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 2016 年 2 季度汇总

2016/04/01 第 537 期

在风投接管了金州勇士队后 (archive)

科技圈人士(风投、创始人)买下 NBA 球队不是新鲜事。勇士队的老板 Joe Lacob 是 KPCB 的 partner,他用硅谷管理公司的那一套办法来经营球队,将勇士队从二流球队变成现在联盟最好的球队。

2010 年他买下大部分勇士队的股份时花了 $4.5 亿,所有人都觉得买贵了,这支球队毕竟不是湖人、不是凯尔特人,这支球队上次夺得冠军已经是遥远的 1975 年的事情了。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你不用了解篮球、或者懂体育,你也能欣赏库里的远距离精准跳投。这笔 $4.5 亿投资现在变成了 $20 亿。

2011-2012 赛季对勇士队、对老板 Joe Lacob 都是挑战。Joe Lacob 在克里斯穆林球衣退役的仪式上,被全场球迷公开羞辱,他们把球队成绩不理想、交换走了主力后卫 Monta Ellis 这些不满都发发泄在了球队老板身上。今天再看那时候的视频,会是什么感受?也是 2011-2012 赛季,面对是否续约伤病缠身的库里,老板 Joe Lacob 拍板,坚决续约。同样这个赛季,迎来了 Klay Thompson。作为对比,3 年后,2015 年,夺得总冠军后的讲话。

什么时候投资创业公司最好 (archive)

答案是,任何时候。哈佛大学的基金在 2004 年把钱撤出了 Accel Partners;后来 Accel Partners 投了一个哈佛辍学生做的小网站,做大学生个人主页的,后来赚了 700 倍。哈佛大学哭死了

经济好的时候与经济不好的时候都有伟大的公司出现。

在 Netflix 工作 2 年的感悟 (archive)

来自内核性能专家 Brendan Gregg 的文章,特别声明,是他自愿写的,公司没有逼他。他在 Netflix 自愿加入 SRE 团队,每个月有 3、4 天要 oncall,在分布式系统性能分析、性能分析方面得到很大锻炼。

他的书【Systems Performance】,我推荐每个后台工程师都要读一下。

要赚真金白银,有些 Podcast 就不能再叫做 Podcast 了

一些 Podcast 其实制作水准很专业,有点有声读物的感觉。Podcast 盈利模式单一:广告。要想让听众订阅(就像订阅杂志一样),就不能再叫 Podcast 了,主要是心理作用,因为 Podcast 在听众心中的形象天经地义就是免费的。

这样说,好像还挺有道理的。命名很重要。那以此类推,大家不愿意花 $4.99 一次性付费买 app、而心甘情愿每天花 $4.95 买杯咖啡;是不是应该管“app”叫“咖啡”才卖得出去呢?哈哈

为何现在 side project 变成创业项目的案例变少了 (archive)

这是与 10 几年前的情况进行对比。side project 要弄出点动静越来越困难了。10 几年前只要做桌面网站就行了;现在怎么着都要多平台。而且现在融资容易得多,没有理由白天为别人打工晚上再做自己的项目;直接辞职拿到风投全力做自己的项目就是了。

但业余时间做 side project 相比于拿风投全职创业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业余时间做,没有什么失败不失败的,反正还有一份全职工作在,所以 side project 可以大胆实验各种 idea;side project 失败了,也不算太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用浪费别人的钱(风投),这觉悟多高啊:)

2016/04/02 第 538 期

Graphing Calculator Story (archive)

这是一个好莱坞电影级别的故事。1993 年夏,他作为 Apple 的合同工奋战一年,项目被取消,被解雇。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那个没做完的软件。于是伙同好友每天偷偷潜入 Apple 空旷的办公室里编程。

他们像上班一样,每天去 Apple 总部,但没工资,每天工作 10 几个钟头。这件事在 Apple 员工间传开了,不断有好心的员工向他们伸出援手,比如提供测试机器、自愿做 QA、帮他们申请门卡。最终感动 Apple 公司,他们的软件被预装在了操作系统里。这个软件现在已经被 Grapher 替代了,Mac OS X 的用户可以打开 Grapher 感受一下。

"某天夜里 2 点,一个访客来到我们办公室。他说他是管 Golden Master disk 的人,就是所有 Apple 生产的电脑的预装系统,都是从他这个磁盘拷贝过去的。他可以帮我们把我们的软件偷偷塞进去,神不知鬼不觉让买都 Apple 电脑的用户用到。" -- 当然,后来他们用不着这个人,Apple 官方批准了让他们的软件预装进操作系统。

他们本来打算移植到 Windows 里,结果微软总部的安保工作做得比较好,于是作罢(好吧,听他瞎掰吧)。推荐阅读原文,很搞笑。

Apple 创业初期的市场营销 (archive)

21 岁的 Steve Jobs 向 Intel 打听是谁帮他们策划的营销方案,于是联系上了 Regis McKenna,想让他帮忙策划宣传 Woz 正在开发的 Apple II。

McKenna 一开始并不看好 Apple。他在开车前往 Jobs 的车库的路上,心里盘算着:该怎样用最少的时间、礼貌地摆脱这个小丑(指 Jobs)。但他还是在与 Steve Jobs 见了几次面后,被 Jobs 的个人魅力折服。McKenna 的 1976 年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当时他在策划 Apple 营销方案时候的思考,记录了历史。

Snapchat’s ladder (archive)

Snapchat 不断加产品功能,慢慢从一个青少年阅后即焚图片聊天 app 演化成大众能接受的视频、音频聊天、获取有趣新闻、品牌争相做广告的平台。

再过几年大家就会忘了阅后即焚这件事,就像越来越少人会记得微软曾是只做 Altair 8800 上的 Basic 解释器的公司、Facebook 是专注于哈佛学生的个人主页、Netflix 是平邮寄送出租 DVD 的一样,产品线的扩张、进化,一步一步往上爬。

他曾拥有 10% 的 Apple 股份,但以 $800 卖掉了 (archive)

40 年前的今天(4 月 1 日),Ronald Wayne、Steve Woz 与 Steve Jobs 成立 Apple。不到两周(4 月 12 日),Wayne 把他 10% 的股份以 $800 卖回给俩 Steve。

Steve Jobs 在合伙后很快谈拢一笔生意:为电脑零部件商店 the Byte Shop 做 50 个 Apple I 主板;Apple 得先到处借钱、前期投入 $1.5 万来做这些主板。当时 42 岁的 Wayne 听说 the Byte Shop 信誉差,经常不给钱;要是债主来追债的话,21 岁的 Jobs 与 25 岁的 Woz 是掏不出钱的,那只能靠有房、有车、有存款的中年人的他了。于是,他退伙。

Ronald Wayne 对 Apple 的贡献:

  1. 帮当时的同事 Steve Jobs 说服了 Steve Woz,将 Woz 的纯粹做着玩的电脑主板商业化,并成立公司。俩 Steve 各占股 45%,Wayne 占 10%。
  2. 设计了 Apple 第一个 logo(牛顿在苹果树下的那个)。
  3. 起草了三人合伙的协议。
  4. 写了 Apple I 的使用手册。

赚钱是需要花时间练习的

37signals(现名 Basecamp)那帮人历来推崇不拉风投自给自足式的创业。本文阐述的理论是:拉风投后,你练习的是怎么花钱,无限期推迟赚钱;不拉风投,你第一天就得开始练习如何赚钱。既然最终目的都是赚钱,还是早点练习的好。

2016/04/03 第 539 期

开发 Amazon Echo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Amazon Echo 算是 Amazon 继 Kindle 之后开发的第二个成功的硬件项目,做了 5 年才推出。精准快速的语音识别是难点,而且 Jeff Bezos 下了死命令:1 秒钟的反应速度。

最近被几个同事推荐、以及听了 Kara Swisher 在 Podcast 里的推荐后,我也刚买了个 Amazon Echo,对有口音的英文的识别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还在探索更多的用途中,但觉得这才算是智能家电。

Spotify 是如何管理服务器的 (archive)

文章讲了 Spotify 服务器管理的发展史以及他们为自动化所作出的各种努力。他们一开始有自己的数据中心,用物理机器做服务器;最近迁移到 Google Cloud 上,算是 Google 的大客户了。

招有大学学位的开发人员 (archive)

讲了一种现象:即使是大学没毕业的人创办的公司,他们的招聘开发人员的广告开出的条件第一条大都是“计算机科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位”(缺什么补什么?)

UI patterns for user onboarding experiences (archive)

文章总结了 9 种 user onboarding experience 的套路,给出了具体产品的实例。用户刚注册,第一次使用产品时,怎么让他们一见钟情?

25 周岁的 Linux:采访 Linus Torvalds (archive)

回顾 Linux 的过去,展望未来。1992 年时,开始有开发者提交 patch,Linus 当时不信任别人,都是读完别人的 patch 后自己重写一遍。后来他开始信任别人,学会了直接 apply 别人的 patch。

顺便推荐一下 Linus 写的自传『Just for Fun』。依稀记得书里写道他 26 岁时照着镜子有段心理独白,决定开始工作 -- 他硕士读到 26 岁,然后开始第一份工作,拖家带口漂洋过海从芬兰来到加州(那一年他的第一个小孩刚出生)。

2016/04/04 第 540 期

录取过多中国学生的美国大学 (archive)

“他一天讲 2 次英文;最长的一次是去 Chipotle 买吃的:double chicken, black beans, lettuce and hot sauce”校园里讲英文的机会太少了。

我觉得很快硅谷的大公司里,讲英文的机会也会变少……这篇文章与科技创业啥的没关系,只是觉得文中描述的现象确实是个问题。

Diagrammatically Correct (archive)

有种趋势:懂得绘制系统设计图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在盒装软件时代,代码得是近乎完美的,不然寄出去了就不好改了,这就需要事先用心设计软件架构各种 UML 画的很漂亮、确保万无一失。互联网时代,架构变化得比画图做计划还快,也就懒得画了

为何说 Steve Ballmer 是失败的微软 CEO (archive)

2012 年的文章,那时候仍是微软 CEO。他最终做了 14 年 CEO,内部员工支持率极低、错过了手机与 cloud(起步太晚)、表现平平的收购成绩。其实,但凡看过他的演讲,都会怀疑此人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Million-dollar babies (archive)

随着 AI 的大热,大学很难留住 AI 领域的研究人员,大家都往工业界跑了。公司里有钱、有数据、有机器、容易做出有成就感的东西;大学里申请 funding 焦头烂额。最糟的是大学本来就没钱,也要硬着头皮开出巨额工资留住人才。

投资人说你选择的市场太小的真正原因

最有可能的是,看你这个人不爽(因为你母语不是英语、你不是白人、你性别不是男的、你不帅、你不高)、看你的团队不爽(都是大龄创业或都是低龄创业或都是少数民族),反正就是找个理由不想投资你就是了,但他们不能明说啊,就说市场太小呗。

当然,这篇文章确实是好好地、理性地从市场、从产品、从团队能力分析为什么投资人说你选的市场太小:)

2016/04/05 第 541 期

全职个人博客 Daring Fireball 的故事 (archive)

John Gruber 从 2002 年开始 Daring Fireball 这个博客,2004 年成为全职博主。尝试了 AdSense、让忠实粉丝掏钱、按周卖广告等盈利模式。广告位从最初每周 $500 涨到了现在的 $9750。

John Gruber 之前还做了一个很多人用的东西,叫 Markdown。

如果对个人博客盈利模式感兴趣的,建议完整看完文中的 YouTube 视频。其实本文是知名 Mac App Desk App 的开发者写的,以个人经历证明了花将近 $10,000 在 Daring Fireball 这样的个人博客上做广告是值的,毕竟该博客的读者群基本都是果粉、普遍对独立开发者富有同情心、做广告效果特别好。

It's Okay Not To Lead

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做程序员时想以后转管理;做了管理者后意识到其实自己当年只是不想被 micromanaged。所以程序员不用非得最后做管理,在一个好的团队有一定的自由度,也能做得很开心。

The role of logs

程序里的 log 有几种不同的 level:debug、info、warn、error、fatal;作者认为只要 2 个半就够了:informative、operational 与 Pay Attention Now(半个)

Express.js 的故事 (archive)

TJ Holowaychuk 一个人缔造了 Express.js 这个开源项目;后来以“半个月工资”的价钱将项目的 GitHub 管理帐号卖给 StrongLoop;但该公司不作为,3 年来大部分开发都是由活雷锋 Doug Wilson 一人完成;后来 Wilson 累了,不干了。

为什么开源项目也能卖钱?TJ 卖的是 GitHub 上的 Express.js repo、发布到 npm 的权限,以及 expressjs.com 域名及网站。后来手握 Express.js 项目管理权限的 StrongLoop 顺利被 IBM 收购。这篇文章是为了向活雷锋 Doug Wilson 致敬,花大量时间与精力、不拿钱、义务为这么重要的开源项目做贡献 -- 干那种物质上、精神上都没啥回报的活,总会有累了的一天。

采访 Priscilla Chan (archive)

70 年代,她父母坐着难民船逃离战乱的越南;高中时,她跟她妈说想考 SAT,她妈反问:啥是 SAT;她问高中老师,加入网球队能增加她上哈佛的概率吗。采访中当然大篇幅谈了她作为 CEO 的 The Primary School 项目。

2016/04/06 第 542 期

Everything is possible but nothing is free

这是一篇关怀 makers(程序员、设计师等手艺人)的文章。makers 肯定会遇到非 makers 问:你能在做 A 的同时顺便做一下 B 吗?C 功能容易做吗?答案是,任何事情都能做,只要你肯给钱来买我的时间。

妄想免费使用我的时间?没门!

硅谷最省钱的创业公司 (archive)

这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留在硅谷创业的人。晚上睡在车里(Palo Alto 在车里睡觉是合法的),狂发邮件约硅谷名人出来“喝咖啡”(还真能约得出来),并寻找技术合伙人(真的找到了)。

到哪里洗澡刷牙?每个月 $39 的健身房会员!这是 2012 年的文章。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哥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了:)

AdMob 的故事:从读 MBA 的 side project 到被 Google 以 $7.5 亿收购 (archive)

作为连续创业者到沃顿商学院读 MBA 的那一年,9 月开始写 AdMob 代码,12 月上线,隔年 5 月被风投追着要投资他;Steve Jobs 邀他去自己家里谈收购,最终以更高价格卖给 Google。

湾区日报的 iOS app 里就是用 AdMob 做广告的。

26.6% 的 Spotify 用户是付费用户 (archive)

使用 Freemium 商业模式的、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里,Spotify 的付费用户比例超高。相比之下,Evernote 是 4.1%、Dropbox 是 4%。本文从产品设计方面分析了为什么 Spotify 有这么高比例的付费用户。

Slack 的付费用户比例是 30%,但 Slack 是面向公司用户的,让公司掏钱当然比让个人掏钱容易得多。

Dark Social (archive)

运营网站的人都要跟踪并分析访问者们是如何进入自己网站的:搜索引擎、有名有姓的社交网站、其他网站等。但如果是从邮件或聊天软件里点进网页,是很难追踪得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 dark social。

"According to new data on many media sites, 69% of social referrals came from dark social. 20% came from Facebook."

2016/04/07 第 543 期

做程序员最后悔的事 (archive)

来点负能量,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程序员职业生涯。作者作为程序员 35 年。他妹妹及时从女码工转成管理,现在是大公司 VP,对比之下,不平衡;1995 年他从 Apple 离职并离开加州,错过了 Apple 的伟大复兴、也错过了互联网泡沫。

他以前看不起的 1987 年与他一起上电视节目的那个微软 Excel 的产品经理,人家后来到 Apple 做得顺风顺水并成为 Steve Jobs 好朋友、最后自己做风投。相比之下,回首一生,哎。还有一点他不爽的是,觉得程序员没决策权,任由不懂技术的人指手画脚。

我挣扎了很久才推荐这篇文章的,因为满满的负能量。但人总得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这篇文章与以前推荐的其他文章可以搭配来看,比如 It's Okay Not To Lead。

Siri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采访了 Siri 之父 Adam Cheyer,从他童年自己做简陋的玩具、自学编程、加入学校编程竞赛队,到加入研究机构 SRI、在 90 年代买不起硅谷的房子被迫投身赚钱为目的的公司、赚钱后再回到 SRI,最终成立 Siri 公司、再被 Apple 收购。

与昨天介绍的 AdMob 的故事一样,都是 Steve Jobs 亲自打电话邀请他们去自己家里表达收购的意向。

我一直用不惯 Siri,倒是最近买的 Amazon Echo 越用越爽;或许是用 Siri 的时候还需要动手拿起手机,而用 Echo 直接喊就行了。

做一个 app 需要多长时间 (archive)

专业软件外包公司 Infinum 以他们做的扫描识别驾照信息的 iOS app 为例:共需 269.17 小时。其中 96.93 小时设计、131 小时写 app 程序、28.67 小时写网站、12.57 小时做测试。

当然也取决于 app 的复杂程度、开发团队的效率、时间紧迫感、对软件质量的要求等因素。LinkedIn 的 iOS app 开发了整整一年,高峰时有 50 个工程师参与开发,精心打造、优良品质;而湾区日报最早的 app 则是两天四夜,极其粗糙。

只需要专注于一个关键指标 (archive)

作者以自己的团队被 Y Combinator 指导的经历,讲创业公司早期只专注于一个指标(用户数、盈利等),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服务于『每星期增长 7%』这个目标,这样一年就增长 30 多倍。

写作与编程的相似之处 (deleted)

都需要完整的、不被打断的一大块时间,都得有一定计划,都需要经常重构(编辑),协同工作(校对、code review)。好的程序员往往写作不错,不在于语法,而在于逻辑、思路的清晰。

2016/04/08 第 544 期

买 Tesla 的车,只因它是 Tesla (archive)

或者说,买的是逼格、是情怀。并非车真的有多好,而是对 Tesla 这个品牌的认可。不出意外地,文章里对比了 Tesla 与 Apple,先卖贵的高端产品、再卖平价的大众产品。

还挖出了伟大的 Elon Musk 在 2006 年写的博客文章,形势发展符合这篇 10 年前的博文里的战略设想。博文的标题很不错:The Secret Tesla Motors Master Plan (just between you and me)

"The strategy of Tesla is to enter at the high end of the market, where customers are prepared to pay a premium, and then drive down market as fast as possible to higher unit volume and lower prices with each successive model ……"

被 Mac App Store 推荐与在 Twitter 花钱做广告 (archive)

这是著名 Mac app Yoink 的开发者的总结文章。被 Mac App Store 推荐到首页当然显著提高了 app 的销量;而自己在 Twitter 花钱做广告,花了 $215,仅换来 35 个链接点击,转化率 0.06%。

在 Twitter 这样的社交网站做广告,targeting 其实并不是那么好,容易引起网友的反感;比如作者的 Twitter 账号被看到广告的网友当做是 spam。还是得老老实实建立自己的粉丝群体,如果他有几万粉丝,每发一条 tweet 都像是赚回了 $215 的广告费:)

为什么视频直播 app 尚未成为主流 (archive)

时间窗口太小,观众总是会错过偶像们的直播时间,既然是“直播”,事后再看录播就没意思了。缺乏长尾效应,“贫富差距”太大,路人甲的视频直播压根就没人看

风险投资里的 Babe Ruth Effect (archive)

Babe Ruth 是美国职棒传奇球星,全垒打之王,秘诀是:hit big or miss big。最赚钱的风投看走眼的投资比普通风投要多,但他们之所以最赚钱,是因为压到少数宝,赚翻了。Hit big or miss big。

远程办公这 5 年的感受 (archive)

文章最后总结的很对:Invest in yourself。提高工作效率的硬件、软件该买的还是要买的;提高视野、结交同行的技术会议该参加的还是要参加的。即使公司不给你报销,自己也应该掏钱投资自己。还有,多出去走走,找人说说话。

2016/04/09 第 545 期

聊天机器人:下一个风口 (archive)

开发 app 越来越容易,但劳驾用户下载你的 app 变得越来越难,app 市场已然饱和。下一波淘金热或许在聊天机器人领域,很快就要有 a bot for that 的宣传口号了,开发者们准备好了吗?

从 side project 到每天 2.5 亿 API 请求的 SaaS (archive)

这是 ipinfo.io 的故事:提供 REST api,输入是 IP 地址,返回结果是地理位置,很简单的服务。文章谈到了这个 side project 体系架构的进化,从快糙猛的 Linode 虚拟机到比较 fancy 的基于 AWS 的架构。Tesla 是他的第一个客户。

为 AWS 账号做体检,最终一年节省 $13 万 (archive)

文章分享了 Buffer 如何对他们的 AWS 账号进行全面审查,找到了省钱的窍门。省下的钱刚好能在湾区多招一个初级工程师:)

凡是使用 AWS 之类的公司在团队人数多了后,都会面临铺张浪费的情况,不知不觉在 cloud 上花费多了起来,团队成员有时候随手启动了一些虚拟机做实验,结果忘了关了。

改进 Foursquare 的面试工程师的流程 (archive)

他们尽量不搞电话面试,而是出题让 candidate 们在家里自己做,包括实现函数、写设计文档 — 这个不错,写文档在软件工程这种团队运动中很重要,而传统面试过程是很难考察到的。

Onsite 的一部分也是对在家做的题目的深入探讨,有电脑、可以用键盘,看起来很人性化。

大麻领域的 Uber (archive)

采访了快递(药用)大麻的创业公司 Meadow 的几个创始人:你们是如何认识的、为啥想做大麻、如何营造一个互帮互助的大麻 community、如何与司法部门沟通或者做斗争等。

可能大家对在网上(合法)买大麻比较好奇,不知道是怎样一种用户体验,请点击 Meadow 的网站体验体验(这是 Y Combinator 投资的公司,正规公司)。

2016/04/10 第 546 期

被 a16z 投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DigitalOcean 的创始人回答了这个 Quora 问题。看来硅谷一线风投提供的附加价值还是很大的,他们有专门的团队指导投资的创业公司如何招聘、如果当领导、如果做销售等。

付费订阅模式是给用户增长不给力的产品用的 (archive)

在市场饱和、用户增长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采用订阅、周期性付费模式(比如微软 office 与 adobe 的产品),持续不断地向老用户收钱。作者认为独立开发者的 app 没几个用户,增长空间还很大,没必要采用订阅付费,除非对自己的作品的用户增长没信心。

Effective Code Reviews (archive)

Code review 是保证代码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做得好的话,对公司来讲是一笔收益颇高的时间投资。但实践起来往往变成了炫耀编程技能、固执己见、恶言相向、同事关系恶化的活动,如何是好?

往往 code review 过程中,reviewer 往往会“bikeshedding”:在批准价值百亿的核电站的建设提案中,专家们往往会浪费大量时间纠结于自行车棚(bikeshed)的颜色;因为核电站太大、太复杂,“专家们”未必真懂,但总不能不说话啊,那就从无关痛痒的自行车棚挑毛病吧。

线上媒体商业模式:用户付费与做广告 (archive)

印刷出版物一般都是广告与付费订阅两种模式并存,保证内容高质量,ARPU 比较高,订阅人数少。文章认为线上媒体最好只专注广告(内容质量低劣的话)或只专注付费订阅(高质量内容,如文中举例的 The Information)

互联网中文世界里,很少有网站是需要付费才能看的,或许是因为中文的内容网站里的内容质量还没高到用户会去掏钱。英文的网站里倒是有一些是订阅付费模式,所谓的 paywall,有纸媒转型的、也有新兴媒体,都还算旱涝保收,如 wsj、ft、以及文中大篇幅介绍的 The Information 等。

采访 Uber CTO:他是如何加入 Uber 的以及给创业者的建议 (archive)

他与 Uber CEO 面试了 30 钟头,拿到 offer。三年来,从刚加入 uber 时的 40 个工程师发展到 1200 个工程师。Uber 发展很快,看 Google 与 Facebook 的人做事,就像看慢动作回放一样。

他在采访中还指出了,某些人轻蔑地以为“Uber 仅仅是一个 app”,看他是怎么解释、怎么比喻的:“The app is just the skin. There are servers, dispatch, dynamic pricing, supply positioning, mapping, routing data — all of that infrastructure. Saying Uber is just an app is like saying Facebook is just a Timeline. There’s so many systems underneath that it’s like an iceberg — most of it is underwater that you don’t see. It’s tremendously challenging and also fun to work on.“

我相信每个工程师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都会被问到类似的问题,“某某网站、某某 app 看上去很简单,为啥需要成千上万的全职员工来做”,你会怎么回答?

2016/04/11 第 547 期

游戏公司可以纠正不文明的玩家行为吗 (archive)

在线游戏里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人与人沟通互动往往有摩擦。文章介绍了英雄联盟的开发商 Riot Games 里的社会学研究团队,如何研究玩家聊天记录以及不文明行为,进而对游戏进行改进,鼓励玩家们讲文明。

Applied Philosophy, a.k.a. "Hacking" (archive)

任何系统都有普通人主观认为的规则与其客观实际存在的规则。当某人发现了客观实际存在的规则后,往往能走捷径做到普通人认为难做到的事,这就是 hacking。

比如黑客利用了软件实际存在的漏洞而攻入软件系统;比如有人能一个人用 1 天做出其他人认为需要 5、6 个人做 1 个月的东西;比如 Google 早年能专注于简洁的界面、搜索结果相关性这些被当时大公司们、用户们所忽视或鄙视的东西。

"To discover great hacks, we must always be searching for the true nature of our reality, while acknowledging that we do not currently possess the truth, and never will."

创业融资新规则 (archive)

Hired 的创始人 CEO 根据自己最新一轮融资的情况写的心得体会。他的建议:未雨绸缪、早做准备,等没钱了再融资已经太晚了。对于风投,partner 比 vc firm 更重要,有点像申请学校的时候与教授套磁一样。

创业公司招募品牌大使增长用户 (archive)

文章以 theSkimm 等创业公司为例,解释了如何招募(忽悠)年轻人们来做品牌大使(ambassador)。一般都是在校大学生,便宜又好用,给点 T -shirt、水壶就能帮你拉用户。

年轻人都渴望被关注、希望自己显得很特别、看上去似乎有特权,以 theSkimm 为例,他们建立了“秘密”的 Facebook group 让品牌大使们加入,互通有无、便于他们找到实习机会、工作机会。大学生们也喜欢穿着印有看上去很酷的创业公司 logo 的 T -shirt 到处跑,免费的移动广告牌。

品牌大使的伎俩不是创业公司的专利。大公司早已经用得炉火纯青了,只需在搜索引擎搜索一下 ambassador program 或者 品牌大使 就能找到很多案例。

Doing Data Science Right (archive)

Instacart 的主管数据科学的 VP 与 LinkedIn 前工程总监两人分享了一些创业公司应如何做数据科学的建议。数据科学并不等于处理大数据;大部分创业公司短暂的生命里根本没有大数据这回事。

数据科学有什么用?1. Data products use dat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improve product performance; 2. Decision science uses data to analyze business metrics to inform strategy and key business decisions.

发展到什么阶段才需要数据科学团队?"After you've validated your MVP, it's time to think about investing in data science."

2016/04/12 第 548 期

长尾理论 (archive)

就是此文提出了长尾(the long tail)这个概念,进而出了书。小众口味书或唱片在小城镇欣赏的人极少而无法在实体店开卖,但世界范围内喜欢的人加一起就很多;互联网让这种小众的东西有了市场。

为何还没有做得特别好的厨师界的 airbnb (archive)

这类 app 基于三个假设:人们爱交朋友、人们都是吃货、到处是好厨师。听起来貌似是不错的生意。现实是这样的吗?对了,厨师们,你们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吗?

为何有些大公司干不过小创业公司 (archive)

大公司的目标是短时间内最大化股东利益,不允许胡乱创新的,员工得听话。文章建议,找创业方向的可以研究一下哪个行业现在的领头羊是最大化股东利益为目标、而且又官僚的公司。

HTTPS is Hard (archive)

英国本地生活服务网站 yell.com 全面支持 https,这一过程动用了超过 10 个工程师,花了 7 个月,牵动公司内部众多部门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满满是坑。

文章很长,值得一读。现在做网站最好一开始就是 https,省却以后迁移的痛苦。

死海效应 (archive)

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力强的员工容易离职,因为他们对公司内愚蠢的行为的容忍度不高,他们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员工倾向于留着不走,他们也不太好找工作,年头久了,他们就变中高层了。

文章把这种现象叫做死海效应:好员工像死海的水一样蒸发掉,然后死海盐度就变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

Note (Apr 2016):最近我发现很多人转载我上面写的评论到社交网站、朋友圈、甚至是上市大公司做的邮件订阅,但都没写明『转载自湾区日报』(Google、百度)。有人会说,不就复制粘贴几个字嘛,有啥大惊小怪的,中文媒体都这么干的。我最担心的是沉默的声音,个人原创者们都受到侵害后集体沉默,这不助长了歪风邪气?最后的结果是,只剩下几家大的媒体公司抄来抄去,读者们每天就接受劣质低俗内容。

Note (Jun 2018): 光荣榜

2016/04/13 第 549 期

写给软件开发者的统计基础知识 (archive)

来自 PayPal Engineering 的(营销)文章;也是可以读一下的。除了做监控的 dashboard 的时候会用到一些统计的概念外,我还真想不起来我本科毕业后什么地方用到统计了。

什么样的投资人才算 Founder-Friendly (archive)

从创业者的角度分析什么样的投资人靠谱。

匿名的 app 的根本问题 (archive)

这是来自已下线的 Secret 的创始人的文章。匿名的 app(如 Secret、Yik Yak、Whisper)容易满足人的好奇心、从现实中解脱,但无法形成社区,用户粘性无法持久。

用户需要有一个 identity,花了时间来投资这个 identity(分享图片、发状态、给别人点赞、留言等)后,就比较不会轻易放弃。

两种类型的 Product Virality (archive)

一种是 Pull product virality,如 Dropbox 用户分享文件给非用户;另一种是 Distribution product virality,如 "Powered by" 字样。

"我们把垃圾食品放在他们面前,他们照吃不误" (archive)

Medium 创始人 Ev Williams 把网上的低质量内容比作垃圾食品。网站们、媒体们都去产生垃圾内容,优化点击率。然后网民们的时间(与生命)就浪费了。

根源在于网站们、媒体们都在优化 page view 这个数字进而容易做广告(因为广告商们普遍在乎 page view);看一秒钟网页,算一个 page view;看 30 分钟,也算一个 page view;花几天时间研究并撰写一篇优质长文,还不如转载一个 gif。

"…… if we reward people based on a measurement system where there’s literally no difference between a one-second page view or reading something that brought them value or changed their mind, it’s like – your job is feeding people, but all you’re measuring is maximising calorie delivery. So what you’d learn is that junk food is more efficient than healthy, nourishing food."

2016/04/14 第 550 期

A Culture of Quitting (archive)

如果公司上下都接受好的员工容易离职这一现实,有几个好处:

  1. 员工刚入职就做好将来离职时交接工作的准备,时刻写好文档;
  2. 员工离职后不是“前员工”,而是 alumni,像校友网络一样,继续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3. 当离职是常态,差的员工就比较不会赖着不走。

本文是针对前几天分享的“死海效应”给公司们出主意。

BuzzFeed 到底是什么 (archive)

BuzzFeed 是后网站时代第一个家成功的媒体公司。用技术驾驭众多内容分发渠道(各种社交网站、app),为各个渠道定制内容,通过数据分析不断自我学习,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硅谷的性别歧视 (archive)

Pinterest 的女工程师以自己成长经历控诉硅谷的性别歧视。台湾移民家庭(父母都是计算机 PhD)、斯坦福本科、Facebook 与 Google 暑期实习。

Khan Academy 内部改用 Slack 的过程 (archive)

他们用了很久的 HipChat,在 HipChat 上集成了用 Hubot 做的聊天机器人以及很多外部的 SaaS 服务。HipChat 问题很多,他们挣扎了一下,忍痛用 Slack 替换掉 HipChat。

这一过程,投入俩工程师改了很多代码,而且还要说服团队里其他人接受 Slack 这个新工具(人们普遍都是不喜欢改变的)。对了,Khan Academy 部署代码的系统叫做 Sun Wukong(孙悟空)……也是集成到聊天工具里的聊天机器人。

Instagram 是如何做持续部署的

他们一天部署后台代码 30 到 50 次,大部分情况不用人为干预。直接部署 master branch 的代码。文章描述了他们从非常手动的快糙猛的部署代码的流程,进化到几乎是全自动的持续部署的过程。

如果哪个工程师成为了老鼠屎,commit 了有 bug 的代码,导致 CI 的测试挂掉挂掉、或者 canary 机器上有太多错误,他们 oncall 的工程师还是得手动地 revert 这个 commit 并把这件事及时通知团队其他成员。软件工程真是团体运动,每个人都要力争成为一个好队友。

有效的、全面的、快速的测试,是实践持续部署的基础。

2016/04/15 第 551 期

如何说服投资人 (archive)

又到了 Paul Graham 长文时间。要说服别人,得先说服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信自己做的东西是有前景的,那很难说服别人。好的创业 idea 一开始看上去都像是荒诞的玩具,眼光差的投资人普遍看不上;不像是申请大学,申请到 MIT 的十有八九也能申到某某州立。

0 Bugs Policy (archive)

所谓的 0 Bugs Policy:当发现一个新的 bug,要嘛立刻马上修复,要嘛直接忽略永远不再理会(won't fix)。与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一样,不是每个 bug 都值得去花时间的 -- 你得成长到有能力去判断什么该花时间、什么不该花时间。

在 production 环境里使用 docker 前需要考虑的事情 (archive)

Docker image 要放在哪里?怎么做 load balancing?如何部署代码?怎么做 service discovery?怎么做监控?怎么管理 log?怎么配置数据库?

persona 的重要性 (archive)

互联网公司在做产品前,常常会用先设计出目标用户的 persona:虚构的人物简历(名字,性别,职业,学历,需求,电脑知识等)。

有了 persona 后,公司内部人员有一套共同的语言沟通,设计产品也有针对性,以后做营销也知道应该针对什么样的人群。

一般会有多个 persona,代表对你的产品不同热衷程度的用户(重度用户,轻度用户,讨厌你的产品的用户等)。

有很多(号称是)专家的人会给创业公司提供 persona 的咨询服务(当然是要收费的),网上搜索一下很容易找到的。

他们会帮助小公司里的人一起头脑风暴,有一套完整流程,有一套专门的词汇来描述各种 persona,最后生成几份带有头像的简历,这些就是你的『用户』了。

Google SRE book 的读书笔记 (archive)

这是刚出版不久的「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How Google Runs Production Systems」的笔记。这本书汇集了 Google 多年来实践出来的运维经验,里面的思想也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小公司,强烈推荐。

我零散时间看了几天,今天终于看完了。Google 前员工都会试图把 Google 里的各种套路搬到新公司里,比如 Go link、/varz & /healthz、RPC、OKR 等。

2016/04/16 第 552 期

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增长用户 (archive)

这篇超长文本身就是在做内容营销,但图文并茂、很多实例,值得一读。科学的营销策略包含了很多次实验,每次实验都要设立量化的目标。

有歧义的 emoji (archive)

emoji 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感情色彩的重要手段。但与文字一样,同一个 emoji,不同人的解读或多或少都有偏差(表达的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

成功人士的阅读习惯 (archive)

举了比尔盖茨(每年读 50 本书)、巴菲特、Elon Musk、Zuckerberg、Mark Cuban(每天阅读超过 3 小时)等人为例。他们很多人虽然辍学、没完成正规大学教育,但他们终身都在学习。

穷人(年收入 $3.5 万以下、资产 $5000 以下,好吧,美国人存款比较少)喜欢读娱乐性的刊物,而富人(年收入 $16 万以上,资产 $320 万以上)喜欢读人物传记、成功学、商业方面的书籍。不是说你读了一本书、两本书就成功了,这是一个长久的自我修行的过程。个人就是一个产品,接受好的 input,不断迭代。

结对编程是最极限的极限编程吗 (archive)

这是一篇倡导极限编程的文章。没创造性的体力劳动(比如复制粘贴公司内部特有的代码模板、完形填空式的编程)别结对,最好还是各做各的,并行完成。

由于软件工程是团体项目,很多实践(结对编程、code review 等)都需要队友之间放下面子、放下 ego、放下各种自负,需要虚心,不要摆谱,这样开发才有效率。其实周五下午进行结对编程挺不错的,一边喝酒、吃零食、聊天扯淡,同时结对编程:)反正周五下午大家各自干活都没啥效率了,结对编程还能增加同事感情。

审核社交网站内容的工人 (archive)

凡是允许用户自己生成内容的网站都必须有人工审核内容、及时删帖。美国主流的社交网站们(Facebook、YouTube 等)普遍都雇佣了审帖大军(菲律宾廉价劳动力 + 美国本土临时工)。

这种审核网站内容的工人或多或少都会落下心理疾病:每天都看大量不人道的图片、视频(如恐怖分子处决人质、血腥暴力画面、虐童、残害各种动物等)。

内容审核不全是政治需要,这也是公司的社会责任。家里的老人、小孩也要上网,总不能让他们看到各种恶心的东西吧。

2016/04/17 第 553 期

The Tail End (archive)

如果寿命 90 岁的人生的每一天是一个点的话,一张 A4 纸就足以清晰显示每一天。用活动来衡量短暂的人生:这辈子还能看几次 NBA 总决赛?还能读几本书?还能经历几届国家领导人?

How Bloomberg's graphics team visualizes the news (archive)

主流新闻网站都有专门的技术团队在做数据可视化,吸引眼球、让读者们愿意分享到社交网络进而增加访问量。

文中提到 Bloomberg 的数据可视化团队,为了得到 Uber 并未公开的 surge price 的数字,人工打开 Uber app、请求几十次、手动记下价格(我猜他们最后肯定很损人品地取消了,然后让跑到半路的司机白跑一趟)--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The Risk of“Clicky”Content (archive)

内容网站推荐的文章很多是标题党;访问者点开一篇文章后发现上当了,就不再点其他文章了。相反,如果点开文章后发现是好文章,就会继续去点开其他的文章。这就是所谓的 engageability。

"Good articles have both high clickability and high engageability; bad articles have low ratings on both. The hidden problem is in what the researchers call“traffic traps”: stories that have high clickability but low engagement."

设计复杂的产品,如何管理复杂度

从设计师的角度谈如何在设计产品过程中管理复杂度。两种复杂度:

  1. 管理不同人的不同意见;
  2. 设计产品本身。文中很多思想普遍适用于工程管理。

文中提到一个鸡贼的小技巧:与 CEO 或终极大 boss 开会的时候,记录下他们使用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后与其他人开会,如果其他人不同意你的提案,你就搬出 CEO(或大 boss)的那套语言来压制他们:)

所有新的 idea 其实都是旧的 idea 的混合体 (archive)

每个人都在盲人摸象,都掌握了一部分的信息(但不是全部),都只是看到局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人互通有无、共享信息后,就容易产生“新的”idea。

很多东西看起来很新颖、很新鲜,其实只是你的知识面不够广、读书不够多。

2016/04/18 第 554 期

Wait But Why:两个人运营的专写优质长文的网站 (archive)

该网站 2013 年开始运营,平均每周精心撰写 1 篇长文;Elon Musk 也是他们的读者之一。写优质长文的秘诀:他们写的文章的主题都是私下讨论研究了 50、100 小时的、他们自己也真心为写的内容感到兴奋

很多内容网站(或阅读类的 app)都把读者当白痴,充斥着标题党劣质短文;Wait But Why 反其道而行,他们把读者当聪明人、专发高质量文章,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

一个软件错误给原本默默无闻的堪萨斯农场造成了巨大麻烦 (archive)

过去十几年里,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堪萨斯农场频繁被 FBI、税务局、警察、愤怒的民众光顾。因为 MaxMind 提供的 IP 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默认坐标是这个农场,某个 IP 若找不到地理位置,就直接指向这个农场。

MaxMind 的 IP 地理信息数据库被各大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非技术公司广泛使用。发现犯罪嫌疑人的 IP 地址,在 MaxMind 的数据库里查一下该 IP 地址的地理位置,如果查不到,就指向这个无辜的堪萨斯农场。写代码选一个好的、合理的默认值是多么重要啊。

聊天机器人其实是微型 app

这是 bot-first startup 的思路。针对一个大的聊天 app 平台(微信或 FB messenger),做聊天机器人发展用户群体,相当于跨平台的微型 app。

Knowing When It’s Time to Move On

Product Hunt 的创始人 Ryan Hoover 的文章。讲诉了他到旧金山的第一份工作的经历,以及如何做出离职的决定。本文写于 2013 年 8 月;同年 11 月,Product Hunt 上线。

『如果你回头看 6 个月前的自己,你不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很弱的话,那么你在过去 6 个月就没学到东西、没成长起来。』

Work breaks

脑力工作者们连续工作多长时间休息一次比较好?休息多长时间?每个人情况不同,文章建议:早晨每工作 90 分钟休息 20 分钟;下午每工作 25 分钟休息 5 分钟。

很多人觉得 work break 像是在偷懒,会很内疚;但事实是,脑力劳动是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连续工作时间长了,注意力就散了;尤其是创造性的活动,绝不是靠堆砌时间取胜的。一天下来,并不是看你做了多长时间,而是看你完成了多少。

2016/04/19 第 555 期

芒格操作系统 (archive)

今年 92 岁的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是其集团公司的第二把手。本文是根据 Munger 在 2007 年 USC 法学院毕业典礼讲话总结的: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强烈推荐大家去看视频,总结得很不错的人生哲学。

回顾 React Native 开源一周年 (archive)

展现了 React Native 从 2013 年 7 月的公司内部 Hackathon 诞生后的发展时间轴,这是一个很好的由巨型公司主导、开明的政策、充足人力资源与金钱支持的开源项目发展壮大的案例。

在运营 React Native 这个开源项目的时候,Facebook 的工程师们还顺手做了俩 GitHub bots,有点聊天机器人的意思:

  1. 根据 git blame 提示最佳的 code review 人选;
  2. 管理 GitHub issues(与它对话,帮你关闭重复的 issue)。

大家可以围观一下。

Pinterest 不断迭代页面设计,增加用户注册率的经验 (archive)

当线上服务用户多了后,整个系统就很复杂,往往优化了 A 的同时不小心破坏了 B。本文就是一例,一开始优化了页面设计提高了用户注册率,不料却让 SEO 效果变差;后来不断迭代,才保证两者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运营 Unsplash 这样的网站在服务器方面要花多少钱 (archive)

Unsplash 每 10 天推荐 10 张高清、无版权的图片,Alexa 排名 5000 名左右。今年 2 月份的账单:$17,658.62。你觉得贵吗?要综合考虑网站访问量以及网站的性质(大量高清图片)。

Unsplash 是 Crew 这家公司的 side project,2014 年的时候湾区日报推荐过他们的文章:Side projects 是很好的营销行为。他们当然可以在这种 side project 的服务器方面花更少的钱,但肯定得花工程师更多的时间,乘以时薪换算成钱,反而不划算。

iOS 游戏独立开发者的“成功”案例以及经验谈 (archive)

这里的“成功”并非“一夜成为千万富翁”的“成功”,而是踏踏实实地能养活自己的“2 年多赚 $70 万”的案例。非常实诚的经验总结,并公布了每个月 app 的下载量、交税与净收入。

很多独立开发者都很想知道如何被 App Store 推荐到首页,本文给出了很详尽的指南。简而言之: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看你能不能打动他们:)从本文得知,如果有些用户给了你的 app 非常无厘头的 1 星 review,你也可以联系 Apple 的人请求删除。

本文还有一个观点很不错:作为独立开发者,你应该去时不时地花钱去购买其他独立开发者的 app(特别是那些被推荐到首页的),便于了解流行趋势、与自己的 app 对比一下看看自己的 app 差距在哪里,同时支持一下同样是独立开发者的同行们。

2016/04/20 第 556 期

放弃使用 Slack (archive)

1Password 背后的公司 AgileBits 有 60 多个员工。每隔一段时间换一次群聊工具,这回用了 Slack,频道太多太嘈杂、心理压力太大(你得及时回复同事发的消息),最终弃用。

文中的观点:错不在工具,而在于人没有用好工具。群聊工具的使用是需要一套规章制度的,大家都得做好公民。就像现在给别人贸然打电话很不礼貌一样,使用 Slack 这样的工具随便 @ 别人也是不礼貌的,容易打断别人的工作。放弃使用 Slack 后,他们改用 Basecamp。

或许我们以前做错了,但并非一无是处

90 年代写代码前要先做软件设计、各种设计模式、画 UML,现在很多人会认为这是 over engineering,然后把毫无设计可言、复制粘贴代码式的软件开发称作“敏捷开发”。

当今只会复制粘贴 StackOverflow 代码片段的程序员们,逐渐丧失了软件设计的技能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剩下的只是非黑即白的思维:某某编程语言是世界最好的编程语言;A 技术是好的,B 技术是坏的;某某名人推荐某某技术,所以我们也必须要用这样的技术。

采访 Overcast 与 Instapaper 独立开发者 Marco Arment (archive)

他以前也是 Tumblr 的 CTO。作为独立开发者同时养娃,他大部分 icon 设计是外包出去的,也请了个会计报税。曾把客服工作外包出去,但效果不大,有的是愤怒的无厘头的用户,他现在基本不回用户邮件了。

对想成为独立开发者的人的建议:不要看到成功的 app 做得美轮美奂的,就误以为花大量时间(一年半载的)做好设计,app 就能火;多探索几个收入来源,比如做多个 app、写作、做 podcast 等。

关于 Amazon 如何做出 Echo 的真实故事 (archive)

Echo 是由 Amazon 在湾区专门做硬件的分部 Lab126 开发的,员工们斗胆对抗 Jeff Bezos 改了产品名字、历经种种内部政治斗争、Fire Phone 惨败士气低落之际,推出了好评如潮的 Echo。

本文有不少猛料。Lab126 里的不同产品组之间互相不知道对方在开发什么。Project A 是 Kindle、Project B 是 Fire Phone、Project C 是一个野心勃勃不切实际的 Augmented Reality 产品。在 Fire Phone 惨败的噩耗传来之后,Project C 及时刹车、从中分理出 Project D,也就是 Echo。Project B 的员工们没有被立即开除,倒是有一些经理加入到了 Project D 并与 Project D 原有员工进行政治斗争。原本打算卖 $50 的 Echo 最后售价~$180。

开发 Echo 的许多员工都已经离职。"When asked whether it was inherently“fun”to work on a product like the Echo, one former employee scoffed that, to describe Amazon, no one had ever used that word with a straight face."

现在的 Echo 已然成为 Amazon 智能家电的核心,开放 API、可以连接其他厂商的灯泡、电视啥的。

hmm,看来前几天分享的【开发 Amazon Echo 背后的故事】并非真实故事了:)

不要跟顾客商量你的产品定价 (archive)

因为不管你定多少钱,肯定会有顾客抗议的。没人能理性地判断什么样的价格是合理的,普通人多是按照物品的『体积』来判断划算不划算。只能通过实践、做实验来定价(实际卖出去,看有没有人买)。

现实中都是有『Good,Better,Best』不同档次的价格供用户选择,而且顾客往往不会选最便宜的那档

2016/04/21 第 557 期

为何当前的独角兽融资情况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危险的 (archive)

Bill Gurley 分析了当前泡沫化的形势,与 1999 年做了对比;也分析了独角兽公司们的 CEO/ 创始人、员工、投资人、投资人的投资人(LPs,如养老保险、大学基金等)各方的心理,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2015 年前三个季度形势是不错的;但第四季度开始,媒体披露出 Theranos、Zenefits 等独角兽面临的法律问题,伴随着一系列著名科技公司的大裁员、一些著名独角兽公司估值被缩水;2016 年第一季度,没有任何依靠风投发展起来的科技公司上市。如果 1999 年的泡沫是“湿”的(liquidity,争先恐后 IPO),那么 2015/16 年的泡沫是“干”的(IPO 干旱)。

聊天机器人背后的人类操作员 (archive)

X.ai 是虚拟机器人助手,不用下载 app,只要发邮件给 [email protected],人工智能高科技。当然,现在的技术还不足以完全自动化,仍需要人类操作员每天工作 12 小时批阅邮件,确保机器人的回复是正确的。

Facebook 的聊天机器人 M 背后也是一堆的人类 trainer。用户分得清聊天界面(包括发电子邮件)背后是人还是机器人吗?其实,很多号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推荐文章的网站或 app,背后也是需要人类操作员的。大家找到创业的思路了吗?

不懂技术的创业者如何管理开发人员 (archive)

沟通很重要。能用人话(或笔和纸画图)讲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自学一点软件开发的知识(懂点基本概念、好沟通),接受『有很多东西你没法控制』的残酷现实。

每工作 7 周,带薪放假一周 (archive)

大学里评上终身教职的教授每工作 7 年可以放 1 年带薪学术假(sabbatical)。7 年太长了,每工作 7 周带薪休息一周如何?这一周可以是休息、也可以是追求自己工作外的兴趣爱好。

工作的这 7 周里,周六周日照样放假。这种制度如何?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会不会更有效率?工作的 7 周里就有个盼头,能放一周假:)

实体计算器 (archive)

对使用电脑不熟练或没有设置快捷键的人来说,在电脑旁边放一个实体的计算器,临时要做计算的时候,使用实体的计算器比打开操作系统自带的计算器程序要快。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 Mac 上的 Spotlight 或 Alfred 之类的来做计算。

2016/04/22 第 558 期

Upwork 的 CEO:内向的工程师也能当领导 (archive)

Upwork 的 CEO 讲诉了他职业生涯:生在法国,斯坦福硕士(与 Google 俩创始人同时期),硅谷创业专注技术的部分,卖掉公司后取读商学院(研究商业案例学会模式识别),去 PayPal 工作,加入 Upwork,最后毛遂自荐成为 CEO

在社交网站发音频能造成病毒式传播吗 (archive)

这是 NPR 在 Facebook 上做的实验。相比于视频与图片,网民们真的愿意在社交网络上听“长达”40 秒的音频吗?

4 个不同收入的男人的理财观 (archive)

年入 $100 万 35 岁加州男,年入 $25 万 41 岁迈阿密男,年入 $5.3 万 48 岁布鲁克林男,以及贫困线以下时薪 $7 外加小费的 25 岁芝加哥男。共同点:他们都有孩子

Twitter 如何做到每秒钟处理 3000 张图片上传 (archive)

稍微正规点的线上服务上传一张图片后得生成多张不同大小的图片,空间换时间(以后读取不用每次再生成一遍)。Twitter 现在是保留原图但对不同大小的图片只保留 20 天,每天省下 4TB 的存储空间。

很实用的做法,因为社交网络上一张图片上传 20 天后,基本就没啥浏览量了。

1Password 的创业故事:1 个月变 8 年 (archive)

这是 2013 年采访 1Password 俩创始人。俩人原来在大公司工作,Java 程序员。买了 Mac 电脑,但当时 Mac 对 Java 支持不太好,于是俩人就开始写原生 Mac 程序 1Password,原打算 1 个月做完就完了的项目,不料一口气做了 8 年(2013 年时)。

主要是因为早早上传到下载软件的网站上,用户使用后实在很喜欢;他们原来在大公司工作,大公司是不鼓励程序员直接与用户打交道的,但他们因为 1Password 不小心与用户打交道了,觉得很爽,很受鼓舞,1 个月变两个月,两个月变三个月,一直做了 10 几年。

话说原来湾区日报也是打算做几天就不做了的……2014 年 8 月。

2016/04/23 第 559 期

NBA 比赛中场休息:球员们下场玩手机的时刻

美国职棒与橄榄球联赛是禁止球员比赛时候用手机的,但 NBA 不禁手机,只是不允许球员们在比赛时往社交网络发帖。短短的中场休息时间,球星们下场后就像刚飞机着陆那一刹那,纷纷打开手机。

不少教练怕球员比赛分心,严令禁止比赛时使用手机,但收效甚微。时代不同了,新一代球星是一手打篮球一手玩手机长大的,中场休息的时候得刷一下 Twitter 或 Instagram 看看有没有人 @ 到自己:)

汽车的 iPhone 时刻

iPhone 用触屏取代了当年最先进的智能手机的物理键盘,从此以后智能手机都是触屏。本文认为汽车类似 iPhone 这样革命性的时刻将是彻底重新思考车内座椅的设计。

车不再是车轮上的盒子,而是家的延伸,是个性化的东西。自动驾驶普及后,车内座位还有必要是像现在这样坐着向前的吗?

Etsy 是如何支持多语言多地区的不同货币格式的 (archive)

用户使用的语言,用户所在地区,以及看到的货币,多种组合,多种显示格式,其乐无穷:)本文介绍了 Etsy 如何基于 CLDR(支持多语言的项目)跨平台支持多种组合的货币格式。

CLDR 全称 Common Locale Data Repository,本地化数据库(日期格式、货币格式、数字格式等),被 Apple,微软,Google 等公司用在不同语言版本的操作系统(Mac,Windows)与应用程序(Safari,Chrome,Office)上。

你做的 app 定价最好是 $19.99 或 $29.99,而不是 $0.99 (deleted)

作者以自己的编辑音频的 app 为例说明了给 app 定高价是可行的。

如果确实是精心打造的给用户提供巨大价值的 app,针对的用户群体是专业人士,几十块美金的价格不算贵。

如果你定价是 $0.99,还是有人会抱怨卖太贵的。这些人压根就不是目标用户。

比如 Sketch 现在卖 $129,可能平顶山煤矿学院挖矿系的本科生会抱怨竟然有软件敢卖这么贵,他们本身不是目标用户压根不会去用,但还是要抱怨一下;

而一个在硅谷的专业的设计师会觉得 Sketch 比起 Photoshop,价格公道很多。

下线一个产品的方法论 (archive)

我们整天讨论如何做产品,却很少人讨论如何下线产品。

尤其是线上产品,尽管不继续加新功能,一直跑着也是需要成本的(服务器,维护成本,回归测试等)。

文章讨论了下线一个产品的时间轴。

有四个时间点:

  1. 老用户可以继续用,但新用户不能用;
  2. 通知所有用户该产品会在某个具体日期下线,如何迁移数据;
  3. soft end date,告知用户的下线日期,但其实服务器还在跑;
  4. hard end date,服务器插头已经拔掉了。

2016/04/24 第 560 期

逃离线上媒体生产的垃圾内容 (archive)

很多线上媒体什么都好,一流的投资人、精美的网站与 app 设计、在地铁广告,唯一不好的是内容太垃圾。就像卖煎饼果子的摊位什么都好,地点好、大 V 推荐、支持 Apple Pay 付款,唯一不好的就是煎饼果子做得太难吃。

线上媒体的运营者们手头的资源有限(钱、时间、人力资源),是投资优质内容(但费时间)呢,还是投资其他花里胡哨的东西(容易走捷径)呢?

The Way We Build (archive)

Airbnb 分享的做设计的经验。他们有一套标准化的设计语言,使用案例:各部门同事开会,只要有人一提起某个名词,大家立刻明白这指代的是某个特定大小、颜色、形状、功能的按钮。

基于这套标准化的设计语言,他们做了一个叫 Airshots 的工具,公司里近 3000 个员工都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浏览不同平台(iOS 或 Android)、不同屏幕大小、不同语言(中文、英文等)的 app 上的不同搭配的 UI 组件(详见文中的视频)。这对于团队合作、产品开发很有帮助。基本上有一定规模的著名公司们都有类似的工具。

A/B 测试移动电商 app

重点 A / B 测试三个领域:onboarding(用户注册,力争一见钟情立刻注册)、activation(尽快让用户第一次下单)、retention(争取回头客,不断回来买东西)。

使用翻盖手机

文中列举了一些刻意使用只能打电话与发短信的翻盖手机的案例,逃离智能手机、逃离 Always Online。但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压力的,比如上司在晚上 11 点在 Slack 上 @ 你,而你没及时回复,怎么办?

Mistakes at Work Are Not Sins

任何创意工作、有创造性的工作都需要不断尝试,必然会犯错误。如果没犯错误,那你就没有尝试任何新东西。

"Mistakes should be embraced and celebra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is a difficult activity and software developers will make mistakes. They shouldn’t be crucified for making honest mistakes. It’s part of the learning. Great managers don’t cheat their employees of 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2016/04/25 第 561 期

Emergent Layers (archive)

这一系列文章提出了一套分析牛逼产品为何牛逼的框架:稀缺资源在某公司引入一层抽象后不再稀缺,但新的稀缺资源出现了,并被该公司掌控 + 用户有很多或昂贵或杀鸡用牛刀的选择,但却无法干脆利落地完成任务。

文章举了很多例子加以说明。

Whatsapp:发短信太贵(发展中国家稀缺资源,用户昂贵的选择),引入聊天 app 的抽象,形成网络效应(新的稀缺资源,并被 Whatsapp 掌握);

AWS:数据中心(稀缺资源,小商家或个人用户昂贵的选择),引入 AWS 云服务的抽象,稳定、用户信任(新的稀缺资源)。

还有其他例子:Uber、Airbnb、Intel、Google、Facebook、Medium、iPhone 等。

这一系列文章共有 4 篇,很长。我分享的这篇是第 3 篇。如果没有时间看全部 4 篇的话,看我分享的这篇就好了。这套理论适合事后诸葛亮般地分析已经成功的产品、公司,毕竟未来很难预测,谁也不敢打包票能预测得准。但如果你真的想预测某个产品有没有前途,可以套用第四篇文章最后的完形填空:

In current industry ____, customers are overserved by ***_*: they spend too much of their time, money, or other on *_*, and it feels inefficient, saturated or wasteful. The real reason they’re served by *_ in the first place is because they have a higher level need, **_. Unfortunately, it’s difficult to serve these customers at this level directly because of some constraint, **_*, which is often difficult to recognize.However, that constraint melts away when *__ becomes abstracted away into something scalable and abundant because of ___. When this happens, ___ can now serve customers directly at their higher level need, ___, by leveraging the abundant element ___ in brand new ways that never existed before. When this happens, a new scarce resource, __***, emerges. Over time, the company that makes all the money is the one who gains a monopoly hold on ______ and become the only game in town.

BuzzFeed 都有哪些内容分发渠道 (archive)

如果 BuzzFeed 发一条消息(不管是标题党、新闻、还是广告)出去,只有 20% 的浏览量是来自网站,大部分浏览量来自 40 多个第三方渠道,包括各种社交 app、聊天 app、阅读 app、视频网站等。

当广告是以 native ads 的形式出现,就没必要追求把所有流量都引导到自家网站,反正广告长得跟正常的内容一样,目的只是为了让人看见,至于在什么平台被看见,就无所谓了。

Fitbit 的企业健康计划

Fitbit 向其他公司批量兜售可穿戴设备,然后那些公司分发给员工并可观察员工们的运动数据,促进员工身体健康。为何其他公司愿意这么做?可以少交保险费!

何时重写整个软件系统 (archive)

作者从自己失败的重写整个系统的经历总结出经验教训,他们花了近一年重写系统并尝试酷炫新技术,同时还要维护旧系统,双重压力。应该尽量用进化的观点来对待复杂的软件系统,逐步迭代、改进。

失去价值的 app

花钱买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总有坏的时候。比如 app。09 年花钱买的 iOS app,很多已经好几年不更新了、或者制作 app 的公司已经倒闭,这些 app 在新操作系统、新手机上已经跑不起来了。

2016/04/26 第 562 期

聊天机器人不会取代 app,但更好的 app 会取代 app (archive)

聊天机器人受到吹捧的真正原因是:

移动操作系统有太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导致聊天 app 承担起了『操作系统』的角色。

作者在微信做 PM,所以重点批判 iOS 长得不像微信的地方……

文中一个比喻挺不错的:

从 iOS 启动聊天 app(如微信),就像在 90 年代初从 DOS 启动 Windows(或者在 Linux 命令行输入 startx);

你在聊天 app 里与各种公众号或聊天机器人互动,就像在 Windows(或 x-window)运行各种软件;

当你从聊天 app 退回 iOS 的时候,就像关掉 Windows 回到 DOS 的命令行界面。

书与 Web (archive)

书,封装了特定主题的有限的知识;一本书是有边界的、是能读完的。Web,让琐碎的相关的知识点可以相连结(超链接);从一个网页链接到另一个网页,再链接下去,似乎没有边界。

Shit Rolls Downhill (archive)

讲工程文化、团队协作的很不错的文章,尽管比喻得很彪悍:)“需求”就像地心引力作用下的 shit,从山上滚下来,每个团队站在不同高度,你不接住的话,下游团队就得遭殃了。个人、团队要互相有同理心。

很赞同这句话:"Abstraction is not about boundaries of concern, it’s about boundaries of focus."

Uber 内部上线一个 microservice 的案例 (archive)

文章以开发并上线一个货币汇率查询的 microservice 为例,描述了 Uber 内部做 microservice 的流程以及用到的各种技术。

如何在 4 星期内在 App Store 得到 1 万个 5 星好评 (archive)

不要在 App 里弹出对话框求用户给好评,在恰当的地方、恰当的时间点放个按钮让善于探索、已经充分体验了你的 app 的用户自己去点;奖励评价了你的 app 的用户;有一个用户反馈的渠道。

2016/04/27 第 563 期

作为一个 40 多岁的程序员 (archive)

作者 24 岁那年出道(1997 年)。本文先是描述了一下 1997 年的世界长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电视剧电影、名人、网站、游戏等),然后此时 40 多岁的他给了年轻程序员一些很中肯的建议。

要学习电脑技术的发展史,因为大部分所谓的创新多是过往技术的重新组合、混搭、给予新的命名、重新包装罢了。

Uncanny Valley (archive)

这是一篇文笔绝佳的文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 30 岁的单身女技术客服在硅谷工作、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得真好,相信很多在湾区的人能产生共鸣。本文道尽硅谷创业圈的泡沫、虚伪、荒唐,堪称 Silicon Valley 电视剧的文字版。

基本涵盖了硅谷青年的日常:堆砌零食的像幼儿园一样的办公室,meetup 上虚伪的言不由衷的交谈,荒诞的公司 holiday party,recruiter 发来的千篇一律的描述公司福利的骚扰邮件,骑驴找马地去其他公司接受很烂的面试官的面试,与客户的鸡同鸭讲故作高明,101 沿路的广告牌等等。荒诞搞笑嘲讽之外,文章结尾很能触动人心。

这篇文章说出了很多人想说但不知从何说起、如何说起的那些微妙的感受,很有共鸣。

Why Desktop is still king for B2B SaaS (archive)

你关注的不是设备,不是手机与桌面电脑的区别;而应该是屏幕大小,用户的注意力在什么大小的屏幕,你就针对那种屏幕做产品功能。

你并非不擅长电子邮件 (archive)

邮箱里有太多未读邮件,不知如何是好?其实你只是不善于说 no。值得你去阅读的邮件其实不多,值得你花时间去回复的就更少了,也没必要订阅那么多邮件列表。什么邮件值得你花时间?那种能转化成『任务』的邮件

缅怀 Google Reader (archive)

2005 年 10 月上线,2013 年 7 月下线。有 Google Reader 的时候,互联网似乎还是美好的、有营养的,没有那么多标题党,我们自己做主自己决定该读什么好文章,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社交网络的 Newsfeed 算法决定。

任何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亲爱的 Google,恢复 Google Reader 这个服务吧,我们会原谅你的!

2016/04/28 第 564 期

Done, and Gets Things Smart (archive)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几家科技公司的共同特点:他们最初都有几个常规面试流程没法招到的极牛逼的 seed engineers,就像种子一样,这些人生根发芽、定下了公司里各种流程、吸引来更多好的人才。

这样的工程师就是文中所谓的『Done, and Gets things smart』类型的工程师。你交给这些人的任务,他们不但能以极快速度完成,并且顺手修复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顺手创造了这样那样的有价值的东西。创业者们怎样发现这样的工程师:

  1. 你运气特好,碰巧与他们一起长大、一起求学或一起共事多年;
  2. 多方打听多方推荐、遍历人际关系网各节点(一般效果不大)。

软件开发基本定律:如何在下次团队开会的时候装逼 (archive)

罗列了 15 条对人性、职场、项目管理、职场等领域(看起来)充满智慧的观察,分别都有一个听起来很厉害的名字,适合在开会的时候引用,让你看起来像是引经据典见识过人一般。

正经的:Linus 定律 -- "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 不正经的:Dilbert Principle -- "无能的员工容易被提拔到管理岗位,这样他们就不用做具体工作了,可以减小他们对组织带来的破坏。"

Implementers, Solvers, and Finders (archive)

抛开职称、头衔、收入不谈,程序员职业生涯三种级别:Implementers(按部就班执行任务)、Solvers(独立自主解决上头给出的问题)、以及 Finders(能自己发现问题)

这篇文章是针对前不久分享过那篇『做程序员最后悔的事』(没有做管理、写程序到老、生活窘境)引发的思考。

试图揭秘 App Store 的排名系统与 Review 系统 (archive)

作者自己的 iOS App 经历过美国地区与英国地区的 App Store 免费、付费下载排行第一,所以他当然知道什么样的下载量才能冲进前 100、前 10、以及第一。

每天下载量 1000,能冲进美国地区 App Store 付费下载的排行榜前 100 名;下载量 5000 的话可以冲进前 10;1 万则可以到(或接近)第一的位置。美国地区免费排行榜的话,大概需要 10 倍于付费 app 的下载量。本文是作者继上次分享自己的收入与下载量后,又一篇很有料的文章。

删掉 1000 多个 LinkedIn 上的联系人

A 在 LinkedIn 上是 B 和你的共同“好友”,然后 A 就发信问 B 关于你的事情(招聘、风投等的背景调查之类的),B 回复说:“我不认识他”。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浪费彼此时间。现实中真不认识的话,还是不要加 LinkedIn 为好。

2016/04/29 第 565 期

Apple's Organizational Crossroads (archive)

Apple 公司内的部门是按职能划分的(工程、市场营销等),而不是按产品(iPhone,Mac 等)。这样的组织结构对做软硬件高度集成力求完美的产品是有利的,但不适合做线上服务。

Apple 一直做不出超大规模的线上服务(10 亿用户级别的)。本文认为做卓越的线上服务所需要的公司结构是要按产品划分部门的,而不是按职能。做线上产品需要快速迭代,而不是像发布 iPhone 这种硬件一样折腾一整年才出一个新版本。

"You don’t make great products because you want to make great products; you make great products by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where great products can be produced."

人的虚荣心是推动社交网络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

当某个社交平台让用户成为小范围的名人,用户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于是用户对该社交平台就有很大粘性,会不断回来继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继续晒这个晒那个。

连续创业者综合征 (archive)

连续创业者(尤其是有过小小成功的)比第一次创业的人有经验,可以少走些弯路,但也容易过于自信、自负,期望过高,输不起。

有点像人月神话里的 The second-system effect:做软件系统第二个版本的时候,往往野心过大,堆砌功能、把事情复杂化,试图一口气纠正最初版本的所有错误。

Remnant ads

网站卖广告位置,没卖出去的位置就以极低价格卖给一些对 targeting 要求不高的广告商。有些老少咸宜的产品广告还真没必要 target 特定人群。这有点像最后一分钟订酒店,容易订到很便宜的。

不要让两个人去做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

讲了一种公司里使用电子邮件的陋习:一封邮件抄送了许多人,结果没人回复、没人执行邮件里描述的任务;收件人们尽管都看了邮件,但都以为被抄送的其他人会去回复。最佳实践:能发给一个人的尽量只发给一个人就好,别抄送那么多人。

其实 code review 也一样,加了好几个 reviewer,结果放了一星期也没人 review 你的代码。如果只加一个 reviewer,对方碍于情面,就必须尽快给你 review 代码。

2016/04/30 第 566 期

Uber 是如何征服伦敦的 (archive)

这篇超长文栩栩如生地塑造了 Uber 在伦敦这个战场上各个角色的形象:第一个本地 Uber 员工、开心与不开心的 Uber 司机、利益受到严重侵蚀的本地 Taxi 运营者等。扣除保险、车的维护各种费用后,Uber 司机的时薪真不高。

互联网经济 (archive)

文中提出的理论不错:互联网经济是一个循环;用户使用上网设备、运行操作系统、用 app、购物、送货,最终回到用户(收货)。各家公司在这个循环里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在 Facebook 上看到广告产生购物意愿决定买什么,在 Google 上做研究比较价格决定到哪里买(很有可能受到搜索广告的影响),在 Amazon 下单、送货,最后用户收货。

各领域的佼佼者们如何建立强有力的品牌

一个强有力的品牌看上去是能拥有某个关键词的。比如提起 Google 这个品牌,大家条件反射的关键词是”Search";Oracle 则是”Database";AWS 是”Cloud”等。所有营销都是围绕着这个关键词。

华尔街日报网站上线 20 周年 (archive)

他们从一开始就要求用户付费订阅。免费的互联网大环境下,竟然有人愿意掏钱订阅?去年底 wsj 网站付费订阅用户数 82.8 万人;其中 361 人从 20 年前就开始订阅了。

他们早年的办公环境很有意思:每个编辑的桌上有两台电脑,一台连外网(便于查资料?),一台连内网(CMS、编辑文章?);在连外网的电脑上找到一条链接要加入某篇文章里,他们必须手动逐个字母将那条链接输入到连接内网的电脑里……

他们必须是怪物 (archive)

这是一篇读起来很难受的文章,讲互联网上的语言暴力。在网上,人们很容易失去同情心、失去理智,他们不知道自己敲出来的恶毒文字会对他人造成巨大心理伤害。

在网上,一条消息的受众群体其实没必要很大(几百人?),就能很容易看到恶意人身攻击的语言;尤其是在匿名的情况下,比如在 Twitter 或微博上,粉丝数越多的账号,用户体验越差,因为每天都得接受陌生人无厘头的谩骂。

2016/05/01 第 567 期

科技公司招聘手段确实有问题,但不值得修复 (archive)

标准的招工程师的流程:冷冷地把应聘者叫来面试、看他们做几小时算法题,给 offer,热情地虚伪地欢迎他们加入大家庭。看起来很可笑。如果公司发展不快、不急需螺丝钉,可以用比较人性的方法招聘。

应聘者与公司的想法差别很大:应聘者认为我做了牛逼开源项目,别问我需要死记硬背与工作无关的算法题,浪费我的时间;公司认为我们是要招螺丝钉的,你不喜欢就别来,后面一堆人排队等着呢,别浪费我们的时间。

这是针对今天分享的另一篇文章『F*** You, I Quit』的讨论。那篇文章底下有 Google 的工程师回复说,面试流程是不科学,但公司招人是很花时间的事情;而且作为面试官的我不可能花 2 小时去看每个应聘者的博客与 GitHub,一堆人排队要来面试 Google,你花里胡哨的开源项目其实也没什么,你并没有比较特别。

F*** You, I Quit (archive)

作者描述了他 2016 年以来面试了一些大公司、创业公司的经历,身为 GitHub 网红、Yahoo 前员工的他竟然一个 offer 都没拿到。与实际工作毫无关系的算法题、冷漠无能高傲的面试官,如今科技公司的招聘手段相当不合理

这是最近 Hacker News 上非常火爆的一篇文章,底下评论两极分化。有对原文作者人身攻击、认为是作者态度傲慢、没有准备充分才没法拿到 offer;也有产生共鸣、认为现在科技公司招聘手段十分不合理的。反正作者是下定决心不再找工作了,想通过 consulting 或其他途径谋生。

The end of a mobile wave (archive)

做手机的门槛越来越低,不同厂商的手机的区别仅仅是品牌与销售渠道的区别,都是从深圳出发的集装箱里的硬件加上 Android,到达目的地后再贴上不同商家的 logo。有点像 80、90 年代的 PC 克隆机(很久没听到这个词了)。

有一个东西人们是愿意出高价购买的 (archive)

那就是时间。时间是每个人最重要的财产,还没有购买力的年轻人一般不这么认为,但有购买力的人一般会愿意花钱买时间。那种能帮人省很多时间的创业 idea 都算是不错的 idea。

作者举了 Uber 为例。他不喜欢待在洛杉矶,因为到哪里都要开车。自己开车是很浪费时间的,开车时你能做的事情很有限(可以听广播,但不能看书、发邮件),还要找停车位,可能还要去加油。有了 Uber 后,很多场合就不用自己开车了,省下了很多时间。

写下修复 bug 的经历与心得体会 (archive)

文章作者有个文本文件 bugs.txt,在过去 10 几年里,他会写下解决的有意思的 bug:症状、如何发现的、如何修复的、经验教训等。有点类似高中时代很多人都有错题本一样,写下做错的题目归类总结。

2016/05/02 第 568 期

Tax Breaks for Twitter Bring Benefits and Criticism (archive)

旧金山市政府给予 Twitter、Zendesk 等公司税收上的优惠,而这些公司必须把办公室设在旧金山城里的流浪汉聚集地 Tenderloin 与 Mid Market,给该社区注入活力,并且公司们经常要通过捐钱、捐员工时间来教流浪汉、社会底层人民电脑技能,帮他们就业。目前来看,收效甚微

这条 tweet 里的照片立意不错:地上是用完的注射毒品的针筒,几米开外是 Uber 与 Twitter 的办公大楼,多么真实的 Tenderloin 与 Mid Market。"The dichotomy and stratification of SF: in the foreground, discarded needles. In the background, Uber and Twitter."

我取消关注了你的社交账号 (archive)

社交网络上微妙的心理:明明俩人不认识,却互相关注;一方面受不了对方分享的对自己毫无价值的信息,但又碍于情面不忍取关;另一方面在知道对方取关了自己后,心理有所失落。Again,明明两人互相不认识。

好在现在的社交网站都有『屏蔽某某人的发言』(mute)之类的功能,可以在不取消关注的情况下拒绝收到对方的更新 -- 但,这种虚假的人情有必要吗?

提起一个品牌的名字(如 Airbnb、百度、Uber、微信等),脑海中条件反应出他们相关的 app 与网站的使用体验、口碑的好坏、诚信、工程师的水平的基本印象、参与过他们举办的线下活动的体验等。

"Your brand is never what you say it is – it’s what everyone else says it is."

共享经济下的种族歧视 (archive)

黑人用真实头像使用 Airbnb 要订房间,房东们纷纷找借口拒绝;头像换成城市夜景,改一个不像黑人的名字,再订房间,成功!

在 Airbnb 这种线上服务强制用户使用实名制与真实头像,原本是为了增进房东与房客之间的信任,但却也带来了歧视(从名字、头像可以看出你的种族)。那么,Airbnb 有责任吗?线上服务们该如何设计产品才能减少这种歧视?

Facebook 不再是一个社交网络了 (archive)

文中描述的现象也可以适用于 Facebook 以外的社交网络:人们更新的个人状态、晒的个人生活照片越来越少了,而转载知名媒体的内容(新闻、视频、图片)越来越多。社交网络变成上网首页、门户网站。

2016/05/03 第 569 期

英雄联盟的自动化测试系统 (archive)

看上去应该算是 component 级的集成测试,用 python 写 test case,测试如果跑挂了将自动生成 jira ticket 发给提交代码的人。每个 test case 在 code review 后都得在 staging 连续跑 1 星期不出问题才算合格的测试。

有经验的程序员编程的时候经常使用 Google 吗 (archive)

是的,经常用。好的程序员肯定知道他们不是世界上第一个遇到某个问题的人,他们能够用合适的关键词很快地搜到答案,他们从不盲目地复制粘贴搜到的代码片段。

面试程序员的时候,应该加入一个考核点:如何高效地使用 Google 与 StackOverflow:)

下载盗版学术论文的研究人员都有谁 (archive)

答案是:每个人。来自科学杂志的长篇文章。哈沙克斯坦的女研究生创办了 Sci-Hub 网站,供所有人免费下载学术论文,纯属劫富济贫侠盗性质。本文利用 Sci-Hub 网站提供的后台数据,对盗版论文下载量、地理分布等情况进行了分析。

Sci-Hub 的运营显然是有法律问题的,各出版商肯定想尽一切办法要干掉这个网站。Sci-Hub 的域名原来是 sci-hub.org,去年被停用了。现在采用多个域名 sci-hub.cc 与 sci-hub.bz。

在 production 使用 nodejs 一年后 (archive)

从毛病很多的 Python 切换到毛病更多的 nodejs,最后再切换回 Python。对 js 的定位很准确:Easy to learn, impossible to master。太多坑了。

完全用平板电脑办公 (archive)

曾经的微软 Windows 部门的老大 Steven Sinofsky 在 iPad Pro 背面贴了一堆贴纸,宣告这是他主要的办公电脑,完全替代了 Surface、Macbook 以及其他桌面电脑。用平板电脑办公一个月,一切顺利。

他现在的工作是投资人,完全用平板电脑办公是没问题的,主要是处理邮件、看幻灯片、做幻灯片。职业程序员、职业设计师的工作就比较困难了。

2016/05/04 第 570 期

StackOverflow 是如何部署代码的 (archive)

非常详尽的文章。他们是一个 Linux 与 Windows 混搭的环境,每天部署代码 25 次,每次耗时 9 分钟。DB migration(改 schema、删数据库表格等)理所当然地需要人为干预,通过群聊工具 + 聊天机器人协同工作。

My path to OpenAI (archive)

Stripe 的前 CTO Greg Brockman 在离开 Stripe 后,创建了非盈利性质的 AI 科研公司 OpenAI。本文讲述了自己大学的经历、如何加入 Stripe、为何离开 Stripe、如何初步探索 AI 领域、如何与 Sam Altman 及 Elon Musk 等人吃过饭后决心创建 OpenAI。

民主的工资系统 (archive)

这家公司员工的工资由一个公式决定,公式里的系数的值由员工自己决定(相当于决定自己工资多少),然后其他同事投票决定是否合理;你可以去拉票,去说服同事。看来是时候与公司里的同事搞好关系了:)

学术圈里的程序员分类

20 种分类,看得懂的人应该会很有共鸣,欢迎对号入座:)让我想起了以前系里一哥们,同一份 VC 6.0 下的 r -tree 代码改了 6、7 年,变换各种变量引入各种新潮名词,发了 10 几篇 paper,顺便帮导师评上了终身教职,千招会不如一招熟啊

如何判断“这是一个精心打造的网站”的历史 (archive)

如何判断一个网站是否精心打造、是否走在技术前沿?不同年份有不同的标准:90 年代,cgi 动态页面;02 年,纯 CSS 布局;03 年,漂亮的没有问号、参数的 URL;05 年,Ajax;09 年,自定义字体;10 年,响应式设计。

现在,service workers(离线网站)?

2016/05/05 第 571 期

Facebook 里挑选热门新闻话题的人 (archive)

这些人是二、三十岁的合同工,他们决定了世界上 6 亿多 Facebook 用户每天要读的新闻内容(网站右边的 trending)。每人每天从特定的网站挑选汇编 20 个左右的话题,拟个标题、写个简评。

但最近这些人被开除了一些,恐怕这些人只是 AI 算法的人类 trainer,把 AI 训练好了,迟早要被算法替代的。

2008 年 Google IO 的 Keynote 笔记

那是由 Marissa Mayer 做的 keynote。各种 A /B testing:logo 下的空格数对盈利的影响、黄色的广告背景比蓝色的更赚钱、每页显示 10 个搜索结果比显示 30 个速度快很多用户体验好很多。

尽管年代久远,这个 keynote 里的信息量很大,里面很多东西在这 8 年来被多次加工、转载了无数次。如果有时间(以及有兴趣)的话,也推荐看原视频。那一年,iGoogle 很火;还有人记得吗?

Giphy 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者在 Giphy 的纽约总部采访了 3 天,写出的长篇报道。gif 动图是互联网文化很重要很独特的一部分;Giphy 力争成为 gif 搜索引擎,他们与品牌、影视作品合作,合法地制作上传相关的 gif。

这种图片搜索引擎,搜的是文字;所以 gif 的 metadata 的质量很重要(名字、标签)。他们有人工的编辑确保图片的 metadata 质量过关;之前他们也用 Amazon Mechanical Turk 招募廉价劳动力删掉情色 gif。说到底,还是内容为王;内容的质量最重要。

与本文作者一样,我也是通过使用 Giphy 的 Slack bot 才知道 Giphy 的。

请不要再问如何找到技术型创业合伙人了 (archive)

文科出身的 42Floors 创始人写的文章。作为不懂技术的创业者,你只能先赢得技术人员的尊重,再将他们争取成为合伙人。你可以自己学编程或者花钱外包出去做个产品原型先证明 idea 是靠谱的。

科技泡沫风向标:乒乓球桌的销量 (archive)

硅谷的科技公司要没有乒乓球桌,那还叫科技公司吗?融资了,买乒乓球桌;扩张很快、员工人数剧增,多买几张乒乓球桌。今年第一季度乒乓球桌销量大幅下降,不好融资,公司们也不招那么多人了。

本文里,股价不给力的 Twitter、结对编程爱好者的聚集地 Pivotal、Oracle、Dropbox、Yahoo、Intel、Google 等公司纷纷友情出场。上个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里,科技公司流行买台球桌;这轮泡沫,公司们都很省钱,改买便宜的乒乓球桌了。

与兄弟公司们一起搞一把 SaaS 杯乒乓球联赛、或者独角兽杯锦标赛:)以前有推荐过相关的 -- 硅谷经济形势风向标:Caltrain 的乘客人数。

2016/05/06 第 572 期

Everything as a service (archive)

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主要透过行为或形式提供生产力并获得报酬的行业,俗称服务业。基本上本文是用时髦的案例(卖实体的 iPhone、付费订阅线上服务)来解释“第三产业”这个概念。

Apple 的 iPhone 销量下降,既然没法从“尚未拥有”以及“需要升级”iPhone 的人手里赚钱,那就从“已经拥有”iPhone 的人手里继续赚钱,每次赚一点点,赚个 5 年 10 年的,积少成多。怎么赚?Apple Music、iCloud 额外的存储空间、App Store、Apple Pay 等。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is that one entails the creation and transfer of ownership of a product, while the other is much more intangible: you visit a doctor or hire a lawyer, and you don’t get a widget to take home."

为何大部分手机 app 的开发项目注定是失败的 (archive)

本文吐槽了移动 app 开发这份工作的艰难,认为网站开发容易多人分工(前端、后台、运维),而 app 的开发者都得独当一面,app 的前端代码(UI)与所谓“后台”(业务逻辑)高度耦合

The Joel Test (archive)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写于 2000 年的判断一个软件开发团队是否优秀、是否值得加入的 The Joel Test。有 12 个问题,每个问题若回答 yes 加 1 分、no 加 0 分,总得分 12 分的开发团队是最棒的。

这 12 个问题是以鼎盛时期的微软公司为参考系设计的,如果生搬硬套到现代互联网公司,可能略显过时。但抛砖引玉,大家也可以集思广益,弄一套测试新时代互联网开发团队是否优秀的问题集锦:)

网站测试 7 法则 (archive)

这是他们的 KDD’14 的 paper 的通俗版。根据在微软(bing)、LinkedIn、Amazon 等公司的工作经验,总结了给网站做 A /B testing 的 7 个法则。最后一条很实在:首先你得有很多用户 ……

大部分成功的 A / B 测试都只能将某些关键指标(如盈利)改进一点点的(如 1%);但长期坚持不懈地做各种实验、不断地小改进,假以时日是能有显著效果的。

删除代码 (archive)

程序员不舍得删掉早已不用了的代码,担心以后可能还会用到;尽管删除吧,代码版本控制了,以后可以恢复。无用的代码久久不删,留下无数地雷,只会绕晕未来的自己以及未来给你擦屁股的队友们。

2016/05/07 第 573 期

硅谷最神秘的独角兽 Palantir (archive)

BuzzFeed 根据 Palantir 内部员工爆料以及泄露出来的电子邮件,写了这个长篇报道。Palantir 最近的麻烦:员工大量离职、大客户跑掉不少(产品太贵,动辄每年上千万美金)。

Palantir 内部给客户公司都取了别名,神神秘秘的,比如可口可乐在 Palantir 内部被指代为 Luda、沃尔玛是 Oceans、摩根斯坦利是 Montana。上个月,Palantir 全体员工集体加薪 20%,是原来的工资太低、还是公司赚得不错?

"Prior to the sweeping pay raise, Palantir had capped salaries at levels ranging from $125,000 to $135,000, sometimes making exceptions but generally not going above $150,000, according to two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 far below what top engineers can command at other Silicon Valley companies."

Inside the Magic Pocket (archive)

本文很清晰明了地介绍了 Dropbox 自己开发的、运行于自己数据中心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整体设计算比较“简单”易懂的,文章写得很流畅,再加几张实验图可以发 OSDI 了。文章作者在 MIT 读 PhD 时师从图灵奖得主 Barbara Liskov。

系统性能分析的方法论总结 (archive)

在 Netflix 工作的系统性能分析大神 Brendan Gregg 总结的方法论列表。其实是两个列表,一个是搞笑的(如醉汉方法:随机改配置,直到系统性能提高了),另一个是正经(如他自己提出的 USE 方法论)。

黑客是新时代的律师 (archive)

商场如战场,在其他公司告你的时候,你的公司里养的那群律师可以当做防守的武器,必要的时候也能主动出击去告别人。黑客呢?信息安全攻防战!

记录失败的事迹的个人简历 (archive)

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 Johannes Haushofer 贴出了他的失败简历,罗列了他没申请到的学校的教职、没申请到的奖学金、被拒的论文与研究经费、被拒的本科学校以及 PhD 项目。

他的失败简历最后还幽默了一把:This darn CV of Failures has received way more attention than my entire body of academic work

每份光鲜亮丽的简历背后,都有这么一份失败的简历,有着更多失败的事迹。那是不是尝试的次数多了,就会成功的?

2016/05/08 第 574 期

Silicon Valley Has a Vulnerability Problem (archive)

文章描述了“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创业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不好招人、产品没人用、盈利太少等),但创业者们即使在朋友面前也都表现得形势一片大好的样子;大家都以为你真的干得不错,就没人帮你了。

缩减员工福利,过好资本寒冬 (archive)

公司赚钱不给力、当前又不太好融资,得委屈一下被宠坏了的创业公司的员工们了。以前 Dropbox 花在每个员工身上的各种福利,每人每年 $2.5 万;这家“创业公司”有 1500 个员工。由奢入简难啊。

"In a company-wide email in March, Dropbox said it was cancelling its free shuttle in San Francisco and its gym washing service, while pushing back dinner time by an hour to 7 p.m. and limiting the number of guests to five a month. (Previously it was unlimited, a big perk given its open bar on Fridays.)"

The Startup Zeitgeist (archive)

Y Combinator 分析了 8 年以来申请他们项目的所有创业团队的申请资料,主要是通过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反映了技术的发展、公司的兴衰、时代的变迁。

To build or to buy (archive)

所谓创业,你可以自己动手写代码、花几年时间从 0 个用户发展到 N 个用户,享受“to build”的乐趣;或者,你也可以相中别人已有的项目(运营了一段时间了、有盈利、有用户),买过来由自己接着经营。

这种“to buy”的策略看起来不酷,但会比自己从头开始做省钱、省时间。文中最后列出了一些如何买下别人的项目的建议。

问面试官的问题 (archive)

应聘者也要试着找出对方公司的 red flag。文中列出的问题都不错,尤其喜欢这两个:

  1. 你们是怎么部署代码的?(一家互联网公司部署代码的自动化程度反映了工程团队的整体素质)
  2. 最近一个被开除的人是谁、为什么被开除?(没经验的面试官被问到这个问题,就露怯了)

2016/05/09 第 575 期

好的投资人的背景之谜 (archive)

本文罗列了好的投资人的共同特点。眼光好的投资人不一定有创业经验、甚至不一定有做产品以及运营产品的经验。以前做产品的经验可能对投资人有帮助(模式识别好的项目),也可能没帮助(太容易局限在条条框框里、而错过真正革命性的东西)

现实世界中的 microservices (archive)

作者曾在 Twitter 做了 6 年的 Infra engineer。本文介绍了他的创业公司做的几个开源的 microservice 的 building blocks,旨在让运维更容易点。

读完本文后的基本感受:“Any problem in computer science can be solved with another layer of indirection.”

Inevitability in technology (archive)

技术、商业的发展有必然性的东西(如摩尔定律推动下的计算性能的改进),也有不是那么必然的东西(如 Whatsapp 与 Instagram 的买家是 FB,而非谷歌或 Twitter)

Bottoms Up SaaS Businesses (archive)

所谓 Bottoms Up,面向的用户是公司里的员工个体,他们能先刷卡再报销、可以决定是否用你的 SaaS 产品。与之相对的是 Top Down 的,得先搞定客户公司大领导才能开始收钱。

创建 OpenAI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这是 Elon Musk、Sam Altman 以及 Stripe 前 CTO Greg Brockman 等人搞得非营利性质的 AI 研究公司。虽说是非盈利性质,据说员工待遇不错,拿的是 Y Combinator 与 SpaceX 的期权。

2016/05/10 第 576 期

The Platform Stack

本文提出了一个描述、分析平台的三层框架:Network/Marketplace/Community、Infrastructure、Data。不同平台在这三层中,各有侧重。

现在所有公司都声称自己做的是“平台”(如租房的平台、做 app 的平台、分享视频的平台、写作平台等)。本文用此框架分析了 Airbnb、YouTube、Android、Medium 等风格迥异的“平台”。

Zapier 的 1 百万用户之路 (archive)

Zapier 是类似 IFTTT 的服务。上线 4 年,3 个创始人。一开始是全职工作之外的、晚上与周末才有时间做的 side project。现在有 40 多个员工,分布在 8 个时区远程办公。

这种自动化的、能帮(成熟的)人省时间的工具,是很不错的创业 idea。

Cron 最佳实践 (archive)

尽管网上随便搜一下,有一堆的、开源的、更好的 Cron 替代品,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只需要快糙猛方案就能解决),有着 30 多年悠久历史的 Cron 依然实用。

一个崭新的、遵纪守法的 Zenefits (archive)

这是 Zenefits 的 CEO David Sacks 新官上任 3 个月后、尝试以公开透明的姿态,向公众汇报 Zenefits 最近一段时间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检查、以及改过自新的各种举措。

文中主动坦承了创始人、前 CEO 确实写了个脚本帮员工知法犯法地、作弊考取卖保险的资格认证。这篇检讨书可以打几分?可以多大程度拯救这个“从天上掉到地上的独角兽”?

Perk Debt (archive)

创业公司们以为成功的公司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提供免费三餐、报销手机费、乒乓球桌、免费零食饮料等福利,所以创业公司们也提供了各种昂贵花俏的员工福利。员工多了后,员工福利方面开销高得离谱,这就是 Perk Debt。于是开始削减福利,被宠坏的员工们当然就不干了。

2016/05/11 第 577 期

The New 10-Year Vesting Schedule (archive)

创业公司员工的 stock option 一般是 4 年 vest 完,也就是戴 4 年的金手铐。现实是,员工加入公司 2、3 年后,公司意识到股票给少了,再 refresh 一些,同样是 4 年 vest 完。于是金手铐就远不止 4 年了。

已经很久不当底层员工的、“高瞻远瞩”的投资人与公司创始人们都希望公司越晚上市越好,可是底下员工们急着要钱啊,要现金,只有现金才能买房、才能给小孩交学费。上市遥遥无期,员工们又不敢贸然离开公司,不然就得面临艰难抉择:是放弃没 vest 完的股权、还是掏钱 vest 后再交一笔巨额的税?

为什么人们愿意花钱订阅电子版的纽约时报 (archive)

纽约时报来自读者订阅的盈利比来自广告的盈利要来得多。既然财神爷是读者,那就好好为读者服务、写高质量的文章,然后吸引更多读者愿意掏钱,良性循环。如果线上媒体的财神爷是广告商,那读者就不是一等公民了。

全栈 JavaScript 开发者的崛起 (archive)

一个所谓的全栈工程师并非自己选择了 Javascript,而是被 JavaScript 选择了。不管后台用的是 Django 还是 Rails,前端都只认 JavaScript 及其好朋友们。干脆用 Nodejs 吧,一种语言搞定全栈。

在旧金山工作生活三年的感想 (archive)

这是 Twitter 以前的 VP Design 坦诚的、心思细腻的文章。他现在又回到了西雅图。本文当然对比了旧金山与西雅图俩城市;也总结了好的产品经理的特质以及硅谷开放包容的氛围。

对任何事情都追问 5 个为什么 (archive)

大家耳熟能详的、丰田汽车公司内部喜欢用的追问 5 个为什么然后找到问题根源的实践。本文就是在丰田的官网上的文章。

"Having no problems is the biggest problem of all." Ohno saw a problem not as a negative, but, in fact, as "a kaize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pportunity in disguise."

2016/05/12 第 578 期

与打篮球一样刻苦执着的投资人:Kobe Bryant

进军硅谷科技圈的科比,勤奋好学;在 Twitter 早期投资人 Chris Sacca 的指导下,阅读好文章、关注优质 Twitter 账号、观摩 YC Demo days。他具有硅谷成功人士的特质:银行里有钱,没有读大学:)

对比 Infinite Scrolling 与 Pagination (archive)

文章分析了这两种处理分页的方法,给了各自的优缺点。建议:大部分情况下用 Pagination,除非实在是有无穷无尽的内容的情况下(社交网站海量内容),才采用 Infinite scrolling。

我知道如何编程,但不知道要做什么 (archive)

这是很多初学编程的人,尤其是通过大学里的编程课学习写程序的人面临的问题。除了刷编程竞赛题、做课后编程题外,写程序能做什么?文章给的建议我赞同:先尝试去写自己也会用到的自动化的小工具。

如果顺序反过来,已经知道要做什么了(比如做网站、做某个具体功能的 app、做某个有实际用途的工具),再去学编程,会不会效果更好?

为何要写好 README 以及如何写好 (archive)

README 文件在开源项目里(尤其是基于 GitHub 的项目)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该项目是什么、如何安装、如何部署、如何配置、如何贡献代码等。写一个清晰易懂的 README 是相当花时间的,但这个时间投资是值得的。

在咖啡馆里的人除了喝咖啡外都在做什么 (archive)

现在咖啡馆里几乎人手一台电脑,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作者做了一个实验,问了在咖啡馆里的人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有修图的、写作的、复习考试的、阅读的等。被调查的人里,88% 也都好奇其他人正在做什么。

很多人在咖啡馆里工作效率比较高,喜欢咖啡馆里有点吵的环境。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可以试用一下 Coffitivity,模拟咖啡馆里的声音:)

我有段时间经常去旧金山金融区的 Workshop cafe,里面每个人都在埋头苦干,似乎每个桌子都是一个小 startup;去这家咖啡馆必须要注册账号然后登陆,一小时 $2;登陆后,可以分享自己此刻的状态给此刻同在咖啡馆里的人,比如正在做什么项目,有点像咖啡馆里私有的 Twitter。

2016/05/13 第 579 期

TED talks 背后的男人 (archive)

介绍了 TED talks 的老板 Chris Anderson,是他把 TED talks 搬上了互联网、免费呈现在所有人面前,而这一举动大大增加了 TED talks 的知名度,去现场高价买票听演讲的人更多了。

Chris Anderson 决定 TED talks 每个演讲最长 18 分钟,"as long enough to be serious and short enough to hold people’s attention”,马丁路德金的 I have a dream 是 17 分钟半。

Teespring 的创业故事 (archive)

Teespring 是设计定制销售 T -shirt 的平台,由两个布朗大学的学生创办。一开始只是为了做 T -shirt 来缅怀校园里被迫关闭的酒吧而做的网站,下午 5 点开始编程,当天晚上 11 点上线。

It Takes All Kinds (archive)

文章驳斥了『抱怨 Ruby on Rails 老旧、复杂、不好用』的言论。每个人、每个团队面临的问题不同、掌握的技能不能,只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就行。

我们既需要把这些『老旧的』工具维护、改进了 10 几年的老战士,也需要整天尝鲜、把玩酷炫新技术的开拓者。

开会的时候别打开笔记本电脑 (archive)

本文批判了工作中越来越流行、且很浪费时间、对人不尊重的现象:开会的时候,一边开着电脑做自己的事情,一边(假装)开会;这样分时、多任务操作,效率不高,浪费大家的时间。

探秘 Snapchat (archive)

有很多八卦的关于 Snapchat 的文章。Snapchat 地处洛杉矶地区,行事风格与硅谷的公司差别很大。Snapchat 把自己定位为媒体娱乐公司,而非硅谷科技公司喜欢标榜的平台。

Snapchat 对内部员工颇有防备,往往新产品上线了,员工们是通过外部媒体报道得知的,不像硅谷公司们那样 dogfooding;公司 all hands 只是为员工庆生、工作周年纪念,而不是像硅谷的公司一样分享各种关键指标、产品路线图等重要信息。高层们也不搞 Townhall(代表公司 Facebook)或 TGIF(代表公司 Google)回答员工提问。

Snapchat 差点收购 Secret;不到一年后,Secret 下线。现年 25 岁的 CEO 一个人说的算,颇有 Steve Jobs 的臭脾气;他喜欢在户外开会,边散步边谈事情,这样私密性比较好。

2016/05/15 第 580 期

Amazon 上商品的虚假 review (archive)

卖家有足够的动机去花钱买虚假的商品好评;而买家用了产品后很难真诚地、自发地去给好评。所以,虚假的好评无处不在,而真实的好评不会太多;往往 3 星 4 星的产品会比清一色 5 星好评的要可靠点。

Code review 除了保证代码质量外的好处 (archive)

文中讲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有一件事我觉得怪怪的:他们公司里的人要想有资格批准别人的代码,必须先通过一个考核;能 LGTM 别人的代码似乎是种特权……

如何命名变量 (archive)

好的、一致的变量命名规范让代码更好理解,能为 review 代码的人以及未来维护代码的人省下大量时间,省去不少猜测与误解而引入的 bug。强烈推荐这篇文章。

Building and Scaling a Developer-Facing Business

采访 Twilio 创始人 CEO 的文章。这种面向开发人员的 API 产品的文档很重要,要通俗易懂;文档既是产品的关键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营销材料。

破窗效应 (archive)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如社区中某些建筑的窗户破了而没被修复),就会诱使人们仿效(人们就认为破窗户是正常的,就会破坏更多窗户),甚至变本加厉。公司里的垃圾代码不被及时修复,就会被更多人效仿。

2016/05/16 第 581 期

从技术角度讲解邮件营销 (archive)

发邮件给几十个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发邮件给成千上万个人是很难的。是用现成的昂贵的工具(如 MailChimp)还是自己动手搭一个?如何在合适的时间点将合适的内容发给合适的人?

还有其他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自己发出的邮件直接进了所有人的垃圾邮箱,怎么办?如果邮件发送过程中程序出错,重发的话会不会导致某些用户收到重复的邮件?如何让邮件在各种屏幕大小各种邮件客户端各种邮件服务商的各种排列组合中都正常显示?

Dropbox 迁移到 HTTP/2 的经验教训 (archive)

他们的 web services 用 nginx 做 load balancer。

他们就把 nginx 升级到最新版,先在 Canary 机器的 nginx 配置文件里 enable http/2,然后观察各种监控图与 nginx logs。还是有不少坑的。

整体感觉各种千奇百怪的客户端(浏览器与 app 开发的 SDK)对 http/2 的支持还不成熟。

Rackspace 的面试流程 (archive)

软件开发是团队运动,公司里招人也是团队运动。Rackspace 的这个招人的流程很结构化,面试官们需要各种协调各种分工合作。

最后给 candidate 打分:+2 hard yes, +1 soft yes, -2 soft no, -4 hard no;总得分小于等于 0 的,直接拒了。

Writing with the machine (archive)

像代码自动补全一样,在写文章的时候文本编辑器也能智能地自动补全句子。作者在这个 project 里,后台用 torch-rnn 训练文本,然后给 Atom 做了个插件给后台发请求自动补全句子。

That'll do pig, that'll do (archive)

这是一个创业两年多但一直没有将产品上线最后没钱了只好把知识产权卖给投资人然后让投资人帮忙还债的故事。整篇文章描述了犹如坐过山车的创业体验,起起落落,偶尔看到一些希望,但更多的是失望。

文章最后,作者发了自己创业前与创业三年后的照片对比……

2016/05/17 第 582 期

Evernote 的新 CEO:我喜欢被低估

游戏进入困难模式:一个每天新增 10 万用户的产品,功能无比复杂,维护成本极高,砍掉任何功能都有少数用户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你;媒体们整天唱衰你的公司;用户还不肯掏钱;做为 CEO,你该怎么办?

用户点击消息推送的时间规律

分析了 6.71 亿条 app 的消息推送,发现用户点击消息推送的高峰是在晚上。结合电视与互联网等媒介的使用规律,得出众所周知的结论:人们喜欢晚上边看电视边玩手机……

如果我今年 22 岁

来干了这碗鸡汤吧。作者是 Apple 管线上与线下商店的 Senior VP Angela Ahrendts;她以前是 Burberry 的 CEO。文章很短,值得一读。

我最喜欢这两句:"Perfect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and intention for myself and others." 以及 "Earn everything and not ask for or expect anything I didn't contribute to."

夏天到了,有带暑期 intern 的人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看看:)

创业公司们充满创意的关于盈利的定义 (archive)

其实都还没怎么赚钱,但都得声称自己是 profitable,不然就不酷了。怎么个 profitable 法?在不考虑 X,Y,Z 的开销的情况下,我们其实是赚钱的。

Uber: "第一季度在美国与加拿大是 profitable 的";Lyft: "有这一条清晰的通往 profitability 的道路";TaskRabbit: "年底以前将 profitable profitable(是的,这个单词重复了两次)";Airbnb: "达到 profitable 的状态是 won't be too long";DoorDash:" 在个别市场是 profitable 的 "。

工作之余做 side project(archive)

专利局的小职员爱因斯坦在工作之余做 side project 发论文:)有的公司是鼓励员工追求工作以外的兴趣爱好的,但也有公司管得很严;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业余时间做的东西归公司所有吗?

几个例子:

陈士骏是 facebook 前 15 号员工,在 fb 上班的时候消失了一段时间,回来工作后立刻辞职;把工作电脑归还给 fb 的时候,fb 的 IT 部门发现电脑硬盘已经被格式化了。他离开 fb 后,创办了 YouTube。

Dropbox 的创始人 Drew Houston 在做 Dropbox 的时候还没有辞职;后来要出来创业了,就跟原东家签协议,将 Dropbox 与原东家划清界线。

我上周面试了个 Amazon 的前员工,他业余时间做了个 iPhone 游戏,结果 Amazon 的 hr 竟然神奇地发现了这个游戏,并打电话给他,勒令他停止这个 iPhone 游戏的开发,因为 conflict of interest(就因为 Amazon 自己卖游戏,所以禁止员工业余时间做游戏?)。

2016/05/18 第 583 期

在美国如何找教职

大部分的人是不找教职的,就当做是长见识吧。写得很全面。文中有个建议:如果你在 Google 搜自己的名字而在前几个搜索结果找不到自己的主页,可以考虑花钱买 AdWords……

是的,你需要写商业计划书 (deleted)

这里不是指那种动辄上百页的 MBA 式的商业计划书,而是创业团队成员集体探讨出来的、用人话写出来的、短短几页的、能回答如下问题的商业计划书:产品是啥、盈利模式是啥、怎么衡量你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用户的 persona 是啥、目标市场是啥、做这件事需要多少钱等。

一个普通员工如何让团队变得更好 (archive)

那些上进的、看不惯开发团队的种种愚蠢低效的行为的、自认为行动力强且有想法的小员工们,除了尽早跳槽外,有没有办法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让团队变得更好?

公司里文档不全?别抱怨,自己动手补全。都 21 世纪了,竟然公司里的代码还没有版本控制?别抱怨,自己弄一下 git。公司里竟然没有 code review 的机制?别抱怨,自己装个 code review 的工具(Phabricator 之类的),找个同事试验一下。当然,你要推广好的实践、说话要有分量,自己的本职工作得先做出色了。

Cool URIs don't change (archive)

有些网站的运营者们喜欢定期清理、改变网站的 URL,而且匪夷所思地不将旧的 URL 301 重定向到新的 URL。设计 URL 的时候想清楚了,就像人名一样,要用几十年、一辈子的。

Ruby 在过去的 13 年里已经足够快了 (archive)

Rails 之父 DHH 反驳有些人对 Ruby 速度很慢的抱怨。他们于 2003 年在 256MB 的机器上用很慢的 Ruby 开发了 Rails 以及 Basecamp,并自给自足地将公司拉扯到每年赚几千万美金。

软件开发维护运营的主要成本是人的工资,而不是机器的费用。做网站啥的,Ruby 还是很够用的。GitHub 网站也是基于 Ruby on Rails 的,等能够做到 GitHub 的规模了(全球访问量前 100),再来抱怨 Ruby 的慢吧。

2016/05/19 第 584 期

使用功能开关而不引入 technical debt (archive)

文中的办法不错:建立俩 branch,一个加功能开关,另一个删除;先 merge 加功能开关的那个 branch,上线代码;过了一段时间,确认可以删功能开关了,就 merge 第二个 branch。

使用 feature flags(功能开关)最终会在代码里留下一堆 if .. else,上线功能大半年后早已忘记功能开关这回事,即使记得也懒得去删、或者没把握删除后会不会引入 bug。文中的办法好处在于,加功能开关的时候,已经熟悉部分代码,删除的时候很有信心,顺手删除,为以后节省时间。

深入浅出 Postgres 内存管理 (archive)

其实讲得还不算深入,但对大部分人来说了解这么多就足够了。了解一下常用数据库的运作原理以及如何配参数优化性能是很有用的,可以省却很多花里胡哨难以维护的“性能优化”的应用程序的代码。

以前做过一个项目,本来要在应用程序代码里加入缓存的机制(用 memcached 之类的),做好了写一堆恶心的 cache invalidation 的代码的心理准备,即将为公司花掉很多钱(工程师时间乘以时薪)。后来 benchmark 了一下,发现啥 cache 都不用,直接依赖 postgres 自己的 buffer management 效果就很好了,因为 workload 很 predictable。快糙猛的解决方案:)

失败是成功之母 (archive)

在某个计算平台取得巨大成功的,很难把成功复制到下一个计算平台。反倒是在上一个主流计算平台失败了后,才能重头开始、抛弃旧思维、创造性地思考下一个计算平台的事情。举了微软、苹果、亚马逊为例

微软:PC 成功,手机失败;Apple:PC 失败,手机成功,手表半死不活;Amazon:手机失败,Echo(智能家电?)成功。当然现在说 Apple Watch 失败或 Amazon Echo 成功,都还太早。

文中对比了鼎盛时期的 Apple 推出智能手表与微软在极盛时期的 90 年代推出 Windows CE,看上去两家公司都占尽了下一个计算平台的先机。微软用桌面操作系统的思维做手机操作系统,Apple Watch 看上去也是智能手机的简化版。

配置文件的出错信息必须准确易懂 (archive)

广泛使用的软件工具(尤其服务器类的)或多或少有配置文件,有独特的语法。在配置文件中引入错误很不好排查;软件工具作者们很多都没在出错信息上花心思,要嘛没有出错信息、要嘛模棱两可。

公司里真的需要那么多员工吗 (archive)

所谓 10x engineer(以一当十?),只是他们有 10x 的机遇、有 10x 的自由发挥创造的机会;如果公司处处提防他们、不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束手束脚、大材小用,人浮于事的情况就会出现。

"A talented person with no opportunity produces 1x results. A talented person with 10x opportunity produces 10x results."

2016/05/20 第 585 期

Hillary Clinton 竞选团队用到的技术 (archive)

一年来,该团队创建了 50 个后台服务,20 个前端 app,237 个 git repo,15TB 的数据仓库,捐款的网站大量的 ab 测试。用 4 小时快糙猛地搭出能发送上千万营销电子邮件的架构,省下了 $70 万竞选经费。

用运营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与思维来竞选美国总统。

不要再用 "连续创业者" 这个词了 (archive)

这是一种为了创业而创业急功近利的思维,快速做公司,快速卖掉,短短时间内就能收获 "连续创业者" 这个标签,然而并没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暂停使用 Slack

现在仿佛所有公司都在用 Slack(或者各种五花八门的群聊工具)。Vice 的 Motherboard 网站的编辑们暂停使用 Slack 了,大家七嘴八舌太吵了,太容易分心了;鼓励 1 对 1 的深度交谈。

如何寻找,面试并成功招到最好的产品经理 (archive)

文中先澄清了啥是产品经理,好的产品经理有啥特质,给出几个好的产品经理的典型简历(大学专业工作经历等),也列出了一些面试题以及好答案与坏答案,让 candidate 做 presentation 应该考察的事项。

文中面试 PM 的问题大家可以尝试回答一下(先别看文中答案哦):

  1. 介绍一个你认为设计得很牛逼的非软件产品;
  2. 在浏览器输入 yahoo.com 之后发生了什么;
  3. 讲讲你曾经与工程师设计师意见不合的情况,你怎么处理的;
  4. 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会带来怎样的蝴蝶效应;
  5. 最 PM 最无聊的地方是什么。

其实只有少数人用过 Uber 与 Airbnb

生活在大城市,身边围绕着喜欢尝试新东西的在科技圈工作的人,看着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就误以为诸如 Uber 或 Airbnb 之类的线上服务已经成为主流了。当然,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公司都还有很大成长空间。

看上去这些酷炫公司已经推进国际市场,但即使在美国本土,仍然很多人没用过,甚至没听过这些酷炫公司。

2016/05/21 第 586 期

Google’s Go-to-Market Gap (archive)

针对今年 Google I/ O 有感而发的唱衰 Google 的文章一篇。Google 技术确实很强,产品做得确实很好,但历史证明,最好、最强的产品往往不是商业上最成功的。大部分不懂技术的人只需要足够好的东西,就够了。

超强的 Google Maps 与 iOS 自带的很烂的 Map;非常智能的 Google Assistant 与 iOS 自带的可能不那么智能的 Siri;非常智能的还要很久才能开卖的 Google Home 与 Amazon 已经卖了很久的可能不那么智能的 Echo;非常智能的 Google 新的聊天软件 Allo 与世界上每个国家自己独特的不那么智能的聊天软件。

杜绝中看不中用的产品:Product Discovery (archive)

提出了所谓 product discovery 的框架来做出 product market fit 的产品:发现并理解透彻问题所在、探索评价各种解决方案、排优先级实现功能。先好用,再好看。

但现实中太容易看到反例了。以前有提过:很多线上媒体什么都好,一流风投、精美的网站与 app 设计、在地铁做广告,唯一不好的是内容。卖煎饼果子的摊位什么都好,地点好、大 V 推荐、支持 Apple Pay 付款,唯一不好的就是煎饼果子太难吃。

技术是如何劫持我们的思考的 (archive)

列举了互联网产品的十种损人利己的、劫持用户的方法,旨在将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越久越好(比如让注销账户异常困难),让用户上瘾(如无止境地频繁刷新)。

参见 LinkedIn 暗黑模式。

程序员如何在电话会议中偷懒

这是 Splunk 的工程师在 hack week 做的项目,使用 IBM 的 Watson API 将语音转成文字。在电话会议中假装全程参与,偷懒做自己的事情;直到有人提到自己的名字了,再回到麦克风前:)

有个 Python 脚本使用 IBM 的 Watson API 将语音转成文字,监听电话会议的语音;当有人提到自己的名字,脚本在 Hipchat 上通知他,并自动发送之前 30 秒的对话文本内容给他,15 秒后播事前录好的语音:“不好意思,麦克风忘开了”;此时,他已有足够时间回到麦克风前应付会议:)

该项目在 GitHub 上开源了。会写程序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Twitter 与 Facebook 用多少股票来留住员工 (archive)

分析了两家公司今年 Q1 的财报。Facebook 给员工的股份价值占当季盈利的 13.8%,而 Twitter 是 25.4%;Facebook 给员工的股份的 78% 给研发人员,11% 给营销与销售人员,而 Twitter 是 50% 给研发,31% 给营销与销售。

看上去 Twitter 给营销与销售人员的股份比例很大,可能他们这些人拿的现金比较少?

2016/05/22 第 587 期

优秀的程序员是完全可以有编程之外的生活的 (archive)

尤其是单身年轻人聚集的创业公司,往往会认为好的程序员在工作之外一定要做 side project,一定得为开源社区做贡献。他们还没到有家庭的年龄,也还没意识到时间与生命的宝贵。

现实点,有多少人愿意免费贡献自己的时间(生命)为开源社区做贡献,还要与网上陌生人吵架(开源社区里吵架是很普遍的)?

一个程序员只利用工作时间,怎么不断提高自己?可以去开技术会议充电,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向同事学习或者结对编程,在公司内组织 reading group 与时俱进读好书读学术论文,在公司里尝试新技术做小工具提高工作效率等。现实中确实见过不少朝九晚五家庭第一的优秀程序员的,他们工作时候不那么开小差,有效利用时间。

DaaS: Disney as a Service (archive)

本文猜测迪士尼将会推出一种付费订阅服务,一次订阅即可享受以迪士尼优质内容为中心的整个跨平台生态系统的服务:电影,动画,书,迪士尼乐园门票,玩具,游戏等。

若此预言成真,将印证了创始人 Walt Disney 在 1957 年的布局,如文中的手绘图所示。

Consensus vs. Collaboration (archive)

如果一个决策需要所有人都同意(consensus),那这个决策往往旷日持久无法通过,即使最后通过了,也是因为有些人忍受不了低效的做决策的流程,不得已让步言不由衷地同意。

做网站的最佳实践反而让手机浏览网页性能更差 (archive)

文中主要批评了过度使用 lazy loading,手机在网速慢的时候浏览网页,加载了一部分,然后用户与网页的内容互动,然后再加载剩余的部分,此时用户浏览到的部分已经跳动然后错位。

Fix error handling first (archive)

代码有 bug、出错了,别急着修复 bug,应该先保证 error handling 的代码是有效的。若先修复了 bug,就不好测试 error handling 是否正常,而且也没动力弄好 error handling 了。

2016/05/23 第 588 期

纪念碑谷 2 周年的数字

两年以来,各平台下载量 2600 多万,收入 $1400 多万(73% 来自 iOS)。单天收入第二高 $69484 是发生在纸牌屋第三季播出后,美国总统在剧中玩该游戏。纸牌屋编剧自己找上门来的,天上掉馅饼:)

我讨厌 open source 这个词 (archive)

很多人很多机构都声称自己在做 open source 的东西;但根据 open source 的定义,你得有一个 license 才算 open source;GitHub 上 80% 的项目是没有 license 的,那算开源吗?

Apple 做智能手表的原因

这是一种猜想:伟大的 Steve Jobs 在晚年与癌症作斗争的过程中,意识到医疗系统技术落后;这某种程度上影响了 Apple 高层的决策:要做一种设备方便人们监控自己的健康状况,这就是 Watch。

非盈利性质的媒体

如今信息爆炸,但越来越难找到好的内容。一个不太赚钱的媒体公司里的领着低薪的编辑,有什么动机去弄出高质量而不哗众取宠的内容?如果媒体的运营像美国私立大学一样,有个基金会靠捐款以及投资来维持日常运营,将盈利与内容的生产分离,如何?

检验你是否对现在的工作满意的框架

很不错的思考。问问自己是否 inspired(工作中受同事领导的启发?), useful(确实有为公司带来价值?), respected(同事理解自己带来的价值?), growing(每天进步一点点?)

2016/05/24 第 589 期

为什么在互联网战争中 Google 战胜了 Yahoo

因为 Google 对自己解决的问题理解得很透彻。文中从后台存储技术的角度来看:Yahoo 走捷径,购买很不灵活且很昂贵的 NetApp 存储方案;Google 用了 4 年开发高质量灵活便宜的 GFS。

走捷径的雅虎,每开发一种线上服务,都得去迎合购买来的不灵活的存储方案;而 Google 的 GFS 是自己开发的,对这套系统知根知底,各种不同线上服务都直接或间接用 GFS,在 GFS 有点小改进了,所有线上服务同时受益。

每天写一千字

每天早上写一千个字,writing is thinking。这可以保持自己创造力,以最佳的思考状态开始每一天。当坚持一段时间后,自然就有无尽的素材可以写了。

Palantir 的根本问题在于数据科学这个领域 (archive)

理想情况下的数据科学是按一下回车自动生成一份报告让你知道你原来不知道的事情;最原始的数据科学是劳动密集型的活动,纯手工操作。现实中的数据科学则是趋向于体力劳动的半自动化的操作,且需要大量的行业知识(比如分析帮可口可乐公司做分析,你得很懂饮料行业)。

Palantir 本质是这种半自动化的生意,他们仍然能赚钱,但显然不是典型的硅谷式的大量自动化非常 scalable 的生意,估值确实过高。

制作虚拟现实成人游戏的幕后 (archive)

有一点点办公室不宜:)所有成年人都知道虚拟现实的一个重要应用是 porn。本文带我们领略一下拍摄现场,以及各种道德方面与未来发展的讨论。

避免黑莓的命运 (archive)

在 iPhone 出现以前,黑莓手机专注于商业用途:电子邮件+打电话,看起来势不可挡没有衰落的迹象;iPhone 出来后,手机用户对智能手机的期许是个人用途:app+庞大的开发者群体,看起来也是势不可挡;慢慢地,如果手机用户对手机的期许转变成了人工智能个人小秘书,Google 们是准备好了,但 iPhone 准备好了吗?

2016/05/25 第 590 期

成为 FBI 的武器与梦魇的乌克兰黑客 (archive)

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个具有拍好莱坞大片潜质的素材。年轻的乌克兰黑客,向 FBI 自首,被 FBI 利用成为卧底,与 FBI 探员的微妙友谊,VMware 源代码外泄,勒索 VMware 母公司 EMC。文章很长,很精彩。

沉没成本谬误 (archive)

沉没成本:已经做了金钱或感情投资了,且收不回来的成本。谬误:已等了 60 分钟公交车了不差再等 15 分钟;已花钱点餐吃不下很难受也要吃完;已交往 5 年了虽然不爱但若分手多可惜;已玩了 3 周开心农场,虽已觉得无聊但不继续玩就对不起已经花掉的时间;该项目已投入 2 年开发,虽然明知没前途但若停止开发就对不起这两年的投入。看出规律了吗?

面对沉没成本,你的判断已经不理智了。

软件开发中的 deadline 应该怎么定 (archive)

把大项目分成一堆 5 天内能做完的小任务;排小任务们的依赖关系看哪些可并行做的;明确定义怎样才算项目完成。对小任务的大小,有人喜欢用 t -shirt 的 size 来定(xs,m,l,xl 等),每个 size 对应一定的天数,方便计算。

将软件开发外包出去的注意事项 (archive)

为了避免花大钱雇全职开发人员,创业者们很多都将开发任务外包给海外的开发人员(详见电视剧 Silicon Valley 第三季第五集)。有了原型验证了 idea 骗到风投了,再招全职员工重写一遍。

主要的教训:一分钱一分货,不要妄想花吃麦当劳的钱又能同时享受 The Ritz-Carlton 的服务。

你其实不需要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archive)

有工作的人与没工作的人都是在周末最快乐。有工作的好理解,周末不用工作嘛;那没工作的怎么解释?人是社会性动物,没工作的人到了周末可以找有工作的人玩啊(家人朋友),所以快乐。

2016/05/26 第 591 期

不理解编译器工作原理的人不算优秀的程序员 (archive)

Steve Yegge 的超长咆哮式的文章。他认为大学计算机课程里,编译器原理是能将其它课程知识点串起来的;如果不理解编译器工作原理,就相当于不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做编译器用到的技术可以用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很多问题,他在文中举了不少这样的例子。

Google 推出 Allo 是一大退步 (archive)

聊天 app 的杀手级功能就是 "我所有的朋友都在用";除此以外,其它花里胡哨的功能都只是锦上添花而已。Google 已经有足够多的聊天类的产品了,直接把用户绕晕。

用 NumPy 做科学计算 (archive)

简单介绍了 NumPy 的使用,数组的表示,基本操作等。主要用于提起像我一样的人对 NumPy 的兴趣,很久以前就听过 NumPy 了但一直没机会用上。

Above Avalon Is Officially Sustainable (archive)

Above Avalon 是一个人运营的专门分析 Apple 这家公司的博客,读者们每个月付 $10 或每年付 $100 订阅。运营一年,达到 sustainability;文中没有公开收入数字,但至少能达到工作时候的工资水平吧。

当然,付费订阅的用户除了能读到原创的文章外,还能加入 Slack 与其他付费读者互动。付费是一个门槛,跨过这个门槛的读者群体的个人素质应该会比较高,他们也乐意与其他同样高素质、有同样爱好的读者们互动。

付费订阅 Podcasts (archive)

美国每月有接近 5000 万人听 podcast。智能汽车与智能家电很大地促进了声音内容的发展,解放双手与双眼。内容生产者怎样才有足够的动机生产好内容?读者或听众掏钱,而非广告商掏钱。

2016/05/27 第 592 期

对事不对人的事故分析 (archive)

在任何行业任何公司,人为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Etsy 的这篇博文里有个点不错:如果员工知道犯错了不会受惩罚不会受到羞辱不会被开除,不小心犯错的员工就比较可能敞开心扉地帮公司总结经验教训,说明如何出错的,当时的假设是怎样的,以及如何避免。

Usability 101 (archive)

所谓 Usability 是指 UI 是否简单易用。设计新 UI 一般通过用户测试来保证好的 Usability。可以先用户测试旧的 UI 或竞争对手的产品的 UI,借鉴好的地方,摒弃坏的部分。

衡量创业公司是否靠谱

为 GitHub 贡献了 5 年青春然后被开除了的工程师写的。他通过自己在找工作的见闻,用诙谐的语言写出了如何在面试过程中尽早识别一个创业公司是否靠谱:承诺你能发财致富的,当着陌生人面背后批评管理层批评同事的,感觉形势一片大好不思进取的,无法客观评价竞争对手的。

59 个程序员会有共鸣的句子 (archive)

有的句子纯属搞笑的,但有一些确实是一针见血、精辟、能产生共鸣的。One man’s crappy software is another man’s full time job:)

“We only hire the best” (archive)

DHH 讽刺当今科技公司自欺欺人的邪教组织式的招人策略与口号。所谓 best,可能只是申请该职位的人选里的 best,而非整个行业的 best。好的人才都很独特,并非公司条条框框的招聘条件所能筛选出的。

2016/05/28 第 593 期

Valve 的电玩帝国 (deleted)

两个没有游戏开发经验的微软前工程师在 1996 年创办了 Valve,没有外部投资,启动资金是以前在微软工作时赚的钱。第一款游戏是半条命,允许玩家们开发 mod;其中一个很火的 mod 叫反恐精英。

最终,Valve 推出了游戏购买平台 Steam,1.25 亿用户。

Numbers Don’t Matter, Influence Does

粉丝数多的未必真有影响力。某些社交平台上的粉丝(如 Instagram)确实是比其它社交平台(如 Twitter)的有价值,取决于粉丝们是否真的会去看你发的内容,并受到你的影响。

Developer Powered Innovation

非技术出身的管理者常会抱怨工程师喜欢造轮子,喜欢做给同样是工程师用的 "没用" 的开发工具。实际上很多工程师接触到的唯一用户也是工程师,所以乐意做解决工程师问题的工具。

若工程师有幸接触到真的最终用户,他们应该也能做 "有用" 的产品。问题是,很多公司千方百计阻止工程师与最终用户接触,所以工程师没法把自己做的事与最终用户联系起来。

The Business of Too Much TV (archive)

看有线电视的人变少了,但电视剧的数量却多了,因为网络视频平台发展起来了。本文分析了这一趋势下演员,编剧,制片人等角色的财路,信息量很大的长文。

业余时间拿一个博士学位 (archive)

不错的故事。有家庭有 3 个孩子,工作之余拿了一个 part-time 的 PhD,前后大概 6 年时间,估计是不用上课,只做 research。拿 PhD 的过程中得到的训练:写作,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2016/05/29 第 594 期

软件开发的穷人越穷的怪圈 (archive)

穷人越穷的怪圈:

穷人钱都用在了刚需上,没有闲钱投资;

穷人时间都用在了短期利益上,没空闲时间投资自己的成长。

软件开发团队也一样,开发任务繁重,没有时间精力投资在软件质量与开发效率上,把好开发者逼走,开发越来越没效率。

Peter Thiel 与八卦网站 Gawker 的秘密战争 (archive)

2007 年,Gawker 发了一篇爆料 Peter Thiel 是同性恋的文章,从此 Peter Thiel 就暗中从金钱上支持所有要状告 Gawker 的人。一方面是高举言论自由大旗,另一方面是呼吁对个人隐私的尊重。

Google 与 90 年代的微软犯了同样的错误 (archive)

90 年代的微软在 Mac 版上开发的 Office 长得跟 Windows 上的版本一样,与 Mac 上其它软件的 UI 长得不一样,让 Mac 用户不爽;如今的 Google 在 iOS 上的 App 采用 material design,与 iOS 上其它的 app 长得不一样。

Google,你在别人的操作系统(Apple 的 iOS)上开发 App,就不顾该操作系统上的用户的使用习惯,这样好吗?

MySQL 是更好的 NoSQL (archive)

Wix 分享他们把 MySQL 当作 key value store 来用的案例,性能上很牛逼,运维上很方便很稳定。文章最后总结将 MySQL 当成 NoSQL 使的最佳实践。

Trello 的本地化之路

本文描述了 Trello 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一些手段与经验。测试非英语的本地化语言对转化率的影响,数据说话;发动海外用户将英文菜单翻译成本地语言;针对不同市场内容营销宣传造势。

2016/05/30 第 595 期

为何最好的公司与开发者们乐于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 (archive)

为什么他们愿意花时间写博客,开放源码,做演讲,发论文,让其他网民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什么东西应该公开,什么东西不该公开?为什么其他能力比较差的人或公司没法有这种开放的,乐于分享的心态?

为什么分享?

  1. 只有真的对某领域精通了才敢分享,这种压力迫使你进步;
  2. 要分享劳动成果,必然要保证质量,比如给代码写详细的注释以及写程序员都不乐意写的文档;
  3. 公开了后(比如开放源码),就有免费的 QA 给你找 bug 与免费的劳动力给你贡献代码;
  4. 这是一种营销行为,开发者的劳动成果能被潜在雇主所知,而公司也能展示自己团队的工程实力,便于招人。

工作后很多人到一定阶段都觉得自己技术水平遇到了瓶颈,不再进步了。文章作者很正能量:他每晚 11 点都会花几十分钟学习,看教学视频,看书,做 side project,学新技术。每天几十分钟,你今天可能没有比昨天进步多少,但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一年下来,都会有显著进步,贵在坚持与积累。分享了自己的成果(写博客或开源项目)而没有人看没有人用?没关系,这些只是帮你进步的手段,你的个人的进步才是主要目的。

不用编程做出线上产品 (archive)

很有启发性的故事:这是一个 Uber for X 的产品(为技术达人与需要技术帮助的人牵线),使用各种现成 SaaS(聊天,消息通知,支付等),快速实现 MVP 验证这个 idea 是否有市场,节省了好几周的开发时间(与金钱)。

将 iOS app 的设计移植到 Android 上是行不通的

有的公司追求让所有平台上的 app 长得一摸一样,这样做对用户与对公司内的开发人员都是残忍的。不同平台的 UI 风格与使用习惯很不同;相同 UI 控件在不同平台开发难度也不同。

程序员也是人,也需要简单的 UI (archive)

API 是程序员的 UI。简单合理易用的 API 设计至关重要;好的 API 的设计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的,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What the AI Behind AlphaGo Can Teach Us About Being Human (archive)

采访了 AlphaGo 周边的人类,包括母亲是新加坡华人的 DeepMind 创始人,给 AlphaGo 当陪练的三届欧洲围棋冠军樊麾,AlphaGo 项目负责人 David Silver 等。

围棋爱好者 Sergey Brin 友情出场,他在 AlphaGo 与李世石人机大战时,在自己的棋盘上跟着比赛双方选手落子。

2016/05/31 第 596 期

Facebook 内部是如何用 Python 的 (archive)

Python 是 Facebook 内部使用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 Hack 与 C ++。数百万行 Python 代码。今年以来每个月 1000 多个人提交 Python 代码;其中 5% 的 Python 代码是 Python 3。主要用于运维与各种 Infrastructure 自动化的工作。

响应式设计的真正挑战:RSS (archive)

RSS 的客户端们大多直接禁用了 CSS 与 Javascript,如果网页是响应式设计的,其相应的 RSS 在客户端上排版就乱了(尤其是图片)。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最佳实践的建议。其实邮件的响应式设计也类似,各种千奇百怪的邮件客户端。

100,000,000 games played (archive)

lichess 是一个法国程序员做的项目,有网站、iOS app 与 Android app,无广告,免费。该项目是开源的。从 2010 年运营至今。主要靠用户捐款以及卖项目相关的 t -shirt 来支付服务器费用。

本文公开的数字是去年的,有些老旧了。目前运营这样一个线上服务(网站访问量全球排行前 4000 名),每周需要 $262(2016 年 5 月 30 日),项目的开发者公开了具体的运营费用。这样公开透明的一个人独立开发的、全栈的(前端、后台、iOS 与 Android app、社区运营)项目,相当具有学习的价值。

The attention economy (archive)

你使用了很多免费的线上服务,这些线上服务真正的产品是什么?是你!是你的时间、你的注意力、你的使用习惯!这些线上服务把你的注意力、你的时间转手卖给广告商。

产品功能的三种类别

Consumer facing 的产品功能一般分成三类:用户请求的功能、能改进关键指标的(增长、互动、盈利)功能、用户意想不到的但很棒很有用的功能。

实现用户请求的功能,让用户感到对你这个产品的感情、金钱、时间投资是值得的;推出能改进关键指标的功能,让产品、让公司变得更好(更赚钱);推出用户意想不到的功能,让全世界知道你的团队是有能力创新的(如 Apple 常干这事)。作者是 Wealthfront 的 CEO,本文是他在 LinkedIn 做 VP Product 的时候写的。

2016/06/01 第 597 期

Dungeon Master (archive)

讲了一种现象:公司早期员工开发了一个系统,几年后该系统无法支撑业务增长,必须重写了;同时,开发该系统的早期员工已成长为小领导,但他对重写他的系统极力反对百般阻扰:重写?否定我的早期贡献?我以前写的系统有那么糟糕吗?

在创业公司,每个系统的寿命最多 2 年 3 年,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使命;到了某个阶段需要重写,很正常。有的人就是有很强的 ego,很敏感,很自负。btw,玩过龙与地下城的人,应该知道啥是 Dungeon Master:)

如何向 app 用户请求权限

几乎所有主流 app 都向用户索取这样或那样的权限(推送,联系人,摄像头等),但很多 app 很 "粗鲁" 地在 app 启动时直接弹出对话框,用户一头雾水,体验很不好。本文给出了 app 请求用户权限的最佳实践。

迪士尼的游戏事业一团糟 (archive)

在这种大公司里做非核心业务一定很不爽,各种红头文件政治斗争。内部员工爆料,迪士尼内部经常性地终止一些游戏项目的开发,收购了不少游戏工作室然后迅速关掉。

可以理解,迪士尼手上有一堆现金,在拍几部星球大战电影与做几十个游戏之间,必然选择前者。

不要太担心你是一个差的程序员 (archive)

相比于其他职业,程序员们热爱自己工作的比例应该相对较高,很多下班后还愿意动手写点与工作无关的程序。但,这毕竟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没必要上纲上线一定要真心热爱,take it easy。

没必要因为自己不是 5 岁就开始学编程或不知道某个酷炫编程框架而感到羞愧,更没必要死记硬背各种信息,用搜索引擎写代码很正常,一点也不可耻。

昨天的失败是今天的成功

一个创业 idea 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技术,市场,团队等)。最近几年很多创业公司都在回收 15 年前互联网泡沫失败的 idea。本文列出了现在比 15 年前进步的地方(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网民乐于分享的心态等)。

2016/06/02 第 598 期

Mary Meeker 的 2016 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

一年一度的互联网最有分量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报告。

全球互联网用户 30 亿,增长放缓;没用互联网的人依然比用上了互联网的人多。智能手机价格虽然便宜,但在很多国家依然占了人均收入的很大部分。

宏观上看,全球经济发展放缓。

互联网广告前途依然光明,增长给力;Google 与 Facebook 一起占了三分之二的美国互联网广告市场;Snapchat 广告的互动性强,有趣,转化率高。

Millennials(生于 1981 到 1996 年之间的人)人口占全美 26%,人口最多的世代,他们伴随着互联网成长,即将成为最有购买力的人群。

基于视频的叙事、创造与沟通;基于图片发现产品,用聊天 app 的购物体验。全球手机用户平均装 33 个 app,每天用的有 12 个,80% 的时间花在 3 个 app 上。手机操作系统的首屏就像是以前的门户网站,而聊天 app 正在力争成为第二首屏,充斥着各种公众号,每个公众号就像一个小 app 或一个门户网站的频道。

人机交互每 10 年有一次大的突破,从触屏到语音。语音操作解放双手与双眼,向 always on 迈进一大步;99% 的语音识别准确度是普及语音操作界面的门槛。到了 2020 年,50% 的搜索将来自语音识别与图像识别。5% 的 Amazon 美国用户拥有 Echo。

中国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老百姓手中的闲钱多了;中国互联网用户 6.68 亿,网民们用在手机的时间里有 71% 是贡献给 BAT;中国在去年花在互联网广告的钱首次超过花在电视广告的钱;31% 的微信用户直接在微信里购物。

新一批互联网公司(如 Uber 与 Airbnb)的增长比老一代的互联网公司要快很多。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 / 估值排行:Apple($5470 亿),Google,Amazon,Facebook,腾讯($2060 亿),阿里巴巴($2050 亿),Priceline,Uber($630 亿),百度,蚂蚁金服,Salesforce,小米($460 亿)。

推荐墙外的读者或懂得科学上网的读者看这个 presentation 的视频以及完整幻灯片。墙内的读者可以看这个 PDF 版的幻灯片。

The Quiet Crisis unfolding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archive)

作者以自己管理软件开发团队的经验,讲了在软件开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策。有一点很同意:有些开发者看上去效率很高,其实是偷工减料、走捷径、留下了不少 technical debt!

从 Salesforce 的故障得到的教训 (archive)

所谓 SaaS、所谓 Cloud,只是把程序运行在别人的电脑上,然后对方的机器故障了,你无能为力只能干着急。文章举例的是上市公司、市值 $565 亿的 Salesforce,还有更多没能力及时处理故障的 SaaS 公司等着大家呢:)

如何让你的用户回来再打开你的 app

在合适的时间点发邮件给用户、个性化的短信与 app 消息推送、引入社交机制让用户与朋友们相互攀比:)

Twitter 把一切都赌在了 Jack Dorsey 身上 (archive)

极具演义色彩、情节跌宕起伏的当代纪实小说 Hatching Twitter 的作者写的文章,可以当做是 Hatching Twitter 的续集来读。文中有不少猛料。

Twitter 创始人之一的 Ev Williams 曾试图说服 Twitter 董事会买下他的新公司 Medium;他开价 $5 亿,显然被拒。已故传奇 CEO 教练 Bill Campbell 不断催促 Larry Page / Google 买下 Twitter,但 Page 一点兴趣也没有。Hatching Twitter 很大地丑化了 Jack Dorsey,没想到最近作者也能顺利约 Jack 出来吃饭。

2016/06/03 第 599 期

科技圈与 NBA

约 50% 的 NBA 球队的老板具有科技圈背景,如快船的 Ballmer(微软前 CEO)、小牛的 Cuban(上一波泡沫暴发户)、勇士的 Lacob(KPCB 风投)。NBA 球队与球星们的全球所有社交账号的关注人数达到 10 亿,远超其他职业联赛(如粉丝年龄通常是大于 55 岁的棒球联赛~)。

VR 大有用武之地:身临其境坐在赛场地板近距离观看现场比赛。球星们下场第一件事是拿出手机刷 Twitter,看粉丝们怎么评价自己场上的表现的。

老套的保守的思维:NFL(橄榄球联赛)与 MLB(职业棒球大联盟)要求 Twitter 删掉球迷与非授权的记者们发的比赛中的视频剪辑,法律上讲,他们这么做是对的,但商业上讲,很蠢。现代的开放的思维:NBA 比赛的视频剪辑、GIF 到处都是,绝佳的不用花钱、通过球迷自发的营销手段。

可维护性高的 JavaScript 代码 (archive)

里面提到的不少实践也适合其他编程语言。推荐使用 .editorconfig 保持团队的代码风格。

社交网络与七宗罪 (archive)

社交网络产品要取的成功,只需满足天主教教义的七宗罪中的一种:贪食、色欲、贪婪、嫉妒、愤怒、懒惰与傲慢(好吧,看过七宗罪电影的人都知道)。欢迎将具体社交产品对号入座。

Building Products (archive)

今年刚升官了的 Facebook 的 VP Product Design 的文章。列出了一个如何做好互联网产品的框架,有点类似 checklist: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执行?如何衡量是否成功?如何带好产品团队?

采访 John Hennessy (archive)

由 David Patterson 进行的采访。这两人不需要介绍,每个学计算机的都认识。充满智慧的问答:摩尔定律的终结、计算机教育、MOOC、硅谷的变迁、计算机科学的发论文灌水现象等。

Patterson 与 Hennessy 俩人差不多同时来到湾区(1976、77 年),一个去伯克利,一个去斯坦福;俩人见证了 40 年来硅谷的蓬勃发展,也直接或间接为世界培养了无数的计算机人才,以及那本大家都读过的教科书。今年 Patterson 要退休了,Hennessy 也将在今年卸任斯坦福校长一职。

2016/06/04 第 600 期

运维是干啥的 (archive)

每个人对运维的理解与定义都不同。文中给的定义我很认可。运维是整个工程团队在开发与维护高质量软件系统中积累的技术、知识与价值观的总和。其实更是一种态度,好的开发者都是会关心自己的代码的整个生命周期,绝不是那种代码写好就不管了的态度。

Operations is the sum of all of the skills, knowledge and values that your company has built up around the practice of shipping and maintaining quality systems and software.

该不该花钱请网红做广告 (archive)

写给品牌 / 公司们看的。营销的经费里该不该拿出一部分来请网红做广告?该请哪个网红?效果不好怎么办?平常心看待,在路边的广告牌,电视节目,报纸等营销渠道做广告一样得问这些问题,很多还不远如网红来得便宜有效。

创业公司没法说人话 (archive)

一种现象:创业公司们喜欢用术语,都没法说人话,没法解释清楚自己的公司是干啥的。由于 startup 世界里的词汇量不大,所以几家创业公司明明做的东西不一样,但描述起来似乎是一样的。

视频是新的 HTML (archive)

HTML 是一个容器,装了满满的内容。视频也是一个容器,也承载了内容。广告拦截软件能将 HTML 里的广告给拦截了,那视频里的广告能拦截吗?那你怎么知道视频播放到几分几秒的时候有广告?

Facebook 前员工讲诉与 Google Plus 的战争 (archive)

本文节选自他的新书,算是为新书宣传吧。2011 年,邪恶的大公司 Google 推出了无广告的社交网站 G +,1000 多人的网站上胆敢放广告的 "小公司"Facebook 如何进行反击?

Google Plus 宣布上线的当天,Zuckerberg 宣布公司进入 Lockdown 状态(早年 FB 的习俗,遇到严重问题如果不解决问题谁都别回家,后来放松了一些,允许回家,但鼓励周末来加班,可以带家属过来加班)。他们努力提高代码质量,由员工里的 Google 前员工带头剖析 G + 的各个元素。

作者周末开车去 Google 总部转转,停车场空空荡荡;再开车回 Facebook,停车场停满了车。这是截然不同的态度,G+ 做不成功的话那帮员工还能转到其他组,Facebook 做不成功的话员工们就去喝西北风了。G+ 对外虚报数字:上线一年,活跃用户数 1 亿。Facebook 很快就发现这是纸老虎。Google 把 G + 的按钮放得到处都是,点一下就算是一个活跃用户。

2016/06/06 第 601 期

工程师如何谈薪水 (archive)

如何回答 recruiter 的问题:"你现在的工资是多少","你期望的薪水是多少","你手头有哪些公司的 offer 以及具体数字" - 不正面回答,诚实但不要泄露太多自己的信息;文中有回答的模版可以参考。

文章很长,最后还大篇幅讲了如何跟老板要求涨薪水,希望对害羞内向的工程师们有所帮助:)

不需要也不想要依靠风险投资 (archive)

文中讲了三个不拉风投自给自足的创业案例:在线卖床垫的 Saatva,真人信息搜索引擎 Spokeo,进口牛肉得到 Verde Farms。后两个案例其实是没找到合适的风投,就索性自给自足了。

雅虎的衰落 (archive)

从雅虎每个季度的财报里去找手机相关的关键词,比如 phone 和 mobile。很明显地,2012 年 Marissa Mayer 接任 CEO 以前的财报很少提及手机。雅虎太晚进入移动互联网;或者是雅虎这种门户网站本身就不适合移动互联网?

Blue Green Deployment (archive)

就是部署新版本的 Web app 的时候,让旧版与新版的代码同时跑,只需将 load balancer 从旧版代码切换到指向新版代码。

如果新代码有问题,可以瞬间 rollback。

听起来很简单,实践起来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1. db schema migration 要先于部署代码(文中提到的);
  2. 最好新旧版的代码使用不同的 task queue(文中没提到的);
  3. 如果有类似 cron 的定时任务的话,必须引入一定机制保证同一个 job 要嘛跑旧代码要嘛跑新代码(文中没提到)。

将 Buffer 增长到年收入 $1000 万的 10 个经验教训

Buffer 联合创始人的文章。做了 5 年半,300 万个注册用户,90 多个员工,年收入 $1000 万。10 个经验教训涉及了创业的许多方面,很平实,不浮夸。

2016/06/07 第 602 期

Rails 已经赢了 (archive)

为 Ruby on Rails 鸣冤的文章。Rails 简单易学,适合中小型 CRUD 项目;鉴于世界上大部分创业项目的生命周期里,都属于小型项目的范畴,Rails 完全够用。大规模 Rails 代码的真实案例:Heroku,GitHub,Twitter 等;至少是靠 Rails 撑过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有钱有人后就能做很多酷炫的事情了。

The Art of Closing (archive)

开源项目维护者们是活雷锋,不拿钱还要忍受他人的怨恨。例子:某人发了 pull request,项目维护者觉得这个 pr 不好,拒绝了;某人就怨恨上了项目维护者。开源项目维护者们如何巧妙友善有艺术地拒绝某些 pull request?毕竟人都是有 ego 的,都喜欢被表扬被接受,都害怕都怨恨被拒绝。

科幻电影中的 UI 设计 (archive)

本文算是 meta interview 吧。本文采访了一个谷歌的 UI 工程师;他业余时间采访了设计科幻电影里各种酷炫设备的 UI 的人。与现实中的产品 UI 设计相同与不同在哪?很有意思的一个题材。

他以前采访科幻电影里酷炫 UI 设计师的归档:这里。

其实你并不需要 co-founder

很多风投或 YC 之类的机构都偏爱有多个联合创始人的创业团队,因为创业很难,有太多事情要做,你一个人做不来。没错,但你不需要 co-founder,你需要的是一个团队。你得分清什么人是 co-founder,什么人是 founding employee。

Alphabet 的子公司 Nest:经费无上限,产出无下限 (archive)

与 Google 同为 Alphabet 旗下子公司的 Nest 负面新闻不断。整个公司 1200 多人吐血加班,但产出少得可怜。也是属于恶劣的工作环境,"员工累得在办公室角落睡觉,在厕所哭泣","厉害的求职者一眼就看出怎么回事了,不会来;招进来的都是垃圾"。

2016/06/08 第 603 期

The First-Hour Rule (archive)

面对困难的项目(尤其是 side project),如何坚持做下去?将每天醒来的第一个小时贡献给这个项目,一小时到了可以停下来明天再做。这种方式开始新的一天就会时不时思考该项目。每天一小时,养成了习惯,就坚持下去了,就有可能做成你原以为做不成的事。

离职感言

这是湾区名人 Tracy Chou 从 Pinterest 离职的感想。2010 年在 Quora 工作的她给小型网站 Pinterest 发信挑错别字,Pinterest CEO 亲自回复,她于一年后加入当时只有 3 排办公桌的这家小公司。

文中也回忆了 Pinterest 在工程上的成长的烦恼,他们也是 Django shop,也是要经历 ORM 在网站用户增长路上带来的麻烦,也是要经历垃圾代码的困扰,也是要经历部署代码时不小心将网站弄挂掉并且还不知道网站已挂掉。

Mob Programming (archive)

这是将结对编程推向极端的实践:一群人坐在超大屏幕前,每人一个键盘,轮流敲代码。咋看之下很滑稽,效率会很低吧?但细想,编程时大部分时间并非在敲代码,而是在设计,琢磨,找合适的代码片断参考或者复制粘贴。

一群人一起编程,共享知识,不会出现某人被车撞了,他负责的那部分代码从此就没人玩得转了:)当然也不能每天工作 8 小时都在 Mob Programming;可以每周搞 1,2 钟头,或者培训新人的时候弄一下。

Slack 在没有销售团队的情况下如何成为估值数十亿的公司 (archive)

不是销售驱动或营销驱动的公司,而是优化产品质量,打造好的品牌,口碑传播。不过小道消息(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了),不少 Slack 员工已在 SharesPost 上卖公司股票了,需求很大:)

Ground Control To Silicon Valley

本文对刚结束不久的今年的 Code Conference 进行了不错的总结。Code 应该算科技圈逼格相当高的会议了,今年群星荟萃,视频在网上都能找得到。

不过比起 Allen & Company Sun Valley Conference,还有点距离:)

2016/06/09 第 604 期

使用自己开发的编程框架

其实很多程序员或多或少都有维护一套自己做的、也只有自己才用到的 library,里面有一些自己常用的函数。这些人一般是长时间自己独自一人开发,如独立开发者、研究生、freelancer 等。

用机器学习提升销量 (archive)

销售人员的问题:手头有一堆公司的名字,手动弄明白这些公司是做啥的后,怎么知道哪些公司比较有可能购买自己公司的产品?程序员的手段:自然语言处理那些公司网上的简介,再用 scikit 里的 RF 算法来分类。

Paul Rand:设计 IBM、UPS、ABC 与 NeXT 的 Logo 的人

其实不只是 Logo,而是整个品牌的设计,比如 IBM 的 Logo+ 展台 + 办公室设计等。1986 年 Steve Jobs 花 $10 万请 72 岁的他设计了 NeXT 的 Logo。

Podcast 的未来 (archive)

从创造内容、分发内容、发现机制、用户留存与盈利模式这几方面对比了 Podcast 与 Blog 的异同之处。讨论了 Podcast 不应该像 Blog 以及文字为主的媒体一样,被 Facebook 之流的封闭平台所绑架。Podcast 前景看起来不错,但还是困难重重。

App Store 2.0 (archive)

今年 WWDC 将在下周一举办。Apple 一改以往神秘的态度,掌舵 App Store 的 Phil Schiller 接受 The Verge 采访,透露了即将到来的 App Store 的改变。

  1. 大力推广付费订阅的盈利模型,让 app 开发者能赚钱;放宽可以采用付费订阅模式的 app 的类别;app 用户里付费订阅超过一年的那部分盈利,开发者与 Apple 分成将是 85/15,而不是 70/30。
  2. 搜索结果页面的顶部将会有广告。
  3. 审核 app 的时间大大缩短;50% 的 app 将在 24 小时内被审核,90% 会在 48 小时内。

2016/06/10 第 605 期

无密码的登陆系统 (archive)

所有网站 /app 都已经有了(接近)"无密码登录系统",而且大家肯定都用过:Forgot password,发送重设密码的链接到你的信箱!去掉重设密码的表单,直接用这个发送过来的链接登录得了,Medium 就是这么做的。

硅谷最有权力的媒体人 (archive)

关于 Kara Swisher 的长篇报道。她 90 年代初开始报道科技新闻,基本上与所有硅谷新老贵族都有交集;交际甚广,善于爆料,对任何人都不给面子。她的太太(分居中)是 Google 前高管,也是现在美国的 CTO -- 没错,她是有 "太太" 的;美国是有 CTO 的。

这篇文章中的硅谷名人的小八卦也不少,值得通篇读完。她与莫博士把可怜的 Mark Zuckerberg 拷问得满头大汗而在台上脱掉外套,这件事让她与 Facebook 的早期投资人闹翻;她因为写了不少 a16z 投资的公司的负面报道,Marc Andreessen 好几年不跟她讲话;她撰文嘲讽杨致远,但在她住院时,杨还去医院探望她。

DNS: The Good Parts (archive)

温习一下关于著名大规模分布式系统 DNS 的知识:)以及小工具 dig 的简单用法。

一个编程集训班毕业生的自白 (archive)

曝光 Hack Reactor 这家编程集训班,避免更多人跳入火坑。每期 180 个学员培训 3 个月,每人收费近 $2 万。只教 Javascript,几乎靠自学,答疑解惑的人是上期毕业生,难道是找不到工作的那批?

这家集训班看起来钱挺好赚的,3 个月赚近 $360 万,还都是现金。美国人要掏出 $2 万现金,很不容易。

如何避免创业失败 (archive)

Jessica Livingston 的演讲稿,讲得很实在很清楚:做人们想用的东西,专注,量化盈利或用户增长(每月至少 10% 的增长算好的了),别花太多钱,尤其别招没必要招的人等。

2016/06/11 第 606 期

电视剧 Silicon Valley 里的角色在现实中的原型 (archive)

该剧咨询了 250 个业内人士,不少真实人物本色出演(如 Snapchat 的 90 后 CEO)。大家应该都同意剧中的 Hooli 是现实中的 Google,而各个角色呢?应该是现实人物的混合体。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 Gilfoyle:)我喜欢他那种『I don't give a shit』的态度。

My "Fuck Money" Folder

每个人都有揪心的时刻:假如当初我做了 A 或者不做 B,我个人资产就会多了 X%。作者在每次做决策时给自己发一封标题含有 "Fuck Money" 的邮件,分析自己当下为啥这么做;未来的自己如果后悔,可以找出邮件看一看,或许就不会那么后悔。

可能少了一些钱,但多了快乐,多攒了一些人品之类的 -- 好吧,就当自我安慰也好。

1987 年微软买下 PowerPoint 的故事 (archive)

87 年 2 月宣布推出 PowerPoint;5 天后微软开价 $530 万;2 个月后 PowerPoint 开卖,微软再开价 10 万股的 MSFT(时值 $1200 万);同时有 Apple 与 Borland 等公司有意收购;讨价还价一番后,微软出价 $1400 万现金,成交。收购后,员工们继续留在硅谷,不搬去西雅图。

新 App Store:付费订阅,快速审核,搜索广告

知名博主 John Gruber 与 Apple 里掌管 App Store 的 VP Phil Schiller 通了电话,本文纪录了他所了解到的 App Store 即将出现的变革,以及他的一些想法以及猜测。

以前只有部分媒体类的 App(如新闻杂志等)才能采用付费订阅,新 App Store 将允许所有类别的 App 采用这种模式;并且付费的周期更加灵活,比如可以每 2 个月每 3 个月地收钱;不同地区收费可以不同,比如可以只针对中国与印度的用户收很低的费用。付费订阅是一种趋势,连微软与 Adobe 这种上世纪靠桌面软件发财的也都纷纷采用付费订阅了。

App 审核周期大大缩短,50% 的 App 会在 24 小时内,90% 会在 48 小时内获批;因为 Apple 内部审核 App 的工具有所改进,自动化了不少以前要手动做的事情。

65% 的 App 下载是来自 App Store 的搜索;App Store 推出搜索广告是预料中的事,难道 Apple 眼睁睁看着开发者们在 Facebook 与 Google 上做广告推广 App 吗?搜索页面有且仅有一个广告,在顶部,且清楚标明是广告;广告被点击了才收钱。

Spotify 如何赚钱

面临来自各大公司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运营了整整 10 年的 Spotify 上市在即,收入看上去不错,但整体还是亏了点钱。2015 年广告收入 $2.13 亿,全年从每个用户身上平均赚 $3.01;付费订阅收入 $19 亿,从每个用户身上赚 $67.99。

2015 年付费订阅的收入比 2014 年增长了不少($10 亿 ->$19 亿),但从每个用户身上赚的钱减少了($71.19->$67.99)。用户留存是个问题,尤其是现在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如 Apple Music 等),很多人试用了后会退订然后改用其他公司的产品。

2016/06/12 第 607 期

电视剧 Silicon Valley 与真实的硅谷 (archive)

每一季完结后,他们会前往硅谷考察,与公司大佬们、风投们聊聊。Kara Swisher 介绍 Twitter 前 CEO Costolo 给该剧的剧组。Costolo 每周一周二飞往洛杉矶,该剧的编剧们会向他求证某些细节的真实合理性。该剧的编剧们多有科技圈背景,或在著名科技公司工作的经历、或者有直属亲戚在科技公司工作。

本文也展现了当前泡沫下科技圈人士以自我为中心、脸皮薄、容不得别人的玩笑、个个以为自己真的是改变世界的种。有些大公司的 PR 部门已经命令他们的员工不许再说『We're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之类的话了,因为该剧赤裸裸地嘲讽了这种语言。该剧的一个编剧说:"We’re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by making these people stop saying they’re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该剧首映后的 party 上,Erlich Bachman 的扮演者 T.J. Miller 遇到 Elon Musk,但他不知道 Elon Musk 是谁,这让 Musk 很不爽;Musk 告诉 Miller:我对你们电视剧有个建议。Miller 说:我们不需要建议。Musk 更加不爽了。此刻,有人要过来合影;Musk 正在摆 pose;不料,她是要跟 Miller 合影、只是想让 Musk 拿相机。哈哈。

该剧的一个编剧以前在 Google HR 部门工作过,她在 Google 的上司每天早上上班必做的事情:搜索自己的名字。这个桥段被写去了第三季第二集,大家有印象吗?Hooli 的 CEO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用 Hooli search 搜索自己的名字……

员工在游戏中的聊天记录 (archive)

Riot 是做英雄联盟的公司;Riot 的员工都玩英雄联盟。在游戏里出现不文明现象(从聊天记录得知)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也表现不好,会被 HR 约谈,甚至被开除。玩游戏有风险啊。

程序中减少使用 if 语句的方法集锦 (archive)

尤其是层层嵌套的 if 语句,一段时间后回头看,得费老大劲才能读懂;容易出错;出错了也不好 debug。文中总结了集中常见的 pattern,可以减少 if 语句的使用。

对话 New Relic 的创始人 Lew Cirne

New Relic 是 Lew Cirne 的 anagram:)在湾区工作的人应该对 New Relic 都挺熟的,很多公司都在用。这是他第二次创业,一开始是为了学 Ruby 这个语言弄的小 project。

如何开发一个类似 Instagram 的 app (archive)

在看这篇文章以前,鼓励大家独立思考一下,如果你来开发,你会怎么做?都有哪些功能、需要花多少时间、需要多少钱来支撑开发、如何获得用户并留住用户、如何盈利?

文章里估计做一个类似 Instagram 的 iOS app 需要 256 ~ 448 小时,开发(支撑少量用户的)后台需要 198 到 352 小时,Android app 需要 256 到 392 小时。按每小时收费 $50 计算,大概需要几万美金的开发成本吧。Instargram 运营的前两年只有 iOS app,直到被 Facebook 收购的那个月份才推出 Android。

做一个 Instagram 这样的东西,技术是最简单的部分,你怎么着都能做出功能齐全美轮美奂的 app;唯一的问题就是没人愿意用:)

2016/06/13 第 608 期

Unix 的奇怪的起源与长久发展 (archive)

肯定很多人跟我一样自以为对 Unix 的种种历史很了解,但本文还是能补充不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1969 年夏天,Ken Thompson 的老婆带娃回娘家,所以他有一个月很闲的时间为废弃的 PDP-7 写操作系统,也就是后来的 Unix。第一版的 Unix 有 4200 行代码,其中的 34 个系统调用,大多数沿用至今。

Unix 当时算是他们在 AT&T 内部的 skunkworks project;他们很鸡贼地把这种上司不重视的 project 融合在 "正经" 的工作里:他们写 proposal 忽悠管理层,说要做文本处理工具,于是除了得到新机器 PDP-11 外,还为开发 Unix 找到借口 - 做文本处理工具,需要一个操作系统。

从 side project 到开始盈利的公司 (archive)

3 个联合创始人都是工程师,与大部分工程师一样,都有 "只要我写完程序,自然就有用户掏钱" 的幻想,对销售一无所知,甚至对销售有点轻视。直到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实践后,才对销售这份工作产生尊敬。互联网上的生意,技术的部分真的是最容易,很多工程师一直没意识到这点;只有吃过亏以后才能意识到。

SaaS 公司里的销售人员与工程师的比例

研究了 36 家上市了的 SaaS 公司的数据。创业初一般是两个创始人,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各种打杂(包括销售),所以比例是 1 比 1;随着公司的壮大,最后销售与工程师的比例稳定在 2 比 1。

在 Peter Thiel 家吃晚餐 (archive)

针对 Peter Thiel 对 Gawker 的报复而写的。回忆自己参加的一次 Peter Thiel 家举办的晚宴;作者特意空腹而去,本想好好吃一顿;不料,有严格饮食计划的 Thiel 并未提供正餐。作者大失所望,解读为 "Thiel 以为别人跟他一样的,都想少吃",进而引申为这些改变世界的硅谷精英都喜欢把个人意识强加在别人身上。

"Like most people in Silicon Valley, Thiel dislikes the way the system works. That’s fine, but trying to change it through the path that he has chosen illustrates that, like hosting a dinner party where there is no dinner, he may not be all that concerned with the comforts of those around him."

Diary studies:理解用户的长期使用习惯

这是研究用户行为的一种方法,让用户像写日记一样,在每次使用你的产品的时候记录下一些信息:何时使用,为啥有动机使用,在什么设备使用,如何用等。

这些信息很有用,尤其在你还没有很多用户的时候,没法收集大量数据,只能靠这种手段了。

2016/06/14 第 609 期

2016 年最有意思的科技公司 IPO (archive)

今年是科技公司 IPO 的干旱年。但,Twilio 要上市了,拭目以待。2008 年上线,一直在亏钱。号称要杀死短信的 Whatsapp 是 Twilio 的大客户,Whatspp 依靠 Twilio 来发送用户登录的短信,占了 Twilio 去年收入的 17%。

为何聊天机器人这么火 (archive)

写得很全面的分析文章。各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小算盘:Apple 以外的公司都在试图突破 Apple 的平台的垄断,开发者们畏惧原生 app 高昂的开发成本,用户们需要统一易用的 UI 且不愿尝试新 app。

采访 Lyft 的创始人 (archive)

画大饼,教育市场:没必要买车+无人驾驶。来自 GM 的投资与合作:GM 开发无人驾驶技术,未来 Lyft 将投入使用无人驾驶的车。

与滴滴的合作:中国人来美国用滴滴 app 可以打 Lyft 的车;美国人去中国可以用 Lyft app 打滴滴的车。你本人用过 Uber 吗:或许在创办 Lyft 之前吧,不记得了。

只要你肯付出代价,一切皆有可能

Nothing in life is free, especially your time. Everything has a cost. And when it comes to your time, the cost is heavy. You can never get even one second back.

对 WWDC 2016 Keynote 的总结 (archive)

John Gruber 的小结。今天 Apple 宣布的所有东西里,我最兴奋是这两个:

  1. 可以删除 iOS 预装的 app 了;
  2. 可以在 iPad 上学 Swift 编程与写简单的 Swift 代码,这是让 iPad 成为严肃的编程工具的第一步。

2016/06/15 第 610 期

Snapchat 广告业务的扩张 (archive)

Snapchat 推出了广告 API 让第三方 adtech 公司帮他们卖广告,向 Facebook 与 Twitter 等成熟的广告平台看齐。这篇深度报道信息量很大。Snapchat 上视频广告的 CPM 可以高达 $40 到 $60,与电视广告价位有得一拼;Snapchat 上的广告趣味性比较强,效果不错,广告商们普遍满意。

Microsoft and Apple Double Down (archive)

2016 年 6 月 13 日科技圈三件大事:Apple 的 WWDC,微软收购 LinkedIn,Snapchat 开放广告 api。本文点评了前两件事。

"Microsoft is doubling-down on the cloud and on productivity, and now there are 26 billion reasons to believe them."

"Apple’s keynote was notable for its having doubled-down on what the company excels at: providing a better experience provided you pay Apple’s hardware margins."

Zero Cash Date

所谓 Zero Cash Date(ZCD)就是你的创业公司钱烧完的日期,这是贵公司相当重要的关键指标,文章建议:公司员工与投资人都有权知晓 ZCD。你们的奋斗目标是,把 ZCD 尽量推迟:)

作为 CEO 的你该如何避免被风投替换掉 (archive)

别融资太多;谨慎挑风投;对你的风投尽量公开透明,每月汇报各种指标;同一个风投对你投了很多次钱,他的期望就很高,你若做得不好,他就有足够动机把你换掉,反之,如果他投的不多,你就比较安全了:)

"我们正处在科技泡沫中" (archive)

Sam Altman 历数这十年来著名的博客与媒体们关于 "我们正处在泡沫中" 的报道。2008 年,"LinkedIn 真的值 $10 亿吗";2010 年,"Facebook 的 $560 亿估值与泡沫破灭的征兆"。

2016 年,"Trump 认为我们处在科技泡沫中"。

2016/06/16 第 611 期

Netflix 在它创造的世界里能生存下去吗 (archive)

来自纽约时报的长文,信息量很大:Netflix 的国际化之路、买下纸牌屋的过程、与电视网络既合作又竞争的微妙关系、Netflix 著名的公司文化等。

“Once people start watching shows that don’t have commercials, they never want to go back. Waiting week after week for the next episode of a favorite show …… is not a good experience for consumers anymore.”

配置一台服务器的前 5 分钟 (archive)

本文给出了保障 Linux 服务器系统安全的最佳实践。给你一台新的服务器,前 5 分钟先按照本文的所有步骤走一遍(都可以用 Puppet 或 Chef 之类的自动化起来的),先做好基本的安全措施,再去做其他事情。

专报假新闻的媒体 The Onion 的创始人的采访

2007 年的采访,即使是采访,里面的语言也是诙谐幽默、真假难辨啊。The Onion 是如何写文章的?严肃的传统媒体一般是先写正文、再拟标题;The Onion 则是先选标题、再写正文。

Go Badgers:)

Why Most Startups Suck At PR

很多创业公司蹦跶了半天,都没有主流媒体愿意报道他们,很是苦恼;别说有人愿意用你做的产品了,连让别人听到你产品的名字都很困难。问题是,站在读者、用户的角度来看,有多少人是从主流媒体了解到新网站、新 app 的?

LinkedIn 创业初期的 15 个小故事 (deleted)

作者于 2003 年到 2005 年在 LinkedIn 做工程师。2007 或 08 年时,早期员工有机会将股票卖回给 LinkedIn;幸亏作者当时没卖,持有到了 2011 年上市后才卖掉,多赚了 100 倍。

以前 LinkedIn 为了省钱,每年搬家一次;甚至有次搬到了 East Palo Alto(在湾区的人一听到 East Palo Alto 都能会心一笑),附近比较像样的餐厅只有一家,还是在 Palo Alto Airport,所以那段时间他们几乎天天步行去机场吃午饭 -- 并非所有公司从创业第一天开始就提供免费午餐的哦。

早年 LinkedIn 整个关系网络的数据必须全部加载到内存中才能用,随着用户的增长,他们得不断升级内存;每升级一次内存,都能获得几个月的喘息机会:)LinkedIn 的用户增长在当前浮躁的创业氛围下来看,算很“缓慢”的了,大家都沉浸在数据造假上线第一天几百万用户的幻觉里。

最早 LinkedIn 的个人资料页是有显示具体的好友数的;有一些用户在攀比谁的好友多;拥有上万好友的用户页面加载巨慢,给服务器带来巨大压力;于是 LinkedIn 产品就做了修改,凡是 500 个好友以上的,都只显示 500+,这样就减少了用户们的攀比心态,缓解了服务器的压力。

2016/06/17 第 612 期

LinkedIn 卖给微软的原因 (archive)

LinkedIn 管理层眼看股价无力回天,由于大量依靠股票作为员工的报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招不到人又留不住员工;那提高股价最快的办法是?我们已经见识到了。

但与很多公司(如 Facebook 与微软)不同,LinkedIn 并不把给员工的股票当做财报里的『开销』,一旦算进去,账面上就不好看了。

"It is not hard to believe that LinkedIn, barring this deal with Microsoft, would have soon been using the more realistic version of its earnings — and, in so doing, reporting more losses."

ESPN 的数字化之路 (archive)

ESPN 几乎就是体育电视的同义词。创建于 1979 年的 EPSN 如今竟然开发了 50 多个 app。他们自己定位成是一家内容公司,有不同平台的内容分发渠道。

"We are now literally a content company with multiple forms of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We don't care where the content goes."

Buffer 裁掉 10 个员工,占员工总数 11% (archive)

Buffer 这家公司一向以公开透明著称,包括公开所有员工的工资、公开公司的盈利数字等。可以把他们公司当做互联网创业的案例学习、研究:)本文中,CEO 讲述了为啥裁员以及裁员以外的省钱的办法。

俩创始人主动降薪 40%、俩创始人借钱给公司($20 万)、员工的工作周年涨薪幅度减小、缩减员工福利、取消公司所有员工到柏林的 team retreat(单单这一项就省了 $40 万)等。Buffer 前几天才在庆祝创业 5 年半呢!

一个神秘的视频博客的故事 (archive)

2006 年,上线一年多的分享视频的小网站 YouTube 上出现了一个 16 岁的女孩,她录制视频、讲述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朋友互动等,也就是视频博客。这一系列视频爆红。细心的网友们通过人肉搜索技术证实了这是一个骗局:这一系列视频是有专业团队运作的,视频中的人是演员。

雅虎是如何毁了 Tumblr 的 (archive)

当年 Tumblr 创始人 CEO 向员工们宣布雅虎已收购 Tumblr 时,年轻的员工们很困惑:"雅虎是做什么的?以前没听过啊。" 如今的 Tumblr 会有新的买家吗?

收购后的这几年,大量 Tumblr 员工离职,与雅虎派来的钦差大臣的政治斗争,不切实际的盈利目标,Tumblr 在年轻用户心里已经不再那么酷了(相比于 Snapchat)。

Tumblr 卖给雅虎的时候,银行里还有 $1600 万。Tumblr 卖了 $11 亿,员工们赚到退休的钱了吗?前 Tumblr 的 media director 说:"拿到手的钱在纽约是买不了一套房的。"

2016/06/18 第 613 期

Kik 如何预测聊天机器人的崛起 (archive)

启发了张小龙去做微信的 Kik 总部在加拿大 Waterloo,本文作者来到 Kik 的总部,然后写了这个长篇报道。Kik 的 bot 所支持的对话界面,重点是在界面而不是对话;与 Kik 的 bot 互动不在于打字,而是用菜单选项操作 bot。

Serverless Architectures (archive)

对当前的 Serverless 架构有不错的讨论,尤其是针对诸如 AWS Lambda 这种 Function As A Service(FAAS)的应用与可能的缺陷的讨论。

关闭我们的创业公司 (archive)

这是给餐厅的菜提供专业摄影的创业公司 Dishero 的故事。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 "针对餐厅的创业真的很难,常常是死胡同"。创业路上常常会有很鸡肋的感受:不是彻底失败也不是巨大成功的时候,会很难决定到底是否继续做下去

The Elements of Stickers (archive)

来自 a16z 的长文,分析聊天 app 里的贴纸以及围绕着贴纸而形成的生态系统与盈利模式。理所当然地拿了微信与 Line 为例进行分析。对用户来说,贴纸是表达感情色彩的利器,也是比较礼貌地结束一段对话的方式;而对品牌来说,贴纸是另一种形式的广告,有趣且易于传播。

每次都是聊到没话说了,就发一个搞怪的表情,然后对方也心领神会地知道,谈话结束。

Line 用了 4 个月发展了 200 万个用户;然后退出贴纸功能后,2 天就增长了 100 万个新用户。Line 广卖贴纸,一年就能赚 $2.7 亿。

为什么微软变得这么喜欢开源 (archive)

微软的盈利里占比例最大的部分是服务器产品与 Azure(20%),而且 Azure 的业务增长飞快。如果不支持开源不用 Linux 的话,怎么吸引开发者们迁移到 Azure?

2016/06/19 第 614 期

如何给变量取个简短且无歧义的名字 (archive)

作者在 Google 里设计 Dart 语言,给了 4 点建议,教你如何在命名变量方面『少废话』。文中给了好变量名、坏变量名的对比,写得很不错。

Pixel Density, Demystified (archive)

科普文章,解释了 app 开发里用到的不同大小的图片(1x、2x、3x)是怎么回事,以及 pixel-density-independent 的单位:iOS 上的 Points 与 Android 上的 DIPs。

LinkedIn 是如何失败的

成也 growth hacking,败也 growth hacking。是 LinkedIn 将许多暗黑模式发扬光大的,比如让用户不小心上传了整个通信录、给所有好友群发邀请邮件。

LinkedIn 在使用电子邮件骚扰用户这个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堪称一门绝技。『为了不再收到 LinkedIn 发来的邮件,我 unsubscribe 了 LinkedIn 的邮件、删除了我的邮箱账号、卖了房子、遁隐深林,不料,在河里找到一个瓶子,里面有一个纸条,写着:来自 LinkedIn。』

The Future of Self

什么是“你”?把你的记忆与思考方式上传到 cloud、再下载到火星上的某个机器人上,那个机器人与你具有一样的品味,能做出同样的决策,那么火星上的机器人是“你”吗?地球上的“你”死了,但火星上的“你”还在,那么“你”到底死了吗?

Ev Williams 是互联网上的 Forrest Gump (archive)

采访了 Blogger、Twitter、Medium 的联合创始人 Ev Williams,长文,信息量很大。从 Nebraska 的城乡结合部小伙子到硅谷亿万富豪。到硅谷第一份工作是在 O’Reilly 工作。

最初想让互联网更开放、让更多人能发声,但现在的 Medium 却在变成封闭的写作阅读平台。他想把 Medium 弄成是内容界的 Whole Foods,高质量内容服务于高素质读者。当年他把 Blogger 卖给 Google 时,Blogger 只有 100 万注册用户;Twitter 是 2006 年 3 月公测、7 月正式上线、到了当年 12 月,注册用户有 6 万人 -- 跟很多人想的『上线第一天用户百万』还是有点距离的。

这几年,我在旧金山的街上、超市、电梯里多次遇到 Ev Williams 本人;我常常在想,他那么有钱、很多人都认得他、也很容易遇到他,他怎么会没有保镖呢?

2016/06/20 第 615 期

战胜拖延症的简单心理暗示 (archive)

眼前有一个任务,之所以懒得去完成是因为“完成”任务让你有心理负担,似乎“完成”遥遥无期。那就不要专注于“完成”,相反,专注于“开始”。“开始”就在眼前,迈出一小步的心理负担不会太大。

SQLite 对我们来说很够用了,不需要其他花俏的数据库 (archive)

选择用什么数据库都得根据自己的 workload 来决定(如读的多还是写的多),最好先 benchmark 一下。很多情况下 SQLite 完全就够用了。

编程是一门艺术吗 (archive)

没人能给出权威的答案,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比实质内容更重要:)可以自己思考一下。类似的问题:编程是一门科学吗?是工程吗?

Reweaving the web (archive)

互联网的初衷是开放的,但进化了一段时间后,少数几家大公司把持了很大的访问量,他们能强行插入自己的意识形态或屏蔽某些信息。于是 2000 左右很火的 P2P 的 idea 好像又伴随着比特币回来了。

文中讲到了一些基于所谓的 decentralised 技术的创业公司。

设计一个你自己不会去用的产品 (archive)

这个话题有意思。一夜之间所有的建议都是告诉你:要做自己也会用到的东西、自己也是用户之类的。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候也得做自己不会用到的产品。不要不懂装懂,努力去学就是了。

2016/06/21 第 616 期

Apple Photos 背后的技术与用户的隐私 (archive)

Apple 使用 differential privacy 技术收集用户数据到云端训练 model,但从这些数据中无法识别出具体的个体;这些 model 下载到手机,依靠强大的手机性能进行分析,识别,归类你的照片;理论上分析的结果只留在你的手机上。

每周的婚姻会议 (archive)

为经营好家庭,夫妻二人每周用 30 分钟好好聊聊,类似公司里的 1 on 1。文章建议这种婚姻会议先从感谢对方开始,感谢你去给车加油了,感谢你去接小孩放学等;然后计划下周的琐事,计划两人世界的安排,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团队啊!我有个同事,以前在 Facebook 上班的时候认识了她现在的老公,类似在大公司里同事之间每年互相 performance review,他们俩每年都做感情生活的 performance review,每年有固定几个问题,互相打分。

从自己总结了 13 年的 bug 里学到的经验教训 (archive)

学生时代很多人都有错题本,记下做错的题目然后总结经验。作者在过去 13 年纪录了他自己遇到的有意思的 bug,本文是他从这些 bug 中总结的编程,测试,与 debug 的经验教训。

为何每个创业公司都要有个吉祥物 (archive)

来自 readme.io 的经验分享,他们的吉祥物是一只猫头鹰。拟人化的吉祥物有助于品牌的宣传,尤其是那些产品是无趣的面向开发者面向企业的公司。

在 Readme.io 的登录页面输入密码,他们的吉祥物会遮眼睛,你用过一次就有印象了,是很不错的营销手段。相信很多开发者都喜欢收集 GitHub 的章鱼猫 t -shirt,贴纸,杯子等,你本人就是一个帮助 GitHub 做品牌宣传的活动广告牌,哈。

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archive)

讨论信息过载的长文。记不得从哪一年开始,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以及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都是刷手机。每年摄取 10 几个钟头的信息,但大部分都是浅薄没深度的信息,占用了时间与精力,让人沮丧且精力不容易集中。

不要说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了,很多人已经失去了从头到尾读完一篇 10 分钟的文章而没有碰手机的能力了。错不在科技,而在于自己;我们都选择的能力,只是我们不愿意做这个选择而已。

2016/06/22 第 617 期

在软件团队里,如何决定何时该打口水仗 (archive)

团队里打口水仗、起冲突不全是坏事。有时候为了提高代码质量的 bar、为了争取更好的产品设计,严格要求团队里的同事,如 code review 的时候很严格、不轻易放行。但有时候为了项目进度,也得有所牺牲。

Instagram 的 Python 代码的 Efficiency (archive)

定义 Efficiency:繁忙时段处理一个用户请求所需要的 CPU 指令的数量。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基于 Django 的线上服务,Instagram 当然是有一个 Django middleware 抽样采集 CPU 指令数等关键性能指标了。

这篇文章再加几张实验图,可以投一篇不错的系统的会议的论文了:)

The Geek Behind Google's Map Quest (archive)

对 Google Maps 与 Earth 的现状与发展愿景的长篇报道。30% 的 Google 搜索是关于本地信息的,10% 与地图有关。Maps 与 Earth 的运营是需要大量人力资源与体力劳动的。

为什么 Uber 不停地融资 (archive)

有种错觉,Uber 以及它的对手们每周都在融资,到哪个网站都能看到他们融资的新闻,都是为了吸引眼球,对那些想投资其竞争对手的风投们产生震慑作用。

如果不用交税,Uber 在发达地区的市场是赚钱的 — hmm,这句话可以作为汉语四级考试的听力题吗?请问,到底现在该公司是赚钱还是亏钱?

在 Stack Overflow 做数据科学家的一年 (archive)

作者是普林斯顿的计算生物学 PhD。读书的时候喜欢玩 GitHub 与 Stack Overflow 这俩当代编程神器。他在 Stack Overflow 上的回答被该公司里的人发现并在 Twitter 上转推并邀请他去面试。

于是,在做博士后与做 Stack Overflow 的数据科学家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加入 Stack Overflow 的时候,全公司没一个人使用 R 的。文中除了讲他平时工作都做啥外,还对比了一下学术圈与工业界,以及鼓励研究生们『不务正业』,如开源项目、回答 Stack Overflow 的问题等与学术研究无关的事情。

2016/06/23 第 618 期

构思产品功能时有效进行头脑风暴的框架 (archive)

一群人进行头脑风暴,很容易折腾了半天乱成一团,做无用功。文中描述的这个框架可以借鉴:用便签纸按时间顺序写出尽可能多的用户活动,然后针对不同时段的用户活动头脑风暴产品的应用场景。

Netflix 将他们的 billing 系统迁移到 AWS 的经验 (archive)

看得出来这是很关键的系统,跟钱有关的,而且历史悠久。原来是放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里,使用 Oracle 数据库。迁移到 AWS 时,用 Cassandra 与 MySQL 替换掉了 Oracle。迁移过程小心翼翼,边开飞机边换引擎:)

不同类型的投资人以及他们的投资动机 (archive)

科普文章一篇。VC firm 往往要做详尽的分析,小心翼翼地投资,旨在高回报;天使投资人是有钱的个体,有懂行的,但更多是凑热闹的,除了追求高回报外,还追求以后吹牛炫耀的资本;创业加速器除了金钱回报外,也追求 "加速" 的功能,帮助创业公司成功;还讲到了政府,大公司,大公司的投资部门,大学基金等。

Airbnb 是如何智能地管理用户提的意见的

这是 Airbnb 的 hackathon 项目演化而来的系统,使用 Elasticsearch,Redis,Nodejs 搭建而成,监控用户反馈的意见,方便客服快速识别出热门问题,然后及时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在 production 使用 Kubernetes 一年学到的经验 (archive)

他们用 HAProxy 做 load balancer,实践 blue-green deployments,而数据库没有用 Kubernetes 来管理。

2016/06/24 第 619 期

衡量自己工作是否高效

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只能选一个指标,你能系统地改进这个指标的数值,进而有效地可持续发展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你会选哪个指标?有点类似公司里常用的 OKR 系统。

好的指标:活跃用户数,网站访问的 95th percentile latency,oncall 的时候收到的警报的数量等。不好的指标:每天写的代码行数,修复的 bug 的数量等。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因人而异。

发现并总结 Swift 代码的 patterns

每个编程语言都有相应的最佳实践的 patterns(简洁,高效,易懂等)。用 Swift 写代码怎么才能做到 Swifty 呢?怎样才能看起来不像是 Objective-C 代码的拙劣翻译?文章给出了一些不错的 patterns 抛砖引玉,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去总结。

公司里的写作风格指南 (archive)

公司里的员工们在不同场合与外界进行文字沟通,如回用户邮件,写开发文档,写公司博客等。若员工们的写作风格迥异,不一致,对公司形象影响不好:标点符号的使用,何时使用单词缩写,何时该用幽默的口吻,何时该严肃等。

MailChimp 的 Style Guide 可以参考借鉴一下。

多伦多猛龙队依靠 IBM Watson 进行选秀 (archive)

IBM Watson 帮猛龙队分析新秀们的各项指标(得分,助攻,篮板球等),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新秀们在社交网络发的帖子,判断他们的性格。IBM 自己也用类似的套路来分析哪家公司值得收购。

Best Seed Pitch Ever (archive)

Fred Wilson 回忆了 08 年时,Twilio 的创始人去找他们融资时候的 pitch:现场编程,靠他们简单的 API 打电话到 Fred Wilson 的手机上;电话响了,融资成功。

今天 Twilio 上市,涨了 90%,他们理所当然地纽约证券交易所现场直播用 Twilio API 编程。产品是 API 的 SaaS 公司们做营销最好的手段:现场编程!短短几行代码完成常人认为很复杂的事情。

2016/06/25 第 620 期

正在转型为 machine learning first 的 Google (archive)

公司里的员工积极参与机器学习的技能培训;Inbox 里的 Smart Replies 的故事;说服做搜索的那帮顽固派们,将机器学习应用到搜索结果的排序里;开源 TensorFlow。

Marketing Attribution (archive)

采访了 Slack 现在的 CMO Bill Macaitis,很 high level 地谈了 Marketing attribution:如何知道哪个营销渠道效果好?

Attribution 是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执行起来很复杂:用户在 Facebook 上看到了你的产品的广告;3 天后他又在 Google 的搜索结果里看到了你的产品广告;1 周后他在地铁站看到了你的广告;2 周后他点进了 Twitter 上的广告并购买了你的产品。到底用户为啥购买了你的产品?哪里投放的广告效果好?

应该培养小孩的编程能力还是创造力

Apple 将在 iPad 上推出 Swift Playgrounds 教小孩编程。作者怀念了一下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 Apple 经典软件 HyperCard,认为 HyperCard 提供空白画板容易激发创造力,而 Swift Playgrounds 有太多条条框框。

10 年行权期是合理的 (archive)

大部分创业公司员工离职 90 天内必须行权(买公司股份),否则逾期作废。Quora 是第一家允许员工在离职 10 年内可以行权的公司。此文是 Quora 的创始人 Adam D'Angelo 所写,是用来反击 a16z 的 Scott Kupor 站在风投的角度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观点。

创业公司员工的期权困境 (archive)

有一些颇有良心的创业公司采取了新政策:员工可以在离职 10 年内购买公司股票,而非大部分公司规定的 90 天。本文作者认为这一政策对仍在公司里工作的或新加入公司的员工不公平;他还提出了一些激进的员工股权分配的方案。

硅谷创业公司普遍实行的 "离职 90 天内必须行权,否者回收" 的政策让很多身上没啥现金的人不敢离职。但为啥作者认为延长行权期到 10 年是不合理的呢?因离职的员工可以长时间不买股份,导致公司也没法回收那部分股权,如此新员工拿到的股权少,现有员工也容易面临股权稀释的问题。

你当然猜到了,本文是风投写的。他还提议多给员工股权,但行权期最好从 4 年延长到 6 至 8 年;还有更激进的方案:如果员工没在公司待到上市或被收购就离职了,那么员工一股也拿不到。

2016/06/26 第 621 期

Rob Pike 得到的最好的编程建议 (deleted)

当年他刚加入贝尔实验室不久,与 Ken Thompson 结对编程。从 Ken 身上学到:发现 bug 时别急着动手 debug(加 print 语句或调用 debugger),不然容易只修复了局部问题;应该跳出来一点,全局思考大的模型大的系统的设计有什么问题,为啥会引入这个 bug。

"Ken taught me that thinking before debugging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f you dive into the bug, you tend to fix the local issue in the code, but if you think about the bug first, how the bug came to be, you often find and correct a higher-level problem in the code that will improve the design and prevent further bugs."

一人一首成名曲:Rob Pike 其实是多首成名曲-- UTF-8 联合发明人,Go 语言设计者之一,30 年来经久不衰的 The Unix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作者之一。

反击烦人的 recruiter (deleted)

创业公司 42floors 的反击:哪个无良 recruiter 敢来骚扰他们,就扔给那个 recruiter 一电话号码,recruiter 打过去后会听到一段很长的事先录好的录音。

不只是工程师们整天被很多第三方的 recruiter 们骚扰,公司的管理者们也受不了了。LinkedIn 的出现,催生了很多野生的 recruiter;这些 recruiter 既要骚扰可能要找工作的工程师,又要骚扰可能要招人的公司们。

迁移到 Medium 的线上媒体们

有不少线上媒体完完全全迁移到了 Medium 上,他们只要专注于生产优质的文字内容与盈利,技术方面的事情都交给了 Medium。

寄居在 Medium 上的媒体们如何盈利?如果自己谈下的广告,不用跟 Medium 分成;如果是通过 Medium 联系的广告,就要与他们分成;Medium 也将付费订阅开放给了一些 beta 测试者。广告放在哪?一般是软文或者放在文章底部,手动添加;虽然麻烦,但避免了广告拦截软件的屠杀:)

JSON Web Tokens (JWT) (archive)

一篇介绍 JWT 的科普文章,写得很清楚。见过一些成长中的创业公司用 JWT 来实现验证用户身份的 microservice,其他 service 的后台就不用存储 session,之后的每次请求都传一个 token 就行了,真正的 RESTful,无状态化:)

每天集中精力的一小时

不要抱怨时间不够用,每天腾出一小时,没有干扰地集中精力地做事情(看书,做 side project 之类的)。

怎么腾出这一小时的时间?可以提早起床一小时,或推迟一小时回家避开交通堵塞同时去附近咖啡店。

一小时看起来很少,你今天肯定也不会比昨天进步到哪里去;但几个月后就看出明显效果了。

我的每天 1 小时(通常是 2,3 小时)就是湾区日报,如果我不做湾区日报的话,可能就是看电视剧玩个游戏之类的;

做这件事 600 多天了,竟然写了 60 多万个字,整体质量不高,但字数惊人;

我这么一个不以写字为生的人,竟然能写 60 多万个字;

副作用是,我多知道了不少八卦知识,视野稍微拓宽了一点点,对我的整个人生轨迹尚未有任何本质影响,但至少感觉不算虚度年华。

2016/06/28 第 622 期

Uber 的司机到底能赚多少钱 (archive)

BuzzFeed 根据 Uber 外泄的内部文件分析了普通 Uber 司机的时薪:扣除油费后,每小时 $8.77 到 $13.17,不同城市的数据不同。比沃尔玛员工还低,而且还没正式员工的福利;但开 Uber 时间灵活,不用准点上班,比较自由。

如何避免 Stack Overflow 成为一个垃圾场 (archive)

Stack Overflow 上的三类烂人:

  1. 懒得搜索,总是提问,从不贡献答案的人;
  2. "我不想知道原理,直接给我答案" 的伸手党;
  3. 荣誉收集者,回答简单的重复的问题,让简历漂亮。

社区问答类网站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问题或答案的质量不可避免地逐步下降。

SaaS 商业模式

比较通俗易懂地解释了 Software-as-a-Service (SaaS) 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优缺点,如果你要购买 SaaS 网站该注意哪些地方,如果你要卖你的 SaaS 网站又该注意些什么?

10 条实用的创业公司营销建议 (archive)

乍看很像标题党的文章,但内容很中肯;real talk,no bullshit。

很赞同最后一条:多联系同行,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毕竟干货是很难在网上公开的博客上能找到的。

为何 Google 将大部分代码都放在同一个 repo 中

来自 Google 的大规模代码管理的经验之谈。monolithic repo 便于代码复用,公司范围内不同团队的人都能方便地学习以及改动所有代码,尤其是改动不同平台的代码,一个 commit 就搞定了。

除了 Android 等开源项目外,Google 内大部分代码都在同一个 repo 中。这个 repo 的代码有 86 TB 之大,20 亿行源代码,共 3500 万个 commits;25000 个工程师都能访问大部分代码(除了排序算法之类的商业机密外)。

2016/06/29 第 623 期

Mixpanel 联合创始人的融资建议 (deleted)

在 09 年经济不景气之时,Mixpanel 融资不顺,连续被 15 个风投拒了;在还剩下 1 周的钱的时候,Max Levchin 及时投资了他们,续命成功。文中讨论 dumb money 与 smart money 的部分挺不错的。

Why Branding Is the Next Essential Startup Competency

大家都在谈论如何做好产品,都忽略了建设好的用户信赖的品牌的重要性。如今产品同质化很严重,就靠品牌来区分了。

"Ultimately, the brand may become half the value of the company and the true differentiator in the market place. That’s nothing to sneeze at."

来自 Bill Gates 的电子邮件 (archive)

这是一篇现在读起来有点奇怪的 1994 年的纽约客的关于 Bill Gates 与微软的长文,那时候电子邮件在学术圈以及软件公司之外的使用还不是很普遍。作者刚接触电子邮件不久,并与当时 38 岁的世界首富 Bill Gates 成了笔友;全文由电子邮件为线索展开

Amazon 的 Echo 与 Alexa 确实不错

作者从一个用户的角度,历数了他喜欢并看好 Amazon Echo 的理由。这一类产品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名字,还在起步阶段。有一个问题他没考虑到:隐私!这是放在家里的设备,时刻监听着所有声音,包括你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细思极恐啊

写高质量代码的基本准则 (archive)

代码质量高低,无非就是人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觉得复杂难懂?看着就头疼难以下手去重构?作者总结了 5 条写好代码的基本准则,适用于任何编程语言,让接触到这份代码的人心理负担小点,心理上好受点

2016/06/30 第 624 期

3 种类型的产品经理

Builders: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加功能的;

Turners:类似 growth hacker,争取尽量多的用户;

Innovators:开创全新产品类别。

Facebook 如何做在线直播的 (archive)

150 个工程师在做 Facebook Live。视频直播的访问量大起大落,涨得快降得也快。Caching + load balancing。性能测试,能承受 10 倍的 production 访问量。

你成了热门开源项目的维护者 (archive)

WordPress 的命令行工具 wp-cli 现在的维护者的文章。

总结了作为热门开源项目维护者的喜怒哀乐:

很有成就感但也要付出很多时间与感情。

他每周花 2 到 5 小时维护这个项目,不会太累也能出活。

App Store 的搜索广告会让有钱人更有钱吗 (archive)

iOS 10 的 beta 版就能见识到 App Store 的搜索广告了。有钱的大公司能砸钱做很多搜索广告,他们的 app 会更多人下载,独立开发者们没那么多钱做广告;那么,有钱砸广告的又多了一个砸钱的地方了,App Store 生态圈的贫富差距会不会越大了?

重新上线旧产品 (archive)

这里的产品可以是书,软件,在线课程等。中心思想:不断迭代才能做出叫好又叫座的产品。Success is not about invention. It’s about iteration.

在即将放弃已有产品,想转做新产品时,问问自己:有没有需要用到我的产品的人还没听过我的产品?有没有人听过了我的产品且有可能购买但还没掏钱的?这个产品做超过一年了吗?

做东西很容易,但让别人肯用是很难的;即使让别人听到你产品的名字,都难。我经常拿 LinkedIn 说事:我大概 2009 年才听过 LinkedIn 这个网站的,但它其实是 2002 年成立公司,2003 年上线;为什么我等到 2009 年才听过它?这种创业团队不错,又有很多知名风投撑腰的公司尚且如此,其他没钱没名气的创业团队做的东西就更难让别人听说到了,别说用了,连听说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