Proportional Response (archive)

不要事无巨细都用尽全力去辩论去争取去撕破脸。不重要的事情就意思一下,重要才去花时间花精力。来自 Zuckerberg 大学时的 TA,FB 早期员工 Boz 的文章。

如何对付这样的用户 (archive)

文章作者是每个程序员都很熟悉的 curl 的开发者。他收到一个女用户的来信,指控他黑了她的 Instagram 账号;理由是,她看到 Instagram 后面有感谢 curl 的信息,顺藤摸瓜找到了他的邮箱。我的天啊!

2016/01/24 第 469 期

为何穷人家的孩子很少能有创业成功的 (archive)

穷,主要是思想上的穷。作者以自身经历(穷移民家庭,斯坦福毕业,创业)解释了所谓的 mindset inequality。

同样是创业,穷人出身的创始人的观念与中产阶级或富家出身的观念相比,有更多的精神枷锁。

  1. 穷人出身的,家里灌输的思想:

    我们普通人家不用太成功,你都已经斯坦福了,这样就可以了;

    富人家庭出身的灌输的思想是,“只要你相信的,你就能办得到”;

    这两种人去同时创业,效果如何?

  2. 穷人出身的从小时间不值钱,

    长大后宁可花时间去做琐事,也不愿意花钱来省时间。

  3. 穷人出身而创业会有负罪感,

    “把你辛苦培养到斯坦福毕业,家里指望你找份安全高薪稳定的工作,你竟然创业”,太不孝了。

来自新手 CEO 的 CEO 建议

Twitter 联合创始人 Biz 的文章。小八卦:08 年某天,他看到用户增长的图,发现星期三有 1 百万新用户注册,惊了。为啥星期三这么给力?因为星期三 Twitter 的网站竟然顺利运行了 24 小时没有挂掉。

Feature Toggles (archive)

本文描述了当今互联网公司上线新功能很强大流行 pattern:Feature Toggles(有的地方叫 Feature Switch),功能开关。上线了新代码,但代码是在 if 语句块里,由一个功能开关控制着。你可以控制让多少百分比的用户用这个功能,可以简单 a /b testing 等。

An End to Parking (archive)

人们买车是为了出行方便,但一辆车平均有 95% 的时间是停着的。美国停车位的数量是车的数量的 4 倍。停车位浪费空间,找停车位浪费时间。终结停车问题?共享经济打车 app + 自动驾驶 --把人送到目的地后不用找停车位,在外面继续跑。

为何我离开育碧而成为独立游戏开发者 (archive)

作者描述了自己在育碧的 10 年。厌倦了大团队低效的沟通以及每个个体都只是螺丝钉。做游戏需要创意,乐在其中的人是想多一点 ownership,能自主做决定能掌控多一些东西(技术性的+非技术性的)

2016/01/25 第 470 期

The Stack Fallacy (archive)

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栈,最底层是硬件,上面是操作系统,再上面是各种应用,一个应用之上还能再有更多应用。大公司都会想:基于我现有的产品,再做上层应用,很容易的事情。可惜最后都失败了。

云计算平台基于虚拟机技术;VMware 是虚拟机专家,不就是基于虚拟机的云计算吗?社交网络基于用户关系图谱,基于大数据;Google 有一堆 gmail 用户关系,有用户搜索数据,不就是做一个 Google+吗?任何 SaaS 都是数据库之上的应用,Oracle 是数据库专家,不就是克隆一个 Salesforce 吗?都不太成功。选择做什么比怎么去做要重要得多,也难得多。

The Skimm 的创业故事

这是一家 email first 的创业公司。每天早上发一封总结新闻的邮件,现在有上百万订阅者,奥巴马夫人与奥普拉都是订阅者。俩创始人 04 年读本科,毕业后在 NBC 工作,后来又成为室友。开始创业时的积蓄只够活 2 个月。

When Standup Can’t Be Standup

互联网公司俗套的实践:standup。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小组成员站成一圈,每个人陈述一遍昨天干了啥今天要干啥遇到啥困难等,就像宗教仪式一样;实践下来,形式主义的成分比较大。

一个 serverless 的实战案例 (archive)

他们给 David Guetta 的新专辑搭的宣传造势的网站。使用 Amazon 的 Lambda,API Gateway 与 CloudFront,所谓 serverless(无后台化)。

Is Self Hosted Blogging Dead (archive)

作者被 Medium 以及 Svbtle 的 Terms of Service 恶心到了,极力鼓吹博主们应该掌控自己的命运,自己去租主机架设博客。第三方博客平台靠不住,哪天突然关门了或者到处作恶滥用你创造的内容什么的。

2016/01/26 第 471 期

Gilt Groupe 带给其他创业公司的员工的警示 (archive)

创建于 2007 年,一度成为独角兽的 Gilt Groupe 最近以 $2.5 亿被收购。2009 年以前加入公司的员工股票的 strike price 比收购价低,或许能赚点钱;之后加入不但亏钱还要交巨额的税。

有人光交税就交了相当于一套房子的首付。很多都要到处借钱才能交上买公司的 stock option 给征的税。

What Will Replace Email (archive)

文章讲了电子邮件的进化历程与现状的发展趋势(被各种 productivity app 替代的趋势?)。最早的电子邮件是需要打印到纸上面才能阅读的。白领平均每天查邮件 77 次。

写好文档 (archive)

本文侧重在如何写出好的给外部开发人员看的文档,针对那些有提供 API 给外部开发人员的公司。很实用的写作指南,有一部分读起来有点 The Elements of Style 的意思。

Periscope 的创业故事 (archive)

创始人们 2007 年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一起做东西,经过 8 年努力,卖身给 Twitter,一夜成名。Periscope 在美国 App Store 的 Top Charts 排名比 Twitter 还靠前!

好的 CEO 只要做好这三件事就够了 (archive)

  1. 制定公司战略并能让所有相关人士(员工,投资人等)上下一心;
  2. 招到好的员工;
  3. 保证银行里有足够的现金。

2016/01/27 第 472 期

Cathedral Effect (archive)

在高天花板的大房间里比较适合做研究,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而在低天花板的小房间里比较能注重细节,完成具体的任务。

Accidental Community Manager (archive)

很多线上社区 / 论坛都是很意外地诞生并火起来了的。维护线上社区的秩序需要技巧,更是门艺术;管理员们很容易激起社区内网民们的暴动。本文是 MetaFilter 前社区运营主管总结的经验,值得一读。

以假乱真的约架 app (archive)

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这是家咨询公司,他们伪装成一家约架 app(找人打架的)的创业公司,以假乱真地设计了 logo/ 网站 /app,联系媒体报道,造成轰动。然后在产品上线的时候,宣布这是场闹剧。然后这家公司就红了,生意纷纷上门。

创业公司容易死于创始人间的冲突 (archive)

失败的创业公司里有 65% 是由于创始人们闹翻了,比离婚率还高。

“To be adult in relationship is not to be conflict-free. It is to resolve conflicts mindfully.”

The Wrong Abstraction (archive)

软件工程教科书教育我们,要把重复的代码抽取出来,变成函数或者类,美观实用好维护。实际上呢?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抽象出来的类或者函数被改得凌乱不堪,还不如把原来重复的代码放回去呢。

2016/01/28 第 473 期

Stabilization Phases (archive)

尽管特斯拉有了自动驾驶的功能,你也能去试驾然后体验一下自动驾驶,但作为程序员的你深知写出 bug-free 测试得很彻底的复杂的程序是不可能的事,真的会相信由其他程序员写出的程序能安全地自动驾驶吗?

Moving from the niche to the masses (archive)

创业公司很多一开始只针对小众市场(niche),做好了后再扩张。本文讲了 3 种扩张策略。

  1. 增加类别(Amazon 先卖书,在卖玩具电子产品等);
  2. 虽然一开始针对小众市场,但功能很通用,容易增加新用户(Facebook 虽然一开始只有校园用户,但提供的功能非学生也能很好地使用);
  3. 选对增长型的市场,然后市场自己变大了,小众人群多了就变大众了。

不搞 performance review 的公司

公司里有很多形式主义宗教仪式类的东西,每年或每半年一次的同事间的 performance review(批评与自我批评?)

Buffer 用另外一种形式替代了原先的 performance review:上下级的 one on one 以及同事间的所谓 masterminds(每周俩人面对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用一种形式主义代替原有的形式主义?

做风投学到的东西 (archive)

创业公司在早期有太多钱是一件坏事,但在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后要有足够的钱迅速占领市场。

为什么你的 app 没有 android 版

如果给我足够的人手足够的时间足够的金钱,我除了给你 iOS 和 Android 版的 app,还给你 Windows 版和黑莓版的!问题是,小团队急需验证市场急需盈利,什么平台的用户数量不少并且相对比较有钱并且比较愿意花钱?iOS。

2016/01/29 第 474 期

不断进步的开发团队 (archive)

CFO:如果我们的工程师在我们公司得到了训练能力变强了,然后跳槽了,怎么办?CEO:如果他们没有得到训练,一直不进步,但留了下来?哪种情况更糟?

上线第一年收入 $250 万的 SaaS 公司的经验 (archive)

总结了 22 条经验,写得很实在。从现有用户身上赚钱比从新用户身上赚钱要容易得多;把免费用户当做是一种营销行为。

糟糕的 Web 用户体验集锦 (archive)

文章列举了一系列到了 2016 年依然存在的糟糕的 Web 用户体验。尤其是福布斯网站,在读文章前得强迫你读一条今日名言警句。

四种类型的 A 轮融资 (archive)

  1. 蟑螂型,融不到钱,只能像蟑螂那样顽强存活;
  2. 忽悠型,靠幻灯片融资,很难;
  3. 数据型,有产品有用户且数据漂亮,容易融到钱;
  4. 2 与 3 的混合型,有产品有用户但数据不好看。

为何大公司们囤积了那么多现金 (archive)

Apple 的现金超过公司市值的 1 /3,GM 的占了市值一半。为啥不做投资?放在银行赚利息?本文也没有个明确答案,但有一些有意思的猜测。

"…… the executives and the investors in these industries believe that something big is coming, but — this is crucial — they’re not sure what it will be."

都在憋大招?

2016/01/30 第 475 期

从医生到全职博主:MacRumors 的故事 (archive)

2000 年还在读医学院的 Arnold Kim 开了博客 MacRumors,收集各种 Apple 即将推出的新产品的八卦。8 年后,他辞掉年薪 6 位数的医生工作(但读医学院花了万),全职经营(08 年时)同样年收入 6 位数的博客。

2016 年,MacRumors 月独立访客数差不多是 1 千 2 百万。大家看惯了各种几亿用户(包括僵死粉以及不值钱不愿花钱的用户)的(成百上千人做出来的)产品,可能会对这种个人博客的访问量嗤之以鼻。但 MacRumors 这种针对 Apple 产品的小众博客确实不错,网站访问者的广告价值很高(Apple 产品的用户都舍得花钱)。

The Eight Fallacies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archive)

这篇非常简短的文章应该是湾区日报分享的第一篇可以背下来的文章吧。基本上每个对分布式系统或者自称后台工程师的人都要熟知的。

程序员跳槽到新公司后如何尽快树立权威 (archive)

这是一篇搞笑文章,夸大了很多真实工作中有心机的人管用的伎俩。文章描述了跳槽新公司的第一周,每天如何循序渐进地树立自己伟岸的形象。

作为新员工在周一入职后,立刻要一张站立电脑桌,树立自己身体感官上俯视众生的感觉;周二,阅读团队的代码,面部表情痛苦万分,仿佛代码烂得没有天理;周三,在 standup 的时候不许别人多讲,只许自己滔滔不绝放出当下各种热门技术名词;周四,自带机械键盘,修复简单的 bug,但 code review 得在深夜发出;周五,此刻你的权威已树立,可以 work from home 一天。

不准你批评创业公司 (archive)

由聊天软件 Peach 的上线而引发的讨论。作者认为,像 Peach 这种由创业圈成功人士(vine 创始人)做的 app,应该经得起大众的质疑,而不是一上线就让所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边倒的表扬。

硅谷已然有种风气,创业是高尚的,作为路人甲的你不能说三道四批评指责。

网站使用 https 的好处不只是保护隐私 (archive)

尽管是 CertSimple 的用来教育市场的营销文章,但也值得看看。浏览器们逐渐把 HTML5 的很多功能弄成 https-only 的,搜索引擎们也把使用 https 的网站排在搜索结果前列,反正就是逼着站长们一定要用 https。

2016/01/31 第 476 期

Repetition

很多时候你跟别人说一个产品的 idea,别人脱口而出“这东西别人早做过了”,“这难得不是 X 吗?几年前有人做了,但失败了”。一个产品成功或失败有太多的变量了(时机,执行者,依赖的技术的成熟度等)。

过去别人的失败并不能预示将来你也会失败。

How Facebook Squashed Twitter (archive)

Facebook 在 09 年对 Newsfeed 做了重大改进,在关系图谱(亲戚朋友等真人)的基础上也加入了兴趣图谱(新闻)。新用户用上了 Facebook 后有什么理由再去用只是兴趣图谱的 Twitter?

09 年初,Twitter 与 Facebook 的手机用户差不多;但 09 年后 Facebook 依然高速增长,Twitter 增长放缓。Twitter 的老用户们、尤其是超级用户们对 Twitter 是有真感情的;但新用户注册完 Twitter 后都不清楚 Twitter 这东西是干嘛的,该关注谁?该看些什么?Facebook 好歹一开始还能加生活中的亲戚朋友,慢慢地培养与这个产品的感情:)

San Francisco Bubble (archive)

这是一个来自纽约的工程师对旧金山地区的观察:太多垃圾的创业公司,做着垃圾的 idea,招了一批从速成班出来的垃圾程序员,乱花风投给的钱,宠坏了这批垃圾程序员,抬高了整个地区的物价(连一小份沙拉都要 $16?)

Startup Interviewing is Fucked (archive)

一篇抱怨当下创业公司不切实际的,落后的面试工程师的方法,都在学大公司问算法题,一方面容易错过那些真的能做事的人,一方面容易招到只会做题不会做事的人。他强力推荐创业公司在面试中进行结对编程,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同时测试双方是否能合作融洽。

GIF 搜索引擎 Giphy 的故事 (archive)

GIF 动图是当代互联网重要的组成部分:)GIF 看上去应该是年轻人玩的东西,但 Giphy 的创始人们算老人了,30 好几创办 Giphy。因为是搜索引擎,所以盈利模式是广告。

在办公室里用 Slack 玩 Giphy,小心别弄出 PG-13 的图:)

2016/02/01 第 477 期

Uber's virtuous cycle

这是著名博主 Andrew Chen 加入 Uber 以来发的第一篇博文。展开讨论了一个良性循环:司机越多,打到车的时间越短,越多人愿意用 Uber,司机空车时间越少,激发了更多人想开 Uber,如此循环。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的创新模式比如今的硅谷好 (archive)

许多城市都在力争成为下一个硅谷(硅绿洲,硅沙滩等),他们抄错了对象:硅谷模式不够好,应该学学文艺复兴时候的佛罗伦萨

Stealth is Overrated

一种现象:创始人们对自己做的东西遮遮掩掩的;“你们公司是做啥的?”“现在还不能说,我们还在 stealth mode。”以为你是 Apple 公司啊?这么神秘。

早点告诉别人你在做什么,可以很容易得到很显而易见(但你当局者迷看不见)的反馈;你也可以练习如何给别人 pitch 你的产品;现在不练习,以后真正接受媒体采访,话可能都说不利索了。

远程工作并非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archive)

在家里办公效率或许不高,因为家人会时不时地过来打扰一下,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但这正是远程工作的好处,你能与家人有更多相处的时间,能在孩子的童年投入足够多的时间。

当 Semantic Versioning 不适用的时候 (archive)

本文解释了为啥面向用户的 app 用日期做版本号比较好;当然,面向程序员的 library 最好用 semantic versioning。

App Store 里大部分的 app 的版本号是用 Semantic Versioning(如 1.0.2)。少部分是用日期(比如 2016.01.12),比如 Wealthfront 以及湾区日报(不要脸!)。

2016/02/02 第 478 期

硅谷有哪些阴暗面 (archive)

这是 Quora 上的一个问题,里面的回答与我经历的现实中的硅谷比较接近(媒体上报道的哪些光鲜亮丽的硅谷们都是另一个平行时空的东西)。

硅谷是很多人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但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是你闻所未闻的,没有很好的员工福利,没有很多用户,其实也没有那么忙。也有很多骗子般的创业导师,各种忽悠型的创业孵化器,漫无目的浪费精力的社交活动。

赢在迈阿密,你只要有钱;赢在洛杉矶,你只要有名;赢在波士顿,你只要车牌号码位数足够少;赢在硅谷?别做梦了,这里 bar 太高了,咱们火星上见(Elon Musk 级别的才叫赢在硅谷)。

访问量=权利=金钱

MacRumors 创始人在 08 年时的感悟,那年他辞去医生的工作全职去做已经运营了 8 年的博客。在互联网上取得成功(面向普通民众的网站),你只要向一个简单的目标努力:访问量。

在 83 岁的时候,决定开发一个 app (archive)

这里的开发是指产品经理似的开发(提供 idea,对 UX 进行把关),而不是程序员似的开发(写代码)。文章大篇幅介绍了 app 的背景故事,还挺励志的一个故事。在晚年推出几款 app,很不错的体验。

"Among the things one learns as time passes is that everyone has to age, but not everyone has to get old.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stay young is to keep learning."

Making 20% Time Work (archive)

自从 20% time 被 Google 发扬光大后,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创新机制,很多是把公司里的小工具开源。本文针对开源公司内部工具提出了一套大家分工合作的办法

一个成功的开源项目不只是一堆代码,就像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一样,代码可能只需花 10% 不到的时间。要写博客介绍,要有详尽的文档,要有好的使用范例,要做一定的宣传,要协调贡献代码的公司外的开发者们,要调解代码贡献者们之间的冲突,要设计项目的宣传页面(也要维护),要做 logo 等等。

为何编程如此之难 (archive)

先别读这篇文章。作为程序员,你会如何跟非程序员解释写程序不容易这件事?为啥看不见摸不着的程序需要花时间去写去维护 -- 很多人其实都没想明白

2016/02/03 第 479 期

最危险的玩家:Braid 开发者 Jon Blow 的故事 (archive)

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搬进了自己开发的游戏里。33 岁那年(2004 年)开始开发 Braid,自己投资了 $20 万、开发时间超过 3 年;游戏开卖时欠债数万;某天查看银行账号,竟然多了好几颗零;换了辆特斯拉。

Braid 这款游戏最终卖了大几十万套,支持 Xbox、Windows、Mac、PS3 与 Linux。他的家庭很奇特,造成了他的性格他的思考,很大程度影响了后来做的游戏。他妈以前是修女,坚信基督;他姐姐是同性恋,他妈就与他姐姐脱离母女关系;他爸喜欢独处,回家不理家人。他在伯克利读了 5 年本科,还差一学期就毕业的时候,退学。

知道 Braid 这个游戏是因为看了 Indie Game 这部纪录片(Netflix 上有)。纪录片非常生动地展现了 Super Meat Boy、Braid 以及 Fez 三款游戏的开发者们在开发与上线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很真实,都很有个性(小时候都普遍性格孤僻,传统教育体系里认为的非正常儿童)。

幻灯片设计的建议 (archive)

这是来自 Square 的设计师的建议(估计常常给领导设计幻灯片:)。要讲故事,要从简,每张幻灯片字体颜色距离等都要一致,最重要的建议:加入 emoji 与 GIFs!这是互联网行业啊,都是搞笑人士。

为什么有些很垃圾的产品存活了下来并且还活得不错 (archive)

尤其是给大公司或者落后的组织(比如餐厅、政府、学校)用的产品,切换的成本太高,必须重新培训员工来使用替代品,常常要牵一发而动全身。文中举了 OpenTable 的产品为例 ……

12 天的 DDoS 危机 (archive)

Linode 在圣诞 / 新年假期受到大规模 DDoS 攻击。这是一篇写得很不错的 postmortem,从技术上解释了这是一次怎样的攻击,总结了经验教训,以及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SaaS 的新 UI

本文讨论了用聊天界面作为 SaaS 的 UI 的好处与潜在风险。如今的聊天 app 功能越来越多元化;在 SaaS 产品中引入问答式的聊天界面,降低了用户学习一套新 UI 的门槛(用户已经熟悉了聊天 app 的界面了)。

2016/02/04 第 480 期

简单之复杂 (archive)

做简单的产品:把最基本的功能做好了,给用户用;然后观察用户的使用习惯,再顺应民意进行扩展 --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Automating Our Infrastructure to Empower Engineers (archive)

Segment 分享了他们如何用 Docker/AWS/CircleCI/Terraform 搭建他们的 Infrastructure,包括如何保持本地开发环境,staging 以及 production 三个环境的一致。

Read Receipts (archive)

很多聊天软件有 read receipts,就是你发了消息后可以知道对方是否已经读到你发的消息。有的 app 默认有 read receipts,有的 app 不是默认的(需要用户手动开启)。到底有 read receipts 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自动调节屏幕色温的 f.lux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夫妻俩都是 Google 前员工(一个 05 年离职,一个 08 年离职)。电脑屏幕光线在夜晚看着很不舒服;写了小脚本去掉屏幕上的蓝光,这样屏幕光线在夜晚看起来爽多了。09 年开始全职做这个 app(财务自由就是好)。

你会像讨厌电子邮件那样讨厌群聊软件的 (archive)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电子邮件被白领们采用,就像现在群聊软件(slack,hipchat)走进办公室一样,一开始都是打着提高办公效率的旗号,后来却逐渐变成了办公室里一大时间杀手。同事们太能聊了,经常一堆与工作不相关的插科打诨。

2016/02/05 第 481 期

创业公司们从 Uber 身上抄错了东西

"Uber for X"(国内俗称 O2O?)遍地都是,都在学 Uber 开出跳楼价迅速占领市场。有点像考试作弊,把同桌的错题与同桌的名字一块儿抄了:)

努力成为 0.1x engineer (archive)

所谓 10x engineer 就是工作效率比一般工程师高 10 倍的牛逼工程师。作者的思考挺有意思的,不做 10x,而是努力成为 0.1x:能偷懒尽量偷懒。厉害的工程师是能判断该做什么 / 不该做什么,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埋头苦做。

有没有可能 iPhone 成为你的唯一电脑 (deleted)

大胆畅想一下未来。好几年前公司里都是台式机;后来公司里普遍都是 Macbook 外接显示器(可以带回家继续干活);以后有没有可能直接 iPhone 外接显示器外接键盘?

从创业公司 CEO 变成一个普通人是什么感受

很有代表性的事情:不再做 CEO 离开公司后,发现个人的 Amazon 上 Prime 帐号与公司邮箱是绑定在一起的。创业过程中,往往创业者的个人与公司之间没有明确界线,个人账号与公司账号通用,比如个人信用卡支付公司用的 SaaS 每月账单,公司邮箱注册个人用的线上服务等。

Lists are the new search (archive)

人工编辑的网站列表(早年的雅虎)大到难以找到你想要的网站,然后搜索引擎来了(google);后来网上的信息多到用搜索引擎也很难找到你想要的东西了(或者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就又有了人工编辑的各种小列表。

2016/02/06 第 482 期

在 Uber 工作 4 年多学到的东西

  1. 先搞定供给方;有了供给,需求很容易上来;反过来就比较难。
  2. 别光听用户的,看数据,动脑子思考。
  3. 这种供需市场的东西,光靠产品与代码解决不了问题,运营很重要。

The rise of the vertical reputation graph (archive)

简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找工作或者招人越来越看重 portfolio,比如程序员有 GitHub,设计师有 Dribbble,直接看你做了哪些项目。然后搜索你的 ID,看你在网上留下哪些言论。

这篇文章是上个月底发布的,颇有唱衰 LinkedIn 的意思。LinkedIn 所处的位置很尴尬,介于过时的简历与粗糙的 portfolio 之间。今天是星期五,2016 年 2 月 5 日(美国时间),LinkedIn 跌了 43.58%,市值蒸发过百亿(约等于蒸发了一个 Twitter)。

编程职业不适合我 (archive)

青少年时期学编程很快乐,不用考虑代码风格;工作后在公司编程有各种条条框框,如果不直接做产品的话压根就想不明白自己干的活到底有没有价值。

留在公司只是为了还清读大学而欠下的贷款;还清后再不为别人的改变世界的梦想而写代码了 -- 在美国年轻人里很有代表性的心路历程

1996 年时 Sun 差点收购了 Apple

那时候 Apple 市值不到 $40 亿。2010 年时,Sun 自己以 $74 亿卖给了 Oracle。

如何为你的产品写好文案

文章给的建议不错:尽量说人话,看你的用户怎么描述你的产品的,用他们的语言来做文案。到哪里找用户的语言?采访用户,论坛,Quora,以及所有网上找得到的提到你产品的地方。

2016/02/07 第 483 期

Dropbox 或许成不了 LeBron James,但还是可以打 NBA 的 (archive)

Dropbox 员工福利依然是湾区数一数二的,非但没有裁员迹象,招聘力度依然强劲,为啥媒体(甚至投资人)不断唱衰他们?主要是外人对 Dropbox 的期望太高了。

或许 Dropbox 目前真的值不了 $100 亿,但 $10 亿总是有的吧?打个比方,Dropbox 是高中生明星球员,目标是最终进入 NBA。但大家对他期望太高了;忽然有一天,大家意识到他成不了 LeBron James,但其实也不会那么糟糕啊,他的水平打 NBA 还是绰绰有余的。谁规定说 NBA 每个球员都得是 LeBron James 级别的?

Asana 公司如何利用 Asana 产品部署代码 (archive)

对于一家技术公司,我一般对两件事特别感兴趣:

  1. 公司内部员工平时如何使用公司开发的产品(所谓 dogfooding);
  2. 如何部署代码(属于团队运动,很能反映一个工程团队的实力)

Twitter 该如何自救

黄易山从侧面回答了 Quora 上的这个问题。你在 Twitter(微博也是?)上越红,用户体验越差,因为每天都要接受陌生人无理由的公开谩骂与羞辱。最好的使用 Twitter(或微博)的办法:进入只读模式,不发言。

第一次成为 tech lead 容易犯的错误 (archive)

总结起来,就是过于注重 tech,而忽略了 lead。

The Maybe Pile

经常有人面试后被所谓的默拒:对方公司也不告诉你要招你还是不招你。显然,你被放到了 "maybe pile" 里。文章认为,"maybe pile" 是不对的;这样只会给 candidate 留下坏印象。既然是 "maybe",那就是此刻不合适了。

2016/02/08 第 484 期

有影响力的工作未必是有技术含量的

太多技术人员都喜欢只做、或只看得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复杂的算法),而不喜欢做、或看不起没技术含量的活(比如开会、项目管理、与人沟通)。于是给别人打工的则碰了职业天花板,自己创业的则做了没人要的产品。

走捷径的乐趣

针对 Parse 即将下线的思考。Parse 让想偷懒的 App 开发者们只需专注于写凌乱的前端代码,而不用花时间去搭后台,所谓的走捷径,可以快速验证创业 idea。

Parse 下线后,App Store 里将会出现一大堆完全不能用了的依赖 Parse 的 App;那些 App 的主人们或许压根就不知道他们的 App 是依赖 Parse 的,或许也不知道什么是 Parse,因为,他们的 App 是请外包公司做的:)

开发者们其实没那么大动力去更新 app,毕竟大部分的 app 是没人用的。每次 ios 升级后,又有一大批 app 不兼容,可以下载但运行不了,永远留在 app store 里,直到开发者们不再交钱而过期

How We Built a Tech Startup Without Tech

俩创始人不会编程,靠纯体力劳动创建了找设计师的“线上”平台 — 电话、邮件、各种线上工具。从第一天就开始收费。

后来懂技术的另一创始人加入,盲目做网站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用户不满。再后来『按需』用技术:纯手动操作的流程中有用但低效的部分才用编程解决。

争取前 500 个用户的可行办法 (archive)

很朴素谦卑省钱的方法,一步一步先争取到 500 个用户。没看错,不是媒体上报道(或虚报)的几千万几个亿,只是从 0 到 500。

A Framework for Scaling

一套很不错的幻灯片。创业公司先根据自己的产品属性定义 unit of value,可以是一个用户、一个 TB(大数据公司)、一台服务器(主机托管)等,然后找非线性增长这些单元的机会(网络效应、标准化、平台化)。

2016/02/09 第 485 期

设计师需要写代码吗

这是 Quora 的设计师在向世界上大部分在平庸的公司工作的同仁们炫耀 Quora 内部十分了得的开发工具,高度的自动化流程,顺畅的代码持续部署。

在公司里写代码,很多时间都花在找代码的过程上,某个 bug 某个功能相应的代码片段在哪里?Quora 里有小工具,可以在网页上点击一下,自动映射到相应的 Python 代码片段,再点击一下,打开文本编辑器直接修改 -- 所以设计师们可以方便地改网站的外观,并且可以几分钟内自己部署代码到 production。由于网站高度模块化,如果修改的那一部分弄砸了,也不会影响到其他模块。

今年是 2016 年,这篇文章展示的是 Quora 在 2012 年的技术。

手机屏幕越大,使用越频繁 (archive)

因为大屏手机把平板电脑 / 笔记本电脑的生意给抢了,比如阅读 / 看视频。

创业公司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更没有机会 (archive)

即使在所谓科技圈,非技术的东西更重要(营销,渠道,运营,各种资源等)。

There will continue to be successful startups that are mostly focused on the tech part — but it has to be deep tech, not just clever tech.

Uber 换新 logo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其实不只是换 logo,这是一个 rebranding 的过程。从 2013 年底开始陆续找公司外的人做,拖了很久,去年初决定公司内的设计师接手继续做。Uber 品牌的设计过程基本就是在为 CEO 量身定制他的个人品牌的过程,艰难无比。

To Kill Code (archive)

往往因不理解现有代码的行为而改了代码,引入 bug。文章提议,测量代码的 running coverage:一段时间内哪些代码没有被执行到,这些都可以大胆删掉(风险相对小),扫除定时炸弹。

一段代码跑了 10 年,公司里理解这段代码的人都离职了,谁还敢改这段代码?

2016/02/10 第 486 期

Building a Business, not an App (archive)

两个例子鲜明对比:Unread 是很流行的 iOS RSS app,开发者每个月赚 1750 刀,与付出的劳动完全不成正比,还不如去找份工作;Pleco 是给老外学汉语的 app,界面不算精致,但赚的盆满钵满。

只有极少数单一平台的纯粹的 app 能为独立开发者们带来稳定收入,其他的必须是已有 business,已有品牌的自然扩展,比如文中详细介绍的 Pleco,2001 年开始上线(没看错,15 年前),在 Palm 上卖了好几年(与 App Store 不同的生态),他们买中文字典、手写识别技术等的授权,app 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其他的例子:做了几年的论坛,有了品牌有了用户,再推出 app;做了几年科技媒体,有了品牌有了读者有稳定的广告收入来源,再有 app。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你当然也能举出就靠一个 app 养家糊口的独立开发者的例子,很少罢了。

Twitter 的身份危机 (archive)

说的是 Twitter,但其实是所有以广告为主要盈利手段的公司。这类公司有两种:

  1. 拼用户数,纯卖广告(Snapchat,其他线上媒体公司);
  2. 靠自身平台采集用户数据,然后数据开放给他人,让他人更好地投放广告(Facebook)。

大家普遍把 Twitter 归为第一种,只要用户增长一放缓,股价就大跌每个外人瞬间都化身 Twitter 的产品经理畅想各种产品功能;如果 Twitter 明确转成第二种,或许还能转移各方对用户增长放慢的注意力,安心干点用户喜闻乐见的事。对了,今天 Twitter 市值跌破百亿了,LinkedIn 也接近百亿了,而 Yelp 的市值差点就要跌破十亿。

Apple 的软件质量不断下降 (archive)

文章报怨的主要是 Mac 与 iOS 上的那些原装 App。我觉得,如果 Apple 那些原装 App 都很牛逼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在 Mac 或 iOS 上开发 App 的公司还怎么出头?每个 Apple 的原装 App 都有第三方替代品,你得让他们看到希望啊~

如何估计软件开发的时间 (archive)

没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如何估计某个软件功能开发的时间?文章介绍了一种方法:把开发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叫几个熟悉代码的工程师过来,让他们当场讨论每个阶段需要的时间。

我在搭建与运营 Hacker News 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archive)

Paul Graham 做 Hacker News 的初衷只是为了测试他与 Robert Morris 开发的新语言 Arc,顺便为 YC 的创始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分析链接讨论问题的地方。

本文写于 2009 年,HN 那时已运营了 2 年,当时的日独立访客数 2.2 万。与所有线上社区一样,HackerNews 最有价值的是那些高质量的用户高质量的讨论。如何保证用户持续高质量,分享的东西持续高质量,发表的言论持续文明礼貌高质量,比加个新功能或者美化界面要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

2016/02/11 第 487 期

办公自动化 (archive)

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大家普遍认为只有低收入的那些工作才容易被自动化起来,但其实有很多高收入的工作可以用现有的技术半自动化,甚至全自动化(然后让那些人失业?)

Rocket Internet:欧洲的创新工场 (archive)

标题中的创新工场,no pun intended:)Rocket Internet 旗下的公司们大批量山寨美国的互联网公司,然后再卖回给原创公司,屡试不爽。社区类的网站不容易抄袭,电商网站最好抄。

Rocket Internet 在德国。德军擅长打闪电战:开始抄一家公司的时候,空投三个人(CEO,COO 与 CFO),都是投行出身,30 岁左右;快速招人,快速扩张,砸钱买 Google/Facebook 广告快速拉用户。用几个月时间,占领欧洲市场,然后向被抄袭对象兜售:想进军欧洲市场?买下我们的公司吧!商业模式很清晰,他们也觉得他们是德国的骄傲,抄袭一点都不可耻。

他们请了个 PhD 专门研究被抄袭的那些网站的最新动态(加了新功能?界面小改进?按钮左移了 2 个像素?),然后整理成邮件,每两周发给他们旗下的山寨公司的 300 个 CEO 们。每周电话会议的讨论内容主要是,如何紧跟被抄袭公司的动向,更好地抄袭。德国人做事严谨的作风,可见一斑:)

Spotify 与垃圾音乐以及虚假点击的战争 (archive)

一首歌在 Spotify 上被播放一次(至少 30 秒),音乐人得到 0.001 刀至 0.007 刀的收入。音乐人该用什么手段来弄虚作假赚 Spotify 的钱?而 Spotify 又该如何与这些混蛋对抗?

谁是 iOS 独立开发者 (archive)

作者根据自己在西雅图地区的 iOS/Mac 开发者朋友圈的观察:几乎不可能光靠自己个人开发的 iOS app 养家糊口,除非有其他方面的收入来源(比如 freelancing,兼职,全职工作,同时做 Mac app 等)。

可能有人会说文章作者身边的朋友太少了。传说中当然有光靠一两款 iOS app 养家糊口的,只是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而已。

曾经的 Secret 技术层面上是如何运作的 (archive)

已经下线了的 Secret 的联合创始人写的。他们一开始是放在 Google App Engine 上,各种加密。基于这种架构的 prototype 一个周末一个人应该可以弄得出来。

2016/02/12 第 488 期

Making sense of MVP (archive)

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快速迭代地做产品的理念。绝不要埋头苦干几年做产品,想给用户一个惊喜;应当尽快推出能给用户使用的产品,与其说是 MVP,不如说是 earliest testable/usable/lovable。文章最后举得 Spotify、Minecraft、乐高等的例子挺不错的。

原文的第一张配图值得细细体会:)

每个产品都要有的 3 个 dashboard (archive)

一个产品上线以前都要定义一些关键指标,做一些 dashboard 展示出来,才能知道产品上线后表现如何进而持续改进。

三个必须的 dashboard:用户通过什么渠道进来的、用户与产品如何互动的(如点了哪些按钮)、盈利相关的(广告展示次数、转化率等)。

没任何东西是免费的 (archive)

批判 Facebook 的 internet.org。让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免费用那种只可以上 Facebook 以及一小撮可有可无的网站的“互联网”,这根本不是互联网。

网民们消耗自己的时间与注意力,“免费”地使用某些网站,顺便看一下网站上的广告,都以为钱才是钱,而时间不是钱。

Stack Overflow 不在乎用户是否用了屏蔽广告的软件 (archive)

广告是 Stack Overflow 的主要盈利手段之一。用户不喜欢网站上的广告,是因为广告与网站内容不相关、广告质量低劣低俗。所以 Stack Overflow 内部对广告的质量与相关性严格把关。

A Simple Way to Run a Sprint Retrospective (archive)

互联网公司里的小团队很多都搞 sprint,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的组内任务计划。在计划的同时,也要回顾总结上一个 sprint 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本文专注于回顾总结 sprint 的这方面,提出了 Start,Stop 与 Continue 三部曲:哪些可能有价值的事情应该开始做(Start)、哪些做得不好的事情应该停止做(Stop)、哪些做得好的事情应该继续做(Continue)。

2016/02/13 第 489 期

被收购后你应如何调整心态 (archive)

作者是 Parse 的前员工(经历了被 Facebook 收购前与收购后的 Parse),很不爽 Parse 被下线。被收购后,产品不再是你的产品,而是“strategic alignment”

The Reality of Missing Out (archive)

阐述了广告行业的演化,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网站的展示广告、搜索广告,再到著名广告公司 Facebook 与 Google 的统治地位。得出结论:广告行业是零和游戏,赢者通吃;现在不是泡沫,而是重新平衡这个零和游戏,强者越强,害怕错过(missing out)独角兽的投资人们胡乱投资,而最后真正赚钱的只有 Facebook 与 Google。

The Snap Generation (archive)

很不错的介绍 Snapchat 历史、分析 Snapchat 为何逐渐走向主流的文章。

Snapchat 的阅后即焚其实是很有现实依据的:面对面交谈后,该记住的我们会记住,记不住的也就记不住了。

这才是真的社交场景。

青少年喜欢的社交网络是怎样的?

  1. 不能跟自己的父母用同样的东西(比如 facebook),不然就不酷了;
  2. 得把自己的秘密藏起来的(类比生活中喜欢把自己的房门关上,不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做啥)。

卖掉年入 6 位数的 App 的全过程 (archive)

作者花了不到 $500 请人做了个西班牙语圣经的 iOS App,有点盈利后再找人重新设计重新开发。运营 3 年,年入 $10 万。后来他把 App 卖了出去。本文详细描述了卖 App 的过程。

作者是会计学出生的。他做了市场调查才决定做西班牙语圣经的 app 的。

我们是如何快速部署代码的 (archive)

来自英国的在线博彩公司的经验之谈,分享了部署 web app 代码的最佳实践:低风险的数据库的 schema migration + 功能开关(低风险地发布新功能)。

这种业务跟钱紧密关联的线上服务,工程规范方面都做得不错。

2016/02/14 第 490 期

外国人如何在美国创业 (archive)

文中举了很多案例,都挺辛苦的,很多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有公司在美国,创始人在英国,白天睡觉晚上开视频与美国同事办公,一年 4,5 个月没见过太阳的。也有将 H1B 挂靠在学校然后不拿工资的。也有旅游签证进进出出美国的。

Don’t create a sense of urgency, foster a sense of purpose (archive)

这是写给管理层看的。别老是催进度,盲目求快;应该让团队有足够的 motivation。

Twitter 应该克制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 (archive)

Google 与 Facebook 让全世界都认为互联网公司唯一的发展模式是,无止境地用户增长,快速增长。但现实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不可能永远无止境地增长下去。

或许 Twitter 们(包括 Dropbox 们)的管理者们能做点什么降低别人的预期,同时也控制好自己的野心,旱涝保收稳稳当当一年赚几十亿,这样就好。当然,说得轻巧,管理者们各个都骑虎难下,投资人不放过他们,公司员工的荣誉感与虚荣心也不会放过他们。

Netflix 彻底迁移到 Cloud (archive)

从 2008 年开始从自己的 data center 迁移到 AWS,直到 2016 年 1 月份才迁移干净。这 8 年来,每月用户播放视频的小时数增长了 1000 多倍。他们不是简单地将代码从数据中心放到 AWS,他们基本上重新架构重写了一切。

如何设计一套很差劲的 API (archive)

函数名太短(故意省略个别字母),太长(iOS/Mac 编程),或用同义词弄晕程序员(EmptyActivity 与 BlankActivity 有啥区别)。过度复杂,不向后兼容等。

2016/02/15 第 491 期

Heisenberg Developers (archive)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 micromanagement(比如提前 2 周计划好的粒度很小的 JIRA tasks)极大地扼杀了程序员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在 micromanagement 之下,真正有能力的程序员会离开,留下的只是听话的不动脑子的混吃等死的 code monkey。

Zapier 技术上是如何运作的 (archive)

Zapier 是类似 IFTTT 的自动化服务。Zapier 的 CTO 描述了这个 10 几个工程师的小团队如何使用 Django,Reactjs,MySQL,AWS 等技术的搭建他们的线上服务的。

本着实用主义的便于运维的原则,他们的 session data 是放在只有一个表格的 mysql instance 里,而不是新潮酷炫的各种 NoSQL。不同类型的数据都是用 MySQL。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Designers shouldn’t code. They should study business (archive)

以前分享过说设计师应该学编程的文章;现在来看看不同的观点。人的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学了。就像玩 RPG 升级后,固定的技能点得决定分配给不同项目,攻击高了魔法就低了:)

"I would argue that those companies are as successful as they are because they have designers that are focusing more on what those businesses need than on how perfect every pixel is going to look."

其实工程师也一样,代码写得好与商业上的成功关系不是那么密切。

对于 Parse 下线的思考 (archive)

或许 Parse 这种一站式的啥都做(啥都做不精)的 App 后台服务真的并不赚钱。花得起钱的大企业都倾向于自己做后台;懂行的小开发者们也不舍得花钱用你的服务;不懂行的人找外包公司做 app 倒是有可能用到这种服务,但预算有限。

为何餐厅不愿与送餐 App 合作 (archive)

Postmates 提供送餐服务,他们上面列出的餐厅有很多并没有授权让他们送餐。餐厅里有的食物不适合外卖,有的餐厅也希望把食客留在自己店里就餐,也不想让给厨房增加压力去做那些外卖的食物。

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才不管小商家、小个体户的利益,他们要颠覆这个颠覆那个。文中提到,餐厅向 Postmates 抗议,不想自己被列在 App 里让用户选择,结果是,Postmates 直接忽略餐厅的请求。用户第一,方便用户就行;餐厅不是用户,所以不用理你。

2016/02/16 第 492 期

如何一周读一本书 (archive)

速读不是小说的书:先了解书的作者的生平,再读目录,读书的开头与结尾,快速扫每章每段的开头与结尾,再温习一遍目录。读完。

Ghost 如何从物理服务器迁移到 DigitalOcean (archive)

非常详尽的 step by step 的技术文章,内容的组织很结构化(每一步骤都有 why,how,result,resources),很方便阅读。

Greater Internet Fuckwad Theory (archive)

这是一个大家都明白的理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 + 匿名 + 有一堆观众 = 心理扭曲,甚至反社会。微博或 Twitter 这样的线上服务,帐号是匿名的,很容易恶言相向;FB 或 LinkedIn 上大多是实名的,会相对比较文明点。

硅谷人民不点击网页广告 (archive)

作者通过 Facebook 的 Audience Insights tool 的数据发现了这个事实。一般来讲,如果网站访问者多是科技圈人士,该网站的广告点击率会比较低,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业内人士都知道如何对广告视而不见:)所以要靠点击广告赚钱的话,最好做那种针对非科技圈人士的网站,最好没什么回头客的那种。有点像旅游景点的小店,饮料卖得很贵,反正来的都是游客,买一次就再也不来买了:)

NPS 实用指南 (archive)

现在的互联网公司都很流行用 NPS 来衡量用户满意度。本文讲得还算清楚。

2016/02/17 第 493 期

解谜游戏 The Witness 是如何制作的 (archive)

Jonathan Blow 用他在上一款游戏 Braid 赚的钱来开发 The Witness(几百万刀)。原本计划制作 18 个月,可供玩家玩上 5 个钟头的游戏,最后变成了耗时 6 年,可以玩上 100 个钟头。一个小团队,不差钱,精益求精。

应该多支持一下独立开发者。这是一套可以玩 100 小时的游戏,售价 $40。贵吗?对比一下,一部 2、3 小时的 IMAX 电影的电影票多少钱、演唱会门票多少钱等。

腾讯的美国人 PM 对中国手机 App 的 UI 趋势的观察 (archive)

继 2014 年底他发的那篇长文后,这篇文章是后续的一些观察:用户等级,弹幕,支付宝抄袭微信,各种 AI 聊天机器人,互联网金融产品等等。

Consistent, Thin, & Dumb: Redesigning the Spotify iOS App (archive)

团队人多了后,写 UI 的代码很容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同一类型的按钮在不同屏幕大小颜色有出入;而且很容易 UI 代码臃肿。看看 Spotify 的 iOS 团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他们每月有 40 人提交 iOS app 的代码,力争做到一致,简单的客户端代码,业务逻辑尽量放到后台(传 json 指导客户端如何显示)

Surviving Whatever Comes Next (archive)

来自 Mattermark CEO 的建议:资本寒冬到来前,创业公司的 CEO 该怎么做?

82% 的 Super Bowl 广告相关的搜索来自手机用户 (archive)

现在大家都是边看电视边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观众们看到 2016 年的 Super Bowl 广告,会立刻搜广告里的产品或品牌。移动设备并不是移动的时候才用,在家里,不移动的时候也用,而且用得比移动的时候要多。

2016/02/18 第 494 期

公开 Unread 上线第一年的数字 (archive)

Jared Sinclair 现在已经把 Unread 卖掉了。本文是他在 2014 年写的。他当年作为一个全职的独立 iOS app 开发者,用了 8 个月时间,每周花 60 到 80 小时开发 Unread,一款精致的 iOS 上的 RSS app。

这么精心打造的 app,赚钱吗?扣除个人所得税,扣除每个月的保险费,扣除 Apple 的 30% 提成,每月净赚 1750 刀。他其实也花了钱想尽办法做了广告。App 的盈利模式是付费下载,用户只需付费一次,这不足以养家糊口。上线 app 后,通过知名博客的推荐,比被 App Store 放在首页推荐的效果要好。

创业公司的估值是怎么定的 (archive)

Mark Suster 向 150 个风投圈的朋友做了调查,对当前形势表示乐观的只是少数。详尽解释了为何近两年创业公司们会有离谱的估值:市场决定。社交网络+智能手机的成熟+美联储低利率

美联储低利率 -> 养老保险,大学捐款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的钱如何增值?交给风投去投资这些创业公司 -> 投资人们怕错过下一个 Facebook,FOMO 的心理(Fear of missing out)-> 炒出来的高估值

Quartz 的新闻 app:用聊天的方式看新闻 (archive)

总算看到一款有点创意的新闻 app 了。看上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像聊天软件一样,你一言我一语,Quartz 发过来新闻,如果你感兴趣,它就再发相同主题的新闻过来。

还有 Apple Watch 上的 complications 的支持,用一个 emoji 表示此刻美国股市的情况。

写那种容易删除的代码 (archive)

我相信任何认真写过大量代码的人对这篇文章都能产生共鸣。删除代码是比写代码更带劲的事情。代码是不断进化的,无效过时的代码像地雷一样,长时间不删除以后可能会踩到。

文章用了很多例子解释了什么是好删除的代码,什么是不好删除的代码,如何区别对待。

Yahoo 的花生酱般的产品策略

十年来,雅虎的产品策略一直是像花生酱一样,这边涂一下那边涂一下,都很均匀,都很薄,没有重点。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

不过最近雅虎倒是在试着瘦身。比如今天他们砍掉了好几个内容频道。

2016/02/19 第 495 期

你并不会因为创业而显得多么特别 (deleted)

现在很多创业的人过于膨胀,以为自己创业就很了不起,创业就能藐视一切(包括法律),以为做错了事都打“我是创业者”这张牌来做借口。

其实,所谓创业,跟街上开店的摆地摊的都差不多,都只是谋生,没那么多冠冕堂皇高大上的噱头的。

Binpress 验尸报告 (archive)

2010 年创业,运营了 5 年多后,贱价卖掉。Binpress 是交易代码的在线市场,开发者们可在上面卖代码。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讲了 Binpress 的发展历程,以及分析最后为啥没有成功。如果再来一次怎样才能做的更好?找一个懂营销懂销售的合伙人。编程容易,但难卖钱。

开发者们普遍倾向于自己写代码或者用免费的开源代码;很多工程师尽管自己的时薪好几十块,也宁可花几小时自己造轮子而不愿花几十块买别人的代码。

理科生编辑维基百科页面,而不是写期末论文 (archive)

Wiki Education Foundation 与 200 多所大学合作,把编辑维基百科引入课程中。挺不错的做法。

Scale Trust, Not Lists (archive)

很多公司注重短期用户增长数字,而去做牺牲品牌形象的 growth hacking(比如全家桶?);就像任何人与人间的信任一样,让用户对品牌产生信任,是需要时间培养的

文中举了 Pinterest 为例:他们一开始给用户的通知邮件不显示 pin 的内容,这是为了逼用户从邮件点击进入网站,然后网站短期访问量会增加;但这样做用户体验不好。后来在邮件里显示 pin 的内容,用户不用点进网站就能在邮件里直接看,用户体验好,口碑好,品牌形象好,用户活跃度增加,良性循环。

创业公司糟糕的 board meetings (archive)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三种类型的糟糕的 board meetings。天气预报型,CEO 过了一遍大大小小无关紧要的指标;辩论赛型,为无关紧要的细节辩论然后啥决策也没法做;管理层个人秀,精美的幻灯片无数丰功伟绩的细节。

一些比较开明的公司都会在董事会后开 all hands,把董事会上讨论的东西跟全体员工通报一下。很多这样的公司的员工都误以为全世界所有公司都会这么做的,其实并不是的。在硅谷一些公司工作,太容易想当然了,以为全世界所有公司都应该免费午餐,无限饮料零食,都应该对员工开诚布公地通报公司各种关键指标等。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多样化的。

2016/02/20 第 496 期

Idea Debt (archive)

所谓 Idea Debt,就是一种“光说不练”的状态。有太多(自以为)好的 idea 挂在嘴边,存在于脑海里,却永远没有时间去实现。

工程师该如何在职场前进,如果不想管人的话 (archive)

每个人的技术水平,学东西的能力都会遇到瓶颈,所以工程师没法一辈子靠卓越的技术在职场上前进。那该怎么办?直接看原文最后一小节:)

后开源时代 (archive)

开源项目泛滥,功能雷同的项目层出不穷,让雨后春笋般的刚从编程速成班里出来的程序员菜鸟们眼花缭乱无从选择;开源项目的维护者们义务劳动还要被骂;商业公司使用开源代码会有法律上的顾虑。这就是后开源时代。

文章一开始还简述了开源软件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当代软件开发两大必备神器:GitHub 与 StackOverflow。在没有 Google,没有 StackOverflow,没有 GitHub 的年代,程序员们是怎么编程的?可以模拟一下,在不上网的情况下,写 8 个钟头程序试试看:)

产品经理应该了解电子邮件 (archive)

在不麻烦程序员与设计师的情况下,产品经理们可以直接给用户发电子邮件来测试产品 idea,可以用很多现成的工具拖拽出简单的电子邮件设计。

文中提到发给用户的邮件,open rate 在 20% 以上,点击率在 2% 以上,就算比较成功的了。湾区日报每天的邮件订阅 open rate 40% 左右,点击率在 10% 左右。很好吗?不,只是我的这个邮件订阅的人数很少罢了,不到 300 人。

Instagram 上的广告

文章抱怨了 Instagram 讨厌的广告。并不是简单的广告太多的问题,而是广告质量太差,无趣。好的有趣的广告,也是很多人会喜欢的,比如 Super Bowl 直播时的电视广告。

文中给出的一些数据:Instagram 广告的 CPM(每展示 1000 次)大概 5 刀~ 6 刀,不是特别贵,但也不便宜;一个 Instagram 帐号发的照片,粉丝里只有 1.08% 到 2.8% 的人会去互动一下,这个数字很小吗?不,对比一下,Twitter 是 0.1%,而 Facebook 是 0.37%。

2016/02/21 第 497 期

工程师进阶指南 (archive)

这篇文章教你如何在一家好的开明的公司里成为更好的工程师。减少各种开会,懂得拒绝过来打断你工作的人,成为 code review 高手,懂得团队协作等。

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讲如何做好 code review(假设读者们会使用 Phabricator):在公司里写代码是团队运动,要及时 review 同事的代码,不要让别人等太久;如果看不懂,就明确说看不懂,不要不懂装懂;而自己的代码最好分成比较小的 diff 给别人 review,最好在发 diff 给 reviewer 以前让 reviewer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让他们有足够的信息去 review 你的代码。

The Secret Lives of Tumblr Teens (archive)

这篇长文讲述了 Tumblr 上几个青少年网红的故事。他们在 Tumblr 上寻求心灵的寄托,张扬自我,吸引了百万粉丝,在 Tumblr 上放 Google AdSense 广告,收入不错,最后他们的账号被关闭了。

给我的 CEO 的一封公开信 (archive)

作者是 Yelp 收购来的送餐服务 Eat24 的客服,这是写给 Yelp CEO 的公开信。她每两周的工资是 $733.24,房租每月 $1245,生活窘迫。发表此文后,她被 Yelp 开除了(据说没直接关联)。

Yelp CEO 在 Twitter 上回应了此事。声称这种级别的(低收入的)工作,应该迁往生活成本低的地方,比如他们逐渐把 Eat24 的客服中心前往 Arizona。

Mobile, smartphones and hindsight (archive)

站在 2016 年的高度,回顾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在过去 15 年的发展历史。07 年的时候,iPhone 以外的“智能手机”上的 app 售价都很贵,平均 $20.90。

我 04 年的时候买过一部 Nokia 6600,算是智能手机了,能玩 3D 游戏(比如古惑狼)。用这部手机看完了第二遍的金庸小说。但 2004 年的时候,所有人看过我的手机后得出结论,手机其实只要能打电话与发短信就行了,其他功能都是累赘。

不用担心被 GitHub 绑架 (archive)

最近有一种声音:因为 GitHub 的网站没有公开源代码,而且 GitHub 是一家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公司,所以开源项目放在 GitHub 上不好,被平台绑架了。本文反驳了这种声音。

你想把你的项目从 GitHub 上迁移到其他平台,其实也不难(git 又不是 GitHub 私有的);GitHub 算是一个程序员的社交网络了,项目放在 GitHub 上比较容易让同行发现,大家也都有一个标准的熟悉的 web ui 可以使用,方便沟通。

2016/02/22 第 498 期

要做百年老店的 BuzzFeed

相当精彩的关于 BuzzFeed 的长篇报道。BuzzFeed 不像其他线上媒体那样刻意把流量牵引到自己的网站;他们巧用各种发布平台(如 Snapchat,Youtube,Facebook 等),针对各平台的特点定制内容。

BuzzFeed 相当的 data-driven,内部工具分析追踪原创内容被用户分享的路径,不断学习反思,不断改进内容。文中提到 2015 年很红的橘子哥的故事,即将被 BuzzFeed 拍成纪录片了。

一个人最后做成的事业,肯定多多少少能在他早年成长经历中找到一些影子;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感觉,但这或许就是 connecting the dots。BuzzFeed 创始人早年做过电脑教师,研究生时做的 research 是关于课堂上用的多媒体教学的软件的;他也是 Huffington Post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深谙互联网媒体的运作。所有这些元素加起来,就是自动化地,data-driven 的,新时代媒体 -- BuzzFeed。打怪练级,长期的积累是很重要的。

创业公司烧钱的合理速度是怎样的

这不是一句话能回答清的。取决于你现在的投资人是谁,有多大意愿继续投你的公司,你愿意承担多大风险,上一轮估值合理不,cap table 有多复杂等因素。

信息过载的时代 (archive)

创造内容(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与分发内容(社交网络)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发现好内容却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太多东西了,看不来,也不知道看什么好,每个人一天只有 24 小时。本文后面对内容推荐机制的思考值得看一下。

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程序员部队 (archive)

一大批民间程序员们自发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候选人)Bernie Sanders 做网站做 app。前两届的总统大选巧妙运用社交网络,并极大推动了 a/b testing 技术的发展。

那本届选战将是 app 与协同办公工具的舞台?敬请期待。

从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到 product market fit (deleted)

这是一个 email first 的产品进化的故事。在动手编程做产品之前,注册一个邮箱,这个邮箱就是用户与你互动的 UI:发邮件,手动处理邮件。确认这玩意儿确实有人会用后,再一步一步编程做 web app。

2016/02/23 第 499 期

Zenefits:从天上掉到地上的独角兽 (archive)

Zenefits 为其他公司免费提供 HR 平台,那靠啥赚钱?卖保险给客户公司员工,赚取提成,很不错的商业模式。问题是,卖保险是需要考取执照的;于是 Zenefits 就有一个神奇的脚本,帮员工作弊考取卖保险的资格认证,然后,东窗事发了。尽管你是独角兽,你也要遵守法律啊。曾经的有史以来成长最快的 SaaS 公司,成立两年就跻身独角兽行列的 Zenefits,这下子现原形了。

公司里的 HR 干的事情是体力活,Zenefits 的 HR 线上平台标榜的就是自动化,然而,这个 SaaS 服务的后台确是 Zenefits 员工手动地使用 Excel 手忙脚乱地帮客户处理各种请求,这难道就是自动化?

算是墙倒众人推吧?-- Zenefits 公司内部最近实行了禁酒令;Zenefits 一度告诫员工:No Sex in Stairwells。该公司文化历来是 party culture,玩得比较疯?在 Instagram 上可以搜到不少该公司员工一起 happy 的照片。

给『给 Yelp CEO 的公开信』的作者的公开信 (archive)

作者是即将 30 岁的女生,她以自身经历告诫那位在湾区生活潦倒发文博同情并要别人捐款的 25 岁女生:你可以打两份工,你可以与别人合租,你可以离开湾区,你可以去餐厅做服务员;世界上比餐厅服务员更不体面的事情多得去了,自助者天助。

Telling a good story is everything (archive)

作者曾在被 Twitter 收购了的 Vine 工作过,本文总结的一些职场经验很不错。关于如何 focus:每个人每周给出自己的 top 3 priorities,让团队每个人都看到。关于产品开发:把产品的忠实用户招进公司,他们的建议很有用。关于小团队如何与财力雄厚的大公司竞争人才:寄礼物,让面试官写信恭喜应聘者

The Art of the Commit (archive)

如何写好 git commit message?第一行不要太长(80 字符以内),简短有概括性并且时态一致(如都用 Add 而不是 Added),很多项目管理的平台会显示 commit message 第一行。

她缔造了 Netflix 的公司文化,这种文化最后让她被 fired 了

Patty McCord 在 Netflix 做了 14 年的 HR 的老大,她的那份关于 Netflix 公司文化的幻灯片被奉为硅谷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文档。一个员工可能只能在公司的某个阶段对公司有用,过了那个阶段,就该 move on 了。

离开公司的时候表现得像成年人一样吧,如果被公司开除了,记住两个原则:

  1. 别吃惊,你在这个公司的使命已完成,总会有那么一天的;
  2. 保持你的尊严,别哭哭啼啼大吵大闹的,与同事好好道别,潇洒离去。

2016/02/24 第 500 期

Jet.com 的员工们都知道其他人的薪水

俩员工,干同样的活,同样的薪水,一个满意现有薪水,一个不满意。不满意的出去找工作拿到 offer 回来讨价还价,公司给他加薪。俩人,干同样的活,不同薪水。原来满意的那人碰巧知道自己薪水低了,不开心了。

解决办法:同等级,同薪水;靠升职来加薪。公开透明,一目了然,不服的话就自己去要求升职。

值得去做的 Apple Watch Apps

作者在过去一年里做了 11 个 Apple Watch 上的 apps,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体会。watch apps 绝不能是 iPhone apps 的简单移植。好的 Watch app 应该善用手表上的消息通知、complications 以及 sensors。

Building your growth model and Ladder of Engagement (archive)

文章后面解释的 ladder of engagement 的思考方式挺不错的:用户对一个产品的热衷程度就像一梯子,不断往上爬。文中举了 Twitter 为例,解释这种梯子到底是长什么样的:)

Podcasts 颇为难走的广告之路

在 Podcast 里做广告,怎么衡量广告效果如何?怎么知道 podcast 里某个广告被听了几次?不像网站上的广告能看点击率或者 impressions。

LinkedIn Editorial: A Missed Opportunity

这是一个职业社交网络网站,同时也是大型职场线上媒体。上亿用户都是这个平台的免费写手,创造了以量取胜、以自我宣传为主要目的的劣质文章。

2016/02/25 第 501 期

在创业公司工作且有孩子的人到底花多少时间在工作上

Twitter 与 Medium 的创始人 Ev Williams 向有小孩的同行们做了个问卷调查。29% 的人每周工作 50~60 小时;2% 工作 90 小时以上;4% 工作 35~40 小时。

有个很有意思的趋势:年龄越大、所在的公司规模越大,工作时间越长 -- 当然,年龄大的,小孩也比较大,比较不用太操心;这就能放比较多的时间在工作上。

你从未听说过的最重要的 Apple 高管 (archive)

第一代 iPhone 其实很糟糕,不仅没啥 app 可用,性能还很差,又费电。Steve Jobs 就下定决心要自己做芯片了。然后文章里的主人公 Johny Srouji 就被从 IBM 挖了过来。最近的 iPad Pro 上线后,他被奖励了 90,000 股的 Apple 股票。

What’s Next in Computing (archive)

计算平台的更迭周期,10 到 15 年一次(类似 7、8 年一次的金融危机)。80 年代初的个人电脑,90 年代中期的互联网,前几年开始的手机。下一个革命性的计算平台是什么?文章头脑风暴了一些当前被媒体报道烂了的东西。

口述历史:1996 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网站

竞选双方分别请人(都是两人团队)做网站。那时怎么做宣传网站?送鼠标垫、电视上口头拼写出网址。竞选团队想改网页的内容?传真给开发人员。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访问量,没法像云计算时代点个鼠标就几秒钟迅速扩容,干瞪眼了

Stripe 内部是如何做设计的

做给开发人员用的产品大部分都是毫无设计可言的。但 stripe 倒是对设计看得很重,去看看他们的网站(或用一下他们产品的 dashboard 就知道了)。

2016/02/26 第 502 期

Jetbrains:硅谷不愿谈及的独角兽 (archive)

开发者们对 Jetbrains 应该不陌生,各种精品 IDE:IntelliJ、PyCharm、WebStorm 等。这是地处欧洲小国、不拉风投、脚踏实地、创业 16 年、打造精品 IDE 的公司。

这样的公司,没有内容营销、没有庞大的销售与公关团队;由于不花时间与媒体打交道,媒体也不愿报道。这样的公司,没有追赶各种新潮酷炫技术、没有知名风投各路大 V 的推荐。被问及他们的产品与微软的 Visual Studio 的对比,他们说:"Try it. Test it. If you feel it's better, use it." 就是这么自信。

LinkedIn 有比它的市值更糟糕的问题 (archive)

LinkedIn 上的内容是用户生成的,求职者们与招聘方各自生成的内容(文章、状态更新等)。他们有什么动机生成那些内容?自我宣传。一个充斥着自我宣传内容的平台价值有多大?

公司们会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在 LinkedIn 现有的这个平台上是招不到真正牛逼的员工的。

"As a result, LinkedIn is now, at best, a business card holder. At worst, it’s a delivery service for spam."

为什么新闻类的 app 都做不下去了 (archive)

新闻类的 app 一个一个地倒下,是因为社交类的 app 成功了。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类的 app 里看新闻、与朋友互动。做 app 先做一个平台(iOS 或 Android,选一个),火了之后才开始做其他平台的,避免浪费时间金钱。

本文还谈到了他们的新闻 app 做不下去后,他们转向另一个平台:邮件订阅!现在越来越多 email first 的创业公司了,比如之前介绍过的 The Skimm。

The Great Re-Anchoring (archive)

来自 BuzzFeed 的 VP of Design 的文章,主要讲公司里做设计的流程、设计师们做事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隔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反思一下现有的各种流程、做事方式是否还适用、是否依然高效。

做什么样的 app 能赚钱的 (archive)

作者提出了好的 app 必备的三个条件:

  1. 能赚钱(用户愿意买);
  2. App Store 上能被搜索到;
  3. 竞争对手太烂。根据这三个条件,他用了一些工具研究某些 app 的下载量与盈利、研究搜索关键词。

根据这套方法论,他决定去做西班牙语的圣经 app,花了不到 $500 雇人写了程序,一年赚 $10 万以上,最后把 app 卖了。

他写了一篇如何卖掉这个 app 的文章,湾区日报以前有推荐过。

2016/02/27 第 503 期

LinkedIn 里使用 Swift 开发的经验 (archive)

终于看到有主流科技公司的主流 iOS app 是用 Swift 写的了。介绍了开发 SlidesShare(小 app,源码 275 个文件)与 LinkedIn 主 app(大 app,源码 2748 个文件)时遇到的坑。

SlidesShare 开发了 3 个月,高峰时有 4 个工程师参与开发。新的 LinkedIn 主 app 开发了整整 1 年,高峰时有 50 个 iOS 工程师参与开发。2015 年夏天,在 Macbook Pro 上编译 LinkedIn 主 app(2748 个源文件),耗时 25 分钟;公司就给 iOS 工程师们配了 Mac Pro,编译时间立马减少一半。

风投里的各种头衔代表了什么 (archive)

科普文章,解释了 Partners、Principals、Associates 与 Analysts 都分别是干啥的。

下线 Just Landed (archive)

Just Landed 是查询飞机航班的 iOS app,运营将近 4 年,下线了。开发者总结了经验教训:航班数据不好拿到、质量差、api 太烂;一次性的付费下载实在赚不了钱;没时间没动力去更新维护。

里面提到一个开发者们都会遇到的问题:app 依赖了很多的第三方服务,那些第三方服务倒闭了、下线了后,你的 app 如果还想继续运行下去,就得被迫找替代品。这种情况遇到一次、两次、三四次后,如果 app 也没太赚钱,还有多大动力去继续维护 app?本文的这个 app 已经 2 年多没有更新过了。

Stack Overflow 的后台架构(2016 版) (archive)

所有机器都是物理机器,4 台 SQL server,11 台 IIS web server,2 台 Redis,3 台 ElasticSearch,4 台 HAProxy(CentOS)。网站 C#/ASP.net 写的。

他们是实用主义者。主要跑在 Windows 平台上,但 HAProxy 是搭在 Linux(CentOS)上。真的需要 11 台 web server 吗?不。其实只需要 1 台 web server 就能撑起 Stack Overflow 的访问量,他们还真的试过。那么多机器都是冗余,以防不测。

标准化平台的终结 (deleted)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早的电脑不同机型有不同操作系统;后来 Windows 一家独大,俨然标准化的平台;现在,Android、iOS、Windows 等众多 OS 并存。

2016/02/28 第 504 期

打造 Uber 内部最高 QPS 的 service (archive)

这是 Uber 内部 geofence 的 microservice,用 go 写的。没有复杂的算法、快糙猛、超简单、超稳定,开发人员新手入门边学 go 边开发,该服务唯一一次挂掉是因为入门级的 go 编程错误造成的。

170,000 QPS,95th percentile 的 response time 小于 5ms、99th percentile 是小于 50ms。

我刚好最近也在公司里第一次用 go 写了个小 microservice,所有代码加一起不到 3 百行,部署在 Amazon 的 ECS 上,很不错的体验。

The Guardian 如何不断改进他们内部的数据分析系统 (archive)

主流的线上媒体们都非常 data-driven。本文介绍了 The Guardian 内部的分析系统,小编们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文章访问量、阅读时长、访问来源、分享到了哪个社交平台等。

小编们靠数据做决策、选材、写稿子、做宣传,而不是靠主编们主观地拍脑袋决定。

Invest in Lines, Not Dots (archive)

这是一个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道理。风投与创业者每次见面都是一个点(dot),一段时间下来见了好几次面了,就连成了线(line),这样才能评估创业者的个人素质、进而决定是不是投资他们。

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太急了,都想一蹴而就、在没有任何积累的情况下都想一夜成功。风投都想见一次面就能投资下一个 Facebook 下一个 Google,创业者们都想一天之内就能有巨额融资瞬间几亿用户。连见几次面的耐心都没有。

程序员变老了该怎么办 (archive)

很多人都认为(一般情况下)35 岁以上的程序员在就业市场上会变得很吃亏,一方面技能跟不上,另一方面要价太贵了。程序员最主要的还是要持续学习,真的对干这行有兴趣的人,都没问题的。

如何与这 4 种难以对付的客户打交道 (archive)

很形象地归纳总结了 4 种麻烦客户:

  • Mr. I want it now
  • Mr. Complainer
  • Mr. Lazy
  • Mr. I know better。

我觉得这 4 种客户湾区日报都有遇到过:)

最主要的是要让客户们弄明白:

产品(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是人做的,产品背后是人,跟客户们是同一种生物的人,人一天只有 24 小时,人有时候是会犯错的,人是需要赚钱养家糊口的。

2016/02/29 第 505 期

我的 PhD 生涯 (archive)

即将去 CMU 任教职的 Jean Yang 在本文详细记录了她在 MIT 读 PhD 这几年(2008~2016)非常充实的生活:在学校的研究、几次暑期实习经历、各种课外活动、心路历程等。

搭配以前推荐过的 The Ph.D. Grind(斯坦福)一起阅读,可以一窥在美国计算机强校读博士的经历。

Why we moved to React (archive)

Instacart 一开始是用 Backbonejs 写前端代码;后来代码太乱、速度太慢、不好调试。然后他们就把 Backbone 里的大部分 view 都用 React 重写了。

如何让用户误以为你的 app 加载速度很快

文章介绍了几个很鸡贼的小技巧:放上进度条、抢跑(提前在后台处理,比如 Instagram 在用户还没点分享图片前、抢先在后台上传图片了)、放占位符(Facebook 的 Newsfeed、Medium 的图片加载)、用动画让用户分心。

API-based SaaS 的崛起 (archive)

所谓的 API-based SaaS:主要产品是 REST Api,这就是用户界面;没有 GUI 或者 GUI 只是附属品;核心价值体现在用户调用 API 后得到的数据;通常是按使用量收费。

Stripe(支付 API)、SendGrid(发邮件 API)、Twilio(电话、短信 API)、Contentful(内容管理 API)等都是 API-based SaaS。做这种 API-based SaaS 的,一开始很难说服别人来用,但一旦用户用上了就不容易切换到其他家的 API 了。

The Wizard of Oz Approach (archive)

这是 YC 的两个 partner 回复创业者的来信。要把精力用在最有用的事情上。不要在还没有用户以前花大半年去做酷炫的技术;快速做原型,靠人力手动地去做你原来计划让算法来做的事情。

一开始的产品的用户界面可以只是一个电子邮件地址(或者微信公众号),反正用户也不知道背后回复信息的是人还是机器人:)

2016/03/01 第 506 期

好的程序员与差的程序员之间的区别 (archive)

每个程序员都有写垃圾代码的时刻(比如赶进度的时候),但程序员的好坏就体现在如何处理自己写过的垃圾代码上,是完全不知道那是垃圾代码、还是视而不见、还是回过头重构干净?

文章标题是 Javascript,其实适用于所有程序员。

我学到的最宝贵的商业经验 (archive)

这是 Flipboard 的创始人 /CEO 写的文章。回忆自己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在自己的上一家公司做艰难决策时学到的经验:从一、两条大家都同意的 first principles 开始推导出结论。

All Software is Legacy (archive)

作者对自己维护的 perl 的 CGI module 有感而发,颇有哲理。我们现在写的每一行新代码最终都将成为 legacy;正如所有软件都有 bug,所有软件都是 legacy。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we learn from that and we make sure the future legacy is easy to understand. Write clean interfaces, good tests, descriptive commit messages. Another important thing is to understand the lineage; In CGI.pm’s case the module was in part responsible for Perl’s huge popularity early on, and even propelled Perl forwards. When the limitations of CGI.pm’s implementation were hit alternative code was written in response, again and again, leading to where we are today.』

几年前很多网站的 url 里经常看到 /cgi-bin/ 的字样,那十有八九是用 perl 的 CGI.pm 搭的网站:)

Stack Overflow 是如何面试工程师的 (archive)

由于 Stack Overflow 里 2/3 的工程师都是远程办公,所以面试主要也是远程的,用 Google Hangouts + 共享文档写代码,注重交流的过程而非 quiz。做招聘决定时,只有 yes 与 no,maybe 等于 no。

对于公司来讲,面试真的很难。连这么有经验的 Google 都觉得难。文中引用了 Google 管人事的 VP 的话:"We looked at tens of thousands of interviews, and everyone who had done the interviews and what they scored the candidate, and how that person ultimately performed in their job. We found zero relationship. It’s a complete random mess……"

不健康的 Hackathon (archive)

Hackathon 是很多公司用来招聘大学生、品牌宣传、利用免费劳动力的重要手段。但 Hackthon 不健康:鼓励不睡觉、提供垃圾食品、拥挤不通风、评判时偏爱口才好的而非动手能力强的。

2016/03/02 第 507 期

BuzzFeed 公司内部对待 data science 是什么态度 (archive)

只有提出好的问题,才能得到好的答案;数据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你得自己去弄明白 why;尽信数据,不如无数据;很多其他公司关心的关键指标都是噱头,切莫跟风。

与 Slack 分手 (archive)

因为电子邮件过多,转而使用 Slack 这样的群聊工具。结果,原来的一个信箱,变成了多个信箱(多个 Slack channels)。工作时开着 Slack 就像一整天都在开会一样,而且是同一个效率低下、叽叽喳喳、大部分与会者各说各话的会。

对理发店进行 growth hack (archive)

这算是互联网思维做理发店。如何把用户吸引进来?如何做好 user onboarding?作何让用户帮你宣传(referrals)?如何发短信通知用户快点再回来理发?

反驳“Twitter 没落了”的说法 (archive)

全世界所有人都被 Facebook 教育得只看活跃用户数(注册用户,登陆的用户)这个关键指标。而对于 Twitter 这个平台,没有登录的用户、没有注册的用户也是很重要的。

上周末 Stephen Curry 在 OKC 的精彩表演之后,他的所有竞争对手是在哪个社交平台上恭喜他的?不是 Facebook,不是 Instagram,不是 Snapchat,而是 Twitter!你不需要有 Twitter 账号也能看到这些内容。

Gmail 的 Smart Compose 是如何做出来的 (archive)

所谓 Smart Compose 就是 Gmail 网页右下方的编辑邮件的输入框。本文介绍了打造这个输入框的思考过程、需要考量的各种元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

2016/03/03 第 508 期

Scaling Knowledge at Airbnb (archive)

公司里员工多了后,分享信息就变得困难。Airbnb 的 data team 为了有效地在这家数千员工的公司里分享有用的信息,他们建了个 git repo,在里面放 iPython 笔记本文件等来描述、可视化数据,靠 pull request 进行质量上的把关。

他们用 Flask web-app 将 git repo 中的 iPython 笔记本、R Markdown 等文件展示出来,变成一个公司内部的博客,分享从数据里得到的有趣的发现,便于公司上下做决策。

找到内容营销的渠道

公司们都在做内容营销,写博客、做 infographics、做视频等,以期别人看到这些内容,顺便知道了他们的产品,然后再有一小部分付费。Okay,那有了内容后,如何让别人找到这些内容?

分发内容的渠道有两类:一类是你拥有自己粉丝的(比如邮件订阅、你公司的微博账号、你公司的公众号等),一类是别人的地盘(比如 Hacker News、别人的微博账号、各种论坛等)。自己拥有大量粉丝是个优势,但粉丝数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现代人普遍没这个耐心(也没这个本事),所以很多要嘛付费要嘛软磨硬泡求别人帮自己做宣传:)

给产品经理解释什么是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持续部署

科普文章一篇。解释了不少 DevOps 的概念,讲得还算比较清楚;也适合其他非工程岗位的人学习一下,这样才能用工程师熟悉的词汇与工程师交流:)

聊天 app 的几种做广告的方式

三种模式:"opt in" content channel(关注公众号后推送内容?)、伪装成 CRM(与公众号互动?)、sponsored content(品牌贴纸)。好吧,中国用户们会说,这些都是微信玩剩下的。

用户总是选择最简单易用的产品

你花了时间金钱精力做了 网站/app,用户根本不在乎; 他们生活中都有比用你的 网站/app 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你的产品只是他们生活中的 TODO list 里优先级极低的 item。

"Instead of trying to maximise your engagement with users, minimise it! Focus on minimising your impact on the users day. Start thinking of yourself as a utility, rather than a destination."

2016/03/04 第 509 期

中国互联网的创新与来自中国的潜在的竞争对手

给被宠坏了的硅谷的公司、及公司里被宠坏了的人敲响警钟: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市场厮杀惨烈,极快的产品创新速度;等他们内战结束了,胜出的极具竞争力的中国公司们将打过太平洋,大家多保重。

"…… a standard workday in China is 9AM to 9PM, and a standard work-week is 6 days long, from Monday through Saturday. This schedule is not just for a special event or right before a product launch; it’s the norm in China." 相比之下,我觉得在硅谷工作的人,真的被宠坏了。

"…… companies in China can’t afford to wait to hire that elusive 10x engineer. Instead of risking falling behind, they’ll just hire the 10 engineers they can hire today (even if less skilled) to get the job done faster." 小米加步枪,人海战术!

The Tim Cook Legacy

Jony Ive 负责 Apple 的产品,而 Time Cook 则是把握 Apple 这个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本文针对几个核心价值观列出了 Tim Cook 任上经历的几次危机,以及他的处理手段。

过去 Apple 是电脑公司、mp3 公司,现在是手机公司,以后或许是汽车公司,只要坚持这些核心价值观,这家公司就能持续创新、持续赢得用户信任、持续地赚钱。

UI 设计的核心原则 (archive)

Clarity、Flexibility、Familiarity、Efficiency、Consistency and structure。

如何比较不同创业公司开出来的 offer 里的期权

求职者拿到一些创业公司的 offer,怎么比较 offer 里开出的 option?作者是 Twitter 与 Tumblr 以前的董事会成员,他的建议是:不好比较,不要太关注期权。

"So instead of obsessing about comparing two illiquid, high risk equity packages, I encourage spending more time deciding if you love the founders, vision, product and culture."

这是个 To learn or to earn 的问题。To learn,就去创业公司折腾一下;To earn,就去成熟的大公司拿真金白银的钱。

156 家失败的创业公司的验尸报告 (archive)

CB Insights 汇总了一大批失败的创业公司的验尸报告的文章,并给出摘要。这份报告一直都在更新,最好把原链接收藏下来,时不时翻出来看看。

怎样才算失败?大家都能想到的:没钱了,运营不下去了。

2016/03/05 第 510 期

Going fast slowly (archive)

Varnish 发布 10 周年之际,其开发者 phk 有感而发:慢工出细活,打造优质代码。Varnish 的代码量除以这十年的有效编程时间,每小时增加 10 行代码。10 年前,他 40 岁。

文章的标题取得好:Going fast slowly -- 这里的 fast 应该是指 Varnish 的作用,帮网站提速;这里的 slowly 当然是这份优质代码发展、进化的十年时间,与足够的耐心。

"Perfection is attained, not when there is nothing more to add, but when there is nothing more to remove."

Content is King, But Context is God (archive)

每家互联网公司或多或少都有线上媒体的成分,都需要有优质内容(不管是其核心产品、还是营销用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平台、不同群体、不同情境而定制不同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 context。

Emoji 是如何被加入到 unicode 里的 (archive)

本文采访了 Unicode Consortium 的 60 多岁的联合创始人、现任主席 Mark Davis(同时也是 Google 的员工)。emoji 是何时被加入 unicode 里的?如何决定是否采用某个 emoji?

写 Twitter bots 的程序员死了后,这些 bots 该怎么办 (archive)

数千万的 Twitter 帐号是机器人自动发 tweet,微博的情况估计也类似。写这些机器人的程序员们如果死了,这些机器人还是会继续运行下去,直到服务器因为欠费被关了或程序出错自动停止:)

但如果程序员活的比 Twitter(或微博)这家公司久呢?hmm ……

Doing a TED Talk: The Full Story (archive)

这篇文章的作者很生动形象讲了他从接到 TED 的邀请、心理挣扎、彩排、到最后走上 TED 讲台的经历,很大开眼界。

如果演讲前需要背下演讲稿,要背到什么程度才算熟练?

要达到 Happy-Birthday 级别的记忆(餐厅里别人在唱生日快乐歌,你能随时加入一起唱,同时还能拍照、继续吃饭)。

要达到这种级别,TED 建议做这两个测试:

  1. 大声背诵出来,并保证比自己 2 倍速的录音要快;
  2. 背诵讲稿的同时,去做需要注意力的不相干的事情,比如看食谱边学做一道菜。

2016/03/06 第 511 期

Naked capitalism (archive)

关于成人网站的盈利模式的发展历程、排名前几大的成人网站的神秘的拥有者们、展望未来(VR?)等。来自 The Economist 的正经文章,没出格内容,办公室可以看。

采访 Etsy CTO:我们需要工程师,而不是开发人员 (archive)

Etsy 工程团队的一些实践确实很不错,尽管公司股价不给力:)开发重在技术,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工程是 multi-disciplinary 的活动,有过程、有原则、协调各种资源办成事。

公司大了后,应尽量避免引入新的技术、新的工具,避免重造轮子。每引入一样新技术,大家都得多掌握一样东西,轮岗到 oncall 的人最惨了,每次 oncall 都有新东西要学:)在 Etsy 里,若一个工程师遇到无法用公司内现有的技术解决的问题,而想引入新的酷炫的技术(语言、工具、编程框架等),都得通过一个 architecture reviews 的过程,征询公司内的工程师们(可能成百上千的人)的意见;很有可能有人过去遇到类似的问题,用公司现有技术很好地解决了。

The impact of the late majority (archive)

Ruby on Rails 之父 DHH 的文章。一个东西要让大众接纳是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的,尝鲜者毕竟是少数(尽管声音很大,让人误以为新鲜事物已经是主流了)。文中举了 Java 与微软为例。

现在各种编程语言五花八门,Java 似乎显得很老套,还有人用吗?这么多年了,大家都在说微软错过了互联网、错过了手机,没落了?Java 与微软都活的很好,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并不乐于试用新东西、也不会去大嗓门地吆喝。

"When the early adopters leave a successful platform, and take their passionate blog posts, flashy conferences, and video presentations with them, this is what’s left. A very large, yet quiet majority of users simply getting things done."

让别人正确的艺术 (archive)

不管在网上(论坛、微博等)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总是好为人师,争做思想警察,事无巨细地纠正别人“错误”的观点,一定得争执到对方(假装)“服气”为止。让别人正确一回吧,大家生活中都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呢。

"Are you coming to bed?" "I can't. This is important. Someone is wrong on the internet."

"Civilization survived for over 10,000 years before you and I got here with our snarky corrections and condescending rebuttals, and we didn’t exactly make a huge difference when we did arrive. It turns out we don’t have to try to stop people from thinking what we don’t want them to think, and that our energy is probably better spent elsewhere."

People 杂志如何运营他们的 Snapchat 频道

People 杂志目前有近 10 人的团队专门在运营他们的 Snapchat 频道,专门针对青少年人群,内容年轻化、有趣。广告收入与 Snapchat 分成。

对于“老”媒体来说,社交频道的运营都力争把访问量引导到自己的主网站上,因为网站上有放广告,这才有收入。而 People 放到 Snapchat 上的内容,并不是要把用户引导到自己的主网站,在 Snapchat 这个平台,他们就能与 Snapchat 广告分成了。

2016/03/07 第 512 期

App Store 里正在消失的中产阶级 (archive)

以 6 人小公司 Pixite 为例,讲述悲观的 App Store 经济。成立于 2009 年,Pixite 上线的几个 iOS App 都被 Apple 选为 Best New App。尽管如此,还是挣扎在破产边缘。

2008 年 App Store 刚上线的那一年,排行榜前几名多是独立开发者们做的奇怪的 app。而如今的 App Store 是贫富差距严重的地方,中产阶级正在消失中;排行榜前几名都是财大气粗的大公司的 app。

从不成熟的解决方案到明确的问题 (archive)

Makers 在公司里常接到上头的指令:做这个产品功能。本文认为,这种从解决方案入手的产品开发是不对的,应该先弄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值不值得做。

本文提出的这个弄明白问题所在的框架,相当有用,应该打印出来实践实践。善用 "5 whys" technique,弄明白 problem statement。

We Hire the Best (archive)

所有公司都声称他们是 "hire the best of best",都是扯淡。其实潜意识的,大家都在招与自己类似的人。本文最后提到的招聘方法不错:给 candidate 一个真实的任务,付钱给他们,让他们业余时间完成。

GitHub 创始人创业前没通过 Yahoo 面试、Whatsapp 创始人没通过 FB 与 Twitter 的面试、本文作者虽然创办了 Stack Overflow 但他也觉得自己肯定通不过现在主流公司的白板面试的。

做 Freelancing 最重要的是拿到现金 (archive)

做 freelancer 是很没保障、很没安全感的。只有现金才能给你安全感。常常会遇到客户(即使是朋友)想耍赖不给现金、还是少给现金,怎么办?

It’s all about the fucking Benjamins. Are you? 1 百元美金的头像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Splunk vs ELK:如何选择管理、查询 log 的工具 (archive)

开发人员常常要选择工具,是买付费的产品、还是用免费开源的?本文虽然对比的是付费的 Splunk 以及免费的 ElasticSearch + Logstash + Kibana,但整个对比、思考的过程值得借鉴到其他类别的工具的选择。

2016/03/08 第 513 期

错失了成为 Uber 早期投资人的机会 (archive)

差点能把 $25 万的投资变成 $11 亿。他当时在两个方面低估了 Uber:

  1. 创造一个供需双方平衡的 marketplace,很难;
  2. 要与政府、法规、政客作斗争,很难。

这个应该是『错过 Airbnb 种子轮、我的 $10 亿美金的教训』的姐妹篇吧:)

在没花钱做营销的情况下,Duolingo 是如何争取到 1.1 亿用户的 (archive)

学语言的 app 也能设计得像游戏一般让人上瘾;而且还有大 V 转推(Bill Gates 曾经是用户,但后来不用了)。Duolingo 创始人是 CMU 教授与其学生,CAPTCHA 的发明者。

Duolingo 提供英语认证考试,(据说)有些美国大学已经可以(或正在考虑)让海外申请者用这个认证考试代替托福(比考托福便宜)-- Duolingo 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

The Bikeshed email (archive)

这是一封在开源软件史上很重要的邮件,用 Bikeshed(自行车棚)指代旷日持久地无意义的争论。在批准价值百亿的核电站的建设提案中,人们往往会浪费大量时间纠结于自行车棚的颜色。

核电站本身太大、太复杂、太贵、太难理解了,讨论不来,或许其他人会去把关这个庞然大物的;不如花时间讨论一下简单的、便宜的、无关紧要的自行车棚吧。人们总是要表现出他们是有在做工作的,尽管做的是无关紧要的、浪费时间的、琐碎的事情。这邮件是发在 FreeBSD 邮件列表里,推荐阅读一下原邮件。

The flaw of averages (archive)

这个结论似乎有点出人意料:"Any system designed around the average person is doomed to fail." 但细想之下,似乎真是这样的。

每月超过十亿用户使用的软件产品 (archive)

只有三家公司拥有月活超过 10 亿用户的产品:微软,Google 与 Facebook。没有 Apple。Windows 达到月活 10 亿用了 25.8 年,Whatsapp 用了 6.8 年。Google 拥有最多月活超过 10 亿的产品。

2016/03/09 第 514 期

犹他茶壶的故事 (archive)

大家都知道犹他大学的图形学很厉害。1974 年,Martin Newell 在犹他大学读 PhD,他需要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来在电脑上渲染(然后发 paper)。他老婆建议用茶壶。

然后就有了计算机图形学里著名的犹他茶壶(Utah teapot)。

在别人的平台上争取用户并保持独立性 (archive)

在产品里调用大的社交平台的 API,可以很好地利用他们庞大的社交图谱发展用户;但如果他们把 API 停了、把你的 app 给禁了,怎么办?Josh Elman 的这套幻灯片讲解得不错。

"Build your product to be independent. Only use the platform for acceleration."

curl vs Wget (archive)

curl 的开发者 Daniel Stenberg 写的文章,对比了 curl 与 wget 这两个对所有程序员都无须解释的程序(这里的 curl 还包含了 libcurl)。

Instagram 里的一次提高性能的案例 (archive)

对后台 Django app 发送到手机 app 的 JSON 进行瘦身,从原来传 20 条评论减少到传 5 条评论,手机 app 与服务器性能大幅提升(内存使用量、CPU 使用率较少)。很直观的一次性能改进,算是 low-hanging fruit 吧。

建造了一百万个帝国的人 (archive)

Sid Meier 是经典游戏 "文明" 的缔造者,他本人的名字就是游戏质量有保证的金字招牌,所有游戏都叫 "Sid Meier's 某某游戏 "。在他 36 岁开始做" 文明 1" 之前,在作品与名声上已有了相当的积累。

文明系列游戏在这 25 年里,共买了 3300 多万份。文明 1 的主力开发者之一 Bruce Shelley 也是后来的帝国时代的主力开发者。我很喜欢文明系列,尤其是文明 4,伴随我在中西部度过了那几个漫长的冬天:)

2016/03/10 第 515 期

Designing the Conversational UI (archive)

越来越多的 app、线上产品在尝试使用聊天界面,比如之前介绍的 Quartz,用聊天界面读新闻。本文总结了设计这种聊天界面的注意事项,基本上是纯文本界面,跟命令行一样了:)

Medium 尝试让互联网变成文明的分享 idea 的地方 (archive)

似乎在 Medium 上很难看到低质量的、骂人的、人身攻击的言论。并非 Medium 不存在这样的不文明现象,而是一方面他们有人在管理,另一方面他们从 UI、产品设计上让你很难看到不文明的言语。

Medium 会优先显示你的好友的评论(看起来语言比较文明);Medium 支持在文中高亮句子评论,这样鼓励大家至少读一下文章再说话,某种程度减少了网上很多那种文章连看都没看就叫嚣『写得很烂、垃圾文章』的现象。文章最后也提到了 Medium 即将开始赚钱了,以后大家能在 Medium 上看到广告了。

The 5 Whys Of Feature Bloat (archive)

一个产品不断进化,功能繁多、复杂、难用,因为大家喜欢加功能、而从不删掉没用的旧功能。一个产品功能的维护成本(比如不断修 bug、兼容性)往往会比开发成本高很多。

一个产品功能可能还有极少数用户在用,如果删掉了,这些嗓门很大的用户会不爽,尽管大部分用户不 care、也不出声告诉你『没事的,尽管删』。短期利益看,删产品功能只会得罪部分用户、似乎没啥好处;长远利益看,降低了未来的维护成本(长尾、很长的长尾)。

使用群聊软件就像整天都在跟陌生人开漫无目的的会议 (archive)

Basecamp 创始人 Jason Fried 历数群聊软件种种罪状,他最后提出的这个建议不错:在工作中应该 "real-time sometimes, asynchronous most of the time"

以后工作中都要制定『聊天礼仪』,在你要 @ mention 某人、或者 direct message 某人的时候,请三思一下,你可能粗鲁地打断了某个 maker 的工作,maker 是需要连贯的几个钟头才能高效做出东西的,他们的时间是需要保护的:)

在 Venmo 工作学到的东西

同事吃饭 AA 制,小额转账现在很多都用 Venmo 了。作者是 Venmo 第一个员工,本文基本记录了 Venmo 早期的发展历程。公司差点做不下去,差点转型。幸亏最后坚持了下来。

早期的 Venmo 如何建立的工程团队?公司创始人穿着 Venmo 的 t-shirt 走在街上,被一个用户拦住;该用户一口气介绍了几个人过来;他们就一口气招了 6 个工程师。这一切,都源自街上的一次偶遇……

2016/03/11 第 516 期

手机 app 的 UI 设计要考虑 empty state

"Empty State" 或者叫 "Empty Room" 是指屏幕上没有数据可显示的情况,比如邮箱里没有邮件、文件夹里没文件、相册里没照片等情况。一般不要留白,可以放点笑话、教程、格言等。

就像编程一样,设计也要考虑各种 edge case。在 Pinterest 上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 Empty State 设计的例子。

Finding Product Market Fit (archive)

Segment 的创始人 /CEO 用自己的经历讲了一个道理:动手做东西很容易,做出别人想用的东西很难。技术人员出身的创始人很容易迫不及待地花时间解决现实中不存在的问题。

技术人员普遍不愿意做市场调查、也不愿与人交谈。与人面对面谈话不是创业所应该做的正经的工作;只有编程才是正经的工作。"But in reality, 20 hours of great interviews probably would’ve saved us an accrued 18 months of building useless stuff."

Bootstrapping in Unicorn Land

现在一讲到创业,普遍都默认是要融资、要先烧钱才能赚钱。然后很多人创业是为了融资,公司建设与产品设计都是为了融资的需要,融资以后只有两种可能:高速成长或者迅速消亡,没第三种可能。

融资后,成功的定义变得狭隘,如果不是估值 $10 亿,就不算成功。世界上真没那么多问题需要 $10 亿的公司来解决。

结交其他行业的精英

社交的最佳实践:“拥有一个 google.com 的邮箱很管用,不管发信给任何人,都至少会打开看一下。”看来如果公司有名气,使用工作邮箱发信,打开率与回复率大大提高:)

写给网站开发者的 HTTP/2 指南 (archive)

写的很详细、通读易懂的 HTTP/2 科普文章。如果你使用比较新的 Chrome 打开 Gmail,你就已经用上了 HTTP/2。HTTP/1.1 时代的很多最佳实践到了 HTTP/2 就不管用了。

2016/03/12 第 517 期

运营 AWS 10 周年学到的 10 条经验教训 (archive)

Amazon CTO 的文章。从 2006 年 3 月 14 日上线第一个云服务 S3 后,AWS 走过了 10 年。“There is no compression algorithm for experience.”

总结的这 10 条经验教训既可以当做运营 cloud business 的商业经验来看,也可以当做是搭建分布式系统的工程经验来理解,值得一读。

边换引擎边开飞机:"…… the evolution of Amazon S3 could best be described as starting off as a single engine Cessna plane, but over time the plane was upgraded to a 737, then a group of 747s, all the way to the large fleet of Airbus 380s that it is now. All the while, we were refueling in midair and moving customers from plane to plane without them even realizing it."

针对低端 Android 手机的 Facebook Lite 是如何做出来的 (archive)

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里,手机低端、网速慢。Facebook Lite 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 app。该 app 体积小于 1MB,直接用 TCP 从服务器传数据(而非 HTTPS)。

用 Emojis 做营销 (archive)

92% 的网民使用过 emoji;有很多东西不好文字表达,就用 emoji 了。公司们也纷纷花大钱设计品牌专属的 emoji,网民们发文字消息时用上这些品牌 emoji,相当于帮他们做广告了。

杜蕾斯做的套套 emoji 尽管还没被 Unicode Consortium 批准(as of 2016 年 3 月 11 日),但这个 emoji 的图片已经在 Twitter 上被传播了 2.1 亿次,估计有 26 亿个 impressions。相关阅读:Emoji 是如何被加入到 unicode 里的

Disrupting mobile (archive)

个人电脑的大部分用户从来都没用过小型机;算上发展中国家,手机的许多用户从来没用过个人电脑;下一个计算平台(VR?物联网?)的大部分用户或许不会与手机用户有太大交集。

Netflix 内部是如何打包并部署代码的 (archive)

还算中规中矩的套路:跑 Jenkins job 来跑测试、打包代码,然后把打包好的代码 build 进 AMI,最后由他们自己开发的 Spinnaker 流水线部署 AMI 到成百上千台 EC2 instances。

从 commit 完代码到部署完成,少于 20 分钟。当然,他们基本上是一个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的架构,每个 service 应该都不大。

2016/03/13 第 518 期

DeepMind 创始人: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未来 (archive)

在 AlphaGo 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之际,这是 AlphaGo 缔造者、DeepMind 的联合创始人 Demis Hassabis 接受 The Verge 的长篇采访。他们的下一步:游戏、医疗、机器人、智能助手。

Demis Hassabis 本人当年也是国际象棋神童;在英国年少成名,青少年时代就做职业的游戏 AI 工程师;剑桥大学计算机学士学位;开发游戏的那几年确实也做了一些卖座的游戏;为了了解人脑的运作,读了个认知神经科学的 PhD。在有了这些积累后,34 岁那年(2010 年)创办 DeepMind,4 年后卖给 Google。然后,就有了 AlphaGo。

没错,DeepMind 正在研究怎么玩星际争霸。“Strategy games require a high level of strategic capability in an imperfect information world — "partially observed," it’s called. The thing about Go is obviously you can see everything on the board, so that makes it slightly easier for computers.”

信任层次理论

这个理论是仿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提出的。线上服务必须取得用户不同层度的信任,用户才能给你他们的时间、个人信息、金钱等东西。网站、app 的设计都得循序渐进地获取用户的信任。

如果用户第一次访问你的网站,他们对你是不信任的,但你却想让他们在第一次访问的时候、在 5 秒钟内就决定输入信用卡号进行付费?这是不太现实的。文中也给出了一个信任的金字塔的图,从最底层的完全不信任到最顶层的很信任,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爬上去的。

A Better Format for Press Kits

小团队要上线一个 app,绝不是直接提交到 App Store 就完事了,你必须要寻求媒体报道。你得把 app 的 logo、截图、功能介绍等发给媒体朋友们。本文提议:你得有个网页放这些东西。

就是很普通的网页,有文字说明、有图片,看起来是只要是个人都能想到的主意。但是当你到了要上线 app 的时候,往往手忙脚乱,要嘛没时间做这种网页、要嘛不屑去做,直接把一个 zip 压缩包发给媒体朋友们 -- 他们很多都用 iPad 工作,你让他们在 iPad 上解压缩?

限制你使用的工具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设计师

这个道理对所有的 makers 都适用。当你有(看起来)无限的时间、最好的电脑、最好的机械键盘、(号称)最好的编程语言、人体工学电脑椅的时候,你未必能做出什么好东西。

个人(或小团队)最好的作品往往是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时候(时间、金钱、人力、工具)做出来的。Doing "whatever you want" is often more a curse than a blessing.

线上媒体“无所不在的内容”战略 (archive)

这是讲体育媒体 Bleacher Report 的多平台内容战略。当代媒体都是多平台发展的(网站,app,好几个社交频道),他们逐渐教育金主们(广告商与投资人)别老盯着网站访问量,社交频道也很重要。

一般每个社交频道都有专人管理、定制内容,不再千方百计把流量引导到网站了 -- 想想网红们是如何做广告赚钱的,都直接把广告发到社交频道上(微博、instagram),而不是引导进网站、再让人去点网站的广告;正儿八经的线上媒体们其实也能这么做。

2016/03/14 第 519 期

Bill Gates 的编程能力如何

他在微软高速发展、走向巅峰的 8、90 年代亲历了几次“Billg reviews”,从侧面回答了这个 Quora 问题。塑造了一个技术直觉一流、数据驱动、严厉的领导形象:Bill Gates。

以前也有分享过一篇 Stack Overflow 联合创始人 Joel Spolsky 写的,关于他亲历“Billg reviews”的经历。与会人员基本上都要数一下 Bill Gates 说的 Fxxk 的次数,数量越少,越好。

Product Hunt:用了 1834 天而一夜成名的故事 (archive)

Product Hunt 创始人 Ryan Hoover 早在 2011 年写的博客文章里就逐步提出了一系列运作互联网产品的理论,他把这些理论运用在了 Product Hunt 上。

同时,他的博客(以及 Twitter 帐号)本身也为 Product Hunt 后来的成功奠定了群众基础:花几年时间建立庞大的读者群。当你要上线一个产品的时候,你可以花几百块钱去做广告,这能把你的产品推到几千个潜在用户面前;或者如果你已经有了成千上万的粉丝了,这比花钱做广告效果要好得多。

Instacart 为成为 Uber for X 所做的无用功 (archive)

Instacart 是帮你去超市跑腿的类 Uber 服务。问题是,美国人平均一周去 1.5 次超市,算是低频的活动;而且帮你跑腿的人买到你不满意的东西的概率会很高,服务质量不稳定。

Uber 的模式适合用在打车上,高频(很多人已经不开车上班了、天天 Uber 或 Lyft)、司机的服务质量比较稳定。如果把这种模式扩展到低频、服务质量不稳定的领域,虽然美其名曰“Uber for X”,实际上差远了。

实用的 SEO 技术指南 (archive)

作者以自己经营的网站为例,介绍了一些(虽然众所周知、但很多人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的 SEO 技术。主要针对 Google。

第二次智能手机革命 (archive)

不考虑游戏的话,美国前 200 名的 app 的与前 200 名的网站差别不大。发达国家里,手机用户更多的只是用 app 来访问他们以前访问的网站,这是第一次智能手机革命。接下来就看发展中国家了

还没用上互联网的人口比用上了互联网的要多。下一代的 app 们该如何针对这些没还没用上互联网的人?会有哪些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2016/03/15 第 520 期

从越南难民到 Uber CTO (archive)

10 岁随母亲与弟弟离开越南到了马来西亚;难民身份被马来西亚拒了,又到了印度尼西亚;申到了美国政治避难;MIT 本科硕士;HP Labs、SGI、DoubleClick、VMWare、Uber。

童年经历过战乱、夜里躲空袭、拥挤的难民船随时会沉、遇海盗两次,从此以后,所谓艰难的创业历程、可怕的商业竞争对手,其实都不算什么了。

争取邮件订阅用户的方法汇总 (archive)

似乎“老土”的电子邮件又开始流行起来了,一方面出现了以邮件为主要平台的创业公司,另一方面公司们通过邮件订阅建立读者群然后转化一部分成为用户。

Dark traffic 是什么 (archive)

网站管理者们都希望知道用户是通过什么渠道进来自己网站的(微博?搜索引擎?某博客?),但越来越多访问的 referral 数据是缺失的(如通过聊天软件分享链接),这就是 dark traffic。

每天工作三小时,但天天工作 (archive)

作者是 iOS app 独立开发者,尝试了每天工作三小时的作息(节假日不休息)。由于每天工作时间很短,无形中迫使自己必须花最少时间做最重要的东西、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干活。

编程过程中,有时候会卡在某个难题,很容易花了几小时都解决不了。如果每天迫使自己严格工作三小时,就比较实用主义了:会重新衡量到底值不值花那么多小时去解决难题、或许有更容易的办法、或许解决 80% 的问题就足够好了。每天三小时,几天下来看不出效果;如果连续工作几星期、几个月,会比工作 5 天每天 8 小时干的活要多。

bitly 的故事:生成短链接的线上服务竟然也能赚钱 (archive)

bitly 08 年上线。早期过度关注用户增长,过晚地考虑盈利;尝试了五花八门的各种核心业务以外的产品 idea,痛苦挣扎过;最终坚持做下了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短连接服务。

bitly 的企业用户数量不多(1000 出头),每个收费很贵(每月至少数千美金)。所以,你可以有很多用户,每个收费便宜;也可以有很少的用户,每个收费很贵:)

个性化的短链接对品牌的传播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 pep.si(百事可乐)、nyti.ms(纽约时报)等。

2016/03/16 第 521 期

Dropbox 迁离 AWS 的史诗般的壮举 (archive)

2016 年 3 月,就在 AWS 庆祝开张 10 周年之际,AWS 的大客户 Dropbox 一方面庆祝 5 亿注册用户这一里程碑,另一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了为期 2 年半的迁离 AWS 的行动。

Dropbox 使用 AWS 8 年了,用户数据 500 PB(主要存在 s3 上)。本文全方位报道了 Dropbox 自己设计服务器的硬件、自己开发了一个类似 s3 的存储服务(一开始用 golang,后来改用 rust)、# 边开飞机边换引擎 #地史诗般地数据大迁移,耗时两年半,在与 AWS 合同到期前完成迁移。

这种大规模行动最令人骄傲、也最令人失望的是:用户丝毫没有察觉。令人骄傲,因为没有中断服务,用户正常使用;令人失望,这毕竟不是开发酷炫的新功能、工程师们没法指着屏幕告诉朋友们“这个是我做的”。

那 Dropbox 为什么要迁离 AWS?

  1. Dropbox 这种规模的服务,(据说)用自己的数据中心比较便宜;
  2. Amazon 也有类似 Dropbox 的这种面向最终用户的云存储,算直接竞争对手了,Dropbox 肯定不放心把自己的业务放到自己竞争对手的数据中心里

-- 可为什么 Netflix 就不担心?hmm ……

使用 Elasticsearch 一年以来学到的经验教训 (archive)

总结了几个在 production 里使用 Elasticsearch 遇到的坑。经验之谈:如果买得起 SSD,请尽快用上吧:)

The Amazon Tax (archive)

不错的比喻:在 AWS 上构建起来的互联网公司都要给 Amazon“交税”;赚的钱里有一定百分比是要给 Amazon 的;生意做越大,交越多税。

不想向 Amazon 交税?那然你就别用 Amazon 提供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互联网是精神鸦片吗 (archive)

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互联网产品开发者们都在力争把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上,越久越好,仿佛毒品、赌博一样,力求尽快让用户上瘾。这是道德的吗?这篇长文进行了不错的讨论。

Forget Epic Goals and Focus on the 1% (archive)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懂的道理:1.01% 的 365 次方约等于 37.8;0.99 的 365 次方约等于 0.03。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朝自己的目标前进一点点,这就够了。

2016/03/17 第 522 期

消除 iOS 代码里巨大的 View Controller 的 8 种套路 (archive)

本文应该算是 iOS 编程里比较经典的文章了,应该时不时温习一下。这些套路也可以用于消除其他语言的 MVC 框架里凌乱的 controller(或 view 与 controller 混合体)。

辍学的高中生做出访问量巨大的内容网站的秘方 (archive)

做内容网站要选好方向、然后要持续发布的高质量内容。他选了 10 个方向建立 10 个 Facebook 页面、买广告看哪个主题的页面比较有戏;然后搭 Wordpress、付费请人撰写文章。

不做市场调查、完全自己动手(编程 + 设计 + 编辑 + 运营 + 客服)、一分钱不花就想做出访问量巨大的网站,是很难的了。术业有专攻,可以付费请 freelancer 做设计、编程、撰稿等。比如湾区日报的 logo 就是在 99designs 上花钱请人设计的。

Slack 成为估值数十亿的公司的真正原因 (archive)

Slack 抓住了公司员工害怕错失公司内部重要消息的心理,在产品设计上,让你一旦错过了 Slack 上信息流的一小部分,就很难跟得上其他同事的节奏。所以你整天都得盯着 Slack,就上瘾了

正如昨天推荐的「互联网是精神鸦片吗」所讨论的,最好的互联网产品都是想方设法让用户上瘾的。

Apple 是如何做出 3D Touch 的 (archive)

只有 Apple 的财大气粗 + 精益求精才能在手机屏幕上做出 3D touch,这比做 Apple Watch 这种迷你屏幕上的 force touch 要难得多了。

文章最后提到:2007 年 1 月,当第一代 iPhone 已经推出、但还没上架时,有记者向 Steve Jobs 抱怨“iPhone 太难用、根本没法用触屏去敲键盘、对拇指来说按键太小了”;Steve Jobs 笑着说:“Your thumbs will learn.”-- 不知道是真事还是 Apple 用来公关宣传而编出的段子。但 9 年过去了,大家确实都适应触屏打字了。

升级到 PHP7,省下 $100 万 (archive)

Badoo 将积累了 10 年的、超过 2 百万行的 PHP 代码升级到 PHP7 后(紧随 Etsy 之后,第二个大规模使用 PHP7 的公司),CPU/ 内存使用降了一半,少运行了一半的机器(300 台),直接省下 $100 万。

他们一开始也实验了一下 HHVM,但由于诸多不便之处(兼容性、Facebook 的独家开发、部署超慢等),最终没用 HHVM。作为对比,同样使用 PHP 的 Box 与 Wikipedia 倒是都在 Facebook 的帮助下,用上了 HHVM。

2016/03/18 第 523 期

为何还有人愿意继续留在雅虎工作 (deleted)

同学,成熟点好不好?你总不会因为在网上看了几篇看衰你的雇主的文章、就想换工作吧?雅虎员工在 Quora 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开除员工 (archive)

作者是 GitHub 第 9 号员工,在该公司工作了 5 年,在 CEO 鼓励下休假 2 个月,休假归来后第一天,被开除。以自己经历,在开除员工方面给公司、个人、同事的建议。

被开除了的话,别哭哭啼啼、大吵大闹的,也不用非得问明白自己被开除的真正原因,他们不会跟你说实话的(本文作者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被开除的真正原因,都只是猜测而已)。你看足球赛、篮球赛,犯规球员都对裁判咆哮,但你见过裁判因此收回自己做出的决定吗?冷静地走开,与同事道别,表现得像一个成年人一样。

Jeff Dean 谈 Google 的大规模 deep learning (archive)

一个多小时的视频,很精彩,信息量很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 deep learning,以及过去 5、6 年 Google 在 deep learning 方面的工作。有时间的话,推荐从头到尾听一遍。

这个 talk 正好在 AlphaGo 与李世石大战前几天,最后被问及看好谁会赢,Jeff Dean 是怎么回答的?

创业者们如何面对与投资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archive)

什么样的条款是对创业者不利的?该怎么避免?如果已经在创业了、已经融资了、已经碰到这样的混蛋投资人了,该怎么办?YC partner Aaron Harris 给创业者们支招。

硅谷知名网红 Startup L. Jackson 的真实身份 (archive)

现年 37 岁的 Parker Thompson 在 Pivotal Labs 工作时为了验证:“在硅谷,即使你不出名,但只要你的 idea 够好,就有人愿意听”,所以他创建了这个硅谷著名的匿名形象。

他现在 AngelList 工作。他在 Twitter 上塑造的 Startup L. Jackson 这个形象,针砭时弊、嬉笑怒骂、创业者们的建议,那口吻那姿态,像极了他 Twitter 帐号的卡通头像,以及头像的原型:庸俗小说(pulp fiction)里喜欢引用圣经里的话的 Jules。

Startup L. Jackson 名言赏析:“If you haven't been hacked by the Chinese you got to ask yourself, does the shit you're doing really even matter?”

2016/03/19 第 524 期

Small screens, full art, can’t lose

来自华尔街日报、NPR、Bloomberg 等的网站设计师、工程师分享关于小屏幕网站设计的经验,尤其是在手机上的数据可视化。

聊天机器人的淘金热 (archive)

随着各个聊天 app 开放编程接口,越来越多聊天机器人出现了。本文谈了一些设计聊天机器人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别做出一个像 Office 助手一样让人讨厌的东西 -- 可能很多年轻的朋友不知道什么是 Office 助手(Clippy)。

为什么你的风投想知道你的公司的真实运营数据 (archive)

创业公司从风投那里融资后,为什么风投们还“缠着”创业公司们要定期汇报运营数据(真实的盈利、真实的用户数等)?风投们知道越多不同公司的数据,越能做好的投资决策、也越能帮助到创业公司

尽管现在有些公司公开透明地公布了不同时期的用户数、盈利金额,但不同领域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公司运营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这样的用户数算不算好的、这样的盈利正常不。一个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投资人就能帮你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地安慰你、鼓励你、给你指引方向。现在的投资人不是开一张支票就完事了,都得有两下子的。

代客泊车的 app 看起来是一个好生意,实际不是 (archive)

服务质量很不稳定、往往要亏本经营,文中举的例子:使用泊车 app Zirx,说好 10 分钟到的泊车小弟迟迟未到;电话投诉,然后泊车小弟坐 Uber 飞速到达,泊车赚的钱还抵不过坐 Uber 花的钱呢。

半年前 Luxe 还在庆祝上线一周年 ……

平板电脑已死 (archive)

  1. 做的厂商太多,同质化严重,利润很薄;
  2. 用了几年的老旧的平板已经够用,用户没有升级的必要;
  3. 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即使在家用手机也比用平板多。

对了,还有人记得 2007 年到 2010 年有点流行的上网本吗?

2016/03/20 第 525 期

性、毒品与摇滚乐造就的新一批科技公司 (archive)

社会越来越开放(同性结婚合法、大麻在全美国合法也是迟早的事情了),新一代年轻人愿意花钱买体验(如花大钱去听演唱会),以满足人的体验为主、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科技公司的崛起

这种围绕着性、毒品、摇滚乐的、基于体验的服务就是所谓的 Viceconomy(Vice + Economy)。Vice 就是指 Vice Media,这家媒体公司关注的主题很奇特,也是独角兽,估值 $40 亿。

顺便提一下,我超喜欢 Vice 的纪录片系列,只能用『很生猛』来评价,为创造高质量的内容,Vice 的人也是很拼的、冒着生命危险、枪林弹雨的。可以在 Youtube 上看前几季,或在 HBO Now 上看最新的。

Ziggurat iOS App Architecture

受到 React Native 与 Flux 的启发,Square 的 iOS 工程师们弄出了单方向数据流的 iOS 编程架构,用来解决 MVC 带来的各种麻烦,如硕大无比的 View Controller。

The vision, mission, and strategy for Coinbase

提供 Bitcoin 钱包与交易平台的创业公司 Coinbase 现在有 100 人了,为了上下一心,CEO 与投资人和员工们一起定下了公司的 vision、mission、strategy。

这篇文章先解释了三个概念:vision 是为啥要做、mission 是做什么、strategy 是怎么做。然后根据 Coinbase 的实际情况,解释了为啥他们公司要做 Bitcoin 相关的东西(vision)、Coinbase 做的产品(大方向)是什么(mission)、怎么做到这个 mission(strategy)。

放弃 TDD (archive)

再来一篇批判 TDD(test-driven development)教条主义的文章。用了 TDD,写程序的目就变成了让一堆测试通过,变得保守、不敢改代码,因为惧怕花大时间去修复坏掉的测试。

当写程序的唯一目的变成了让一堆枯燥无味的测试通过,写程序的人的积极性就大大降低了;就像如果创业的目的是为了拉风投,那就会去做容易拉到风投的产品,产品设计是为了迎合风投的口味,而不是为了市场、为了用户。

如何减少工作中开会的数量 (archive)

对自己的日程安排进行数据分析:针对上周自己工作日历上的每个会议标出是大会还是小会,是否是早上的会,最后打分(0 分,浪费时间的会;2 分,值得占用你时间的会;1 分,可有可无的会)。

多人参与的会一般效率低下,浪费你时间。如果有很多 0 分的会,就得反思一下为啥这些会浪费你的时间,尽量避免以后再参加这样的会。

2016/03/21 第 526 期

Pinterest 提高月活跃用户数的简单技巧 (archive)

他们做了一个对不同语言的文案进行 A / B 测试的框架,方便内部员工在不修改代码的情况下测试各种文案(登录页面、邮件标题、博文标题等 -- 力争做标题党?)

看这些互联网公司都在做什么?都把时间精力花在如何诱使用户去做自己期望用户去做的事(点击某按钮、点击某链接、打开邮件等)。

在自拍的时代拯救自我 (archive)

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集中注意力读完一篇完整文章的能力了,更不用说读完一本书了;注意力很难集中,每分钟都得刷一下手机。该如何是好?

聊天 app 的未来不是人工智能 (archive)

Kik 的创始人、CEO 写的文章。聊天机器人的兴起,聊天界面背后不一定非得有多复杂、多智能的 AI,但一定要能及时与用户互动、与用户的周遭物理环境互动(如送餐、支付等)。

Kik 做得早,启发了张小龙做微信,要做“中国的 Kik”;微信做大后,腾讯又投资了 Kik,要打造“西方的微信”-- hmm,有点乱。

Go 新手入门到上线真实的小 service 遇到的坑 (archive)

Teamwork 团队在去年写了近 20 万行 Go 代码、造了一堆速度奇快无比的小 HTTP services 后,总结的经验教训。总结得很到位,边学边用,学得最快。

全栈数据科学家 (archive)

文章讲了创业团队的数据科学团队的建设,应该让数据科学家全栈开发、自己写 ETL 代码。但创业公司太小了,招来的数据科学家面对小数据会很失望的:)

2016/03/22 第 527 期

Twitter 十周年,对话 Jack Dorsey (archive)

Twitter 这个平台用一个词总结:Live。他希望把公司团队建设成向金州勇士队一样,不完全依赖于某个人;“你是库里吗?”“不。可能 Adam Bain(COO) 是。”

你的 Apps 背后的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archive)

围绕着 Steve Jobs 的第二家公司 NeXT 所开发的技术来讲历史:NeXTSTEP 操作系统演化成了后来的 Mac OS 与 iOS,以及 80 年代的编程语言 Objective-C。

Macintosh 对用户来说是很容易使用的,但软件开发者不容易在上面开发程序。在被赶出 Apple 后,Steve Jobs 意识到了这点。所以第二家公司 NeXT 是非常 technical 的,大大改善了平台上程序员的开发环境。经过二、三十年的实践与积累,历史也只能选择让这个人、这个团队做出 App Store,并让它成功。

We only hire the trendiest (archive)

本文强烈批判了看起来很酷的、自以为很与众不同的科技公司们充满偏见、而又千篇一律的招聘政策。建议小公司们要学习 Moneyball,招那种其他庸俗的公司不愿招的、实力被低估、便宜的工程师。

作者现身说法:“以前在 Google 工作的时候,recruiter 们不间断地骚扰他,因为 Google 是很酷公司用酷技术,公司酷,人就酷;现在他在微软工作,recruiter 们骚扰的力度大打折扣,让他很受伤。”本文底部注释部分第 2 点:即使不想找工作,每年也得出来面试一圈,练习练习面试技巧。

人工智能玩星际所面临的挑战 (archive)

都知道 DeepMind 在围棋之后,将挑战星际。对于 AI 来说,难道玩好星际比下好围棋还难?为什么玩即时战略游戏更贴近于现实应用(无人驾驶)?

Philz Coffee:硅谷的咖啡 (archive)

咖啡是驱动硅谷科技公司的燃料。Philz Coffee 的父子与硅谷科技圈人士颇有往来,小札的婚礼指定咖啡。小札直接免去了 Philz Coffee 在 Facebook 总部的店面的租金。

2016/03/23 第 528 期

Andy Grove 与 iPhone SE (archive)

昨天,我们这个行业最好的 CEO 去世;同一天,Apple 推出低端低价手机 iPhone SE。从不同角度缅怀、歌颂了 Andy Grove;同时对比了 Intel 与 Apple 两家公司发展史的相似性。

Intel 以做内存起家,后来转型做了 CPU;Apple 以做个人电脑起家,后来把重心放到 iPod,然后是占了公司盈利大部分的 iPhone。Intel 在 90 年代末推出低端 CPU;Apple 开始推出低端手机。然而,Intel 在 05 年错失了成为 iPhone 的处理器供应商的机会,当时 Intel CEO 不认为 iPhone 能大卖(实际销量比估计的多了 100 倍);未来的 Apple 会错失什么?

Uber 是如何为他们的 trip data 选择编码与压缩算法

文章描述了公司里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一群有基本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工程师们不是自己在写复杂的算法,而是从现有的算法、库、工具里挑出最实用的来用。

社交网络时代的品牌营销 (archive)

电视时代,观众几乎是强迫得看广告的(除非转台);互联网时代,网民善于避开广告。有了社交网络后,公司如何推广品牌?一靠网红植入广告,二靠自家精心打造的内容(视频、gif、精品文章等)。

怎样才算好的消息推送

如果你的 app 推送消息太频繁、半夜推送消息、推送的文案千篇一律,用户不会关掉推送,而是直接删了 app。但如果不推送消息的话,用户压根就不记得有你这个 app 的存在。

Andy Grove:教育硅谷如何做生意的人 (archive)

昨天 Intel 的创奇 CEO Andy Grove 去世了。本文概述了他传奇的一生,躲过了纳粹与苏联帝国、成为难民辗转来到美国。带领 Intel 成功转型走向巅峰。

曾经,对于个人电脑的选择,人们不关心是戴尔还是惠普,人们关心的是第几代奔腾 CPU,这就是 Intel Inside 精彩的营销。本文也引述了他的“学生们”对他的高度评价,包括 Bill Gates、Zuckerberg、Drew Houston、Larry Ellison 等。

2016/03/24 第 529 期

布鲁塞尔人利用 hashtag 向困在城里的旅客们伸出援手

恐怖袭击后,布鲁塞尔公共交通与机场停用,游客们困在城里无法动弹。就像不久前的巴黎恐怖袭击时的巴黎人一样,布鲁塞尔人在 Twitter 上用标有 #ikwilhelpen(我能提供帮助)的 tweet 向旅客们提供交通与住宿的帮助。

遇到这种紧急状况,除了 Twitter 以外,还有什么平台可以发挥作用?必须得用户数足够多,信息传播足够快。

什么样的文章在 Medium 上容易火

Medium 俨然成为重要的营销平台,公司或个人都想在上面火一把。分析了 1 万多篇文章得出的结论:写 6 年级生能看懂的文字,句子平均 12 到 15 个词,平均阅读时间 6 到 7 分钟,周二或周六发布。

难道我们已经忘了如何编程了 (archive)

吐槽了一种现象:很多 library 其实只是封装了几行代码而已;程序员连几行代码的函数都懒得自己实现,凡是都要用别人写好的 library,导致自己程序依赖的第三方 library 过多。当然,你也可以反驳说这是为了避免重新造轮子。

基于开源技术,Red Hat 一年赚 $20 亿 (archive)

程序员们应该都知道 Red Hat 这家公司。相比于现在善于吹牛玩虚的独角兽们,这是一家 "不酷" 的公司。成立于 1993 年,1999 年上市,公司不在硅谷而是在北卡,员工 8000 多人。

基于开源的 Linux 开的公司竟然也能赚钱?他们的旗舰产品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RHEL)卖得不错,很多大机构(大学,银行,政府等)都是他们的客户。

如何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们来用你的产品 (archive)

DigitalOcean 的联合创始人写的文章。文案别太浮夸,维持良好的口碑让用户(开发者们)主动帮你宣传,真诚地在论坛与社交媒体上与用户互动,写高质量的教程进行内容营销。

DigitalOcean 有专门的写手在写教程类的文章,已经发布了 1300 多篇。主要通过搜索引擎,每个月吸引近 400 万人访问他们的网站,这些人有一部分将转化成他们的付费用户。

湾区日报的网站后台就是架设在 DigitalOcean 上的,3 台服务器,现在每个月花 $50 多,至今还算比较满意。

2016/03/25 第 530 期

除了 Amazon,Jeff Bezos 还有一些牛逼的项目 (deleted)

关于 Jeff Bezos 的长篇报道。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创造了两家千亿美金量级的公司的人,Amazon 与 AWS。是的,AWS 算是一家公司。本文介绍了他手头的其他项目:亚马逊实体书店,做火箭的 Blue Origin,以及 100 多年历史的华盛顿邮报。

Optimizely 的个性化首页

Optimizely 的新首页根据访问者的 ip 地址,推测出地理位置,所在行业(如你从微软公司电脑访问他们网站),再加上其它信息(是否为他们用户),显示的内容都不相同。这招不错,很有针对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人都看到相同的首页。

如何做有效的内容营销

Contently 的 CEO 给的 9 个建议。内容营销时需要时间,需要耐心的。微观上看,写一篇好的博客文章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投入;宏观上看,整个内容营销策略至少需要半年才能看出效果(比如在潜在用户群中建立口碑,产品销量有所改进等)。在这个快餐时代,半年就像一个世纪一样,很多人时等不了的。

Why Microservices (archive)

历数 microservices 的种种优点。每个 microservice 都很小,容易运行在开发者的本地机器上,方便开发调试;做 microservice 让开发者们更开心更有动力,一般都是从头开始写,这比在现有几百万行代码库里加代码爽得多。

熬夜不值得炫耀

Ruby on Rails 缔造者 DHH 骄傲地告诉大家,他每天睡足 8.5 个钟头。你做的事情真的没那么重要,非得熬夜加班加点做完,然后接下来几天萎靡不振效率低下非常焦躁。

好的程序员不是以代码量取胜的,而是用最小的努力创造最大的价值。快去睡觉吧。

2016/03/26 第 531 期

恭喜你,我们把你的整个部门移到了田纳西 (archive)

确实是有加入硅谷创业公司从客服一路晋升的案例。但客服的工作,尽管是在很酷的创业公司,也无法支撑在湾区的生活。所以客服部门都被牵出湾区,迁到生活成本低的地方(当然,工资也低)。

"Another customer service worker I’d talked to from a big software company decided that if she wanted to stick around the Bay Area, it was time to teach herself to code." hmm …… 很现实……

一个有钱的邻居叫 Xerox (archive)

面对 Steve Jobs 指责 Windows 抄袭 Mac 的图形界面,比尔盖茨在 Apple 的会议室里冷冷地回应:“我们碰巧有个有钱的邻居叫 Xerox。我闯进他家去偷电视机,但发现已经被你偷了。”那是 1983 年,两年后 Windows 开卖。

文章描述的场景出现在 1999 年的电影 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里,请看这个片段以及这个片段(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LLVM 是如何做测试的 (archive)

这是一个大型开源项目用测试来保障代码质量的真实案例。除了 unit tests,regression 以及性能测试外,LLVM 还有做 fuzzy testing:生成大量随机字符的 input,看 parser 会不会崩溃。

"There are ~15k Unit Tests, ~15k Regression Tests. It takes ~4-5 minutes to run both tests in Debug mode on 2 y/o MacBook Pro using 4 threads."

Instagram 的第一个投资人:一个人的投资机器 (archive)

采访 Baseline Ventures 的 Steve Anderson。一个人做决定就是爽,要投资谁只需跟自己另一个灵魂争执一番,30 分钟内做决定;而不是几个 partner 旷日持久地争吵。

学会面对恶意攻击你的作品的言论 (archive)

Maker 们的作品(app,网站,设计,视频等)一放到世人面前,必然有人欣赏,也有人差评,甚至恶意攻击。这是一个 package,一个大礼包,你既然把你的作品放出来了,好的坏的评论都得去面对。

世界很大,人很杂,不要因为有几个低级趣味的人恶意攻击了,你就妄自菲薄放弃了自己的创作。

"When you sign up to do work that matters, understand that you’re also signing up to have somebody hate on it. When it does come, don’t take it as a sign that something is wrong. Take it as a sign that something is right. It is fuel to continue your work, not a giant stop sign."

2016/03/27 第 532 期

WeWork:用代码颠覆房地产 (archive)

Apple 软件硬件一条龙都自己设计。WeWork 的愿景有点像 Apple。他们现在是出租办公室,同时也自己做室内装修的设计(用软件 3D 建模),以后也要自己做家具、壁纸等(而不是向别人买)。

这就是所谓的全栈创业公司,业务流程中关键的部分统统自己掌控,而不是外包给第三方、让第三方来压榨自己的利润、让第三方不好的用户体验来摧残自己的用户。

The Hierarchy of Engagement (archive)

很不错的幻灯片,作者先是 Pinterest 在 5 个人时的投资人、然后加入 Pinterest 做 PM,现在是 Greylock 的 partner。不要看用户的增长,而是要看用户使用产品的关键行为的增长,比如 Pinterest 的用户关键行为是 Pin 一张图、Snapchat 是传图片、Twitter 是发 Tweet、Youtube 是上传视频。

注册用户很多,但很少人实际使用你的产品,你的产品就变成鬼城了。

独立开发者们如何为自己的 app 寻求报道

作品的推广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没钱没人脉的阶段。作者以他的 app 为例给出了一些不错的建议:媒体的目标是吸引读者的眼球,所以你要讲那种媒体的读者喜欢听的故事,这样媒体才愿意报道你的 app;把握发布 app 的时机,可以与 Apple 发布新设备一起

智能手表的 3 秒钟法则 (archive)

用户与智能手表上的每次互动都得在 3 秒钟内完成。文章将智能手表的现状与当年的 PDA 做对比,都是硬件上火候未到,软件上没有 killer app。

当年在设计 Palm Pilot 时,Palm 的创始人 Jeff Hawkins 经常随身携带一块木头,上面贴着一张纸当作是屏幕,还有一些假的按钮;然后随时掏出这块木头,假装是在使用 PDA,无时无刻都在思考、推敲、改进用户体验 -- 好敬业啊!

学术圈令人堪忧的代码质量 (archive)

学术圈没有写高质量代码的理由。代码写得规范、软件质量高并不能让教授晋升、也不能让博士生毕业。发 paper 是高尚的,写 LaTeX、做 ppt 才是最重要的技能,写代码?no,no,no,这是低学历的人干的事,咱们意思一下就行了。

2016/03/28 第 533 期

一个盲人程序员的自传 (archive)

程序员生涯以困难模式开局:出生在伊朗,生下来就看不见。14 岁学 VB 编程。大学读计算机专业。是 PHP 程序员。一开始在工作中被歧视。始终热爱编程。很励志。

可能你很好奇,既然他看不见,那到底是怎么敲代码的?详见他在 Quora 上的回答。

AWS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and You (archive)

稍微规范一点公司都会区分 production、staging、dev 等不同的代码部署环境。文中探讨了 3 种在 AWS 下划分不同环境的方法,最终推荐使用一个 AWS 账号然后用多个 VPC 隔开不同环境。

50 多岁的人加入创业公司的感受 (archive)

文笔不错,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犹如邪教组织般的创业公司的文化,各种洗脑活动,宛如电视剧 Silicon Valley 里的搞笑语言。印象中的科技公司(Apple、微软等)都是先有技术再有公司,现在的科技公司怎么都是营销优先、劳动密集型的,那还怎么算是科技公司呢?

Where do product roadmaps come from

到底开发人员都在忙什么?做显而易见的应该做的新的产品 idea、迭代已有功能、解决用户反馈的问题、修复 bug、做争取更多用户与增加更多收入的功能。

Slack 里的游戏设计的影子

他们用了 3 年做游戏,做不下去了就把公司转型,将做游戏过程中开发的内部工具包装一下,变成 Slack。Slack 里的 Slackbot 像不像游戏里的 NPC?它可以给你提供帮助、与你互动,但它不是人。

2016/03/29 第 534 期

谁是 Sundar Pichai (archive)

来自 BuzzFeed 的长篇报道。他已经不是当年挂在公交车外兜风的印度少年了,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东印度公司的 CEO;他不再是一家四口坐一辆摩托车的少年,他出行有防范严密的安保车队。

尽管他在印度已是天皇巨星,但在 CES 展厅里没人认识他,即使翻动他的名牌,看到他的名字,三星公司的代表还是不知道他是谁。

印度的泊车小弟对他说:我看 Google I/ O 的视频的时候见过你在台上演讲 -- 泊车小弟也看 Google I/O?

20 年后,再看设计模式 (archive)

在 4 人帮(Gang of Four,GOF)的那本设计模式的书出版(四舍五入)20 年后,重新审视设计模式。书中的 23 种设计模式,真的只是 23 种使用指针的方法吗?对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如何判断你是否容易被公司裁掉 (archive)

公司没钱了才要裁员,要节省开支。工资越高、做的东西越虚(文中所说的 strategic 的东西)的员工,越容易被裁掉。

"Strategic work is for the future: shaping your next product or next release. Tactical work is about now: operations, bugfixes, responding to immediate customer desires. When a company is forced to choose, they'll value tactics above strategy every time. "

Facebook 是新的 Excel (archive)

几乎所有存取数据的 SaaS 的竞争对手都是电子表格(Excel 或 Google Sheets),因为电子表格是处理数据的万金油。几乎所有大众化的互联网产品的竞争对手都是大而全的社交产品(Facebook 或微信)。

Branch By Abstraction (archive)

在复杂的软件系统中如何逐渐替换掉(或重写)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功能模块?在该功能模块前引入另一层抽象,所有调用该功能模块的代码都改成调用这层抽象,然后逐步重写该功能模块。

写出上面这些中文连我自己都看不懂,还是看英文原文比较清楚点:)

"All problems in computer science can be solved by another level of indirection".

2016/03/30 第 535 期

十年之前,投资了 YouTube (archive)

文中给出了 YouTube 在 2006 年初 B 轮融资时候用的部分幻灯片,当时的 YouTube 日活超过 250 万、Alexa 排名 95 名。赶上了几个趋势:存储变得便宜、网速变快、(能摄像的)智能手机即将成熟。

合同工吃掉了我辛苦写的测试 (archive)

文中讲了个恐怖故事,合同工为了图省事、不想修复跑不过的测试,直接把测试完全删除,导致代码极其脆弱、处处是地雷、没人敢改动。

文中的 Consultant 并非字面翻译的高大上的“顾问”的意思,而是非全职的、非正式员工的写代码的合同工。

来自用户的信任是驱动共享经济的燃料

把房子短租给陌生人、或者住进陌生人家里,看上去都是不靠谱的 idea,听起来很危险。看 Airbnb 是如何在社区建设、产品设计方面下功夫,来赢取用户的信任、营造一种安全感。

实名制、强制使用真实的用户头像、来自 Airbnb 的 $100 万的担保、鼓励租客给房东好评(建立信誉)等。

一个人的公司 (archive)

Instapaper 的故事:边在 Tumblr 做 CTO,边做 Instapaper;Pinboard 的故事:边在雅虎上班,边做 Delicious 的替代品收藏链接。后来都分别变成了他们的全职工作。

现在,Marco Arment 早已把 Instapaper 卖掉了,而 Maciej Cegłowski 依然独自经营着 Pinboard。当 Pinboard 用户达到 1200 人时,收入足以支撑个人的生活,进而变成一份全职工作。

Pandora 创始人讲述从濒临破产到 $10 亿上市的经验教训 (archive)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2000 年底的 Pandora 没钱了,发不出工资。50 人的团队在几乎领不到薪水的情况下坚持了 2 年半,竟然最后还能上市。创始人自己刷爆了 11 张信用卡,支付部分员工薪水;管理层带头不拿薪水,危机度过后,管理层晚于员工们拿到薪水。

2016/03/31 第 536 期

为什么连 LinkedIn 的员工也不更新自己的 LinkedIn 页面 (archive)

  1. 我没在找工作;
  2. 我在找工作,但我不想让我经理知道我在找工作;
  3. 我刚换工作,不知道会不会立刻被开除,先呆一段时间再更新 LinkedIn 页面吧。

作者是 LinkedIn 前员工。LinkedIn 的产品以及商业模式的基础就是数亿用户最新的个人简历,如果大家都懒得去更新 LinkedIn 上的简历了,这个职场社交网络的价值何在?

用代码进行交流 (archive)

Gmail 之父 Paul Buchheit 通过回忆早年 Google 里的一些项目经验(Gmail、AdSense),说明了用代码来沟通 idea 的重要性。

Gmail 在 2004 年愚人节那天上线之前,在公司内做了 2 年半,有 100 多个公司员工作为用户。有什么功能要做,直接做写代码,100 多个内部的用户立刻看得到,好与不好,开发者与用户都一目了然。

Google 赚钱的大奶牛 AdSense 的 idea 很直白,公司内大家都知道这东西会很有用,但都不敢做,因为看上去很难做很复杂;他一鼓作气几个小时做出 AdSense 的原型、集成到 Gmail 里,证明了可行性,所有 Gmail 内测用户立刻用上,AdSense 项目的优先级立刻上升、立刻有了充足的人手来做

"A lot of features seemed like great ideas, until we tried them. Other things seemed like they would be big problems or very confusing, but once they were in we forgot all about the theoretical problems."

免费互联网并非真的是免费的 (archive)

尽管大家都听过时间是金钱这句话,但真正这么认为的不多。对一个人来说,钱是可再生资源,但时间不是。所有互联网产品都在争夺人的时间;产品是“免费”的,不用你掏钱,作为交换,你给他们你的时间。

所有不同形式不同领域的互联网产品都是竞争对手,都在竞争每个人每天的 24 小时;就像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不只是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与所有食物、所有餐厅都在竞争每个人有限大小的胃:)

我讨厌看新闻 (archive)

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人物、已过世的 Aaron Swartz 在 20 岁的时候写的文章。新闻普遍都是噱头,真没那么多重要的新闻值得占用你宝贵的时间,错过了哪条新闻你的人生都不会有什么损失。

思想境界要提高,还是得把时间花在读优质长文与好书。

在 Apple 工作 12 年学到的创新经验 (archive)

她主要是在 90 年代的时候在 Apple,与内容创造者们、与音乐公司打交道,奠定了后来上线 iTunes 的基础。要创新绝对不能搞众议、投票、民主这套,要有人拍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