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日报 2015 年 4 季度汇总

2015/10/01 第 354 期

Loss Ratios In Early Stage VC (archive)

做风投如果赔钱的项目不够多(Loss Ratios),就表示你不够冒险 -- 当然也不是说赔钱的项目越多越好。原文底下的评论挺有意思的,推荐大家也读一下(可见该博客读者群体质量不错)。

收藏夹 (archive)

Google 是印钞机,因为它知道你的 intention:你搜什么就表明你要什么、它就给你展示相应的广告。收藏夹也是能揣测你的 intention 的东西:稍后再读、Pinterest 等都是收藏夹。

文章分析得挺到位的。点评了各种收藏夹类的 app(pinterest、pocket、instapaper 等),总结了三大收藏夹的 use case(稍后再读、收藏菜谱、婚礼策划),大部分有一定规模的 app 都有收藏夹功能。收藏夹代表的是将来时。

伟大的产品是什么样的 (archive)

“做出用户想不到的功能并且改变了他们的使用习惯”。文章举了 iPhone 为例,用户调查中用户最想要的是电池寿命、更大的屏幕;而 Apple 给用户的是 3D touch、Touch ID 等喜闻乐见的功能。

Improvements which are not asked for but which change behavior suggest that the product is valued because it changes the buyer.

这样的文章其实得注明:高难度动作,请勿模仿。有多少人模仿了后,做了用户想不到、而且也不想用的功能……

在大学里如何为成为职业程序员做准备 (archive)

Wealthfront 的工程师写的。在不同课程项目中重用代码、扩展以前写的代码,学会写模块化的、可维护的代码;有效沟通(文档写作、演讲);做课程外的 side projects。

文章讲得最后一点很有共鸣:在学校里容易有一种“突击”的心态,比如一学期不上课、考前突击复习考试;课程作业用 1、2 天通宵熬夜做完;赶 paper 的 deadline 等。而公司里有一定规模的项目一般都要至少几星期、几个月才能做完,悠着点,不能一开始就百米冲刺的速度来跑马拉松。

Peer 1 on 1s (archive)

工作中你都要跟你直接领导(或直接下属)定期(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进行 1 on 1,俩人聊个半小时、1 小时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加深感情。而本文提议的是不同部门同级别同事间的 1 on 1。

这种不同部门同事间的 1 on 1 能让不同的工种的人互相学习、有 empathy、互相尊重对方的工作、一起产生好的 idea,而不是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就鄙视某某工种的人没技术含量、只会吹牛、没用。

2015/10/02 第 355 期

网站速度优化指南 (archive)

访问速度本身是一种网站重要的用户体验。这篇超长文是给非技术人员讲解网站速度优化的很好的入门材料。

社交网络之谜 (archive)

非常有演义色彩的文章,帮我们回顾了社交网站的简史:各种收购、与拒绝收购;在市面上已经有各种社交网站的情况下(Friendster、MySpace、Orkut)、似乎再做一个社交网站也没多大意义 -- 然后 Facebook 出现了。

收购与反收购,有人做对了,有人做错了:03 年,Friendster 拒绝了还没上市的 Google 的 $3 千万收购;05 年 2 月,MySpace 拒绝收购 Facebook(Mark 开价 $7 千 5 百万);05 年秋天,MySpace 自己开价 $7.5 亿要买 Facebook,被拒;06 年 8 月,Google 投资 MySpace 9 个亿;07 年 Facebook 拒绝微软的 $150 亿收购。

Facebook 的时代刚刚开始 (archive)

PC 时代的微软、互联网时代的 Google(也是后 PC 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Facebook。人们用 PC,是有动机、有需求才用(搜索、办公);人们玩手机,是无所事事的时候用(聊天、刷东西)-- 大多数人无所事事的时间比正经要做点什么事的时间长得多,所以顺应移动互联网潮流的公司会越做越好,比如 facebook。

为何 Fogbugz 输给了 JIRA (archive)

湾区很多公司(可能是除了少数几家大公司外)都用 JIRA 来做项目管理、跟踪 bug。本文对比了 JIRA 与同类产品 Fogbugz。JIRA 比较晚进入市场,却后来居上越做越好。做 JIRA 的公司 atlassian 估计也快上市了。

蟑螂时代 (archive)

蟑螂的绰号是小强,生命力极其顽强;恐龙已死绝,蟑螂千秋万代活到现在。全民创业的时代,独角兽会一只一只死掉,只有蟑螂才能存活:不挑食、节俭、低调、广积粮、缓称王。想想也有道理。

2015/10/03 第 356 期

用一个等式来描述你的公司的商业模式 (archive)

很不错的 idea。比如 Google 的广告盈利 = impressions X 点击率 X 每点击一次赚的钱。把这样的简化等式写在白板上,每次开会、讨论问题、做决策,都要围绕着如何提高等号右边各项

采访 Github CEO (archive)

给非技术人员描述一下啥是 Github:Github 是 Facebook for code;做 Github CEO 最大的挑战是:半数员工远程办公;从去年性骚扰事件得到的教训:从创业一开始就要以人为本。

Lessons learned writing highly available code (archive)

全球访问量前 50 名的网站 imgur 的工程师总结的经验,很实用:任何东西都加 limit、重试(exponential back-off)、watchdog processes、health checks、冗余、用久经时间考验的工具(不要盲目追求酷炫的新技术)。

我来补充一条:所有与外部第三方 API 的通讯,都要尽量 robust,一定要有监控 / 警报(请求次数、异常次数、95th percentile 访问时间等)。因为第三方 API 是你没法控制的,不要因为别的公司机器挂了而导致你家的网站也挂了。

开源软件成功的十条准则 (archive)

ZeroMQ 项目的发起人总结的 -- 大部分都适用于线上社区建设的。最后一条在开源软件世界里还挺不错的:默认信任所有人、默认相信所有人都不傻、默认相信没有白痴提问,营造快乐和谐积极向上的社区

来自 Jeff Bezos 的建议 (archive)

他观察到,大多数时候“正确”的人一般都不固执,能接受新观点、新想法,敢于推翻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大多数时候“错误”的人往往一根筋。

我觉得,那些大多数时候“正确”的人自信、能力强,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接受新思想;大多数时候“错误”的人往往自卑、没自信、爱面子,容易为了反对而反对,没勇气改变、没勇气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于是一直错下去。

2015/10/04 第 357 期

比 app 要付费升级更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archive)

是那些抱怨 app 付费升级的人!事情起因:Twitter 的非官方客户端 app Tweetbot 4 向所有用户收费 $4.99,包括原来老版本的用户。用户们纷纷抱怨。本文为 Tweetbot 团队鸣不平、为独立开发者鸣不平。

Tweetbot 的设计师在 Twitter 上反击抱怨的用户 -- 5 分钟做好的咖啡、10 分钟喝完,$4.95(你们经常买);做了 8 个月、能用好几年的 app(指 Tweetbot),$4.99(你们不买就算了还抱怨)。Tweetbot 背后是一个 3 人的小团队,很不容易。

文中举的对比例子很不错:假设你的公司靠做网站为生。客户花了钱请你们做完了网站;一段时间后,那个客户又回来要求你加功能,这些功能需要 3 个人做 8 个月。请问,客户应该免费升级、还是需要付钱?回到 Tweetbot 的例子,人家 3 个人做了 8 个月的升级版,用户需要免费升级 app、还是需要付钱?

对 Tweetbot、对 Tweetbot 背后的 3 人小团队表示强烈支持的多是 makers(程序员、设计师等实际动手做东西的人)。只有 makers 才能与 makers 产生共鸣、才有同理心。抱怨的、想吃免费午餐的,一般不是 makers,他们本来也不对社会产生什么价值,所以不理解、也不支持对社会产生价值的人。

Myspace 的兴衰史 (archive)

在 Facebook 专注核心用户体验、同时开放 API 让第三方开发者做其他非核心功能的时候,Myspace 投入大量人力自己做各种非核心功能;Myspace 是“如何赶走用户”的活教材。

Climbing The Wrong Hill (archive)

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常常会遇到这种人:口口声声说将来要创业、却不知不觉在原来的大公司里连续待了 N 多年、也没见动静?他们其实是有大野心的,只是比较偏向于短期利益。

我与我们 (archive)

开始创业,创始人需要有 ego(自信、无畏);但要创建一个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好公司,创始人需要谦卑。当公司成长起来后,好的公司的好的创始人会在好事发生时说“我们”、在坏事发生时说“我”。

My XOXO Talk (archive)

有良心的风投、进行的有良心的创业者与投资人关系的讨论。创业公司一旦开始拿投资人的钱了,一有机会就会不断拿,上瘾了,停不下来;然后为投资人、而不是为用户做产品、彻底利益驱动。

他提到的“independent business”有意思:如果你是用户,你知道一家公司是 independent business,他们不打算上市、不打算卖给其他邪恶公司(自行填空任何员工数大于 1 万人的公司),你会比较信任这样的公司吗?还是你会比较信任一堆风投、时刻准备卖身(给其他邪恶公司)的公司?

2015/10/05 第 358 期

从热门独角兽到充满麻烦的 Evernote (archive)

采访了一些 Evernote 的员工与前员工。2012 年,Evernote 估值 $10 亿并作出一副上市在即的样子。到了 2015 年,裁员 18%、关 30% 的全球办公室、“总部某层楼空荡如鬼城”。

几个 Evernote 前员工认为该公司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没用的地方、而忽略了核心的做笔记的产品、忽略了把免费用户转化成付费用户。Evernote 产品太多、太杂,热衷于做新功能,虽然容易上新闻头条,但啥都做啥都做不好。盈利堪忧,这就不能上市了,一上市大家就知道你在裸泳了。

Evernote 最近当然也在省钱。除了裁员外,现在员工的福利也有所缩减:取消员工两周一次的家政服务(!)、员工全额报销到海外办公室工作三周要严格控制了、取消报销电动车充电的费用、吃的质量似乎也下降了。还有可能把今年的开发者大会取消。

其实 Evernote 的主要问题是内部、外部的期望都太高了,导致了不专心,光追求一些能制造新闻头条的东西。如果这是一家 30 人、估值 $1 亿的公司,只有一个产品,会不会比现在更赚钱、更早上市?估值 $10 亿是个很大的负担,就像以前农民起义最早称王的都是最早被干掉的。

创业公司如何处理坏消息 (archive)

公司是人运营的、产品是人做的,人总是有运气不好的时候、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很多创业公司(的创始人、高层)有坏消息,就一律向员工、投资人等隐瞒 -- 隐瞒到什么时候呢?隐瞒到公司倒闭,这样就再也不用隐瞒了:)

BuzzFeed 成为社交网络新闻之王其实是一个意外 (archive)

BuzzFeed 早期也很依赖 Google 作为流量入口。有段时间 Google 误判 BuzzFeed 页面里有恶意代码,对 BuzzFeed 的页面在搜索结果里的排名进行惩罚。BuzzFeed“被迫”转战社交网络。

听一个同事讲的:当年他一个失误,他们公司网站的 robots.txt 拒绝所有搜索引擎索引,导致那个季度访问量巨幅下降。不幸的是,那是他们公司刚上市的第一个季度……

Quora 最初的版本做了多长时间才上线的

Adam D'Angelo 自己在 Quora 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答案很短,但对打算创业的(尤其是技术人员)很有借鉴意义:4 个人,每周 60 小时,至少 9 个月,上线 Quora 最初的版本。

Adam D'Angelo 一开始已经做了一个 prototype。一共 4 个人,前后 9 个月。其中两个做满 9 个月,1 个人后来加入做满 7 个月,剩下的 1 人最后加入后做满 4 个月。

有人会问,不就一个 Quora 的网站吗?至于做那么长时间(9 个月)吗?其实在 9 个月里,他们还做了很多 infrastructure 方面的东西,为以后的快速迭代打好基础;他们也花了一些时间招聘、注册域名、成立公司、找办公地点等琐事。

Adam D'Angelo 在 24 岁的时候从 Facebook CTO 的岗位上卸任;25 岁的时候开始做 Quora。

竞争对手不是你的敌人 (archive)

创业公司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操心的。很多人一看到竞争对手在社交网络上嘚瑟(各种炫耀、各种好消息),就慌了阵脚了。

2015/10/06 第 359 期

The‘Get My Shit Together’Afternoon (archive)

非常实用的 life hacking 文章:用一下午的时间做一些小任务,旨在准备灾难发生时的应急措施、保障人身安全、保护数据、存钱省钱、健康、增进家人朋友感情、省时间等。

保障人身安全:给烟雾探测器换一副新电池、检查车险有没有过期;保护数据:重设密码、删除不用的 app、备份数据;省钱:打电话给信用卡公司威胁他们你要取消信用卡,然后他们一般会给你免今年年费(哈哈);应急措施:准备 72 小时干粮与水、设想一下地震火灾了你该怎么办;增进家人朋友感情:打电话给你妈、发邮件给好友问你好吗;省时间:关掉手机上没用的 push notification、取消订阅不必要的邮件列表。

用户增长放缓了该怎么办 (archive)

Jeff Jordan 的经验之谈。他是 a16z 的 partner、前 OpenTable CEO、前 eBay 高管。用户增长放缓是 "oh, shit" moment("aha moment" 的对立面?),就应该不惜一切手段找出根本原因,是自身原因、还是外部因素(合作方、竞争对手等)?

没有广告的互联网:用浏览器微支付 (archive)

移动互联网时代,App Store、微博打赏、微信红包等把用户训练得比较不排斥支付一点小钱去买软件、买虚拟物品。文章提议在浏览器集成支付系统,优质网站不靠广告存活,而是直接向用户收取极少的浏览费用,通过浏览器支付。

HTTP code 里的 402 就是 payment required。浏览器能集成搜索引擎,为啥不能集成支付系统?有人会说愿意掏钱的用户不多啊,网站发不了财的啊。不是所有网站都想赚大钱的;很多网站的管理员只是本职工作外、凭借兴趣爱好管理网站,只要能让网站的维护成本降低一些就够了(租机器、买域名、时间成本等)。

Instagram 的 iOS app 支持 3D Touch 的经验 (archive)

曾经想过这个问题:桌面电脑有“点击鼠标右键”这个动作,手机上有类似的吗?iPhone 6s 的 3D touch 就是“鼠标右键”,而且更厉害。这篇博文是很不错的 3D touch 开发的入门教程。

2015/10/07 第 360 期

Success at Work, Failure at Home (archive)

a16z 的 partner、Hotmail 第 13 号员工 Scott Weiss 回顾、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家庭生活,对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有不错的见解。

很多人白天工作很累、说了很多话,回到家后就懒得跟家里人说话。特别在我们这个行业,即使跟家人在一起,也常常要查工作邮件,这样很不好,人在心不在。最好是每天能有固定时间跟家人在一起,关闭一切通讯工具,比如完整地、安心地一起吃晚餐。

Facebook 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archive)

文章介绍了人员配置、发展、都做了哪些东西。Facebook 上有 3.3 亿用户使用 "See Translation" 按钮。Siri+Magic 同款的 Facebook M 背后有真人在调教,智能人工与人工智能一起努力:)

对开发者来说,付费 app 超难赚钱的 (archive)

本文有感于最近 Tweetbot4 向新老用户收费而引起用户的各种抱怨。除了极少数游戏外,付费 app 根本赚不了钱。大部分的 app 最好只是你的线上业务的一部分、一个入口而已,别指望靠 app 收费能养家糊口。

对 Apple 来说,app 的意义在于用极低的价格(或者免费下载)拴住用户,让用户买 iPhone(apple 大部分收入来自卖硬件);对 Google 来说,app 的意义在于卖广告。对提供平台的 apple 和 Google 来说是很不错的生意,对 app 开发者来说,很难把付费 app 当做稳定的收入来源 -- 每天维持很高的下载量是很难的。

互联网营销新渠道:直邮广告 (archive)

直邮广告(Direct Mail)就是通过邮电局寄信、寄明信片,速度很慢。为啥互联网公司会考虑这种看上去“落伍”的营销渠道?精确地址定位、寄送到不常上网的潜在用户家里、可能比线上广告更便宜。

房地产类的服务、各种快递类的服务、家政类的服务、各种 O2O 类服务(反正你们都已经在烧钱了,对吧?哈哈)都可以试试看。

微软已死(2007) (archive)

Paul Graham 在 07 年写的文章。恰好今天微软发布新产品,拿出来感受一下。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一般有两种不同反应:

  1. 瞎说,微软活的好好的
  2. 这已经不是新闻,没必要一说再说。

其实 Paul Graham 的真正意思是: 上个世纪末,所有公司都小心翼翼地避免跟微软直接竞争(包括上市前的 Google),能低调的尽量低调,别引起微软的注意; 现在时代不同了,不用畏惧来自微软(等大公司)的竞争,大家勇敢出来创业吧。

不知道在其他地方会不会有这种现象: 我觉得很久没见过以 Windows 作为操作系统的电脑了。 湾区科技公司基本上一水的 Mac(或 Linux); 比较人性的公司会问新员工要用 Mac 还是 PC、比较粗暴的直接默认就扔给你 Mac。 当然,科技公司不代表整个社会,Windows 在桌面电脑市场占有率还是占统治地位的,只是桌面电脑这个市场不太增长了罢了。

2015/10/08 第 361 期

Engineering Ladder (archive)

同一家公司里的工程师需不需要有不同的等级(所谓的梯子、ladder,一步一步往上爬)?这种工程师的级别需不需要公开?级别的定义是要模糊还是具体?

文章最后给出了她公司里使用的工程师等级的详细定义,供大家参考。

Ludicrously Fast Page Loads (archive)

非常实用的使用 Chrome Timeline 调试(浏览器内)网页加载速度的文章。文章最后也给出实用的 best practice。

First, Let’s Get Rid of All the Bosses (archive)

一篇关于 Zappos 实践 Holacracy 公司管理理念(没经理、员工自治)的深度报道。对于 Holacracy,Zappos 公司内部很多人是很排斥的。

这篇长文还提到 Amazon 收购 Zappos 后,Zappos 必须把整个网站迁移到 Amazon 的服务器上。这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导致 Zappos 长达两年时间里都在做迁移这件事,长达两年没有开发新产品。

Zappos CEO Tony Hsieh 有一个公开的 Evernote 页面,记录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包括电子邮件数量、与什么人开会、接受媒体采访等。Tony Hsieh 也是取得 1993 年 ACM 编程竞赛世界冠军的哈佛代表队的成员之一(照片中能一眼认出他)。

Zappos 每几年都要有一次大的变动。先是把公司从旧金山搬到拉斯维加斯;然后再搬家到拉斯维加斯 downtown;然后卖给 Amazon;然后推行 Holacracy。对了,几十个员工的 Medium 也是实施 Holacracy 的 -- Zappos 应该是迄今为止实行 Holacracy 的最大规模的公司了(1 千多个员工)。

IFTTT 内部用 Docker 搭建开发环境 (archive)

很多公司都想用 docker。第一步一般都是先 dockerize 自己员工的开发环境。一般的套路都是:Mac 上跑 VirtualBox/Vagrant,然后虚拟机里跑 docker containers。

如何衡量你的 app 是否成功 (archive)

本文提出一个衡量 app 是否成功的指标:TAD(Total Active Days per User)-- 一个用户使用你的 app 的平均天数。

下载两年后,最牛逼的独角兽级别的社交类的 app 的这个指标是 116 天,做得不错的游戏 app 是 10 天,一般的 app 是 3.4 天。

你们知道使用时长排名,全世界用户花时间最多的 app 是哪个?是 Pandora!开车的时候播放、商店里播放、工作时候戴着耳机播放,反正都是背景音乐。

2015/10/09 第 362 期

避免公司里只有一个人的项目 (archive)

一个人的项目一般工程质量比较低、那个人的士气也不会高昂。软件工程是团队运动。短期内看,可能一个人做项目可以进展很快,毕竟减少了沟通的 overhead;但时间久了,这人容易厌烦、然后离职、项目歇菜了。

一个人做的项目很难得到反馈(找谁来尽心给你 code review?);多人协作(不用太多人、但尽量不要只有一个人)可以互相鼓励、增加公交车系数(the bus factor,如果人被公交车撞了,是不是这个项目就彻底完了?)。

自己的 side project、自己主动要做的项目当然可以一个人做;但没人真那么爱公司、能全心全意、长时间士气高昂般地做上头指派给你的项目。

适合开始你的职业生涯的中型创业公司(2016 版) (archive)

Wealthfront 每年都发布这样一个名单。都是在美国的公司、年收入 $2 千万到 $3 亿、高速增长。他们也咨询了硅谷明星风投们。比起去年的名单,剔除了一些不再是“中型创业公司”的公司(比如已经数千人的“创业公司”,如 Uber、Airbnb)。

他们认为把快速发展的中型创业公司当做第一份工作比较好:风险不太大(至少不会像 3、5 人小公司说倒闭就倒闭)、又能在高速发展中快速学到东西(比大公司好的地方)。

这份完整的公司名单是一个 PDF 文件:这里。(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所有人都同意的。所以,也不会所有人都认为这份名单上的所有公司都靠谱的……)

Rebuilding Our Infrastructure (archive)

Segment 分享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的、现代创业公司 infrastructure:

  • GitHub
  • CircleCI
  • Docker(ECS)
  • Terraform
  • Datadog 做监控。

他们在 Slack 上敲命令:/deploy app 1.3.2,直接部署代码。

看来越来越多人把 Slack 当做命令行终端、进行 DevOps 了:)

小众、独立电影网站 MUBI (archive)

Netflix 是靠算法推荐电影的,追求的是大众市场;MUBI 是人工挑选电影,每天推荐一部精选的独立电影,同时下架一部旧的电影,任何时候用户只有 30 部电影可以看。小众市场、小本经营;一年只要支付 365 部电影的版权费就行了,省钱 -- 而不是像 Netflix 那样要支付成千上万部电影的版权费!

我挺喜欢 MUBI 的 idea 的。我已经把 Netflix 的订阅退掉了。之前好几天都是在 Netflix app 里找电影看;我想看的、它上面没有;它算法推荐的、我不想看。我决定看什么电影的时间比实际看电影的时间都要多。

Node.js and ES6 Instead of Java (archive)

来自 mobile.de(04 年被 eBay 收购、德国最大车辆交易平台)经验。他们的工程师做了其他工程师都很羡慕的事情:不再维护旧代码、用炫酷的新技术(node.js)重写网站!

2015/10/10 第 363 期

Here's My Plan to Improve Our World (archive)

Bill Gates 在 2013 年写的文章,很真挚。1993 年他们夫妇二人去非洲看野生动物,不料却被当地人民的贫穷所震惊;然后下决心做慈善,专注于改善全球贫穷、全球疾病、美国教育三个领域。

做慈善就像做投资,只不过拿到回报的不是出钱的人;但都要考虑如何把钱花在对的地方、如何花有限的钱取得最好的效果。

搭建 Instagram 的这五年 (archive)

联合创始人之一的 Mike Krieger 写的文章,总结了 2010 年上线 Instagram 以来在工程方面的经验教训。上线第一天,2.5 万下载量;上线三个月,1 百万个用户。

最开始只有一台在洛杉矶的服务器(物理机器),为了应对用户高速增长、为了能快速加机器,从物理机器迁移到 AWS。一开始只有 2 个人干活,实事求是、一切从简、动作要快,没必要做 future-proof 的事情。

Instagram 一开始只有 iOS app,没有 Android 版。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做法。在只专注于做 iOS app、没有 Android 版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快速迭代、专心;人手不够的情况下,没必要什么都做(然后什么都做不好),有选择地放弃。

在去年 Startup School 上,Instagram CEO 说当时他们服务器撑不太住,用户建议他们使用 AWS -- 他们反问用户“什么是 AWS”?只要肯学习、谦卑、虚心、有决心,就算一开始不会编程、一开始没什么工程方面的经验,实战 + 自学也能做出伟大的产品的。

Medium 的工程团队是如何运作的 (archive)

文章描述了 Medium 具体是如何实践 Holacracy 的:团队完全没有等级,如何管理?怎么分配任务?怎么招人?怎么进行职业规划?要想像 Medium 这么运作,团队成员都得能独当一面;如果你连自己招的人都不信任,最好别学人家这样的管理:)

不要招那种在工资待遇上讨价还价的人

现在就业市场很好,求职者手上有多个 offer 然后讨价还价是很正常的。如果你自己在创业,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你会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吗?不许讨价还价并不意味着要给低工资。

如果一个求职者因为钱的问题拒了你给的 offer 而去了其他家,也不用太伤心,这样的人你如果真的召来了,什么活也不干、隔三差五地要求涨工资,受得了吗?

现在湾区很多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都不会轻易给正式 offer,一定反复确认你真的要来吗、你真的要来吗、你确认要来吗,直到比较有把握了才发正式 offer、给出具体数字 -- 然后 24 小时内签字;怕你拿去 shopping around。这也造成了很多求职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凡是 offer 都接受,最后再毁约、留下最好的 offer -- 这很损人品的,圈子很小,都会议论的。

这种雇佣关系的都很有意思,每个人都有角色转换的时候,一开始是给人打工,最后有可能是别人给自己打工。就像读书时候,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说导师管太严、钱给太少;毕业了后开始带学生了,又聚在一起说学生太不用功、假借外出开会到处旅游,哈哈。

Jack's comeback (archive)

Jack Dorsey 已经成熟起来了、学会信任左膀右臂、学会放权。他习惯早上在 Twitter、然后经常性地去第 10 街小咖啡店买 Blue Bottle 咖啡(Google Ventures 投资的咖啡),然后下午在 Square。

2015/10/11 第 364 期

4 个数字解释为什么 Whatsapp 能以 $190 亿被收购 (archive)

红杉资本的 Jim Goetz 写的。哪 4 个数字(去年被收购时候)?4.5 亿活跃用户、32 个工程师、每年 $1 的订阅费(第一年免费)、零营销(全部精力做产品,不分心)。

WeWork 用这些文档说服投资人他们值 $100 亿 (archive)

这是来自 BuzzFeed 的深度报道。出租办公室(或办公座位)的 WeWork 认为自己是科技公司、而不是房地产商(好吧,Uber 是科技公司,不是出租车公司;Airbnb 是科技公司,不是旅馆)。

WeWork 自己盘下几个大的办公场所,然后分租出去(就像买下一块大披萨,然后切成小块卖)-- 租金不便宜,但也有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比如打印、停自行车的地方、会议室、举办活动的场所、咖啡、上网等。WeWork 马上就要推出新的服务“WeLive”,顾名思义是合租房业务……

Mechanical Turk 是血汗工厂 (archive)

美国的 federal minimum wage 是 $7.25 每小时;而 Mechanical Turk 上的“工人”一般时薪是 $1 到 $5!那为什么还有人在 Mechanical Turk 上赚钱呢?

Stripe 的事故报告 (archive)

前几天由于沟通上的偏差,Stripe 的工程师把一个关键的数据库表的索引给删了,造成大量的 API 访问超时、用户使用的 dashboard 也变得不可用。这篇文章可以当成创业公司事故报告的范文。

简单总结发生了什么事情、给出时间轴、分析造成生产事故的根本原因、给出具体改进的措施(更好的流程、更好的工具等)。任何线上服务、网站都不可能 100% 稳定、不出故障。一旦出现故障,一定要就事论事地分析、总结教训,避免以后再次发生同样的故障。

大部分生产故障都是自己人差枪走火,比如部署新代码、改了配置文件、升级数据库、fat finger 不小心输入了错误的命令行等。所以这种事故分析经常是要讨论如何改进做事的流程。这些事故分析也不用都向全世界公开,但内部一定要归档好,对于新人来说,很有学习的价值:可以很好理解为什么我们有这种工具、这种流程。

Facebook’s S-1 Letter (archive)

这是 2012 年 2 月 1 日,Facebook S- 1 里 Zuckerberg 写给投资人的信;同年 5 月,Facebook 上市。几年过去了,Facebook 是不是依然矢志不渝地贯彻这个信里的精神?

这个信里提到了 facebook 独特的工程、管理文化:the hacker way、提到了著名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华尔街的人能理解吗?),以及非常高尚的 "We don’t build services to make money; we make money to build better services."。

这种 S -1 letter 都很有意思,里面的好词好句都被以后广大媒体不断引用、二次加工。比如以前推荐过的 Google 的 S -1 letter 里提到著名的 20% 时间、“don't be evil”、“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2015/10/12 第 365 期

为何很少创业公司先做 Android app (archive)

创业公司资源(钱、人)很有限,开发一个同等质量的 Android app 要花的人力(钱)是 iOS app 的两倍(你至少得测试 N 多种不同型号的 Android 手机吧)。文中还给出了其他理由。

而且做广告的话,iOS 用户比较值钱;付费服务,iOS 用户也比较舍得花钱。原文评论第一条也挺有道理的:虽然 Android 占的市场份额大,但很多 Android 用户都不上网的(买便宜手机却付不起昂贵的流量),压根就不用任何 app;但很少 iPhone 用户不用第三方 app 的吧……

比如 Instagram,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只有 iOS app。

AMP:来自 Google 等公司的简化版的 HTML 标准 (archive)

Facebook 有 Instant Articles、Apple 有 News,都想解决手机上网页加载很慢的问题,同时把用户锁在自己的生态系统里。然后 Google 等公司联合起来提出 AMP,简化 HTML,为网页瘦身。

AMP 标准里禁用网页开发者自己写的 Javascript、禁用 iframe、embed 等 tag,网页里的图片、视频、音频只有在用户真的看到了才加载。那广告怎么办?AMP 里有 ,只支持少数几家经批准过的 Ad network。整体感觉,很像 2000 年以前的网页,也有点像电子邮件里使用的残疾的 HTML。

Github 上的 AMP 项目有一些用 AMP 写的网页的例子。

Authority & Merit (archive)

Twitter、Square 创始人兼 CEO Jack Dorsey 晒出来的、2012 年发给 Square 全体员工的邮件,批评当时公司里这种风气:为了推行自己的 idea,总是搬出领导,会说“这是某某领导想要的、这是某某领导支持的”。

你这个 idea 本身就不够好,你可能自己也不相信,才需要搬出领导来。要说服别人这是一个好的 idea,就应该从 idea 本身的“好”去讨论(merit),而不应当搬出领导的名字。

“If you believe in something to be correct, focus on showing your work to prove it. Authority derives naturally from merit,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Overcast 2 (archive)

Overcast 是我最近使用频率很高的 app,其开发者也是我很佩服的人。经过 1 年的开发,他推出了第二版,并且尝试新的商业模式:所有用户不管是不是付费用户,都能使用所有功能。但用户可以选择每个月赞助 $1(所谓的付费用户),不自动续费(很有良心!)。用户付费并不能带来什么新功能,但直接支持开发者的工作。

Overcast 第一版中,20% 的用户是付费用户(内购,一次性付清);付费了才能用上一些高级功能。在第二版里,他开放所有功能给所有用户,只要 5% 的人付费(每月 $1)就能赶上第一版的收入。

Overcast 开发者 Marco Arment 是 Tumblr 第一个员工,也是 Instapaper 的开发者(后来卖掉了)。这也是一个人独立开发的项目。受到他的启发(Overcast FAQ),我也弄了个湾区日报的 FAQ。

好的风投具备的品质 (archive)

好风投不在于有没有创业经验、性别、是不是牛校毕业,而在于是不是有无限的好奇心、不断学习、人脉广、有同理心、耐心、能相信别人不相信的事情,以及好运气。

2015/10/13 第 366 期

乔布斯的管理技能大全 (archive)

Steve Jobs 临终前唯一授权的传记作者 Walter Isaacson 总结的十几条管理技能。每一条大家可能分别在其他地方看过,合起来看,这篇文章应该是总结最全的。

Steve Jobs 最满意的产品是 Apple 这家公司。如果公司关注的是盈利,那么营销人员、销售人员就变成公司里的重要人物(比如 1985 年把 Steve Jobs 从 Apple 赶走的前 Apple CEO,John Sculley;以及微软前 CEO Steve Ballmer),做产品的人会被边缘化,产品越做越不好,公司会越来越不好。“Focus on making the product great and the profits will follow.”

1997 年,Steve Jobs 亲自写的广告词:“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rebels. The troublemakers.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还记得 Meerkat 吗 (archive)

Meerkat 在美国的 App Store 的社交网络板块排名已跌到 200 开外;融资以后把钱花在了请名人来宣传的公关费用上,忽略了社区建设,用户不活跃 -- 所以融资太多不是好事啊,容易迷失方向。

对于 Meerkat 这种比较公开的社交 app,很容易验证其是不是真的很火(不要相信媒体的吹捧,媒体小编缺乏素材,捕风捉影很正常),比如可以看 app store 的下载量排名(比如 meerkat 的排名、其竞争对手 periscope 的排名)、第三方服务的交叉验证(比如通过这个网站可以看到 Meerkat 在任何时候的视频直播数量其实只有 10~20 个而已)。# 风投进城防骗指南#:)

Mobile is not a neutral platform (archive)

以前一提到互联网,大部分人指的是 Web(网站);浏览器是平台(还记得上网本这种东西吗),高度标准化。现在一提到互联网,开始有人会说移动互联网,主要是 app,严重依赖于手机操作系统。

每年 3 月,Facebook 的 F8 大会都会说:“未来互联网是长这样的……”;然后 5 月份的 Google I/ O 与 6 月份的 Apple WWDC 上,Google 与 Apple 会拍拍 Facebook 的脑袋说:“别逗了,小屁孩。互联网不是你想的那样的,我有手机操作系统,你有吗 ……”

The Neomonolith (archive)

文章描述的 Neomonolith 架构,介于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初期采用的快糙猛的 Monolith 与线上服务最终发展方向的 microservice 之间:同一台机器,同一份代码跑一堆进程,RPC 通讯。

这种所谓的 Neomonolith 便于以后迁移成为 microservices。Neomonolith 这个名字取得不错。

他们的现实生活跟他们在网上晒的其实不太一样

你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的别人的各种嗮幸福、各种嘚瑟都只是他们生活中极小的一小部分;他们生活中大部分时候跟你大部分时候都差不多平淡。不要做无谓的比较,你知道你的全部、但却看不到别人的全部。

同样道理,如果你在创业,如果看到你的竞争对手的各种媒体报道、在社交网络上各种嘚瑟,也不要慌;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掌握好自己的节奏。

2015/10/14 第 367 期

Spotify 的后台架构 (archive)

非常 high level 地描述了 Spotify 的后台架构。每个团队全权负责独立的产品功能,包括网站、app、后台、数据分析的相应部分。每个功能相对独立;如果一个功能挂掉了,其他的功能还能照常运行。

又一个 Conway's law 的典型例子:软件系统的架构反映了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团队间通讯的结构。

Reddit 的产品经理谈 Upvoted 这个产品 (archive)

Reddit 最近用 Wordpress 搭了一个内容产品,叫“Upvoted”。一堆人类编辑精心挑选在 Reddit 上浮现出的好文章,放到 Upvoted 这个网站上。作者讨论了几个 Upvoted 的重要功能。

Measure Anything, Measure Everything (archive)

Etsy 用 node.js 做的 StatsD 运行在每台服务器上;服务器上的程序发各种关键指标到本地 StatsD 进程;然后用 Graphite 根据 StatsD 收集来的数据画图,便于监控。

虽然创业公司要 move fast,但举手之劳加几行代码收集、监控各种关键指标还是很有必要的。"The Effective Engineer" 这本书里有提到一些反例:Jack Dorsey 说 Twitter 刚开始的两年一点监控都没有,网站常常挂,挂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能彻夜不眠不断重启(活该加班!);臭名昭著的 Obamacare 网站也是没有监控,网站挂了后,那些合同工们不知道从何修复,后来政府从硅谷搬来救兵,第一件事就是 instrument 代码,增加 visibility。

去年湾区日报也推荐过 StatsD。

创业不是你这种人干得了的 (archive)

文章用星球大战里的绝地武士比喻创业者。绝地武士是要断手断脚的(星战粉丝应该知道什么意思),你行吗?你肯变卖一切家当支付整个团队下个月的工资吗?若公司快倒了,敢叫整个团队不拿钱干三个月活吗?

原文标题“have what it takes”:To have the right abilities, personality, etc, for success.

通过这 5 个问题了解一个项目 (archive)

作者作为空降兵刚接手一个新项目,为了更快地了解项目的情况,向同事们问 5 个问题:为啥做这个项目?有可能出怎样的差错?怎么知道出差错了?出差错了该怎么办?可以 ctrl+ z 吗?

这几个问题很实用。尤其可以引导团队思考应该采用哪些指标来衡量 business 方面是否成功、以及做好工程方面的监控与警报。还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新功能做完了、上线了、发现效果不好;想回退到旧功能,结果发现把旧功能彻底删了或因为其他不可逆的改变,回不去旧功能了。

2015/10/15 第 368 期

遗失的网页 (archive)

互联网上有很多精彩的网页。几百年后,这些网页还在吗?能被搜索引擎索引到的网页或许能被 Internet Archive 保存下一小部分,那其他没被索引到的网页呢?

以后会不会有网页能去申请“文化遗产”?

Quip 这家公司是如何使用 Quip 这个产品的 (archive)

每天在公司里做的产品,自己也能每天大量使用,是一件很爽的事情。Quip 公司内部成功用自己做的产品 Quip 替代了电子邮件、别人做的 wiki、别人做的任务管理系统等。

类似的文章:【Slack 这家公司如何使用 Slack 这个产品】

网络暴力 (archive)

原文标题虽然是“Why Twitter's Dying”,但通篇所讲的“网络暴力”适用于多数社交网络,言论是某种程度上更自由了,但谩骂、侮辱的言论更多了,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

"We dreamed that we created a revolution. Today’s revolutionary is tomorrow’s little tyrant."

管理 technical debt (archive)

来自 18F 的文章。18F 是美国联邦政府的 IT 部门,按照 Lean startup 的模式运作。所以这篇文章是公务员写的,总结了如何识别、如何缓解 technical debt。

创业公司如何处理危机 (archive)

作者是 Hotmail(被微软收购)第 13 号员工、以及后来的 IronPort(被思科收购)创始人。Hotmail 早年有个每晚运行的 cron job 删除用户垃圾箱里的邮件;有一回,程序出错,误删了 25% 的用户的收件箱里的全部邮件!

互联网时代,要赢得用户的信任是很漫长的过程,但要失去用户的信任是瞬间的事情;失去用户的信任后,要重新建立这种信任需要更长的时间,most likely -- NEVER。

2015/10/16 第 369 期

2012 年的奥巴马竞选团队如何进行邮件营销拉到巨额捐款 (archive)

那年总统大选,奥巴马筹款 $10 亿,有一半来自邮件营销。鼓励已经捐款了的选民保存信用卡信息、鼓励他们一键重复捐款;针对不同类别的选民,定制不同的邮件内容;孜孜不倦地 A /B testing 各种邮件标题,增加转化率。

到底什么样的营销邮件有高转化率?范文精选:Stick with me, Toby 以及 I will be outspent 这样的邮件、这样的语言动员了 450 万人捐款,人均 $53。众筹一个美国总统?

奥巴马的竞选团队的成员纷纷散落在硅谷,都还挺炙手可热的。

一周工作 40 个小时 (archive)

尤其是脑力劳动者,一天能高效地工作 5、6 小时就很不错了。超长时间的工作效率普遍很低,一天、两天偶尔加班一下或许还行,长时间下来是相当不可持续发展的。以后创业公司会不会把一周工作 40 小时当做一种福利?

Y Combinator Is Boot Camp for Startups (archive)

2011 年的老文章了,很全面地介绍了 Y Combinator。05 年时,Paul Graham 在哈佛给本科生演讲;他说:创业者选天使投资人,得选那种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投资人。说完后,大家都直勾勾地盯着他。然后就有了 YC。

Seven Habits of Highly Fraudulent Users (archive)

来自 sift science 的营销文章。文中描述的 7 种欺诈用户的特征看起来有点简单、甚至肤浅,但你要真的设计一个防欺诈系统,一开始你肯定也得用一些简单的 heuristic。

任何涉及在线支付的、有一定规模的网站都要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与坏蛋做斗争(比如拿偷来的信用卡在你的网站消费、各种钓鱼偷密码等)。如果你的团队很小,根本没资源、没精力去做这种反欺诈的事情,怎么办?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东西都有一个 API 可以用。sift science 就是干这个的,调一下他们的 API,返回一个分数,告诉你这个用户多大可能性是坏人。

最近一期的 Startup School 采访了 sift science 创始人 Jason Tan,很有意思,推荐大家听一下他们的创业历程。Jason Tan 大学毕业的时候(2006 年)一心要去 Google、Amazon、微软这样的名牌公司、大公司做工程师;可惜白板面试技巧欠缺,都被拒了;在同学推荐下去了 zillow,然后就一直在一些创业公司了。最后进入 YC,创办了 sift science。一开始用 ruby on rails 做 machine learning 的东西,放到 heroku 上。

放弃扁平化管理 (archive)

Wistia 的创始人、CEO 写的。创业公司都标榜扁平化管理,绝对民主。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好做决策;大家都有想法,然后没人能拍板。明确地定义组织结构、定义职责范围,才不会一团糟。

Every company has a structure. If you don't explicitly define your structure, then you are left with an implicit one, and that can stifle productivity.

2015/10/17 第 370 期

Getting (the Right) Stuff Done (archive)

关于产品开发与管理的好文章。创业公司都讨厌条条框框(process),但没有 process 本身就是一种很糟糕的 process,容易迷失方向、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没用的地方。文章提出简单的框架与实用的 spreadsheet 项目管理小技巧。

Why Google has 200m reasons to put engineers over designers (archive)

广为流传的故事:Google 为搜索广告的链接测试了 50 种深浅不同的蓝色,优胜的那种“蓝”给 Google 多带来 $2 亿的收入(Google 在 2014 年全年赚了 $660 亿)。

顶级设计师出离愤怒,离开 Google:"It's true that a team at Google couldn't decide between two blues, so they're testing 41 shades between each blue to see which one performs better. I had a recent debate over whether a border should be 3, 4 or 5 pixels wide, and was asked to prove my case. I can't operate in an environment like that."

这种极端的“测试 50 种蓝色”的事情应该在 Marissa Meyer 于 Google 内部失势以后不再有了吧?世界上最聪明的那帮人都在想方设法让人们在网上点击广告……

不急着拉风投的好处 (archive)

可以逼迫团队专注于产品、盈利,去尝试各种廉价、甚至不花钱的获取用户的手段(比如这篇博文本身……)。不然有钱了就会很分心,啥都想做,会过早地去尝试用付费广告争取用户 -- 广告带来的用户普遍忠诚度不高,看一眼就走,相当于“租来的”。

Everest App(失败的)创业经验总结 (archive)

从开始到失败,前后 2 年。花一年才做好的 MVP 不是 MVP;要专注把简单的东西做到极致;光打电话做用户调研是不够的;一定要及早收集、监控系统中各种关键指标,measure everything;要至少有一个技术上的创业合伙人,要有人能掌握代码的全部历史。

成功经验的总结往往有欺骗性,就像以前在学校里读书好的人都喜欢谦虚地说“我其实并没有怎么用功”。失败经验的总结更有借鉴意义,反正都已经失败了,撒谎、装逼也没什么必要了。

写给工程师的美国签证指南 (archive)

用易懂的英文总结了各种不同的美国签证类型,挺全面的。在湾区,一群外国人聚在一起难免都要讨论签证、绿卡。除了大家很熟悉的 H1B,多了解一下其他类型的签证也便于 social(特别是加拿大人的 TN)。

2015/10/18 第 371 期

Don’t Outsource Your Thinking (archive)

Firefox 缔造者之一的 Blake Ross 的吐槽:不要相信媒体。针对奥多姆嗑药病危的新闻,各大主流媒体的小编们竟然无法找出他嗑的药的出处。文章作者教大家如何在 10 分钟内快速人肉搜索。

媒体的小编们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你可能会说,文章作者是写出 Firefox 浏览器的人啊,技术上当然厉害了。但问题是,文章提到的工具,只是几个免费的网站(Internet Archive、查 whois 的网站、facebook),小编们还是要做点功课的。读者们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到一篇新闻报道后,在分享之前,稍微在网上做点功课,不然很容易一不小心自己就变成散播谣言的人了。

生产环境中使用 Cron (archive)

公司都得定时执行程序做一些事情。几年前很多公司刚创业的时候都会用 cron,然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因 cron 各种运维上的烦恼而想出各种土办法改进:如何知道一个 job 跑了没?如何自动重跑失败的 job?

现在是 2015 年了,有很多现成的、开源的 cron 替代品可以用;即使从头写一个替代品,也不是难事。

How we test fake sites on live traffic (archive)

42floors 用 Photoshop 做了几个不同版本的网页设计,花了 $4197 请外包公司转化成 HTML 静态页面,“上线”这几个静态页面用真实流量测试哪个转化率高,最后再用胜出的设计做一个真的、连上后台真实数据。

问答类的社区网站激励用户的正确方法 (archive)

以目前做得比较好的问答社区 Quora 与 Stackoverflow 为正面教材,以事实上已经挂掉了的 Mahalo 为反面案例,总结了三个经验教训:正确的奖励、奖励的频率、优质社群。

好产品经理,坏产品经理 (archive)

好产品经理八面玲珑、执行力强;坏产品经理善于找各种借口。好产品经理专注于盈利与用户;坏产品经理专注于别家公司做了什么功能、所以我们必须也得做。为何文中多次提到微软?因为这是一篇 1997 年的文章。

2015/10/19 第 372 期

The Hostile Email Landscape (archive)

这篇短文讨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电子邮件看起来是分布式的、自由的,任何人都可以自己架设邮件服务器。但是,有极大概率你的邮件服务器发出的邮件会被其他服务器(比如 Gmail)归为垃圾邮件。

很有邮件服务器采用的“默认不信任”的政策,也无可厚非:全世界 70.7% 的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

Youtube 上最赚钱的那些人 (archive)

PewDiePie 这个账号有 4 千万粉丝,去年赚了 $1 千 2 百万,他的视频主要是玩游戏、搞笑点评(夹杂小广告)。这些 Youtube 明星做的事情是传统的、老一辈人不能理解的“不正经”的事情,但人家能赚钱,管得着吗?

斯坦福 CS183c 采访 Eric Schmidt (archive)

非常有料的采访。谈了他与 Google 俩创始人的关系、早年 Google 的一些轶事、招聘、APM、Alphabet、他的一天如何过的等有趣的话题。

Google 早期都是四人一间的办公室,因为俩创始人在斯坦福的研究生办公室也是四人一间的。他在 Sun 与 Novell 的经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这些失败的教训帮他更好地带领 Google 从一个小创业公司变成互联网巨头。

他也尽量避免 John Sculley 与 Steve Jobs 的故事重演,公司毕竟是他俩的,空降来的老人要认清自己的本分(他本人与 Sheryl Sandberg 都做得不错)。

"The way you build great products is small teams with strong leaders who make tradeoffs and work all night to build a product that just barely works. Look at the iPod. Look at the iPhone. No apps. But now it’s 70% of the revenue of 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company."

Google 俩创始人当时耍了他一把:“我说我们不要打草惊蛇,不要惊动微软,千万不要做浏览器、不要做操作系统。然后他倆就打擦边球,招了些人对 Firefox 浏览器的性能改进了一把。6 个月后,他们给我展示了 Chrome。这两个混蛋!我再告诫他们,别做操作系统!然后他们买了个 Android……”

"Great products happen when people build a product for themselves. Larry and Sergey created Google for themselves. Andy Bechtolsheim wrote them a $100K check, and Larry kept it in his pocket for a month until they set up a bank account."

设计好的 API 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好的 API (archive)

这是来自 Joshua Bloch 的经典 talk。Java 里许多重要的 API 都是他设计的;Effect Java 这本书也是他写的。我觉得,地球上每个自认为是程序员的人都应该把这个 talk 反复听几遍(至少把这个幻灯片精读几遍)。

好的 API 的特点:Easy to learn, easy to use, hard to misuse, easy to read & maintain code that uses it, sufficiently powerful, easy to extend, appropriate to audience(给不同领域的人用的 API 的命名就不一样,因为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术语,比如金融、物理、生物等)。

公司内部需要适当地投资(但不要过度投资)一定的工程师时间来设计好的 API、好的 software abstractions。API 本身是一种产品,一种给(公司内部或外部的)程序员用的产品;也要做 MVP,设计出来后别急着去实现,先用看看(unit test、写几个范例试试看好不好用、咨询用户的反馈);现实一点,任何 API 设计完后都是要不断迭代、不断进化的。

API 的设计就跟做产品一样,只做一件事,然后做到极致;尽量精简,如果你在犹豫该不该让你的 API 多支持一个函数、一个参数、一个类,“When in doubt, leave it out!”-- 如果真有必要,你以后还可再加回去;但如果你一开始就加了,以后就不能删掉了,因为别人已经开始用上你的 API 了。

裁员与员工忠诚度 (archive)

作者讲述了自己亲历过的几次硅谷式的裁员。大家的社交网络都充斥着“我们公司发布新产品、我们公司又融资、我们公司很牛逼、我很爱我们公司”的状态更新,突然有一天,更新这些状态的人被裁了,怎么办?回过头来把以前的帖子删了吗?

2015/10/20 第 373 期

Y Combinator 是新的研究生院 (archive)

超短的文章,重在引发大家的思考。文中研究生院应该指的是那种自费的教学型硕士;而 Y Combinator 泛指各种创业孵化器、加速器。短文底下的评论也很有意思。

读(自费的)研究生,你要交学费;而 YC 给你钱。你研究生毕业后要找工作;而 YC 毕业后你创造工作。读研究生你的成绩是随便的人随便给的;而 YC 毕业后,你的成绩是现实世界里的人给的。

关于 Amazon,纽约时报避而不谈的事 (archive)

作者是 Jay Carney。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但看头像会恍然大悟:前白宫新闻发言人,如今在 Amazon 任职。本文强烈回应前不久纽约时报对 Amazon 的恶劣工作环境报道。

要嘛是采访的对象有品德问题不靠谱、要嘛是纽约时报记者故意扭曲事实,总之那篇报道相当靠谱。不愧是当过白宫新闻发言人的,善于处理这种给组织抹黑的事情:)

The Database of Intentions (archive)

如何揣测人们的意愿(intention)?互联网是巨大的数据库,网上有各种信号:你要什么(搜索引擎)?你是谁、你在做什么(社交网络)?你去了哪里(签到)?你买了什么(在线购物)?

知道人们的意愿有什么用?可以在恰当的时候、诱使他们做对你有利的事情(比如点击你的广告、买你兜售的东西、推荐你的产品给朋友)。

Age Diversity in Silicon Valley (archive)

几年前,(据说)Mark Zuckerbug 说了“年轻人就是比较聪明”这种政治不正确的话。然后今年他也 31 岁了。"Diversity“成为硅谷现在热门的政治正确的话题,除了种族性别以外,年龄也应该放进 Diversity 考量里。

为了比较容易得到一份在科技圈里的工作,中年人去整容变得年轻点。hmm ……

Marvel 懂得如何在 App 经济里继续火下去 (archive)

来自 App Annie 的分析报告。App(主要是手机游戏)已然成为漫威品牌的一个重要宣传、盈利渠道。漫威是 1939 年成立的,中国观众对它旗下的漫画人物也很熟悉(钢铁侠、蜘蛛侠、绿巨人等)。

Marvel’s success shows that established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are a key driver in games downloads and revenue.

2015/10/21 第 374 期

Google 的用户增长问题 (archive)

搜索引擎在手机上的使用越来越少。很多人,包括广大没什么电脑技能的人不用浏览器的收藏夹,而是用 Google 去搜网站名从而进入那些网站。好了,那些你常用的网站都有一个手机 app 了,你一眼就看到 app 在屏幕上了,不用 Google 搜了。

Before you code, write (archive)

很有共鸣的文章。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先写完代码,然后再写文档、写博客解释有哪些功能、架构是怎样的。反过来如何?先用文字写出来,给自己解释清楚了,再开始做。Writing is thinking.

"Elegant, efficient, beautiful software doesn’t magically appear. It’s the direct result of an editorial process that emphasizes user experience and clear communication. Your users will thank you for it."

创业公司应该如何给用户发邮件 (archive)

这里的邮件指的是 transactional email,是用户使用你的线上服务、触发了某个事件(比如刚注册、别人回了你的帖子等),后台的软件自动发出的邮件。这篇长文图文并茂,结合实例总结得很全面。

Twitch 与 Periscope 早期风投的内部邮件 (archive)

来自 BVP 的 Ethan Kurzweil 的非常有诚意的文章,公开了 BVP 内部关于要投资 Twitch 与 Periscope 的邮件(的一部分),传递的主要讯息:视频市场很大,而且还很早期,还很有机会。

很久没有推荐 TechCrunch 的文章了……个人主观感觉 TechCrunch 文章质量在下降,太多为吸引眼球而吸引眼球的文章了(某某公司又融资多少多少、某某公司终于成为独角兽了等等)。

Busy, but not productive (archive)

创业的进度不是以花的时间来衡量的,而是看减少的风险。创业公司里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 learning 来减小商业上的风险:不断提出猜想,做实验,思考学习总结;再提出猜想 …… 而不是无目的地瞎忙。

也适用于个人。往往比较差的人会过度纠结于 how to do(光埋头苦干,而没有抬头看路),而厉害的人会先想 what to do & why(避免做无用功,work smart)。

2015/10/22 第 375 期

新闻的未来不是文章 (archive)

来自纽约时报 R&D labs 的文章。三个趋势:

  1. 记者、编辑用可重复使用的素材文字组装一篇文章(需要工具的支持);
  2. 总结、缩写文章;
  3. 同一文章在不同阅读设备上的呈现形式不同。

摒除传统的招聘工程师的手段 (archive)

作者是 Django 的核心开发人员之一,最近在找工作。他估计自己在前不久面试某公司的时候,在白板做题环节挂了。全文吐槽了如今面试工程师的主流方法是多么不靠谱。

如果这是你的公司,你面试了一个 Django 的核心开发人员,他没有通过白板面试,这样的人你招吗?Google 是有过先例,招过那种已经被拒了工程师:“I’ll describe Noam. He went to Berkeley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got bored. He applied to Google, and was rejected. But someone knew him, and he showed us his spelling corrector. So we hired him. Larry asked, why didn’t we hire him? So we came up with a new rule — if someone is really, really smart, hire them anyway.”

Negative Gross Margins (archive)

很多公司(尤其是所谓 O2O 的),从每个用户身上都赚不到钱,寄希望于通过短期赔钱换取用户数的高增长。除非最后达到垄断,不然以后也不可能赚钱 -- 每个用户都赔钱,再多用户最终还是赔钱。

一开始给用户各种补贴、各种低价,最后怎么赚钱?涨价吗?从低价到高价,用户捞不到便宜了就走人了,反正现在同一类别的线上服务都不止一家,用户切换到其他家只要下载一个 app。

团队的高速增长带来的沟通成本 (archive)

10 人以下的团队可以很方便地面对面沟通,每个人都知道所有事情。成长到 50 人、100 人以后,不能什么事都面对面讲了。文章最后给出了几点不错的建议。

做个好公民,在要去打扰同事之前,最好通过聊天软件问一下是不是有空(或提前预约好),不要冒冒失失地过去打断别人的工作。Makers(工程师、设计师)需要完整的一大段的时间(2、3 小时)专心工作,中间即使被打断几分钟,也要再额外花很多时间才能继续之前的工作。

当一个开发者死了,她的 app 不能消失 (archive)

大部分人应该不知道要在 App Store 上线一个 app,开发者必须一年付 $99 给 Apple(其他平台也有类似的费用)。如果一个开发者死了,没人付这笔钱了,她的 App 就被 App Store 下架了。

对于音乐、文学作品等有“传统”意义上的创作,人们会说这些作品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寄托了作者的灵魂(如果作者死了的话)。那么 app 呢?如何处理 app 这种文化遗产?

2015/10/23 第 376 期

创业公司员工的股权问题 (archive)

Sam Altman 指出当前创业公司发给员工的股权有 4 个主要问题:员工的股份太少、离开公司后没钱行权、政府横征暴敛巨额征税、股权信息不透明。最后他提出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现在不是 90 年代了,别再这样对待你的员工 (archive)

最近两天很火的文章。创业公司的早期员工承担的风险比创始人、比风投要大得多。风投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而创始人与早期员工几乎同时开始创业,创始人拿大头、有名声,早期员工拿低工资以及极少的股份。

哈哈~“Why won’t engineers leave comfortable jobs at Google to join my startup where they can be over-worked and under-compensated? I know, let’s H1B people since they have no good alternatives.”

想发财?去大公司或者自己创业吧,别做“早期员工”了。那如果是去做“早期员工”,就摆正心态,主要去学东西的;不然会纠结死了,同学都去大公司整天晒这个福利晒那个福利的,对吧?

Craigslist 创始人讲述 Craigslist 是如何诞生的

从 95 年的邮件列表开始,Craig 自己一人把 Craigslist 作为 side project 做了 4 年,直到 1999 年才创立公司。然后让员工做 CEO,自己做客服。公司不上市、不被收购,自己终身是客服,其乐无穷。

那么 Craigslist 这么一个毫无 UI 设计可言、极其“简单”的网站如何火起来的?Craig 在 Quora 上也有回答。

Craigslist 一直是我很欣赏的公司。专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分心,不赶潮流,自给自足。

关于科技与媒体的未来的幻灯片 (archive)

来自 Mark Zuckerberg 早期的 mentor、前 Yahoo 董事会成员 Michael Wolf 的幻灯片,对趋势的讲解,非常有料。

非工程师在 AngelList 里如何跟工程师一起工作 (archive)

工程师在 AngelList 里地位崇高、“不听使唤”。“可怜的”非工程师们(PM?)在这样的公司如何才能做成事情(除了自学编程以外)?

2015/10/24 第 377 期

iPod 5 周年,采访乔布斯(2006) (archive)

当年做 mp3 播放器的那么多,为啥 iPod 胜出了?因为 iPod 设计超简单,把复杂的音乐管理交给桌面电脑上的 iTunes,不同设备各司其职。而其他家 mp3 播放器狠命地堆砌各种功能。

将近十年后来检验当年他说的这些话,是不是都还 make sense?

"When you first start off trying to solve a problem, the first solutions you come up with are very complex, and most people stop there. But if you keep going, and live with the problem and peel more layers of the onion off, you can oftentimes arrive at some very elegant and simple solutions."

The Press Release Is Dead (archive)

作者是 TechCrunch 的编辑。吐槽自己(及同事)饱受创业公司效率极低、又很频繁的寻求报道的『骚扰』。从资深科技媒体编辑的角度告诉创业公司们什么样的寻求报道的邮件是有效的。

伟大的开发者们有不同的出身 (archive)

09 年作者在 SXSW 与一个小博客网站的 CTO 聊了很多后台的技术,那个 CTO 问了作者:『对了,你觉得我业余时间做的 app,Instapaper 怎么样?』作者多年来一直懊悔当时没有说出衷心鼓励的话。

小博客网站是 Tumblr,CTO 当然就是 Marco Arment。人们往往很容易地去批评别人的成功。他的 app 在排行榜前几名,是因为他本人本来就有名、有资源。那他是生下来就有名的吗?

“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t artist can come from anywhere.”

"It’s true that some developers today have an advantage, whether through good timing or just a long history of shipping apps, but the lesson isn’t to give up; it’s to instead learn from it, and look at our own strengths. What small head start do we have that could grow into a great success tomorrow, too?"

老程序员的感悟 (archive)

心态很重要。『You’re Never Too Old』。20 岁的年轻人通过努力到 25 岁可以做出成绩;而 60 岁的老程序员也能成功(看怎么定义了),而且可能少走一些弯路(丰富的经验)。

想象这么一天:到了 60、70 岁,老程序员们反正退休了,不给别人打工,坚持自己一生的爱好:写程序。因为不给别人打工,自己掌握开发的节奏,没有加班的问题,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加上以往丰富的经验,也能不断做出各种有用的软件 /app/ 网站(每个作品开发周期几天、几周、到几个月不等)。

Netflix 选择用 AWS 的四个理由 (archive)

虽然是 2010 年的老文章,但其中关于选用 cloud 还是选择自己建 data center 的思考过程是很有价值的。承认自己不善于预测用户增长速度,选择 cloud 能更灵活快速地 scale - 只有自信的人 / 公司才敢公开『揭自己的短』。

"Cloud environments are ideal for horizontally scaling architectures. We don’t have to guess months ahead what our hardware, storage, and networking needs are going to be. We can programmatically access more of these resources from shared pools within AWS almost instantly."

2015/10/25 第 378 期

在硅谷工作的人 35 岁以后怎么办 (archive)

这是 Quora 上我最喜欢的问题(没有之一)。现在的创业氛围(不管是硅谷还是世界各地)偏浮躁、偏急功近利,很多都误以为年纪轻轻创业成功才是常态。推荐大家好好读读这个 Quora 问题的回答以正三观。

创业者们、工程师们以及其他 Makers 现身说法:Jimmy Wales 是 35 岁创建 Wikipedia;Reed Hastings 在 37 岁创建 Netflix;Craig Newmark 是 42 岁开始用业余时间做 Craigslist;Michael Arrington 创建 TechCrunch 时 35 岁;Robin Chase 创建 Zipcar 时 42 岁;Tim Westergre 创建 Pandora 时 35 岁;Xavier Amatriain 在 37 岁决定离开学术圈到硅谷工作;还有很多工程师在 50 岁后依然在编程(这是正常现象,不用大惊小怪)。

现实世界不是好莱坞电影。文艺作品、媒体报道里描述的 IT 行业似乎与我所从事的 IT 行业是两个平行世界。文艺作品、媒体报道里的 IT 行业看重『结果』(独角兽、年纪轻轻、上市);现实中的 IT 行业是讲『过程』、讲『积累』的("大龄" 创业、"大龄" 了还在编程)。想『一夜成功』?经过十几、二十年的积累、沉淀后,你就有可能『一夜成功』了。

面向对象的方法做 UX (archive)

2012 年作者在 CNN.com 设计当年总统大选之夜的网页,她尝试了面向对象的思想,尝到了甜头。接下来几年不断完善这套方法论。看着挺像数据库教科书里的 ER diagram。

Don’t Build That Killer App JUST Yet

针对如何做一个好的、面向最终用户的手机 APP,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我觉得也很靠谱)的建议。这年头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些(自以为)killer app 的创业 idea。

好的手机 app 应该是自己也迫切想用的东西。可以到星巴克把你的 app 给别人看,如果你不做介绍,看别人能否说出你的 app 是干啥的。不用急着融资,不要有各种 distraction,先把 app 做出来了、get traction 了再说。

『The best ideas are the ones that look small or unattractive today but can become very big — often called“shadow markets”。 These are the ideas that most people reject, a few get, and a lot more can adopt.』

创业公司初期的融资渠道 (archive)

hootsuite 的创始人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融资。如果不确定,就 bootstrap,用自己存款投资自己;众筹也是最近几年的一条新路;新。 天使投资人(AngelList 之类的网站);要扩张了再找传统意义的风投。

2015/10/26 第 379 期

跨平台的全球网络 (archive)

BuzzFeed 的创始人、CEO 写给全公司员工的打鸡血邮件。现在每个月 BuzzFeed 的内容被浏览 50 亿次,这个数字不止包括网站的 page view,还包括他们在社交网站上的账号发的内容的浏览次数。

这封邮件是最近(2015 年 10 月)写的。之前也分享过他在 2012 年写的另一封打鸡血邮件,可以对比着阅读。

为何生物医药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要加入 Google (archive)

工业界(尤其是明星大公司)比较有资源(钱、人、数据)。学术圈衡量有没有 "impact" 的重要指标是 publication(也有少数例外);工业界是做真东西(也有例外)。

“The resources are exponentially greater than what you can get through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metrics are different: instead of publications, it’s just,‘Get stuff done’.”

使用 AWS 学到的 5 件事 (archive)

来自 Netflix 的经验总结。从自建的数据中心迁移到 cloud,思想上必须有所转变。cloud 上的机器极其不稳定,软件系统设计必须 fault-tolerant。

Netflix 写了个服务叫 Chaos Monkey(很形象),随机关掉 cloud 上的虚拟机,以检测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 只敢在上班时间才能运行这个程序(哈哈),如果真出问题了,才有员工可以响应、及时修复。"The best way to avoid failure is to fail constantly."

The Honest Truth About CDNs (archive)

12 个 CDN、网站性能方面的专家分享他们对于 CDN 评价: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最佳实践等。CDN 承载了全球 39% 的网络流量。

第一个分享的专家 Kyle Rush 是此次希拉里克林顿竞选总统的帮手(Director of frontend engineering & optimization);他之前也为奥巴马 2012 年大选出了力。从此往后,美国总统大选各阵营都得比拼 growth hacking 了,互联网思维选总统。

2015/10/27 第 380 期

浆糊工厂生产的伪独角兽:Homejoy 为何会失败 (archive)

采访了许多 Homejoy 的前员工,深度分析,精品长文。风投们不敢投资 Homejoy 的理由:无止境地亏损、糟糕的用户留存率、花大钱做无谓的国际扩张、花大钱『租』用户等。

花大钱争取每个用户(广告、Groupon 大折扣),然后在每个用户身上只赚一点点;这些用户都是贪小便宜用 Homejoy 服务的,如果没有大折扣了,就不再回来用了。在每个用户身上都亏钱;争取的用户越多,Homejoy 亏越多 -- 这个句式里可以把 Homejoy 换成未来几个月内即将倒闭的许多所谓 O2O、共享经济的公司名字。

Homejoy 的员工加班很经常,一天 14 小时很常见。每个员工入职的时候,不管是工程师还是其他岗位,一律进行家政培训。创始人自信心过度膨胀,听不进建议。清洁工常常最后一分钟放鸽子,在找不到其他清洁工替代的情况下,公司正式员工常常要放下键盘、拿起扫帚亲自上阵去做家务。

不是所有工作都能用 Uber 的模型的 -- 甚至 Uber 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笑到最后。

吓人的、大胆的创业 ideas (archive)

Paul Graham 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 7 个非常大胆的创业 ideas,咋听之下非常吓人(新的搜索引擎、替换掉 email、替换掉大学等)。文章最后『如何下手』的部分有点陈腔滥调:start small。

创业项目:给只有几千个用户的机器做 Basic 翻译器;后续发展:统治全球 PC 软件市场(微软)。创业项目:做局限于一所大学的学生个人资料页面;后续发展:全球最大的通用资讯站点(Facebook)。

"There's a scene in Being John Malkovich where the nerdy hero encounters a very attractive, sophisticated woman. She says to him: Here's the thing: If you ever got me, you wouldn't have a clue what to do with me. That's what these ideas say to us." 哈哈

Weathering the Unexpected (archive)

介绍 Google 的 DiRT 的文章。DiRT 指的是 Disaster Recovery Testing,是 Google 每年、持续几天、全公司范围内的灾难演习,比如因为大地震,几个数据中心彻底被摧毁、Mountain View 大本营彻底断网。

这种演习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不光是技术部门的事。如果 Mountain View 大本营彻底断网了,谁来做决策?海外的同事能否承担起 oncall 的责任?大家没网干不了活,会不会人肉 DDoS 了所有食堂(哈哈哈)?

Youtube 上有作者给的 Talk。

Luxe 上线一周年总结 (archive)

最近旧金山城里会常常看到穿蓝色外套的人,或一路小跑、或一路滑板车冲刺。他们为 Luxe 工作;Luxe 是代客泊车的 app。Luxe 还可以帮你洗车、加油、做保养。

我想很不负责任地、大胆猜想一下,以后的人写这一波共享经济泡沫的历史的时候,会把 Luxe 类比上一轮泡沫的 Webvan、pets.com 等公司。拭目以待。

别什么事都怪工程师 (archive)

前 Google 员工 Piaw Na 的文章。大公司(员工数超过 200 人)出问题了(比如留不住人、产品弄砸了、系统出严重故障等),领导(managers、directors、VP)得承担起责任。

"But seriously, at a large company (anything over 200 people), blaming the engineer simply means that the management sucks and won'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its mistakes."

2015/10/28 第 381 期

Let’s talk about Product Management (archive)

现在是著名风投 Greylock 的 partner 的 Josh Elman,以前是 Facebook、Twitter、Linkedin 三家社交网络的大 PM。他这套幻灯片阐述了他关于做好 PM 这份工作的理念。

与风投签的不平等条约 (archive)

『上市后的定价得高于我们投资时的价格的 XX%』如果最终真能上市了,股价都不切实际地高,得满足风投的胃口;但业务却无法支撑这样的股价。可以参观一下最近两年上市的公司的股价走势。

Microsoft 越来越依赖第三方的 CDN (archive)

可能很多人有疑问,难道这种巨型公司不是什么东西都得自己搭建吗、为什么能(以及为什么敢)用第三方的服务?文章估计微软 75% 的流量是走第三方 CDN 的。

术业有专攻,自己的核心业务做好。很多东西可以外包给别人,该让别人赚的钱还是让得别人赚的。现在的微软更务实了。

Transitioning To a Mobile Centric World (archive)

来自 Bill Gurley 的分析文章。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的十个趋势。这是 2013 年的文章,今年回过头来看,哪些讲对了?手机是遥控器,按一下按钮,遥控来一辆计程车,很神奇:)

WhatsApp 联合创始人谈为何这个 app 能红 (archive)

Wired 采访了 Brian Acton。为啥用 FreeBSD 而不用 Linux?俩创始人以前在雅虎有用 FreeBSD 的经验;比 Linux 简单、稳定。为啥用 Erlang?性能好,稳定,没出大事故

那是不是就鼓励大家用 FreeBSD 与 Erlang?不是把最好的食材给糟糕的厨师后,他们就能做好菜的。关键看人。

2015/10/29 第 382 期

Design Your Mobile App for Maximum Growth (archive)

很实用的教程。避免在 app 里放全屏、多步骤的教程(很烦的),用户都能不辞劳苦从 app store 找到并下载了你的 app,他们知道这 app 是干嘛的,他们就想立刻用上。

为什么我不再关注行业新闻 (archive)

37signals(现更名为 Basecamp)的创始人写的。所谓行业新闻(下一个风口、独角兽、巨额融资等),多是吸引眼球、分散你注意力的、浪费时间的、肤浅的东西。

每天阅读是有必要的。但一个人的时间就那么有限,少花时间在没营养、快餐式的东西上。

为什么把软件开发外包出去效果不好 (archive)

在『什么都不缺就缺程序员』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把开发任务外包出去,尤其是外包到第三世界国家,这样比较省钱。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是没错的。

很多人忽略了软件的后期维护成本。你的目标是做好产品、赚钱 -- 这需要旷日持久、不断地完善软件的功能。而外包给别人做,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做好、拿到钱、走人 -- 他们怎能上心去做、怎能考虑到后续的维护与功能扩展。

The point of all this is that outsourcing simply can't work, because your business interests can't be aligned with the interests of your outsourcing "partner."

职场成功的秘诀 (archive)

来自黄易山的建议。这与大家在机场的书店里读到的成功学的书里给的建议是不一样的。黄易山的建议是:帮你身边的人成功,然后你就能成功。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有质疑,去读原文吧。

当然,你首先得在一个靠谱的公司工作,大部分同事很靠谱。文章开头的声明我很赞同:你听了他的建议,你最好的结果就是成为他。所以不要随便听阿猫阿狗的建议……

Jeff Bezos and Root Cause Analysis (archive)

鸡汤型小故事:Jeff Bezos 视察亚马逊的发货厂房。某工人拇指被传送带弄伤。伟大的 Jeff Bezos 为消除厂房安全隐患,连问了几个为什么,迅速得到工人拇指受伤的根本原因:厂房里没有桌子放东西。

Jeff Bezos 的逻辑:为啥他拇指会受伤(因为传送带)、为啥会被传送带弄伤(因为他要追他的包)、为啥他要追他的包(因为他把包放传送带上、然后不小心打开了传送带)、为啥他的包在传送带上(因为他把传送带当做桌子用)-- 得出结论:拇指受伤根本原因是厂房没有桌子放东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厂房要放桌子。

2015/10/30 第 383 期

天空才是 Elon Musk 的极限 (archive)

1995 年,24 岁的 Elon Musk 给当时最红的网景投了简历;默拒。然后他来到网景的总部碰碰运气;但这个来自非洲的男孩太腼腆了,最终不敢跟任何人讲话,空手而归。

网景是什么公司?

网景是比 Elon Musk 小不到两星期的 Marc Andreessen 与别人联合创立的、任何一本关于互联网的历史书都要提到的浏览器公司。

网景求职失败 4 年后,Musk 卖了第一家公司(zip2:类似 Yelp + Google Maps),赚了 $2 千 2 百万;再过 3 年,卖了第二家公司(PayPal),赚了 $1.65 亿。

严格来讲,天空也不是 Elon Musk 的极限;

他的公司可以造火箭的:)

Flipboard 怎么了 (archive)

借着 2010 年 iPad 横空出世的时机崛起,一度红火。5 年过后,高层纷纷出走、联合创始人也离开、估值太高想卖也卖不掉。2015 年 10 月 29 日,在 App Store 总排名~1200 左右(曾经在 iPad 的 app 里总排名第一)。

创业公司可以 Product Hunt 的运营学到的东西 (archive)

世界各地充斥着 Product Hunt 的抄袭者,但好像没有做特别好的。我坚信,这种在线的『虚拟』community 的质量是由其缔造者在线下的真实积累决定的:工作背景、性格、能力、思考深度、(现实生活中的)人脉等。

建在线的 community,界面可以很快地抄来,但高质量的内容、高质量的(早期)忠实用户群体是抄不来的。

消息推送的悖论 (archive)

app 给用户推送消息,很多都只是片面追求 app 的『打开率』,有点垃圾邮件、垃圾广告性质。其实用户不是不喜欢消息推送,他们只是不喜欢没价值的推送。

虽然大器晚成,但不是 loser (archive)

500 Startups 的创始人 Dave McClure 回顾自己这大半辈子。在第一波互联网泡沫中没赚到钱,在泡沫破灭后加入 Paypal 但碌碌无为;到了 40 岁上下发现自己有投资天赋。

2015/10/31 第 384 期

O2O 创业学到的经验教训 (archive)

Justin Kan 写的总结。他之前做了一家找人各种打杂的 O2O 公司,后来卖给了 Handy(已故 Homejoy 的竞争对手)。显然是赔本生意,火坑很明显,还那么多人跳。

跟之前推荐的【浆糊工厂生产的伪独角兽:Homejoy 为何会失败】对比着看,观点很类似。

Homejoy 在清洁工放鸽子的情况下,正式员工放下键盘奔赴前线做清洁;Justin Kan 的这个公司也是正式员工经常亲自上阵 -- 理想化地以为可以让正式员工顺便感同身受一下、体验一下,然后更好地开发产品;但正式员工的综合素质是比临时工高的,用户满意度通常也比较高,这样你正式员工得到的数据点是不准确的。

不要过度依赖单一的获取用户的渠道 (archive)

Aaron Harris 是 Y Combinator 现在的 partner。他在本文中反思为啥他创办的找家教的网站 Tutorspree 会做不下去、最终关门:过度依赖 SEO;Google 一改变搜索结果的排序算法,他们的访问量就下降 80%!

创业公司里最刻苦的员工 (archive)

这是 Hubot,由 Github 开发、开源的聊天机器人,湾区很多创业公司也陆续用 Hubot 来做运维自动化(比如部署代码、重启机器)、以及各种有用的没用的自动化(比如问今天公司的晚餐吃啥)。

类似 Github 内部严重依赖 Hubot,Slack 公司内的员工也依赖 Slack 做各种自动化;同样的,Atlassian 内部也严重依赖他们自己的聊天产品 hipchat(比如部署代码)。同一个聊天界面,既能与真人(同事)对话,也能当命令行窗口与机器对话。

湾区日报的老读者们都知道我也是严重依赖 Slack + Hubot 运营湾区日报的:)

If You Generate Trust, You Generate Money (archive)

文章讲是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互相信任,才能都赚钱。也同样适用于 startup 与用户 -- 比如你会付费使用某家刚刚泄露了用户密码的云盘存自己的相片吗?建立信任是需要时间的,急不来。

不要用即时聊天的态度回复重要邮件 (archive)

大家越来越依赖用手机处理邮件。回复邮件后收件人会从字里行间(有意无意地)判断你是否懂礼节、是否重视这次互动、是否上心。用聊天的方式、用 1、2 个词回复重要邮件,对方会怎么想?

"Working hard is great— but if you’re responding to important emails while driving or SoulCycling or whatever keeps you busy, you’re moving too fast. Every interaction matters; it’s time to slow down.."

2015/11/01 第 385 期

Twitter 如何测试产品的改动 (archive)

本文可以当作通俗的、广大互联网公司都在用的、大同小异的做实验的方法论来读。twitter 的用户群太杂(多种族多语言多文化),每个产品的小改动都必然有人拍手叫好、也必然有很多人强烈不爽吐槽甚至弃用。

文中也承认他们做实验后胜出的改动也大都不是正面影响巨大的改动 -- 当然,任何流行的互联网产品的大多数改动都是收效甚微的。

"It’s true: by far the majority of experiments move metrics in a minimal way, if at all; an experiment that moves a core metric by a few percentage points for a large fraction of users is considered an exceptional success."

为何工程师作出丑陋的产品 (archive)

因为很多(尤其是没经验的)工程师最爽的事情是动手做东西,为了做东西而做东西,尝试新技术很爽、加个新功能很爽、做完的那种感觉很爽。不会去问 why,不会说 no,不会(也不屑)做减法。

一个产品的丑陋往往不是因为过于简单、而是因为过于复杂。

Monolithic SaaS 之死 (archive)

讲了 SaaS 产品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轨迹。产品形式从大而全的网站、桌面程序到细分的 API、与 slack 等其他系统的集成。获取用户的渠道从广告、SEO、PR 到 app store、product hunt、其他 SaaS 产品的交叉宣传等。

tvOS 是不是 app 的未来 (archive)

tvOS 限制每个 app 最大 200mb,没有本地存储,没有 webview。诸多限制,是不是 app 的发展趋势?很多人一听到 app 会想到手机,各种手机之外的设备都支持编程后,app 运行的平台多了,文中提到的这些限制是不是比较 make sense?

只做一件事有那么难吗 (archive)

unix 的一个重要哲学是 do one thing, do it well;每个小工具只做一件事,多个工具通过 pipe 协同工作。如今的互联网产品越来越臃肿;一开始喜欢某产品的简洁专注,后来做大了都无法避免地乱加功能。文中举了 EverNote 为例。

互联网产品的同质化很严重。这是一个搜索引擎,但它可以打的、阅后即毁、在线购物、交水电费、看新闻;这是一个在线转账的 app,但它也可以看新闻、阅后即毁、交水电费、即时聊天;这是一个地图 app,但它可以打的、看新闻、交水电费、即时聊天。好吧,这是国产凌凌漆里的大哥大刮胡刀吹风机的段子。

2015/11/02 第 386 期

经过 20 年的努力,信用分数 764 (archive)

Paypal 的联合创始人 Max Levchin 读大学时没有按时给信用卡还款,导致信用分数惨不忍睹,对后来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利。好吧,每个创业公司都有一个起源故事,这是他的公司 Affirm 的。

读者里在美国生活几年的信用分数应该都比他高吧(但他比我们加在一起都要有钱 -_- ……)。

Y Combinator 的第一个夏天 (archive)

这是 Paul Graham 在 2005 年 YC 的第一届结束后写的总结。文中强调 YC 不是 incubator(孵化器),因为 YC 不像孵化器那样有掌控欲、也不提供办公场地。

不花钱就能验证创业 idea 的框架 (archive)

关键在于验证你想解决的问题是否真实存在、而且是 tier 1 problem。『如果你的产品解决的是 nice-to-have-fixed 的问题,那么你的产品虽然有人用,但没人愿意掏钱』

Linus Torvalds 对晦涩的代码的反应 (archive)

Linus 还是一如既往地是性情中人:)写代码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给机器看、也给人看。就跟说话一样;有人能简单明了地把话讲清楚,有人却擅长用一堆废话把人弄得一头雾水。

他看不爽的是这段晦涩的代码:

if (overflow_usub(mtu, hlen + sizeof(struct frag_hdr), &mtu) || &mtu <= 7)
  goto fail_toobig;

Grantland (archive)

本文讨论了平台与『角儿』的关系,比如 Youtube 与其平台上的明星、微博与其平台上的名人、媒体网站与其平台上的名编辑。『Talent first, never forget it.』

『Distribution without talent is a complete failure.』

这一切讨论源于之前 ESPN 终止了为他们旗下著名体育网站 Grantland 带来 70% 流量的著名体育专栏作家 Bill Simmons 的合同、以及前几天 ESPN 突然关闭了 Grantland 这个网站。

2015/11/03 第 387 期

介绍 MVVM (archive)

试图缓解 iOS 编程里的巨大且杂乱无章的 ViewController 代码的问题。MVVM(Model-View-ViewModel)最后俩字母是 ViewModel 的缩写,是多出来的一层抽象。计算机任何问题都能通过增加一层抽象来解决。

电子游戏简史 (archive)

不错的科普文章。42% 的美国人玩游戏,80% 的美国家庭有游戏主机。虽然 App Store 付费排行榜前几名大多是游戏,但做一款好的手机游戏的成本不断飙高。游戏的未来?VR?

Value, Not Valuations, Is Good Business (archive)

这是针对 Paul Graham 的文章『Default alive or default dead』进行的后续讨论。估值只是用钱续命(融资)后估出来的随机数值,没什么好庆祝的。赚得真金白银才是实在的。

Fail at Scale (archive)

这是 reCAPTCHA(被 Google 收购)联合创始人 Ben Maurer(现就职于 facebook)总结的实战经验: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事故、怎样的工具支持。

Facebook 在周末发生事故的次数极少、在圣诞节放假的那周以及年终给同事写 peer review 的那周几乎没发生事故 -- 这说明什么?大部分的事故都是自己人操作失误造成的(比如部署新代码引入 bug、紧急登入服务器配置引入 typo 等)。hmm,其实在假期 oncall 并不那么糟糕嘛:)

Homejoy 前员工反思为什么 Homejoy 会失败 (archive)

写得很实在。虽然说『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但并不是所有事情(大部分事情?)都能用代码解决的(比如用户体验极其不 consistent 的家政行业)。

人人都想加入一家『成功』的 startup,一次成功、25 岁退休。但加入『失败』的创业公司,经历大起大落,个人迅速成熟起来,来日方长,也不是什么坏事。文章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满满的正能量。

"While on a macro level Homejoy failed, most of us walked away smarter,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work world, and more aware of what to look for going forward."

2015/11/04 第 388 期

iPhone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Steve Jobs 在 2007 年宣布 iPhone 的时候,他 demo 的那个 iPhone 是半成品,是无法完整播放整首歌的,会 crash 掉的。先发邮件再浏览网页,正常;反过来操作可能就不行了。

Steve Jobs 在台上 demo 的时候,台下 iPhone 的几个工程师都喝醉了。为啥?他们靠 Scotch 的酒精平复自己紧张的情绪……半成品的 iPhone 在 Steve Jobs 手中 crash 掉的概率很高;要真的 crash 了,他们可就惨了!

Hero Culture (archive)

非常不错的讨论。两种文化:

  1. 临时抱佛脚型:半夜网站挂了,运维人员狂敲键盘通宵奋战,值得表扬;
  2. 未雨绸缪型:花时间做工具,可以一键恢复;

然后被批评了 - 都还没出事呢,着什么急

采访 Jeff Atwood (archive)

他与 Joel Spolsky 俩人的名气让 Stackoverflow 从建立之初就有巨大的访问量。Stackoverflow 高质量的回答对于 SEO 也极有帮助。

那没成名以前,他的博客是怎样才有那么多访问量的?坚持写博客,一开始先不用担心文章的质量问题(反正也没人看)。这个采访中他也借用 Steve Yegge(另一知名博主,google 工程师)的话:程序员最重要的技能是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青少年时期崇拜的程序员,其实都是能说会道,写作不错的人。

为啥用微软的技术(.Net)?因为他很懂,而且编译型的,跑起来很快。使用微软的技术来搭建 stackoverflow 会不会很贵?SQL server 是最贵的,而 Windows server 的 license 并不贵。为啥新项目 Discourse 不用微软技术而用 Ruby on Rails?因为此项目要开源,尽管微软也在拥抱开源,但闭关锁国 20 多年的微软还需要点时间的。

学术圈也需要进行 code review (archive)

(至少在美国的)工业界里,提交代码前同事之间都要进行 code review。而在学术圈里,code review 是很罕见的,而且某种程度上有种抵制的情绪。本文只是引发大家进行思考。

为啥学术圈内不太进行 code review?原因很多。(计算机科学)学术圈里衡量你学术成果大部分不是看代码,所以代码即使质量不错,对 phd 毕业或者教授评终身教职都没啥帮助,没必要浪费这个时间。而且学术圈内大部分代码要嘛写完就扔了,要嘛一辈子也没什么人会再用到(不用考虑维护成本的)。

The Tech Bust of 2015 (archive)

Sam Altman 对当前形势的评估。初期与中期的创业公司估值都还比较正常,股市也挺 ok 的;泡沫出在晚期的巨型未上市的公司(都不好意思称它们为创业公司)的离谱估值上。

2015/11/05 第 389 期

请重新思考一下你要的创业是怎样的 (archive)

作者是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是 Basecamp 的联合创始人;在做 Basecamp 时顺便做了个 Ruby 的做网站的框架,叫 Ruby on Rails。

文章对当前浮躁的创业氛围进行抨击,同时也阐述了自己的创业理念:独立自主,专注产品质量,旱涝保收;自给自足,不拉风投,不上市,不受(投资人)控制与要挟;小团队,与团队每个人保持良好且长久的手足朋友关系。创业成功并非纸面估值 $10 亿,也不是整天头版头条(不成功的才需要靠制造新闻引起关注呢!),也不是要打败竞争对手。创业成功可以很简单的:做点有用的东西,开开心心的就够了。

Examine and interrogate your motivations, reject the money if you dare, and startup something useful. A dent in the universe is plenty.

Curb your ambition.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Scaling YouTube (archive)

Shishir Mehrotra 是曾经负责 Youtube 的产品,工程团队,以及用户体验的老大。这是他在斯坦福 cs183c 课上讲课的笔记。很有料,不少八卦。

他的好友 Sal Khan 是 Youtube 的活跃用户,常常上传数学教学的视频,后来竟然靠 Youtube 视频的广告带来的收入就能维持不错的生活,于是辞掉了在对冲基金的工作。后来 Sal Khan 创办了著名的 khan academy。

广告是能做得很好看的(比如美国超级碗电视直播时的广告)。Youtube 的广告很多是可以让观众看 5 秒钟就直接点 Skip 按钮跳过剩下的内容 - 点 skip 跳过观看完整广告的反正也对你的广告没兴趣,真正有兴趣的是不会点 skip 的。如此,便能鼓励做广告的公司作出更好,更有创意的广告。

关于员工每天的日常工作与公司伟大愿景的关联:三个砌砖的在休息,一小孩路过问第一个砌砖的:你干嘛呢?第一个砌砖的说:砌砖。小孩继续问第二个砌砖的:你干嘛呢?第二个人说,养家糊口。小孩问第三个:你呢?第三个人说:我在盖大教堂。

丝绸之路:发展速度最快的在线市场 (deleted)

分析了这个盛极一时的网上黑市为什么能做得这么红火。丝绸之路 1.0 在不到两年内交易额 $12 亿,从中收取 10% 中介费 - 这还是在偷偷摸摸运营,用户无法直接访问网站的情况下做到的。秘诀是?信任。

在网上买毒品,作为用户最担心的是什么?碰到不良卖家,买到假货。丝绸之路会把优质卖家列在前列,把不良卖家踢出平台,用户买得放心。口口相传下,尽管用户需要掌握一些电脑技能各种翻墙才能访问到丝绸之路的网站,也都很乐意在上面下单。

以前推荐过史诗级巨著 --“最大的网上黑市丝绸之路的兴衰”,推荐还没有阅读过的朋友,找个周末午后好好读一下,若将来拍成电影,必是大片。

Buffer 如何给公司新员工解释股权 (archive)

以公开透明著称的 Buffer 会给新员工发一封邮件,详细解释股权的种种:你的 option 在各种情况下值多少钱,融资后怎么个稀释法,如何行权等。有具体实例,算是不错的创业公司股权科普文章。

Buffer 公司里每个人的工资以及股份的多少都能在这个 spreadsheet 里看到:这里。CEO 年薪 $17.5 万,拥有 42.7% 的公司;待遇最好的工程师年薪 $16.3 万,拥有 2% 的公司(大公司的朋友看到这个数字可能会比较不屑,可能会说怎么这么抠门,记住啊,这是创业公司)。

如何征求创业方面的意见 (archive)

Michael Seibel 写的,他是 Y Combinator 的 partner,Justin.tv 前 ceo。他必然收到很多征求创业意见的邮件,多是拐弯抹角不直接问的。他的建议:直接问!

2015/11/06 第 390 期

Don’t bring a knife to a gun fight (archive)

以前见投资人可以凭借幻灯片空手套白狼;后来非得要有个 mvp 才敢见投资人;再后来得有点用户了才行;再后来,你要没有一个有效地把产品放到用户手中的渠道,投资人都不见你了。

动手做东西的门槛越来越低了;作出东西还得要有人用才行。现在用户的选择那么多,怎么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让他们不畏艰难地下载你的 app 到手机上并且克服重重困难注册一个新账户?渠道是最重要的。

"Coming to your investor meetings with a distribution story dialed in will set you apart from your competition — it will also help you grow your business and perhaps not need to meet with investors in the first place."

创业指南 (archive)

Sam Altman 根据他们指导 Y Combinator 那些小创业公司的经验,写成的超长篇文章,基本涵盖了创业你需要知道的所有理论 -- 我这里用的词是“理论”。

大部分在 YC 相关的访谈或文章里都有,本文是大合集。怎么得到创业 idea,组建牛逼团队,用户增长,ceo 的职责,招聘与管理,应对竞争对手,赚钱,融资等。

The 100:10:1 method (archive)

非常有启发的方法论:用 1 天或一周的时间写下 100 个游戏的 idea;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实现其中的 10 个原型;然后全力以赴做其中的一个游戏(这时候你已经知道哪个游戏值得你花时间做了)。

这里的游戏指的是 board game,不是电子游戏。但这个 100:10:1 的方法也适用于游戏以外的领域,比如创业 idea,开源项目的 idea 等。这套方法迫使你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你知道每个阶段的任务(头脑风暴还是做原型还是精雕细琢);各种 idea 互相碰撞与比较,也是一种高强度的练习,为最终胜出的杰作打下基础。

App 开发者们的悲惨境地 (archive)

“手机 app 市场已饱和。用户发现与使用你的 app 的门槛很高,盈利很困难。还不如去做网站呢。”-- 网站数量远比 app 多得多,但发现网站,访问网站的门槛要比 app 低多了。

App Store 里排行前列的 app 永远赖在那里不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文章建议 App Store 能像 Hacker News 或 Reddit 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老 app 的名次会有所下降,除非那些 app 又发布新版本了。top grossing 的排名似乎是有考虑 app 发布时间的(只是大家一般只看 top downloads)。

纽约时报的消息推送团队 (archive)

纽约时报算是传统媒体里对互联网技术玩得比较好的了,他们在消息推送方面竟然有一个 11 人的团队,各种试验各种尝试。除了最牛的那几个 app 外,其他 app 要稍微引起用户关注都得靠消息推送。

推送消息给谁?该推送什么样的内容?在什么时间点推送消息最好?怎么衡量这次推送效果好不好(导致用户付费订阅,还是导致用户直接把 app 删了)?

2015/11/07 第 391 期

如何给你做的游戏定价 (archive)

很有意思的讨论。独立游戏开发者们应该会比较有共鸣。什么时候该全价?什么时候该打折?打多少折比较合适?什么时候该捆绑销售?

有一部讲独立游戏开发者的纪录片 Indie Game,道尽独立开发者的酸甜苦辣(苦辣的部分比较多),我以前是在 Netflix 上看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看完这部片后,就买了 Braid 玩了几天:)

Product insights from Wechat (archive)

文章最后总结的微信产品哲学讲得不错。文中也提到用户使用多个微信账号,这应该是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吧?当工作与虚伪渗透到朋友圈时,很多人应该会选择重建新账号,只加真的朋友,只看真的朋友圈。

Bloomberg Terminal (archive)

从 80 年代一路红火到现在的电脑产品,除了 Windows 与 Mac 外,当属金融圈大名鼎鼎的(可能 IT 圈的人比较不熟的)“彭博终端”。每年订阅费 $2.4 万,全球 31.5 万订阅用户(可以做一下乘法)。

Bloomberg terminal 有封闭的专属网络(不与互联网相连),Windows 客户端,奇特的键盘,实时的股票行情金融新闻。虽然很贵,但用过的都说好。Michael Bloomberg 在 1981 年被裁员,用遣散费 $1000 万(没看错,$1 千万)创业;后来当了 3 届纽约市长;身家接近 $400 亿。

纽约时报如何应对官方网站挂了的情况 (archive)

通过社交网络及时与用户沟通,不遮遮掩掩。用户访问不了官方网站长达 2 个钟头,纽约时报就大方地把整篇新闻稿件通过社交网络(Facebook)发出。

这种透明及时的危机处理挺不错的。现在的用户逐渐开明起来,也都能意识到运营网站的也同样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所以只要开诚布公,真诚地与用户沟通,(大部分心智成熟的)用户是能理解的。

2015/11/08 第 392 期

Performance review (archive)

在大公司工作的人都很熟悉这种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的 performance review。你评价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表现如何,同事之间也互现评价。本文详细描述了具体如何操作。

创业公司一般发展到万不得已了才实行这种 performance review 的机制,因为这很耗时间,员工其实也普遍有抵制的情绪。很多公司往往都要用贡献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让全公司来做这件事。

四口之家的旧金山蜗居生活 (archive)

我这个标题取得似乎有点悲观,其实原文是挺乐观正能量的。作者写了住小 studio 的心得体会,生活小窍门,以及喜怒哀乐,很真实,住在旧金山城里在创业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基本都是这样的。

Google 里的工程师质量在下降吗

这是 Quora 上的匿名答案(讲公司坏话当然要匿名了~),可能有偏见,但一些点还是不错的(也能应用到 Google 以外的大公司)。不管多好的大公司里,你碰到那种“这么垃圾竟然也能被招进来”的人会很多。

大公司里有成熟的 infrastructure,作为个体,大部分情况你只要从 code base 复制粘贴代码,运行一些神奇的命令,代码就神奇地被部署到某个地方,神奇地运行起来。也不用理解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很多在大公司里被宠坏了的工程师们离开了公司里封装得很好的 API 就写不了代码。

The cloud wars (archive)

对 Cloud 这场战争里的主要玩家们进行了点评,主要是“Seattle race”(微软 与 亚马逊的对决),没硅谷什么事。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来对比,看看每家的明星用户都有谁,然后对比一下这些明星用户的名气与规模,间接就能对比各家 Cloud 的实力了(似乎有点伪科学~):Amazon 的用户有 Netflix,Airbnb,Yelp 等;Google 的有可口可乐,Best Buy,Snapchat 等;微软的有 GE Healthcare,NBC,Xerox 等

谨慎地把用户提出的功能请求加入产品里 (archive)

不要用户说他想要 A 功能,你就真的立刻马上不加思考地加了 A 功能。要把用户说的话翻译一下(声音大的未必是真用户),理解他们的需求,不要停留在功能表象上。

“Don’t just give clients what they ask for — solve their problems.”

Rework 这本书里在处理用户请求方面也讲得很好。刻意地放弃一些用户(伪用户),你不能迎合每个人。也没必要把每个用户的功能请求记下来。如果真的是民心所向的功能请求,用户们会不断地告诉你;如果只是极个别用户的古怪的请求,可以忽略。

2015/11/09 第 393 期

电脑程序员不配被称作工程师 (archive)

用批判的眼光来看这篇奇文。其他领域工程师需要从业资格认证才能上岗,而程序员通过自学也能动手“改变世界”(嫉妒吧?);其他领域的工程师做高质量的东西(如桥梁,大楼),而程序员做充满 bug 的软件。

Distribution is 80% of Your Problem (archive)

文章提出了 app 分发渠道的一个思考框架:你的 app 的模范用户是怎样的,尽量具体(计算机系大学生,还是互联网公司 ceo)?到哪里找这些模范用户?解决模范用户的痛点,口碑营销,让他们帮你宣传。

“Without real word of mouth, there is no scale”

社交阅读 app Flud 验尸报告 (archive)

2013 年的老文章了。这种阅读类(rss,社交)的 app 层出不穷,前仆后继的。用户对手机阅读的需求很大,但这些华丽的 app 都没解决最本质的问题:高质量的内容。

我的一点幼稚的想法:在阅读 app 里引入社交的元素,似乎是不错的想法,因为理论上朋友们会互相推荐好文章,你也就能看到好文章了。但问题是,一个人在线上的品位是由真实生活中的个人素质决定的,你 follow 的那些“朋友”如果现实生活中是阿猫阿狗,他们能在线上推荐出什么好内容?

何时向新技术说 no (archive)

工程师们都喜欢把玩新技术,各种酷炫的新的 web 编程框架,各种新语言,各种 nosql。但在公司里引入新技术要谨慎。这是 Stripe 的工程师写的,某些情况下可以安全地尝试新技术,比如开发环境里引入新工具;某些情况下要小心谨慎,或者尽量避免引入新的技术,比如数据库方面。

如果想在 production 中换掉某个关键的系统,比如数据库,那可是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拍脑门就能换的:数据迁移不容易,监控,报警,logging,参数调优,备份,出错处理等都得考虑仔细了。团队还得集体学习一下新技术。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保守的态度,不与时俱进 -- 吃过几次亏后就能理解了。

Netflix 从 AWS 故障中学到的教训 (archive)

写于 2011 年,这应该是 Netflix 迁移到 AWS 后经历的第一次 AWS 大规模故障了。本文总结了面对这种故障,Netflix 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这些宝贵经验对于越来越依赖于 cloud 各互联网公司都挺有借鉴意义的。同时 Netflix 这种开诚布公的,公开透明的沟通,乐于分享实战经验的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2015/11/10 第 394 期

鼓励用户拿好评来换付费账号 (archive)

如果用户不想花钱成为付费用户,那就鼓励他们给你写好的 review,然后让他们免费成为付费用户。现在很多去餐厅吃饭,如果用 Yelp checkin 写好评之类的,就给你打折。

Lorem Ipsum 是什么 (archive)

Lorem Ipsum 是一大段拉丁文,常用来作为排版的占位符。比如设计一个网站,页面要有大段文字;你不关心文字具体内容,但远远看得长得像真的一样,就用 Lorem Ipsum。

(如果你要去刺探竞争对手的线上服务如何,也可以去他们网站注册个账号,个人简介发帖啥的用上一大段 Lorem Ipsum,嘿嘿。)

革命前夕的拂晓:比尔盖茨在哈佛 (archive)

只申请三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三家 offer 都拿到。刚入大学,花几个晚上的时间,为自己高中时开的公司填税表退税。选的课都不去上,只去上没选的课。以及在盛产外星人的那个州做成了微软第一笔生意。

那一年,1975 年,微软的官方网站有所记录:公司年收入 $1.6 万。

Facebook 最初版本主要代码是一月份的时候写的;比尔盖茨他们的那个 Basic 解释器也是在一月份写的。为啥一月份这么闲?因为哈佛一月份放温书假,然后学霸是不用温书的(或者有比温书更重要的事情做)。

本文作者 Walter Isaacson,写了 Steve Jobs 生前唯一授权的传记。

Hacker News 运营 8 年来最热门的 100 条链接 (archive)

这个清单算是一个时光机吧,帮大家回顾一下过去八年热门的事件:乔布斯去世,Tim Cook 出柜,2048,微软开源。Net,Google 变身 Alphabet,Aaron Swartz 自杀。

Google Reader 下线,Dennis Ritchie 去世,美国同性恋法案,乔布斯辞去 Apple 的 CEO 职位,Github 的 Atom,Facebook 收购 Oculus,John Nash 去世,Apple 开源 Swift,Stripe 上线。

2015/11/11 第 395 期

为什么招个好的前端工程师那么难 (archive)

因为成为好的前端工程师,很难。要考虑兼容各种组合:不同浏览器 x 不同操作系统 x 不同屏幕大小。基本上好的前端工程师都是 full stack 的,啥都得懂。

“We work with crappy tools on inconsistent platforms run by every kind of device you can imagine…… making sure the product works for everyone, no matter what.”

剥夺员工免费的零食是要付出代价的 (archive)

美国 22% 的工作场所提供免费零食饮料。如果为了省钱而不提供免费零食,员工上班中途就跑出去买吃的,更浪费时间。当然了,如果提供免费零食,大家又要骂资本家没人性把员工套在办公室里干活……

不再用快递送餐的 app 订餐了 (archive)

文中对比了两家订餐服务:Sprig 与 Josephine。前者是匆匆忙忙 20 分钟内送餐上门的服务,后者是“明后天你自己到他们那里拿”的订餐服务;前者对送餐合同工没人性,后者鼓励邻里厨师与食客互动。

Sprig 这类一味求快,极速扩张的 Uber for X 公司需要充沛的人力与现金,做的饭菜高度标准化,送餐人员与厨师可替代性强;Josephine 这种立足本地社区,厨师做的菜高度个性化,慢慢悠悠,小本经营,其实也挺不错的。Josephine 的价值里有一条是现在各种 app 挺缺的:Be more human.

Freemium 的定价模型带来的麻烦 (archive)

baremetrics 之前推出了免费版,比付费版少一些功能。推出免费版后带来的麻烦:免费用户数量比付费用户多得多;价值不大转化率极低的免费用户占用过多计算资源与客服资源,让付费用户受到影响(网站不稳定等),付费用户体验差,退订。亏本生意。

解析 Atlassian 的 S1:成功的 SaaS 公司 7 个关键指标 (archive)

2002 年成立,现在 1600 个员工的澳大利亚软件公司 Atlassian 要上市了(从成立到上市,~13 年)。文章把 Atlassian 的几个关键指标与其他 SaaS 公司的做了对比。不错的学习材料。

湾区这里(非 Google 非 Facebook)的公司或多或少都有用 Atlassian 的产品吧。

2015/11/12 第 396 期

全栈 startups (archive)

全栈指的是做尽量多的事情,比如 Nest 软件硬件一起做,Netflix 是技术平台也搞原创影视剧,Uber 连接供需方并内建支付手段,Buzzfeed 自建技术平台自己写原创内容自己做广告系统。

与全栈公司对应的是“半栈”公司。半栈公司把业务流程中某些关键的部分外包出去,让第三方来压榨自己的利润,让第三方不好的用户体验来摧残自己的用户,比如媒体网站使用第三方广告平台,尽是弹窗低俗广告,赚得也少。

The Heart of the Builder (archive)

对已有产品改进,要征求用户意见;而创造性的东西,需要 builder 们依赖自己的积累/灵感/判断。“如果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会说要更快的马。”--亨利·福特

Our job as builders is to create the world as it could be.

Scrum 是新时代的瀑布模型 (archive)

拒绝一切形式主义,尤其是那些披着“敏捷”外衣的形式主义:旷日持久的做计划(2 小时计划 10 分钟能做完的事),事无巨细的测试(为了测试而测试),同一团队用数十种花俏的项目管理软件。

Scrum has many“ceremonies”, it feels like going to grandma’s old church services where the people repeat what the“Scrum master”says, listen to the ideas put forth in“Sprint Planning”,“Grooming”,“Stand up”etc.. It’s boring, its old, it leads to pointless meetings run by people who don’t write software, who don’t understand the technical process behind writing software and don’t always care.

Soylent 使用 Zapier 做自动化 (archive)

Soylent 融资前请律师。律师很贵,字字千金;与律师对话,录音,自动上传 Dropbox,自动传给 Rev 将录音转化成文字,再将文字保存到 Google Docs,然后就能全文检索律师字字千金的话了。

一篇软文,同时宣传好几家公司:Soylent(营养液代餐),Zapier(企业界的 IFTTT),UberConference(电话会议),Rev(将语音转化成文本,一分钟 $1)

Regret Minimization Framework (archive)

Jeff Bezos 在创办 Amazon 前,有非常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如何下决心开始创业?他就假想自己到了 80 岁,回顾一生,看看自己会不会后悔自己投身互联网创办 Amazon。最小化后悔的次数。

“If you can project yourself out to age 80 and sort of think,“What will I think at that time?”it gets you away from some of the daily pieces of confusion.”他是年中离职创业 Amazon 的,这就意味着放弃丰厚的年终奖金 -这就是他所谓的“short-term confusinon”。

这个思考框架是不是很熟悉?因为我们在语文课学过:“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2015/11/13 第 397 期

“Meaningful”startups (archive)

一方面,大家抱怨很多创业公司都在做没意义的东西;另一方面,“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创业 idea 却融不到钱。“me too”式的创业公司很多;“me too”式的风投也很多。

文中最后的小故事挺逗的:一创业者做机器人,抱怨说,如果他们的机器人是在 Facebook 上的虚拟机器人,或许融资会更容易点。

用户增长的框架 (archive)

作者 Andy Johns 是现在的 Wealthfront 的 VP Growth,以前在 Facebook,Twitter 与 Quora 做用户增长方面的产品经理。在如何面试 growth 方面的领军人物这块讲得不错。

从开发人员转做管理学到的东西 (archive)

作者是 Stackoverflow 的 engineering manager。赢取手下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事情。赢取信任是需要时间的,急不来的。也不要跟手下抢功劳;手下的成功就是 manager 的成功。

“When you do things right, people won’t be sure you’ve done anything at all.”

最好的产品设计是没有设计 (archive)

文章列举了一些看上去“没有设计”的产品(比如 Dropbox,Square Cash);确切地讲,从用户角度看,没有花里胡哨的设计;但做产品的人肯定下了一番心思各种考量。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s not UIs or screens or graphics we should be enamored with; it’s ease of use. Sometimes, the easiest things are the hardest to see."

Linkedin 后台技术的发展历程 (archive)

这套幻灯片信息量还是蛮大的。2003 年上线的 LinkedIn 现在有 4 亿注册用户,他们最开始几年的用户增长其实并不快。如今 LinkedIn 内部有大大小小超过 750 个小的 service。

有个同事以前在 LinkedIn 工作。他回忆 2007 年左右(上线 4 年后)Linkedin 每天发给员工一封邮件,总结当天的各种关键指标 - 怎么做的?是一台在办公室里的 Mac 台式机跑 cron job,跑一大坨 Oracle 数据库的 sql,然后生成 excel 文件发送出去。常常有人不小心踢到那台 Mac 的电源插座或网线,导致当天邮件没发出。

2015/11/14 第 398 期

贬值的独角兽 (archive)

即将上市的 Square 市值会比上一轮融资估值低不少;Fidelity 也将他们参与投资的 Snapchat,Zenefits,Blue Bottle Coffee 等的估值调低。独角兽贬值将是新常态?

可以在上市后让市场决定(参照年初上市的 Box,跌 ~50%),或者在上市前有自知之明自行了断?

"And here is the stunner: the combined"valuation"of total US unicorns is $486 billion. Their combined profit? $0."

用极其简单的语言解释晦涩的概念 (archive)

这是比尔盖茨为 Randall Munroe 的新书“Thing Explainer”写的书评。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某个东西,你就不是真正的理解这个东西。

1984 年出生的 Randall Munroe 是物理专业毕业的。2005 年开始,他把自己上课时在笔记本(纸介质的)上画的小漫画扫描到网上,于是就有了黑客们/极客们/自以为是黑客或极客/自以为很酷的人们追捧的 XKCD。他现在全职做 XKCD,靠 XKCD 周边产品与写书为生。

Innovation vs. Execution Culture (archive)

文章讨论了两种公司文化:创新的文化与强执行力的文化,并分别列出了两种公司文化的一些特征。很少有公司有创新文化的同时又有强执行力。

Instagram 的搜索功能的后台是如何搭建的 (archive)

被收购后,Instagram 很好地利用了 Facebook 积累了 10 年各种技术,尤其是后台的技术与成熟的 infrastructure。要是 Instagram 不被收购,他们得消耗多少资源(人,时间,钱)来造后台的轮子?

别光听用户怎么说,要看他们怎么做 (archive)

Twitter 把 Favorite 的动作改成了 Like,一部分(自称是)死忠用户很不爽;但实际用户数据表明,改成 Like 后,用户进行 Like 的举动比以前用 Favorite 要多 6%。

少数声音很大的用户往往不是真用户,不要因为这少部分人的声音而分心了。用数据说话。不可能每个产品改动都能让每个用户喜欢,有意地牺牲一些(伪)用户有时候是很有必要的,还没开始用你的产品的人比已经用了的人要多得多。Facebook 推出 Newsfeed(2006 年)的时候也是一部分用户强烈抵制。

2015/11/15 第 399 期

微软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做了类似 Google Earth 的东西 (archive)

后来呢?没有后来了。"Google was an information company first. They saw the value of the information."

Your live coding demo is boring (archive)

做 presentation 的时候,如果当场敲代码或者运行命令行,很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打断演讲的流程。但彩排得很好的成功的 coding demo 却能带来很好的效果。

我至今看过最成功的 coding demo 是 2013 年初去 go-lang 的 meetup,Solomon Hykes 演示了 docker;那时候还没什么人知道 docker 为何物。整个 demo 的过程非常流畅,显然他之前彩排得不错,在很短的时间内用各种例子展示了 docker 关键的一些功能。

Stack Overflow 如何建公司官方博客的 (archive)

面向企业或者面向开发人员的公司,都得经营好公司的官方博客,这是重要的内容营销渠道。Stack Overflow 用 Jekyll + Github Pages 搭建他们的新博客。

整个博客在 Github 上开源。可以看看他们公司对于这个博客的 pull requests,挺有意思的。

Misused mobile UX patterns (archive)

手机屏幕很小,没办法一口气把所有东西都显示了,给设计用户体验带来一定的挑战。当然可以模仿成功的 app 的用 UX,但也得独立思考,照猫画虎更糟糕。

"A user interface is like a joke. If you have to explain it, it’s not that good."

Facebook 的 Safety Check 是怎么做出来的 (archive)

在突发事件中,有一些工具可以跟家人朋友报平安,Facebook 的 Safety Check 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昨晚巴黎恐怖袭击,Facebook 就给巴黎地区的用户发一条消息推送,询问是否平安;用户一键回复 I'm Safe;然后你所有朋友都知道你平安了。

本文主要是根据今年 @ Scale 会议上的 talk 整理的笔记。有个咋看之下很容易回答的问题:Facebook 如何知道用户是在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在 Facebook 这种超多用户的复杂平台上,其中的复杂性是凡人所无法预料的:)自己读原文或看视频吧。

Facebook 有 15 亿月活跃用户,整个 social graph 中,任意两个用户(node)之间的距离只有 4.74(edge),小于 6(六度分隔理论)。

2015/11/16 第 400 期

向游戏产业学习 (archive)

游戏产业蓬勃发展,有很多很先进的东西是值得互联网/媒体领域借鉴的。“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

“先进思想”:游戏产业里,玩家可以很自由地做 mod,比如 Dota 就是魔兽的 mod;通过众筹来支持游戏制作;收费模式,内购,买装备;游戏视频直播,观看英雄联盟冠军赛直播的人数是观看 nba 总决赛人数的两倍。

"What the PC game industry figured out is that in a world of abundant media, users have endless choices; instead of fighting for scarcity, fight for attention. Maximize user engagement and money will — with enough experiments — inevitably follow."

以前读研究生发论文的时候,把其他领域的思路搬到本领域用,达到忽悠的效果;那些会议的 reviewer 因为没见过其他领域的东西,所以会觉得很新奇。哈哈

天使投资投的是人,而不是 idea (archive)

作者放弃了早期投资 Twitter 与 Zynga 的机会(创始人靠谱,但他当时觉得这俩 idea 不靠谱),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人靠谱,给予足够的时间肯定能成功的。文章最后总结了靠谱的创始人的特点。

“You don’t need to know if the idea will succeed — just the person.”

不要过度纠结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archive)

鸡汤文一篇,说得有道理。"Accept what is, let go of what was, and have faith in your journey." "What has happened is uncontrollable; what you do now changes everything!"

创业有所进展的假象 (archive)

文中列出了一系列让创始人误以为自己的创业有所进展的假象,比如融资(误以为融资是创业终点),被媒体报道,被大 v 转推,招了很多人等。只有赚到真金白银才是有进展,其他都是自我安慰。

"When founders choose bad goals, they create bad metrics around them and try to hit those metrics. This means that those founders are optimizing for things that look like progress, but aren't."

2015/11/17 第 401 期

传统汽车行业创造不了汽车的未来 (archive)

文中列举 6 个征兆,底特律(泛指传统汽车制造业)根本干不过硅谷(广义的硅谷,不局限于地域上的硅谷,软件/互联网产业)。Apple 做出的车的人车交互界面会是怎样的?

采访 VMware 联合创始人(CS183C) (archive)

Diane Greene 也是 VMware 前 ceo,又一创始人被公司开除的案例。当年她与他老公以及他老公的学生创办 VMware。

读这篇笔记有点像在看 8,90 年代经典电视剧一样,毕竟经历过 VMware 很火的年代。当年我准备 qual exam 时很喜欢的 paper DISCO 就是 VMware 的原型,后来 paper 的几个 coauthor 创办了 VMware。另一篇与 VMware 有关的讲 VMware ESX 内存管理的 paper 的作者毕业论文后来成了操作系统教科书上的 lottery scheduling。

Jessica Livingston (archive)

这是 Paul Graham 为他太太正名的文章。他强调 Y Combinator 不是他的 one-man show,其实他太太功劳最大,不应该被忽略。

想起一个类似的(出处忘了):Flickr 俩创始人 Caterina Fake 与 Stewart Butterfield 曾是夫妻。去见风投的时候,风投那帮混蛋把 Steward Butterfield 拉到一旁说:以后过来开会,不要带家属过来。Steward Butterfield 很愤怒,尼玛我老婆对公司的付出不少于任何人!

聪明的人在周末玩的东西将是十年后其他人正经做的事 (archive)

又一个论证 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

这个观点是【The next big thing 往往看起来像玩具】的姐妹篇。

Inside Mark Zuckerberg's Bold Plan For The Future Of Facebook (archive)

来自 Fast Company 的精彩的长篇采访报道,关于 Facebook 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ark 最喜欢的游戏是“文明”,而 Oculus 现在的 CEO 曾是“文明”的开发者之一。

2015/11/18 第 402 期

Swift 最佳实践 (archive)

很不错的 talk,不局限于 Swift,他讲了不少软件工程通用的思想。"Writing code is easy, but reading is not." 技术都有消亡的一天,唯有思想可以永恒。

重构与重写的区别?重构不用改 unit test,而重写需要。鼓励 incremental change。而 unit test 让每次 change 有信心。他说 private function 不需要 unit test,只有 public function 才需要,你们同意吗?

书评:High Output Management (archive)

Ben Horowitz 写的书评,大力推荐这本出自 Intel 前 CEO Andy Grove 的经典管理书。

总结书中要点,结合自己的感悟,也讲到自己与 Andy 的几次互动。

A manager’s output = the output of his organization + the output of the neighboring organizations under his influence.

对于同一本书,两种情况:

  1. 没有读过这本书,但花十分钟读了关于这本书的好的书评;
  2. 用几天时间通读这本书。哪种情况下对书的理解更透彻?

采访 Ello 创始人:一切都还好吗 (archive)

神秘/无广告的社交网络 Ello 目前有几百万用户 - 到底是多少?“不能告诉你,但一直在增长”。那以后如何赚钱?“用户可以在 Ello 上开小店,然后 Ello 收取手续费,类似 eBay”。

Constrained (archive)

文章讲了两个故事,说明“你不能决定手中的牌,但你能决定出牌的方式”。第一个故事是夫妻俩低成本创业,成了后来的 Banana Republic;第二个故事是书/电影 Moneyball 的那个故事

Moneyball 讲得是奥克兰职业棒球队没钱,但通过数据分析招便宜但有潜质的黑马球员,一举成为大联盟中的强队。看完有点想玩一把足球经理?

2020 年的世界是怎样的 (archive)

会是文章描述的那样吗?拭目以待。共享经济发展到极致,用意念进行人机交互,物联网无处不在,全球化是真的全球化,虚拟现实成为现实。

2015/11/19 第 403 期

“稍后再读”类的 app (archive)

阅读是一个人成长进而成熟的重要途径。很多人可以一天累积几个小时消化社交媒体里没营养的碎片信息,却总抱怨没时间阅读。“稍后再读”类的 app 不是迫使你去阅读长文的灵丹妙药,很多人收藏了一堆文章都不会去读。

"What has become exceedingly scarce (and therefore, valuable) is the physical, emotional, attentional, and mental capability to sit quietly and direct focused attention for sustained periods of time."

作者在文中一开始提到他在 2014 年在 Pocket 里读了 1 百万字的文章,相当于 22 本书 -- 其实如果你每天读湾区日报推荐的 5 篇里的 2 篇或 3 篇文章,一年也能读超过 1 百万字:)

Living in different worlds (archive)

TripAdvisor 是订机票旅馆餐厅的网站/app,用户可以点评旅馆餐厅;而 AppStore 是用来下载/点评 app 的地方;用户竟然在 AppStore 的 TripAdvisor 页面点评旅馆餐厅!

用户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价值观差别很大,对产品的认知与使用习惯差别当然也很大,经常会让做产品的人吃惊。正如文章标题所说,Living in different worlds!

有空去 App Store 看不同的 app 的用户 review 很有意思。有的 app 明显是水军 review 的,每个字你都认识,但连成一句话语法不通;有的 app 的 reviewer 显然刚学会上网不久;看过一个社交类的 app 的 review,用户抱怨说这个 app 的登出按钮不好找,因为他每次用完 app 都要登出,这样比较省电……

The Keys to Scaling Yourself as a Technology Leader (archive)

Yammer 联合创始人/前 CTO 分享如何当领导,如何打造高效的工程团队。

“As a leader, your goal should always be to build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that don't depend on you and ideally don't need you.”

Flickr 的 app 集成 iOS 9 新功能的经验 (archive)

可以当作通俗的利用 iOS 9 新功能的开发教程。Spotlight Search integration, Universal Links, and 3D Touch。

Selling feelings (archive)

买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买一种感受/体验(成就感,开心,放松等),比如游戏,名牌包,音乐会门票,书等。所以要抓住消费者的七情六欲。

"Any sort of software — or writing, or music, or video, or clothing, or anything else — has never been purchased for its intrinsic value but rather because of what it did for the buyer — how it made them feel (informed, happy, relaxed, etc.)."

2015/11/20 第 404 期

Quip 的工程团队是怎么运作的 (archive)

13 个工程师,做横跨 8 个不同平台的产品(web, mac, windows, iphone, ipad, android, android tablet & apple watch)。跨平台重用代码,员工推荐新员工,投资大量精力做工具,数据分析用户反馈,少开会多做事。

选择你的第一家创业公司 (archive)

来自 Facebook 联合创始人/Asana CEO Dustin Moskovitz 的建议。同一家公司在不同阶段差别很大,作为个体,加入不同阶段的公司体验也很不一样。文中的表格总结不错。

到底是谁的过错 (archive)

2010 年,Google 推出第一个用户可以互动的 doodle:Pac-Man。但有个 bug:如果用户使用 firefox 并安装了某特定插件,该 doodle 背景音乐自动响个不停。

谁的错?firefox 的错?Google 的错?firefox 那个插件的作者的错?用户的错?还是复杂的 web 技术的错?

采访 Marissa Mayer(CS183C) (archive)

信息量挺大的。怎么成为 Google 第 20 号员工,读书时候的课外活动(学校辩论队的),如何从工程师转作产品,如何创建 APM 项目,业余爱好,Yahoo 的改变,该加入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等。

当年她去面试 Google 的时候,被放鸽子了;那一天 Google 创始人去拉风投(KPCB),由于公司员工不多,所以都跟去了,所以就没人面试她,办公室管理员让她第二天再来 -- hmm,这种公司靠谱吗?

关于是加入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回答,这个建议挺不错的:Did things that I wasn’t quite ready for yet, which pushed me further than where I was today

Your tests aren’t flaky (archive)

吐槽了这种伪科学的现象:在把代码部署到 production 前跑测试,然后某个 unit test 挂了;没有改代码,再跑一次,成功了;然后假装没看见之前测试挂了,直接部署到 production ……

2015/11/21 第 405 期

Groupon 创始人:为什么看好 Groupon (archive)

为回应与支持 Groupon 新 CEO 写的稳定军心的文章,真性情的被公司开除的创始人兼前 CEO Andrew Mason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写了一篇力挺 Groupon 的文章,但怎么看都不那么积极正面 ……

“雅虎和微软都有了新的 CEO,人们看到了希望,因为人们都希望这两家公司成功。而 Groupon 换了 CEO,人们没看到希望,大家都希望这家公司失败。”

"Why am I writing this? Even though I have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mpany anymore, I’m still a shareholder, and I’m still somewhat responsible for its existence on earth, so of course I want it to do well."

Groupon 新 CEO:Why we'll win in local (archive)

Groupon 前 COO Rich Williams 成为了该公司的 CEO。这家曾经是“增长最快的创业公司”上市时发行价 $20,现在 $2.72。新 CEO 特作此文,澄清来自市场/媒体/用户的误解。满分 100,该作文能打几分?

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融资用的幻灯片 (archive)

来自 Y Combinator 的 Kevin Hale 的很实用的建议,举了不少实例(正面反面例子都有)。每页幻灯片的字不要太多,字体要超大;每页表达一个 idea 就好,不要把几个 idea 挤在一页里。

"Make it leg­i­ble. Make it sim­ple. Make it ob­vi­ous."

Leave Work Unassigned and See Who Steps Forward (archive)

尤其在小公司,没那么多管理的岗位让员工去“晋升”。员工就得在公司内部主动地找职责以外的活干,去创造管理的机会,如果公司制度是比较开明的话,顺理成章就“晋升”了。

Optimizely 早年的创业经验 (archive)

Optimizely 创始人把在帮奥巴马竞选总统过程中掌握的 A /B testing 技术作为创业 idea。请教练教创始人作管理,懂得放权,招销售要快要不拘一格,招聘是首要任务。

2015/11/22 第 406 期

做创业圈里的生命力顽强的蟑螂:采访 Airbnb 创始人 CEO (archive)

了解更多 airbnb 早年的创业历程,很励志。谈谈 airbnb 上线的盛况吧?其实 airbnb 上线了好几次,上线后没人关注,那就再上线一次。俩创始人各自用负债 $3 万的信用卡支撑自己的公司。

他父母叮嘱他,一定得找一份带 health insurance 的正规工作。他告诉父母,他在创业。其实,失业与创业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创业前他没管过人;管比自己老的人是很奇怪的体验。airbnb 总部的办公室装修得很漂亮,他认为这是 airbnb 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One thing I learned is, big ideas sound stupid in the beginning. I’ve always heard that if your idea is any good there is no problem with sharing it because people will dismiss it. Many ideas come from solving your own problem which aren’t life changing problems — but these ideas could potentially become life changing ideas."

知名博主的创业:采访 Joel Spolsky (archive)

他的博客在程序员里名气很大,读者甚多。当他与另一个知名博主 Jeff Atwood 一起做出 Stack Overflow 时,上线当天直接把自己博客数万忠实读者变成种子用户。

文中提到的 Prosumer 的概念 -- 内容网站、线上社区的用户有两种,产生内容的(producer)与读内容的(consumer);死忠用户一般既是 producer,也是 consumer,把俩单词和在一起,便是 prosumer。专注于培养 prosumer,整个线上社区就有活力。

采访 Paypal 创始 CTO Max Levchin (archive)

他早上一般 5:30 起床,花一小时处理邮件,然后去骑自行车锻炼身体;8 点到 9 点间到公司,基本一天都在开会;争取在晚上 6 点之前下班回家陪小孩吃饭,给他们讲故事哄他们睡觉,然后继续工作到 12 点。

在 Paypal 的时候,他与 Elon Musk 在选择公司技术平台上有很大分歧。Musk 坚持用 Windows NT,而他坚持用 Linux。后来两人扳手腕决胜负。尽管 Musk 扳手腕赢了,但 Paypal 还是继续用 Linux:)

创业圈的山寨之王:Samwer 兄弟的故事 (archive)

这德国三兄弟发家的套路是,硅谷什么东西火,他们就抄什么;快速做大,快速卖给硅谷正牌的原创公司。有的抄成功(eBay,Groupon),有的没抄成功(Airbnb)。但最终肯定是赚到钱了。

他们自称是 builder,不是 innovator。赚钱后华丽转身做风投,投资专门山寨硅谷公司的那些欧洲公司 -- 他们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他们说你不会成功的

吐槽了科技媒体的小编们都是胡说八道,预言了这个公司会失败,那个公司很糟糕。后来这些公司都让他们失望了。如果你在创业,尽量避免这些门外汉制造的噪音。

2015/11/23 第 407 期

花花公子杂志采访 Google 俩创始人(2004) (archive)

很长的文章,Google 甚至把此文放到了他们上市的 S1 里。怎么判断什么是 evil 的东西?Sergey 决定啥是 evil 啥就是 evil。谈了当时刚上线的 gmail 扫描用户邮件的问题;谈了如何杜绝恶意 SEO 的网站等。

花花公子的人物专访都很长,质量很高。Amazon 里能找到合集出版成册的采访:马丁路德金,比尔盖茨,乔布斯,Jeff Bezos,Bob Dylan,拳王阿里,Mark Cuban 等。基本涵盖了每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1985 年上线第一版 Windows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文章作者是上线第一个版本的 Windows 当时的产品经理。当年 Windows 似乎是个烂项目,之前已有两三个该项目的 PM 灰溜溜离去,作者接手的第一周,负责工程的经理也走了:“这是变相开除我吧?”

"My first thought was that this was Bill's clever way to fire me; give me a project that others had failed on and that would give him good grounds to let me go."

Why the Web Won't Be Nirvana (archive)

这是 1995 年的批判 web 给互联网泼脏水的文章,这 20 年来,这篇文章都要时不时被拉出来鞭尸批判一下。文中指出的 web 的问题很多今天已经解决得不错了(比如在线支付),有的依然存在。

"Lacking editors, reviewers or critic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 wasteland of unfiltered data. You don't know what to ignore and what's worth reading."

Don’t reward bad behavior in early stage startups (archive)

投资人不是光给钱就行了,也要肩负起指导没经验的创业者的责任,纠正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文章列出一些常见的没经验的创业者犯的错误。

No Network Effects (archive)

风投都喜欢有网络效应的互联网产品,所以每家去融资的创业公司都声称自己的产品有 network effects。文章澄清了一些经常与 network effect 混淆的概念。# 农民企业家转行做风投进城防骗指南#:)

2015/11/24 第 408 期

Elon Musk:澄清关于离婚的几件事 (archive)

这是 2010 年 Elon Musk 自己写的,反击媒体及前妻的不实控诉。相比同样纸面身价的人,他个人生活算很节俭的了。虽然他有私人飞机,但不是为炫耀,而是真的有用:09 年全年飞行 500 小时,200 次商务行程。

离婚大战那段时间正好也是 Tesla 与 SpaceX 最艰难的时候,他大部分现金都烧进这俩公司了。离婚官司中他得支付双方的律师费 $400 万。他醒着的时候非工作时间都在陪小孩。

写这篇文章真是被逼无奈啊:"Given the choice, I'd rather stick a fork in my hand than writ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Medium 内部如何做产品的 (archive)

他们把公司里做数据分析的那个组称作 product science。简单介绍了一些工具,比如 go/sql(所有公司里有曾在 Google 工作过的员工,都有 go link?),介绍了几个产品功能背后的设计原理。

他们在公司内部使用 Medium 的高亮文字的功能实现投票的功能 - 听起来很奇怪的应用……

新 WordPress.com 背后的故事 (archive)

经过一年半的重写,抛弃了有 13 年历史包袱的旧代码,新的 WordPress 看起来更现代化了:REST API + 大量 Javascript。使用 Github 协同开发,使用 pull request 进行 code review。

对于历史“悠久”的公司(大于 10 年),他们公司内部竟然大部分情况下没有 code review!只有给 vip 用户定制代码,才进行 code review。这次重写 wordpress,他们“破天荒”地实践了 code review(用 github 的 pull request)。

Componentizing the Web (archive)

对 W3C 的 Web Components 有不错的概述。杂草丛生(或是百花齐放?)的 web 开发,还得有个标准才行啊。

新热门创业领域:大麻 (archive)

大麻在美国大规模合法化(药用 + 娱乐用)只是时间问题,就像同性结婚一样。美国多数成年人都有吸食大麻的经历,包括总统以及总统候选人,也都不避嫌,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大方分享第一次吸食的经历。

大麻界的 Uber,大麻界的 Yelp,各种周边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英语里有几百个单词指代“大麻”,常用的有 Marijuana,pot,weeds 等。

2015/11/25 第 409 期

The Attention Crash (archive)

2007 年的文章。时时刻刻在线的互联网用户,信息过载。当网民们意识到得给自己“减负”了,该从何减起?取消关注某些社交账号?彻底停用某个社交媒体?卸载某些 app?

2007 年的时候尚且如此,2017 年该怎么办?

Slack 的品牌危机处理 (archive)

这几天 Slack 都不太稳定,尤其昨天彻底挂掉了很长时间,确实给 6 万多个团队 / 超过 1 百万日活用户的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但 Slack 在 Twitter 上与用户的及时/风趣/人性化的沟通,不仅一定程度化解用户的不满,取得用户的理解,还比往日粉丝数增长了 7 倍。

Grateful, Not Dead (archive)

这是 500 Startups 的俩创始人在感恩节之际写的感恩文章,回首创办这个创业加速器的 5 年。这几年风投/创业加速器雨后春笋般诞生,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创业。

从一次失败的面试学到的东西 (archive)

面试完后自我感觉良好,但还是被拒了。领悟到面试的时候最好回答 "specific, applied experience"(经历,实践),而不是 "general, abstract knowledge"(理论)。

When being interviewed, we must make sure that when asked to speak in specifics, we answer in specifics.

Do Fewer Things, Better (archive)

标题是 HubSpot 的联合创始人 Dharmesh Shah 的对待人生与创业的信条。

  1. 做最重要的事;
  2. 对其他所有事说 no;
  3. 犹豫不决时,参见第 2 条。文中针对如何说 no,给出了实用的建议。

湾区日报这个博客也是只做一件很简单的事,每天 5 篇文章,所以对其他所有请求/其他问题的回答多是 "no, thanks"。

2015/11/26 第 410 期

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特点 (archive)

总结得不错。用户增长潜力强,"A Must Have Product",很强的网络效应,用户留存率高,Gross margin 高等。其实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不一定要同时具备所有这些特点。

Google 内部成功的团队的特点 (archive)

Google 的 HR 部门对公司内部 180+ 个团队进行研究后,总结的成功团队的 5 个特点。其中 "Psychological safety" 这个特点最重要:你敢在你的团队里问“傻”问题而不用感到有压力?你敢在团队其他成员面前“示弱”吗(比如自己犯错误后及时承认错误)?如果是一个和谐的高效团队,大家就不会在乎“没面子”这件事,为了维护个人“面子”而进行的各种掩饰,大大降低团队的工作效率。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趋势:付费订阅 (archive)

每个月交电话费/有线电视费/上网费,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人们对待网上付费订阅的态度呢?未来应该也会觉得付费订阅线上服务是正常的事情(Amazon Prime,Netflix,Youtube 等)。

Amazon Prime 这种模式在未来各大互联网巨头里应该会比较流行,付费订阅就可以享用大礼包的服务(视频,购物,音乐,云存储等)。

Design is a conversation (archive)

聊天界面成为 UI 设计趋势的讨论。有点复古的感觉,比如互联网早期的 MUD 游戏,用 telnet 上 BBS,脑力劳动者熟悉的命令行界面等。

You Can Quit But You Can't Give Up (archive)

“lose the battle but win the war”-- battle 指一个具体的创业 idea,war 指创业这件事甚至是整个人生。

2015/11/27 第 411 期

测试消息推送是否让用户反感 (archive)

文章描述了简单的实验,测试用户收到消息推送后是否反感,是否还继续用你的 app。不发消息推送,用户把你的 app 给忘了;发了没用的消息推送,用户直接把 app 给删了。难。

值不值得开放 API (archive)

愿景是美好的:

尤其是社交网络,开放 API 后就能发动人民群众创造各种有趣的 app。

现实是残酷的:

  1. 第三方 app 成为主平台的竞争对手;
  2. 没人用这些 API,维护成本太高不划算。

OKR 不是灵丹妙药 (deleted)

OKR 是硅谷流行的科技公司制定计划的一套理论,起源于 Intel,由曾在 Intel 工作过的著名风投 John Doerr 及其投资过的公司们(如 Google)发扬光大。小创业公司们也纷纷采用(滥用?)OKR。

采访 Drew Houston 的父母 (archive)

18 个月开始阅读;2 岁半开始玩电脑游戏;8 岁用 bbs,然后开始做游戏与逆向工程其他软件;13 岁向某游戏公司报告安全漏洞;15 岁在机器人创业公司工作,移植代码到 Linux;23 岁创建 Dropbox。

"We taught our kids that it doesn’t matter what you do, as long as you’re passionate about it and follow through. If you commit to something, you finish it, even if you hate it. And we didn’t enable our children. They had to learn how to sink or swim, and the earlier they did it the better."

First Timers Only (archive)

这是写给开源项目维护者的建议:创建一些简单的小任务,给出具体的贡献代码的步骤,加上 first-timers-only 的标签,让还没有为开源软件贡献过代码的人有活干。

为开源软件提交代码最难的地方不是敲代码这件事,而是你要搭好开发环境,然后有一个合适的任务练练手;有了第一次提交代码的经验后,以后就好办了。

2015/11/28 第 412 期

Stack Overflow 与全民编程的时代 (archive)

本文通过分析 Stack Overflow 的 1 千万个问题,总结了一些有意思的数据。“今天请病假,因为 Stack Overflow 挂了,我写不了程序啦!”哈哈

面试程序员最实用的方法:看会不会使用搜索引擎与会不会在 Stack Overflow 上找答案或问问题:)Stack Overflow 的用户群体不大,只针对程序员,但却是世界上访问量前 50 几名的网站。

扁平化管理不切实际 (archive)

创业公司都喜欢跟风赶潮流,很多都标榜扁平化管理。但现实是,没有结构,没人能做决定,效率变得很低,出问题了没人负责。文章讨论了一些结构化管理(不一定是等级森严才叫结构化)的想法。

Test-Driven Development is Stupid (archive)

很激进的一篇文章,有短见的地方(作者 2014 年本科毕业,在读 phd,没有工业界工作经验)。但有些观点不错,比如强调好的设计很重要,用进化的观点来看软件设计;TDD 会让程序员畏惧代码重构,趋于保守,不敢改进已有的设计。

配合这篇一起阅读:Ruby on Rails 之父:TDD 就像禁欲主义教育一样不现实

Ruthlessly Prioritize (archive)

都在讲 work-life balance,仿佛工作与生活是分开的两个列表,每个列表都有一些按优先级排序的任务。其实现实中只有一个列表,工作与生活的各种任务都是混在一起的,要全局排序:)

风投的进化:采访 Reid Hoffman (archive)

风投也在与时俱进,变成一个平台:除了给钱以外,还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就像写程序调用 API 一样,比如帮创业公司招聘,提供 growth hacking/营销/产品设计的建议,俨然一咨询公司。

2015/11/29 第 413 期

Why I’m interested in Bitcoin (archive)

科技公司想要颠覆金融行业?那你就得完全绕过现有的陈旧的低效的金融机构,你得从头开始(bitcoin)。就像你如果想颠覆 Google 或 Apple,你就不能以这俩公司为平台搭建你的东西。

给公司命名的新思路 (archive)

除了取得一个好域名外,最好找一个在搜索引擎里结果很少的单词,这样你的新公司名字才比较有机会出现在搜索结果前列。比如 pets.com 是一个好域名,但 pets 作为公司名却不容易被搜索到。

在命名这件事情上(给公司,产品,或小孩命名),几乎不可能跟所有参与命名的人取得共识。所以说,"There are only two hard things in Computer Science: cache invalidation and naming things."

采访 Stripe 创始人 ceo(CS183C) (archive)

相当有思想的年轻人(1988 年出生)。谈到了 Stripe 这个创业 idea 的由来,跟自己亲弟弟一起创办公司的感受,为什么以 Stripe 作为公司的名字,公司管理方面的哲学,招聘等话题。

他很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书)。历史一再重演,读历史书就像玩游戏的时候看攻略,可以作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几乎都能在历史书里找到答案。

如何拯救即将延误的项目 (archive)

最重要的是要 manage expectation,简化产品,专注于 end goal,而不是一长串的功能需求。千万不要增加更多开发人员,不能牺牲产品质量(功能少,但质量高),不要加班。

基本上,本文相当于简化版的“人月神话”-- 很多人说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但其实原则性的东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比如人月神话(1975 年出版),这本软件工程经典书籍;软件领域的工作者必读书籍。

Survive and Thrive (archive)

Justin Kan 觉得他们这帮人不是最聪明的(好吧,其他成功了的赚到钱了的人都这么说),他们的天赋只是比平均水平高一点(就读于哈佛,MIT,耶鲁),他们只是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创业领域(互联网),并且能坚持到这个领域足够成熟的时候。Justin.tv 运营到第 5 年的时候才转型做游戏直播(twitch.tv)。

从 2006 年底开始,他们这群年轻人住在旧金山 Crystal Towers 公寓楼里,他们写出了一些网站:Reddit, Dropbox, Disqus, Weebly, Scribd, Justin.tv(后来的 Twitch.tv)。

2015/11/30 第 414 期

The day I became a millionaire (archive)

Ruby on Rails 之父 DHH 回顾自己银行账号的数字多了几个 0 后的心境。除了买了一辆兰博基尼以外,生活还是如此,继续做 Ruby on Rails,继续做 Basecamp(已做 10 几年了)。

与其他接触电脑比较早的小孩一样,也也是玩 BBS 长大的。

"Once you’ve taken care of the basics, there’s very little in this world for which your life is worth deferring. You’ve likely already found or at least seen the very best things (whether you know it or not). Make them count."

自己当老板:程序员为辞职创业所做的准备 (archive)

不是那种高大上的巨额融资一夜成名速成独角兽的创业;而是小作坊/小咨询公司。用 10 个月时间做准备,大量阅读商业书籍学习技术以外的东西,开源节流,接私活,还完信用卡,拓广真实世界中的社交网络。

Lists (archive)

人们都喜欢 list,都喜欢诸如 buzzfeed 式的 listicle。但好像没有做得特别大的有社交功能的制作 list 的线上服务,让用户自己创建与分享自己的 list。

Intercom 的产品团队是如何运作的 (archive)

很实在有料的文章,详细讲了做产品决策的几个准则,如何分配职责,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建设好的团队文化。很喜欢这种由一线工作者写的文章,而不是充满抽象理论缺乏实例的“专家”文章。

这个实践挺不错的:每周五下午 5 点,所有人在餐厅观看工程师们 demo 自己在过去一周做的东西。这样大家都能看到进度,工程师们也很乐于分享自己的杰作,也能锻炼演讲的能力:)

如何让团队里的工程师对工作不厌烦 (archive)

长期做同一个项目会厌烦,维护 legacy code 会厌烦,做内部工具不光彩所以会厌烦,被别人(不懂技术的上面的人)瞎指挥会厌烦 --如何破解?本文为管理人员支招。

2015/12/01 第 415 期

How to fix a bad user interface (archive)

文中提到的 5 种 UI 状态很不错:Blank,Loading,Partial,Error,Ideal。

很多产品设计的时候只考虑最理想情况,出错信息则用编程系统默认的,比如直接让用户看到 java.net.UnknownHostException 之类的字眼:)

如何上线一个 Mac App 并成为全球第一的付费 App (archive)

PDF Expert 是 Readdle 的第一个 Mac 上的 App。他们没有拉风投,所以从一开始就得赚钱。他们在上线新产品方面还是挺有经验的。怎么做到的?打怪练级,踏实地做了 8 年的 iOS 开发。

成为一个“technical enough”的产品经理 (archive)

互联网/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一般要或多或少有点工程背景(工程类的学位),技术上不用懂得太深,但也要 "technical enough"。那怎样才算 "enough"?请阅读原文:)

Radical Candor:当好领导的秘诀 (archive)

当手下做得不好的时候,领导有责任提醒他/她。听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但很少领导这么做。好领导得能 caring personally & challenging directly。

文中举的这个例子不错:Sheryl Sandberg 纠正手下在 presentation 的时候说了太多的 "呃(um)" --"When you say um every third word, it makes you sound stupid." 够直接的。

优化图片加载速度 (archive)

本文是采访 imgix 的 Kelly Sutton 的笔记,有一些最佳实践。imgix 处理图片的机器是 Mac Pros,而不是装 Linux 的 PC:投资在机器上的钱,每 $1 在 Mac Pros 上能比在 Linux 机器上处理更多的图片。

imgix 网站上有专门介绍他们的 Mac Pros 机房,非常酷。

2015/12/02 第 416 期

如何区分独角兽与驴子 (archive)

文章提出:一个独角兽若满足这个不等式则是真的独角兽 LTV/CAC > 3(LTV 是你能从一个用户身上赚多少钱,CAC 是争取用户需花多少钱)。给出了一些实例分析,比如 Evernote 不是真独角兽。

该不等式适用于直接向用户收费的公司,而不适用于不向用户收费(或间接收费)的公司,比如靠广告为生的,或还没有稳定收入的。

做好产品,有好的设计,引起 Apple 的员工的注意(开 WWDC 的时候结交 Apple 员工,或通过 Facebook 投放广告到旧金山或 Cupertino 地区),对 App Store 宣传的时间点有所了解(比如 8 月 9 月返校大拍卖,11 月 12 月是 holiday 主题)。

Unlimited Vacation 意味着什么 (archive)

很多科技公司都实行无限休假天数的政策。该政策看起来对员工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对员工不利,

  1. 员工不敢请假,不知道该请几天;
  2. 员工离职了公司也不用支付没用完的假期的那部分工资。

当然,如果公司文化不错,这种“无限休假天数”的政策实施起来也有皆大欢喜的时候。这篇文章有这方面的讨论,读一下。

三个小故事 (archive)

Justin Kan 分享了 Justin.tv 创业初期的三个“失败”的小故事,以及从中学到的经验教训。

当年人手不够,每个创始人掌握一个系统的开发与运维,如果那人休假或死去,其他人就玩不动那个系统。有次,一创始人 Kyle 在 Tahoe 休假,他负责的系统挂了;其他创始人打他电话打不通,因为他当时在睡觉。十万火急,其中一创始人灵机一动,电话订餐,让送餐的人送去一句话给 Kyle:网站挂了。Kyle 睡眼惺忪打开门,得知网站挂了后,45 秒内运行重启的脚本,修复成功!

2015/12/03 第 417 期

Features Tell, but Benefits Sell (archive)

向用户宣传你的产品不应该宣传功能,而应该宣传用户用了产品后会有什么好处。卖 iPod 的广告词 - 专注功能:“容量 1GB 的 MP3 播放器”;专注用户需求:“把 1 千首歌赚到你口袋里”。哪个广告词好?

"People have little interest in purchasing a bed. What they want is a good night's sleep."

The Beggar CEO and Sucker Culture (archive)

本文对“为何我的员工工作不够努力(竟然不加班)”这个问题的吐槽。美国 IT 公司加班没有加班费,加班就意味着免费劳动;你这个 CEO 是乞丐吗?要你的员工捐献他们的时间(也能换成钱的)给你?

可怕的愚蠢的公司文化:创业公司就不能朝九晚五,一周没有工作满 60 个钟头就应该感到惭愧,一定得比老板晚回家,不敢在一天工作满 8 小时后就回家只好在公司消磨时间消磨满 10 个钟头其实什么也没做只是不敢早回家。

ODTM: One Decision That Matters

为什么奥巴马/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常穿同一套衣服?因为他们有一堆一样的衣服,每天不用费脑子决定到底穿哪一套,每天就能少做一个决定。把精力用在做有真正重要的决定上。

时间不值钱的人会想,不就是穿什么衣服这么简单的决定,怎么会费脑子呢?Loser 们总是以为别人的时间跟自己一样不值钱,所以总会霸道地占用别人生命里宝贵的时间(可能是生命里的几分钟,可能是几小时,可能是几天,或更多)。

The 100-Hour Rule (archive)

大家都知道 1 万小时定律。本文提出一个“速成”版的 100 小时定律:创业过程中人手不够(专家也不会加入你的小破公司的),创业者们得投资时间去学习陌生的领域(招聘/销售/营销/编程/设计等)。

如何愉快地为开源项目贡做贡献 (archive)

开始一个全新的开源项目是愉快的,全新的代码;一开始有人用你参与的开源软件是愉快的。但愉快地坚持下来却不容易:修 bug 没有加新功能光彩;开始要面对网上匿名的人毫无理由的抱怨与咒骂。如何保持正能量?

2015/12/04 第 418 期

Employee Equity is Broken, Here's Our Fix (archive)

Amplitude 新政策:任何员工都可以在离开公司的 10 年内行权(而不是大部分创业公司实施的 90 天,也不用像 pinterest 那样得工作满 2 年才行)。本文也可当做创业公司股权科普文章来读。

创业公司员工的股权充满陷阱,步步惊心:)

采访 Hadoop 缔造者 (archive)

大名鼎鼎的 Doug Cutting。谈到了 Hadoop 生态系统的进化,谈了 Spark 与 Kafka,谈了基于开源项目起家的创业形势,以及他个人认为的下一个“创业热点”。

如何识别那些听起来不错其实很糟糕的创业 idea (archive)

文章总结了一些 pattern 让大家可以模式识别似是而非的创业想法,比如那种不专注且横跨多个市场 50 合一大礼包瑞士军刀型的产品,看起来能一口气解决多个问题,其实啥也解决不了。

制作部落冲突的公司 Supercell 成功的秘诀 (archive)

一天进账 500 万欧元。一夜成功的案例?不,之前他们已经创办了一家手机游戏公司,并发展到 400 个员工,攒够了经验值,2010 年再创业,走了弯路犯了错误总结了经验教训,才有了后来的部落冲突。

游戏是创意作品,像电影音乐一样,很少有人能每个作品都大卖,更不用说能持续大卖的了。Supercell 就只做三款游戏(也有内部试验新的 idea,但主打的只有三款),着眼于长久发展,细水长流。

"Focus is not the things you do, it's the things you say no to"

多个创始人的创业公司如何分股权 (archive)

来自 Y Combinator 的建议:平分股权。不能因为“我比你年龄大”/“我先想出来的的 idea”/“我先做了 2 个月”/“我放弃的工作的薪水比你高”等烂理由就想占大头。执行力比 idea 更重要。

而且,创业是持久战,没有 8 年 10 年甚至 10 几年的努力,也不能说是“创业成功”;你比别人先做了 2 个月,放到 10 几年的时间轴上看,其实也不算什么。几个创始人凑到一起,万里长征还没开始就开始为股权的事情内讧,太幼稚了。

2015/12/05 第 419 期

何为 Web 2.0(2005) (archive)

Tim O'Reilly 于十年前写的经典长文,现在看来依然收获良多。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生存下来的互联网公司以及当时为数不多的新生代公司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定义了所谓的 Web 2.0。

还记得十年前的互联网吗?写 blog 是很酷的事情(LiveJournal?),RSS,P2P,长尾效应/世界是平的,用户参与,Google 的一切都是最酷的,XML 很流行(SOAP?!),AJAX 很新很酷,perl 之外几个“新”的动态语言开始流行起来,sourceforge 与开源运动等。

Uber 的数据库大迁移 (archive)

从 SQLAlchemy+Postgres 迁移到自家基于 MySQL 上开发的 NoSQL。数十个工程师,耗时 8 / 9 个月的开发与准备,在按下按钮的当天早晨 6 点,工程师们全体到公司报到,以防迁移过程出问题。

没有主页的线上媒体 (archive)

主要通过社交平台或者其他第三方发布平台分发不同格式的原创内容,不需要有官网/或官网访问量不那么重要了。在这个趋势下,媒体公司/平台提供商/风投们该如何应对?

有效地开会 (archive)

很实用的有效开会小窍门:

  1. 要有一个主持会议的人;
  2. 一开始就要声明本次开会到底是要做什么决定;
  3. 开完会必须要有 action items;
  4. 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提前结束会议,那就立刻散会吧。

很多人定了 1 小时的 meeting,即使 40 分钟完事了,也要在那里磨蹭满 1 小时才走,霸占了会议室又浪费了与会同事宝贵的时间,简直是谋财害命:)

To Get More Creative, Become Less Productive (archive)

公司需要给员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才能有创新。慢下来,才能有创新。但公司评估员工主要还是看 productivity(一味求快/任务清单)。

2015/12/06 第 420 期

The Power of the Marginal (archive)

Paul Graham 写于 2006 年的文章(早年的文章确实不错)。Outsider(小人物,车库里的创业者)为什么可以改变世界,战胜 Insider(大公司,有身份的人)?

贯穿全文的案例:Steve Jobs 与 Steve Woz 在车库创业;Woz 还曾想把 Apple 原型的设计卖给他的雇主惠普,如果卖成了,就不用创业了,就没有以后 Apple 什么事了。惠普当然是看不上这种低劣的业余产品。后面都是历史了。

Apple 不同产品线的定位 (archive)

很大开眼界的文章,分析与揣测 Apple 的营销策略,进而推测 Apple 的产品策略。Tim Cook 当 CEO 后的主旋律:增加产品线(Watch),对同一产品线则增加型号(iPhone/iPhone plus/iPhone 5c)。

Watch 能让你快速浏览消息推送进而少用 iPhone;iPhone 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屏幕越来越大让你少用 iPad;iPad 性能越来越好屏幕越做越大让你少用 Macbook;Macbook 是笔记本电脑让你不用台式电脑(iMac);可怜的 iMac:)趋势:小设备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用户花在大设备的时间越来越少。

Linkedin 创始人采访 LinkedIn CEO(CS183C) (archive)

Reid Hoffman 采访 Jeff Weiner。2008 年,在 LinkedIn 发展到将近 400 人的时候,Reid 用了超过 30 小时面试(对话)Jeff,最终 Jeff 到 LinkedIn 当 CEO。

从 Google 与 eBay 的系统架构学到的经验 (archive)

本文是根据 Randy Shoup(以前在 Google/eBay 工作过)做的报告做的笔记。里面的一些小故事小八卦挺不错的。

小故事:App Engine(GAE)除了给外部用户用,也给内部其他组用。其他组滥用 GAE,造成 GAE 消耗过多计算资源。于是 GAE 组就向公司内部其他组收费。在收费的压力下,其他组就有动力改进 client code,避免 GAE 消耗过多计算资源。大公司里每个组就像一个个小公司一样,有时竞争/有时合作,互为客户关系。

The Manager as Debugger (archive)

文章讨论了好的 engineering manager 与善于 debug 的工程师的相似之处,都要从多个角度对系统进行观察进而深入理解,遍寻蛛丝马迹,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Managing teams is a series of complex, black boxes interacting with other complex, black boxes. These black boxes have inputs and outputs that can be observed, but when the outputs aren’t as expected, figuring out why requires trying to open up the black box and see what is going on inside.

2015/12/07 第 421 期

State of Startups (archive)

First Round 对 500 多个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就 2015 年的创业形势征求大家的看法。招聘与盈利是创业者们最头疼的事情;30 岁以下的合伙人们关系容易关系紧张;当今武林中大家最敬佩的人:Elon Musk。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部分创业者年龄 30 岁以上;46% 在湾区/20% 在纽约(这俩地方办公室租金也最贵);64% 的公司的大部分员工在早上 9 点到 10 点间上班;大部分公司不提供早餐与晚餐,57% 公司不提供午餐(大公司里被宠坏了的同学们一定很不理解为什么创业公司胆敢不提供免费正餐~);最迫切要招的人是高级工程师(什么都不差就差高级工程师);54% 的公司的中级工程师薪水在 $10 万到 $15 万之间。

创业六年的失败经验总结 (archive)

这是一个定制牛仔裤的网站。他们在没有用户调查没有验证 idea 的情况下,假设人人都想设计自己的牛仔裤并且都会自豪地分享到社交网络上为他们免费宣传。挣扎了 6 年后,关门。

他们最开始的网站是外包给别人做的,花了 $10 万 -- 相当于 1 个硅谷的初级工程师一年基本工资,或者 2 个工程师做半年,或者 4 个工程师做 1 个季度 -- 如果他们有一个技术的合伙人,至少能对项目做个比较合理的估计,这种网站就算从第一行代码就自己写,最多 1 个月 1 个人就能做出来了,造价 $7/8 千封顶。

Tesla 借鉴 Apple 的商业模式 (archive)

卖低质量的东西,薄利多销(沃尔玛);卖高质量的东西,利润高,但卖得少(奢侈品);卖高质量的东西,利润高,卖很多(Apple)。Tesla 的 $3.5 万的 Model III 能像 Apple 卖 iPhone 那样吗?

所谓 Apple/Tesla 质量高,更多的是消费者对公司品牌主观的心理作用(当然客观上 Apple/Tesla 做的东西质量不差)。

互联网的 90-9-1 Rule 不复存在 (archive)

以前:1% 的用户创造内容,9% 的用户参与互动,90% 的用户光看热闹并不参与互动。现在:参与互动参与创造内容的用户比例上升,因为手机 + 聊天界面的盛行,用户习惯创建/阅读极短的内容。

只是个趋势,但对像我这样的用户绝对是不适用的。我所有的个人社交网络账号已经全部进入“只读模式”很长时间了:)

time 与 attention 的区别 (archive)

再忙的人 10 分钟 20 分钟的时间也是很容易挤出来的,但为什么他们就是不回复你的邮件/不与你喝一杯咖啡/不与你通个电话/不理你?你没有得到他们的 attention。

2015/12/08 第 422 期

Market Maturity (archive)

来自 1997 年的很经典的文章。一类产品的市场从不成熟到成熟经历的不同阶段,用户对产品的期望也不同:肯花大钱买个新奇(即使没啥用),买功能多的,买易上手的,买最便宜的。

为什么在电子邮件领域这么不容易创新 (archive)

很容易设计出美轮美奂的概念性质的电子邮件客户端,难的是实际做出来并符合千奇百怪的用户的高期望。邮件以纯文本传输,格式很古老很古怪,你写的程序总是会漏掉各种边边角角的情况没有处理。

现在的用户其实都比较能理解软件也是人做的,也会出问题;比如某社交网站一时半会上不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人们正经的信息都在邮箱里了,人们对电子邮件相关产品的期望都很高,决不允许出什么差错,要求超级稳定,超级好用,超级安全。

Messaging is just getting started (archive)

聊天信息可以承载很丰富的内容,每条信息本身相当于一个小 app(纯文本的?)。通过聊天/对话/api 集成,聊天信息的内容快速更新迭代,不断创新。

Bill Gates 推荐他在 2015 年读过的好书 (archive)

他总结自己在 2015 年读的书的主题是:how things work(物理,医药,人性等)。原文中的那个视频做得不错。

"Market Rate" is for Lobsters (archive)

跨国公司/远程办公的团队的员工薪资待遇的不同,取决于员工所处的城市的生活成本(市场价)。合理吗?创造的价值一样,就该拿一样的价钱。人不是龙虾;龙虾才看时价。

2015/12/09 第 423 期

Google 员工们在进入创业世界的时候需要知道的事情 (archive)

适用于来自福利好的大公司的螺丝钉式的员工。要学会中午自己出去外面买饭吃;要摒弃“只要代码写出来就肯定有至少几千万人用”的思想;勇于让不完美的代码进入代码库;学会做没技术含量的事情。

Stop pushing the web forward (archive)

吐槽 Web 技术多而杂的文章。Web 技术正朝着模拟 native app 的方向发展(如推送),但怎么做都还是不够 native;逼着他们把浏览器做得极其复杂极其缓慢。

How to stop a DDoS attack (archive)

关于 DDoS 的科普文章。FastMail 之前遭遇 DDoS,并遭攻击方勒索 20 个比特币。他们就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学习了一下 DDoS,在本文中分享给读者们。

独角兽的兴衰 (archive)

来自 Economist 的文章。对当前巨型创业公司名不副实的高估值进行分析。一批公司勇敢地上市,不惧市值小于估值,精神可嘉;而谷歌亚马逊 Facebook 等巨型公司却依然发展迅猛,纷纷颠覆了那些把“颠覆”挂在嘴边的创业公司。

为什么开发 App 是很难的事情 (archive)

文章对比了开发 App 与开发网站。网站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长尾效应被用户发现,App 的世界里没有好的发现机制;用户大部分的时间只花在极少数 app 上,普通人很长时间一般不会去尝试新 app。

There ar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apps that never see the light of day.

2015/12/10 第 424 期

如何招程序员 (archive)

Stack Overflow 创始人 Jeff Atwood 实践了一套招程序员流程:

  1. 在线写几个 HelloWorld 程序;
  2. 看 portfolio;3.cultural fit;
  3. 有策略地电面;
  4. 完成一个实际项目中的实际任务;
  5. 现场做 15 分钟 presentation。

招聘一直都是创业者们很头痛的事情,没有哪种招聘方法是万能的。

CS183C 课堂笔记中提炼出的 16 条经验 (archive)

Greylock 的 Chris McCann 上了 CS183C 的每一堂课,从来这门课的嘉宾们身上学到的经验总结,按主题归类,横向纵向对比,俨然期末考试复习啊。

My Problem With Your Interviews (archive)

作者在 2012 年面试 Facebook 被拒后写的感受。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他只是不喜欢刷题而已,跟所有当今酷炫的大公司的面试的主旋律格格不入。他倒是喜欢动手做实际的项目,自得其乐。

可以参观一下作者的 Stack Overflow 页面,以及他的一些 side proejects。

以前在 Quora 上看过一个阴谋论,大家批判一下(或欣赏一下?):主流公司都有年龄歧视,都喜欢招便宜又够用的年轻人。但你要政治正确啊,你不能公开说应聘者必须 25 岁以下。所以面试主要用不实用的算法题,这对刚刚接受完应试教育的大学生比较有利,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刷掉老战士们。

“怎么我想做的好的 idea 都被别人做了” (archive)

没办法,谁叫这个世界有 70 亿人口呢?你想得到的肯定也有人想得到啊。只好当做命题作文来写了,同一个题目有人能写满分作文,有人能写到离题;有人立意新颖,有人陈腔滥调。创业 idea 与执行力也如此。

为何 WeWork.com 的网页是静态页面 (archive)

走简约实用复古风。仿佛又回到了 90 年代用 perl 生成一堆静态页面的门户网站,只是用的工具更加 fancy 了。

2015/12/11 第 425 期

你儿子是电脑黑客吗 (archive)

分享一篇好玩的 2001 年的老文章(有点过时)。父母通过 10 条征兆判断自己的小孩是不是(正在成为)电脑黑客 -- 青少年 obsessed with "Lunix" 也是成为黑客的征兆?

Recognizing The Breaking Points Of Your Startup's Management Structure (archive)

当小公司发展到大约 8 个人的时候,开始有 hierarchy,加入第一层的管理层级;大约 60 人的时候,加入第二层;大约 400 人时,加入第三层……

Atlassian 的故事 (archive)

硅谷大大小小的公司都用 Jira/Confluence,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名字。2002 年信用卡负债 $1 万在澳洲开始创业,2015 年在美国上市,市值 $58 亿,俩创始人占股份 75.4%。

这篇文章是 2014 年的老文章了,数字有些过时,但披露的情节不错。Atlassian 前 25 号员工加入公司前都是同学或朋友。两个创始人是 co-CEO,也是大学同学,创业是为了不找工作。创业第一年就赚 $1 百万。公司的 5 条核心价值非常不错,尤其是这条 "Build everything with heart and balance"。

Github 的故事 (archive)

2010 年采访了当时创业 2 年的 Github 的 CEO。“ship it now and fix it later”的文化,因为是网站,快速迭代,先上线,出问题了再修复。

不拉风投如何创业?3 个创始人里,俩人边做咨询的工作 1 人有全职工作,大家只能用业余时间做 Github,按每个月盈利程度不断给自己加 Github 这边的工资,直到 Github 这边的工资赶上全职的工资了,就开始全职做 Github 了。

Fast To Produce, Fast To Consume

Snapchat 的特点?产生内容的速度与阅读内容的速度一样快,拍照与读图:)大多数社交类的 app 产生内容的速度都比较慢,比如要打字要编排等;而阅读可以比较快。

2015/12/12 第 426 期

每个程序员都要掌握的技能 (archive)

都要学会如何推销自己,推销自己的项目,推销自己的代码的牛逼之处。这种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反复训练,比如可以在 code review 时跟同事面对面讲解代码,说服他们批准你的代码。

风投的羊群效应 (archive)

四种风投:

  1. 见识短浅,但有自知之明的;
  2. 见识短浅,且自以为是;
  3. 有眼光,且有自信;
  4. 有眼光,但仍认为自己路还很长。

好的创业者要远离第二种,尽量亲近第四种。

创业圈的泰坦尼克号:为何 Fab 会失败 (archive)

Fab 一度估值 $10 亿,比 Facebook 达到 500 万用户的速度要快;最后 $1 千 5 百万卖掉,堪称创业失败的教科书案例。董事会成员各个是人精,凑在一起就是一群饭桶,过分追求扩张速度,直接把公司推进火坑。

从有品位的电商平台,沦落到劣质的 amazon 山寨版,囤积大量货物卖不出;人浮于事,为了未来可能的扩张而招人,结果烧钱太快,只好大裁员;其中一合伙人请公司高管们到家中聚餐,密谋政变搞掉 CEO,但阴谋泄露,该合伙人离开公司;裁掉 2 / 3 的员工,为防止被裁员工暴动,请来保安盯场。

CEO 最后发布罪己诏,列举自己的所有失误,还算有自知之明,但为时已晚,泰坦尼克号已经撞冰山了,无药可救了。

Why Mailbox died (archive)

Mailbox 是有微创新的,swipe to archive 已被所有其他邮件客户端成功抄袭。让个人用户掏钱比让企业用户掏钱难得多。邮件客户端的创业剩下的出路就是被收购,然后产品下线(或美其名曰被整合)。如此说来,mailbox 不算失败。

Let’s not let fear defeat our values (archive)

政治正确的文章。继 Mark Zuckerberg 发声支持穆斯林后,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以第一代移民 + 美国梦实现者身份现身说法。美国需要兼容并包接受各种移民,美国给移民们开启各种机会的大门。相信接下来各大硅谷名人也会纷纷表态。

2015/12/13 第 427 期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最好的商业模式 (archive)

就是每个月订阅收费的模式:尽管经济不景气新用户不多,而且老用户也有一些会取消订阅,但至少每个月都能保证有一些收入。

内容营销手册 (archive)

来自 Y Combinator 毕业班的创业公司 Priceonomics 结合自己的经验,写的极其详尽的内容营销教程。写什么内容,怎么让科技媒体小编报道,怎么利用社交网络传播,怎么招聘全职写手等。

这篇“文章”很长(其实是一本书),但(不用)一下午肯定是能读完的,很受用。最近跟一些在创业的工程师朋友交流,都纷纷表示他们花时间最多的不是编程,而是想方设法宣传自己做的东西-这是最难的部分,最需要花时间学习/摸索/实践的部分。

Stop building features, start building brands (archive)

在上线产品功能前的几个月里,把社交账号设立好,定时更新内容,争取一些种子用户,与他们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初步建立你的产品的品牌。

在 Google 工作最不好的部分是什么 (archive)

Quora 上很热门的 Google 前员工吐槽贴。政治斗争,招厉害的人来做螺丝钉(overqualified),每个产品都得假设一上线就有百千万用户量(往往浪费时间过度优化,实际上没那么多用户)。

还有一个吐槽的是写的代码 80% 是复制粘贴而成的模版代码,很多人(不得已)过度依赖公司里 API / infrastructure,在公司呆的时间越长,越离不开公司,因为离开 Google 的环境就不会写代码了。

把 Google 换成一切员工数一万以上的巨型互联网公司(往往是年年被评为“毕业生最想去的公司”),都可以适用。工作多年后,大家都很心知肚明,一个公司的市值与公司底层员工的个人能力其实关系不大,但很多人仍误以为“公司牛,我就牛”。

2015/12/14 第 428 期

Building Products with a Community in Mind (archive)

作者根据她在 Sosh,Quora 与 Stripe 的工作经验写的文章。要做用户参与度高的产品,得先了解目标用户是如何与其他人互动的,尤其是重度用户(whale users)。

部落冲突游戏是如何一天赚 $500 万的 (archive)

每天赚 $500 万;每天花 $100 万做宣传。最初只在加拿大一个国家上线试水。部落冲突让玩家上瘾(hooked)的简单的 core loop:采矿 -> 修建筑/造兵 -> 再采矿。

“欲取之必先予之”的产品设计 (archive)

Reciprocity Principle:产品往往要向用户索取各自信息(邮件,电话)或者各种权限(推送,通讯录),在此之前,得让用户看到产品的价值/赢取用户信任/让用户先尝到甜头。

90:9:1 – 科技圈里的奇怪的比例 (archive)

这个比例就是所谓的互联网 1% rule:1% 用户贡献内容,9% 参与互动,90% 只读。本文观察到这个比例也适用于产品的市场份额,比如桌面操作系统(Win:Mac:其他),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iOS:Win),搜索引擎(Google:Bing:其他)等。

不是所有产品类别的市场份额都符合这个比例的。

New Relic 的成长之路 (archive)

与大多数在某领域做得不错的公司一样,New Relic 也不是最早做 APM 的。他们一开始只针对用 Ruby on Rails 写的 app,经营好这个小社区,稳步发展,在创业 6 年后上市。

2015/12/15 第 429 期

电话面试程序员的 5 个必要问题 (archive)

Steve Yegge 还在 Amazon 工作的时候(2004 年)写的长文,有理论,有实例,风趣幽默(尤其最后一部分的“快速拒人”征兆合集),值得细细品味。

我:“学过操作系统吗?”他们:“学过,但年代久远,忘了,呵呵。”我:“多久以前的事了?”他们:“2 年前……”

我:“用啥文本编辑工具写代码。”他们:“Visual Studio“我:“在 Unix 上呢?”他们:“vi”。我:“用过 vim 吗?”他们:“没,我只用 vi……”

当面试官在 onsite 的时候面试一个很差劲的 candidate 的时候,就要思考:如何在电话面试中识别出这种差的 candidate,不要让他们前进到 onsite 这一步 --到了 onsite 就意味着要浪费好几个同事每人一小时的时间(乘以时薪,不便宜;并且每人少干了一小时有意义的工作)

Managers, Developers, and the In Between (archive)

普遍大家都是认为程序员转做管理才算是晋升(除了少数很酷的公司/少数有实力的人真心不这么认为外)。文章也没提出什么解决办法,但里面的讨论挺不错的。

网红现实中并不(都)那么风光 (archive)

“你在 Instagram 上都有 9 万粉丝了,为什么还在餐厅做服务员?”网红领域的中产阶级(有点红,但不是最红)跟现实生活中的中产阶级一样,赚得没别人想象的多:)

难道网红们得像以前的艺术家(梵高?)那样,死了后作品(自拍?)才能真正出名吗?

Your Best Work (archive)

吐槽开放办公环境的文章。为什么自以为很酷的公司都采用开放办公环境?除了促进同事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等 bullshit 以外(做决定的领导整天都在隔音效果好的会议室开会),恐怕还要归咎于高房价。

免费游戏中的 whales (archive)

IT 公司语境下,whales 指重度用户(比如当大部分用户免费用产品,少部分重度用户花大钱支撑了公司大部分收入)。互联网/游戏都是遵循 power law 的。

2015/12/16 第 430 期

展望 2016 年,产品经理在走廊上都应该聊些什么(才显得有水平) (archive)

昔日微软 Windows 部门的老大 Steven Sinofsky 为产品经理们支招,点评各种科技圈热点(或未来的热点)。

The best product manager or product leader discussions to have in 2016:

Invest in Deep Learning

Bet on Mobile OS

Ride the Mobile/ARM Ecosystem Wave

Compute, Not Just View, on Mobile

Go with Public Cloud

Choose Platforms Carefully

Track Computer Science

Avoid the Bridge

Create“The Plan”with Quality In Mind

(猜测)Product Hunt 如何运作的 (archive)

一个产品到底是如何被提交到 Product Hunt 并出现在首页的?本文试图通过各种蛛丝马迹逆向工程 Product Hunt 实际上并不透明的工作原理。

Move Fast and Fix Things (archive)

来自 Github 的非常精彩的清除 technical debt 的案例。用 5 天 part-time 的工作,成功重构 Github 的 merge 代码(Pull Request 页面那个 merge 按钮的功能)。

重点看他们如何研究可能的解决方案,如何小心翼翼,如何用来自 production 的少量请求对比新旧代码在功能与性能上的异同。他们在 infrastructure 上的长期投资让诸如此类的代码重构/实验变得(相对)轻松愉快。Github 一天能部署网站(github.com)代码 60 次之多。

来自社交网络的心理健康问题 (archive)

社交网络上,每个人都把自己生活中最精彩的 1% 呈现出来;但你却误以为他们 100% 的生活都是那么精彩;你嫉妒,你焦虑,你沮丧。心理医生给你开的医嘱:删掉 Facebook(或其他社交)账号。

"Stalk acquaintances and compare your life to theirs, and bang, here comes depression."

Yahoo 真正的问题不在 CEO 身上 (archive)

“2015 年,人们想要新的摇滚巨星;然而,20 岁高龄的 Yahoo 就像已经变老(如果还活着的话)并且严重发福了的猫王。”

本文是用来反击最近很红的来自 SpringOwl Asset Management LLC 的 99 页幻灯片;该幻灯片阐述了他们认为的雅虎应该怎么做才能重振雄风:开除 9000 个员工(现有员工 1.1 万),停止提供免费伙食,换 CEO,引入战略伙伴来帮 Yahoo 处理阿里巴巴与雅虎日本的股份。

2015/12/17 第 431 期

如何拒绝微软开出的 $30 万然后全职创办 Github (archive)

写得很有血有肉的故事。29 岁那年,他业余时间做 GitHub;白天的那份工作的公司被微软收购了,只要呆满 3 年就给 $30 万。后来的事情都是历史了。

在酒吧里将自己的小项目 Grit 给半生不熟的人看,那人兴奋,一起做;第二天,写下 GitHub 的第一行代码。在某个下雨天,俩人吃着越南春卷讨论未来 GitHub 的定价模型。经过 3 个月的业余时间(晚上+周末)的开发,上线 beta 版,没有风投,没有 TechCrunch 报道,就这么“简单”。

成为更好的程序员的唯一方式是不编程 (archive)

文中摘录了著名程序员(兼世界首富)Bill Gates 接受采访的片段。职业生涯前几年基本决定了你这辈子是不是好程序员了;接下来要再有所提高,就只能发展其他非编程方面的技能了(产品,沟通,管理等)。

参考 Marissa Mayer 生平。

面向个人用户的软件/线上服务如何赚钱 (archive)

2014 年的老文章。面向个人用户的软件要赚钱一般两种途径:

  1. 卖硬件(与软件配套的,比如 fiftythree 卖笔),直接卖给用户;
  2. 卖广告,最终用户不贡献钱,但贡献自己的时间与注意力来被迫看广告(大部分人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也是钱)。

老百姓可以想象生产一个实体的东西(硬件)需要包装运输等各种成本,也可以大概想象一个 app 复制 100 万份几乎是 0 成本;老百姓愿意掏钱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的东西,但不愿意掏钱买“几乎 0 成本就能大批量拷贝”的软件。

面向企业的软件/线上服务(SaaS)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公司)收钱,而且作为最终用户的公司也乐于交这个钱。而那些 consumer facing 的公司直接跟个人用户收钱的,普遍都蛮挣扎的(Evernote/Dropbox 等)。

Clippy’s Revenge (archive)

一篇不错的概述聊天 app 发展前景以及以聊天 app 为平台的创业 idea 的文章。同一个聊天界面,背后可以是全自动机器人回复(低成本),机器人+人类半自动回复(中成本),人类全手动回复(高成本)

Rdio 为什么会失败 (archive)

Rdio 是由 Skype 创始人在 2010 年创办的,一直活在 Spotify 阴影下。Rdio 对市场营销一直不上心;线上音乐服务盈利的大头都让给了唱片公司,利润太薄,只能拼用户量;用户量再上不去,就挂了。

以前推荐过『You’ve Only Got One Shot At Building A Consumer Unicorn』:连续创业者不太可能在 consumer facing 的产品上连续取得大成功,运气太重要了。

2015/12/18 第 432 期

为何我们如此沉迷于手机 (archive)

来自已下线的 Secret 的创始人的良心文章。最稀缺的资源是人的注意力;开发者们都想尽一切办法打断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利用消息推送来争去手机用户的注意力,就像卖毒品一样,力求让人上瘾。

10x Not 10% (archive)

选择提高 10% 收益的项目(风险小)?还是选择提高 10 倍的项目(风险大)?大公司往往倾向短期内不亏钱不失败的决定。柯达的工程师在 70 年代发明了数码相机,但担心销售数码相机会影响他们公司胶卷的销量,不卖数码相机。

Microservices at Spotify (archive)

要在庞大的团队里很好地支持 microservice,必须要有良好的文档以及方便的 service discovery 的工具,不然团队里有人就不知道重用已有的 service,就会重复造相同的轮子。

为什么要有 Python 3 (archive)

Python 3 在 unicode/str/bytes 上并不向后兼容 Python 2。因为 Python 是 1989 年 12 月份开始开发的,而 unicode 标准是 1991 年 10 月才出来的。

对 unicode 支持不是很好的 Python 在 21 世纪后开始走红;当 Python 3 完工的时候,大量 Python 2 代码木已成舟,难以移植到 Python 3。如果你有上百万行的 Python 2.7 代码,升级到 Python 3 绝对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面试程序员的方法 (archive)

作者面试 JavaScript 程序员的时候,让 candidate 在 1 小时内用电脑写出一个扫雷游戏,可以使用一切工具文档,写完程序再讲话(除非结对编程,很少人边写程序边自言自语吧)。此面试方法不错!

2015/12/19 第 433 期

早期员工也很难从公司的 IPO 赚到大钱 (archive)

案例:他加入 Box 的时候公司有 50 个员工,年薪 $9.5 万,股票 21000 股(大概 0.017%);后来 Box 发展到 1000 多人,上市了;发行价每股 $14,最高 $23。

创业公司失败,领低薪(又一直被忘了涨薪水的)早期员工受到的冲击最大;公司上市但在市场表现不佳,早期员工也赚不到什么。除非公司上市并且在上市后市值不断翻倍。

在大公司与创业公司工作的对比 (archive)

作者是底层系统工程师,以自己在创业公司/Google/微软的工作经历及见闻,反驳以下论断:到创业公司工作比较容易赚钱,创业公司的工作比较有意思以及学东西比较快。

这篇文章在 Hacker News 上引起了热烈讨论(主要讨论工资。)。从赚钱角度讲,到大公司会比较好,稳定高收入,这点我同意;文中讲的大公司里的工作比较有意思/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主要还是取决于做什么,如果是底层系统的开发(尤其偏学术性质的),确实是到大公司比较好(一般情况下)。

管理你的时间,保护你的 make time (archive)

文中提出的一周管理时间的方法很好:周一刚从周末恢复过来,做点不是那么急的工作;周二周三精力最旺盛,集中火力做开发;周四开始懈怠,会议就尽量安排在这天;周五最懈怠,投资时间在不急的事上,做计划,维护人际关系等。

这篇文章算是对 Paul Graham 的经典文章 "Maker's schedule, Manager's schedule" 的扩展。Manager 的时间是按小时/半小时安排会议的,一天内多次 context switch;Maker 需要完整的几个钟头甚至完整的一天才能顺利写一段代码。Makers 要学会保护自己的 make time。

几个月前我开始实践 no meeting Thursday,在 calendar 上把周四一整天标注为 "maker's schedule"。最近我更变本加厉把周二下午以及周五下午都标注成"maker's schedule",把所有 meeting 都安排在周一与周三。一周下来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16 mobile theses (archive)

a16z 的 Benedict Evans 把他一年来比较出彩的博文串起来分了 16 个主题,描述了手机/汽车/手表/电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A challenge to startups (archive)

现在创业比以前容易多了,开源软件/SaaS/各种创业导师/多种融资手段。作者的公司每年把 12 月份的盈利捐献给开源软件。他让创业圈同行思考一下:自己能为创业同仁们做点什么贡献,让创业更容易点。饮水思源。

开源软件确实让创业变得容易,主要是省钱 -- 但如果你认为你的时间是有价值的,用开源软件未必真的省钱,比如用低质量的免费开源软件但每个月得花数个小时运维 vs 用高质量付费软件然后几乎不用花时间运维。

2015/12/20 第 434 期

Progressive Versioning (archive)

如今比较流行用 Semantic Versioning:MAJOR.MINOR.PATCH,而文章提出了 Progressive Versioning:MAJOR.MINOR.PROGRESS。

为什么要给软件加版本号?对内,开发团队里的人方便指代、沟通;对外,营销的需要(想一下 Windows 版本号的变迁)。文中提出的 Progressive Versioning 与 Semantic Versioning 有什么不同?前者重在将来时,向下一个 milestone 前进;后者重在完成时,已经修复了 bug、已经完成一个新功能。

从 Product Hunt 的成功学到的经验 (archive)

主要是沉得住气,慢速发展,重在内容的质量。只允许少数有水平的用户(优秀开发者、风投)有发帖的权力,帮助开发者们成功,最初的 2000 个用户是通过邮件与打电话一个一个拉过来的。

How Facebook Keeps Scaling Its Culture (archive)

如今拥有 12000 个员工的 Facebook 做事的方式不再是以前『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现在是『Move fast, but don't break things』。

抱歉,创业公司的第 100 号员工,你的股票没法让你致富 (archive)

风投 Hunter Walk 认为,创业公司的股票能让你致富,除非

  1. 你是创始人;或
  2. 市值 $100 亿以上;或
  3. 极少的融资,但卖了 $5 亿以上;或
  4. 上市前以 VP 级别加入公司。

他自己 2003 年加入 Google,这么一个以数据为豪的公司只告诉他拥有几股的股票,并没告诉他占股百分比,价格如何。那么上市后该什么时候卖掉公司股票?卖多少?你没法在价格最高的时候卖掉,又不甘心卖得太便宜。他的做法是,每年都卖固定金额的股份,每年卖掉的股数不同。

SoundCloud 实践 BFF pattern (archive)

BFF 指的是 Backends for Frontends。不同的前端(iOS,Android,Web 等)对后台的需求各不同(不同信息量,不同格式,不同的 sla),所以不同前端各有一个后台提供 api,而不是共用同一后台。

2015/12/21 第 435 期

你怎么知道你的产品达到了 Product/Market Fit (archive)

Repeatability,开始有回头客了;Findability,能比较容易地在特定的人群中发展新用户;Scaleability,这个特定的群体还蛮多人的(市场大)。

研究 Atlassian 各产品的 User Onboarding (archive)

文章研究了 Atlassian 4 个主要产品在用户刚完成注册后的用户体验,发现其实也没啥特别的;只要产品本身简单好用,根本不用别出心裁去弄 User Onboarding。

一般的 SaaS 公司花在销售与营销的钱占盈利的 50%~100%。但 Atlassian 却只占 12%~20%。产品直观好用,就不用招那么多销售、营销人员来跟(潜在)用户瞎解释一通。

从 Zappos CEO 一年的时间安排里学到的东西 (archive)

Tony Hsieh 算是很成功的 CEO 了。他每天都记录自己在各种事情上花的时间。每天工作 12.5 小时,35% 的时间用来处理邮件,24% 的时间用来开会,每天步行 8.4 公里。

把昨天收到的电子邮件当做今天的 TODO list,理论上每天都是要做到收件箱内 0 邮件,但实际操作起来不容易。即使没有时间进行详尽回复,也要简单地回一下『got it』,这样能让发邮件过来的员工们知道 CEO 有读邮件,鼓励他们继续直接与领导邮件沟通。

早期创业公司的年轻创始人如何招到有经验的大牛 (deleted)

Quora CEO 亲自回答了这个问题。答案是,很难。除非

  1. 让他们做 co-founder;
  2. 自力更生把公司发展到很不错了,再招高级人才。

2008 年,当年 24 岁的 Mark Zuckerberg 招到 39 岁的 Sheryl Sandberg 做 COO 的时候,Facebook 已经发展了 4 年,估值 $150 亿。当然,如果只是招一个高级工程师,也不用发展到估值 $150 亿,但至少也得有点名气、付得出工资。

Niche to Win, Baby (archive)

为了与大公司做的毫无区分度的卖得很便宜的大众产品区分开,小创业公司一开始的产品最好针对非常非常特定的人群(niche),然后做到极致。

『Don’t Go Big or Go Home. Go Small at first, then Iterate, Dominate, & WIN.』

『In fact, your product can be far inferior, far more expensive, far more profitable than a big competitor’s product designed for a much bigger, more un-differentiated audience, & crappy un-targeted marketing.』

2015/12/22 第 436 期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rchive)

文章列出了优秀的工程团队做事的一些原则。一个人写代码很容易,但拉扯一支几十人上百人的团队 commit 代码到同一个 repo 是很需要一些准则的。文章讲得很 high level,但大体是不错的。

迪士尼帝国之原力觉醒 (archive)

以电影为中心,围绕电影发展周边产业(主题公园、玩具、出版物、电视等)。这 10 年来,收购 Pixar、Marvel 与 Lucasfilm,买断了所有人的童年梦想。完成这一系列布局后,从此娱乐江湖中无人能敌。

$40 亿收购 Lucasfilm(代表作 Star Wars 与印第安纳琼斯);由于 Lucasfilm 是 George Lucas 100% 控股的,所以老爷子一个人可以把所有钱装进口袋(但要交很多税)。但迪士尼也算是捡到大便宜,Star Wars 就一摇钱树,原力觉醒上映没几天票房就 $5.29 亿。

为何 Facebook 的视频播放迁移到 HTML5 (archive)

他们以前是用 Flash,现在大势所趋迁移到 HTML5,方便开发(不用再编译代码、使用标准 web 技术),方便测试。但也有不少坑,要对付浏览器的 bug,要支持老旧的浏览器,视频加载比较慢等,看他们如何一一解决。

Yesterbox (archive)

Zapps CEO Tony Hsieh 处理繁多电子邮件的技术:把昨天的电子邮件当成今天的 todo list;力争把昨天让 inbox 里未读的昨天的邮件数为 0;尽量自律,不要看今天的邮件。

这种只处理昨天的邮件的方法,让你起床后就知道今天有多少封邮件需要处理,有个限度。不然邮件就是一个流,把到今天某个时刻为止的邮件处理完了,1 个小时后又有几封新的需要处理,那是要马上处理还是不处理?

2015/12/23 第 437 期

让我们一起继续建设 Product Hunt (archive)

这是一篇 Product Hunt 创始人 Ryan Hoover 写的危机处理的公关文章,试图解释 Product Hunt 首页的那些产品是怎么上首页的,试图摆出一种开放的共建美好社区的姿态。他尽力了。

本文第一句话『Last week was difficult.』,为啥?因为上周有人发文猜测 Product Hunt 如何运作的(颇有职责这个社区偏爱特权阶级、暗箱操作、首页产品来路不明);紧接着有人在 Hacker News 上召集大家一起建设一个 Product Hunt 替代品;最后,Product Hunt 替代品 openhunt.co 在 Product Hunt 上线(专门去踢馆的?)。

Hacker News 上普遍认为本文是一篇苍白无力的失败的公关文章;有些人情绪很大对创始人进行人身攻击(因为自己的产品没上 Product Hunt 首页?);有人认为 Product Hunt 将是下一个 Digg;大家普遍不爽这种社区内有特权阶级的事情(少数人有权利发文直通首页)。

Product Hunt 是谁的 Product Hunt?谁是真的用户?创业者们希望有个地方能宣传自己的产品;路人们希望有个地方能欣赏好的产品顺便得到灵感;风投们希望尽快扩张(Product Hunt 已经俨然是一个门户网站了,内容多样化)。或许,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他们没有融资,没有风投的钱,没有那么多的关注,没有那么多嘈杂的声音,两个人住地下室天天吃方便面,但经营了几年让一部分人真心热爱的优质社区。

The Curation Conundrum (archive)

本文对新闻聚合 app(或多或少都有些人工推荐文章的功能)进行讨论。靠人工推荐的文章质量会比较高点,他搭配使用 Pocket、Nuzzel 以及几个优质的推荐文章的博客,现在很少直奔传统大媒体的网站看文章。

这是由 CB Insights 的那篇新闻聚合 app 的兴衰引发的讨论。

创业前合伙人之间需要达成什么样的共识 (archive)

文章里准备的那些问题挺不错的,在创业前,几个合伙人一起回答一下,看看想法差别多大。合伙人的选择就跟选择婚姻伴侣一样,相处时间会很长;若分手,十有八九伴随着痛苦与挣扎。

Get Out Of The Way (archive)

Path 的创始人讲述他们创业初期如何通过研究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而改版 app,突破用户增长瓶颈的,新版 app 瞬间比旧版 app 的日活增了 50 倍。用户都很调皮,都不按照你原先设想的那样用你的产品:)

上线第一年主要能分享照片,日活稳定在 1 万人再也上不去了;他们后来发现用户分享各种截图(唱片封面、做笔记的 app、跑步的地图等),截图的内容才是用户真正想分享的东西(音乐、日志、健康等);于是大改版,拓展可分享的类别,日活瞬间 50 万,从此一直增长。

做好产品页面的 Social Proof (archive)

就像街头艺人摆摊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往小盘里放点钱看起来好像已经有人打赏了一样,产品页面也都要放一些 social proof(用户采访、多人点赞等)显得似乎你的产品已经得到别人认可了。

Social Proof 主要是要让网站访问者产生共鸣、觉得真实可信。放一堆明星、名人效果往往不好。本文里提到一个很诡异的技巧:营销博文不要显示发文的日期 -- 要不然一篇 2008 年发的文章只有 2 个人点赞,别人一眼就看出你很不红啊;干脆就别显示日期了。

2015/12/24 第 438 期

Mattermark 两周年总结 (archive)

这是 2015 年 6 月份给投资人的 update。当时他们在银行里有 $560 万现金,预计 2016 年 5 月烧完所有钱;准备 2016 年 Q1 新一轮融资。结论:形势一片大好 …… hmm …… -- 2016 年快到了,拭目以待。

一个昔日独角兽风光不再、员工受到巨大冲击的案例 (archive)

这是 Good Technology 的故事。员工们某天早上,突然发现公司已经贱价卖给了 BlackBerry,不久前还是独角兽还信誓旦旦要上市(甚至连上市前路演的宣传片都录制好了)。

在曾经的高估值之下,不少员工因为『股票纸面上获利』而交了 6 位数的税。在公司贱价卖了后,员工的 common stock 每股 $0.44(低于 1 年前的 $4.32),而公司投资人的 preferred stock 却还值 $3 块多 -- 高管与投资人先把钱拿出来(保证不亏的那种),剩下的再给员工。

startup 创始人不应该平分股权 (archive)

平等未必公平。取决于贡献大小与市场(比如 CEO 工资往往比 CTO 高很多)。文章给出了一个有趣的(我觉得不完全合理)股权分配的公式。

关于创始人的定义:公司太小,小到发不出工资(还没融资、还没赚钱),那你就是创始人。如果你上班第一天就领工资,那就不算创始人。

关于股权分配的问题,投资人、创业者们分成不同学派:有人倡导平分股权,有人倡导不要平分,有人倡导必须要有一个人独大,每种学派似乎都有道理(似乎也都没道理)。

创业公司员工股权的真相 (archive)

  1. 回头看,当然容易知道啥时候卖股票最好;往前看,难;
  2. 大部分创业公司的股权终是废纸一张;
  3. 公司想收回你的股权就能收回你的股权;
  4. 只有创始人(和投资人)才能赚到钱。

股权对于创业公司的作用是?可以用来压低员工的工资:给你很多股票(还没价值的),但要你拿超低现金的工资。不知道有没有人试试看这招:不要股票,把股票在当前公司估值下的价值(尤其是那些动不动估值 $10 亿的那些公司)换成工资,看公司干不干?

文章以 family guy 的情节开篇进行类比。我前几年也喜欢看 family guy:)这部片的缔造者 Seth MacFarlane 有个神奇的经历:2001 年 9 月 11 日,旅行社给了他错的航班时间,他错过了从东部回洛杉矶的航班,就只晚了 10 分钟,登机门已关;15 分钟后,该航班被劫持;后来撞上了世贸大厦。

怎样做好 1:1s (archive)

上下级定期 1 对 1 的 meeting 是很有必要的,目的在于:

  1. 增加彼此信任;
  2. 有个完整的时间 & 私密的空间讨论平时难以启齿的事情;
  3. 讨论职业规划;
  4. 心理健康、士气;
  5. 讨论公司产品走向

2015/12/25 第 439 期

微软在早年 Windows 上预装空当接龙/扫雷等游戏的目的 (archive)

就是要教育/训练当时习惯了敲命令行而不熟悉鼠标的人们,如何进行“点击”/“拖拽”等操作。不料这些游戏竟成为白领工作者工作时候消磨时间的利器,会上瘾的。

如何在科技圈中致富 (archive)

神秘网红 Startup L. Jackson(至今还不知道他真实身份)的话糙理不糙的针砭时弊的犀利文。如何致富?老老实实加入已经赚大钱的上市公司,3、5 年升职一次,60 岁退休,到时已富了。简言之,Google。

文章中有一些扯淡的部分(读者们别太较真,他现实中应该是牛人,可能是某明星风投,只是不以真名示人),但很多人应该同意这个观点:不要把发财当作加入创业公司的唯一目的;要想好自己想从这份 startup 的工作里得到哪些(非钱的)东西。

采访电子表格之父 Dan Bricklin (archive)

当年他做的电子表格软件 VisiCalc 成为人们购买个人电脑(Apple II)的理由。VisiCalc 的原型是 1978 年他在哈佛商学院读书为了写作业而做的,那份作业震惊了教授与同学们,那种“海量”计算做出的深度分析绝非当时依赖手动计算的平民百姓们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如何招到曾经与你共事过的优秀人才 (archive)

Marc Andreessen 在 2007 年写的博文,讲了要看 candidate 的哪些品质以及招聘的流程应该怎么弄。

当 IBM 统治全球的时代,据说很多公司不愿招只在 IBM 工作过的人;那些人被这种顶级大公司的各种福利各种便利各种光环给宠坏了,实际上人本身并没那么好;往往这些人只活在童话故事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应该让他们出去失败几次,接受一下挫折教育,然后再招他们。后来 IBM 不统治全球了,微软统治全球;再后来变成了 Google;以后还有其他新的这样的公司这样的人出现。

Do the Right Thing (archive)

管理人员如何才能做“正确的决定”?

  1. 向以前一起工作过的做了对的事情的管理人员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
  2. 把以前一起共事过的做了错的事情的管理人员当做反例。

2015/12/26 第 440 期

How the Services team uses GitHub (archive)

GitHub 内部的非工程师使用 GitHub 的案例。使用 GitHub 其实不用需要学 git,公司里的非工程师们也能很快上手 GitHub 这种团队协作工具。

最近我们几个工程师教会了 PR team 的人使用 GitHub 写公司博客(在一个 repo 里放 markdown 文件),这样可以发 pull request,然后相关人员进行 "code review"(阅读博文的草稿,给出修改建议),能 At 相关人员进来讨论,commit 后能保留修改历史。还能使用 issues 头脑风暴未来要发的博文的主题。一切操作都在 GitHub Enterprise 里进行(纯浏览器操作)。

12 Fractured Apps (archive)

通过实例讲解利用 docker 部署代码的流程。

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接触工作中的 Toxic People (archive)

讲了工作中的 10 种不靠谱的同事(比如,爱传八卦的,嫉妒心强的,自大的),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并避免跟他们接触。以前有看过不少不错的同事因为接触了如此般 Toxic People 而被 fire。

How to Time Travel (archive)

Airbnb 创始人/ceo Brian Chesky 写的文章。小时候一年上学 200 多天,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长大后对这每年 200 多天的记忆很淡,但对每次旅游都记得很清楚。让时间过得慢,就得多去旅游。

多去旅游,就得住 Airbnb,这是一篇不错的软文。"Repetition doesn’t create memories. New experiences do. Our perception of time is really driven by our perception of the unfamiliar, vivid and new."

What RESTful actually means (archive)

本文概述了 Roy T. Fielding 的博士论文(2000 年)-- 该博士论文即是 REST API 的起源。看看根正苗红的 REST API 应该具有哪些属性。

不知道有没有专门的博客(或视频频道)专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缩写经典学术论文的?比如“3 分钟读懂 1988 年 SIGMOD 的 RAID 论文”之类的。有点像谷阿莫 X 分钟看完某某电影/某某电视剧一样:)

2015/12/27 第 441 期

The Bezos Effect (archive)

Washington Post 在被 Jeff Bezos 以个人名义买下两年后,网站访问量几乎增了 3 倍,一举超过纽约时报。Jeff Bezos 引入了运作网站的经验,改善用户体验。

Jeff Bezos 每两周与 Washington Post 的高层电话会议一小时,经常默默地将抱怨 Washington Post 的读者来信转发给 Washington Post 的管理人员(对了,Jeff Bezos 的电子信箱是:[email protected])。

为什么你不应该在 Codecademy 上学编程 (archive)

Codecademy 是在线学编程的网站,速成的那种。不是说背了一些编程语言的语法,就叫做会编程了。学会了写字并不代表能写出好文章。

这一波科技泡沫下,出现各种形式的编程速成班(线上的/线下的)。专业程序员是不相信编程可以速成的,1 万小时的训练至少是要的;而对于其他火坑专业想转行做程序员的人,速成班倒是一个福音/一个救命稻草;“什么都不缺就缺程序员”的创业公司招不到人,也需要大批劳动力,速成班出身的“程序员”似乎是不错的选择(便宜)。

Entertainment Unicorns (archive)

娱乐界的独角兽:单张唱片/一部电影/一本书的销售(票房)打破纪录。作品的分发渠道多了(同一电影可以在影院以及多个不同网站观看),人们的从众心理(社交网络时代),催生一批娱乐界的独角兽。

"Only a few people want to be alone, the rest want to belong. No one wants to feel left out."

如何在一天内完整地读完一本书 (archive)

做一下简单计算:一本书 X 个单词,你阅读速度是每分钟 Y 个单词。主要还是找一个完整的时间,摒除一切干扰,专心阅读,一天读一本书还是有可能的。

Mark Zuckerberg 所谓的两周读一本书是这样的:两周读一次,一次读 1、2 天(周末),一次读完一本书 -- 忘了在哪里看到这个典故的,可能在他的某次 town hall?Drew Houston 也有类似的习惯,用完整的周末时间读一堆的书。

为何成功人士普遍喜欢阅读?是成功了才爱阅读?还是阅读了才成功?

为何任何东西都得有个 URL (archive)

比如团队里做的每个重要决定都有一个 URL 指向相关文档,便于在团队里分享(通过邮件/聊天工具/口头分享 go link?),以后开会/写文档,一有指代的地方,只要给出相应的 URL。

再比如公司里 microservices 中的每个小 service 都提供标准化的 URL,人类或者其他程序可以通过这样的标准化的 url 查询一些 meta data(计算资源使用情况/正常运行否/QPS 等)--这种 service 里标准的 URL 在 Google 以及所有 Google 前员工创办的公司里都很盛行(就像 go link 一样)。

2015/12/28 第 442 期

线上媒体卖广告只能是权宜之计 (archive)

线上媒体卖广告不好:为赚广告费,就得优化点击量(而不是阅读体验);为优化点击量,小编们就得搞出非原创的低俗内容骗点击率;在贵网站做广告的公司是财神爷,小编们写文章不能公允,有倾向性。

那不卖广告,线上媒体如何赚钱如何可持续发展地运营下去?本文鼓吹订阅模式,就像人们在线下订阅报纸/给有线电视交月费/每月交手机费一样 -- 问题是,大部分线上媒体不是纽约时报,没有高素质的编辑,没有高质量内容,读者们根本不会掏钱。

为何创建 Yelp Elite Squad (archive)

Yelp 创业初期面临一个问题:用户凭什么要到你网站真诚客观地点评某个餐厅?互联网 90:9:1 定律,生成内容的永远是极少数超级用户,得照顾好这些超级用户。于是,Yelp Elite Squad 就诞生了。

你总能找到愤怒的员工匿名吐槽前雇主 (archive)

讲了一种现象:科技媒体揭秘某个公司这个那个的时候,总喜欢“引用”匿名(前)员工愤怒的言论(谁知道这是引用还是杜撰)。文章呼吁大家要有担当,为自己言论负责,尽量实名爆料。

Automate to save mental energy, not time (archive)

花 60 分钟写了个每次运行可节省 2 分钟的自动化脚本,但该脚本使用频率极低,还有必要“浪费”这时间写自动化脚本吗?从节省时间上看,没太大好处;但相比手动操作还是有好处的:手动操作会忘了,会敲错命令,有心理负担要惦记着这事儿。

使用 AWS 应该避免犯这几个常见错误 (archive)

文章作者是搞 AWS 咨询的。他们见识过许多 AWS 帐号的使用情况,总结归纳了 5 个常见的错误。最有共鸣的当属没有充分利用每台虚拟机的计算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015/12/29 第 443 期

给想投身创业公司的年轻程序员的一封信 (archive)

作者是 Twitter 早期员工,现在是天使投资人。2013 年的文章,相当中肯的分析。(大部分)创业公司并非真是颠覆这个颠覆那个的;创业公司只是与大一些的公司平行的系统,其实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A startup job is the new office job. Startup culture is the new corporate culture."

做网站开发的 Freelancer 不好的地方 (archive)

做 freelancer 看上去是自己做老板,其实每个客户都是你的老板,都对你指手画脚的。在公司工作如果你病了,可以请病假,还有钱拿;但做 freelancer,病了干不了活,就没钱拿。

Jack Dorsey 是如何同时管理 Twitter 与 Square 的 (archive)

工作日每天工作 18 小时,清晨在 Twitter 与 Square 之间的 Blue Bottle 买咖啡,早上在 Twitter 工作,下午在 Square。在俩公司都没有办公桌,一天到晚开会,严格的会议计划,时间一到立刻离开。

How to actually ship software that actually works (archive)

这篇文章适合给那些想自己动手编程做 side project 但迟迟没做出任何东西的人看。作者是 Zepto.js 的开发者,他以前做咨询的时候收费一小时 $800。

不要过度追求酷炫的新语言,新框架,新技术,你会什么就用什么;不要引入太多复杂度(比如那些 JavaScript 的 MVC 框架,或者用 less/sass 而非简单粗暴的 css)。只是 side project 而已,你的目标是 get things done,代码太丑/架构不 scalable 一开始都不是问题。

为何不用担心大公司会“窃取”你的绝世创业 idea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你的创业 idea 是值得做的,少自作多情了。而且大公司并非拥有无限资源(人力+财力),再加上内部各山头的政治斗争,中层干部只求升职加薪安安稳稳,底层年轻员工空有理想但说话没分量。

直到形势已经明朗,连平庸的人都能看出某创业公司做的东西有那么一点价值了,大公司才有可能跟进(或自己做,或收购,都得先打赢内部战争力排众议磨磨蹭蹭后才开工)。大公司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一下子就能击垮创业公司?未必。Google 有 5 万多员工,Dropbox 可能也就 2 千人;但 Google 的 5 万人里未必就有 2 千人在做 Google Drive。

2015/12/30 第 444 期

风险投资是如何运作的 (archive)

来自哈佛商业评论的很不错的科普文章。讨论了风投的作用、资金来源、如何分配资金、分配时间、青睐什么样的创业者等。

"The myth is that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 in good people and good ideas. The reality is that they invest in good industries."

The Hustle 前 5 个月的运营经验总结 (archive)

The Hustle 是媒体网站,一堆小编们写关于商业、科技类的原创文章。本文分享了他们的盈利模式(举办会议、广告等)、网站访问量、遇到的服务器性能瓶颈等。他们把自己定位成 1980 年刚刚诞生的 CNN。

Transitioning to meta-management (archive)

Manager 是管工程师(individual contributors)的;Meta-manager 是管 manager 的。作者谈了自己成为 meta-manager 后的心得体会。要给手下们锻炼的机会。

Monthly Planning (archive)

新的一年制定计划的粒度:月计划。每个月要完成什么,列出 1、2 个目标。这个粒度刚刚好,可进可退;不像年计划太宏伟而常常不能完成,但又可以根据当月计划精细到划分每个星期任务。

The rating game (archive)

自从 eBay 在上个世纪引入了用户(给买家)评分机制后,各种类型的线上服务纷纷引入用户评分机制来建立用户间的互相信任。在共享经济下,合同工们往往成为这种评分机制下的受害者,常常收到不公正的差评而丢了工作。

比如打车 app,乘客因为堵车给司机差评,因为司机拒绝开快车而给司机差评,因为司机讲话太多而给司机差评,因为司机讲话太少而给司机差评等。Uber 与 Lyft 的乘客们期望用麦当劳的价格来享受 Ritz-Carlton 般的服务 -- 不能办到?那就给司机差评吧。

2015/12/31 第 445 期

Conceptual Debt (archive)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 Technical Debt,本文提出了 Conceptual Debt 的概念:糟糕的、容易把用户绕晕的产品设计。特征:引入容易混淆的术语、有 N 种不同的方式完成同一个任务等。

做软件常常要用人们熟悉的现实中的字眼来命名软件里的功能、动作以及各种抽象,比如桌面、文件、文件夹、like、评论等。取一个(或一堆)直观的、能类比现实事物的好名字确实能省很多口舌去给用户解释软件、产品怎么用;反之,则会杀死用户大量脑细胞:)

1000 个真粉丝 (archive)

互联网上生产小众作品(电影、音乐、文章、app 等)的创意工作者们如何养活自己?找到 1000 个(不同领域的这个数字不同)真粉丝,绕过一切代理商,直接与粉丝们互动(直接卖给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

互联网上的长尾效应让用户很方便地找到小众的东西(音乐、视频、文章、书等),用户是长尾效应最大受益者;但生产这些小众东西的人却往往难以维持生计,毕竟粉丝不多,还经常要与各种平台分成。文章是 2008 年写的。文章结尾提出的模式就是现在的众筹:粉丝先给创意工作者们集资,集到一定数额,再开始完成作品。

允许失败 (archive)

Keen.io 的 Chief Data Scientist 写给公司员工的邮件,向员工(也向外界)承认公司近况不佳。邮件中显示出的态度在美国人的里很具有代表性:工作与生活是分开的。

"When failure is no longer scary, my work is no longer driven by fear."

Starters and Maintainers (deleted)

作者是 Mozilla 的工程师。文章讨论了开源项目的两种角色 starters(发起人)与 maintainers(维护者)。没有报酬的情况下,有多少开源项目的维护者能持之以恒?

大部分程序员都喜欢做发起人,一天写上千行代码很爽;而不喜欢做维护者,花几个钟头调试修复 2 行代码,心理负担太大。作者开源了自己用 reactjs 搭的博客系统,不料竟然火了(1000+ 个星);各种 pull request、各种 issues,本应陪家人的时间却花在了(免费义务)维护这个开源项目上,不胜其烦。

制造高质量的时间 (archive)

Ruby on Rails 缔造者、Basecamp 的 CTO DHH 的文章。他每天睡 8.5 到 9 小时,一周工作 40 小时。高效工作的秘诀是?善于说 no,专注于少数几件事。